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的诗以语言浅近著称,意境显露,但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诗中表达了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学了戴望舒的《雨巷》,你也来谈谈《花非花》的朦胧之美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2-10-19 11:03: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嫦娥四号探测器自1月3日顺利软着陆,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背面的地球访客。今天下午,科研人员通过“鹊桥”中继星遥控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完成了互拍成像。地面接收图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学载荷工作正常,探测数据有效下传,搭载科学实验项目顺利开展,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工程圆满成功。至此,我国探月工程取得“五战五捷”,嫦娥四号任务转入科学探测阶段,着陆器和巡视器将继续开展就位探测和月面巡视探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1-11)

材料二:

月球背面分布着大量的撞击坑、环形山,月面崎岖不平,可供选择的平坦着陆区非常少。嫦娥四号研制团队最终选定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作为预定着陆地点。冯•卡门撞击坑经过几十亿年的风化,已是相对比较平坦的区域。同时,科学家推测,该撞击坑由于历史悠久 ,可能留存了月球形成和太阳系起源的痕迹,有着很大的科学探测价值。

但嫦娥四号准确着陆的关键一步是选准其在绕月轨道上开始下降的初始点。而这个初始点距离月球背面高度为15公里,从指令发出到着陆,只有短短 720 秒。嫦娥四号要经历主减速、快速调整、接近、悬停、避障等多个环节,由于速度快,飞行距离短,地面指令的上传速度跟不上嫦娥四号速度 和位置的变化,稍有闪失嫦娥四号就有可能撞到山峰或者掉到坑里。为此,嫦娥四号研制团队设计了新的自主导航控制着陆的策略,实现了自主控制、自主避障、自主选择理想着陆地点。

嫦娥四号要顺利完成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还面临着地球与月球背面之间无法直接通信这一难题。为此,我国先于嫦娥四号发射了世界首颗地月中继通信卫星“鹊桥号”,承担起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和地球通信的任务。

(摘编自《焦点访谈》文字版 2019-1-11)

材料三:

目前我国航天实力排名全球第四。航空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实力、政策导向、经费支持密不可分。今后我国将加大国际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科学规划深空探测工程,进一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

探月工程方面,2019年年底前后我国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的最后一步任务。后续还将发射嫦娥六号等月球探测器,按计划执行月球极区探测和月球南极采样返回等任务;嫦娥七号计划执行月球南极综合探测;嫦娥八号计划进行更多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为共同构建月球科研基地进行探索。此外,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施火星、小行星、木星探测等深空探测工程,预计2020年首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实施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后续还计划开展火星采样返回、小行星探测和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1-15)

材料四:

在航天科技的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中,从全球视角来看,近十年,我国的空间技术发展最为迅速、取得的成效最为显著。目前我国最为薄弱的是空间科学,特别是在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较为薄弱。

中美航天 5 项核心空间技术实力。

核心技术

美国

中国

大型运载

火箭

1967年首飞的土星5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40吨,成功率13/13

2016年首飞的长征 5 号近地轨道运

载能力25吨,成功率1/2

载人航天

技术

1962 年首次进入太空,运载过 536人进过太空,共计时长29000天

2003年首次进入太空,运载过 11人进过太空,共计时长200天

空间站技术

1973年首次建设,现拥有国际空间站

2011年首次建设,现仅有实验室,无空间站

月球探测

技术

1959年首次探测,约100个探测器,12人登月

2007年首次探测,4个探测器,无人登月

 

深空探测 技术

探测过太阳系除地球外的七大行星、数颗行星卫星等,飞行最远的“旅行者1号”在太空飞行了41 年,现离地 200多亿公里

飞掠1颗小行星,飞行最远的“嫦娥2号”在太空飞行了 8年,现离地 1亿多公里

 

 

 

(摘编自《发展研究》2018 年第 9 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月球背面后,其着陆器和巡视器将开展就位探测和月面巡视探测,完成相关科学探测任务。
B.月球背面地形复杂,可供着陆的区域不多,研制团队设计的自主导航控制着陆策略,确保了嫦娥四号的成功着陆。
C.“鹊桥号”地月中继通信卫星,解决了地球与月球背面之间无法直接通信的难题,在嫦娥四号探月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探索外空的步伐不会停歇,完成了探月工程的所有任务后,我国计划将实施火星、小行星、木星探测等深空探测工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工程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首个能使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进行巡视探测的国家,航天实力不断增强。
B.选定冯卡门撞击坑作为嫦娥四号预定着陆区的原因,是该地区历史悠久,可能留存了月球形成和太阳系起源的痕迹,科研价值大。
C.我国要完成木星系及其他行星的穿越探测任务,需要加强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使其飞得更远、载得更重,发射成功率高。
D.近年来,我国航天科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相较航天强国,无论是核心技术实力还是空间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都存在差距。
【小题3】在赶超世界航天强国的过程中,我国还需要加强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经典阅读有全然不同于“浅阅读”的特点。它有对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热切关注,能助人了解世界,观照自我,因此提供给人的是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

所谓了解世界,是说借由经典提供的经验,人们能找到世界的原始图景,从而认清未来发展无穷。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也发生过类似的感慨——这个世界是如此之美,但人看到的是如此之少。仅仅是因为没时间、没精力吗?其实,主要是因为个体常受种种困扰的限制,未能获得了解世界的能力与方法。而经典阅读能让自感处处受限的我们在身心解放中拓展视野,所以,这个活动会被称为“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或以为,生活是最好的导师,这话自然不错,但对于经典阅读,我们想说的是,生活并不必然就比虚构具有更多的真实,世界也并不必然就比人的心智创造更能象征存在的本质,而由媒体构建出的生活世界,有时更只是表象,它的肤泛和破碎,根本不足以映像真实的世界。如果没有经典思想的烛照与指引,它们完全有可能被表现得毫无真实感,更遑论深邃。由此,透过现象,直抵本质,在不出离历史细节和人性真实的同时,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任务也就无从完成。

所谓观照自我,是说人生有限,决定了人有使命要完成,不但对自己和家人,还有对国家和社会。而要做到这些,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但实际情形是,人恰恰最难自知,故“自知者明”与“认识你自己”,会成为横亘在东西方所有人面前的千古难题。而经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能助人了解自己,因为它致力于一切真假和善恶的剔析,对集天使魔鬼于一身的人性原态更有深刻的追索,这些都能让人从中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从而疏浚心源,检点小我,唤出自觉意识,养成反省习惯,然后从心底生出广大的社会关怀,乃至以天下为己任的高上的担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普鲁斯特所谓“阅读过程是一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与不在场或已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对话”,也是强调通过人书对话真正认识自己。

而“浅阅读”显然不能达成这个目的。即使“浅阅读”中的“励志阅读”,意义看似很正面,但集矢于职场小说或名人传记,眼下从成人到孩子,纷纷追捧这类书为经典,注意的多是外在的物质成功,譬如事业(主要表现为金钱的获取)、婚姻(主要表现为金童玉女式的梦幻结合),而非内在的精神成长;且主角多是位尊而多金的工商巨子、明星大腕,这样的情感太廉价通俗了。它只让人看浪漫的童话,而忽视在汗水中欢呼收割的普通人的成功才更具说服力,更忽视意志品德与抗挫折力的养成对人性成长才最有意义,必不能像埃及作家阿巴斯·阿卡德说的那样,给人“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或“从生命的深处增加生命”,相反,与叔本华说的“滥读”倒眉目相似。为防止“滥读”而导致杰出头脑离开思想,叔本华要人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贸然去读那些正在爆红的大众书,不管是政治、宗教的小册子,还是诗集和小说,用他峻刻的话说,“凡为傻瓜写作的人,总会有一大群读者。请不要浪费时间去读这些东西”。他呼吁人把时间花在阅读“具有伟大心灵的作者的作品上”,他的意思是,“那些作者超越众人,他们的声音值得你去倾听。

(节选自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经典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种种困扰的限制,获得了解世界的能力和方法,认清未来发展。
B.经典阅读又被称为“心灵的探险”和“灵魂的壮游”,它能让我们在身心解放中拓展视野。
C.经典阅读能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生有限,对自己、家人、国家、社会要有使命感。
D.经典阅读因为能帮助人了解自己,所以它致力于对一切真假和善恶的剔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虽然是最好的导师,但它未必就比虚构具有更多的真实。
B.媒体构建的生活世界,有时只是表象,很难映像真实的世界。
C.人最难自知,但只要了解自己,就能够做到观照自我。
D.经典阅读不同于“浅阅读”,它强调通过人书对话真正认识自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因为有了经典思想的烛照与指引,它们所构建的生活世界会被表现得更具真实感。
B.阅读经典可以让人们从中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检查自己,并养成反省习惯。
C.“浅阅读”并非全都无用,但沉浸其中的人们收获的只能是外在的物质成功。
D.那些正在爆红的大众书总会有一大群读者,但它有可能会导致杰出的头脑离开思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元986年的孤独

尹延哲

活捉杨业!活捉杨业!苏武庙门外,辽军锣鼓喧天,黑压压的人群拥在庙门外。

辽军的呐喊声如波涛一般,一浪高过一浪,向位于两狼山山腰上的苏武庙压来,压得杨业和他的士兵们几乎喘不过气来。

此刻,从苏武庙往下望,两狼山峡谷里躺着大宋和辽国士兵的尸体,像是秋天撂倒在旷野里的成捆成捆的谷秆,横七竖八。

大宋国先锋官杨业与辽国元帅韩昌的部队经过数天的厮杀,杨业的部队现在打得就只剩下几十名士兵了。这次,元帅潘仁美只派给杨业老弱病残的三千名士兵。当年杨七郎打死其三子潘豹的仇恨,潘仁美每每想起来还是恨得牙齿咬得“咯嘣咯嘣”响。

杨业本计划在朝廷派来云、应、寰、朔四州的兵马后,与他们协同作战,一举击退辽国元帅韩昌对中原的进犯,可潘仁美却硬逼杨业与辽军作战。杨业带着六郎、七郎从早杀到晚,击退了辽军几十次冲击。眼看士兵越来越少,七郎回雁门关找潘仁美搬兵久久末归,六郎也被韩昌的部队冲散。

杨业身边的士兵大都负伤了,可他们紧紧守护在杨业的身旁。此时,杨业的胳膊、大腿和左肩有好几处受伤,鲜血从伤口慢慢浸出,顺着胳膊和腿淌到地上,像一条蚯蚓顺着台阶缓缓爬行。一名士兵用刀划开自己的衣服,扯成几根布条,把杨业受伤的部位细心地包扎上。

尽管士兵的动作很慢,但杨业左膺还是感到了一阵钻心的疼,可是更大的疼痛又向他袭来。辽国元帅韩昌在苏武庙外高声叫喊:“杨老令公,快投降吧,七郎已被潘仁美乱箭射死,他是断然不会来救您的。”

什么,七郎延嗣不在了?六郎延昭也被韩昌的部队冲散了。昨天深夜,杨业让七郎去大营搬救兵,可救兵和他均木到,杨业就预感到不好。

杨业猛然感到有团火在自己的胸膛燃烧游走奔突。突然,这团火又炸开,直冲向自己的心脏和脑门,他訇然跌倒在石阶之上,头盔甩到一旁,红盔缨在风中摆动,似一团火在燃烧。

老将军,老将军,你醒醒。一名士兵把杨业抱在自己的怀里,杨业的苍苍白发在风中飘动,身上殷红的鲜血透过勒紧的布条往外渗,老兵脸上的泪水开始往下落。士兵们明白老将军一向厚待他们,每逢朝廷给老将军奖赏,他都会分给士兵:士兵病了,老将军到营帐亲自探望:老将军虽有自己的行营,却不肯独自安睡,喜欢和露宿的士兵做……

杨业带领将士已在两狼山激战三天三夜,确实累了。恍惚间,他看到了他的八个孩子微笑着朝自己走来。

杨业伸出双手,想握住孩子们的手,就像孩子们小时候,每当杨业归来迈进天波杨府,孩子们都奔跑着往他怀里扑,牵他的盔甲,抚模他的护心镜,抱他的腿,搜他的后衣襟。

杨业看到自己的孩子,他的眼神会透出温暖的慈爱之光,战场上的鼓角争鸣会从耳朵里彻底消失,刀光剑影和格斗厮杀淡出他的脑海

杨业想睁开自己的双眼,可是无论怎样也无法睁开。孩子们的面容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模糊,突然全都看不到了。

不知又过了几时,杨业好像又看到了他的儿子们。这是什么地方?杨业仔细回忆着。

哦,这不是金沙滩吗?就是去年的事情,在金沙滩双龙会上,大郎和二郎化装成皇上和八贤王赴会,被辽国天庆王的毒酒害死;三郎身陷淤泥河被乱箭射中,马踏而亡;四郎在芦苇荡被辽兵所俘;五郎和八郎失踪。金沙滩一战,只有六郎和七郎脱险。

两名老兵往杨业嘴里喂水,他终于醒过来了。刚才,他是昏过去了。

刚才韩昌不是喊七郎被潘仁美射死了吗?六郎也被冲散,生死未卜。潘仁美不管大宋前途命运,只考虑个人恩怨。援兵,不要再想了,这次只有两条路,不是战死,就是被俘。

杨业口里喃喃着,两行热泪簌簌滚落。

杨业在苏武庙院内踱来踱去,这时他看到了一块石碑,上书“李陵碑”。

我的命运与李陵何其相似,都是孤立无援,时也,命也,运也!可我杨业满门忠烈,不可学李陵叛国投敌。

几个儿子先我而去,我也该走了。也许……人……生来就是孤独的。

杨业把头狠狠地向李陵碑撞去。巨大的撞击声在两狼山里久久回荡,使得两狼山地动山摇。

辽国元帅韩昌手中的三股钢叉滚落在地。深深的敬意,同时还夹杂着一丝凉意,洇透韩昌的心房。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使用“公元986年”“苏武庙”“李陵碑”等词语点明了历史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增强了真实性,从而传达出浓厚的历史感。
B.前三段中,辽军压倒性的气势和两狼山峡谷里的尸体均意在显示这场战争的惨烈和双方力量的悬殊,预示着宋军的败局和杨业的悲壮下场。
C.虽然故事展开的地点只是集中在苏武庙,但是由于借助了心理描写、恰当的补叙、插叙,情节并未让人感到简单、单调,而是细致完整。
D.结尾部分对“巨大的撞击声”的描写,写出了杨业的殉国行为给两狼山带来的巨人大震撼力,同时突出了以身报国的撼天动地的精神力量。
【小题2】小说中描写杨业梦到金沙滩之战,插入这个梦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题目用了“孤独”,使老英雄形象的意义更加丰厚,请你简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图1  2018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图2 2018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其中,高中生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将近一半,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D.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C.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小题3】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汗血马

魏继新

夕阳正在西下,苍茫的暮色给无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晚霞正在渐渐暗淡下去,几缕破碎的云丝被烧得通红后,又仿佛被沙漠里粗糙而夹着尘沙的戈壁风吹得骤冷,云丝变得像一块块冷却后的生铁在青黑中镶上了一层红边,使干燥的沙漠更显得荒凉而凄惨,呈现一派壮观的悲怆。但尽管如此,空气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儿里仿佛冒得出火来,所以,在汉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眩目地燃烧着,使他觉得连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阵阵针扎般疼痛。

汉子的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了,但短而粗糙的胡须却显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正值壮年,只不过岁月的沧桑与坎坷过早地给他的须发涂上了一层白霜。汉子留平头,额头像石块一般坚硬,有几条刀砍斧凿般的皱纹横在其间。他面部轮廓分明,线条执拗粗犷,眼睛凹陷,带点儿凶狠、阴沉,与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但并不因风沙、干渴折磨而失去其矫捷神韵的枣红马。那马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相依为命,好几次在他昏迷时背负着他脱离险境。这一次,又是它,带着负伤的他日夜兼程地奔走了三天三夜,直到闯入茫茫戈壁,才摆脱了仇家的追杀。

马喷着响鼻,艰难地把腿一次次从深陷的黄沙中拔出,但尽管如此,它还是不时用劲拽着缰绳,助不愿再骑它的主人一臂之力,但它终归还是太累了。汉子心疼地拍了拍马背,终于找了一处背风的沙口,躺了下来,那马,便偎在他头前,用身躯替他挡风。汉子见了,艰难地一笑,对它报以感激。

月亮升起来了,戈壁变得苍白而神秘,一层忧郁的月光,镀在汉子和马身上,使他们看上去,犹如一尊正在渐渐风化的黝黑的泥塑。

汉子醒来时,烈日已高高地悬挂在荒漠之上。他已记不得闯进戈壁有几天了,只昏昏沉沉地被同样疲乏的马艰难地拽着走。偶尔看见被风沙掀露出的人兽的白骨。汉子嘴唇喃喃地动着,眼前不断出现许多幻象。他仿佛看见自己杀了杀害他全家的仇人,与弟兄们拉杆子杀富济贫的情景,也仿佛看见官家围杀了全部弟兄,还有他的媳妇玉茹,他要与官家拼命,玉茹却叫他一定要冲出去。他冲出去了,进了戈壁,却终于因饥渴难耐晕倒了。

醒来时马正嘶鸣着,用蹄把刀踢到他面前,又躺下来,把脖子对准他的脸。汉子一下明白了,马要他拿自己的血解渴。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但他没有割马,而是割了自己的手腕,血汩汩涌出,他把手腕对准马嘴。马似乎也明白了,舔了几口,便扭过了头,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他撕了条布巾,包住伤口,缓缓爬上马背,马站起来,艰难地向前走去,汉子却昏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马一阵长长的嘶鸣声把他惊醒了,汉子迷迷糊糊地看见了一片绿地,而马也竭尽余力,艰难地奔跑起来,还出了汗。汉子用手一摸,闻到异味,拿到眼前一看,那汗中,竞带着血丝……

后来,汉子便在这荒漠中的绿地安了家,放牧着马匹牛羊。渐渐地,这儿变成了一块小小的绿洲,不少牧民也在这儿落了户。汉子的马不仅与他终身为伴,而且也渐渐繁衍成一群。只是,此马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每汗必血,实非一般良驹矣。

于是,人们便呼那马为汗血马,尽心恤之,轻易不使其驰骋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超乎人的想象又在情理之中,极具艺术魅力。
B.第二段中,对汉子外貌、神态等的描写表明了汉子有过沧桑与坎坷的经历,性格粗犷。
C.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介绍了汉子和汗血马进入沙漠的原因,叙述的故事曲折而又引人人胜。
D.小说中有许多细腻感人之处,如“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写出了汉子对马的感激之情。
E.小说结尾表明马终于带领主人冲出困境,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小说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小题2】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讲述了汗血马和汉子的故事,表达了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