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潇洒钱钟书
仲利民
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钱钟书,偏偏不喜抛头露面,拒绝记者的采访,躲避摄影记者的镜头。最有趣的一次,钱钟书与夏衍同住一病房,夏老过生日,他的孙女将蛋糕也送了一大块给钱钟书,这时的摄影记者从后面开始偷偷地拍摄,当记者大着胆子转到前面来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居然拉起了被子连人带蛋糕一起盖起来。
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拒绝,就邀请当时的《文艺报》副主编吴泰昌先生帮忙,吴先打了个电话被其婉拒,就让林来一次突然袭击。当他们出其不意地来到钱钟书房门口时,钱先生幽默地说:“泰昌,你没有引蛇出洞,又来瓮中捉鳖了……”让人感受到钱钟书并非不近人情,他拒绝媒体的采访,仅是自己坚持的一种生活方式。
吴泰昌在《人民文学》杂志做编辑时,想约钱钟书先生写点文章,想不到钱钟书先生突然起身摆着手大声说:“写文章的事今天不谈。”不过,事隔一年多,当吴身体有恙,钱钟书先生却特意去信,“去秋承惠过快晤,后来,听说您身体不好,极念。我年老多病,渐渐体贴到生病的味道,不像年轻时缺乏切身境界,对朋友健康不甚关心。奉劝您注意劳逸结合,虽然是句空话,心情是郑重的。杨绛同候。”这句“空话”里又包含钱钟书先生对友人多少关心的真情实感啊!
钱钟书先生淡泊名利、自甘寂寞,可是媒体却总是想请出这位不愿露面的人物,他们知道杨绛先生好说话,就想从杨绛先生这里打开缺口,在电话里对杨绛先生说:“被录制的文化名人,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钱。”想不到钱先生幽默地从旁边插话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钱先生和太太的感情十分融洽,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他们一同上班,一同下班,总是肩并肩,手携手。即使在钱钟书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之后,夫妻感情依然如故。情绪从未低沉、沮丧过。文革中,造反派动手打他,他就还击。有一次与造反派大打出手后,扬名千里,连“ 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可见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界线分明,拿得起,放得下。
最有趣的要算钱钟书先生进入清华大学时的数学成绩了。一直有传闻说他当时的数学成绩是0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不过,我最近查阅了资料,发现钱钟书先生对此事有自己的说法:数学成绩并非0分,而是稍高的15分。就这样,也未及格,但是不妨碍钱钟书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名人,反而增添了些名人轶事的趣味。
杨绛先生在《干校六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述,有一次她指着菜园里玉米秸搭盖的窝棚问钱钟书:“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住行吗?”钱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读到这句话,我忽然明白钱钟书先生为什么逃避记者的缘由了,钱先生一辈子并不在乎名利,他连窝棚住着都不在乎,只要有书就成了。没有书,不让他研究学问才是最大的痛苦,生活上及别的方面都可以忍受。
【小题1】【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吴泰昌做《人民文学》杂志编辑时,想约钱钟书写文章遭到拒绝;但在吴泰昌身体有恙时,钱钟书却特意去信问候,这表现了钱钟书对友人真挚的感情。
B.面对只有一个窝棚可住的情形,钱钟书只关心没有书可读的艰难,表现了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读书做学问。
C.钱钟书以一句“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回应被媒体录制可得可观报酬的说法,体现了他的幽默与淡泊。
D.文章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借吴泰昌打电话被婉拒,烘托出钱钟书坚持自己生活方式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钟书先生和太太一同上班,一同下班,总是肩并肩,手拉手,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表现了钱先生珍视感情的一面。
B.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录取钱钟书,作者推测他的数学成绩不是0分,而是 15分,但是这不妨碍钱钟书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名人。
C.文中写“连‘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是从侧面突出了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是非分明,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
D.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的拒绝,一个“怕”字形象地表现了钱钟书对别人无情的态度。
E. 文章首尾都写到有关钱钟书先生的趣事,通过这些趣事写出了钱钟书一辈子不在乎名利,生活及其他方面都可以忍受。
【小题5】【小题6】请阅读全文,概括出钱钟书先生的“潇洒”体现在哪些方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0 04:3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九时整,麦克阿瑟和尼米兹、海尔赛走出将领指挥室”至“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9时整.麦克阿瑟.尼米兹和海尔赛走出将领指挥室.麦克阿瑟走到扩音机前.尼米兹则站到徐永昌将军的右面.立于第一名代表的位置.海尔赛列入海军将领组.站在首位.麦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机宣读.日本代表团肃立静听.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 他说完后.一个日本人走到桌前.审视那两份像大书夹一样白纸黑字的投降书.证明无误.然后又折回入队.①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站着欠身执笔签字.这时是9时10分.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但是.在全舰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 麦克阿瑟继续宣布:“盟国最高统帅现在代表和日本作战各国签字. 接着回身邀请魏锐德将军和潘西藩将军陪同签字.魏是菲律宾失守前最后抗拒日军的美军将领.潘是新加坡沦陷时英军的指挥官.两人步出行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站在他身后.麦克阿瑟坐在椅子上.掏出笔签字.才写一点.便转身把笔送给魏锐德.魏锐德掏出第二支笔给他.写了一点又送给潘西藩.他一共用了6支笔签字.签完字后.回到扩音器前说:“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现在签字. 这时.尼米兹步出行列.他请海尔赛将军和西门将军陪同签字.这两人是他的左右手.海.西两人出列后.尼米兹入座签字.签完字.就各归原位.麦克阿瑟接着又宣布:“现在.中华民国代表签字. 徐永昌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签字.②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他们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之后.英.苏.澳.加.法.荷等国代表在麦克阿瑟宣布到自己时.先后出列签字.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以美国最安闲.中国最严肃.英国最欢愉.苏联最威武.荷兰代表在签字前.曾和麦克阿瑟商量过.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小题1】请概括出主要国家的代表签字时的精神状态。
【小题2】重光葵签字时,用了“挣扎”一词,该如何理解?
【小题3】如何理解“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他们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
【小题4】作者是怎样将“九点十八分”与“九一八”联系起来的?
【小题5】上文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为什么作者要详写这一部分?效果怎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神医

顾文显

 “他是哑巴?”邬先生用下巴朝对面的板凳扬了扬,示意匪首坐下,然后脑袋转向了一直在旁啰嗦的师爷。

“邬先生!”师爷满面惊恐,“这是我们山寨的大瓢把子(寨主),你怎敢瞎说!”

“他更是病人!”邬先生冷冷地噎了一句,“看来病得不重,还有心思在这里摆谱。”

“嗯——”匪首鼻子一哼,截住了师爷想说的话。他起身换上一副笑容,“听说神医邬先生您一针救活过娘儿俩,特意登门求治。”

“那是人娘儿俩命大,不是我的手段。”邬先生也笑笑,“诊金随意,带来了吗?”

胡子头儿那个气呀,这世上还有敢朝他要钱的,这人天胆!他把嘴角朝桌子方向一撇,师爷小跑着出去,很快,捧回两封银元放在桌上。

“我这些日子……”匪首想诉说病痛之苦。

“这回到你装哑巴的时候了。”邬先生一挥手,“我看病从来不问病人,问了就不会看了,把手伸过来。”

匪首恨得心尖尖痉挛,暗说,病好了再说。

邬先生把脉、开方。然后定定地注视着匪首,盯得这位杀人如麻的魔王心里没了底。“不用再来第二回了。不过,你这病去不了根。十年之后的今日必犯,那时你还找我。我活着,不废话了;我死了,还有老婆孩子会告诉你如何医治,那时才或许一次去根。”

匪首相约十年后见,点头哈腰地离开了。

邬先生坐回原处,冲老伴哼了一声:“生前他是犯不了病了,这药一次去根。我如此说,就是防他病好了报复。”

邬先生是远近闻名的神医,为人耿直,好像跟这世道格格不入:富人求治,必须得先付丰厚诊金,有时还要听他训斥;而穷人钱无论多少,他是一视同仁,除有病危者,坚持先来后到,你钱再多,也要等候,连匪首那杀人魔王都得听他摆布,何况别人?

这天先生去邻村给一穷人的母亲看病,人都奄奄一息了。见屋内锅空灶冷,他大骂接他来的男子:“不孝逆子,要把娘冻死呀!”直到一针扎下,老太太有了说话的气力,才替那“逆子”道出实情:娘是继母,母子同时患病卧床,见继母病危,儿子才挣扎着请先生,哪有力气劈柴生火?邬先生大喊惭愧。自己心思只在老人身上,怎么就没看出她儿子也是重病之人?于是慌忙赔礼,给儿子也扎了针,嘱咐他躺下不动,自己去劈柴、煮粥,直忙活到鸡叫。诊金分文不取,身上没带钱,说声事后打发人送点心意来,这才踏着薄霜,踩着一路鸡啼回家。

来到家门,遥见门外候着许多抄手跺脚的人。原来他昨天一夜未归,病人白等了,所以天不亮便来抢先求治。

邬先生再困也不敢歇息,忙招呼大家进屋取暖,他饭也不吃,就忙着给人看病。

刚看过三个病人,维持会的童委员几乎是把门撞开的:“邬先生,会长肚子疼得满炕滚呢,您赶紧跑一趟吧。”

邬先生手按在一个病人腕上,不满地说:“有这工夫,你不能去召人把他抬来?这么多人候着,你一句话就把我叫走,这分明是往会长脸上抹屎!”

童委员只好转身回去。抬了赵会长来时,邬先生已经看过了七八个病人,

邬先生给会长诊完脉,开了药方:“你肚子里长虫子了,不是好玩意儿。我是说那虫子。这药中有砒霜,切记,看准了秤,少一毫也不中。”嘱咐七遍,一遍比一遍口气重。

会长被抬走了。老妻怪他:“一个汉奸,你这么关心,不怕旁人恨你?”

“我是郎中,没有马虎的规矩。”

四面树敌、草木皆兵的赵会长越想越觉得邬先生不怀好意。他想,你打算弄死我,我偏不上当。于是,把毒药减量一半,果然,肚子不疼了。

会长差人请邬先生来,当面答谢,其实是让他看看,本会长不是说弄死就弄死的。

邬先生听罢经过,当即大哭:“我嘱咐七遍你不听,虫子只是药昏,再醒来,就是神仙也没救了!”

一月后,赵会长再次被抬往邬先生药铺。先生急忙摆手:“赶紧往家抬,晚了就死外头了。”赵会长死后,邬先生关上门,在自家里哭。

老妻说:“你不是盼他死吗,哭什么?”

“我后怕,怕他不减量,救一个万人恨的汉奸,我可就是罪人了。”

“怕他减,你还一遍遍嘱咐?”

“那人多疑,不嘱咐到七遍,他还真就不减了。”邬先生自得地摇头,“身为郎中,我若擅自减量,岂不有失医德?这可是他自己减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故事中师爷的“满面惊恐”与邬先生“冷冷地噎了一句”形成鲜明对比,意在表现土匪走狗的卑怯。
B.邬先生听说了儿子对继母的孝敬后,感觉误解了人家,十分惭愧,表示随后会打发人送点心意来弥补过失。
C.赵会长死后邬先生在家里“哭”,表明他对自己的做法很后怕,他不愿有负医德,更不愿救了汉奸成罪人。
D.人物对话是本篇写作的一个特色,作者通过邬先生与夫人的两次对话交待人物心理,使小说风格含蓄隽永。
【小题2】结合小说故事,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神医”邬先生的“神”?
【小题3】本篇小说构思颇具匠心,请分别对其选材与顺序的安排,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高速发展,网络语言蔚为大观,成为互联网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现今这个网络时代,网络语言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新兴语言形式,网络热词如“任性”“点赞”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这些词也成为近期全国“两会”上的高频词。在适应和满足网络交际需要的同时,具有戏谑、嘲讽、娱乐性质的网络语言充分展现了语言游戏功能的魅力,也给语言研究者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
网络语言包括网络语境下的各种语言文字和图像、符号等,包括网络热词、网络言论、网络技术专业用语和网络文化词语等。当下,网络语言对社会的呈现与干预越来越显著,对社会的关切度日趋凸显。网络语言作为认识和理解社会文化的另一面镜子,体现了人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网络语言相关研究成果涵盖了从网络词语到网络语言运用的方方面面,较好地揭示了建立在汉语言基础上的网络语言的传播过程;研究观念从常用常新的语言描写,到顺应论、模因论,不断与时俱进。
网络语言的研究方法涉及语言学本体研究方法,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语义学、语用学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目前学界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语言系统内主要集中在网络语言中词语的构词理据及特点、语义色彩及风格、修辞效果、语体风格等;语言系统外则涉及社会文化、社会伦理、舆论传播、传媒影响、思维认知等方面。
网络媒体的“公共话语空间”的特性和功能为“任性”的网络语言提供了创造和传播的平台,在其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常常引起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等专家的共同关注,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成因和特点,甚至预测其走向,这无疑对跨学科研究的深入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理论上说,网络语言将研究视角指向网络社会的人,弥补了现有社会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在网络时代的不足。网络语言研究成果几乎可以应用于网络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此外,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如果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反之,它的生命力就不会长久。网络语言的发展也符合这样的规律。新词新语诞生后要有一个自然选择过程,其中一部分可能会自生自灭,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这也是语言自我丰富、自我发展的一个途径。因而,面对蓬勃发展、内容上既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的网络语言,决不能一味地追捧或棒打,而是要规范和引导,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丰富的人文情怀以及多元化的视角,坚持“规范即是服务”的理念,科学、动态地分层次进行规范,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网络语言为社会语言生活服务。
网络语言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话题,包括网络话语评论体系的表层和深层结构与意义,网络文体、语体、修辞表达与思维认知的关系,网络上不同领域中的语言使用规范,网络语言和语言生活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网络语言的心理学分析,网络语言和其他媒体语言的多元比较等。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网络语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体现了人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全面反映社会文化。
B.网络语言在内容上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它包括网络语境下的各种语言文字和图像、符号等。
C.网络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形式,而且能够呈现与干预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网络语言在适应和满足网络交际需要的同时,为语言研究者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语言研究者的研究观念不断与时俱进。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热词如“任性”“点赞”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可见网络语言的强劲生命力。
B.网络语言可以弥补现有社会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的不足,其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网络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
C.网络语言具有戏谑、嘲讽和娱乐性等特征,这些鲜明的特征充分展现了语言游戏功能的魅力。
D.网络新词新语诞生后有其客观的发展规律,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有的会自生自灭,有的会存活保留。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网络热词成为近期全国“两会”上的高频词,这类词语引起了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等专家的共同关注。
B.目前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涵盖语言系统内外,很多专家学者甚至预测其走向,这对网络语言的跨学科研究具有促进作用。
C.网络语言蔚为大观的根本原因是网络媒体“公共话语空间”的特性和功能为网络语言提供了创造和传播的平台。
D.面对蓬勃发展的网络语言,理智的做法是既不一味地追捧,也不盲目地封杀棒打,而是要科学地规范和引导。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里。
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中,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节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欣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B.文中运用了许多引用、比拟等手法,典雅地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作者对“杏花”“春雨”等意象的着力描写,渲染了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展现了江南的不同风貌,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D.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E. 文章的结尾通过对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写,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被雨淋湿的幸福感,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小题2】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文中说“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根据文意说说“杏花春雨江南”这句词引发无数人共鸣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
儒家所关心的“情”始终不离生活,而生活本身也是情理合一的。需要强调的是,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这就是所谓的“情理结构”。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给人们带来的最新启示在于:在人性结构当中,“情”到底会扮演何种角色?
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但“仁”究竟是怎么来的?在孔子那里起码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外在的礼乐,而孔子则释礼归仁。但孔子更希望“人者仁也”,也就是每个人要“依仁”而行。另一个则是仁的“巫史传统”之源头,“巫”被理性化为“礼”,而礼乐当中仍包蕴巫的感性要素。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始基,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基座。所以,从“巫”到“礼”再到“仁”,更不用说“乐”本身,皆含深情。
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也是一种“理”化之情,在儒学那里,情理始终是合一的。情理结构的生理根基并不是源自单纯生理的食色情欲,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但这种情感又是被社会化的,是通过人文
教化与濡化而成的。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即每个人从己出发,所要达仁,仁就会来。孔子重在先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所谓“仁道不远,行之即是”。这样一来,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仁自然而然就会来。而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便是“性相近也”,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所以,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复归于仁,仁就来临,仁与人才合体为一。孔子的“成己之学”,心理动力就在于“欲仁”,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仁并不是从“先验结构”中来的,西方哲学所追寻的理念、天国与物自体是高蹈于虚处的,而仁则是实实在在就在“践履”当中的。这种中西差异的根本在于,西方哲学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恰恰由于重情而另辟一条智慧之途。仁就来自人自己,无须外求于纯理,这是孔子儒学的大智慧。
在儒家看来,“情”在人性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是亦始亦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所谓“始”,就是“道始于情”,这是人性结构的根基所本。此处之“情”,不仅是人类普遍源发的情状,而且也是人类根基共有的情感。所谓“终”,则为“孔颜乐处”,这是人性结构的境界追求。所以说,儒家情感哲学的“执两用中”就在于:从现实出发是“道始于情”,在生存境界上为“孔颜乐处”,所谓“执两”(一始一终)而“用中”(度的把握),这才是当今儒家创造性转化出来的当代智慧之一。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刘悦笛,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其源头一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二是仁的“巫史传统”。
B.“巫”“礼”“仁”“乐”皆含深情,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基座,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始基。
C.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理”化之情,这种情感又被社会化,是通过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
D.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欲仁”是孔子“成己之学”的心理动力,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出的“情理结构”,是指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
B.第二段阐明“情理结构”的由来,指出孔子强调释礼归仁,希望“人者仁也”,即大力宣传礼乐,“依仁”而行。
C.第三段阐明儒学“情理结构”始终维持情理合一的道理,其生理根基是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
D.孔子认为先要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使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这样,仁自然而然就会来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即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这“性相近也”是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
B.西方哲学追求的是一种虚幻,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由于重情而另辟一条无须外求于纯理的智慧之途。
C.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告诉人们,在人性结构中,“情”所扮演的角色是亦始亦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
D.儒家情感哲学具体表述为“执两用中”,意思是说从现实出发讲究“道始于情”,在生存境界上追求“孔颜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