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马房之夜
萧 红
冯山——10年前他还算是老猎人。可是现在他只坐在马房里细心地剥着山兔的皮毛,他常常把刀子放下,向着身边的剥着的山兔说:
“这样的射法,还能算个打猎的!这正是肉厚的地方就是一枪……这叫打猎?会打山兔的是打腿……杨老三,那真是……真是独手……连点血都不染……这可倒好。”他一说到杨老三,就不立刻接下去。
“我也是差一点呢!怎样好的打手也怕犯事。杨老三去当胡子那年,我才23岁,若不是五东家,我也到不了今天。……年轻的那一伙人,到现在怕是只有五东家和我了。”他越说越没力量,放下手下剥着的山兔皮,拉着凳子,坐到门外去抽烟。
一种孤独的感觉无缘无故地为旷野上的响亮的铃子所唤起,他想到了杨老三,想到了年轻时的那一群伙伴:
“就只剩五东家了……见一见……”
“四十来年没再见到,怕是不认识了……”
烟管伴着他那遥远的幻想,嘶嘶地鸣叫,时时要断落下来。
三月里的早晨,冯山一推开马房的门扇,就撞掉了几颗挂在檐头的冰溜。
“雁要来了,白河也要开了。”他自己说。
到了下午,起风了。冯山看着那黄澄澄的天色。
马倌牵着几匹马在檐下遇到了他:
“你还不信吗?你到院里去问问,五东家明天晌午不到,晚饭的时候一定到……”在马身上他高抬着右手,恰巧大门洞里走进去一匹骑马,又加上马倌那摆摆的袖子,冯山感到有什么在心上爆裂了一阵。
“扯谎的小东西,你不骗我?你这小鬼头,你的话,我总是信一半,疑一半……”冯山向大门洞的方向走去,已经走了一丈路他还说,“你这小子,扯谎的毛头……五东家,他就能来啦!也是六十岁的人了……出门不容易……”他回头去看看马倌坐在马背上连头也不回地跑去了。
冯山也跑了起来:“可是真的?明天就来!”他越跑,大风就好像潮水似的越阻止着他的膝盖。
第一个,他问的少东家,少东家说:“是,来的。”
他又去问倒脏水的老头,他也说:“是。”
可是他总有点不相信:“这是和我开玩笑的圈套吧?”于是他想去问问井口正在饮马的闹嚷嚷的一群人。他向马群里去的时候,他听到冯厨子在什么地方招呼他:“冯二爷,冯二爷……你的老朋友明天就来到啦!”他反过身来,从马群撞出来,他看到马群也好像有几百匹似的在阻拦着他。
“这是真的了,冯厨子!那么报信的已经来啦!”
“来啦!在大上房里吃饭!”
他听到上房门口有人为着那报信的人而唤着:“冯厨子,来热一热酒!”
……
第二天,冯山早早地来到高岗。中午的时候,连东家的太太们也都来到了高岗,高岗下面就临着大路。只要车子或是马匹一转过那个山腰,用不了半里路,就可以跑到人们的脚下。人们都望着那山腰发白的道路。冯山也望着山腰也望着太阳,眼睛终于有些花了起来,他一抬头好像那高处的太阳就变成了无数个。眼睛起了金花,好像那山腰的大道也再看不见了。
“来啦!来啦!……黑骑马……”
孩子们,有的下了高岗,顺着大道跑去了。冯山的两只手都一齐地遮上了眉头,等他看见了马颈上的那串铜铃,他的眼睛就早已昏盲了,已经分辨不出那坐在马背上的就是他少年时的同伴。
他走了一步,他再走了一步,已经走下了高岗。他过去,他扒住了那马的辔头,他说:“老五……”他就再什么也不说了。
在吃酒的时候他和五东家是对面坐着,他们说着杨老三是哪年死的,单明德是哪年死的……还有张国光……这一些都是他们年轻时的同伴。酒喝得多了一些的时候,冯山想要告诉他,某年某年他还好上了一个寡妇。但他看看周围站着的东家的太太们和姑娘们,他又感觉这事不方便说了。
五东家走了的那天夜晚,他好像只记住了那红色的鞍,那土黄色的风帽。他送他过了太平沟的时候,他才看到站在桥上的都是五东家的家族……他后悔自己就没有一个家族。
马房里的特有的气味,一到春天就渐渐地恢复起来。那夜又是刮着狂风的夜,所有的近处的旷野都在发着啸……他又像被人们遗忘了,又好像年轻的时候出去打猎在旷野上迷失了。
马倌喂马的时候,他喊着马倌:“给老冯来烫两盅酒。”
等他端起酒杯来,他又不想喝了,从那深陷下去的眼巢里,却安详地逃出两条寂寞的泪流。
(有删改)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叙述了冯山老人晚年的境遇和心灵世界,在童年伙伴之间不同命运的对比中,寄寓着作者对底层民众不幸生活中表现出的人性之美的无限哀怜和赞赏。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故事中时令的变化,冯山早晨推开马房的门扇时,“撞掉了几颗挂在檐头的冰溜”,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天气已经转暖的景象。
C.冯山对五东家要来的消息不相信,所以他怀疑马倌的消息,向少东家打听,向马夫打听,向厨子打听。从中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D.小说处处突出冯山的老态,尤其是“他越说越没力量”“他的眼睛就早已昏盲了”“那深陷下去的眼巢”等神态、肖像的描写,都表现出冯山的年老体衰。
E. 冯山虽然是五东家的长工,但是当他们共同聊起往昔的人和事时,两人之间没有阶级界限,不再是长工和东家,而是充满温情的少年伙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30 12:18: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题。
谈书写规范的文化传承
李靓
书法之“法”,是指书写的规范,是对书法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总结。书写的规范是书法艺术规律的外在表现。因此书法必然强调以书写规范为根本。
书写的规范既体现在正体字的确立上,也体现在各种书体书写秩序的构建上。
正体字是指遵从某种选字规范,确立了官方地位的字,它代表了书写的正统和规范,也可以说它是规范与优美的结合。正体字往往是在长期运用中最后由官府颁布认定的。它的确立明确代表着官方意志,使得汉字的书写样式得以定于一统,成为社会秩序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如果一种字体能在庄重的场合被使用,则基本可以认为是被官方确认为正体。
周秦汉唐一脉传承演进的常用字正体是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历代对于正体的确立与推行通常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
一是官方的认定。西周时期到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通行的正体字为大篆,西周晚期宣王时的《史籀篇》对文字的规范起了重要的作用。从大量的王室作器题铭中就可以看出大篆具有极强的秩序感。至秦代,小篆成为正体。直至汉代前期及中期,小篆仍然占据着标准字体的地位。然而由于小篆笔划不便书写,很难满足日常书写的需要,于是便捷实用的隶书被用来处理繁多应急的日常事务并得以发展起来。东汉中后期,随着隶书的定型化,隶书开始被官方所重视,官府用刻石纪工役、叙祀典、颂功德,树碑之风特盛,石碑的形制和文体格式也有了一定之规。由于石刻的盛行,促使汉隶在桓、灵两帝40多年里(公元146~189年)迅速臻于全面成熟,从而获得官方正体地位。楷书是继篆书、隶书之后被广泛使用的正体。楷书的含义有二:其一指可做楷模的法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故楷书的本义是指遵循法规,可供模楷的标准体。其二指真书、正书。作为书体的楷书,大约产生于汉末魏初,至唐代臻于成熟。唐代政府在重视经学、校理典籍的同时,也对文字进行了一番较大规模的整理厘正。汉字字体发展到楷书,便不再向前演进了,就构字笔画来说,楷书汉字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完善的程度,历经宋元明清而沿用至今。
二是通过制度确立正体的使用。从文字演变的过程来看,历代都是正体文字与俗体文字或异体文字并行。然而体现官方意志的制度确保了正体始终居于书法传统的主线上。
对各种书体书写秩序的规范体现在基本的笔法、结字和章法上。笔法是书法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等内容。唐张怀瓘《用笔法》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以“永”字的八个笔法作为正体的用笔法则,前人甚至认为:“昔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赵孟頫“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强调了笔法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结字是按照均衡、比例、和谐、节奏、虚实等美的造型规律安排字的点划结构的法则,是书法构成的重要因素。结字的规范尤其讲究分主次,讲向背,明伸缩,辨虚实,论斜正。如唐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对于如何使笔划分布匀称、偏旁部首组织协调、整个字重心稳当等作了具体说明。章法是谋篇布局的法则,规范着书法作品的整体形式设计与布置。唐孙过庭《书谱》:“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章法,也因为不同的章法才体现出书法的整体结构与意境之美。这既是书写的法度,也是人们对书法艺术审美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书法所强调的笔法、结字、章法无一不表现出对书写秩序的构建与遵循,是书法艺术自觉意识的体现。在书写法度上,推崇丝丝入扣的转折合法,在字的书写过程中注意用笔的顺序,不可倒错。在字的结构中强调主笔,字中的主笔应极力舒展,张扬放开,而次笔应让位于主笔,不可喧宾夺主、抢占空间,所以写次笔时应抑制收缩。在整篇的章法中注重气韵和谐。在一篇书法作品中,如果有一处书写失范会导致书法作品的局部秩序被打乱而成为败笔。书写秩序以法书为载体得以完美呈现。法书乃书法作品之楷模,“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文字形体的规范和书法艺术的审美在法书中得到圆融的结合。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书写规范”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写规范是对书法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是书法艺术规律的外在表现。
B.书写规范是指对书写秩序的构建与遵循,体现在基本的笔法、结字、章法上。
C.书写规范是指在庄重的场合书写由官方确定的书写样式定于一体的正体字。
D.书写规范是指书写官方确定的正体字,遵守构建起来的各种字体的书写秩序。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正体字”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体字的确立与推行是通过官方认定得以实现的,最终代表书写的正统和规范。
B.正体字在秦代之前、秦代、东汉、汉末魏初分别为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C.正体字代表着各时期官方的意志,然后在长期的推广中逐渐形成规范字。
D.正体文字与俗体文字、异体文字并行,但官方确保它居于书法传统的主线上。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楷书大约产生于汉末魏初,成熟于唐代,这至少说明它在唐代以前就成为了正体字。
B.从西周时期大量的王室作器题铭中使用的大篆,可以看出大篆得到了当时官方的认定。
C.写书法作品时,在整篇章法中注重气韵和谐,没有败笔,就是遵守了书写规范的原则。
D.小篆、隶书、楷书代替大篆、小篆、隶书,是因为被代替的字体得不到当时官方的认定。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同时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但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综上所述,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小题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即孟子的“知人论世”法。
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D.“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
B.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没有的。
C.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只具有平淡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
D.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一定能构建起文学史的框架。
B.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可能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被列为世界上13个最贫水国之一。我国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约为2.100立方米,仅相当于美国的1/5。同时,在我国,38%的耕地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而干旱少雨导致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比较缺乏。在西北,50%以上的上土地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而其他地区的土地没有灌溉就不能保证粮食稳产、高产。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3,运低于发达国家0.80的平均水平。据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的統计,在灌溉方面,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2010年的5,965万公顷上升到2014年的6,454万公顷,年复合增速2.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稳中有升,从2010年的44.1%上升到2014年的47.8%。在节水灌溉方面,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由2010年的2,731万公顷上升到2014年的2,902万公頃,年复合增速1.50%,节水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呈现波动趋势,在2012年占比最高,为50%,其余各年份在45%上下波动。全国仍有一半左右的耕地面积没有灌溉设施,属于“靠天吃饭”,接近一半的有效灌溉面积仍在使用畦灌、沟灌、淹灌、漫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节约型社会、建立水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手段。

(《2018年我国节水灌溉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分析报告》)

材料二:

现阶段主要的节水灌溉方式包括防滲渠输水、管灌、滴灌、渗灌、喷灌等。我国的节水灌溉方式大多以防渗渠输水为主,此技术节水约在15%左右,而可节水30%以上的喷灌、滴灌技术在我国尚处于推广阶段。

在全球市场中,美国的喷灌和滴灌耕地面积达到87%,以色列80%以上的灌溉面使用滴灌,瑞典、英国、奥地利、德国、丹麦等国家的喷灌和滴灌面枳比都达到80%以上,从全球节水灌溉设备市场来看,以色列、美国等国家企业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以色列的耐特菲、普拉斯托等企业生产的节水灌溉设备在全球高端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节水灌溉技术,到90年代后期节水灌溉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从事节水灌溉设备生产的企业数量日益增多,现阶段已经超过500家。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有利子节水廀行业的产业政策,从水利、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以及城市园林等行业和领域入手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

(《节水灌溉行业发展潜力大高端市场是发展方向》)

材料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灌溉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或不能保证粮食生产实现稳产、高产。
B.从2010年到2014年,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呈上升趋势,但节水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有所波动。
C.在国外,一些国家运用了喷灌、滴灌这样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且使用这些技术的灌溉面积所占比例很高。
D.在我国,节水灌溉技术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被引进之后,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小题2】下列关于“节水灌溉”及其方式,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水灌溉要求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使有限的灌溉水量创造最佳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B.在多种“节水灌溉”的方式中,滴灌的节水增产效果最为明显,但其投资规模相对较大。
C.相比低压管流与渠道防渗而言,滴灌、喷灌技术含量较高,并且还具有较强的地形适应力。
D.目前,我国采用的节水灌溉方式以渠道防渗为主,通常通过国家投资实施,效果不明显。
【小题3】我国“节水灌溉”行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请结合材料分析原因。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诗歌创作的陌生化表现在语言的变形、繁复、艰涩、层次冗杂、奇特等方面。我们知道,文学创作是作家对创作客体进行审美观照后,将主体审美意识进行符号化转换的行为过程。诗歌也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主观情绪的,诗歌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语言,诗歌又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人用它来呼吸和生存,也因它成熟而美丽,因此当代朦胧诗诗人舒婷说“倾心于语言艺术的人对语言本身缺乏通灵(敏感)和把握是致命的”。诗歌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语言,其陌生化主要体现在变形、繁复、晦涩、离奇等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我们审美的难度,延长读者审美的时间,来求得诗意的真知灼见。而客观事实又表明,任何“反语言”的诗歌在诗歌的长河中终究是扎不住根的,是要被泥沙冲走的。晦涩的语言会阻碍人们的审美,即使“偶然得之”也不会使读者喜爱,会削弱读者的期待。
诗歌的陌生化要做到自然,不能则意去追求,任何事物到达极致都会向它的反方向发展。要准确而适当地做到陌生化,对读者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感受是有帮助的。新世纪的诗人们不妨在此方面探索,但不要重蹈现代诗派和朦诗派的覆辙。
(节选自子墨《浅谈新诗语言创作的陌生化》,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画线句的含意。
【小题2】诗歌创作的陌生化在语言上的表现是什么?它造成了哪些影响?
【小题3】诗人在运用陌生化的诗歌语言时,应注意哪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多年以前,原始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彩陶艺术,彩陶上面的鱼纹、网纹、鸟纹、太阳纹等图案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被赋予祭祀、祈佑、崇拜、吉祥等含义。起先先民对于未知的自然界,有太多的畏惧和害怕,不懂得刮风下雨的原因,不知道雷鸣电闪的奥秘,不明白生老病死的现象,只能求助于神灵,于是便出现了图腾崇拜。远古图饰多为先民们崇拜的图腾及生产生活场景。从数千年前的彩陶、青铜器、玉器,到后来的漆器、金银器、木器、纺织品等都不乏各式精美的装饰图案。人们千锤百炼、精雕细琢,图案纹样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具有民族的文化特色,饱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题材广泛,从动植物、器物、人物、风景到几何纹样,或神秘威严,或浪漫绚丽,或清新自然,或典雅繁复,人们生活中见到的或想到的无所不包。图案中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形式和内容巧妙结合,意趣横生,赏心悦目。动植物是古代装饰图案常用的题材,动物类的装饰图案大多是一些祥禽瑞兽,龙、凤最为常见,常用的还有被当作长寿仙鸟的鹤、当作报喜鸟的喜鹊等。蝙蝠和寿桃组成的图案寓意“多福多寿”,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大象性情柔顺安详,象驮花瓶图案寓意“太平有象”。鹿也被认为是长寿仙兽,常被用来表达祝寿、祈寿的意愿。作为装饰图案,竹不仅常与松、梅组成“岁寒三友”,还可与松、萱、兰、寿石组成“五瑞图”;桃又称寿桃,寓意长寿,常与蝙蝠、双钱组成“福寿双全”。石榴是多子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月季四季花开不断,瓶插月季常用来寓意“四季平安”。葫芦以其子多蔓长而被当作子孙绵延的象征,蔓谐音万,蔓上结葫芦寓意子孙万代。
造型优美、寓意吉祥的器物也是常见的装饰图案,如“八宝”“八吉祥”“如意”“八卦图”等,这些器物多与佛教、道教有关,取辟邪防灾、逢凶化吉之意。吉祥文字类图案是以吉祥祝语直接进行装饰,我国的文字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转折富有节奏和韵律,各种不同字体的书法又各具美感和神韵,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如“寿”字、“喜”字、百福图。除以上题材外,几何图形、神话故事以及山水、楼台、人物等也用作装饰图案。装饰图案大都具有意境,有一定的思想渊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装饰图案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是由祭祀、崇拜、图腾逐渐演变为具有审美特性的装饰图案,古代人们在陶器、石刻、木雕、玉雕、年画、刺绣、建筑物、家具、服饰等物品上用线条表现、色彩渲染,运用借喻、双关、象征及谐音等手法,最终形成一定格式的图案,寄予吉祥如意、喜庆幸福的美好寓意。在中国当下的设计领域中,对传统图案的借鉴和运用随处可见,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图案更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
(摘编自严旭《中国传统装饰图案》)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题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凤常被作为祥禽瑞兽出现在装饰图案中,被当作报喜鸟的喜鹊和性情柔顺安详的大象也较常用。
B.我国的文字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转折富有节奏和韵律,各种不同字体的书法又各具美感和神韵,因而百福图、“寿”字等作为装饰图案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C.无论是彩陶、青铜器还是后来的漆器、金银器等器物上的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民族文化。
D.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从动植物、器物、人物、风景到几何纹样无所不包,选材广泛,风格多样,寓意含蓄丰富,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八宝”“八吉祥”“如意”“八卦图”等造型优美、寓意吉祥的器物也可以用作装饰图饰,这些器物都与佛教、道教有关。
B.传统装饰图案和人们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和越来越多样化,寄寓人们越来越多的美好祈愿。
C.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象驮花瓶寓意“太平有象”,瓶插月季寓意“四季平安”,这些图案巧妙而含蓄地寄予了吉祥如意、喜庆幸福的美好寓意。
D.“寿”、“喜”、“福”等文字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有节奏,书法有美感,是以吉祥祝语直接进行装饰的吉祥文字类图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之所以能根据传统装饰图案提供的有限信息,获取较为丰富的言外之意,这是因为它借助多种手法调动起人们的想象力。
B.“如意”、“八卦图”等器物图案在装饰图案中极为常见,有辟邪防灾、逢凶化吉之意,可见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受到了佛教、道教的影响。
C.造型各异的装饰图案形神兼备,意趣横生,饱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文化,这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D.许多美丽的装饰图案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今天仍被广泛借鉴和应用,可见带有传统文化符号的图案主宰了现代艺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