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
1933年9月,16岁的徐舜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工程组,毕业后到杭州笕桥飞机制造厂工作。这一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轰炸杭州笕桥,徐舜寿立志要“航空救国”。1944年9月,他被派往美国学习航空,参加了FD-Ⅰ飞机的设计工作,学成回国后从事运输机设计等工作。1949年春,徐舜寿所在的南昌第二飞机制造厂被迫迁往台湾,他在地下党的帮助下,辗转来到已经解放的北平,投身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航空工业极其薄弱,为摆脱这一落后局,1953年***为航空工业提出了“由修理到仿制,再到自行设计”的战略发展方针。1956年8月,航空工业局决定在沈阳创建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首批受命组建飞机设计室的有徐舜寿、顾诵芬、陈一坚等,同时还从全国各地调集了近百名科技人才和新毕业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未涉足飞机设计。徐舜寿被任命为设计室主任。
当时空军学校普遍使用的螺旋桨、后三点起落架式的雅克-Ⅱ中级教练机,已满足不了喷气式飞机的训练要求,为了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经过反复思考和仔细分析论证,徐舜寿认为,第一架飞机应当是一种喷气式歼击教练机(后定名为歼教1飞机)。这不仅是培养新飞行员的需要,也是新中国设计队伍建设的需要,况且,中国初步积累了生产、使用和维修飞机的经验,并成功仿制了雅克-18初级教练机和米格-17高亚音速战斗机;同时,我国已经具有制造喷气歼击机的工业基础。
徐舜寿很重视苏式飞机的研究,到任后也倡导设计人员认真研究苏联各类型号的飞机和各种技术手段,而他的设计思路并没有被苏式飞机框住,他的想法是“学习苏联、参考英美”,稳步前进。因而,他在后来歼教Ⅰ的设计中,选用了美英式的两侧进气方式,而没有沿袭苏联传统的机头进气方式。这种两侧进气的布局先后被用到我国的强5飞机以及一系列新的战斗机上,后来苏联自己设计的飞机也改用了两侧进气。
1958年7月26日.正式试机。首飞成功后,叶剑英元帅特地从北京赶到沈阳参加了歼教1的庆功会,并观看了歼教1的精彩飞行表演。
这一年,“大跃进”开始,飞机设计室曾提出设计超音速歼击桃的设想,初始方案尚比较实事求是:马赫数1.4,升限18000米。由于形势变化,飞机设计指标一路攀升:马赫数急剧上升至1.8,2.0。看到不尊重科学规律的种种现象,徐舜寿大胆直言:目前我国还不具备研制这一种飞机的条件。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他敢于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徐舜寿主持、组织或亲自设计的飞机有歼教1、初教6、强5、歼6、轰6、运7……伍修权将军曾撰文回忆他:“生于江南水乡,为了发展我国航空工业,足迹遍及全国,并且长期生活在北方,每次调动,他从不讲条件、地点,往往只有一句话,只要搞飞机,到哪儿都行。”
解放初期,国内有关飞机强度计算方面的书籍很少。1953年,四局的情报资料部门新到了俄文版《飞机强度学》。徐舜寿看到后,当即着手将其翻译出来,供我国航空院校和飞机设计部门使用。设计室成立初期,飞机设计资料奇缺,徐舜寿要求设计人员收集当时国内已有的苏联米格和雅克飞机的各种资料,每次有人去北京出差,他都会嘱托购置和预定美、英等国的航空期刊、书籍,引导青年技术人员不断学习。
为了尽快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他把能请来的专家都请来,给设计人员授课,待授飞机设计的经验。文革中他被逼写汇报材料时这样写到:“开始设计歼教1,以后,经常请些教授来讲课。我当时在心里是有一张名单的:风洞试验×××,气动力学×××、操纵稳定×××、结构强度×××等。”徐舜寿故意隐去了这些专家的姓名,显然担心这些人受到牵连。据顾诵芬院士回忆,这些隐去的人都是我国出色的专家、教授。
(摘编自张盛秋《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等)
【相关链接】
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当得知有部分年轻工程技术人员被牵累时,徐舜寿在党的会议上坚决反对把一批离校不久的年轻人划为右派,担心飞机设计事业会陷于瘫痪。而后,徐舜寿被认为有“右倾思想”而遭到批判。(百度百科)
②在徐舜寿的领导下,飞机设计室成为培养飞机设计师的摇篮。后来我国成立了多家飞机设计机构,其技术骨干几乎都来自这个飞机设计室。这其中的佼佼者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如顾诵莽、屠基选、管德、陈一坚等。(周日新《新中国飞机设计的奠基人——徐舜寿》)
③在飞机设计与航空理论的研究上,徐舜寿和吴大观都是我的导师、楷模。(陈一坚 《陈一坚自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抗战时,日军进攻上海轰炸笕桥,没有航空背景的徐舜寿立志要“航空救国”,这种爱国情怀一直激励着他为中国航空事业做出贡献。
B.为改变我国航空工业落后的局面,国家高度重视飞机设计室的创建,把它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并从全国各地调集了近百名科技人才和新毕业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未涉足飞机设计。
C.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飞机,在收集、研究国外飞机资料的基础上,主要是对现成飞机的模仿,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方案。
D.为了尽快提高设计人员的能力,完成歼教1飞机的设计,徐舜寿亲自翻译了俄文版《飞机强度学》,还请专家来设计室进行指导。
【小题2】作为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在航空事业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一坚说,徐舜寿是他的“楷模”。徐舜寿哪些方面的表现堪称“楷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8 05:01: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河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条例规定,老年人有权拒绝“啃老”。已成年且有独立能力的赡养人要求老年人给予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
老年人有权拒绝“啃老”之类的的条款写入老导人权益保障条例,河北省不是首个,山东和广东均有类似条例。
曾有报道说一个29岁男子毕业后在家“啃老”7年,父母多次帮儿子找工作,却被儿子以“没意思”为由拒绝。无奈之下,将儿子诉至法院,要求腾房,最后还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
俗话说“清官难审家务事”,这其实指的是一种“中间状态”,比如撒娇耍赖地要求父母出钱给自己买房,比如自己单位抱欠工资,父母退休金却不低,所以在家赖着吃住……而父母虽然说不太乐意,却也拉不下脸来强硬拒绝,或者舍不知孩子出去吃苦。这种情况当然不在法律法规的约束范围之内,属于谁也“审不清”的家务事。
还有报道说,西安的贾某趁父亲不在家,盗走父亲的一台液晶电视机。结果,他因涉嫌盗窃罪被提起公诉。根据相关的司法解释,偷拿家處成员或者近亲属的财物,获得谅解的,一般可不认为是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酌情从宽。换言之,偷拿父母财物的,除非获得了父母谅解,否则同样要追究刑责。
材料二
重庆立法规定父母有权拒绝子女“啃老”,释放出了“以法治德”的善意。问题是, 善意的初哀不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结果,规定再硬,措施再得力,也会遭受一些无德之人的“软抵抗”。可以预料,立法“禁啃老",因缺乏可操作性,注定会陷入执行难、损害法律公信的尴尬境地。
社会学专家景天魁曾表示应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但改变现状需要几十年的努力。”可见,立法“禁啃老”,值得商榷,有点操之过急。
再者,“啃老”属于道德范畴的事情,上升到法律层面,显然不妥。法律既保证自由,又限制自由,是否支持“啃老”,取决于家庭环境及个人选择,这也是一种权利。因此,“啃老”问题,还没有达到需要在法律层面进行规范的程度。
如果通过强制执行,禁止子女“啃老”,子女对父母很难有好脸色和好心情,继而也难以创造出倾心交流的温馨环境。父母得到的自然不是天伦之乐,而是二次伤害。可见,不“啃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孝道,但法律利决出来的孝道,尤其是强制执行出来的孝道,只能是变味的孝道,最终往往是适得其反。
——(摘编自小余《啃老族注意了啊,禁止啃老要立法了!》)
材料三
瑞士立法机构在当地时间9月11日断然否决一项拟议列入立法议程的提案。该提案要求,即便子女已完成学业,父母也有义务为子女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费用,即一定的经济责任,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给予物质上的合理要求,直至其年满25周岁。
不过,瑞士议员显然对已经成年且具有社会生存能力的年轻人依然靠父母供养的做法不敢苟同。议会表示,无论是父母还是整个社会,都理应鼓励年轻人独立自主,并凭借个人能力生活。
据报道,瑞士并非唯一一个将父母究竟是否对业已成年的“啃老”子女负有抚养义务提上法律议程的国家。2018年年初,美国一位现年30岁的无业“啃老”宅男既不分担家庭开销、也不承担任何家务,在多次劝说未果之后,父母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最终,法庭的判决站在了父母一方,强令这名男子收拾行李搬离父母宅邸。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瑞士立法机构否决“啃老”提案,鼓励年轻人独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确的,不正确的—项是
A.《河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明确规定拒绝“啃老”,已经成年的赡养人不能再要求老年人不能给予经济资助,如果再要求资助,老年人有权拒绝。
B.有些“啃老”情况虽然父母也不太愿意,但又舍不得孩子出去吃苦,这种情况属于谁也“审不清”的家务事,自然不在法律法规的约束范围之内。。
C.通过强制执行禁止子女“啃老” ,势必会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紧张,这样父母得不到天伦之乐,所以法律判决出来的孝道,最终只能是适得其反。
D.瑞士曾有提案要求,即便子女已完成学业,父母也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直至其年满25周岁,按现在看来,这样的提案不利于子女成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省不是首个将拒绝“啃老”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的省份,因为在这之前山东和广东均有类似的条例出台,这也说明“啃老”现象有普遍性。
B.子女偷拿父母的财物,如果不能获得父姆谅解,就要被追究刑事责任,材料中所说的西安贾某就因盗走父亲的电视机,被提起公诉。
C.29岁男子毕业后在家“啃老”7年,家中给找工作以“没意思”为由拒绝父母将其诉至法院,要求他腾房,实属无奈之举。
D.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瑞士和美国均将是否对业已成年的“啃老”子女负有抚养义务提上法律议程,并且这两个国家对于子女抚养比我国要多。
【小题3】你认为是杏应该把拒绝“啃老”写入法律?请就此进行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⑤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⑥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⑦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⑧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⑨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⑩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有删改)

【小题1】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加以分析。
【小题2】请赏析第④加点词“飞”字的表达效果。
【小题3】本文以物喻人,托物抒怀,请对此加以说明。
【小题4】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刀,为善可以造福人类,为恶可以致祸。为了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和造福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然而有时结局却不尽如人意,违反了科学家的初衷,造成负面的社会效应,这种事史不绝书。

②伤寒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一战中,及战后几年内有数百万人死于伤寒。化学家缪勒在研究如何消灭传染伤寒的虱子时,找到了一种杀虫剂,简称DDT,经过实验认为对人畜无害,1944年正式投入使用。DDT对防止伤寒病的传染、避免二战重演一战的惨剧起了决定的作用;DDT也是有效的灭蚊剂,对防止疟疾传染贡献良多。缪勒因此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③但是,在长期使用DDT后,人们发现了许多后遗症:DDT会经由皮肤、呼吸道及消化系统进入人体内引起中毒,产生多种症状,严重的足以致命;DDT结构稳定、不易分解,残留在生物的食物链中,导致北美洲的秃鹰濒临灭绝。美国在1972年明令禁止使用DDT,最近联合国有关机构正在讨论是否在全世界范围内禁用,引起了赞成和反对两派的辩论。反对派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缪勒的发现,开始被认为是好事,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隐藏的恶果在几十年后才暴露出来。

应用科学如此,纯科学如何?著名科学家哈代在1940年写道:“真正的数学对战争毫无影响。至今还没有发现有什么火药味的东西是数论或相对论造成的,___A__将来很多年看来也不会有人能够发现这类事情。”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以后,被誉为“数学皇冠上得明珠”的数论,___B__成了军方用来编制和破译密码的重要工具!___C__原子弹的理论依据恰好就是相对论的质能相当原理。纯科学___D__接触到实际,同样面临“拔剑四顾心茫然”的难题。

⑤以上都是历史了。展望未来,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规模加速发展,其双刃剑作用与日俱增,这迫使科学家在做出每一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发现的同时,不得不认真考虑社会责任的问题。

【小题1】第③段中,给加点词“濒临”写出拼音是: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划横线处,请你联系上下文推断,反对派的理由是:
【小题3】请说说第④段划线句“应用科学如此,纯科学如何?”的作用。
【小题4】第④段中A、B、C、D的四处,根据语境应该依次填入…(  )
A.甚至、却、一旦、而
B.而且、竟、而、一旦
C.就是、竟、而、一旦
D.纵使、却、一旦、而
【小题5】你同意“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刀”这个说法吗?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理由。(80字左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土香事有着久远的传统,一是礼制中的祭祀之用,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使气味上达于天,祖先神灵于是安而飨之。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焚香,即焚于室内,以祛秽气:熏衣与被,以取芳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东传的香事不过是融A本土固有的习俗,而非创立新制。到两宋,香事兴盛发达。元代出现线香,香事里便有了“快餐文化”,不过追求古法与古意的一脉,却始终不曾断绝,直到明清。
中土香事发展演变,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香料的变化,二是香具的变化。影响香具变化的因素也大致有两项:其一与香料相关,其一与用途相关。后者便是因供养器具与日常生活用器之别而有了香炉的式样和风格之别,或者说俗与雅之别。设于寺院为公众所用者,自然不以难为标准;设于桌案为士人所用者,自求古朴典雅。两宋,香妒传统式样完成它最后的演变,并且新创的形制几乎都成为后世发展变化的样范。
焚香以求雅韵,即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大约自唐代始,宋人则把香事的日常化、诗意化推向极致。宋代士人之焚香,追求的不是豪奢,亦非点缀风雅,更没有仪式化的成分,而是本来保持着的一种生活情趣。
宋代士人视焚香为日常,从水沉香的使用可知当时用香的大概情况。南北朝时期沉香已经入药,作为香料,它也被这时候的合香家引入香方。不过这时候合香所用,仍以霍香、郁金、麝香为多。宋人重沉香,和合众香制作香饼,水沉香也是核心。调和众香制作香饼,从两宋的香方来看,基本原则与现代调香工艺多有相通。而宋人艳称的“龙涎香品”也是以水沉香为本,杂以脑麝香花而制成的舍香。为宋人所喜者又有“蒸沉”,即用蒸馏香水的方法薰制水沉香,调配出个性化的香气。类似的办法宋人发明了不少。
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合香之法,两宋已经完全本土化。本草学的发展此际达到一个高潮,园艺学的发达也可谓空前。牡丹、梅、菊等各有专谱,“更将花谱通香谱”乃是必然,成为宋代合香的重要特色之一。元代出现线香之后,线香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沉香、合香,不过寻常所用毕竟以线香为多,大众化的佛事活动更是如此。
两宋香事之清韵,始终是明清士人力求保持的雅尚,然而,为诗思浸润且在友朋间往来递送的香事,却几乎不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清趣。就一般而言,乡绅仕宦富贵之家,一面多以香之祛除异味的功用为要,一面又以香具制作的日益新巧以及古嚣的应用蔚然时尚,而把它用作室内陈设,焚香倒在其次了。
进入现代社会,香事被国人遗忘了好久。近年出现了“香文化”热,面对久违的香事,我们应去追索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始末源流,了解焚香之真味、合香之情趣。
(摘编自扬之水《小阁幽窗,是处都香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土久远的香事有祭祀的传统,即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祭飨祖先神灵;也有实用的传统,即焚香祛除秽气,获取芳馨。
B.魏晋南北朝的合香家把时已人药的沉香也作香料使用,引入香方,沉香就与霍香、郁金、麝香等成为合香的主要原料。
C.水沉香是制作“龙涎香品”的基础原料,也是宋代制作香饼的核心原料,从它的使用可了解宋代用香的大概情况。
D.宋代把一些园艺花卉用作合香的新原料,创新了合香的制作,形成了重要的特色,这与当时园艺学空前发达密切相关。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香具的变化是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主要线索之一,而影响香具变化的因素除了香具的用途之外,另一个就是香料。
B.香炉因用途不同,在式样和风格上有雅俗之别。两宋,香炉传统式样完成最后演变,新创的香炉形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C.焚香历史悠久,魏晋时期就已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直到明清仍未曾断绝。宋代,焚香甚至成为士人的一种生活情趣。
D.明清官绅富豪之家应用古器以及制作新巧的香具是时尚,但这些器具已失去了焚香的功用,只是被当作室内的陈设。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传人的外来香事并没有在中土自成体系,而是被吸收同化,融入到中土传统的香事习俗中。
B.宋代合香技术在原料使用以及制作方法上比前代更具多样性,调和众香的基本原则与现代调香工艺存在不少相通之处。
C.元代出现线香之后,线香在人们平常用香中居多,在大众化佛事活动中更是广泛使用,但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沉香、合香。
D.明清士人力求保持宋代香事的清韵,但由于宋人焚香没有仪式化成分,这种清韵在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

同类题5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健雄:“中国的居里夫人”
在浩渺的星空,有一颗小行星,它的名字叫“吴健雄星”,是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名字命名的。吴健雄女士以其对物理学的杰出贡献,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也为自己赢得了“中国的居里夫人”的桂冠,并最终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了永恒的星空。
1929年,吴健雄出生在今天的苏州市太仓市,太仓文化底蕴厚实,历代人才辈出,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吴健雄的父亲吴仲裔十分重视教育,还创建了明德学校,让家乡的子弟接受现代教育。不仅如此,他更是突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规,让女孩子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吴健雄幼年的成长和发展,无疑受到了她父亲巨大的影响。她成年后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那是一段“美好而快乐的生活”,她和她的兄弟三人看了许多书,而这都是因为父亲的缘故。吴仲裔还不时将当时上海《申报》上刊载的一些科学趣闻,念给识字不多的吴健雄听,在吴健雄的心田上种上了第一颗科学种子。
1936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的吴健雄便远走他乡了。她怀揣梦想前往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向诺贝尔获得者劳伦斯学习原子物理。跨出国门、远在异乡的半个多世纪里,吴健雄全身心投入物理实验,对现代核物理学,特别是在原子核β衰变实验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首次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不过当时属于推论,还未经过实验证明。在看到杨李二人的论文量后,吴健雄立即领导她的小组进行了实验,在极低温下用强磁场把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极化,从而观察钴60原子核衰变放出的电子的出射方向。吴健雄几乎日日夜夜都钻在实验室里,饿了啃个面包,渴了喝杯牛奶,每天睡眠只有4个小时。经过几个月复杂、紧张的实验,她领导的小组惊奇地发现绝大多数电子的出射方向都和钴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反。这一研究结果,证明了过去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是错的。报告发表后曾在国际物理界引起轰动,产生了极   为深近的影响,也促使杨振宁、李政道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吴键雄也于1958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后来还在1975年出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同年获得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的国家科学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科学荣誉。
“少小离家老大回”,1 973年,吴健雄和老伴袁家骝博士第一次回到了阔别37年的家乡,因为在那里有一所由她父亲吴仲裔和母亲樊复华创办的明德学校,她自己也曾经在那里接受过启蒙教育。据原明德高中几位老教师回忆,吴健雄当时心情无比激动,两位老人走进校门,迫不及待地巡视教室……从这以后,吴健雄不顾年届高龄,先后6次回到母校,为母校题词,设立以其父亲命名的吴仲裔奖学金,建造吴健雄实验室,还把一生节约下来的500多万元捐给了母校,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原明德高中的教务主任焦桐说:“在我面前,放着两张照片,一张是袁家骝博士噙着泪花在明德计算机中心捐赠仪式上宣读吴健雄教授的致词:一张是袁博士请乔国瑜女士拼接的旧睡裤。我凝视眼前两张照片,视线模糊了。”
1980年,吴健雄退休了。绚烂的生活趋于平淡,但她的炎黄情结却更浓烈。她非常关心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多次回国访问讲学。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台湾同步辐射加速器等大型物理实验设备关怀备至,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并亲自参与筹建工作。
1997年,吴健雄在纽约病逝,老伴袁家骝根据她的遗愿。将其骨灰迎回太仓安葬。2003年,袁家骝先生去世。现在太仓的明德学校有吴健雄、袁家骝墓,墓园不大,但令人惊叹的是,园名由杨振宁题写,吴健雄的墓文出自李政道之手,而李远哲为袁家骝墓碑题字,丁肇中则为其撰写碑文。正如何学良先生在《海国学志》中所说的那样,四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的题字、撰文齐聚一墓园,这是绝无仅有的。
(摘编自潭江《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链接:
①在美国的这些日子里,吴健雄从来没有忘记她的中国根源,外在形式上都是中国的,内在精神上更是中国的,旗袍装束的她始终坚持着中国的饮食习惯,这些已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吴健雄,行事为人处处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摘自江才健所著的《吴健雄》
②做学问就得认真学习,认准目标,坚决向前走,没有捷径,也不能遇难而退,半途而废。
——吴健雄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父亲的启蒙教育对吴健雄影响深远,不仅在幼年的吴健雄心中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还为吴健雄日后能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基础。
B.吴健雄的研究结果证明了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科学性,虽然她没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家,但其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却并不比杨、李二人逊色。
C.吴健雄生活简朴,却把节约下来的钱捐给了母校,退休后意识到祖国科技教育事业的落后,就多次回国访问讲学,并积极参与筹建大型物理实验设备。
D.吴健雄处处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在跨出国门、远在异乡的半个多世纪里,不管是外在形式上,还是内在精神上,她都是中国的,哪怕是遗愿,也要求“落叶归根”。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吴健雄对物理学做出了卓越贡献,赢得了广泛赞誉,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为了纪念和缅怀她,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吴健雄星”
B.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杨振宁和李政道经过实验分析,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吴健雄在看到二人论文后,进行了大量复杂、紧张的实验,证明了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正确。
C.吴健雄曾在其父母创办的明德学校接受了启蒙教育,解放后她多次回到明德学校进行访问、题词,并设立奖学金,建造实验室,这体现了她心系故土、造福乡梓的情怀。
D.本文完整详细地记叙了吴健雄的一生,重点刻画了她的成长、求学、科研以及回国建设等片段,突出了献身科学、热爱祖国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小题3】吴健雄为什么能赢得“中国的居里夫人”的赞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