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浅谈诗歌的懂与不懂

现代主义诗歌最为人诟病的是读不懂。我们怎么看待懂与不懂呢?这对我们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来说都是一个问题。朦胧诗发轫之初,首先大家普遍感觉到的是读不懂,甚至就连有些专业的诗人和诗评家都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到现在呢,这已经不是个问题了。相反,那些高举现代主义大旗的现代主义诗人们丝毫不理会这些,比之于朦胧诗人,他们走得更远、更坚决、更彻底。各种主义,各种流派应时而生,冲击着人们的审美视觉,调动着人们的审美感官。

时至今日,可以说现代主义诗歌已经成为诗歌的主流,占据了诗歌创作的主阵地。人们普遍的接受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也许正是这样,大量的模仿之作一拥而上,使得现代主义诗歌现出一片过于繁荣的景象。但是任何事物有好也有坏。诗歌的模仿也使得诗歌缺乏先期创作者的那种创作冲动,更多的诗人只在词句上、手法上下功夫,在语言的陌生化上下功夫,在意象上翻新出奇,却忘记了诗歌创作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真情实感,就是与时代与人民的贴近,使得作品显得苍白无力,来自灵魂深处的、大气的、有骨肉的作品却越来越少了。

同时,大量仿制品的出现,也使得诗歌失去了它开创期的那种轰动效应。一种创作手法的长期使用,必然出现审美疲劳综合症。读者看到的大多是似曾相识的诗歌,一样的面孔,一样的模样,焉有不厌之理!

诗人为了超越,就想出各种方法,尽量用一些生僻的怪异的意象,甚至诗人自己都不知道那些意象的意义,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意象究竟用来表达什么,只要自己觉得新奇,就拿来用上。模糊是模糊了,但是对阅读的人则是一种伤害。读者以为自己的审美出了问题,在那儿千方百计地猜测,最后还是不得要领,我们从现在的许多留言评论也可以看出来,许多留言的人根本就没有看懂诗歌,觉得哪种意象新奇,便觉得哪种好,但究竟诗歌表达了什么,他们却说不出所以然来,草草地加“欣赏”二字了结。

其次,现代主义诗歌的口语化、日常生活化也是造成诗歌读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语言是家常话,不高深莫测,情景也很简单,但是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我们和诗歌之间的一种疏离。有许多诗歌我们看起来懂了,明白如话,但是,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懂。诗歌的内涵,意蕴等,我们一下子看不出来,这需要我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去体验,去感受。这些诗歌没有了押韵,没有了激情澎湃的宣泄,有的只是一种客观、冷静的叙述。诗人或者摄取一个生活镜头,抓住瞬时的感受;或者以一种特有的心态来叙述事件,平淡的语言下面,蕴含着一种荒诞的感情。读者如果不能静下心来,用心体验感受,是很难得到这种认识的。看似懂了,实则真未读懂。

另外,看不懂还与人们的心态有关。随着经济社会对人类生活的渗透,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个人利益,心态浮躁,很难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阅读诗歌。对诗歌这样一种更为高深的文学体裁,如果没有沉静的心态,没有仔细地去玩味文字,其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深厚意蕴是难以体验到的。或许,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根本无暇来体验玩味诗歌,他们需要的是快餐文化,消费文化、功利文化,看不懂只不过是他们懒惰思想的一种赖词而已。

其实,作为一种潮流,现代主义诗歌无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现代主义诗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个大旗下,有许多支流。民间写作和精英写作一起撑起诗歌的蓝天,平民意识和精英意识一起构筑诗歌的大厦。我们说诗歌的手法可以多元化,但是诗歌的精神不能丢失,诗歌的人文情怀不能丢失,这是诗歌立命的根本。我们不提倡诗歌作为政治的工具,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诗歌是时代的产儿。

——选自《中国诗歌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主义诗歌大家普遍感觉读不懂,甚至就连那些专业的诗人和诗评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可见,读不懂是自然的。“但是到现在呢,这已经不是个问题了”,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理解欣赏能力提高了,大家读懂现代主义诗歌已经完全没有问题。
B.大量的模仿之作一拥而上,占据了诗歌创作的主阵地,使得现代主义诗歌现出一片过于繁荣的景象,因而人们普遍接受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
C.现代主义所模仿创作的诗歌全都只在词句上、手法上下功夫,在语言的陌生化上下功夫,在意象上翻新出奇,使得诗歌失去了它开创期的那种轰动效应。读者到处看到的都是似曾相识的诗歌,必然出现审美疲劳综合症。
D.现代主义诗歌模仿作品为人诟病的主要原因是创作者忘记了诗歌创作最本质的东西,没有真情实感,远离时代和人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现代主义诗歌为人诟病读不懂”开篇,针对“读不懂”的现象,由主到次地挖掘了现代主义诗歌为人诟病读不懂的原因。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提出论题,中间分析成因,最后总结全文。
C.文章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快餐文化、消费文化对人类生活的渗透,较好地分析了人们阅读诗歌的浮躁心态。纵观全文,文章更偏向于事例论证。
D.文章第一段举出朦胧诗发轫之初,大家普遍感觉读不懂,甚至就连那些专业的诗人和诗评家都有这样的感觉。这说明人们普遍接受一种新的诗歌创作手法是有一定过程的。
【小题3】下列表述中,不属于“现代主义诗歌为人诟病看不懂”原因的一项是( )
A.现代主义诗歌为人诟病看不懂首先是那些专业的诗人和诗评家高喊看不懂,带了个不好的头。其次,大量模仿作品的出现,也使得诗歌失去了它开创期的那种轰动效应。一种创作手法的长期使用,必然出现审美疲劳综合症。
B.诗人为了超越,就想出各种方法,尽量用一些生僻的怪异的意象,甚至诗人自己都不知道那些意象的意义,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意象究竟用来表达什么,只要自己觉得新奇,就拿来用上。
C.现代主义诗歌的口语化,日常生活化,有许多诗歌我们看起来懂了,明白如话,但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懂。
D.随着经济社会对人类生活的渗透,快餐文化、消费文化、功利文化盛行,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个人利益,心态浮躁,很难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阅读诗歌,看不懂只不过这些人懒惰思想的一种赖词而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4:50: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知识产权的终结

①知识产权是为了推动艺术与科学发展(版权、专利等),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商标、商业秘密等),这是官方的说法,也是相关法律设定的初衷。然而,现实世界中,知识财产主要是“以财产形式使重要的抽象客体为私人所占有”,如是,它就同现代资本主义紧密联系,并证明了随之而来的面对面竞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正当性。

②可是,知识产权在中国的制度化进程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被称为外包业务的宏大产业运动。这些因素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共同开启了一系列有助于知识产权衰落的深刻社会变化。

③用商业研究者的话说,互联网和外包都属于某种“破坏性创新”的范式突破。一般而言,破坏性创新在起步阶段很简单,因为它们只是想通过为那些几乎别无选择的人(即当前的非消费者)提供简装产品或服务来占有市场——即便以旧的标准衡量,它们可能也相当原始粗糙。但是,当主流消费者流向这些新产品或服务时,他们因如此简单易得、优质低价的解决方案而兴奋。于是可以预见,破坏性创新会逐年改进,最终改造整个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不断的破坏浪潮将逐渐重塑市场。

④如今轮到知识产权产业了。它们无法逃脱破坏性创新,而且在当前的数字时代尤其脆弱。这是因为,知识财产若真是一种法定的无形财产形式、一种以注册或是国家强制力为法律拟制的垄断,它就存活于复制和模仿手段受到严格限制且成本高昂的社会当中;否则,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竞争中,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就只能是免费的,是被随意假冒。

⑤复印机发明之前,复印一本书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复印的高成本和低质量使得知识产权在印刷材料(书籍、杂志、报纸等等)上有效地取得了特权。但是包括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在内的数字技术改变了这一切。今天,无论是下载电影还是分享书籍,对版权材料进行未经授权的使用和复制仅需点一下手机、笔记本电脑或任何一个数字终端。侵犯知识产权已经以最低的成本成为消费社会的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以及所有问心无愧的人们都来参加的一个仪式。

⑥同样,假冒商品充斥市场;成本极低,质量有时却挺高。没有任何成功的品牌或驰名商标可以免遭侵权与淡化使用,一切有利可图的专利、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也难逃被模仿的命运。原因很简单:西方知识产权出口国和新兴经济体如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在技术上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而且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大量人才都外包到了新兴经济体——经验丰富的经理人、华尔街分析师、会计师、电脑工程师、汽车设计师、制药科学家、前沿产业研究者,一个都不少。

⑦随着工业和商业外包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产品与服务正在向中国、印度、巴西等国转移。按照西方的标准衡量,这些新兴经济体一般都处于低“法治”状态,知识产权保护观念相对淡薄,因而,知识产权产品与人才的大批外包必然意味着新世纪的全球竞争将会放松知识产权的严格落实,也同一般意义上的高“法治”状态相去甚远。中国的情况最能说明这一点。

⑧凭借知识产权的执法不力与低“法治”状态,中国经济自1980年代以来迅速腾飞。中国大小企业的竞争优势都与“友好”的投资环境有关,这其中就包括一个规制较少的市场,即法律执行并不严格,在知识产权法上尤其如此。这就使得人们更容易模仿与创新——包括假冒。由于金砖国家正在占领更多的市场、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高“法治”国家即使不在法律体系中的其他部门做出让步,至少也得放松知识产权法律的锁链,以便在同等效率、成本和质量的水平上竞争。

⑨所以,借玄学派诗人邓恩的不朽诗行,“永勿打听丧钟为谁敲响,它在为你敲响”——为你,知识产权。

【小题1】第⑧段中“锁链”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④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A.不能 都
B.可能 可
C.可以 不
D.只能 或
【小题3】分析第⑤段提及复印机发明之前复印一本书的事的用意是
【小题4】导致知识产权危机的主要因素是(    )。
A.互联网的崛起和外包业务。
B.假冒伪劣产品对市场冲击。
C.侵犯知识产权的成本极低。
D.低“法治”与保护观念淡薄。
【小题5】对知识产权是应该大力保护,还是希望它终结?结合文章内容,简述你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爱心如同韭菜
余显斌
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他轻声说:“在医院。”
娘接着哽咽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他忙说:“娘,没啥。”
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随;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髄,自己有病。
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见了他。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你怎么啦?” 他说:“白血病。”
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望着他。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的人愿献骨髄,自己就有救了。
娘忙说;“配啊,碰锅卖铁也配啊。”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
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娘眼晴一亮:“真的?”
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晴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
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
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
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看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农村里,韭菜不少,剪后生得更快更肥更多。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娘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自己給那个女孩说说。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
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
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她,仍没有说话。
娘急了,说:“娃啊,大婶跪下了。”
娘说着,准备跪下来。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大婶,我是病人,这位大哥才是捐献者啊!”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求大婶了,救救我。”
娘站在那儿,愣住了。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 “去吧, 娘不拦你。”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
他“哎” 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他知道,他的方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髄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
他猜对了。
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髓,走了出来。
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回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他一笑,手指一弹,咯地一响。
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出息? 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地道:“我儿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顾全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
他望着爹娘笑了。
他想,有时爱心也像韭菜,付出越多,播撒得越快越广,不但能传及家人,甚至能传及世界,让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碧绿,一片阳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就写他在医院,就是为了用装病来让母亲理解他的做法,表明他已决定为患白血病的女孩捐献骨髓。
B.文章在写娘和女孩时都写到了脸色,写娘脸色由“灰白”到“灰白颜色没了”是为了表现娘由失望到希望的心理变化,写女孩脸色主要是表现白血病病症。
C.虽只用较少的笔墨来写爹,但爹对情节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爹支持儿子捐献骨髓,为了和儿子喝几盅,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骗了娘一回。
D.小说以医生的话“爱心如同韭菜”为题目,不仅形象贴切,通俗易懂,可以让娘理解“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也彰显了本文播撒爱心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娘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儿子的“他”为捐献骨髓对娘采用了欺骗的方式。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瓦,素朴的瓦,安静的瓦,远离世俗的瓦,随遇而安的瓦,是日见老迈垂暮了。(    )。他们像明媚阳光下晒着太阳的百岁老人, ,活菩萨一般令人感到亲切。瓦把一生都交给了人和房子,像 的女子。房子是土巴墙的,它安贫;是 的宫廷,它安然。房子是怎样形状,它就是个啥形状,或歪七斜八,或端庄雄伟,这些都改变不了它承天接地、遮风挡雨、营构温馨家室的本性。瓦是多么慈和啊,排列成人字形的屋脊,盘龙的屋垛,吉祥鸟的屋角,怎么着都不会 ,都能给人一种熨贴。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瓦的庇护,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每一条东流水与西流水,都会很好地配合老屋倾诉乡村的厚重。每回路过乡下屋场,我总忍不住停下来,好好看上村庄几眼,用眼睛和心灵说上两句话。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慈眉善目三从四德珠围翠绕杂乱无章
B.和蔼可亲逆来顺受金碧辉煌杂乱无章
C.和蔼可亲逆来顺受珠围翠绕张牙舞爪
D.慈眉善目三从四德金碧辉煌张牙舞爪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瓦的庇护,更增强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
B.瓦的庇护,使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加深了。
C.在瓦的庇护下,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
D.在瓦的庇护下,使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增强了。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的,我对于瓦的感觉亦是
B.而且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这是我对瓦的感觉
C.我对于瓦的感觉是,虽然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的
D.但是老了并不是遭人嫌的,这是我对瓦的感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维权

孙春平

吴老太到三亚有好几年了。每年11月初南下,待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再回东北去,被人称作候鸟一族。吴老太患有肺气肿,以前每到冬天,就觉得气短,听人说海南冬天暖和,还没有雾霾,便坐火车跑来一试。这一试就上瘾了,那口气一下就吸到了肺窝最深处,甜甜的、润润的,连吐出去都觉不舍。

当然,当候鸟也需有本钱。要住房,还要坐飞机,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人家腰包厚实的,在海南买了房,飞到落脚处便有了巢,好比去年来过的老燕子。可吴老太没这种方便,穷候鸟必须精打细算。吴老太退休前在一个国营煤矿管矿灯管三十多年,后来据说是资源危困,退休金两千元不到。老伴过世得早,活着时是矿工,矿难后只见了骨灰盒,还有一笔抚恤金。那笔钱后来给儿子买了一室一厅的房子,不然,只怕儿子连媳妇都娶不上。

穷有穷的活法。吴老太买不起房,那就租,租也不敢去正规小区,太贵。她是去城中村。当地村民等着拆迁,早把房子盖得密密匝匝。但便宜啊,一月几百元钱就说下来了。飞机票贵,咱坐火车,睡不起卧铺咱坐硬座行不?刚来三亚时,吴老太还曾去住宅小区翻过垃圾箱,她想把租房的钱翻出来。但那活计只干了三天,房东不干了,说院子本来就小,不可再堆放纸壳易拉罐。吴老太想想也是,歇了手。

但处处节俭的吴老太对生活也不是完全不挑剔。比如谈租金时,她对房东说,这个屋能挡风遮雨就行,空调冰箱啥的我也不要,但没电视却万万不可。我岁数大了,觉轻,夜里睡不着就得看看电视。这一点你要是办不到,那就再少要点租金,我自己想办法。房东在地心转了两圈,总算点了头。

但是,新年后一天夜里,吴老太正在看韩剧,突然电视机啪的一声,黑了屏幕,她起身摸电视上的键子,挨个按,又按遥控器,都毫无反应,便确信电视机坏了,第二天一早,吴老太对驾电动三轮车要去码头上倒卖海鲜的房东说:“我屋里的电视坏了,你给看看吧。”房东指指已见白的天空说:“我去晚了就什么货也抓不到手了。晚上再说,行吧?”

入夜时分,房东回来了,手掐遥控器摆弄一阵,又打电话找来了电视修理师傅,师傅把电视卸下来,开腔破肚,说什么配件坏了换零件不比换电视省多少钱。房东说:“大姨看到了吧,我可不是不给你修。”吴老太气哼哼地反驳道:“电视是你家的,怎么是给我修?我只要求你放在我家的电视能有影有声。”

房东没敢再说什么,却也再没给吴老太什么承诺。

那一夜,吴老太越发无眠,在床上烙了半夜饼。听隔壁的动静,极安静,前几天女主人带孩子去了乐东县乡下,老妈病了,去侍候,只留了男主人一人在家。男人兴许真是忙乏了,回家后便睡。天快亮时,听房门响,估计房东又要出发了,便急着跟出去,说我不管你今天忙什么,晚饭前必须给我弄回一台电视来。房东赔笑说:“大姨饶了我好不好,一家人还等我挣俩钱过日子呢。”吴老太还想说什么,房东已驾起三轮车,风一般远去了。

那天,吴老太在街区上遛弯儿,捡回一根粗铁丝,又用石块在两头砸出两个圈。吴老太的打算是,今夜房东要是再耍赖,夜里就用这铁丝和房门锁头将他的三轮车扣在小院里的芭蕉树上,明早我看你再怎么跑。没想,当夜,房东似乎未卜先知,人回来了,小院里却根本没见三轮车的影子。吴老太好不容易又熬到黎明,隐约听到房东蹑手蹑脚,急忙起身。房东见状,撒丫子便跑,气得吴老太喊:“你是兔子呀?站住!”

房东还是跑,穿过幽暗的胡同,到了车水马龙的迎宾路上。回头看,吴老太竟远远追上来。房东怕吴老太使出人盯人的战术,哪还顾得看路灯,横穿街道直奔隐在对面树丛中的三轮车。没承想一辆红色摩托闪电一般冲过来,房东躲闪不及,扑通一声摔倒在路心。

那天,真是幸亏吴老太紧跟在身后。吴老太眼见房东遭了车祸,急冲到路上,站在路心对着来往的车辆拼了命地摇动双臂,拦住了疾驰的过往车辆,又呼停了一辆出租车。

房东醒来时已在医院病床上。正等在床前准备核实情况的交警对他说:“听医生说,你身体的问题不大,皮肉伤,只是头部着地,受了脑震荡,休养几天也就恢复过来了。我们已追查到企图逃逸者。要说责任,我看主要还是你,你怎么能横穿街道呢?今儿多亏了这位大姨,不然,你要是遭遇到二次伤害,那可就惨了。你要知道,当时的情况,那是极有可能的,我想想都替你后怕。”

房东忙对仍守在床前的吴老太说:“大姨,从今往后,只要你来三亚,都住我家,连吃带住,我分文不收。你是我的亲姨呀!”吴老太嘴一撇,回道:“少扯用不着的,住房交租,天经地义。我只盼你养好伤,回家后快点让我看上电视就行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插叙笔法简洁地交代了吴老太作为“穷候鸟”的家庭背景,这为下文写吴老太在三亚租房、翻垃圾箱等情节做了必要的伏笔。
B.吴老太要求换电视,房东百般推脱,就是不给更换,可见房东的吝啬、耍滑头、不厚道,作者刻画这一市侩形象,意在批判城市文明的痼疾。
C.小说通过交警之口交代了房东遭遇车祸的结局,突出吴老太对于房东的救助之恩,这为之后房东对吴老太态度的转变起到铺垫作用。
D.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吴老太客居三亚时的维权故事,客观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状貌诸如“雾霾、城中村、拆迁”等。
【小题2】请以吴老太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小题3】小说结尾能否删掉?为什么?请通读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义 工
小城东南的十字路口新开办了一家“国学”馆,据说是由本市一所大学的教授来加持。国学馆的名号叫做“鸿德”,“鸿德”两字是行书,如云卷云舒;“国学馆”三字是隶书,肃穆厚重。门面还特别加了楹柱,上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国学”可是个热词,自然而然吸引了不少人。当然,基本都是一些成功人士。县里的某些领导,本地的房地产大亨,开厂子、开公司的老板等等。他们让自己的子孙辈去国学馆,一则是为了多读些书: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嘛;二则是为了自己的门面:成功人士,怎么能在新事物上落伍呢!每到读书的时候,他们基本就是开着豪车把孩子送过来,然后去健身,或者凑在一块侃侃生意经,甚至回家睡个回笼觉。
凤影也把女儿送到国学馆了。姐妹们有的就对她表示不解:“凤影啊,这国学离咱们十万八千里呢!咱们该干啥?逛商场,练瑜伽,做美容。现在啥也不缺了,就得抓住青春的小尾巴,嗯?”姐们儿说完,还煞有介事地摸了摸凤影的脸蛋,自己拿个姿势转了一圈。大家就笑,凤影也微笑着,说一句:“我喜欢呢!”
凤影送女儿去国学馆,除了冬天或雨天开那辆电动汽车,平时就开二轮电动车,从来不开汽车。把女儿送到馆外,凤影也不走,就在外面等着。这样凤影也高兴,就像信徒到了千年古刹前,站在门外也会觉得沐浴了辉光。凤影是个读书的好苗子,阴差阳错做了商人。可是,店里闲了,夜里静了,凤影就喜欢读书、听书。读了书、听了书,凤影就觉得做什么都是一种修行,都是一种修炼。也觉得自己把很多事看得淡了,眼睛看得远了,店里店外都是一个大世界。
“凤影啊,你可真行!人家国学馆雇不起勤杂工吗?你一个成功人士,咋给人家干上扫地、擦桌子的粗活来了?”一次聚会,一个姐妹冲着凤影嚷嚷,“喊你去玩你不去,喊你去看大片你不去,直说忙啊忙,原来是忙这啊。这国学是不是能够把人变成傻子啊?那我明天也开一个!”这位姐妹脾气直,嘴也快,大家就都冲着她直努嘴。凤影依然是笑一笑,轻轻地拍拍姐妹的肩膀,还是那句话:“我喜欢呢!”
凤影跟国学馆的负责人提出做义工,人家确实很惊愕。他们在各县城几乎都开了国学馆,可是没有哪个成功人士来做义工。只有为了挣个小钱来做杂役的老太太;嫌钱少,也做得没滋没味的。人家就提出免了女儿的听课费,凤影拒绝了。凤影做义工,是因为她喜欢这个“义”字,也是为了听教授讲课。
教授讲“德不孤,必有邻”,凤影就点点头;教授讲“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凤影就微微一笑;教授讲“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讲“我欲仁,斯仁至矣”,讲“智者乐,仁者寿”,凤影就觉得讲到自己心坎里;教授讲“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凤影就觉得这句话更有深意。教授讲完了,凤影总会觉得意犹未尽。
有一件事也让凤影特别高兴,女儿告诉她,别人说父母是老板,女儿就说,我妈妈是“义工”。凤影就把女儿紧紧地抱在怀里。
一条消息发过来:“姐姐,我做义工的事,你可别忘了跟人家说一声啊!”
凤影笑了,马上回复:“今天我就跟人家说。别着急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首段描写国学馆名号、字体、楹柱上的对联,看似闲笔,其实是渲染厚重的文化氛围,也表现了国学的人文价值。
B.“一则是为了多读些书……怎么能在新事物上落伍呢!”这一句表现了一些人的功利、浮躁、虚荣,作者对此进行了鞭挞讽刺。
C.小说塑造主人公形象,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写次要人物,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富于个性化。
D.小说最后用两件小事结尾,一件表现凤影对女儿的慈爱,一件表现她的作为对周边人的影响,小中见大,非常巧妙。
【小题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第七段大量引用了《论语》中的句子,似乎不符合小说的体裁特点,其实自有它的深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