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为什么要学习音乐?人们的回答常常没有点明学习音乐的必要性,以及音乐教育的本质。学习音乐,其实不只为了增加智识和技能,更为了让人们学会“聆听”。

②欧美国家在实行两个多世纪的现代音乐教育基础上,将音乐普及活动深入到不同年龄段的广大受众。他们将音乐视为一种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在音乐聆听和社会参与中加强交流与沟通。

③人们常说,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事实上,人们能够用语言直接表达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比较有限,人类思维的复杂度往往使我们同时在多条思想路径上奔跑。人们用语言表达高度选择的情感,而把更多抽象、模糊的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留给音乐。正因如此,我们聆听音乐,就是一个深入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过程。音乐的抽象性和非语义性也恰由抽象、复杂的精神意识所决定。

④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音乐呢?它和语言同样重要,需要从娃娃“学”起。幼童时代的音乐学习主要以聆听为主。丰富多彩的儿歌童谣、清新可人的经典名作都是儿童侧耳聆听的对象。待到四五岁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喜好,让他们初步接触音乐识读和表演。对于大多数儿童,放声歌唱就是最好的音乐学习。听音乐如同读书,能够在内心积累起丰富的音乐语汇和多元情感。从小听音乐的孩子容易把音乐当成爱好,并将它作为心理调节、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尽管音乐教育样式繁多,专业细密,可音乐教育的核心不是别的,就是聆听。

⑤聆听音乐,究竟能够给人带来什么?

⑥首先,它能令人变得情感细腻,思绪敏锐。音乐对于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的影响较之语言更为直接。它虽不能明确表意,却能满足人们的情感期待和丰富联想。音乐力度、速度、节律、音高、音色的综合运动同人类细腻而丰富的情感紧密联系、高度吻合。聆听音乐就是在潜移默化地训练自我捕捉和印证内心的情感细节。

⑦其二,有助于学会判断。事实上,人们聆听音乐不是简单的音响接收行为。行走在喧闹街市,我们对扑面而来的各种音乐充耳不闻。可是,某种音响又会在不经意间引起我们注意。对于抽象事物的判断和选择向来是对人的考验,而音乐聆听却有助于不断提升这种能力。

⑧其三,有助于提升沟通能力。如果一个人经常听音乐,他对别人的言谈话语更易捕捉。善于聆听他人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才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恰恰是从聆听彼此开始的。如果我们能够以聆听音乐的细致程度去关注他人的言语细节和言外之意,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对方,找到分歧与共识。

⑨其四,有助于反思自我。我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生活,很难找到纾解精神、凝思自我的闲暇。如果把聆听音乐当成每日习惯,就可为自身开辟一个专属的思考空间,借着音乐体会心意、捕捉灵感。

⑩音乐教育是一个学习“聆听”的过程。它同语言学习一样重要,对个体的心智培养、心理维护、交流沟通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音乐,为我们的生命营造起有声的风景,乐思纷呈,光华永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08月12日07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音乐除了增加智识和技能,更为了让人们学会“聆听”但人们往往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本质。
B.音乐具有抽象性和非语义性,聆听音乐就是一个深入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过程。
C.从小听音乐的孩子容易把音乐当成爱好,能够在内心积累起丰富的音乐语汇和多元情感。
D.音乐能使人情感细腻,满足人们的情感期待和丰富联想,它同语言一样也能明确表情达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学习音乐的原因、学习的时间以及带来的收获三个问题领起全文,逐层推进。
B.文章以欧美国家的音乐教育活动为例,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学会聆听音乐的重要性。
C.文章举出几个年龄段孩子学习音乐的侧重点,论述了音乐教育核心的不断变化。
D.文章从情感细腻、学会判断、提升沟通和反思自我等四个方面论述聆听音乐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之后就是音乐,音乐比语言高级,与语言相比,音乐能表达更多抽象、模糊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
B.如果没有从娃娃开始学习音乐,就不可能把音乐作为心理调节、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
C.我们能够以聆听音乐的细致程度去关注他人的言语细节和言外之意,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对方。
D.人们聆听音乐不是简单的音响接收行为,因而有助于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抽象事物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9 05:38: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完成小题
①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③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选自刘易斯·托马斯《作为生物的社会》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医学家们聚集而来举行年会的行为比作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小题2】“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中的“这种话“指代什么?
【小题3】第②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一种观点?
【小题4】第③段为什么说“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生肖
对于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清代学者赵翼则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 有的学者甚至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持这种观点的 代表有郭沫若,认为生肖为中东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其传入中国的时间, 当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以上观点见仁见智,作者不敢主观判断是非,但大量的文献资料证 明,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 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 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1975 年,在湖 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出土竹简中 的《日书》中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其内容为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其中记载有:“子,鼠也,盗 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日书》中所 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据考证,1986 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墓下出土的竹简,记 载了与十二生肖的兽名、排序等文字,竹简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 以追溯到秦 以前的春秋时期。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 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是东汉王充的记载,王充《论衡•物势》中,十二生 肖动物谈到了十一种,唯独缺了辰龙。该书《言毒篇》说:“辰为龙,已为蛇。辰、已之位在东 南。”如此,十二生肖便齐了,且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这的确算是古文献中 关于生肖的较早的最完备的记载。
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 属某种动物的记载。沈炯(南朝•陈)曾创作了一首十二属相诗,明显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 的顺序写成的,说明当时十二生肖已为人们所熟悉。
依据生肖外来说的观点,生肖是汉代由中东传入中国,与佛教传入时间差不多,以上文 献已证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便有有关生肖的记载(《日书》、《诗经》),说明生肖的产生以及生肖 与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汉以前就产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一种古老文 化。
那么生肖的由来究竟是怎样的呢?部分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中国 科技大学张秉伦先生便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 的情况下,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如马、羊、牛、鸡、犬等)产生一种依赖感,对 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如虎、蛇等)产生一种恐惧感,对一些超过人类的动物器官功能(如 狗的嗅觉等)产生崇敬感,从而产生对动物崇拜。十二生肖便是人们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 影响下产生的用来纪年的兽历。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材料能证明十二生肖起源于中国的一项是(  )
A.1975 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日书》中有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
B.东汉王充《论衡•物势》一书中对十二生肖的记载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
C.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
D.南朝•陈•沈炯创作的十二属相诗,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的顺序写的。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学者们说法不一,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学者们的观点谁对谁错, 但从下文看,作者的观点还是明确的。
B.据《诗经》和《日书》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十二生肖已经存在,而且与地支已经确立了对 应关系,而《日书》中的说法与现在流行的说法大致相似。
C.持生肖外来说的郭沫若认为,生肖传入中国的时间,应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与佛教传入 中国的时间一致。
D.古人对动物产生的依赖感、恐惧感和动物某些器官功能的崇敬感,导致他们对动物产生崇 拜,这是十二生肖产生的心理基础。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十二生肖的起源,对研究早期天文学和 民俗文化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B.从《诗经》的记载来看,当时人们把生肖和吉凶联系在了一起;从《日书》的记载来看,当 时人们用生肖来进行占卜活动。
C.作者据现有文献资料推断,十二生肖至少产生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十二生肖也 可能产生得更早,只是现在还没有发现确切的证据。
D.按照部分学者的观点,生肖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动物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随着人类对自然了解的不断深入,生肖将会淡出人们的生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时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是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么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图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没有这些约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线条的纸。这套约定十分浅显,并为人们熟知,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地图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这些约定。
⑩理论模型也离不开约定,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几个人知道用来解释宇宙大爆炸这一理论模型的约定。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绘制”和“阅读”理论模型。
⑪通过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我们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有趣的问题:存在完美的地图吗?答案依赖于什么是“完美的地图”。如果“完美的地图”是指对一个地方的所有特征进行完整、精确表征的地图,那么,这样的地图几乎不可能存在。
⑫表征所有的特征意味着不仅要表示出所有的街道、建筑的地点,而且还要表示出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甚至还要表示出全部的植物、被丢弃的自行车等等。所以,地图不那么完美的一个方面,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地图只是有选择地表示某些特征,如建筑的空间位置,而忽略其他特征,如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等。另外,地图表示出来的特征有多精确?例如,上海地图能精确表示出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之间的距离吗?它精确到千米、米、厘米了吗?显然,没有一张地图能做到完全的精确。
⑬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不妨说,理论模型就是科学家为了我们理解世界而绘制的“地图”。
【小题1】 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中用汽车模型的例子是为了通过类比引出宴会模型。
B.第⑥段画线部分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把街道放入口袋绝无可能。
C.第⑫段写到“植物”“ 自行车”,不属于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
D.举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为例是因为他们间的距离不易精确测量。
E.全文以地图作类比形象直观地说明理论模型的特点。
【小题2】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
【小题3】综览全文,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

同类题4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人的恶劣情绪像病毒和细菌一样具有传染性,而且传染的速度非常快。这些研究结果证明,只要20分钟,一个人就可以受到他人低落情绪的传染。一个原来心情舒畅开朗的人,如果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情绪抑郁的人相处,不久这个人也会变得情绪低落起来。如果这个人又特别敏感和富有同情心,那么就更容易染上坏情绪,这种传染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要是你喜欢和同情某个人,你就特别容易受到那个人的情绪影响。

那么一旦传染上恶劣情绪该怎么办呢?首先是消除“污染源”,你可以拉上这个人一起去美餐一顿或者逛逛商场,找一位心理医生;另外要对事情进行重新估计,不要只看到坏的一面,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要认真考虑今后怎样避免发生类似的问题。

【小题1】科学家认为人的恶劣情绪有什么特点?
A. 会使人失去工作热情
B. 使人缺少食欲
C. 会传染给别人
D. 会影响人的免疫力
【小题2】如果我们与一个心情抑郁的人相处,会有什么变化
A. 情绪会变得低落
B. 会产生很强的攻击力
C. 会不信任何人
D. 脾气会变得很暴躁
【小题3】下列哪一类人不容易受到恶劣情绪的影响?
A. 富有同情心的人
B. 性格脆弱的人
C. 个性敏感的人
D. 自己喜欢的人情绪不好
【小题4】本文认为该如何消除“污染源”?
A. 与那人断绝来往
B. 单独呆在房间里
C. 去外地旅行
D. 去心理门诊治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
理智和愤怒的信使——血清素
人们常用“愤怒得失去理智”来形容一个人发怒的样子,其实这时并不一定是其大
脑中没有理智,而可能是大脑中负责理智的部分缺乏一种信号物质——血清素的帮助,因此难以控制与愤怒相关的大脑部位活动。
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新一期《生物精神病学》杂志上报告了这项研究成果。专家解释说,神经细胞需借助血清素传递信息,人体通常用食物中的色氨酸来合成血清素。研究人员请一些志愿者在不同日子里分别进食富含或缺少色氨酸的食物,随后用一些图片来激起他们大脑中的愤怒情绪,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观察大脑内部的反应。
结果显示,在缺少色氨酸并因此导致血清素含量较低时,大脑的愤怒反应更难被抑制。而对大脑活动的观察发现,在血清素含量低的时候,大脑中额叶部位和杏仁核部位之间的信号联系就会减少。杏仁核部位与愤怒情绪有关,而额叶部位发出的信号可以帮助控制这种愤怒。因此,在缺少作为“信使”的血清素时,“理智”的额叶就难以控制“愤怒”的杏仁核。
研究人员莫利·克罗克特说,以前研究者就知道血清素含量与愤怒情绪有关,但直到最近才有技术手段来探测大脑内部的相关活动特点,本次研究最终发现了血清素在负责理智和愤怒的大脑部位之间充当信使的机制。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易于发怒的人,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以增加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通常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中都含有不少色氨酸,如大豆、鸡蛋和鸡肉等。   (摘自《科技日报》)
【小题1】关于“愤怒得失去理智”的生理病因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脑因为受外界的刺激产生愤怒,从而失去了正常人的思维。
B.大脑负责理智的部分,缺乏血清素的帮助,无法控制与愤怒相关的大脑部位活动。
C.色氨酸缺少并导致血清素含量较低,大脑的愤怒就更强烈,更容易失去理智。
D.大脑中杏仁核部位发出的信号可以帮助控制由大脑中额叶部位发出的愤怒情绪。
【小题2】对血清素功能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清素靠食物中的色氨酸来合成,帮助神经细胞传递愤怒或快乐情绪。
B.血清素含量低,大脑中额叶部位和杏仁核部位之间的信号联系就会减少。
C.血清素作为信使缺少时,“理智”的额叶就难以控制“愤怒”的杏仁核。
D.血清素的含量与愤怒情绪有关,在理智和愤怒的大脑部位之间充当信使。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个人因为愤怒失去理智,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生活中他(她)少吃了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从而缺少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
B.研究人员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观察大脑内部的反应,发现食物中色氨酸的多与少决定着大脑中血清素的高与低,从而导致大脑愤怒的弱与强。
C.对于血清素充当理智和愤怒信使的机制研究,是现在的研究者借助技术手段来探测大脑内部的相关活动特点,最终确定了这个结论的。
D.专家建议,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人们都要吃大豆、鸡蛋、鸡肉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以增加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便于控制和减少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