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为什么要学习音乐?人们的回答常常没有点明学习音乐的必要性,以及音乐教育的本质。学习音乐,其实不只为了增加智识和技能,更为了让人们学会“聆听”。

②欧美国家在实行两个多世纪的现代音乐教育基础上,将音乐普及活动深入到不同年龄段的广大受众。他们将音乐视为一种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在音乐聆听和社会参与中加强交流与沟通。

③人们常说,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事实上,人们能够用语言直接表达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比较有限,人类思维的复杂度往往使我们同时在多条思想路径上奔跑。人们用语言表达高度选择的情感,而把更多抽象、模糊的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留给音乐。正因如此,我们聆听音乐,就是一个深入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过程。音乐的抽象性和非语义性也恰由抽象、复杂的精神意识所决定。

④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音乐呢?它和语言同样重要,需要从娃娃“学”起。幼童时代的音乐学习主要以聆听为主。丰富多彩的儿歌童谣、清新可人的经典名作都是儿童侧耳聆听的对象。待到四五岁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喜好,让他们初步接触音乐识读和表演。对于大多数儿童,放声歌唱就是最好的音乐学习。听音乐如同读书,能够在内心积累起丰富的音乐语汇和多元情感。从小听音乐的孩子容易把音乐当成爱好,并将它作为心理调节、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尽管音乐教育样式繁多,专业细密,可音乐教育的核心不是别的,就是聆听。

⑤聆听音乐,究竟能够给人带来什么?

⑥首先,它能令人变得情感细腻,思绪敏锐。音乐对于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的影响较之语言更为直接。它虽不能明确表意,却能满足人们的情感期待和丰富联想。音乐力度、速度、节律、音高、音色的综合运动同人类细腻而丰富的情感紧密联系、高度吻合。聆听音乐就是在潜移默化地训练自我捕捉和印证内心的情感细节。

⑦其二,有助于学会判断。事实上,人们聆听音乐不是简单的音响接收行为。行走在喧闹街市,我们对扑面而来的各种音乐充耳不闻。可是,某种音响又会在不经意间引起我们注意。对于抽象事物的判断和选择向来是对人的考验,而音乐聆听却有助于不断提升这种能力。

⑧其三,有助于提升沟通能力。如果一个人经常听音乐,他对别人的言谈话语更易捕捉。善于聆听他人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才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恰恰是从聆听彼此开始的。如果我们能够以聆听音乐的细致程度去关注他人的言语细节和言外之意,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对方,找到分歧与共识。

⑨其四,有助于反思自我。我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生活,很难找到纾解精神、凝思自我的闲暇。如果把聆听音乐当成每日习惯,就可为自身开辟一个专属的思考空间,借着音乐体会心意、捕捉灵感。

⑩音乐教育是一个学习“聆听”的过程。它同语言学习一样重要,对个体的心智培养、心理维护、交流沟通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音乐,为我们的生命营造起有声的风景,乐思纷呈,光华永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08月12日07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音乐除了增加智识和技能,更为了让人们学会“聆听”但人们往往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本质。
B.音乐具有抽象性和非语义性,聆听音乐就是一个深入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过程。
C.从小听音乐的孩子容易把音乐当成爱好,能够在内心积累起丰富的音乐语汇和多元情感。
D.音乐能使人情感细腻,满足人们的情感期待和丰富联想,它同语言一样也能明确表情达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学习音乐的原因、学习的时间以及带来的收获三个问题领起全文,逐层推进。
B.文章以欧美国家的音乐教育活动为例,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学会聆听音乐的重要性。
C.文章举出几个年龄段孩子学习音乐的侧重点,论述了音乐教育核心的不断变化。
D.文章从情感细腻、学会判断、提升沟通和反思自我等四个方面论述聆听音乐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之后就是音乐,音乐比语言高级,与语言相比,音乐能表达更多抽象、模糊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
B.如果没有从娃娃开始学习音乐,就不可能把音乐作为心理调节、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
C.我们能够以聆听音乐的细致程度去关注他人的言语细节和言外之意,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对方。
D.人们聆听音乐不是简单的音响接收行为,因而有助于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抽象事物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9 05:38: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大约在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之间,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出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在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Buddha),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在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袄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巴勒斯坦出现了以利亚、以赛亚等先知;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等。
雅斯贝尔斯认为,中国、印度和西方几乎同时产生哲学思想的原因在于:伴随着古代文明的神话时代过去了,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看到了自己能力的限度,在力求解放和拯救的努力中意识到了自己整体的存在及其根本性的问题,于是,反思产生了,思想成为它自己的对象。在对最高目标绝对的追求中有了对自我和历史的认识,人类创立了赖以生存的世界宗教,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直至今日,向这一历史性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雅斯贝尔斯关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的论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而这些根本问题一旦被人类自觉意识到,就会成为不同民族和地区哲学发展史中反复被研究的共同问题。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都是天、地、人、神共同构成的世界之存在的本性问题。这里讲的“神”,不是说哲学要塑造一个哲学的神或论证神如何创世,而是要对未知的神秘领域或神学的宗教意识进行哲学分析。第二,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学研究会追问“道”?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第三,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哲学的这些共同性,是我们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都称之为哲学的学理根据,也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哲学的这种共同性,是人类文明共同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节选自《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
【小题1】下列关于“轴心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哲学的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
B.“轴心时代”大约在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之间,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C.在“轴心时代”, 中国、印度和西方同时产生了哲学思想,并各自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D.“轴心时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西哲学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旨趣、思路、内容、特点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
B.中国哲学研究“道”而非“器”,这种对“道”的研究倾向形而上学,与人的理性有关系。
C.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D.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是不同民族和地区哲学发展史中反复被研究的共同问题,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轴心时代”的中国哲学,大体是指先秦的中国哲学思想,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为最盛。
B.雅斯贝尔斯认为,古代文明的神话时代过去后,人类意识到了自己整体的存在及其根本性的问题,在反思中产生了哲学思想。
C.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
D.“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印度和西方的人们常常会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0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载人飞船技术几乎是从零开始。
B.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难题。
C.“神舟”二号飞船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一样。
D.“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小题2】哪个内容不属于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
A.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
B.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
C.万户的飞天尝试。
D.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
【小题3】对文章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A.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B.连美国报纸都报道了,说明这个事引起的反响很大。
C.美国是世界强国,我们很看重他们的说法。
D.美国人的一贯伎俩,鼓吹中国威胁论。

同类题3

   II

商周时期的异族婚姻

商周时期,在今天的中国境内生活着很多不同族群。人们用华夏族与蛮、夷、戎、狄来区分他们。异族婚姻就是华夏族与蛮、夷、戎、狄之间的通婚。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通过与戎狄的有莘氏通婚,取得了“有莘氏媵臣”伊尹的辅佐,从而实现了灭夏的大业。实际上,早在商族始祖契的时候,就已经与戎狄女子通婚,《史记•殷本纪》上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商纣王屡次与外族女子婚配。商纣王曾以“西伯昌、九侯、鄂侯”担任商朝的三个重要官职,九侯就是鬼侯,为蛮狄之人。鬼侯为了讨好商纣王,将自己的女儿进献给他,然而这位女士“不喜淫”,商纣王非常生气,就把她杀害了。汉晋学者皇甫谧在其著作《帝王世纪》中也记载了此事。

商朝末年,周族的首领姬昌遵祖宗之法,各方贤能之士都前往投靠。看到这点,商朝另外一位方国首领崇侯虎甚是紧张,担心周族强大后会危及自己的方国利益,就对商纣王说姬昌将不利于商朝的统治。商纣王果然听信谗言,把西伯囚禁了起来,关押在羑里。周族人十分担忧,千方百计营救,大臣闳夭多方搜求美女奇珍,终于得到“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通过商朝宠臣费仲进献给商纣王。商纣王看到后非常高兴,就把西伯释放了。可以想见,周族进献的有莘氏美女,应与商纣王结成了婚姻。

商王之子也与异族女子通婚。商王武丁时期有这样一条甲骨卜辞,内容为“己亥卜,王:子白羌毓,不其白”。这条卜辞是占问商王之子宠幸的白皮肤羌族女子将要生育,所生之子的皮肤是否为白色。

在西周君王和他们的祖先中,有多人与夷狄女子结婚。《诗经•鲁颂• 宫》上记载,周族始祖后稷是姜嫄所生,而“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所以姜嫄是羌族女子。另外,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娶的太姜、周武王娶的邑姜也都是羌族女子。

西周时期的申国,姜姓,在典籍中屡次被称为“申戎”“姜氏之戎”。西周末年,周幽王新娶了褒姒,甚是宠爱,并生子伯服;周幽王立他为太子,还驱逐王后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宜臼逃亡到母亲的娘家申国,周幽王向申国索要,申国联合鄫国、西戎攻打周国,并杀死周幽王。这里周幽王的王后——申后就娶自戎狄的申国。

一些西周诸侯还将女亲属嫁给戎族。公元前777年,秦襄公“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这里的丰王为戎族的君王。所以,秦襄公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戎族的君王。

商周时期的异族婚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华夏族的发展和内涵的丰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异族通婚诞生了很多卓越的个体,如契、后稷、晋文公、赵盾等,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开拓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同时,为后来历史时期和亲政策的提出和执行提供了切实的历史借鉴。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采取与戎狄的有莘氏通婚的方式,赢得了“有莘氏媵臣”伊尹的辅佐,从而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B.商王武丁时期有一条甲骨卜辞,占问商王之子宠幸的羌女生的孩子皮肤是否为白色,说明商王武丁的儿子与羌族女子缔结了异族婚姻。
C.据史书记载,秦襄公曾“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这里的丰王便是戎族的君王,说明一些西周诸侯还将女亲属嫁给戎族结成异族婚姻。
D.西周末年,周幽王与来自申国的女子申后结为异族婚姻,并和她生下了儿子伯服。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今天的中国境内,早在商周时期,华夏族就已经与蛮、夷、戎、狄等很多不同族群共同生活,并且华夏族与这些异族之间还有婚姻相通。
B.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是姜嫄,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娶的是太姜,姬昌遵祖宗之法娶的也是羌族女子。
C.作为蛮狄之人的鬼侯,曾经担任商纣王时商朝的三个重要官职之一,他曾将自己的女儿进献给商纣王,想通过缔结婚姻来讨好商纣王。
D.商周时期的异族婚姻,加强了华夏族与蛮、夷、戎、狄这些异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华夏族的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华夏族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作为有娀氏之女,商族始祖殷契的母亲简狄和帝喾之间缔结了异族婚姻,简狄还被帝喾封为了次妃。
B.商纣王时,方国首领崇侯虎担心以姬昌为首领的周族强大起来,危及自己方国的利益,就向商纣王进谗言,导致姬昌被囚禁在羑里。
C.周幽王宠爱褒姒,并立其所生子为太子,直接导致王后所生的太子出逃申国,后申国联合鄫国、西戎,杀死了周幽王。
D.契、后稷、晋文公、赵盾等,这些都是异族通婚诞生出的卓越的人物,他们在推动历史前进方面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民众力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更多作用。
总之,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升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B.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C.只有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才能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D.建立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谈起,提出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观点。
B.文章对生态问题进行辩证论证,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
C.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使论点建立在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上,更准确可靠。
D.围绕着生态治理问题,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全民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澄清对生态治理的错误观点,认识到治理不会一蹴而就,同时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B.提升环保认知,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多做建设性工作,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C.生态治理上,个人是责任主体,不仅仅要有认知,还要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
D.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政策、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