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格拉斯,敢揭历史疮疤的人
蔡鸿君
1979年9月,格拉斯带着新作《比目鱼》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他还没有任何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德国驻华使馆为这位著名作家专门举办了活动,出席的中国名人里,也没几个人真正明白格拉斯是谁。
格拉斯的作品一直关注德国满目疮痍的二战史,因为他自己就成长于一个满目疮痍的年代。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德国正值纳粹统治时期。格拉斯参加过希特勒少年团和青年团,未及中学毕业又被卷进战争,充当法西斯的炮灰。17岁的青葱少年,却在前线受伤被俘。这段经历,在格拉斯心中留下了毕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二战结束后,格拉斯离开战俘营,先后当过农民、矿工和石匠学徒。1948年初,他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版画和雕刻,最终则登上文坛。
格拉斯曾说:“文学与政治从来就不是相互排斥的对立体:我写作的国家沉重地承担着政治的后果;我作品的读者,跟我这位作者一样,都带有政治的烙印……”因此不难理解格拉斯创作长篇小说《铁皮鼓》的初衷,他想告诉人们:政治错误需要反思,细数伤疤才能不忘过去。
《铁皮鼓》出版后,评论界对其评价甚高,认为它“浓缩了几乎整个二战史”。 格拉斯随后出版了《猫与鼠》《狗年月》等一系列作品。在以他为首的作家倡导下,二战后的德国文坛开始回溯历史,形成了反思文学的传统。
诺贝尔文学奖是“幸运之星”,也被人看成是“死亡之吻”。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江郎才尽的作家,不止一位。川端康成、海明威甚至都在得奖后自杀。格拉斯在得奖后,却很难得地超越了自我。
2002年,他发表了小说《蟹行》,讲述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1945年1月30日,德国豪华游轮“古斯特洛夫号”满载一万多名难民和士兵从古滕港启航,不料当天夜里就被苏联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17岁的怀孕女子图拉,侥幸脱险。后来,儿子保尔降生,母子俩一起在东德艰难地生活。保尔长大后逃到了西德。两德统一之后,保尔的儿子康拉德回到家乡,见到了祖母图拉,在听她讲述当年的海难后开始信奉新纳粹主义,并杀害了一个犹太青年。小说旨在提醒世人:在欧洲,新纳粹主义是如何重新抬头的。书名“蟹行”隐喻历史总是在前进和倒退的交替中进行。书一面世就好评如潮,连续数月占据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两周内售出25万册。
2006年,格拉斯又一次成为文坛焦点。自传《剥洋葱》出版前,《法兰克福汇报》记者采访了格拉斯,把书中他曾经参加过武装党卫军这段经历大肆渲染。这一消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时间,年过八旬的格拉斯受到了文学界、政界、评论界等各方面的猛烈批评。因为此前,他一直声称自己只是在二战后期当过防空炮兵。
面对责问,格拉斯在一些公开场合给出解释。他说:“这事一直埋藏在我心底。为什么现在才说,我也说不清。它始终缠绕着我,让我不得安宁。我以前觉得,自己作为作家和这个国家的公民,现在所做的一切,和自己年轻时带有纳粹时代印记的行为针锋相对,这就足够了。所以过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罪过。我没参与过任何犯罪行动,但自己一直觉得必须有朝一日对此予以说明。直到现在我克服了内心的障碍,这一机会才得以出现。”
读者在最初的震惊之后,没多久也原谅了老人。不仅因为他的勇气,更因为他多年来的坚持——格拉斯具有很强的政治责任感。甚至连写作之余的绘画,他也希望能同样承载反思与救赎的主题。他几乎年年举办画展,最多时一年达11次。有人评价他的画风“有面对残酷生活而又能翱翔于梦幻之上的勇气”。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注】武装党卫军:党卫军,又称“黑衫队”,是纳粹的一个庞大的半军事组织。武装党卫军则是党卫军的战斗单位。
相关链接:
①格拉斯(1927—2015),当代德国最重要的作家,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其著作语言辛辣,内涵丰富,手法独特。格拉斯也称得上是一个多产作家,除小说外还创作了戏剧、诗歌和散文。(《光明日报》)
②他是当代德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地影响了整个战后文学史;他的政治思想代表了“德国良心”。(德国《明镜》周刊语)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拉斯第一次来中国时还没有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虽然德国驻华使馆为他专门举办了活动,但出席活动的中国名人了解他的并不多。
B.有些作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江郎才尽,但格拉斯在得奖后又创作了《蟹行》,这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新高峰。
C.在自传《剥洋葱》出版前,有记者提前爆出曾经参格拉斯加过武装党卫军的秘密,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格拉斯的猛烈批评。
D.格拉斯一生经历传奇,他曾为纳粹做事,被卷入战争后被俘;战争结束后从事过多种职业,最终在文坛立足。
【小题2】格拉斯的作品为什么“一直关注德国满目疮痍的二战史”,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小题3】格拉斯曾经参加过武装党卫军,但60多年后才披露。你对这一作法有何看法?并联系材料谈谈自己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31 04:0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命题。

有的学者认为,将风能和太阳能确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具有可行性。根据物权法原理,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物权客体须具有既存性、有形性、独立性、特定性。但对于风能和太阳能,其存续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难以成为物权客体。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然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如果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那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十分不利。

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利益界定,明确其所属所归;它必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为我之物”;它必须是独立于主体的“自在之物”。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判断“气候资源能否成为法律上之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显然,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控制,并独立存在,因此,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例如,人们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利用雨云实施人工降水等。即使从民法的角度看,气候资源也是可以为人力所支配的,属于民法上之“物”。台湾民法学者王则鉴认为:“物是指除人之身体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而言。”而且,气候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尽管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其开发利用受到土地、空间的限制。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民法上的财产意义,属于物的范畴。

那么,气候资源从法律上来说属于什么样的物呢?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还是私人所有的物?答案是都不是。早在1969年,美国法学教授约瑟夫·萨克斯就提出了“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由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应将其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国家或政府是这一公共财产的受托人。所以说,气候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之一,是全体公众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应当归全体公民共有,即它是一种公众共有物。所谓公众共有物,著名环境法学者蔡守秋先生在《论公众共有物的法律保护》中对其进行了界定,指不特定的多数人可以非排他性使用之物。

(选自曹明德的《论气候资源的属性及其法律保护》,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等,它既非国家所有也非私人所有。
B.根据物权法,风能和太阳能是“自由财产”,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不能成为物权客体。
C.风能和太阳能并非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之物,所以,从物权法的角度看是难以成为物权客体的。
D.根据传统民法,风能和太阳能是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占有和处分的,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段指出,在有些守旧学者看来,气候资源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B.三、四段指出,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C.全文论述逐层深入,先否定后肯定,最后给出鲜明的结论,行文很有逻辑性。
D.文章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气候资源是一种公众共有物”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将不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气候资源既是“有用之物”“为我之物”,又是“自在之物”,所以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C.气候资源具有稀缺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风能、太阳能是有限的,因而它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物。
D.基于“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自然资源应被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任何个人和国家无权干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棵迁移的杜仲树

布 鸣

①春天到了,公园路边的杜仲都开始忙不迭地抽枝发芽长叶了,因为这已是桃花开谢了的晚春了。这些杜仲整齐地排列在路的两边,面对面地相峙着,彼此瞄着对方,似乎生怕哪个伙伴错过了这一季的好时光!农艺师按照间距要求种下了这些树苗,好让它们在以后成长的日子里各自吸足营养、水分、阳光等。

②夏天到了,杜仲的叶子已长得很大了,像大桑叶一样,但形状椭圆一些。清晨的阳光透过这些绿叶的间隙,零零碎碎地洒在水泥路面上,晨练的老人们走着,虽然这些杜仲并非自己种下的,但也很自在地享受着这些树带来的阴凉。

③杜仲们并不知道这个夏天与过去的十多个夏天有什么不一样,早上起来我依旧走在公园的路上,看到几个工人正拿着电锯在商量从哪儿下锯。

④我上前问个究竟,口气强硬,以为能美女救大树。几个工人说公园马上要改造了,设计图纸上标明就在这个地方要建一个公厕方便晨练的人们,而这棵杜仲树,恰好就碍了事,所以只好让步!我据理力争:只要稍微挪两三米,就可以不用砍树了呀!可是工人们说:这是设计师定的,我们也没办法。晨练的老人们都说建公厕这是好事啊。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极对称极完美的一列杜仲中,慢慢地少了一棵。锯过的杜仲,树干上流出了很多的汁液,早上还硬挺青绿的树叶就那么眼瞅着蔫下去,然后卷曲,锯齿形的小边也焦黄了。再一会儿工夫,就连树根也被刨走了。

⑤原来那地方,留着一个深深的树坑,它仿佛也留在我的心里。我一直期待着它有怎样的新面貌。可过了几天,没有了动静,一问才知,园林设计师没考虑到这里是花岗岩地质,不好开挖,所以更改了设计……改设计,只需要一纸设计变更就好了,可是,那棵杜仲呢?似乎没有人在乎什么,即使栽树的人,看到这棵杜仲被伐倒,也许也会无动于衷。

⑥秋天到了,碧空如洗,温暖的阳光无碍地从稀疏的树顶间投射下来,我走到曾经有过一棵杜仲的位置上。如果不是刻意回想,谁还会看出这里曾有过一棵杜仲?阳光在缺了一棵树的空间里显得恣意了很多,人们依旧在晨练。几个老人低头忙着捡杜仲飘落下的叶子,据说拿回家煮水洗脚可以舒筋活血,他们像孩子似的,捡起地上一堆堆的叶子,这儿没有叶子就向不远处叶子多的地方走去。现在的日子过得真是飞快,昨天的事都不记得了,还有谁会想起一季前的事情呢?那些后来的人们,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才是公园原有的样子。他们一定会展开自己天才的想象,赞叹早年种树的人们极具美学观点,恰巧在这个地方,于不对称中营造了一种零落的美吧?

⑦冬天到了,走过这里,我告诉我的孩子:这儿曾经有一棵杜仲,但是夏天里被砍掉了。她很快地说:那我们再补种一棵吧?我说:可是,到哪儿去买杜仲的树苗呢?她说:那咱们就随便种一棵别的树。我说:好吧,明年开春,咱们种一棵。

⑧第二年3月12日,我和女儿如愿以偿,把家里的那棵杜仲树迁移到了公园里。

⑨现在,已是第三个年头的冬天了,昨天是立冬,我走过新栽的那棵杜仲树的地方。它们虽然年龄不一般大,但都是那样的坚毅挺拔,那样的协调、富有生机。我还应该为被扼杀的一棵杜仲树而哭泣吗?心里不应该充满无限的欣慰和愉悦吗?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请概括文中公园里的杜仲树生活环境的特点。
【小题2】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和含意。
(1)他们一定会展开自己天才的想象,赞叹早年种树的人们极具美学观点,恰巧在这个地方,于不对称中营造了一种零落的美吧?
(2)我还应该为被扼杀的一棵杜仲树而哭泣吗?心里不应该充满无限的欣慰和愉悦吗?
【小题3】文章中有多处对比,请选出其中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4】本文以春夏秋冬的四季流转为写作顺序,这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同类题4

(一)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
张 贺
“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类似的短视频节目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显然此类节目击中了人们的痛点:一方面渴望文化与娱乐,一方面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时间,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文化很可能会让你欲速不达、南辕北辙——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
快餐文化的特点当然是快,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光秃秃干巴巴的几条梗概。看了这些节目,你可以知道故事脉络、记住几个人名,但作品中原有的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感、精彩的故事全都与你无缘了。有的人觉得名著篇幅太长、内容艰深、阅读门槛比较高,于是看这些视频版的“缩写本”聊备谈资,更有人连电影、电视剧都要用3分钟看完。
快餐文化的出现与流行并非今日始,但显然,互联网使快餐文化大范围流行成为可能,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更给快餐文化按下了快进键。就以某知名短视频应用来说,短短15秒的视频怎么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于是只好加快语速、精简内容。限制节目时长或字数,这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普遍采取的策略,好处是用户上传的内容因短小精悍所以又快又多,但害处是用户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国内外都曾做过实验,在浏览社交媒体若干分钟之后,再让用户去背诵文章和做数学题,正确率都会下降。
以往人们都认为互联网拯救了碎片化时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效率。但现实是碎片化反客为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准确地说是观看)碎片化的内容。虽然古人也曾有“马上、枕上、厕上”的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阅读,但所读的内容并不碎片化。
今天的快餐文化与数十年前的快餐文化相比,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逐渐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视频的直观、形象和快速,是文字和图片都不能比拟的。但企图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来获取信息,其实并不成功,由文字到图片,由图片转到视频,的确是便捷了,但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人类通过阅读文字来传承思想文化的历史已数千年,而视频成为媒介主流的历史不过数十年而已,不论是从人类的认知习惯还是就历史积累而言,视频都是不能与文字相提并论的。如果仅仅用视频作为媒介而远离文字,那就意味着放弃了一座宝库,这对于我们传承文明、创新文化是极为不利的。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绝不是文化的正途,速生者往往速朽。
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为人类服务,需要我们严肃思考、认真对待。而今之计,只有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短视频节目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显然击中了人们对文化与娱乐的渴望与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时间相矛盾的痛苦心理,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
B.快餐文化的出现与流行并非今日始,但显然,移动互联网使快餐文化大范围流行成为可能,特别是互联网更给快餐文化按下了快进键。
C.以往人们认为互联网拯救了碎片化时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效率。古人也曾有“马上、枕上、厕上”的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古人今人阅读的内容都显得碎片化。
D.就以某知名短视频应用来说,短短15秒的视频完全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于是加快语速、精简内容。
【小题2】下列对短视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限制短视频节目时长或字数,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普遍采取的策略,这可以使用户上传的内容因又快又多而短小精悍。
B.短视频以文字和视频为主要媒介,具有直观、形象和快速的特点,但它剥离了丰富的内容,不利于我们的想象和思考。
C.短视频快速崛起,走进用户生活的各个领域,但这种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绝不是文化的正途,速生的一定速朽。
D.在短视频普遍流行的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严肃思考,认真对待互联网这一为人类服务的工具。
【小题3】请概括短视频作为一种快餐文化的危害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当下长篇创作的“有”和“无”

文艺创作政策环境的空前宽松,给文学创作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而长篇小说的创作,更像一条刚直而妩媚的山脉,从文学的海洋里拔地隆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遗憾的是,在这条整齐的文学风景带上,缺乏众望所归的巅峰之作。写现实的,我们没有看到《平凡的世界》那样的震撼;写历史的,我们没有看到《白鹿原》那样的厚重;写民族的,我们没有看到《尘埃落定》那样的深沉。

当下长篇作品题材广阔,现实的、历史的、民族的、军事的、环保的、航天的、职场的,涉猎甚广。题材广度的开拓。使得长篇小说的创作繁花似锦,斑斓多彩。探索广度的开拓使得小说家对文本的记叙,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表达模式。但是在阅读之后,我们总感到,洋洋洒洒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实际上外强中干,弱不禁风。

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历史文化的复杂性和深刻性,都为文学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少长篇作品也在现实和历史的描摹与回望里显得质地优良。或风吹人生,温暖生命;或雨润年华,鼓舞斗志。遗憾的是,有不少小说没有文学的艺术美感,没有文学的精神美感。或以审丑为美,丑化现实;或以恶俗为乐,躲避崇高。

有位华裔作家曾说过一句话,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小说家不具备创作“伟大小说”的条件,这话不无道理。

我们常说,作品要上来,生活要下去,可是,我们的小说家有几个人真正地下去了?他们往往会在不清楚自己文学生活的家底时,就急于表现,急于出名,急于获利。经济大潮的冲击,喧嚣的社会,也让他们变得浮躁消沉,一些因匆忙而留下的缺陷总是像阴影一样缠绕着他们,读者怎么能够在这样的作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和享受呢?

我们读格拉斯的《铁皮鼓》、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对文本结构的精巧设置,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妙处理,对叙述节奏的控制,他们对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总是让我们震撼。再有,语言是整个文学作品最闪光最有魅力的所在,而我们的小说家不是把语言当作歌去唱,而是当作砖去码,不能深得语言魅力的精髓。

当下的文学批评越来越忽视文本细读,越来越迷恋庸俗社会学,具有市侩化倾向,只有表扬没有批评,这也使虚荣的小说家们躺在廉价的温床上沾沾自喜。文坛一团和气。用鲁迅的话说,看似平静,实则了无生气。

艺术有刻度和准星,却没有终点和顶峰。只要艺术没有止境,长篇创作就应该是永远在爬坡,从一个高度达到另一个高度。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为当下文学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开拓题材广度,小说家将会创作出众望所归的经典之作。
B.作者对外国作品大加赞赏,既是肯定外国小说家的才情,同时也批评了部分小说家忽视文本,把语言当作砖去码的现象o
C.引用鲁迅的话意在说明,当下长篇小说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导致文学的发展没有生机和活力。
D.有的小说家不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美,而是展示生活中的丑,把审丑当作艺术的标准去追求。
【小题2】(小题2)作者认为当下长篇创作整体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小题3】根据文意,小说家应该如何去“爬坡”才能创作出“伟大论述类文本。
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