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中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谓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曾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建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道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做,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储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编自张向荣《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永恒的主题之一,使得北宋哲人张载的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文中所言的“边塞况味”,有的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有的则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感。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家国情怀。
D.朱熹认为杜甫是“君子”,尽管他与颜真卿等人遭遇不同,但其“磊磊落落”中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引用了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的名言,在对其解释后,就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句里也具有家国情怀。
C.文章第2、3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人地论述了古典诗词里具有的家国情怀。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结构完整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忧民”则只体现在杜甫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上。
C.中国的古典诗词融入了家国情怀,流淌在我们华夏儿女的血脉里,成就了我们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4 08:3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耳朵碰来的密祉

伍佰下

①从来不擅长写游记。说实在的,每到有风景的一地,就像被蒙着花手绢随意牵走的牛一样,别人拿出来的风景,只能依稀看见花手绢上那几片图案,盲目地走,看的基本上是一个概念。低头吃草,难得嚼出点草药香,已是自得其乐了。

②可是从大理回来,有一阵子感觉异样。都市里的天,怎么蓝也透着一股灰。在酒吧里劲爆的电声点燃着啤酒的香味,怎么就有那么一股子心事重重、风尘浓浓的燥戾。有那么几天,但凡一个人上完洗手间,关水龙头照镜的那一分钟里,嘴边滑出的总是一排简单到极致的乐音。后来,翻到手机相册,我明白了,我是在心里纠缠上了一个地方。

③嘴边溜出的是《小河淌水》。心里念念的是一个叫密祉的地方。

其实,就去了一下午,晒了一身臭汗,听了一肚子歌,傍晚太阳还旺着的时候,坐小板凳露天吃了几碗豆腐。在云之南。

⑤密祉在弥渡,弥渡是大理州下一个县。密祉这个地方,似乎没什么了不起的风景。山远着,不高;亚溪河淌着,不宽;田矮矮矬矬,躬身打理作物的大嫂半天也不给外来人一个眼色。它怡然自得着,简素平常。可从进入古镇的那一刻起,我不得不为它竖起耳朵。

⑥密祉的特别之处,在于响动。这些响动,与音乐有关。

⑦一下大巴,几百人正耍花灯,老老小小,龙到狮子,蚌壳精到俏艄公,背着西洋娃娃的婆娘到吹着旱烟的阿公,穿梭轮转,全在民歌的节奏里。花灯之乡的欢舞人群手法老到,很快就把我绕进去了。

⑧在背娃大婶的队伍里,圈子中央是一对中年叔婶,手上拿着盆钵和棒槌,唱、舞、打击中,还要眉来眼去地表现出双人造型。这造型是扭、跨、拗、弯,表演得实在是土。可是,我发现这一对老演员,对眼对得出火花。背娃婆姨们边配合着,边用欣羡甚至是崇拜的眼光看着这对主角。“他们年轻轻的已经在一起唱歌跳舞,”有个婆姨看我入迷,漏了一句。音乐已歇,他俩一时收不住,还在扭和唱,打击出的“嘭嘭”声,激得我心脏扑扑地跳。我听说这里的不少镇民是舞花灯的职业艺人,靠着表演吃一辈子饭。可这一对敲打舞动得忘我,始信密祉人职业了一辈子,还是会往心里折腾花灯。那是把自己身体弄热,精神气弄热,实实在在享受快乐的生命典仪。我的视线一度错乱,眼前身形臃肿的女主角,胡子拉碴的男主角,跳着跳着,双双变成了婀娜与俊朗,仿若他们的几十年前。“跳死灯场不算死,不会玩灯枉一生”。烈日微风,乐舞不休,我痴痴而得意地穿越着,看破了一对男女,从青春走到中老年的秘密。

⑨随大部队过掉那一片片金黄植物覆盖的田野,就是八百米文盛古街。午后静静。一条宽街,好多明清院落,竟是真正老建筑的底子,凭风吹雨打,原样上没做什么装饰,散散淡淡地,在这密祉的乡间活着。推开任何一扇吱呀叫着的门,我看到升着炊烟的人家,开着电视的住家,奶奶膝上坐着孙儿,哼着小调在乘凉,看到外客没有提防,咧嘴笑,眼神纯澈大方。我的脚步轻轻,有时稍微跨进一下民宅的门,就提醒着自己加快退出,别打扰了这恬静一片,还有那催眠的歌谣。

⑩就在这古街的一条横巷子里,有一个院落不能不去。还没到门口,就飘过来《小河淌水》。嗓音土而亮,尤其高音处,有种奋不顾身的感觉,像一位密祉姑娘在大江边对着月亮放肆地唱,唱得电视上任何版本都没得比。

⑪我是到了《小河淌水》整理创作者尹宜公的家里。

⑫老人7年前已不在,院落随便进,两个天井,挂满了玉米和辣椒,各处房间被拾掇成了史料展厅,木梯嘎吱嘎吱,午后斜阳从木窗懒洋洋地射进照片上,照片泛了黄,照片上当年的高大后生尹宜公更显俊俏。

⑬这一曲《小河淌水》也怪,并不是诞生在密祉这片远离尘嚣之地,而是降生在云南大学围墙后门的一个小土楼里正负责地下党宣传歌唱活动的年轻后生尹宜公的身上。1947年那个春夜,他被南风合唱团一位同事一曲无字的“啊——”给镇住了。不知道那个曲调在尹宜公身上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反正,他走神了。他的神思回到了密祉,这一座“不弹弦子不上路,不唱山歌不出门”的故乡。我相信他感性的回忆——那一晚,那似曾相识的曲调,勾出了他的乡愁。乡愁是什么?是在这个充满了歌乐和对歌的村子里,村头那汩汩清流被一弯春月淡定地照见,是整宿整宿对歌到唱破嗓子的那一层酣畅,也是心中秘而不宣的恋人那一双明媚的眸子……反正尹宜公是听见了,也看见了,于是,他在日后捕捉到了这小溪一样奔、羊肠道一样绕的旋律。

⑭我还没有从沉迷中走出,已被拉到了老街的南头。那就该是尹宜公魂牵梦绕的“小河淌水”源头。夕阳照着一弯浅浅流经的溪水,碎银般亮得睁不开眼睛,溪水旁的多处树荫里,溪水上的凤凰桥头,白蔟衣衫的女子随意开口清唱。从《放羊调》到《月亮出来亮汪汪》,当然有最令人柔肠百结的《小河淌水》。忽然听到一个高逸的男声响起,我有点恍惚,似乎她们的身边,还有一个唱着歌的青年在游走,他高大俊逸,他头顶上的那片月光朦胧婉转……错乱中醒悟,其实是身边四川日报的前辈扯起的男高音,接住了《小河淌水》的下半段。我满脸羞愧。我扯不上那么高的声音,背不熟其实十分喜欢的歌词。那个时候,我明白了尹宜公为什么在云大一曲成名的不是斗志昂扬的歌——他的耳朵不会撒谎,云大跟密祉相去好远,越是斗志激扬中的沉静刹那,也许,越是离这一刻恬静悠闲着的密祉更近。本来,这里就是可以安心歌唱,安放心灵的所在。

⑮人心是要有故乡的。忽然,好多种女声、男声错杂起来。有尖着嗓子轻轻地放出高音,也有放肆地扯开本嗓,有密祉歌手,当地婆嫂,也有同行的写作者们。这歌声后来就没有停过。一直到晚些时候,古乡公所的露天晚饭,我们蹲坐在矮桌前,吃各种与当地一绝——臭豆腐有关的小吃。直到一口热烫香辣的豆腐突袭,我突然有了那一淌水滚落到胃里的舒畅感。此时歌声未尽,脸上烫烫的。尽管没有尹宜公的春风明月,秋日夕阳逼得我浑身是汗,同伴们疯疯地扯开嗓子吼起这支歌,我的饭碗和酒碗里,依然明月照人。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第④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3】文章第⑧段主要运用了______和_______描写,表现了舞蹈者的_______、________。(两个字概括)
【小题4】对文章写《小河淌水》的创作经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南风合唱团同事吟唱的无字曲触发了尹宜公内心的乡愁,给予了他创作的灵魂。
B.这段插叙是作者走访尹宜公故居时产生的联想,表达了对革命先烈无比的崇敬。
C.《小河淌水》的创作经过表明革命者内心不仅有昂扬斗志,也有温柔缠绵的乡愁。
D.尹宜公在创作《小河淌水》时采用奔放婉转的旋律,表现出了故乡特有的情韵。
【小题5】作者为什么说密祉是“耳朵碰来”的?
【小题6】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张温暖的欠条

化 君

晚间散步,遇见同学。她劈头就说,你相信这世上有好人吗?好得犯傻的那种。接下来她说了下面的事。

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坐在沙发里,顾自絮叨起她遇见的好人。

当我听见她说“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粘满尘土,这儿一片,那儿一片。我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地,滔滔不绝。

“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原本可以不管我的,他却刹下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膊,说,没事儿,走吧。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

“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妈的,我都觉得啰嗦了,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说完,我蹬起三轮就走了。哪承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纸条,他说纸条上是他的手机号……”

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纸条呢?我妈说人好好的,要它做什么。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一声。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

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当我把做B超,CT,心电图,胸部透视等一系列的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

我一边给我妈办理住院手续一边不停地埋怨她,有您这样的吗?一边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可是,一直到我妈出院,我也没找到那个“好人”。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的火气噌噌往上蹿。我用命令的语气对我妈说,你再好好想想那个手机号。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兜里摸索起来。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老天有眼。

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都是这两个字。我虎视眈眈地望着我妈,这就是您老人家遇见的好人?

我妈却仍然为那人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说这话时明显没了底气。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像个债务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不已。这更增加了我对那个“好人”的愤恨。

一天,一个男人按响我家门铃,他说他找一个骑三轮的大娘,一个月前他碰了她。我正要火山爆发,母亲急慌着走过来,把他让进屋里。

在我如炬的目光里,他低下了头。他说他原本打算第二天就来看我妈,可是家里出了点事,一直没脱开身……

我打断他说,啥也别说了,先给我报销十万元的住院费。

我妈连忙出来打圆场,问那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您接过我的手机号后,骑上三轮就走,我不放心,悄悄在您后面跟着,看您进了家门才离开。他忽而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罚款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

我妈接过去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慌着回家做饭,也不会……

那人说,人是我碰的,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一个月之内我一定还清。

我马上火了,没好气地说,蒙人的吧,就像那张写手机号的纸条一样。

他的脸腾地红了,吃吃地说,对不起,那天我手机丢了,我换了新号。

同学突然换上一种动情的语调说,你知道吗?他是个残疾人,他的两条腿是假的。为了十万块钱的债务,他竟然打好几份工,什么活钱多干什么。他的“腿”都累断了,又没钱换新的。他是坐着轮椅来我家还钱的。他说,他的两条腿是在一次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选自 《小说月刊》2017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我”妈和“他”这样的好人形象,刻画人物较精细,如写他“非让我走几步”“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
B.“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的火气噌噌往上蹿。”这句话描写了“我”无比气愤的神情,为后文写一定找到肇事者作了渲染,也表明“我”心眼小、不善良。
C.小说主体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开头和结尾段却出现另一个叙述人,人称的转换明确了讲故事的人与听故事的人之间的关系,使小说更具真实感。
D.小说构思巧妙,结尾交代了“好人”曾经的不幸,既诠释了前文悬念,又令读者感动反思,但始终未交代他撞着“我”妈的过程,为读者留下难释悬念。
【小题2】这篇小说是通过“我”对“好人”他的态度变化来推动情节、揭示主旨的。请结合有关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对“好人”他的具体态度。
【小题3】这篇小说写的是好人,为什么要以“一张温暖的欠条”为标题?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的诗体建设
董培伦
新诗的诗体建设是诗歌界长久以来在探讨的问题。从字面意思看,“诗体”侧重于诗歌的形式方面。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单独强调形式的问题,可能会舍本逐末。我认为,新诗体建设的根本问题就是追求诗的意境美。。
何谓诗的意境?“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朱光潜曾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
朱光潜关于诗的境界说,已经把诗的意境及其作用说得极其透彻。符合朱光潜诗的境界说的意境,应该具备如下三个方面——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具有这三化的诗,就是具有意境美的诗。氛围化就是指诗中的气氛,是欢乐还是忧伤,是悲壮还是愤怒,是凄凉还是温馨,总之诗人的情绪都在氛围中呈现。它具有诱人的魅力,能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跟着诗人情绪,步步深入到诗的境界中去。情节化就是指诗的故事性、戏剧性。诗人的思想、意念、志向都体现在情节的顺序里,是诗人引领读者进入境界的巧妙构思。而意象化就是指一首诗的形象,意境的画面感全靠意象的鲜明、准确、到位,没有意象的诗,味同嚼蜡。因此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是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诗的意境美是奠定一首诗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诗美会应运而生。你想让诗的形式美——格律化,那就将诗句整齐划一;你想追求音乐美,那就在节奏音韵上下点功夫;你想抒情一些,那就将诗句带上浪漫的色彩;你想哲理一些,那就将诗句打磨得令人思考;你想诗句含蓄一些,那就采用修辞手法暗示;你想诗句诙谐一点,那就不妨借风趣的语言使场景生动起来……但是,如果没有诗的意境,等于丢掉诗的灵魂。那么,你以上的打磨或雕刻都是徒劳的。没有意境美的诗,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再好的形象、再好的音韵、再好的形式,都是空的,都不是诗。
新诗自上世纪20年代脱离旧体诗的束缚,发展到今天,已近百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一些经过大浪淘沙、岁月沉淀之后,依然能打动人心、与史同在的诗篇,都是继承了古典诗词中意境美的诗篇。像臧克家的《老马》、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舒婷的《致橡树》等。这些诗的意境令人过目难忘。
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刚刚走向诗坛的所谓先锋,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反对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一律照搬西方诗歌模式,盲目追求诗歌的思想性、哲理性,惟独不要诗的意境美,把诗写成晦涩难懂,味同嚼蜡的理性诗。还有一些人追求所谓语言的本真,把诗写成脱离意境美的非诗性口语叙说,成为令人厌恶的口水诗。理性诗和口水诗都是脱离意境美的伪诗,不可能向读者提供令人愉悦的,暂时脱离世俗烦恼的诗的意境。
诗歌既然是语言的艺术,就意味着艰辛的创造。不管你是用触景生情还是寓情于景,都需要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精心打磨,创造优美的诗的意境。它是诗人追求的目标,也是评论诗歌的重要标准。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诗的意境”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一首诗歌,只要描绘了客观的生活图景,只要抒发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思想感情,就会想成耐人寻味的“意境”。
B.在形成“诗的意境”的要素之中,“景”与“情”缺一不可;“景”要真实,“情”要真挚,这二者便构成意境的核心。
C.符合朱光潜“诗的境界说“的意境,应该是氛围化、情节化和意象化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这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
D.诗的意境美是奠定一首诗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诗美便会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勿需打磨便可纷纷呈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题,认为只是一味地单独强调诗歌的形式便可能会舍本逐末,而追求诗的意境之美才是新诗诗体建设的根本任务。
B.在提出观点之后,文章又进一步分析了意境美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营造意境美需要遵循的条件,论证充分、严密。
C.文章正反对比,从正面论证了流传久远的诗篇都具有意境美的特点,从反面指出了脱离意境美的理性诗、口水诗都是伪诗的本质。
D.文章末段提出,要创造优美的诗的意境,必须加强语言的修炼;运用各种恰当的修辞方法是诗人追求的目标,也是评论诗歌的重要标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不可以单纯客观地描写事物,必须包含一定的感情;思想感情也不可以直截了当地抒发,必须借特定事物来表现。
B.文章第二段引用的朱光潜的话的意思是,一首好诗创造的意境能把鲜活的情境展现在作者或读者的面前,使其惊喜,从而进入忘我的艺术境界。
C.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是一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有了意境,诗的形象、音韵、形式才可以为诗添彩;没有意境,这些要素就空有其表。
D.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新诗,都创造了令人过目难忘的、能够打动人心的优美意境,成为新诗成功的典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比较研究中构建学术话语体系
田毅鹏
①通过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比较研究不是一种单纯的方法论,而是同时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话语方式深嵌到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之中,很多哲学社会科学名著实际上都是建立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的。比如,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为了证明西方资本主义起源的独特性,便选取中国等国作为参照系展开比较研究,撰写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韦以中国为“他者”,并不在于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性,而是试图更为深刻地凸显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独特性,其学术话语具有将非西方世界另类化的倾向。
②循着这种路径构建起来的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偏执之处,压抑了非西方国家学术研究的话语权。首先,这种比较研究形成了一些断的歧视性判断。如在现代化起源问题上,认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发生,不过是对西方文明刺激性挑战的被动回应,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缺少中国等国家主体性的现代化研究,与其说是比较研究,不如说是按照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简单对号入座。其次,这种先入为主的比较研究潜藏着一些基本的话语预设。例如,在比较中西社会异同时,动辄称西方以个人为本位,东方以家族为本位,忽略了中华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复杂文化体,难以完整准确地反映中华文化的真实特性。最后,这种比较研究遮蔽了非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淡化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防止以往比较研究中学术话语表达的片面和错位,努力增强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构建新的学术话语体系。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为此,应把以下几个方面。
③一是基于本土经验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进行的界定和诠释,比如,我国学者针对历史上形成的广泛的村镇系统提出的“城镇化”概念,实际上就是一个基于比较视域而进行的理论创新。城镇化不是城市元素对农村的简单覆盖,而是二者之间复杂漫长的互动过程。我国的“城镇化”概念实际上是将城市化研究融入中国社会、经过比较研究再思考后提出的,是对世界城市化理论的贡献。
④二是通过比较研究方法的创新实现学术话语的转换与更渐。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互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方法:首先用西方的经验来评价在中国发生的事情,然后用中国的经验来评价西方。通过将比较研究中主体与客体的位置进行互换,得出新的价值观念,这是一种可行的至少是合理的比较研究方法。
⑤三是以开放的心态开展海外研究。构建学术话语体系,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本土社会,而应放眼世界进行比较研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想摆脱话语依附,需要到海外去做明野调查,拿外国社会当镜子,在此基础上以我们自己为中心构建学术话语体系。
(选自2017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比较研究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价值判断和话语方式,是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B.为了压抑非西方国家学术研究的话语权而构建起来的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进行比较研究时,有意将非西方世界另类化。
C.以西方为中心、忽视其他国家主体性的现代化研究,只是按照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简单对号入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公正的比较研究
D.只要有效防止比较研究中学术话语表达的片面和错位,就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从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明确了比较研究的本质属性,并以韦伯的比较研究为例,指出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存在将非西方世界另类化的不足。
B.第②段从三个角度对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自然而然地发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呼吁。
C.第③④⑤段为构建彰显我们主体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出了有效建议,其中关键是摈弃西方已有的做法,到国外去搜集第一手资料。
D.本文是一篇条理清晰、论证严密的议论文,剖析问题一语中的,解决问题建议中肯论证过程中采用了事实论证等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认为西方才是现代化的起源,否认了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发生,这一观点是偏执的、武断的、带有歧视性的。
B.“城镇化”的概念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中国特色,虽然与西方的“城市化”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仍属于城市化理论的范畴。
C.进行中西社会异同的比较研究时,采用“互为参照系”的方法能有效防止话语预设带来的弊端,比较准确地反映中西文化的真实特性
D.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开展海外研究,构建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并不意味着要遮蔽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淡化他们在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同类题5

(200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在某地区,数百万亩的树木受吉普赛蛾幼虫的大规模侵扰而掉叶,这是一种周期性现象。在研究这些虫害突发现象时,科学家发现受影响的树木将有毒的化学物质,主要是笨酚,释放到叶子中,这些物质抑制蛾幼虫的生长,并减少雌蛾产卵的数量。同时,苯酚还使蛾卵变小,从而抑制了来年蛾幼虫的生长,因为卵的数量与蛾的个头大小直接相关,而蛾的个头又取决于它的幼虫时期获取营养的程度。因此,树木的防御机制会对吉普赛蛾的生殖力产生影响。
此外,吉普赛蛾也易于受到核酸多角体病毒即所谓萎蔫病毒的攻击,这种病毒在蛾幼虫突发的年份是蛾幼虫的重要杀手。蛾幼早吞食了带有病毒(被包裹在一个蛋白质小球体中)的叶子,便患上萎蔫病,而被摄入的蛋白质小球便溶化,释放出数以千计的病毒或病毒体,经过大约两周时间,繁殖至足够的数量,填满蛾幼虫的整个体腔。蛾幼虫死去时,病毒体被释放出来,并被包裹在一个从蛾幼虫的组织中合成的新蛋白质小球休中,等待被其他蛾幼虫吞食。
苯酚经常通过与蛋白质结合从而改变蛋白质的活性而发挥作用,因此,科学家重点研究了同时摄入病毒和树叶对蛾幼虫产生的影响。他们发现,含有大量苯酚的橡树叶,其病毒对蛾幼虫的杀伤力远远小于苯酚含量较低的白杨树叶。一般而言,树叶中苯酚含量越高,病毒就越缺乏致命的杀伤力。因此,虽然苯酚可抑制蛾幼虫生长,但正是这些苯酚也能使萎蔫病毒丧失能力,从而帮助蛾幼虫存活。橡树叶含有大量苯酚,能为蛾幼虫提供一个安全庇护所,不受萎蔫病的影响;然而,在以白杨为主的树丛中,处于初级阶段的吉普赛蛾突发态势很快地被病毒流行病所抑制
深入研究表明,蛾幼虫对萎蔫病毒产生免疫,这与它们赖以生存的树木的愈发严重的掉叶现象相关。树木自身的防御反而提高了蛾幼虫受萎蔫病毒感染的阈值(临界值),致使蛾幼虫种群日趋密集,但与此同时却不会变得更加易受病毒感染。由于这些原因,摄入苯酚给蛾幼虫带来的益处似乎超过了它们付出的代价
8.下列对苯酚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苯酚可使吉普赛蛾的生殖变弱,蛾卵变小,蛾幼虫的数量减少。
B.苯酚能抑制吉普赛蛾幼虫生长,而对吉普赛蛾的天敌萎蔫病毒杀伤力更大。
C.树木受到蛾幼虫侵扰时会释放出苯酚,苯酚能够改变幼虫蛋白质活性。
D.蛾虫病大量爆发的情况下,带有萎蔫病毒的树木释放过量的苯酚不如少量的好
9.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产卵的雌蛾更容易感染萎蔫病,这使它们生产出的虫卵变小。
B.苯酚作用于蛾幼虫,使其对萎蔫病毒的免疫力增强,成活率提高。
C.树叶中苯酚浓度越高,越能够成功地保护树木免受吉普赛蛾虫病的侵扰。
D.被包裹在蛋白质小球体中的萎蔫病毒进入蛾幼虫体内之后能够大量繁殖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蛾幼虫体内的萎蔫病毒的生存和繁殖依靠它所寄生的蛾幼虫中的蛋白质。
B.在白杨树丛初发吉普赛蛾虫病时,萎蔫病毒的抑制作用超过苯酚的抑制作用
C.萎蔫病毒虽然对吉普赛蛾有致命杀伤力,但它们也无法影响蛾幼虫的种群密度。
D.蛾幼虫吞食带有萎蔫病毒的叶子后,有可能种群日趋密集,且免疫力不会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