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耶鲁村官”秦玥飞
2011年,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而是出人意料地到湖南衡山县当起了大学生村官。
一位国外名校的毕业生,怎么会想到回农村当村官?在一些公共场合,常有人会向秦玥飞抛出这一疑问。
“我选择回国服务农村是很自然的事。”秦玥飞坦言,一百多年前,耶鲁大学就有一批身怀家国情怀的中国留学生,如工程师詹天佑、经济学家马寅初等,毕业之后都选择回到祖国,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帮助国家发展,帮助老百姓改善生活。
这对秦玥飞的触动非常大。他说,毕业之后回到中国农村,希望本科所修的政治学、经济学两个专业,能在中国的公共服务领域里,寻找属于他的一片天地。
风俗***后,他做了大量调研和数据收集,总结了以前的经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光投钱不行,还得有产业。
白云村有许多油茶林,过去农民榨出的山茶油不经提纯,每斤只能卖到五六十元。去年10月,秦玥飞成立了衡山白云深处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与外地专业油茶深加工厂家合作,生产茶油护肤、护发等产品,附加值大大增强,40余户村民被吸引入社。
白云村村民汤潜辉去年10月交了4000多元现金加入了该合作社。他说,农村没有别的收入,村庄历来种植油茶树,有了合作社的统一包装销售,相信一定能做起来。
汤潜辉非常看好这种造血式的产业模式。他说,与贺家山村相比,他更倾向于搞项目,“因为这是长期的,所有村民都能受益,即便秦玥飞离开了,影响也不会太大”。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玥飞与耶鲁大学的中国同学发起“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
“黑土麦田”乡村创客计划,即每年资助一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到贫困乡村,并为入选的“乡村创客”提供强劲的薪资福利、专业培训,以及多元的就业选
择,让有志青年能够安心地去服务农村,改善乡村面貌。
秦玥飞介绍,乡村创客在两年服务期内,将带领贫困户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互联网+乡村”等项目,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复制推广。”秦玥飞说。
据悉,首批来自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的30名毕业生,经过任前培训后,已在去年9月份前往湖南、江西、山东等地15个贫困乡村,结合精准扶贫开展工作。
“今年有更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和年轻创客加入‘黑土麦田’计划,能够让‘造血’模式更好地传播推广。”秦玥飞说。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秦玥飞:君子通大道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词
②秦玥飞,男,1985年出生于重庆,2005年高中毕业后,以托福满分的成绩考入美国耶鲁大学,享受全额奖学金,成为重庆第一个被世界一流名校直接录取的学生。2011年,在耶鲁大学毕业完成了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专业的学习,取得文科学士学位。回国后甘当一名普通村官,被村民亲昵地称为“耶鲁哥”。
——百度百科
③乡村幅员辽阔,有众多的人口,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存在改进的空间,是年轻人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地方,需要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前赴后继的去那儿建设。
我必须得了解我自己国家的普通老百姓,了解他们生活当中有什么样的酸甜苦辣,我要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去改变,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
——秦玥飞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耶鲁大学的高材生,秦玥飞2011年毕业后没有选择到大城市就业,而是回到故乡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B.秦玥飞在他服务的第一个村庄时,为尽快融入到村民当中,他改变了洗澡的习惯,经常反穿T恤衫,脚穿一双解放鞋,被村民昵称为“耶鲁哥”。
C.为改变贺家山村面貌,秦玥飞四处奔走,共为村里筹集上百万元资金和资源,建起了敬老院等多个公共项目,带领村民干出了许多实事。
D.到白云村做村官后,秦玥飞组织成立了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产业项目,吸引了40余户村民入社,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
A.秦玥飞志向远大,受詹天佑、马寅初这些同为耶鲁大学校友的留学生先辈事迹的影响,他也决心要用自己的所学所长,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
B.秦玥飞很能吃苦,山村条件艰苦,天旱缺水,连洗澡都不能得到满足,但他从不抱怨,而是入乡随俗,努力缩短与村民的距离,与村民们打成一片。
C.秦玥飞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了不让乡亲们失望,当服务期满后,他拒绝了提拔,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D.从世界名校毕业生到农村海归村官,从四处奔波寻找帮助等发起“黑土麦田”公益项目,秦玥飞演绎着人生的精彩,“君子通大道”是他真实的写照。
E. 秦玥飞任村官,最初靠“输血”模式,后来总结经验,觉得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得有产业,于是他发起了“黑土麦田”乡村创客计划。
【小题3】你认为秦玥飞“感动中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0 12:29: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本报记者徐瑞哲)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百年语文”走到当下,有什么教得太多了,又有什么教得太少了?昨天,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语文教育论坛在华东师大落幕,不少名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
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但绝不同于美术课。甚至有时,借助视图的“帮助”,反而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如今,中小学校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与其他科目一样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滥用多媒体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他发现,有些中学语文课堂已经不用黑板,只靠多媒体屏幕上课。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是网上下载、拼凑而成的。他认为,这样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另一方面,语文课少了一个重要的口语教育功能。与外语课相比,语文课几乎与口语表达训练没什么关系,在“听说读写”中嘴巴似乎最用不上。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上海等地的外语科目考试都加入了听说测试。而语文科目考试从来都是笔试,“既然高考不考,就几乎没人关注语文也应当培养口头能力。”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表示,眼下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等“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似乎离开讲稿就不会讲话。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与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与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有关,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2014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07版)
材料二
3月28日上午,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的老师、部分家长做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报告。
当天的报告会上,一直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领域交流工作的孙连成一再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过相信在2017年高考改革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孙连成说。
孙连成介绍说,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第一科大家知道肯定是数学,第二科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说是语文,对,那第三科呢?我告诉你还是语文。美国高考有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数学多少分呢?800分,那两科呢?每一门也是800分。”
再看看美国小学的课程表。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的英文课,一年级每天的教学时间大概190分钟,二年级150分钟,其它年级和二年级都一样。
“我曾做过统计,美国人对母语教学的时间一周是950分钟,我们多少?拿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清华附小来说是320分钟。”孙连成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各科之首,“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他说。 孙连成分析说,起始于2017年高考的这轮改革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
“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比如对母语的重视,比如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孙连成说,在中国,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空间,因为有些课程体系课表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数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语文一定要重视。
他介绍,美国学校的课程种类少,但注重演讲和辩论以及小组学习,尤其强调细致观察。老师会经常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图或者一个画面,然后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
(长春广播2015年3月29日,有改动)
材料三
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日前,北京市教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则将语文调到首位。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的导向,值得点赞。   
人是传播的动物,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社会,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和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确重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借助语文的力量,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没有亏吃。希望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重视语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但在中考时不吃亏,更有益长远。
(摘自2015年3月25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
何怀宏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孩子朗读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本,结果40多分钟就读完了。“作为母语的中文,整整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一本课本,每天几堂语文课,回来还有课后作业,就翻来覆去学这点东西,考试还不怎样,真是觉得太奇怪了。”何怀宏说,他认为只有大量阅读好书和勤于写作才是培养好的语言能力的关键,而好的语言能力则又是好的思考乃至好的创意的关键。
(摘自2015年4月1日腾讯教育)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着眼于微观,就目前我国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发表看法。材料二着眼于宏观,指出了我国对母语教育重视不够的问题,
B.材料一认为,语文教育应突破课本的限制,尽可能多使用多媒体,加大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量,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C.材料一认为,课堂教学要合理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口语训练,经常举行演讲与辩论会,将口语表达纳入考试的范畴。
D.材料二认为,要充分认识语文对工作生活的重要性,重视语文教育,增加语文课的教学时间及其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
【小题2】新闻材料就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下列对有关名家观点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不同于美术课,借助视图“帮助”,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
B.中小学语文课堂滥用多媒体而不用黑板上课,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重要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C.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和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使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
D.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每科是800分。美国人把母语教学排在各科之首。
E. 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对母语的重视,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
【小题3】语文教育为什么非常重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批评“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反讽”概念的目的仍然是揭示语义在文学文本中的复杂变化。根据新批评“文学性”观念,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是语义朦胧和语义多重。“反讽”这一语言现象正好符合这一文学定义。正因为这个原因,“反讽”就成为新批评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从语义学立场来看,“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在“反讽”中,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根据语言学观念,任何一个符号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符号的意义会因语境而产生变化。“反讽”产生的原理同样如此。在“反讽”现象当中,语言符号巧妙地使用某个特定的语境,从而让一个符号不再表达其本义,而是表达另一个相反的意义。这样,一个“反讽”就产生了。

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构造角度看,“反讽”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情形。语言本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确定不移的、无可更改的。然而,“反讽”的出现却使一个符号的能指不再指向其约定俗成的固定所指,而指向另一个能指。

科学文本对语言的使用就完全合乎语言的约定规则和编码原则,坚决避免出现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文学文本则有意采用各种手法来违反语言的约定规则,从而使文学文本成为语义朦胧和复杂的符号系统。

不难看出,“反讽”的实质仍然是语义的变形化和复杂化。在新批评看来,“反讽”是“文学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文学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反讽”一向被认为是一种偶然使用的语言技巧,或至多是一种修辞格。新批评则将“反讽”上升到“文学性”的高度,将它视为语义变化的典型现象,从而使之成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维姆萨特与布鲁克斯在其合著的批评史中坚持将新批评改名为“反讽诗学”(ironic poetics)。关于“反讽”,他们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反讽’看成一种认知的原理,‘反讽’原理延伸而为矛盾的原理,进而扩张成为语象与语象结构的普遍原理。”既然“反讽”是一种语义变化,尤其是字面义与真实义的矛盾状态,那么其语义结构一定会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构成形态。赵毅衡先生在《新批评》一书中曾把“反讽”分为“克制叙述”“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疑问式反讽”“复义反讽”“悖论反讽”“浪漫反讽”和人物主题与语言风格上的“宏观反讽”等多种类型。无论何种“反讽”类型,都呈现出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的语义层次,有力地强化了语言的可感性。

(选自文宇《文本语义结构的朦胧之美》,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讽能使语义变得复杂,因而新批评常常使用这一概念。
B.在反讽中,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还是不宜完全冲突。
C.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文学文本却常常突破约定规则。
D.反讽不只是语言技巧,是“文学性”特点和手段的统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语义学和符号学两个角度论证了“反讽”的特征在于“正话反说”或能指非所指。
B.文章用科学文本与文学文本对比,是为了突出文学文本语言的“语义朦胧和复杂”。
C.文章推进一层,论述了新批评将“反讽”上升到“文学性”高度,提高了反讽的地位。
D.文章列举《新批评》中多种“反讽”类型,以论证“反讽”具有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鲁迅作品的四个例子中不是典型反讽的一项是(   )
A.《孔乙己》以幽默轻松的笔调写悲剧。
B.《祝福》中“祝福”这一情境的设置。
C.《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对阿长讲述“长毛”故事的感受。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捕鸟的描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刁爷

许福元

刁爷其实不姓刁,只是以其舌头“刁”而出名,他的舌头是如何“刁”的呢?

李乡长家娶儿媳妇,请来了鼎鼎大名的王师傅,号称厨子王,领衔做莱。又请来刁爷,担任厨师水平的评委主任。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厨子王心里直打小鼓,小声问知客:“刁爷有何反应?”知客向厨子王附耳说道:“每道菜,刁爷都尝了,不过还没吱声。”

厨子王还是有点儿不放心,对知客说:“烦你问问刁爷,是不是可以上汤了?”

知客来到刁爷面前说:“刁爷,能上汤了吗?”

刁爷只吐出两个字:“上吧。”

厨子王闻听大喜,忙让“油盘”上汤。

知客手中高举着东家赏的红包,边走边喊:“东家赏厨子汤钱,一千块!”

厨子王手拿红包,来到刁爷的酒桌前致谢:“谢谢,谢谢。”又言辞恳切地对刁爷一桌人说:“刁爷,您务必再点几个菜,我再给您上四个飞碟。”

刁爷见厨子王诚心实意,便点了平平常常的四个菜:拍黄瓜、炒绿豆芽、香椿摊黄菜、熟扒五花离骨肉。

一盘拍黄瓜端上来,积青叠翠。厨子王忙请刁爷:“您老尝尝。”

刁爷只拿眼睛一瞄,说:“拍黄瓜讲究放葱、姜、蒜,你放对了吗?”

“放了放了,都放了,您看——”厨子王忙指着那盘拍黄瓜。

刁爷这时沉下脸:“我说的是葱、姜、蒜的形和量,葱要葱花,姜要姜丝,蒜要蒜泥。至于量呢,葱是四成,姜是一成,蒜是五成。你看看你这盘,成何比例?”

厨子王的脸一下子像红布一样,赶紧指着那盘炒绿豆芽:“您老尝尝这盘。”

刁爷这时一笑,一摆手,说:“我不用尝。这个炒绿豆芽,是先放的醋,对不?先放的醋,就先闻到‘醋味,如果后放的醋,只有吃到嘴里才有醋味。再说,炒锅你用的是薄铁锅,应该用厚铁锅。用厚铁锅炒,小灶子火上再泼一勺子油,叫爆炒,这样炒出的绿豆芽没有生豆浆味,还站得住条。”说毕,刁爷又找补一句:“你看,这盘绿豆芽倒针了吧,一吃,准熟腾味儿,不会是脆生生的。”

刁爷的一番话,把大伙儿都说愣了。厨子王也服了,忙说:“您再尝尝这盘香椿摊鸡蛋:”

“你呀你呀!”刁爷马上给厨子王纠正,“这是外行话,那叫摊黄菜!”刁爷手一指,“你用的不是香椿,是菜椿,这要是香椿,打鼻儿香,一丈以外就能闻出来。”

最后,刁爷点评那盘熟扒五花离骨肉:“这盘五花肉,是用刀从骨头上剔下来的。这道菜的规矩是用木槌。一点儿一点儿砸下来。”

这回,厨子王真是彻底地心服口服,心里那点儿傲气,一下子荡然无存,才知道自己学的那点儿手艺,不过九牛一毛。试想,刁爷还没用到舌头,已经是入木三分,要是他把那二十四道菜一一点评,自己脸面更要丢尽。人啊,真别小看了他人,世上有高人呀有高人!想到此,厨子王忙从兜里掏出那一千元红包,交到知客手上:“这场酒席,我们确实没有做好,受之有愧,受之有愧。”

刁爷却从知客手中拿过红包,转手按在厨子王手里:“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们辛辛苦苦,烟熏火燎,这是东家一点儿心意。你们的大路菜,做得不错。我只是挑你们飞碟的毛病,也不一定都对。”

厨子王知道刁爷在替他们打圆场,便动情地说:“您看,原来我等只是久闻您的大名,今天算有幸当面领教了。我们虽非亲友。但您是老前辈,请受晚生一拜。”

刁爷忙托住了厨子王的手臂:“千万别这样,别这样,咱人不亲,刀把还亲呢!你我都是厨子,同行不能成冤家,要互相抬着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刁爷其实不姓刁,只是以其舌头‘刁’而出名,他的舌头是如何‘刁’的呢”,为叙事设定切入点,还具有设置悬念的作用。
B.小说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形象,有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也不缺乏鲜活的细节,人物之间相互映衬也使个性更加鲜明。
C.小说情节简单,人物关系也不复杂,思想意蕴却丰富深刻,它告诉读者,同行之间要相互扶持,对待晚辈要坦诚相见。
D.小说中写刁爷在酒席即将结束时,“点了平平常常的四个菜”,其实,刁爷是有预谋的,他想让厨子王难堪,以此显示自己的高明。
【小题2】那个一千块的“红包”,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槐的怀想
乔 叶
①“老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在这简单悦耳朗朗上口的民谣里,很小我就知认了槐树,爬的最早的树也是槐树——自家院子里就有一棵。爬它只在五月,因上面有槐花。清甜的槐花是乡间的美味。“五月槐花香,有福就能尝。”奶奶常常这么说着,就开始蒸槐花给我们吃。
②而我常常等不及她老人家去蒸。爬到槐树上,就用手捋着槐花吃,一把一把地吃。柔嫩的花瓣就被我粗粗拉拉地吞到了肚子里。其实槐花的香并不那么顺溜,刚入口的时候,有着轻微的涩,然后才会甜美起来。它的甜美不是浓烈,而是淡淡的,这淡却很悠远。我从树上下来很久了,用舌尖儿舔一圈儿嘴巴,还能觉出甜味儿来。
③五月的槐花,真是香啊。
④这天来到沈丘,饭后无事,朋友说要带我们去看一个槐园。我想,槐花都已经开过了,槐树有什么好看的呢?犹疑着,客随主便,还是去了。
⑤迎面而来的是两棵大槐,朋友说这是“把门槐”。能够把门的槐树,资历肯定了得。我走到右边的槐树前,仰头看上面贴的标签——树名:国槐。树龄:两千余年。朋友说这棵槐树被称为“中华槐王”。我围着它走了一圈,踱了足有五六步。问朋友这树有多粗,朋友说本地有顺口溜云:“千年古槐树,胸围五米五,看着没多粗,仨人搂不住”。我看着那些婆娑的槐叶。两千年了,槐叶依然如处子般葱翠鲜嫩。看着看着,我有些恍惚起来,想起老家杨庄院子里的那棵槐树,它现在是什么模样?
⑥“院里有槐,招宝进财。”“院里有槐,平平安安。”“院里有槐,福气常在。”这是奶奶经常唠叨的话。每到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的时候,她都会叮嘱父亲在槐树上贴一张“树木兴旺”的红帖子。到了黄昏吃年夜饭的前夕,她都会让孩子们围着槐树走两圈,边走边喊:“槐树娘,槐树娘,你长粗来我长长;我长长了穿衣裳,你长粗了做大梁……”我只喊过一次,还喊成了“我长粗来你长长”,喊完就气急败坏地冲她叫:“迷信!”
⑦五福迎宾槐、比翼槐、连理槐……槐树真多啊。环绕着中心广场的树木,也都是国槐,朋友说有99棵。99,天长地久的意思吧。中心广场叫“千字文”广场,顾名思义,《千字文》被镌刻在了巨型竹简上。此文作者是南北朝时期沈丘人周兴嗣。沈丘地,沈丘人,配上此文甚是妥当。《千字文》我只是听说,从不曾读过,可是,怎么回事呢?看了几句,居然也很熟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想了又想,是了,是奶奶曾经念叨过的。每到季节更迭的时候,她一边为我们做着棉夹衣裳一边就念叨着这几句。有一次我问她这些话是哪儿来的,她不好意思地说:“你爷爷教我的。人家读过私塾哩。” 她是个文盲。
⑧继续走。槐香湖、槐香山、观槐亭……朋友说这槐园有两万多株槐树,与京城槐园、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齐称三大槐园。京城槐园我没去过,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公园我印象深刻。其实那次开会不在洪洞,我是在会议结束后特意转到洪洞去的,为的就是看看那棵大槐树。迎面就是一个根雕大门,根是槐根——来到这里的人,都是寻根来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奶奶唱这首歌谣。唱了不知道多少遍,唱到了我的骨子里。
⑨可是,那棵最原始的槐树不在了。早就不在了。短暂的怅然之后,我的心情很快平复。那棵槐树在不在重要吗?我忽然觉得,这个一点儿都不重要。只要洪洞在,只要洪洞这个地方在,只要洪洞这个地方还有槐树在,只要还有一直想着洪洞大槐树的人们在,那么,最重要的东西就在。
⑩——正如,亲爱的奶奶已经去世,物理意义上已经离我很远,可是我常常觉得她还活着,就在我的脑海,就在我的身边。所以,在这个下午,我悲欣交集地走在这个槐园,没有人知道,我携带着奶奶的声音和影像,充满了对她的怀想。
【小题1】第②段为什么要写“我”爬槐树、吃槐花的情景?
【小题2】请简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⑴唱了不知道多少遍,唱到了我的骨子里。
⑵在这个下午,我悲欣交集地走在这个槐园。
【小题3】文章多处写道了民谣、顺口溜。请就第⑥段引用的民谣,分析它们的作用。
【小题4】第⑨段“最重要的东西”指什么?请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