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棵迁移的杜仲树

布 鸣

①春天到了,公园路边的杜仲都开始忙不迭地抽枝发芽长叶了,因为这已是桃花开谢了的晚春了。这些杜仲整齐地排列在路的两边,面对面地相峙着,彼此瞄着对方,似乎生怕哪个伙伴错过了这一季的好时光!农艺师按照间距要求种下了这些树苗,好让它们在以后成长的日子里各自吸足营养、水分、阳光等。

②夏天到了,杜仲的叶子已长得很大了,像大桑叶一样,但形状椭圆一些。清晨的阳光透过这些绿叶的间隙,零零碎碎地洒在水泥路面上,晨练的老人们走着,虽然这些杜仲并非自己种下的,但也很自在地享受着这些树带来的阴凉。

③杜仲们并不知道这个夏天与过去的十多个夏天有什么不一样,早上起来我依旧走在公园的路上,看到几个工人正拿着电锯在商量从哪儿下锯。

④我上前问个究竟,口气强硬,以为能美女救大树。几个工人说公园马上要改造了,设计图纸上标明就在这个地方要建一个公厕方便晨练的人们,而这棵杜仲树,恰好就碍了事,所以只好让步!我据理力争:只要稍微挪两三米,就可以不用砍树了呀!可是工人们说:这是设计师定的,我们也没办法。晨练的老人们都说建公厕这是好事啊。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极对称极完美的一列杜仲中,慢慢地少了一棵。锯过的杜仲,树干上流出了很多的汁液,早上还硬挺青绿的树叶就那么眼瞅着蔫下去,然后卷曲,锯齿形的小边也焦黄了。再一会儿工夫,就连树根也被刨走了。

⑤原来那地方,留着一个深深的树坑,它仿佛也留在我的心里。我一直期待着它有怎样的新面貌。可过了几天,没有了动静,一问才知,园林设计师没考虑到这里是花岗岩地质,不好开挖,所以更改了设计……改设计,只需要一纸设计变更就好了,可是,那棵杜仲呢?似乎没有人在乎什么,即使栽树的人,看到这棵杜仲被伐倒,也许也会无动于衷。

⑥秋天到了,碧空如洗,温暖的阳光无碍地从稀疏的树顶间投射下来,我走到曾经有过一棵杜仲的位置上。如果不是刻意回想,谁还会看出这里曾有过一棵杜仲?阳光在缺了一棵树的空间里显得恣意了很多,人们依旧在晨练。几个老人低头忙着捡杜仲飘落下的叶子,据说拿回家煮水洗脚可以舒筋活血,他们像孩子似的,捡起地上一堆堆的叶子,这儿没有叶子就向不远处叶子多的地方走去。现在的日子过得真是飞快,昨天的事都不记得了,还有谁会想起一季前的事情呢?那些后来的人们,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才是公园原有的样子。他们一定会展开自己天才的想象,赞叹早年种树的人们极具美学观点,恰巧在这个地方,于不对称中营造了一种零落的美吧?

⑦冬天到了,走过这里,我告诉我的孩子:这儿曾经有一棵杜仲,但是夏天里被砍掉了。她很快地说:那我们再补种一棵吧?我说:可是,到哪儿去买杜仲的树苗呢?她说:那咱们就随便种一棵别的树。我说:好吧,明年开春,咱们种一棵。

⑧第二年3月12日,我和女儿如愿以偿,把家里的那棵杜仲树迁移到了公园里。

⑨现在,已是第三个年头的冬天了,昨天是立冬,我走过新栽的那棵杜仲树的地方。它们虽然年龄不一般大,但都是那样的坚毅挺拔,那样的协调、富有生机。我还应该为被扼杀的一棵杜仲树而哭泣吗?心里不应该充满无限的欣慰和愉悦吗?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请概括文中公园里的杜仲树生活环境的特点。
【小题2】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和含意。
(1)他们一定会展开自己天才的想象,赞叹早年种树的人们极具美学观点,恰巧在这个地方,于不对称中营造了一种零落的美吧?
(2)我还应该为被扼杀的一棵杜仲树而哭泣吗?心里不应该充满无限的欣慰和愉悦吗?
【小题3】文章中有多处对比,请选出其中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4】本文以春夏秋冬的四季流转为写作顺序,这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1 10:3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河谭

“谢总,您喝多了。要不要先把事情解决了再开会?”

“喝多了,”我打了一个酒嗝,“有些事你拼了老命也解决不了。招呼大伙儿,先开会。”

会得继续开,项目也得继续做。他们不必知道《大河谭》遇到了多大的麻烦。我对着运河做了十几个扩胸运动,感觉喝酒前的那个自己又一寸寸地回来了。好,开会。

我跟八个年轻人说,抱歉,中午喝了点酒,实在是因为有好消息,又来了个财神,一笔可观的新投资到了。

只有我自己知道,财神没有来,已有的一笔投资却断掉了。就在上午。包视台的朋友在电话里知会我:“项目不做了,领导没信心。”

《大河谭》是我跟台里合作的项目。那天我们又聚一块儿,扯到了叶落归根。我说我爸最近没事就想回老家上坟。问题是,老爷子跑不动了,要去就得我去。更要命的,他老人家年轻时离开故乡,很少回去,我祖父祖母过世时,碰巧都在北京,就近全葬了这里。父亲的祖父祖母和曾祖父曾祖母埋在故乡的哪一块坟地里,他完全记不清。他只模模糊糊记得,上坟,要坐摆渡船从河北岸到南岸。祖宗就埋在运河边上。运河流经我老家那一段,少说几十公里,我到哪里找。领导说:

“你老家的运河?哪个运河?”

“当然是京杭大运河。”

“这事你得干,”领导一拍大腿,咣一声,我真听出了银钱落地的声音。“大运河正申遗,上头要求台里配套上档节目。你来做。”

“怎么做?”

“我要知道怎么做还用得着跟你说?”

也是。领导的工作就是下命令,怎么干是下属的事。“这个,可观?”我把右手拇指和食指狠狠地捻了捻。

不必遮遮掩掩,他们都知道,我缺钱。离了,为了每月高额的抚养费,我得赚钱。

领导说:“上头的任务,还能亏待你?”

我也把大腿拍出了金银落地的响动,“成交。”

其实我对大运河没什么研究。现在不一样,折腾来折腾去,我差不多也成了半个运河专家。开始我只想从这个项目里套点钱。但行程过半时,我突然对这个项目有了感情,不由人。这当然跟父亲整天在我耳边唠叨有关,他整天说他那十九岁就离开的故乡,运河穿城而过。他老人家老是梦见小时候的运河:水是如何的清,两岸人家都在河水里洵米洗菜;撑竹排的人如何勇猛,大雨时涨水,他们舞动船篙跟漩涡搏斗;他还梦见上学路上,那个每天清早都在水门桥上练习周信芳唱腔的白衣女人,这些年她一点都没变老。据说,人对死亡有预感,临近生命尽头总会做童年的梦。母亲认为,这怨我,因为我整天把运河挂嘴上,老头子才动了凡心。

如果有人成天在你耳边唠叨一件事,那事哪怕再乏味,长此以往你也会莫名其妙地生出感情。父亲张嘴闭嘴大运河,慢慢地还真就把我说成“大运河的孙子”了,他自认是“大运河的儿子”。反正大运河成了我们爷儿俩的祖宗。

不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确越来越了解大运河了。因为了解越来越多,开始有点理解了。我不从道理上去理解,而是从故事、细节,从血肉丰沛的运河边的日常生活去理解它。我们采访过一位运河专家,老先生不说大道理,就讲他七十九年来如何与运河纠缠在一起,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他自己的、朋友的,全媒体展示,那四十五分钟就像他与运河共同的自传。片尾是老先生缓慢独行在运河边的视频,拍摄时阴天,快收工时突然云开日出,西半天霞光万丈,他漫长的细瘦影子平地生长,瞬间就横贯了半个运河。

“这个镜头让我想起了敬业、忠贞和相依为命,让我想起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我想起了命运、光芒和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样的故事我们搜集了很多。跑船的,打渔的,在运河边开了几十年店铺的,修了几十年船只的……

慢慢,我开始上心了。这个行当需要上心,但这个行当又害怕上心。上心意味着可能做出好片子,更意味着必须加大投入,慢工出细活儿。我决定把《大河谭》弄成个精品。前期的投资早用光了,我把手头能挪用的钱全塞进去了。正满脑门激情,等着接下来的资金,电视台的哥儿们一瓢冷水浇下来:

“兄弟,领导没信心。觉得大运河申遗成功可能性基本为零:一是大运河济宁以南还在运行,跟遗产扯不上关系;二是他们出差看了德州和沧州一线的运河,都成臭水沟了,有的地方连河床都找不到,消失的东西,‘遗’在哪里!所以,不成立。”

中午,挂了电话,我抡起手机转了一个大回环,还是塞进裤兜里。真想把它摔到领导脸上。我进书房坐下来,把一张A4打印纸折成四半撕开。在两张纸上分别写上“继续”和“终止”,团成阄,放进毛竹做的空笔筒里。我又找来两张纸,又写了两个“继续”,窝成一团投进笔筒。我揺啊摇,晃啊晃,倒扣在桌面上,闭上眼在纸团中捏起一个,打开……

然后从书橱里找出存了十年的那瓶茅台,拎到饭桌上。那顿饭吃完了也到了下午,我摇揺晃晃来到工作室。

八个年轻人,八张蓬勃向上的年轻的脸。我说:“现在新的资金即将注入,对《大河谭》接下来的编辑策划,有没有信心?”

“有——”

他们把声音拉得跟一千七百九十七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一样长。他们有信心,我就有信心。人到四十,我经常觉得力量并非来自深思熟虑,而是源于激情。激情没了,想得再明白都白搭。手托腮帮一不小心就会耗掉一辈子。

“你们有,《大河谭》就有。”

(节选自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有删改)

链接:徐则臣,197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2019年8月,《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因为要写《北上》,这几年徐则臣把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断断续续走了一遍。这一路旷日持久的田野调查改变了他对运河的很多想法。他认为,亲身经历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感受,这对写作非常有用,或许最后不一定用在小说中,但去过现场后再写,会觉得内心特别笃定。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电视台领导主动提出做大运河项目,后又反悔终止合作,说明台领导是一个心血来潮的人,做事随心、不专一。
B.父亲晚年常常怀念家乡,经常梦到童年的情景,说明父亲对死亡已有预感,觉得自己临近生命尽头。
C.“我”把《大河谭》项目是否继续寄托在抓阄上,是因为“我”内心很矛盾,不知道该不该继续。
D.“我”对工作室年轻人隐瞒项目资金链断裂的实情,是为了不要他们担心,能够专心工作。
【小题2】“我”对《大河谭》这个项目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快节奏时代,对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进行纯文学创作的青年作者更是如此”,徐则臣也曾谈到“写作就如长跑,别想着立竿见影,咬咬牙跺跺脚就功成名就”。请就此谈谈你对“文学写作”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17 题。

夜游者

李雪峰

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匆匆忙忙吃过了晚饭便熄灯睡觉,一盏盏晕黄的灯很快就接二连三地熄灭了。夜幕上银钉似的星粒显得越来越稠,越来越亮。只几支烟的工夫,村庄便沉进那寂寂的梦中去了。这时还没有彻底睡熟的,只有村庄里那几只余兴未尽的狗。它们把耳朵贴在地上,谛听从大地深处传来的更远的声音,些许的风吹草动,些许的云影飘移,它们就会狂叫起来。狗叫声飘出村巷,飘到庄外冥寂的田野里,瞬间便被夜色给湮灭得无声无息了。

在给村庄看青的夜里,我喜欢提着长长的手电筒在庄里庄外踢踢踏踏地走来走去。在月光如水的深夜,在村庄外的野地里,或者在村头的大路上,我常常和一两个孤独的老人不期而遇。他们有的抄着手佝偻着腰身在夜晚里踟蹰而行;有的满腹心事的一个人拖着蹒跚的瘦弱影子,缓缓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遇到过村南大柳树下的四大爷,他总是在庄北的山脚旁晃荡,老迈瘦弱的身子甚至踏不出一丁点儿脚步声。还有那白发稀疏、一脸苍凉的六根爷,他总是在庄南的坟地旁,有时停下来抬头呆呆地仰望头顶的星星或月亮,有时轻轻地长叹几声或者轻轻地咳嗽。

我想不明白这些老人为甚么喜欢这样一夜一夜地晃荡,但我并不打扰他们,只是蹲在守青的窝棚里,忍不住一个人反复地揣度:他们如此寂寞地在村庄里夜游,是在怀想曾经的年轻时光,还是在搜寻已逝岁月的影子?是人生暮年的一种不甘,还是灵魂对短暂生命的一种挣扎?是对自己以往生活场景的一种追溯,还是对流年碎影的一种拣拾? … …

生命的苍凉让我对夜晚深处形影相吊的蹒跚充满了怜悯。我知道,在所有的村庄里,在所有村庄冥寂空旷的深夜里,都有这样的老人在默默地夜游。他们在这村庄四周的田野里劳作了一辈子,生活了一辈子。他们曾经在这村庄里朗声大笑或者破声嚎啕过,也曾经在村庄里主宰过卑微过或屈服过,但一切都离他们远去了。他们曾经嗵嗵作响吓得鸡飞狗跳的脚步,现在甚至吓不息那些草丛中叽叽的虫鸣;他们曾经虎虎生生的腰板,现在甚至挟不动夜晚里的一丝微风。他们像一滴即将被泥土涸干的露珠,像一声转瞬就被冥寂消散的无奈叹息,除了在这空旷无人的深夜一个人静静地怀想,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然而,直到有一天夜晚,当我满腹心事下楼去街上散步时,我才蓦然清楚——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啊。他们的前边,是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他们的身旁,是他们春种秋收了一辈子的小路和田塍;吹拂他们的,是他们熟稔了一辈子的乡野夜风。村庄、田野、山岗、河流,不但是他们细细咀嚼与回想的真实场景,而且是属于他们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月亮、星子、流萤、虫鸣,一直都是他们苍老心灵中永恒的生命天幕。

而我们呢?浮萍一样被生活的风左右着,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从一个街道到另一个街道,甚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块大陆到另一块遥远的大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拥有月夜里神定气闲地静静踱游,也不清楚有多少人还能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村庄,甚至不清楚还有多少人能让自己的思绪穿过小区、越过街道、飞过城市,在山野泥土间默默地踌躇。

但我一直梦想着

【小题1】文章写到了夜游时的寂寞,请问前两段是如何表现这种“寂寞”的?
答: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请简要作答
答:


【小题3】文章是围绕“夜游者”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

【小题4】文章以“但我一直梦想着”结尾,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好,有人则认为这样的结尾不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泥土哪去了

南帆

①屋前的墙根下整理出一片巴掌大的空地,想到要种几株花,突然发现无处取土。邻居踅了过来笑了笑:可以打电话订购,但是价钱很贵。泥土也得花钱了吗?我不禁愕然。

②花草的根系可怜的裸露着,四处找不到泥土。泥土和大地渐渐的撤出了我们的生活。出入于泥土的许多小动物也不见了。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慵懒的蚯蚓,神经质的蚂蚱,鬼鬼祟祟的四脚蛇,纹丝不乱的蜗牛,浩浩荡荡的蚂蚁队列,还有拳头大的蛤蟆笨拙地跳过田埂。

③烙印在记忆屏幕的第一个小动物大约是一只螳螂。那时我似乎四岁左右,居住在一个大杂院里。父亲从乡下回来,逮回一只绿色的螳螂。螳螂夸张地掀动两个大刀一般的前臂,雄视左右。父亲用一根细线拴住螳螂的肚子,细线的另一端捆在插入泥土的小竹竿。阳光透过丝瓜的藤蔓照射下来,碧绿的螳螂通体透明。我想起来了,少年时代我和一批小伙伴还迷恋过寻找蜗牛。我们翻检所有的草丛、墙根、瓦砾堆、石缝,所有的蜗牛被搜索一空。有那么一天,我们突然觉得这些游戏既幼稚又不卫生,于是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开始忙碌一些另外的事情。

④起身拍了拍身上,数十年的时光仿佛一下子消散在尘埃里。那些小动物只能活在弥漫着泥土气息的回忆里,如同一部黑白的老电影。现在我们的身边只剩下各种人工合成材料,无论是墙壁、地板、各种管道和导线,还是手机、电脑、汽车和飞机。我的寓所里现在只养一只狗。它的大部分时间都关在阳台的玻璃门背后,每一天眼巴巴地望着栅栏外面的陌生世界;它的四个爪子几乎没有机会触碰到真正的泥土。

⑤“大地”是一个沉稳的词,“大地”隐喻的是宽厚、阔大、质朴和不尽的生机。山脉起伏,河流蜿蜒,树木葱茏,湖泊的水面映照出闪亮的落日余晖。我突然想到,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到所谓的“大地”了——这一幅景象多半是从飞机的舷窗上看到的。

⑥栖身于天地之间,古人不时以植物自况,伸出根系扎入泥土,牢牢地抓住大地是立身之本。汉语之中,“根本”是一个重要的词汇。众多带“根”的成语表明了古人对于大地的敬畏,例如“根深蒂固”、“落地生根”、“寻根究底”、“游谈无根”,如此等等。可是,现在还有多少人匀出心情想到泥土和大地?我们要么上电影院,逛服装店,寻觅佳肴美味,要么坐在玻璃幕墙背后的办公室里,精心地算计某一个官职或者某一笔款项……闲常的日子里,我们对于大地仅仅剩下象征性的牵挂:庭院的角落摆两个盆景,阳台的栅栏上种几簇花——遥远的大地仅仅是花盆里的一小撮泥土。

⑦那一天我路过一个修建之中的公园,突然嗅到了浓郁的青草气息。一些工人正蹲在一块坡地旁边铺草皮。浓郁的青草气息有些呛鼻,我想起了夏日曝晒之下潮湿的田园或者树林间腐殖层蒸发出的气味。这时,青草气息是粗鄙的乡野,混杂了泥土和粪便的味道。久违的气息令人想到了各种遥远的故事。

⑧太太没有正式侍弄过庄稼,长年累月的公寓生活让她觉得,如果有一个庭院种些什么,真是莫大的奢侈,她在墙根的一个小土坑里种下一棵柠檬树苗,自豪得如同拥有一座果园,不少邻居都会踱过来看一看,夸奖几声。太太乐观的推算这棵柠檬树苗何时发育成熟,何时可以结出多少果实,絮絮叨叨的如同农妇,于是,丰收的气氛突如其来的弥漫开来。

⑨泥土无声无息地消失,古老的农耕文明如同一个遭受遗弃的废墟深深地埋葬在水泥路面之下。什么时候还能返回大地的正常节奏——返回腰圆膀阔,心思简朴的日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老话:晴耕雨读。古人心目中,书本与泥土共同守候在我们的日子里。文章的气韵交织于阳光、风雨、泥土和各种植物之中,读起来才会有悠然心会之感。现在我们的阅读大部分都发生在电脑或者手机屏幕上,囫囵吞枣,一目十行。

⑩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景:一堵土黄色的围墙,墙上挂下几丛茂盛的藤蔓和绿叶,上面点缀一些紫色的花朵。天气微寒、细雨,围墙之内的屋子没有关门,透过栅栏可以看到屋子中央的一张长桌和靠墙的一架书,咖啡的香味隐约拂过……

(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对小动物的描写生动而鲜活,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小题2】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且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3】第⑥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小题4】阅读第⑧段,简析写太太种柠檬树苗有何作用。
【小题5】下列对第⑨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泥土深埋于水泥路面之下,致使我们与泥土的联系被迫中断。
B.我们已经无法返回腰圆庞阔、心思简朴与晴耕雨读的日子。
C.在书本与泥土的共同守候中,我们收获悠然心会的阅读感受。
D.本段以晴耕雨读、电脑及手机阅读等阐述泥土与阅读的关系。
【小题6】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最后一段进行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纸马爷
邵火焰
纸马爷从十二岁开始学扎纸马,这一扎就是六十多年。
纸马爷一生扎得最好的纸马,是他去世前半年扎的一座“都市花园”,看过的人都说,那简直就是黄州城都市花园小区的浓缩版,黄州城都市花园小区所有的设施,纸马爷的“都市花园”里都有,而且活灵活现。
人们只看到了“都市花园”扎功的精湛,并不知道纸马爷为扎这座“都市花园”所付出的艰辛。纸马爷是在去了一趟黄州城都市花园小区后,才产生了要扎一座一模一样的“都市花园”的想法的。黄州城都市花园小区是黄州城最高档次的小区,小区里的别墅群,游乐场,假山凉亭,休闲广场,音乐喷泉……无不让纸马爷心动。纸马爷有自知之明,这一生是不可能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的。纸马爷想,如果死后真有阴间存在,扎一套纸马岂不就梦想成真了。心动的纸马爷于是开始了“都市花园”的“兴建”工作。
那段时间,村里人看到纸马爷隔不了几天就要去趟黄州城。纸马爷是去熟悉小区的方位,建筑结构,颜色布局等情况的,这样扎起来才得心应手。有人就笑他说:“纸马爷,你怎么老往城里跑,是不是城里有个老相好等你去约会啊?”
这话还真触动了纸马爷的心思,唤起了他甜蜜的回忆。纸马爷还真有那么一个老相好,不过那不是在城里,是在邻近的一个村子里。纸马爷年轻时,和邻村的兰妹子好上了,他们瞒着大人偷偷地约会,纸马爷和兰妹子经常手牵着手在那片小竹林里相拥而坐,憧憬着未来美好的日子。可是后来纸马爷托媒人去兰妹子家提亲时,没想到兰妹子的父母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很明确:他一个扎纸马的将来能有什么出息。兰妹子后来嫁给了一个煤矿工人,几年以后兰妹子的丈夫在一次矿难中遇难,兰妹子没再嫁人,一个人把儿子拉扯成人了。纸马爷也没有再找人成家,就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纸马爷经常暗中接济兰妹子。纸马爷扎“都市花园”时脑海里就不时会浮现出兰妹子的身影。
纸马爷的“都市花园”历时五个月才竣工的。竣工那天,纸马爷偷偷去看了一趟兰妹子,回来后一个人在家自斟自饮,喝着喝着就喝多了,纸马爷喃喃地叫着兰妹子……
随着上门欣赏“都市花园”的人的增多,“都市花园”的名气越来越大了,一传十十传百,很快黄州城以及周围的十里八乡的人们都知道纸马爷的这件精美绝伦的作品。于是就有看上了这件作品的人找上门来。
最先上门的是乡长,乡长的父亲去世了。乡长的父亲去世前到纸马爷家看过“都市花园”,去世前留下的遗言是,要儿子无论如何烧一座这样的“都市花园”给他,不然死不瞑目。乡长派人来好说歹说,纸马爷就是不答应,后来乡长亲自带着村长上门,纸马爷的回答同样斩钉截铁:不卖。乡长问,你平时一件纸马卖多少钱?纸马爷说,五十到一百不等。乡长咬咬牙说,“都市花园”我给你一万,你卖不卖?纸马爷的回答还是两个字:不卖。
“都市花园”连乡长都没买去,这更增添了“都市花园”的身价。几天以后,村里开来了一辆宝马轿车,据说是一个建筑老板来了,他的母亲去世了,他来买纸马爷的“都市花园”,老板看了一眼都市花园”后,拿出一包钱扔在桌上说,这是10万,购买你的“都市花园”。围观的村民们吃惊地瞪圆了眼睛,他们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他们满以为纸马爷会兴奋地点头,可是纸马爷说,甭说10万,就是100万我也不卖。
村里人都在摇头,说,这纸马爷老糊涂了,10万啊10万,在村里完全可以盖一座二层小洋搂……
有人就问纸马爷,别人出这么高的价你不卖,你是不是想留给自己住啊?
纸马爷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村里人背后都说他是一个老不开窍的傻瓜。
纸马爷也不计较别人怎么嚼他,每天依旧扎他的纸马,除了“都市花园”不卖外,他的其他的纸马销路很好。
人们都在拭目以待,想看看他的“都市花园”最终的结果。
这天,有个小伙子上门来了,说他奶奶去世了,要买一套纸马,小伙子看上了一套冰箱彩电轿车齐全的纸马,可是纸马爷不卖,纸马爷作出的决定令小伙子目瞪口呆:你把这座“都市花园”拿去吧。小伙子好半天才反应过来,说,可我出不起那么高的价啊。纸马爷说,我一分钱也不要……
这下轰动了村里,人们怎么也解不透这其中的缘故。然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送出“都市花园”的第二天,纸马爷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纸马爷竟然是无疾而终,死时面带微笑。
纸马爷死前心里亮堂着呢:那小伙子的奶奶就是兰妹子,纸马爷在“都市花园”里的一座别墅里卧室的床上扎了两个小人,那就是他和他的兰妹子。
【小题1】第五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纸马爷在“都市花园”里一座别墅的卧室的床上扎了两个小人,那就是他和他的兰妹子。如何理解他的这一行为?
【小题4】“都市花园”纸马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5】从对 “都市花园”的处理方式看,纸马爷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说说纸马爷的形象给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