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韩秉方

儒家学说主阳刚,强调入世干政;道家学说主阴柔,强调出世无为,以柔克刚。这两者一阴一阳,一柔一刚,似乎是对立的,其实是互补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且,据记载,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西行入周向道家祖师老子请教问礼。两家还都共同尊奉众经之源《易经》为经典。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潜”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虽多尊奉儒家为“正统”,但在经过大动乱和改朝换代、新王朝奠立以后,其开国之君大都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采纳道家“无为而治”的办法,遵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家治国理政之教导。如经过战争动乱后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在相长的一段时间里,就一直遵循“黄老之道”,行“南面之术”,与民休息,很快就达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的目的,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此后,在隋末战乱后建立起来的唐朝,又遵法李氏祖先老子之道,有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创了盛唐伟业。

儒学、道学不仅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更是历代的士人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之源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轨迹大都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士子们若能“学而优则仕”谋得一官半职,则入仕干政,以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实现其“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为天下人谋福祉。一旦仕途失意,或进身无门,则往往到道家那里找安慰,回归自然,即走上所谓的“独善其身”之路。前者典型是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而后者当属“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

而且,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种,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节选自《读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是(   )
A. 儒家鼻祖孔子曾向道家祖师老子问礼,都举《易经》为经典,所以两家学说得以互补。
B.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C. 我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轨迹多为杜甫般的“独善其身” 和李白类的“兼济天下”两类。
D. 儒道互补是“国学”的根基,儒、道、佛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这台戏”站稳立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 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C. 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恢宏独特性。
D. 文章针对儒道学说,先简介其异同,接着论述其互补与兼容性,最后得出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仅遵奉儒家的治国之道,就可能没有汉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
B.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 道家主阴柔,儒家主阳刚,两者一阴一阳,一柔一刚,看似对立,实则互为补充。
D.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1 05:04: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图1  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进口量与进口额

■进口量(亿块)口 进口金额(亿美元)

图2 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口出口量与出口额

■出口量(亿块)口 出口金额(亿美元)

(摘自《财经新闻周刊》)

材料二:

基于芯片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战略地位,我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中国制造2025》详细地规划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关键技术等,并将其列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五大产业之首。

我国政府不仅在政策层面大力支持,还在逐步扩大国家集成电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政策、资本和市场需求牵引的支持下,国内芯片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结构中,集成电路设计占比为34.44%,集成电路制造业占比为27.19%,集成电路封装占比为38.37%,已形成相对齐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并实现了设计、制造和封装三个分支的首次大幅增长。

芯片从上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在美国发明起源——在日本加速发展——在韩国与中国台湾成熟分化。美国已经形成了政府扶持,产、学、研一体的成熟发展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在强大的需求和有力的政策推动下,芯片行业正迎来第三次产业转移,向大陆转移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注)芯片又被称为微电路、微芯片、集成电路,主要是指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体积很小,常常是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一部分。

(摘编自宋清辉(《国产芯片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材料三:

在高端芯片领域,由于国内厂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与集群效应,所以其生产仍以“代工”模式为主。曾经,有这么一个段子在市场上盛传:苹果一“饥渴”,其他品牌的手机就得“挨饿”。

因为高端芯片的供应有限,所以芯片厂商在选择客户时,都是优先选择苹果,而国产手机厂商只能“稍等片刻”。SEMI数据显示,中国本土公司芯片需求与供应额正持续扩大,2017年中国公司仅能满足本土芯片需求的26%左右。

美国拥有高端芯片核心技术的绝对控制权,产业保护政策越来越严,竞争壁垒越来越牢,“受制于人”的局面出现更加困扰中国的半导体及整机企业。而如今美国“芯片制载令”的出现,使得“中国芯”国产化的呼声再起,中兴危机更激励自主芯片产业的崛起,但是,一切还需从长计议。换句话说,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的步子不能乱,“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原则不能破。

当前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迎来历史上最好的黄金机遇,但要抓住发展机遇,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首先是完善集成电路产业结构,重视扶持集成电路设计业,设计是产业链的前端,也是面向应用的最终环节,其次,注重培养和吸引人才,芯片行业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持续不断的人才供应:最后,需要对企业并购重组提供指导和服务,并购重组有利于加快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摘编自刘斌《“芯芯”向荣的半导体行业》)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既有进口又有出口,其中进口量和出口量最大的是2017年,分别为3770.1亿块,2043.5亿块。
B.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进口量呈递增趋势,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都远高于同期的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
C.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出口量逐年增长,同期的出口产品金额呈下降趋势,出口金额最低的年是2014年。
D.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的进口量和进口额与同期的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显示,中国集成电路产品目前还要依赖进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芯片产业在政策、资本和市场需求牵引的支持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已成为五大产业之首。
B.我国已形成相对齐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在2017年,实现了设计、制造和封装三个分支的首次大幅增长。
C.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在强大的需求和有力的政策推动下,芯片行业向大陆转移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D.当前中国的高端芯片还受制于人,中兴危机更让中国坚定了自主研发芯片的决心,但是我们须坚持理性发展的原则。
【小题3】结合以往的成功经验,当前大力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应该怎么做?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各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所有人都习惯了一个现状,那就是在信息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透明的。
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记录着你所有的活动,在公安机关的监控大厅里,通过多个摄像头的联动,你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出入机场、车站,甚至住店的信息都被完整记录着,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已经不再成立。买房、买车、子女入学,你登记的个人信息早已泄露。人们早已适应了隐私权被逐渐剥夺的信息化社会。
但是,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服务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隐私权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基本权利,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以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为代价。恰恰相反,人工智能应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其中就应该包括隐私权,这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普通用户的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份认证信息,例如我们的用户名和登录密码,另一类是我们的内容信息,例如订餐、打车、购物等信息。身份认证信息必须由用户本人绝对掌控,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甚至也不能让渡给政府,这应该是人工智能的一条铁律。
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的身份认证信息一旦泄露和被坏人利用,就可能遭受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甚至可能危及到你的生命安全。如此重大的事项,绝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不仅不能相信他们的诚信,也不能相信他们的能力。近年来出现很多知名网站泄露用户身份认证信息的案件,这些企业是有诚信的,但防护能力不够,被黑客抄了家。
我们订餐、打车、购物的内容信息呢?与身份认证信息不同,这部分信息就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了,为了享受人工智能的服务,有时必须得让渡出去。人工智能有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四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受数据驱动的,你不给它提供数据,它如何理解你的需求?又如何通过学习和推理为你提供精准的服务?
内容信息虽然必须得让渡,但也要坚持“数据统计结果归商家,个人信息所有权归自己”的原则。例如,使用滴滴打车APP时,我们个人用车的车型、时段、路线等信息会上传到滴滴公司的服务器,海量的信息形成了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这个统计结果归滴滴公司所有。
我们每个人都为这个统计结果贡献了九牛之一毛的数据,例如和平小区每月平均叫车量为500人次,住在和平小区的您为这个数据做了贡献,但您在和平小区叫车这个信息的所有权是您的,未经您的授权,滴滴公司不能使用。
有一次我老婆用我的笔记本电脑搜衣服,隔天我去办公室,一打开电脑,浏览器就给我推送了大量女式内衣,还特别标明这是你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未经用户授权,商家不应该搜集用户的喜好习惯,即使收集了,那也只能用作统计分析的原始素材,而不应借此对用户进行精准营销,这违反了“个人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利用”的原则,是人工智能的滥用。
(摘编自新浪网《人工智能与隐私保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社会中,我们都习惯了做透明人,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使我们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个人隐私全都不复存在。
B.人工智能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不能为发展而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即隐私权,应正确把握好发展方向。
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否则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D.人工智能通过你提供的数据,依靠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等环节,来实现为你精准服务的目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列举今天人们的私人信息或被动或主动地泄露的现象,进而提出人工智能如何正确发展的问题。
B.文章把普通用户的信息分为“身份认证信息”和“内容信息”,逐层阐述人工智能如何做好保护隐私工作的问题。
C.文章重点阐述了普通用户内容信息的保护问题,让读者明白“内容信息”的保护其实比身份认证信息的保护更重要。
D.文章末尾举作者的爱人用他的电脑搜衣服的例子,指出商家通过侵犯人们“内容信息”的所有权来精准营销的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但“内容信息”则必须让渡给商家,否则不能享受到人工智能的服务。
B.近年来不少坚守诚信的知名网站,因为防护能力不够强大,抵挡不了黑客的攻击,让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泄露了出去。
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家须把握好人工智能的使用尺度,既要用人工智能让用户享受到便利的服务,又不能滥用人工智能。
D.今天,隐私保护不仅关系到隐私拥有者,也关系到隐私使用者。要做好隐私保护工作,需要普通用户、商家和政府等共同努力。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哈尼梯田  彭程
眼前铺展开了一个奇迹。
一个令人不由自主地屏气凝神的奇迹。在它面前,语言顿时黯然失色了,一切描绘都显得贫乏无力。
在云南高原的腹地,在哀牢山的南麓,在比遥远更遥远的地方,在高山之上的高山里,奇迹在尽情地袒露自己,仿佛一望无际的野花在淋漓恣肆地绽放。也许是因为它的僻远闭塞,才得以保留了这份本色和完整。它们美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最出色的想象力,至多也只能勉强抵达它的边缘。
这是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梯田。
短短的两天中,在多依树、老虎嘴和坝达景区,我们一行远方来客,一再感受着那种难言之美带来的撞击和撼动。请想象你站在某个高处,视野所及,四面八方、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尽是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梯田。它们如同一排排海浪汹涌而来,然后瞬间突然静止、凝固,成为如今的模样。它们一层层地,由低处升到高处,由谷底爬到峰顶,充满在天地之间,让目光变作一道道往返收放的活动标尺,在俯瞰和仰视间丈量它的巨大和辽阔。往往一座山坡上,就有成千上万亩梯田。梯田随山势地形而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最大的足有数亩;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间也开田,最小的仅有簸箕那么大。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梯田上面,有漫漫云海的覆盖,梯田旁边,是茫茫森林的掩映,端的是神奇瑰丽,莫可言状,让人惊叹。
哈尼梯田,是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与数十代哈尼人的智慧和勤劳通力合作的结果。这里位于哀牢山南部,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来自高山森林的山泉,源源不断地流淌。在漫长的岁月中,哈尼人垦殖了成千上万片梯田,同时将山上大大小小沟箐中流淌不断的水,分渠引入田中进行灌溉。山水四季长流,梯田中可长年盈满,保证了稻谷的发育、生长和丰收。
哈尼人开垦梯田,固然是为了种植,但他们的做法表明,他们决不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罔顾久远,贪婪攫取。他们的每一个行动,都考虑到了子孙后人的福祉,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呵护。这个民族信奉的是自然神,房前的一簇茂竹,屋后的一棵大树,在他们眼里都是有着灵性的。人的幸福,离不开神灵的佑护。所以他们在开垦梯田时,处处显示了虔敬和细心,照顾了山的走势,水的流向,为树木的伸展留出了空间,为鸟兽的进出安排了路径,也因而达成了人和自然万物的高度和谐。本来无生命的物体,当人以虔诚的爱心对待它们时,就会把情感注入进去,从而使得它们也仿佛具有了灵性。就像过去时代中有时被当作信物的手工艺品,一幅蜀锦或一块苏绣,被女主人怀着深情厚意,一针一线织就,爱如针脚般细密,才使得它们坚固而美丽,荡漾着无尽的韵致。
也是因为如此,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哈尼梯田,才这般仪态万方、楚楚动人。
日出时分的多依树,日落时分的老虎嘴,据称代表了哈尼梯田美的极致。因为住处遥远,我们错过了这两个时间,但即便如此,眼前所见也足以让人叹为观止了。观赏梯田最美的季节就是冬天,庄稼已经收获,视野里袒露无遗,可以充分凸显出梯田的婀娜曲折的轮廓。我们有幸在这个时节来到这里,目睹了它最动人的神韵。一级级蓄满了水的梯田,在阳光下熠熠闪烁,反射着银光,仿佛镶嵌在大地上的成千上万面镜子。
有道是既得陇复望蜀,虽然已经被盈满视野的大美深深迷醉,但潜意识中仍然有一些不满足。哈尼梯田的动人,在于丰富和变化。阴晴变幻,晦明更替,寒暑嬗变,梯田形相无穷,胜景无限。风景是若干元素的排列组合,季节,天气,植物,任何一项的变动,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整体形貌。一年四季,梯田皆有其独特的美质。夏天,秧苗青葱是一种风采,秋日,稻谷金黄又是一种韵致。遗憾的是,无缘目睹其他几个季节的迷人风景,只能在想象中加以描绘了。其实,不必说四季,即便是一天中,也有朝晖夕阴的变幻。在老虎嘴、多依树两个景点,尽管各只停留了一个来小时,但我们却已经充分体验到了这一点。明镜一样的水田,倒映着蓝天白云,明亮澄澈,但有时一大团云朵飘过,在地面某处投下了阴影,那里的梯田的水面便变成了银灰色,如未曾打磨过的铜镜。陪同游览的当地友人一脸陶醉地介绍说,清晨,梯田是玫瑰红色的,夕阳落山的时候,又是镀了金一般。正听着,忽然起风了,原本平整如砥的水面,顿时泛起无数涟漪,仿佛一幅幅揉皱了的丝绸。
有韵律,有节奏,有色彩,哈尼梯田具备了音乐、图画和雕塑的充足元素。色彩是直观的,而节奏和韵律,则体现在万千梯级的递进和迂曲之间,体现在彼此的唱和与应答之中。需要在你静默的凝视中,才会慢慢地浮现出来,升腾起来,应和着连绵的松涛声,或者近处村寨里的一声鸡鸣。哈尼梯田的质感是真切生动的,所以才有“大地雕塑”的美誉。这是真正的大地艺术,而哈尼族人民便是伟大的大地艺术家。
我们一行,自四面八方,来到西南重重叠叠大山中的这一隅。以世界之大,人生之倥偬,这种机缘只怕是难以重复,此后飞鸿雪泥,彼此暌违,只能在回忆里再度晤对了。为了使回忆能够美好和丰满,此刻,且细细地观看,深度地沉醉吧,恍惚中,物我相融,让自己变成田埂上的一棵树,一簇竹,化身为万千梯田中的某一级。那盈盈水田的明媚闪光,便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声赞叹。
(选自《光明日报》2010年2月26日)
(小题1)本文以“提前铺展开了一个奇迹”开篇,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最出色的想象力,至多也只能勉强抵达它的边缘。
(2)这是真正的大地艺术,而哈尼族人民便是伟大的大地艺术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冬景
张炜
进入十一月,老人的神色变得沉重了。他一个人走向田野,注视天际,眉毛不停地抖动。天气晴和,人们在田里忙着,在海上打鱼,没人注意这样一个老人。
老人用一个网包往回背树叶,在自己的小院堆成一个垛子,又用秫秸、破渔网将垛子盖得结结实实。接下来的日子老人都到海边上去,提一个粪筐,沿着浪印往前走。海水不断推涌出一些碎煤和木块,他都捡到筐子里。
平时他走在路上,见到树枝什么的,都要捡起来;现在他每天都去海边捡东西。如果浪印上有一个蛤、一个螺、一条小鱼,他都随手取了放进筐里。
老人住的小院四四方方,是一人多高的围墙围成的,一角是他的小屋。煤和木块摊开来,占去了小院的大部分。
老人拌了一大堆草泥。他用筐子装上草泥,沿着小屋转着,哪里有裂缝、有小洞,都用草泥糊上。他将土炕凿开两个洞,又用土坯接通了这两个洞口,沿墙壁垒了一圈。这样土炕里的烟火就会蹿到墙壁上,形成火墙。从屋里出来,他用剩下的草泥加固了墙壁,然后出了院门。
老人在门口站了一会儿,又转回了院子,找出一些钓钩和丝线,准备到海上去钓鱼。在太阳和暖的日子里,他要把闪闪发亮的大鱼从海里拖上来,然后搓上盐,悬到半空里晒干。
老人的几位亲人都是在冬天故去的。
大儿子是个石匠,那年冬天被派到南山修水利,快过年了还没有回来。有人送信说,儿子被砸死在山洞里。
二儿子的一生与鱼紧相联系。他比大儿子矮上两寸,浑身皮肤像鱼一样滑。可惜啊,在一个出奇地多雪和寒冷的冬天,在海里栽流网,没有再上来。
第三个儿子参军走了,死在战场上,也是个冷酷无情、滴水成冰的冬天。
大约又过了两个冬天,陪伴老人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的老伴也走了。
老人依然清晰记得大儿子死去的那个冬天——
拉儿子的木轮子车几次陷进雪里……
那个冬天哪,整个世界都是白的……
伤心过度的老婆子一头栽进了白雪里,咬紧了牙齿,脸色变青。老头子蹲下,安慰道:“走吧,回去还得过日子!”
三儿子没有了,送回的是一枚立功奖章。小儿子抚摸着说:“要是金的,就要藏起来。”
老人倚着树干坐着,闭着眼睛。“你这个混蛋!”他骂了小儿子一句,仍然闭着眼睛。
小院的树枝上悬满了鱼。这棵树落光了叶子,又结满了“鱼果”。老人坐在树下,有时用脚踢一下树干。树木向阳那面悬着的鱼哗啦啦响,等到焦干的鱼片晒成时,他就取下来用马兰草捆起来,五张一叠,像捆烟叶那样。
整整几天没有看见小儿子了,老人心里有些不安。这是最小的一个儿子,也是唯一的一个。后来小儿子又活蹦乱跳地出现在海滩上了,他才专心地钓鱼。
老人钓着鱼,有一个冰凉的东西钻进衣领,后来才明白是雪花。他站起来看着,天边有一片灰色的云彩。第一场雪就这样开始了。他决定收起鱼钩。那个小院里已经准备了对付冬天的各种东西,当冬天走近时,他就缩进那个小窝里顽抗。他仔细地缠着鱼线,一边看着星星点点的雪花落进海里。
这一次的雪花越落越大,很快积了厚厚的一层。大雪下了三天。人们都呼喊着:“好大的雪呀!”老人用大扫帚将雪赶出小院,在心里说:“这算大雪吗?我经过的那三次大雪, 埋掉了三个儿子。”
门响了一下,小儿子提来一只鸡。老人把它收拾了一下,搓上盐和佐料,悬到树上。这是要做成一只“风干鸡”,它可以放到来年暮春。小儿子叹了口气。
一个个冬天逝去了,新的冬天又来临了。
雪还在落着。茫茫白雪泛出微微的光亮,从脚下铺到遥远的地方。老人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雪地,他怀疑这个新的冬天会漫无尽头。“天哪,我已经损失了三个儿子,谁都会说那是三个好儿子。三个小伙子三个行当,他们是石匠、渔人、兵。”
老人像守门人似的,蹲在了小院门口……
(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概述“冬景”的含义。
【小题2】分析小说划线部分的作用。
【小题3】小说叙述了老人的人生遭遇,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代儒宗马一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李叔同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的多。”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注释】①绘事:绘画;绘画之事;图画。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马一浮启蒙早,幼年跟着母亲学文,才智极高,以至于后来他父亲请来的郑举人也辞馆不教,父
亲也不延师。
B.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学的热衷,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他的学术涉猎范围之广,学问广博。
C.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
D.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观点。
【小题2】文章介绍了马一浮的哪些“儒学主张”?请简要概括。
【小题3】此文中多处引用他人对马一浮的评价,有何作用?请举例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