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写意的困境与突围
林木
大写意的困境与突围林木目前中国画界有个悖论让人十分好奇。一方面,对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的倡导不绝于耳,另一方面,写意画早已陷入困境。
20世纪以来对中国画的历次批判,其实矛头主要是冲着中国画中的写意画去的。不论康有为、鲁迅还是徐悲鸿们,批评的都是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鲁迅曾说:“我们的绘画,从宋以来就盛行‘写意’。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划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竟尚高简,变成空虚。”而对工笔画不仅没有批评,评价还很高。
正因为写意画目前的窘境,所以倡导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的呼声不绝于耳。尤其是一些强势人物对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的倡导,更使这个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个焦点现象。
写意画的窘境其实是与对写意画的认识直接相关的。如写意画就是“写”,而“写”就是“以书入画”,“以书入画”就是以书法线条入画,尤其是以行草书入画。不仅当以如此线条入画,还当以水墨为之。这样,大写意画语言的套路就定型了:急速的行草书法中锋式线条加水墨入画,这是写意画的笔墨套路。写意尤其是大写意当然还不能画得太实,必须简。岂不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么?八大山人已是榜样之榜样,你还敢画实画繁么?于是简笔造型是又一套路,一些大写意画家画得儿童画一般,技巧全无。写意画还有题材套路,其中又以传统文人画之“四君子”梅兰竹菊为千年不易之“母题”。就算是龙虾珍贵。天天吃顿顿吃也会吃倒味!今天的水墨大写意就好像是我们国画界的“龙虾”!
画界吃腻了“龙虾”时,当代工笔画横空出世:你用急速的行草用笔,我用严正的楷书用笔;你儿童似的简笔造型,我则严谨的写生写实;你天天画千年不变的传统母题,我画天天看到的丰富无比的现实生活;你用单纯至极的水墨,我用千变万化的色彩;你总是老气横秋的古典意趣,我幅幅生气勃勃的现代情感……倡导写意画的人总把写意或大写意当成中国画的本质,所以他们的倡导总是义正词严。对中国绘画来说,通过主观表达的需要主观化地改造对象以应表达的“意象”才是中国绘画体系的核心。这样,宫廷表达的富贵意象成为院体画工笔画,宗教表达的神圣意象成为宗教画,民间表达的吉祥意象成为民间画,文人表达的超然意象成为文人画……各路数的传统绘画中还可再分一些绘画类型,如此看来,把大写意标榜为中国绘画的核心绘画,把大写意精神标榜为中国绘画核心精神,既不合情理,亦不合史实。“写意”之前中国就没有艺术精神?
然而当代画坛仍有不少突破常格以写意或大写意名世的优秀画家。笔者在贾浩义的画册中还能看到他早年用过、今天还在流行甚至倡导的水墨大写意人物画,形很准,笔墨也很好,但如果没有对中国意象本质的哲理探索、对写意内在精神的深入把握、对写意语言的自由转换,一如今天画坛绝大多数写意画家那样,能有今天风格独特而备受称赞的老甲吗?
(选自2015年8月9日《中国文化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年以来,包括徐悲鸿在内的大家对中国画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写意画上,而对工笔画却持不仅不批评且赞赏有加的态度。
B.大部分画家均存在一种观点,写意或大写意应当成为中国画的本质,所以这部分画家总是义正词严地为之呐喊与欢呼。
C.“急速的行草书法中锋式线条加水墨入画”,这是写意画的笔墨套路,言下之意是写意画还是要画得简一些。
D.用严谨的写生写实,画丰富无比的现实生活,采用千变万化的色彩,体现生气勃勃的现代情感,这是当代工笔画的一些特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笔题材等方面的套路,是使写意画陷入绘画困境之中的主要原因。
B.八大山人的写意画是榜样中的榜样,主张画得不能太实,必须简,所以其写意画画得儿童一般,技巧全无。
C.作者列出“工笔画”“宗教画”“民间画”“文入画”等例子,表明作者并不认同大写意为中国绘画的核心绘画,大写意精神为中国绘画核心精神的观点。
D.作者认为,要实现大写意绘画困境的突围,我们应当拓宽套路,突破常格,不断加强对写意本质的探索,把握写意的内在精神,将写意语言自由转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意画的窘境其实是与对写意画的认识直接相关的”,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如何看待这种窘境与我们对它的认识有关联。
B.著名文学大师鲁迅曾说过“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划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的话,这话是针对写意画来说的,并且是在批评写意画。
C.文中的老甲,即贾浩义,当代著名大写意水墨画家,有着对写意内在精神的深入把握,风格独特而备受称赞,有别于一般的写意画家。
D.一些强势人物对大写意画的大力倡导,致使这一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画坛的一个焦点,客观上也就造成了目前写意画的窘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9 12:1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阅读或观赏过《威尼斯商人》的都知道,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各种方法塑造了安东尼奥与夏洛克这一正一反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安东尼奥为了促成一对有情人成为眷属,以自己的一磅肉为担保,向夏洛克借款,与这种高尚的利他主义动机相对,夏洛克则是出于除掉安东尼奥这个妨碍其高利贷营生的商业对手的险恶用心而借款。 二者相比,善恶分明。对夏洛克这个“铁板钉钉”的恶棍,大名鼎鼎的德国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却在《为权利而斗争》一书中,为其做了强有力的辩护,并且对夏洛克在诉讼中的失败,表达了深厚的同情。

②耶林认为,夏洛克在诉讼中所依据的是“权利就是权利”这一不可辩驳的原则。只要拥有权利,就应该得到法庭支持,至于说当事人主张权利背后的动机善恶问题,与此无关。虽然“为割下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而驱使夏洛克走上法庭的是憎恶和复仇心”,但法律并不关注行为人的动机,“从诗人让夏洛克说出的台词中看,不管是从他口中道出,还是从别人的口中道出,无疑同样是真理”。夏洛克在法庭上的陈词,“我问他要的这镑肉是我花大价钱买的,它属于我,快给我,如若不然,我要诉诸国法!威尼斯城邦的法律等于一纸空文吗”?这些话,在一般人看来,完全是恶徒的叫嚣,但耶林认为这是权利者主张权利的呐喊之声:“自这数语道出的瞬间,案件从夏洛克主张个人权利急转为涉及威尼斯的法律,将这数语道出之时,这个男子汉表现出多么力量强大,威风凛凜”!

③对于冒名顶替的法律博士鲍西娅通过解释技巧(诸如割肉不能流血、必须割一磅肉等等)使夏洛克的权利主张落空,耶林进行了严厉指责,认为这是一种“卑劣的机智”。对于夏洛克的失败,耶林给予了深深的同情:“狼狈地败下阵来的不是犹太人夏洛克,而是无望地谋求法律庇护的、处于最下层的中世纪的犹太人典型形象。”不仅如此,他还指出,“夏洛克命运的无可逆转的悲剧并不在于法排斥了他,而在于作为中世纪犹太人的他怀有对法的信仰。”这种信仰表现为,他相信法官不会屈从于主流社会中流行的道德偏见,他相信白纸黑字的法律会得到平等适用。但法庭审判的最终结局却完全相反,“败局如晴天霹雳降临到他头上,迷惘被驱散,赋予自己的权利又被骗走,他终于领悟犹太人被置于法律的保护之外。”

④《为权利而斗争》一书反复强调这样一种观念:法的实现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个体为实现和捍卫其权利而进行的斗争,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不可推卸的道义上的责任。在耶林看来,那些在自己的权利遭到侵害时,沉默无语、忍气呑声的人,形同战场上的逃兵,是懦弱自私、不负责任的表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派人物夏洛克,被耶林转化为“为权利而斗争”的正面形象,一个遭受了法官不公正对待的悲剧人物。

⑤虽然耶林的辩护与大多数人的道德直觉相冲突,但这并不影响他基于这一辩护阐发一个深刻的法律理念: 。法律应该平等适用于每一个人,不允许法官根据其好恶“选择性执法”,如果那样,法律的确定性将荡然无存。耶林认为,夏洛克个人的权利与威尼斯的法律密切联系在一起,当夏洛克(一个遭受社会主流道德歧视的犹太人)的权利因为法官的偏见而丧失时,威尼斯的法治其实也崩溃了。

(选自薛军《为夏洛克辩护的法学家》,有删改)

【小题1】第③段加点词“迷惘”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权利就是权利
②他的权利仍然应该得到尊重
③即使很不凑巧
④权利的拥有者
⑤依据我们的道德判断是一个坏人
A.①③⑤④②
B.①③④⑤②
C.③④⑤②①
D.③⑤②④①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中耶林观点的一项是
A.“权利就是权利”的原则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权利人道德上的善恶与此无关。
B.鲍西娅在法庭上的解释技巧破坏了威尼斯的法治,因此是一种“卑劣的机智”。
C.夏洛克值得深深的同情,主要因为犹太人在中世纪受到了太多的不公平对待。
D.在自己的权利遭受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的人,对法治的破坏负有一定的责任。
【小题4】耶林为夏洛克辩护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小题5】根据耶林的观点,举例说明“为权利而斗争”的重要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船家

蔡楠

在白洋淀,陈福友绝对是捕鱼的老手,老到九十岁了,还在捕鱼。

早年间,白洋淀是水泽之国,淀水汪洋浩渺,滋养得鱼肥蟹壮。水势大的时候,不适合撒网捕鱼,陈福友就下卡捕鱼。他跟着父亲将船划过纵横交错的港汉沟壕,来到一片茂密的芦苇荡,然后开始下卡。下卡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浸过猪血的长长的线上,拴上类似于牙签状的小竹片,把它弯成U形,在口上套上用芦苇秆做成的套,中间塞上饵食。鱼是一种贪吃的东西,把饵吞下的同时,竹签就紧紧地撑住了鱼的嘴,想再吐出来已经不可能了。父亲摇船,福友下卡,卡线在他的小手中一抖一抖地跳跃着,他就看到了今后的抖动的美好生活。

可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白洋淀。陈福友就不下卡了,改用鱼钩捕鱼。福友小小年纪不用小钩,却喜大钩。大钩治鱼,多在有水溜的宽阔水面。鱼常喜在水中逆流游动,当触到鱼钩时,便被挂住,挂住的鱼越挣扎,越深,直到动不了为止。

那年夏天,有一艘日军的快艇载着五个鬼子,开到陈福友下钩的地方来洗澡。他偷偷地潜水过去,将一串大钩,围绕着洗澡的鬼子们悄悄下好,然后爬上汽艇,将枪支和衣物敛到自己的船上,开到了抗日雁翎队的驻地。等到雁翎队员赶来的时候,五个鬼子已经血肉模糊了。

水浅鱼多的季节,陈福友就用大罩捕鱼。1963年白洋淀发大水,水都淹了村子,房子有的也被泡塌了。全村人都被安置在村子里最高的采蒲台上,等待政府救援的直升机来扔大饼。有时候,直升机扔不准,将大饼和饼干扔到了水里,都泡得成了面糊糊。陈福友觉得这面糊糊真不如他逮的鱼好吃。他就拽着自制的大罩,腰问系着鱼篓,凫水来到未被淹没的苇地里罩鱼。苇地里水浅他光着膀子在苇地里中蹚水,还一边叫喊着。鱼受了惊吓向水底躲避,触及河底,浑水上翻,陈福友用力将大罩按了下去,鱼就成了罩中之鳘了。鱼送到了一村灾民的手上,就等于把村民的性命从龙王的手上夺了回来。陈福友的大罩捕鱼就一直持续到大水退去。

后来,有专家说地球变暖,天旱少雨,白洋淀上游九条河的水位像花一样枯萎。白洋淀没了水,干了。甭说鱼了,就连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和袅袅婷婷的莲花都无影无踪了。陈福友将船反扣在千里堤上,裸了背坐在船上晒太阳。老伴儿胡小仙走过来,递给他一支烟说,你看你,背上都晒得脱起鱼鳞了,我怎么越看你越像一条鱼呢!

陈福友说,我是鱼,可我是一条行走在岸上的鱼

胡小仙笑了,这种鱼我可是头一次见过。

可咱不在岸上晒成鱼干行吗?胡小仙又说,咱走,咱去渤海湾捕鱼行吗?村里置办了几条轮船,嚷嚷着让人报名呢?咱去不?

不去!

为啥?

我要在大淀里掘坑寻水,我不离开白洋淀。

陈福友说着,站了起来,把烟揉揉放在嘴上叼着。胡小仙连忙去给他找火柴,还没火柴找来,陈福友手里的烟腾的一下就被太阳晒着了。

陈福友开始了在白洋淀掘坑寻水的漫长之旅。他的铁锹用烂了三百六十把,他把白洋淀九十九个湖泊掘了个遍,终于他掘出了一条白洋淀通往黄河的水路。

在陈福友掘淀寻水的日子里,世界发生了巨大改变。水乡修了桥,水乡修了柏油路,水乡建了工厂,水乡建了高层建筑,捕鱼的事情人们逐渐淡忘了。

可陈福友又回到了水里,回到了淀上。

已经有了儿子的儿子对陈福友说,你这把年纪了,就别去捕鱼了,歇了吧!

陈福友说,我不能歇,歇了会死的!

那我给你买个机器船吧,省力气。

不用,机器船有污染,老船家还是使老船好!

陈福友告别了儿子,告别了岸。把那条千里来堤上的木船修补好,刷了漆,船顶上支起了塑料布,船上准备好了小柴灶、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等,然后带着胡小仙,披上蓑衣,振臂摇桨,小船像一条梭子鱼一样蹦进了大淀。

老头子,你这劲头怎么看也不像是九十岁的船家呀!胡小仙说。

你这豪气也不像八十四岁的船家婆呀!陈福友说。

咱们去哪里?

去采蒲台下面下粘网,傍晚到雄安新区集上卖鱼!

老船家这样说着,船就飞过了一片苇地。苇尖上独立的一只红嘴水鸡就飞离芦苇,鸣叫着逐船而来。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开门见山,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主人公的身份,引出全文主要情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画线的句子,以调侃式的语言写出了陈福友对水的渴望,表现了他性格中幽默可亲的一面。
C.小说中胡小仙这一形象,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衬托了主人公的老船家形象,使其更鲜明、更生动。
D.小说有对老船家水乡生活的回顾,也有对他现实经历的描述,质朴的语言中透着深意,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先后写下卡、鱼钩、大罩三种捕鱼方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世界已发生巨大改变的背景下,陈福友坚持掘淀寻水、老船捕鱼的行为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你如何理解他的行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在历史题材剧的创作和拍摄过程中,究竟是忠于史实,还是发挥想象力进行虚构,永远是摆在创作团队面前的一个难题。当一部部盲目猎奇、不惜篡改历史来刺激大众感官的电视剧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其给人物所打上的烙印,要远比真实的史书影响来得大,这种“毁人不倦”的创作态度也反映出当今某些编剧历史精神和文化品格的缺失。
高明的历史剧创作,不应单纯迎合观众,成为金钱的附庸,而应坚守艺术追求和品位。比如,风靡一时的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编剧刘和平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将康熙的八子、十四子有意比真实历史“多活”了十年,但并不影响该剧的严肃格调。当年的《雍正王朝》完成剧本创作后,面对不少专家针对该剧一些内容与历史不符的质疑,清史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王钟翰说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话:“人家是艺术创作,不是历史考证。”
给历史剧一定的宽容度,自然是对创作的尊重。不过,“张飞打岳飞”“汉武帝爱上霍去病”这样魔幻的情节就超出了改编历史题材的底线,沦为不负责任的胡编戏说。越是历史题材,越是要避免简单粗暴的网络“爽文”式改编,这也是今人对历史传统应有的尊重和敬畏。其实,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复杂性,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只要把握其精神内核,并体现出当代人的价值判断、历史思维和审美追求,完全能拍出很好看、很有戏剧性的历史剧来。
(有删改)
【小题1】历史剧篡改历史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2】作者例举“张飞打岳飞”“汉武帝爱上霍去病”,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根据材料,阐述在历史题材剧的创作和拍摄过程中如何坚守底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街汉子
牛五每天清晨在薄雾中跺着青石板从老街南头的葫芦大院向街中的钟鼓楼走来。钟鼓楼下“马一鲜”羊肉汤馆刚好肉烂汤肥,牛五是第一个顾客。要一碗肥汤,两个火烧馍泡进去,碗面上漂着一层红红的辣椒油。牛五一边摇头晃脑的吹着,一边顺着碗沿呼噜呼噜的喝着。肥汤下肚,热气便往脸上窜,额头便渗出细汗。牛五惬意的抹抹嘴,伸伸双臂。此时太阳正好担在钟古楼的檐角。
牛五回到院中。嫂子说,五子,你退伍回来3个月了,该出去找点事做啊。牛五晃着脑袋:那哪儿行啊,我是大军区给司令员做过警卫的,不能给首长掉脸。我就不信没人来请我。
还真有人来请牛五。宏发公司金老板是做电料生意发家的,专程到葫芦大院找牛五:好,跟我干,月薪两千。
周末,金老板急匆匆叫上牛五,说揽了笔大买卖。这次一定要把宋处长打发好,他就爱喝酒,喝痛快了,单就签了。300万啊,够咱吃一年了。牛五拍拍胸脯,那还用说。
老街水席远近闻名,始于唐朝,因上菜是一道一道往桌上端,吃完一盘撤下去再上另一盘,如行云流水一般,而且几乎道道菜都带汤,干稀有致汤随菜走,故此得名。一张八仙桌,四人各居一端,一瓶杜康酒分倒进四个杯子。
宋处长兴致勃勃:怎么,带着保膘壮胆啊。不就是四瓶杜康嘛,来!
金老板对牛五说,五子,喝!
牛五说,老板,那不行,我不能空着肚子喝酒。
金老板说,好先上盘蒸馍,韭黄炒肉丝,让我这小兄弟垫巴垫巴。
馍、菜端上。牛五拿起一个蒸馍从中间掰开,夹进韭黄肉丝,大口大口的吞嚼。很快,5个馍就没了踪迹。客人看得眼都直了,好胃口,好胃口。
五子,饱了没?
老板,饱了。
好,把酒干了。
那不行啊,我吃饱了是不喝酒的。
金老板嘴都气歪了,饿了你不喝饱了你也不喝,你啥时候喝?
牛五说,部队不准喝酒的,要关禁闭的。
金老板火了,你滚,你给我滚!
老板,我不能走。你干,醉了我背你回家。
金老板喝得醉成一堆烂泥,还真是牛五把他背上五楼的家。
丢了一宗买卖,金老板气得躺了两天。找了个借口,他派牛五去公司门岗做警卫,做了警卫的牛五每天也很神气,雄赳赳气昂昂的。
金老板对牛五也没说什么,态度是大不如从前,后来就拖欠工资。3个月后,金老板愁眉苦脸的对牛五说,公司经营不景气,外欠款也讨不回来。明市K公司讹了咱的30万元的货,两年了一分钱也没给。一帮子无赖,没人敢去。你若能讨回来,30%提成,讨不回来你也就另谋高就吧。牛五说,那还用说,我明天就去。
K公司的办公楼气派豪华。K公司的老板听说牛五是来讨账的,就呵呵地笑,你还来讨账啊,看你大老远来的,也挺辛苦,到财务支500块回去吧。牛五说,我不要500块,我要30万呢。老板收敛了笑脸说,你恐怕还不知道我K公司在本市的影响吧,走吧,我手下的弟兄脾气有些不好。别惹他们不高兴啊。说着从门外就进来两个高出牛五一头的彪形大汉,牛五啥也不说扭头就走。
下午,牛五背了个编织袋又来到K公司。牛五从袋中倒出一堆红砖,老板吓了一跳,立即叫来两个保膘。保膘正要上前,就见牛五蹲下身,拿起一块砖一掌劈下,砖便断为两截。保膘怔住了,不敢靠前。牛五连劈五块砖,脸不红气不喘。随即左手拿起半块砖,右手中指尖顶在砖面,只见红色的粉尘纷纷扬扬,顷刻间红砖就被手指钻透。牛五连钻五块砖,还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牛五抽出一节铁丝,将钻透了的砖块穿成一串,这才缓缓站起身,拍拍手掌:我初来乍到也没啥送老板的,这串项链算是见面礼。说罢,他用脚尖挑起铁丝,小腿一抖,一串砖便挂到墙角的衣架上。
30万元的汇票放在金老板的面前,金老板张大了嘴。
牛五说,我知道老板对我好,可我不适合在这干。没帮你做啥事又不好意思离开,今天我可以告辞了。
金老板拿出10万元,五子,这是给你的。
牛五摇摇头,欠我的工资给我,公司的钱我一分不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牛五在宏发公司发展不好,陪酒不成,丢了买卖,再加上公司经营不景气,导致金老板对牛五的态度越来越差,以至于拖欠工资。
B.文中关于羊肉汤和老街水席的描写,一方面照应了题目中的“老街”,另一方面交代了人物的生活环境,使得人物形象丰富而真实。
C.手掌劈砖、手指钻砖、脚尖挑砖,一系列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让牛五的人物形象瞬间高大起来,小说由此完成了牛五人物形象的塑造。
D.小说在塑造牛五形象时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段,特别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更突出主人公“汉子”的特点。
【小题2】小说在刻画牛五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金老板对待牛五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小说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可低估“微尘”的力量
乐 其
“微尘行动”、“小红帽义工”、“萤火虫志愿者”……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们如沐春风,心生暖意,有一种久违的感动。
“微公益”行动发起者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在江苏淮安,一次为白血病女孩小佳慧筹款的“微尘行动”,引发一场“微尘风暴”;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秤砣虽小压千斤”,“微公益”行动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彰显美德,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和力量。
“微公益”行动发起者地位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80多岁高龄的甘肃老人陈尚义收养弃婴,风烛残年的济南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钱助学,新疆维族大叔阿里木烤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湖北普通市民黎开仕拾荒济困200多人自己却身居陋室……这是灵魂溢出的芬芳,是激荡人们心灵的真善美。他们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播爱心、温暖他人,彰显了普通人崇高、平凡中的伟大。
冰心有言:“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有爱心的企业家慷慨解囊,加入公益事业的行列,更期盼更多普通人参加“微公益”行动。因为“微公益”行动蕴含着爱心,让人看到了细微之处绽放的人性之美;“微公益”行动孕育着希望,人们在相互感动中传递着真情与善意;“微公益”行动人人皆可为,没有行业的界定,没有能力的障碍,关键在于有无此心。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微公益”行动,才能汇聚爱的海洋、茁壮道德的根基、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
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就像一组不变的基因,早已深深融进我们民族的血脉。那些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成为人们永不磨灭的记忆。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此产生疑虑、困惑,致使有的人在他人遇到危难时表情冷漠,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微公益”行动正是医治心灵创伤的一帖良药。“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的话言简意赅、切中时弊,让那些冷漠的旁观者找不到“不为也”的托词。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登临人生境界最高处。江不拒细流,海能纳百川。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必然汇聚起共建美好精神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力量,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用我们的真诚和汗水,投入身边的任何一项“微公益”行动,那么,在为构建文明大厦添砖加瓦的同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愉悦,还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付出永远比索取快乐!”
(2012-05-11 《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微公益”行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公益”行动发起者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能量不可低估。
B.“微公益”行动发起者地位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
C.“微公益”行动传递善良、彰显美德,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和力量。
D.“微公益”行动传播爱心、温暖他人,让人看到了细微之处绽放的人性之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引用冰心的话告诉我们,创造世界的正是那些平凡的人,因此我们社会更期盼更多普通人参加“微公益”行动。
B.引用孟子的话是告诫人们,对于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这些“微公益”行动,有的人不是无能力做而是不愿去做。
C.引用“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的意思是说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肯多积功德、广施恩惠帮助别人,就会成为公卿将相一样的人。
D.引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是说与其空空羡慕,徒有愿望,不如我们投入身边的任何一项“微公益”行动中去。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公益”行动人人都可以做,关键在于有无此心。
B.只要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微公益”行动,就一定能汇聚爱的海洋。
C.“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会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D.投入到“微公益”行动中去,会带给我们心灵的愉悦和更深刻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