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棵迁移的杜仲树

布 鸣

①春天到了,公园路边的杜仲都开始忙不迭地抽枝发芽长叶了,因为这已是桃花开谢了的晚春了。这些杜仲整齐地排列在路的两边,面对面地相峙着,彼此瞄着对方,似乎生怕哪个伙伴错过了这一季的好时光!农艺师按照间距要求种下了这些树苗,好让它们在以后成长的日子里各自吸足营养、水分、阳光等。

②夏天到了,杜仲的叶子已长得很大了,像大桑叶一样,但形状椭圆一些。清晨的阳光透过这些绿叶的间隙,零零碎碎地洒在水泥路面上,晨练的老人们走着,虽然这些杜仲并非自己种下的,但也很自在地享受着这些树带来的阴凉。

③杜仲们并不知道这个夏天与过去的十多个夏天有什么不一样,早上起来我依旧走在公园的路上,看到几个工人正拿着电锯在商量从哪儿下锯。

④我上前问个究竟,口气强硬,以为能美女救大树。几个工人说公园马上要改造了,设计图纸上标明就在这个地方要建一个公厕方便晨练的人们,而这棵杜仲树,恰好就碍了事,所以只好让步!我据理力争:只要稍微挪两三米,就可以不用砍树了呀!可是工人们说:这是设计师定的,我们也没办法。晨练的老人们都说建公厕这是好事啊。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极对称极完美的一列杜仲中,慢慢地少了一棵。锯过的杜仲,树干上流出了很多的汁液,早上还硬挺青绿的树叶就那么眼瞅着蔫下去,然后卷曲,锯齿形的小边也焦黄了。再一会儿工夫,就连树根也被刨走了。

⑤原来那地方,留着一个深深的树坑,它仿佛也留在我的心里。我一直期待着它有怎样的新面貌。可过了几天,没有了动静,一问才知,园林设计师没考虑到这里是花岗岩地质,不好开挖,所以更改了设计……改设计,只需要一纸设计变更就好了,可是,那棵杜仲呢?似乎没有人在乎什么,即使栽树的人,看到这棵杜仲被伐倒,也许也会无动于衷。

⑥秋天到了,碧空如洗,温暖的阳光无碍地从稀疏的树顶间投射下来,我走到曾经有过一棵杜仲的位置上。如果不是刻意回想,谁还会看出这里曾有过一棵杜仲?阳光在缺了一棵树的空间里显得恣意了很多,人们依旧在晨练。几个老人低头忙着捡杜仲飘落下的叶子,据说拿回家煮水洗脚可以舒筋活血,他们像孩子似的,捡起地上一堆堆的叶子,这儿没有叶子就向不远处叶子多的地方走去。现在的日子过得真是飞快,昨天的事都不记得了,还有谁会想起一季前的事情呢?那些后来的人们,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才是公园原有的样子。他们一定会展开自己天才的想象,赞叹早年种树的人们极具美学观点,恰巧在这个地方,于不对称中营造了一种零落的美吧?

⑦冬天到了,走过这里,我告诉我的孩子:这儿曾经有一棵杜仲,但是夏天里被砍掉了。她很快地说:那我们再补种一棵吧?我说:可是,到哪儿去买杜仲的树苗呢?她说:那咱们就随便种一棵别的树。我说:好吧,明年开春,咱们种一棵。

⑧第二年3月12日,我和女儿如愿以偿,把家里的那棵杜仲树迁移到了公园里。

⑨现在,已是第三个年头的冬天了,昨天是立冬,我走过新栽的那棵杜仲树的地方。它们虽然年龄不一般大,但都是那样的坚毅挺拔,那样的协调、富有生机。我还应该为被扼杀的一棵杜仲树而哭泣吗?心里不应该充满无限的欣慰和愉悦吗?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请概括文中公园里的杜仲树生活环境的特点。
【小题2】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和含意。
(1)他们一定会展开自己天才的想象,赞叹早年种树的人们极具美学观点,恰巧在这个地方,于不对称中营造了一种零落的美吧?
(2)我还应该为被扼杀的一棵杜仲树而哭泣吗?心里不应该充满无限的欣慰和愉悦吗?
【小题3】文章中有多处对比,请选出其中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4】本文以春夏秋冬的四季流转为写作顺序,这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1 10:3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西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②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与饥饿。他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一次壮烈的抗议。

③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当罗丹命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象?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

④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小题1】第三自然段写梵高的创作情况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小题2】为什么说梵高是“殉道者”?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梵高开创了怎样的画风?具体有哪些特点?

同类题2

二.现代文阅读
(一)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帅书输的话,那就是人“仁”。《论语》中的人“仁”字出现郭104次,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其使用频率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给人“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对人“仁”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孔子很重视周礼,即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动荡局势下,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根本。而“仁”的实现,正有赖于对“礼”的施行。在《颜渊》篇中,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至于什么是“克己复礼”,他也有明确的说明,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所以,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乎人才?”(《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只有不断反省,、循利而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当然,“仁”绝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它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因此,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怎样才能达到这种“仁”呢?孔子认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强加给别人。从更积极的角度说,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在此基础上,孔子又将“仁”的思想提升到理想社会的高度。他希望建设的正是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强调为政者必须关注民众的需求,同时还要宽刑罚而重教化,对民众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不只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为政》)。而要做到这一点,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的仁政理想。
【小题1】《论语》体现了儒家的治国理念,集中表现这种理念的一个字是( )
A.仁B.义C.礼D.孝
【小题2】为政者要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最主要的责任是什么?根据本文,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宽刑罚而重教化B.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C.密切关注民众的需求D.建立一整套治国理论
【小题3】下列论述中,是孔子关于通过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的论述是( )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其身正,不令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彩色的古木林层林尽染,古老的水塘一池碧水两相映,不远处的民居错落有致…… " 摄友 " 说,这里是 " 天然摄影棚 ";画家说,这是一幅 " 泼了浓墨的高山风情油画 ";浙江临安指南村村民说,这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村落。静谧古老的指南村被称为 " 华东地区最美古村落 ",秋日里,一派迷人风光。
19 日,来自美国、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等地的民宿专家学者、民宿实践者、国内外主流媒体等汇聚浙江临安指南村,以 " 乡村旅游3.0:从民宿到乡宿 " 为主题,共赏秋日红叶,共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临安是中国最早开发乡村旅游的城市之一,早在上世纪90 年代初,农家乐就在临安兴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当下农家乐、民宿早已耳熟能详,而临安又首创了 " 乡宿 " 一词。
" 农家乐和民宿分别代表了乡村旅游1.0 和2.0 版,前者以物为本,就是注重吃什么,后者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个性、舒适度,而乡村旅游3.0 就指乡宿。" 浙江临安指南村村支书朱文校向记者介绍道。
材料二:

乡村旅游也是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近年来,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国家旅游局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显示,乡村旅游投资还将持续升温。
材料三:
目前绝大多数旅游城市、乡村和景区除了在节假日以外,都远远没有达到游客饱和的地步,所以希望游客大扩展、高增长可以理解。因为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需求侧看,旅游需求只是初步得到释放,潜力无穷。现在城镇人口只占总人口一半、不足总人口数1/4的富裕人口和中产阶层,已经把国内旅游搞得热火朝天;只有7000万张出境证件的国民,已把出境旅游弄得风风火火。试想,如果城镇化率达到7成、中产阶层占比达到6成、有出境证的国民达到总人口的1/4.那将会是怎样一种真正的大众旅游时代景象?
笔者看到西班牙著名旅游城市巴塞罗那的几则报道:今年1月,2000多市民再次走上兰布拉大道抗议,举着的标语是:“巴塞罗那是非卖品”,“我们失去了城市,希望能把它收回来”,“不要让巴塞罗那成为游客之都、市民之郊”,老房区的墙面上出现了“游客回家”字样的涂鸦。由于游客蜂拥而来,抬高了房租和物价,巴塞罗那160万居民不得不迁离城市中心地区。
国内一些地方早已出现“巴塞罗那现象”。北京南锣鼓巷中居民频频发出厌客的怨声;三亚的市民不论老居民还是来工作的新市民,早已为高房价、高物价发愁,他们收入的提高赶不上生活消费指数上升的幅度;丽江、大理、平遥古城、凤凰古镇、周庄和鼓浪屿的老居民越来越少,那些地方越来越像繁忙的商业区,文化之脉面临断裂的威胁。河北崇礼大规模的宾馆、滑雪场建设正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面临着水资源瓶颈并终将引发生态变异、气候变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旅游也是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农家乐。民宿就在临安兴起。
B.2012-2016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在持续上涨。石2015-2016年的增长比率比2013-2014年的降幅更大。
C.根据国家旅游局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旅游投资报告》可知,以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产地为主体的乡村旅游投资还将持续升温。
D.丽江、大理、平遥古城、凤凰古镇、周庄和鼓浪屿的老居民越来越少,文化之脉面临断裂的威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来自美国,韩国以及台湾等地的民宿专家学者、民宿实践者、国内外主流媒体等汇聚浙江临安指南村。共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B.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旅游需求已初步得到释放,国内旅游已热火朝天;出境旅游也已风风火火。
C.因为目前绝大多数旅游城市、乡村和景区除了在节假日以外,都远远没有达到游客饱和的地步,所以应大力发展旅游业。
D.乡村旅游业在不断创新,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径,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
E. 作为理性以及负责任的管理者、经营者、研究者和旅游者应考虑:发展乡村旅游应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同时应警惕“巴塞罗那现象”。
【小题3】根据材料三,请简要概述旅游业发展过热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具体而言,一首诗即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和任何其他的事物一样,它就是自己,以其本身的存在而存在。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客观的、自足的、独立的艺术品的存在。这种主张把诗首先当作诗而不是别的什么来考虑,使批评者得以将注意力聚焦于文本,其重要意义在于它将语言还原为文学的主体,颠覆了偏于文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使文学研究回到它的形式本原。

在作品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新批评认为,作者的感情或意图不能等同于诗的意义。他们批评那种在诗或文艺作品与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之间划等号的观点,斥其为“意图谬见”。根据新批评的观点,以作者的心理动机作为批评依据,结果必然导致传记式批评与相对主义。新批评称,任何一首诗都是一个公共文本,批评者可以使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其予以解读,而无需诗人个人经验、兴趣爱好及性格等因素作为条件。

在新批评之前,文学批评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研究文本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状况,研究者努力在这些因素和作品之间建立联系,确定相互间的影响美系,从而印证文本的意义。虽然新批评并不绝对否认作品产生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对于研究作品可能会产生有益的作用,但是,他们坚决认为,作者个人的生活和历史,如作者的意图一样,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一首诗并非诗人的个性与情感的告白,相反,诗人致力于用语言表现人类普遍的情感、新批评理论强调的是,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

将作者、作者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从文学的本体分离出去之后,新批评进一步地将读者也予以剥离。他们认为读者对作品的情感式的反应也不能成为有说服力的解读,对于这种错误,他们也有一个名称,叫做“感受谬见”。其错误的原因在于混淆了诗的意义及功能。谈一首诗对读者的心理影响属于印象主义批评,在新批评看来,这不是客观的批评,是非科学的。

艺术品,它有自己的结构和构成要素。这个结构及其形式要素和规则是可以分析的。通过科学的方法,人们可以发现存在于作品中的,赋予诗作以统一性并统领作品整体的结构。也就是在这一发现的过程中,诗的意义会逐渐显露出来。

新批评立足文本本身的分析不失为文学批评的方法之一,它给当代文学批评留下了一些可被接受的观念和概念。既然意义既不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之中,也不存在于读者的情感好恶之中,更不能简单地将社会和个人历史的原因作为获得意义的可靠通道,那么,意义到底在哪里呢?新批评认为诗的意义存在于诗自身的结构之中,存在于它的形式之中。它论证说,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有一个结构,诗也不例外,作为。

(摘编自李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批评主张要把诗当作诗来读而不是当作别的什么,要求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到诗歌文本本身,而不是聚焦于文本之外的其它外部联系。
B.新批评认为对文学文本的传统批评形态,重视对文本的外缘进行研究,没有将语言还原为文学的主体。
C.将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直接等同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在新批评理论看来,就是“意图谬见”,所得到的作品的意义是不科学的。
D.批评者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诗歌进行解读,仍然离不开诗人的个人经验、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其作为参考条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是“知人论世”,也就是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探索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从而探索作品的意义,而新批评理论则肯定作者的背景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B.用新批评的观点来看,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中国诗歌,也都是公共文本,是诗人在用语言表现人类普遍的情感。
C.新批评排斥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研究文学作品,但并不排斥读者的情感式反应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D.新批评认为,诗歌的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所以我们研究诗歌作品必须立足于诗歌文本本身,对文本进行细读,回到文学作品的形式本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立
A.新批评强调评价文学作品必须客观、科学,那种奢谈作品对读者的心理影响的批评恰恰是既不客观也不科学的,是“感受谬见”。
B.诗的意义在哪里呢?新批评认为就在诗的结构之中,在诗的形式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之中。
C.新批评认为,诗歌的结构可以让诗歌的各种要素统一协调起来,可以统领诗歌作品整体,读者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发现它,发现它的过程可以让诗的意义逐渐显露出来。
D.新批评将文学从“外在研究”转向“内在研究”,将文本本身作为发现其意义的出发点,颠覆了偏于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是当代唯一有效的文学批评方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代人名中的“之”
孟昭连
唐代诗人主之涣在当时就非常出名,房人薛用勒在(集异记)中把王之涣写成"王涣之”,也有人把王之涣写成“王涣"。到底这位诗人的名字中有无“之”字,是“之涣”还是 "涣之”,颇引得文学研究者争论不休。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代,人名中就多有带“之”"施”之类语辞者。如春秋有名曰“介之推”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音候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他如《论语》将“孟反”写成“孟之反”,(孟子》将“ 孟舍”写成“孟施舍”。
那么,古代人名中的“之”字何以有加有不加,这个“之"字究竞起什么作用?
其实古人早有解释。如汉起岐注《孟子》云:“孟,姓;舍,名;施,发音也。施舍自言其名,则但曰舍。”晋人杜预注《左传》云:“介推,文公微臣。之,语助。”这里说的“语助”“发音”都是指“意内而玄外”(许慎语)之“对”,它是只在书面语出现而口语中并不存在的 “非口语成分”。也就是说,口语中为人名,是没有“之”的,带“之”的只是书面语写法。
在书面语阅读时,这个“之”字可以读出来,此之谓“发音”,又称“发声”。至于“之” 于书面语有加有不加,主要根据作者行文的需要而定。南齐著名文学家颜延之,在萧子显 的《南齐书•文学传论》中两次只称“农延”。钟嵘(诗品)序亦如是:“颜延论文,精而难晓。”这几处只写"颜延”而略“之”字,就是为了前后对仗的需要。
“之”字除了可加可不加,也可颠倒位置。如《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亦作颜推之,其实他的名字在口语中只“颜推”二字而已。王献之口语中称王献,书面语中也称“王之献"。唐《张节基志》中有“王之献之竹,列在池亭;肉渊明之柳,莳于门往之语,前一句是引義之、献之合书“鹅池”的典故。此处“献之”倒为“之献”,也是修辞的需要,以避“之之”连用。
杨伯峻先生对此有一个看法“介之推,本糸‘介推’,‘之’字是加进去的。《孟子》 之‘孟施舍’本名孟舍,‘施’字是加进去的。在古人说话或行文的时候,为图语句的整齐,声音的节奏,可以加一个不相干的字到句中去。”这种理解是正确的。古人读书谓之读,也就是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如此,散文亦如此,但口语是不讲节奏的,故史人为文, 必须在口语中加入虚字,以求语句整齐,产生节奏感。“之”就是最常用的虚字,它在句中只起音节作用,并无实义。
不但人名如此,一些山水地名在书写时也可加“之”,但口语中则没有“之”。如《山海经•大荒西经》广西北海外,大荒之珥,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可见山的名字是“不周山”。但同书《西山经》又加了个“之”,称“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均之山”。后来《准南子•天文训》亦称“昔者共工与联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除“不周之山”《山海经》 中还有“招摇之山”“岳崇之山"“箕尾之山”"青丘之山”等山名,都是书面语写法,口语中皆无“之”字。
现代学者大多把“之”理解为结构助网"的”,“不周之山”似乎就是“(叫)不周的山”, 而“不周山”就是“不周之山”的省称。其实误矣。“不周山”不是“不周之山”的省略,口语中的山名是没有“之”的。不但古代如此,现代依然如此。地名如此,山水名亦如此。 因为地名、山水名是天下百姓口语中的日常用语,所以不可能有只用于书面语的“之”字。
北京“天安门”本称“承天门”,清顺治八年重建后改称为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木匾却写着“天安之门”。研究者几乎都认为“天安之门”是正式名称,而“天安门”是“天安之门”的简称。其实,“天安之门”只是“天安门”的书面写法而已, “天安门”才是正名。
《光明日报》(2017年05月07日12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秦代,人名中就多有带“之”“施”之类语辞。如春秋名士“介之推”,《论语》中的人物“孟之反”,《孟子》中的人物“孟施舍”。
B.根据赵岐注解《孟子》以及杜预注解《左传》的说法可知,口语中的人名,是没有 “之”的,带“之”的是书面语写法。
C.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称颜延之为“颜延”;钟蝾《诗品》序中写道“颜延论文,梢而难晓。”这几处只写"颜延”而略“之”字,是为了前后对仗的需要。
D.唐《张节墓志》中有“王之献之竹,列在池亭;陶渊明之柳,莳于门径”之语,这里把 “献之”倒为“之献”,是修辞的需要,为了避免 “之之”连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评价“介之推”"孟施舍”等人的名字时,杨伯峻先生认为,“介之椎”本名“介推”,“之”字是加进去的;“孟施舍”本名孟舍,“施”字也是加进去的。
B.古人读书,不管是读诗歌还是读散文,都要有节奏地朗读。但口语不讲节奏,所以文人为文,须在口语中加上虚字,以求语句整齐,产生节奏感。
C.从古代到现代,口语中的一些山水地名是没有“之”的。因为地名、山水名是天下百姓口语中的日常用语,所以不可能有只用于书面语的 “之”字。
D.研究者们都认为“天安之门”是“天安门"的正名,而“天安门”是简称;其实,“天安之门”只是“天安门”的书面写法,“天安门”才是正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书面语阅读时之”这个字是可以读出来的,此之谓“发音”,又称“发声”;“之”在书面语中有加有不加,主要是根据作者行文的筲要而定的。
B.《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亦作颜推之;王献之口语中称王献,书面语中也称“王之献”,由此可知,“之”字除了可加可不加,也可颠倒位置。
C.古人说话或行文的时候,为图语句的整齐,声音的节奏,可以加一个不相干的词到句中去。“之”就是最常用的虚字,它在句中只起音节作用,并无实义。
D.现代学者大多把“之”理解为结构助词“的”,“不周之山”就是“(叫)不周的山”, 而“不周山"就是“不周之山”的省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