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有改动)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五分钱。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等你的娃儿吗?”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通过对祖母往事的回忆,突出了祖母一生虽都处于黑暗之中,但带给我们的却是温暖和光明,从而充分表现出时代岁月对祖母的不公。
B.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就当了兵,此后一直杳无音信。由于祖父是国民党兵,所以在文革期间祖母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因而祖母偶尔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祖父。
C.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祖母的大便时祖母像疯子一样发火、像小孩一样哭的描写,意在表现父亲和叔叔的孝心,更表现出祖母因一生的尊严被毁掉而悲伤。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E.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补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小题2】祖母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以“这是祖母的哲学”作为结尾,那么“祖母的哲学”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5 04:04: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5月24日,由美国国家太空协会(NSS)主办的年度会议“国际太空开发大会”在洛杉矶举行。美国国家太空协会(NSS)是一个致力于创建太空文明的独立的草根非营利组织,其历史可追溯到1974年成立的国家太空研究所(NSI)和1975年成立的拉格朗日点协会(L-5)。

本届“国际太空开发大会”的主题是“太空旅行——把人类送入太空”。大会安排了内容丰富的深空探测成果汇报、太空移民方案和太空资源开发与技术探索展示。与20世纪7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尼尔提出的通过在拉格朗日点建立人造圆柱体来实现人类太空移民的梦想不同,目前美国太空移民以在月球、月球轨道乃至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为努力方向。美国太空界已经着手开始探索一系列现实问题,包括如何利用月面的熔岩管建立人类基地,在火星的Noctis登陆是否可行,如何在火星开展资源勘探、开采与利用,如何为人类火星基地提供能源等。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大会上重申美国探测火星的计划——2018年将无人探测器送至火星,为建立人类聚居地选择地点。2021年,用“龙”飞船将人类聚居地组成部分的两个居住单元、两个生命支持单元和两个供给单元运至火星。2025年,实现首批志愿者登陆火星。

(选自《国际关系研究》2018年6月13日)

材料二:

美国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斯蒂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乃至外星文明的入侵,这些都是地球的可能终局。摆在人类眼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老死在地球上,等待灭绝;另一条是移民其它星球。而火星以其与地球的诸多相似性,无疑是移民的最佳选择。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已经找到火星有液态水的记录。火星的自转速度与地球几乎相等,自转一周为24.6小时;火星上有稀薄的大气,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火星地貌同地球地貌差不多,有高原、平原和环形山;特别是火星大气层中也存在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为火星表面创造有利生物生长发育的条件。

然而探索外星和移民外星绝非易事。人类作为在地球上生活的哺乳动物,想要进行星际旅行或是在外星生活,必须面对各种已知和未知的危险。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了人体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在从地球前往火星的大约半年的旅行中,宇航员会处于失重状态,在火星的表面,宇航员所体验到的重力也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每次最多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调查显示,女性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18个月,男性工作24个月,所受到的宇宙射线的辐射总剂量就会超过其一生可接受的限度。在太空中旅行,脱离地球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人体极大程度地暴露在宇宙辐射之中。这种来自宇宙中的高能量原子碎片极难抵御,它们可以穿透层层防护,伤害到人的细胞和DNA。一份来自加州大学的报告显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包括老年痴呆、失忆、焦虑、抑郁,同时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材料三:

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火星的探测已成航天大国追逐的目标。中国国防科工委“航天工程中心”早在2016年8月就正式启动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宣布将于2020年让探测器登陆火星,一步实现“绕、落、巡”工程目标。探月工程技术积累和火星观测研究让人类具备了“离开自己摇篮”的能力,国际航天机构均将探测重点瞄准火星。火星与地球相比,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火星表面非常干燥、年平均温度零下六七十摄氏度、火星大气稀薄、气压只有地球上的百分之一。据介绍,未来改造火星可能会实现。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介绍,中国开展火星探测的可行性论证与探月工程几乎同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4月正式立项,计划在2020年实现火星轨道器环绕探测和火星车软着陆巡视探测。美国火星探测计划借助“好奇号”火星车将配有高精度仪器的实验室搬到火星。中国火星探测计划则是火星轨道器十火星车的“天地组合”协同工作。

在欧阳自远看来,在改造火星、建造火星基地的过程中,为人类移民火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可能是一批基于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尽管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探月工程,但深空探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仍处在基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弱人工智能的阶段。

(取材于《澎湃新闻网》2017年8月24日新华社独家专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在月球、月球轨道乃至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的太空移民努力方向比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尼尔曾提出的梦想更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B.美国国家太空协会是一个致力于创建太空文明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由国家太空研究所和拉格朗日点协会发展而来。
C.虽然火星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未来对火星进行改造以及人类在火星建造基地,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D.中国开展火星探测的可行性论证与探月工程几乎同步,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从正式立项到正式启动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地球因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乃至外星文明入侵招致终局时,人类要么等待灭绝,要么移民其它星球。
B.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最多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是因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甚至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C.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火星的探测已成航天大国追逐的目标。其中,中美两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有明显不同。
D.目前应用于深空探测中的人工智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而探月工程由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已经走向强人工智能化。
【小题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人类实现太空移民有哪些有利因素?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黄 金
鲁彦
陈四桥四面围着山,不通轮船,不通火车,村里的人不大往城里去,城里的人也不大到村里来。但每一家人家却是设着无线电话的,关于村中和附近地方的消息,无论大小,他们立刻就会知道,而且仿佛是他们自己做的一般。
一天清晨,如史伯伯手里拿着他儿子伊明的信,一封不很如意的信。信中说,最近不能寄钱来。而年关将至,如史伯伯钱快要用完了。他知道,家中这十几元钱用完时是没有地方去借的。虽然陈四桥尽多有钱的人家,但你还没有开口,他们就先说他们怎样的穷了。三天后,又是他们远租的死总,必须做两桌羹饭。
三天过去,便是做羹饭的日子。如史伯伯一清早便提着篮子到三里外的林家塘去买莱,
簿子上写着,这一天羹饭的鱼,必须是支鱼。但寻遍鱼摊,如史伯伯看不见一条支鱼,不得已,他买了一条米鱼代替。米鱼的价钱比支鱼大,味道也比支鱼好,吃的人一定满意的,他想。
晚间,羹饭供在祖堂中的时候,亲房的人都来拜了。大房这一天没有人在家,便派叔伯兄弟阿黑来代大房,二房轮着吃的是阿安。阿黑平常对如史伯伯是很恭敬的。这一天不知怎样,他有点异样:拜过后,他睁着眼睛,绕着桌子看了一遍,像在那里寻找什么似的。如史伯母很注意他。随后,他拖着阿安走到屋角里,低低的说了一些什么。
酒才一巡,阿黑便先动筷箝鱼吃。尝了一尝,便大声的说:“这是什么鱼?米鱼!簿子上明明写的是支鱼!做不起羹饭,不做还要好些!”
如史伯伯气得跳了起来,说:“阿黑,支鱼买不到,用永鱼代还不好吗?哪种贵?哪种便宜?哪种好吃?哪种不好吃?”
“支鱼贵!支鱼好吃!”
“米鱼便宜!米鱼不好吃!”阿安突然也站了起来说。
如史伯伯气得呆了。“人家儿子也有,却没有看见过连羹饭钱也不寄给爹娘的儿子! 米鱼代支鱼!这样不好吃!”阿黑左手拍着桌子,右手却只是箝鱼吃。
“你说什么话!畜生!”如史伯母从房里跳了出来,气得脸色青白了。“没有良心的东西!你靠了谁,才有今天?绑在屋柱上,是谁把你保释的?你今天有没有资格说话?今天轮得到你吃饭吗?”
“从前管从前,今天管今天!我是代表大房!明年轮到我当办,我用鲤鱼来代替!鸭蛋代鸡蛋!小碗代大碗!”阿黑似乎不曾生气,这话仿佛并不是由他口里出来,由另一个传声机里出来一般。他只是喝一口酒,箝一筷鱼,慢吞吞地吃着。如史伯母还在骂他,如史伯伯在和别人谈论他不是,他仿佛都不曾听见。
几天之后,陈四桥的人都知道如史伯伯的确穷了。时日在如史伯伯夫妻是这样的艰苦,这样的沉重,他们俩都消瘦了,尤其是如史伯伯。他觉得自己仿佛是一匹拖重载的驴子,挨着饿,耐着苦,忍着叱咤的鞭子,颠蹶着在雨后泥途中行走。但前途又是这样的渺茫,没有一线光明,没有一点希望。
夜上来了。他们睡得很迟。他近来常常咳嗽,仿佛有什么梗在他的喉咙里一般。时钟警告地敲了十二下。四周非常的沉寂。如史伯伯也已入在睡眠里。
钟敲二下,如史伯伯又醒了。他记得柜子里只有小洋八角,他预算二十四那一天就要用完了。伊明为什么这几天连信也没有呢?现在已是二十三,最末的一天,一切店铺里的收账人都将来坐索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耻辱!六十年来没有遇到过!不幸!不幸!忽然,他倾着耳朵细听了,仿佛有谁在房子里轻着脚步走动似的。
忽然,他倾着耳朵细听了,仿佛有谁在房子里轻着脚步走动似的。
“啊!伊明的娘!伊明的娘!起來!起来!”他一面叫着,一面翻起身点灯。如史伯母吓了一惊,发着抖起来了。衣橱门开着,柜子门也开着,地上放着两只箱子,外面还丢着几件衣服。“有贼!有贼!”如史伯伯敲着板壁,叫着说。住在隔壁的是南货店老板松生,他好像没有听见。
如史伯母哭着说:“明天,我们到林家塘警察所去报告。”
“没有钱,休提起警察!”如史伯伯狠狠的说,“而且,你知道,明天如果儿子没有钱寄来,不要对人家说我们来了贼,不然,就会有更不好的名声加到我们的头上,一班人一定会说这是我们的计策,假装来了賊,可以赖钱。你想,你想,在这样的世界上,最好是不要活着!”
如史伯伯叹了一口气,躺倒在藤椅上。
过了一会,他的青白的脸色渐渐绯红起来,微笑显露在上面了。他梦见阳光已经上升,
充满着希望和欢乐的景象。阿黑拿着一个极大的信封,驼背一耸一耸地颠了进来,满面露着笑容。红字上盖着墨笔字,是清清楚楚的“陈伊明”。如史伯伯喜欢得跳了起来,拆开信,以下这些字眼就飞进他的眼里:
儿已在任秘书主任,兹先汇上大洋二千元,新正再当亲解价值三十万元之黄金来家。
而门外早已走进来许多人,齐声大叫:“老太爷!老太太!恭喜恭喜!”
阿黑,阿安都跪在他们的前面,磕着头。
(有删改)
【小题1】简要分析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陈四桥人们的生活状态。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体现了如史伯伯怎样的心理?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各国互联网星座和遥感星座蓬勃发展,动辄需要部署成百上千颗卫星。随着发射需求的飙升,利用传统大、中型运载火箭“拼车”“搭车”的入轨模式已难以满足发射需求。一批专为微型卫星量身定制的小型运载火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我国需要发射的尖端科学试验卫星也越来越多。这些卫星虽“体格”不大,但技术复杂,使命重大,是关键基础理论研究和验证未来空间技术的先行者,发射进度需求迫切。

扩张的市场将催生航天企业的热情。在强劲需求的牵引下,一些具有集成化、产品化、模块化先天优势的“商业火箭”,或可像汽车一样,实现批量生产,进入“需求多一一产量大一一成本低一一需求多”的良性循环。

《流浪地球》中,人类集结全球航天力量打造的成千上万枚火箭并刺苍穹的景象令人惊呼不已,但如果火箭的可回收技术未能突破、生产成本迟迟不降,人类的星辰大海或许只能沦为一个“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航天正在成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如果全球竞相发展商业航天,制造火箭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技术跨越的速度就有望像互联网那样迭代狂奔。到了一定阶段,人类就能够享受到相对廉价的太空之旅。这正是人们乐于见到航天领域出现竞争的原因。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2月25日)

材料二:

中国航天专家胡胜云说:“去年中国航天以39次发射居全球航天发射次数首位,其中商业火箭度射以低成本、快速灵活等优点,成为中国航天的有力补充。去年民营航天企业首次尝试了火箭发射,跨出这一步非常不容易。”

“今年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发展新机遇。”中国航天集团科委会主任包为民表示。在长征火箭300次发射的新起点上,该集团将搭建开放式商业化平台,为各类用户提供更多的订制化发射服务;按纯商业模式打造的固体运载火箭“捷龙一号”也将在今年进行首飞,为微卫星技术验证、星座组网提供更加安全、灵活、经济的服务。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13日)

材料三:

现在国内从事卫星、火箭包括相关设备设施研制运营的商业公司、商业企业,有一定规模的就有30多家。“总体来看,商业航天蓬勃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国家航天工程司司长李国平认为,一方面,商业公司在项目选择上,对于项目目标、项目具体功能存在趋同现象。不同公司选择同一类项目,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另一方面,新成立的商业公司,对国家有关规定不清楚;有些公司甚至在没有完全取得国家许可的情况下就开始运作,存在安全隐患。

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扶持。“发展商业航天,国家层面可以用四个字描述,那就是鼓励、有序。”李国平说。一方面,国家支持鼓励商业航天发展,譬如,政府将会采取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开展国家航天空间基础设施运营工作。另一方面,商业航天潜力巨大,国家希望能够有序发展,鼓励社会企业、社会资本能够尽可能地投入到卫星应用产业里来。研究显示,卫星应用产业产值是最高的,能达到整个卫星产业链产值的80%以上。所以,国家鼓励商业企业、社会资本能够充分投入到不同种类的卫星应用中。

(摘编自“央广网”2018年4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传统大、中型运载火箭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发射需求,专为微型卫星量身定制的小型运载火箭应运而生。
B.只有突破火箭可回收技术,降低发射成本,从而使“商业火箭”的生产进入良性循环,才能使更多人实现“漫游星空”的梦想。
C.为了抓住商业航天发展的新机遇,中国航天集团将搭建平台,提供更多订制化发射服务,并打造新的固体运载火箭。
D.卫星应用产业产值在整个卫星产业链中占比最高,这是国家鼓励商业企业、社会资本投入卫星应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星座和遥感星座蓬勃发展以及许多肩负重大科学使命的尖端卫星亟待发射,国内航天企业开发“商业火箭”的热情空前高涨。
B.航天领域的商业竞争,会降低火箭的制造成本,可能大大提升技术跨越的速度,人类将享受相对廉价的太空之旅。
C.商业公司盲目地选择项目和反国家规定,会导致重复建设,出现安全隐患。这些问题商业公司一己之力是无法解决的。
D.对于拥有巨大潜力的商业航天,国家应鼓励、支持其发展,引导社会企业、社会资本投入尽可能多的卫星产业上来。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推动商业航天迅速发展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头上的桄榔树
佚名
接到母亲病危的电报,我向研究所的领导请了假,便风雨兼程回家。
母亲原来住的那座泥屋,已经改建成一座二层的砖屋。原来的泥屋坐北朝南,现在的砖屋坐西朝东。母亲住在二层,凭窗可以看到东边山头上的那两棵挺拔的桄榔树。树下绿草如茵,野花盛开。
“长锁,”我的乳名叫长锁,“娘死后,你要把我埋在桄榔树旁!”
“主葬?”
“不是。埋盒子,不起坟头。你爹回来时,知道我在那里就行。”
父亲叫榕生,1948年秋天被抓壮丁,1949年冬天去了台湾。那时我仅3岁,母亲含辛茹苦,把我抚养成人,供我上大学。
1996年11月,我陪母亲到泰国旅游。一天晚上,正赶上水灯节,夜色越浓,灯火越明,天上星光,水上烛光,交相辉映。
“咱也做一盏水灯吧!” 母亲提议。
附近小贩群集,可以买到做水灯的材料。
母亲用芭蕉叶做了一盏莲花形的水灯,学曼谷市民的样子,明烛点香,把水灯放到水面上,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这湄南河,流到哪里去?”母亲问我,我答:“这湄南河,往南流,流到泰国湾。水灯绕过中南半岛,就漂到了海南岛,再往东北方向漂,就漂到台湾岛……
1999年11月,我陪母亲到马来西亚旅游。一天晚上,我们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一个超市里购物。有游客在买棕榈糖果、小瓶装棕榈食用油。
母亲想买,我心里纳闷儿。
母亲说:“我问过导游小姐,她告诉我,桄榔树也属于棕榈树……”
我在家乡小住三日。一天上午,我走上东边山头,看见一对青年在桄榔树下烧香、磕头,不解其意。下山后,到了旭日小学,向谢校长请教。
谢校长笑着问我:“那桄榔树是啥样的?”
我说:“是挺拔的。”
“有没有枝蔓?”
“没有枝蔓,一心向上。”
“这就对了——它没有枝枝蔓蔓,说明它一心一意。男女青年拜桄榔树,是希望自己的配偶像桄榔树那样对待自己——一心一意,没有技蔓。”
我按照母亲的遗愿,把她的骨灰盒深埋于东边山头上的桄榔树旁。
父亲从台湾回到了大陆。
父亲问:“这改建的房子,怎么坐西朝东?”
我答:“这是按照母亲她老人家的意思改建的。她想看到东边山头上的桄榔树……”
父亲默默地走上东边的山头。
“你娘的骨灰盒存放在哪里?”
“就在这桄榔树旁。”
桄榔树修长的树干,直指高远的天幕。太阳和月亮挂在天幕上。
【小题1】文章第2段的描写看似闲笔,但极具匠心,说说其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桄榔树也属于棕榈树……”,母亲由“棕榈树”突然想到“桄榔树”,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小题3】母亲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文章通过哪几个细节刻画母亲的形象?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哑巴姥姥的酸枣树

箫 陌

哑巴姥姥没有名字,或是有名字,但在几十年的光阴里早已被大家遗忘了,哑巴才是跟了她整整一辈子的身份。小一辈的年轻人按辈分该叫她哑巴婶子,到了我们这个辈,她就该成了哑巴奶奶或者哑巴姥姥,但是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管她叫哑巴。

我小的时候哑巴就已经很老了,在我的记忆中,她永远都是踮着裹成粽子样的小脚,在低矮的院墙里忙碌着。哑巴枯瘦干瘪的脸如一枚深秋里风干的枣子,高兴的时候会咿呀咿呀地笑,但是这种时候很珍贵。就像院子里那棵长疯了的酸枣树,偌大的一棵树上找不到几个枣子,大把大把的都是绿得逼人眼的叶子一样,哑巴的生活里,大把大把的都是冷清的长满了苍苔的寂寥和清苦,那棵海碗粗细的酸枣树,据说是哑巴的男人活着的时候嫁接过来的,是哑巴的宝贝,也是她唯一的伴儿。大部分时候,她都守在酸枣树下,皱着那张干枣般的脸。或是端着个木盆洗衣服,或是劈麻线搓麻绳,瘦成树枝样的小腿呈现出一种古怪的寡白色,仿佛早已被岁月的河水一点一点地漂洗掉了生命的痕迹。

每年的七八月,酸甜的枣子都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我们都害怕哑巴,因为只要我们靠近那棵挂满酸枣的树,哑巴就会踮着小脚,挥舞着一把破旧的镰刀,飞也似的奔过来,有时候嘴里还会大声地吆喝着,啊哦啊哦的声音,急促而尖锐,就像是在轰赶着一群小鸡仔。长我三岁的泉子舅说,这个哑巴,真可恨,把酸枣看得比命还重呢。姥姥是不许我们去哑巴的院子里的,说哑巴岁数大了,有时候会犯糊涂。夏天在门外大树底下乘凉的时候,我偷偷听着姥姥和几个妯娌说,哑巴这一辈子不易,从三十岁就守寡,一个小脚的妇道人家硬生生拉扯大了四个儿女,娶的娶嫁的嫁,老了还是剩下一个人,守着一棵酸枣树,这棵树还是哑巴结婚的时候种下的,这一晃就是几十年哩,不易呀……

闲着的时候我缠着姥姥问过去的事,比如老房子、老槐树,也问哑巴年轻时的样子。姥姥说,哑巴年轻的时候是这个村子里最漂亮的媳妇,除了不会说话,灵透着呢!描的花样子、纳的鞋底全村都找不出另一份来。

姥姥偶尔会去给哑巴送一碗水饺,或者几块蒸糕。我跟着姥姥走进哑巴的院子,哑巴穿着干净的青布褂子,斜襟的纽上挂着一枚玉色的坠子,小脚上的青布鞋子绣着银丝的花儿。她咿呀咿呀地推拒着姥姥手中的碗,推着推着就放到了那张黑漆漆的木桌子上。哑巴不会说话,用两只手灵活地跟姥姥比画着,像两只上下翻飞的鸟儿。我斜着眼睛看着院子里的酸枣树,密密麻麻的枣子像绿色的小眼睛,风一吹,就一眨一眨的。我悄悄地挪动着脚步,还未靠近酸枣树,哑巴就啊哦啊哦地叫起来,我兔子一般窜到姥姥的怀里,偷偷伸出头来看着哑巴手里是不是拿了破旧的镰刀。姥姥拉着我的小手,看哑巴比画了一会儿,然后笑着点点头。哑巴进到黑漆漆的小屋里去了,一会儿怀里抱着一个广口的玻璃瓶,里面是一罐子红艳艳的酸枣儿。她举起来在阳光底下端详着,然后用枯枝样的手费力地扭开玻璃瓶的盖子,一股带着浓郁酒气的枣香味儿就扑了过来。看着我使劲地吸着小鼻子,哑巴把枣递给我,皱皱的核桃皮样的脸上是难得的笑容。

红艳艳的酸枣儿浸透了酒的香气,却依然保留着清脆的口感,咬在嘴里咯嘣咯嘣的,那脆脆香香的味道,比姥姥给我买的老虎眼大红枣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抱着满满一罐酒枣,我跟着姥姥慢慢地往家走。我回头看站在小院子门口的哑巴,青布褂子随风飘啊飘,就像一只青色的蛾,甚至有一个瞬间,我怀疑如果一阵风来,哑巴就会随风飞起来,飞过酸枣树,飞出这个寂寞的小院子。姥姥说,你太姥爷活着的时候哑巴年年都会做酒枣,那时候的姥姥还是刚结婚的小媳妇呢。美丽的哑巴穿着红艳艳的褂子坐在只有小孩胳膊粗的酸枣树旁,翘着小指头把一颗颗的枣子在装着白酒的海碗里滚一滚,然后封进一只古朴的黑坛子里,胳膊上的银镯子,会在起起落落间叮叮当当地一直响。

太姥爷是去山那边背米的时候滚下山崖死去的,那年,哑巴三十岁,最大的孩子六岁,最小的孩子刚刚能下地走。慢慢地,孩子长大了。慢慢地,长大的孩子们走出了这个生长着一棵酸枣树的破败院子!慢慢地,热闹的院子又安静了下来,只剩下日渐苍老的哑巴守着她的酸枣树。

哑巴死了之后,红艳艳的酒枣都跟着哑巴埋到了土岭子上。

哑巴是我没出五服的太姥姥,没有人记得她的名字,一辈子,就是个哑巴,或许,再过几年,等我们老了,哑巴也就真的被人忘记了。

(选自《辽河》,有删改)

【小题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2】文中的哑巴姥姥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哑巴的生活里,大把大把的都是冷清的长满了苍苔的寂寥和清苦”?
【小题4】有人认为把文章的题目改为“哑巴姥姥”更贴切。对此,你怎么看?请阐述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