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 语
胡炎
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铸在密匝匝的枝叶间。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晃得人眼晕。抬手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几口。
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就发不得?
“爹!”进家,他叫。
“弄啥?”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只顾自加固他的锄头。
“钱……我得用。”
爹的手停了,翻他一眼:“那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媳妇不急,钱急。”他给爹敬支烟。
“到底弄啥?”
“正事,别问!”他把字咬得很重。
爹不再言语。这是他唯一的儿。儿一贯是老实本分的,他不能不依他。
叔、伯、舅、姑……挨个借了个遍。然后村西的、村东的,南头的、北头的,挨门槛进,讨好的笑,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
“就你,也做白日梦?”村人的眼里,满是鄙夷和不屑。
他依旧笑,心里却骂:“狗眼看人低,等着瞧!”
购置设备、联系货商、组织人手……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没想到,事儿来了。
一块黑转,拍晕了他:“敢跟老子抢生意?”
他摸索着爬起来,捂着流血的后脑勺:“疤哥,我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抬抬手,给兄弟条生路。”
疤哥叉着腰:“这砖,挨得亏不亏?”
“不亏。”
“想不想再挨一砖?”
“疤哥,您说笑。”
“识相点,拜老子的山头,有钱大家赚。”
“懂了,疤哥,您是爷。”
“好孙子。”疤哥又朝他后脑勺拍了两下,这次不是砖,是手。
有了疤哥,生意竟出奇地红火。
人前人后,便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老实蛋子”,好烟潇洒地掷过去,说话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
唯有爹,一张瘦瘦的黑脸平静得像十月的秋空,怎也拧不出个表情。或许在他心中,只有锄头、泥土和庄稼,那是他生命的全部。
这晚,他置了好酒、好菜,硬把爹从牛棚子里拉到餐桌旁。
“爹,喝一口解解乏,咱爷儿俩好好说说话。”他捧起酒碗,敬爹。
爹的手沾满泥土,接过碗,却没喝。沉吟一会儿,爹说:“带上酒菜,跟爹走。”
他不知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拾掇了酒菜,跟着走。
月光下,爹的身影更显瘦削,那是日晒的、风吹的、雨淋的。他不由心痛,日后,是得让爹好好歇歇,可劲享一把清福了。
出村向北,穿过一片树林,半山坡上,是自家的祖坟。
墓碑前,摆好酒菜。爹拉他一把:“给先人跪下。”
四周静得出奇,唯有虫声唧唧。
爹说:“儿呀,当着先人的面,你要说实话。”
“嗯。”
“你干的,是正经营生吧?”
“是……”他低着头,不敢看碑。
“那就好,咱家世世代代没啥本事,可都是老实人、正经人,你爷走时跟我说,种好田,养好儿,吃安稳饭是大福。可别辱没了祖宗。”
“……”他哑然,心底里被一只手狠狠掏了一把,底气全给掏光了。然而,一阵风吹过,底气一下子又回来了。
订单越来越多,运气来了,山都挡不住。
车买了,楼盖了,漂亮媳妇娶了,四面都是风光。唯有爹,照样耕他的田、犁他的地、侍弄他的庄稼。地是他的命,随他吧。
然而有一日,他从风声里,听到了异样。
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脊骨一软,腰杆竟再也挺不起了。
两月后,一条新闻充斥大街小巷:全国特大地沟油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这天,荒草历历的祖坟前,爹长跪不起。末了,一头撞在墓碑上。
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撩着很多汉子的心。一张张焦裂的嘴,吐出一团团墨蓝的烟雾,在风中飘呀飘,飘呀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与“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前后呼应,前者是“他”发财梦的开始,后者暗示“他”发财梦的破灭。
B.“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的描写,暗示“他”当时正在对怎样做地沟油生意做周密的思考,但后面挨砖的情节表明“他”没有把疤哥考虑进去。
C.小说的语言十分生动,如“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中的“拉伤”一词运用夸张的手法,把“他”陪着笑到处借钱的情态写得淋漓尽致。
D.爹带着“他”到祖坟前询问生意的情节,说明爹知道“他”做非法生意后,希望“他”改邪归正,但爹的这一做法并没有产生作用。
E. 从“满是鄙夷和不屑”和“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拖了起来”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村人鄙视穷人,巴结有钱人,这加深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小题2】“他”做的不是正经生意,这在小说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写得极妙,试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作用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3 06:03: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英雄的承诺 周国文
①在水一方的文人英雄会发觉,在刺目的阳光中,他们与这个时代是隔岸对峙的
②印刷文化时代,思想家哲人曾充当短暂的社会明星;但那时文字的阅读也大多是局外的观照,更何况到了这个电子文化的世纪,广告流水线盛产的明星已成了肯德基,成了耐克,成了可口可乐,成了苹果手机;谁包装得漂亮谁造的舆论大谁就能一夜成名畅销全球。歌星舞星与五彩缤纷的商品标签构成了当代生活的流行图景,也成了电子文化时代社会思维的最高标志与象征。
③英雄主义注定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也许我们从来不缺少喧哗和吵闹,却难觅愿意回到黑暗中去的孤独的勇者。
④“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罪恶却无罪感意识,有悲剧却没有悲剧意识的时代”,岁月在慢慢地让我们变老,却没有让我们变得更聪慧。复制,让时髦装点大街上的红男绿女,让所有的城市模仿成同样的面容。可快乐总是一瞬即逝,唯有理想主义者的心灵是异常沉重的。就拿负荷甚深的现代作家来说,他们既爱都市的繁华,又对都市的冷酷与浮躁心存愤慨。在忧郁徘徊中,他们怀着比古人更发达的七情六欲,渴望拥抱现代生活;可擦亮眼睛,他们才发现这想像中光怪陆离的空间并不是最终家园所在。
⑤真正的英雄,无论是昂首高歌表现出豪侠式的剑拔弩张,还是彬彬有礼地纸上谈兵流露出儒雅风范,它最关键的是有一颗向上、向善、向美的心,它不怕繁华落尽的苍凉,却因为情感上的百感交集而走向宁静,思想上的义无反顾而走向决绝。
⑥文人英雄就是真理的战士、艺术的捍卫者,毕加索的价值肯定不在他留下多少家产,而在于他创造了《格尔尼卡》。因此,诚如柏拉图所言:“首先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才能有行云流水的生命,才能有举世公认的创造。而退一步说,假如活得艰难就丢失了信仰,那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又贫困又肮脏。”
⑦“忧望卅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我不知以后的世纪,是否既有美丽的花朵又有丰盛的果实。可我明白终是文人英雄在暗处发声,提醒我们世人知道繁花之中如何再生繁花,梦境之上如何再现梦境。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根据第②段内容,概括电子文化时代的特点。
【小题3】简析第③段的作用。
【小题4】文末作者认为“终是文人英雄在暗处发声,提醒我们世人知道繁花之中如何再生繁花,梦境之上如何再现梦境”,综览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点档
吴念真(台湾)
直到他医学院毕业、当完兵,然后进入著名的教学医院当第一年住院医师,并且把第一个月薪水拿给她之前,他从没看过母亲的笑容。
他记得那天母亲很认真地看着薪水袋,好久好久之后才自言自语地说:“人家说我这么拖磨,总有一日会出头天……,他们都不知道,最悲哀的是你,我是在等你出头天。”
他没父亲,没兄弟姊妹,跟妈妈同姓,身分证父亲那一栏之前始终写着“不详”,后来才改成空白。从小到大他从不曾像电影或电视里演的那样,在某个年纪时会问母亲:“我为什么没爸爸?”
他说不懂事的时候不知道要问,到懂事的时候则根本不敢问。 小学的时候,母亲每天得帮三户人家洗衣兼打扫,至于下午的时间,他记得母亲曾经卖过臭豆腐、炸粿、蚵仔面线等,而且放学时刻就会把摊子推到学校附近来卖给学生,所以一下课他就 必须赶过去帮忙,生意高峰过后他就在摊子旁边写功课,直到卖完为止,没卖完的母子俩当晚餐自己吃。
每当几个特定的孩子走过摊子前面,母亲总会小声问他:“你考试有没有赢他?”无论他的答案是有或没有,母亲接下来的话永远是:“人家的爸爸不是有钱就是在做官,你爸爸是死在路边被狗拖,如果你连读书都赢不了人,那你以后就准备去帮他们做奴才倒尿桶!”
后来洗衣机方便了,摆摊子也常被警察抓,母亲只好转业,去一家当时开始流行的地下酒家内侍,那时候他已经念高中。
他的便当和晚餐换成母亲从酒家带回来的剩菜,比起小学时代不仅花样多,而且豪华又丰盛,蹄筋、龙虾、鲍鱼、鱼翅不稀奇,他说:“甚至还经常吃到里头附送的牙签、酒瓶盖和烟头。”
考上第一志愿医科的那一年春节,母亲终于带他回中部的老家“返外家”,听到母亲以那种故作卑微的语气,跟几个脸上没什么表情的阿姨和低头抽闷烟的舅舅们说:“没想到这个从小被我用馊水养大的孩子也会考到医生!”
回来的火车上,他终于鼓起勇气问母亲:“你少年的故事到底是怎样?”没想到母亲闭着眼睛装睡,很久很久之后才说:“免问啦,看电视就知道啦,我的故事……连续剧常常在扮。”几年后他的小阿姨心脏开刀,成了他的病人,查房的时候偷偷问她母亲的遭遇,没想到阿姨也同样说:“现在想想……,很像八点档的连续剧。”他说自己想像过无数次,原本以为会曲折离奇、悲情万分的故事,经阿姨一讲果然老套又无趣:母亲小学毕业后先在家乡的裁缝店当学徒,之后也没跟家里讲,自己偷跑到台北,介绍所帮她找到一个带小孩的工作,谁知道没多久却被这家人的大儿子侮辱了,人家是当官的人,给钱了 事可以谈,其他打死不认帐,外公和舅舅们无力对外,只会骂母亲贱,母亲从此一去不回,带着 小孩自力更生。
就这样。“不过,结局还不错。”他说。 两三年前一个夜晚,他被紧急叫进开刀房,救回一个知名官员的命,忙了一整夜,第二天他还主持记者会,跟媒体讲病况。 当他累歪歪地回到家,听见母亲在房里叫他。他走过去,却发现门锁着,他敲敲门,隔了好久之后,他才听见母亲说:“我没事,免烦恼……我是说……我前辈子一定欠那个 xxx 非常多…… 让他侮辱没关系,还要这么辛苦替他养儿子,来……来……救他那条狗命!”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结构艺术极为高超,开头部分采用倒叙的方式,仅凭借“他”最终“出头天”就形成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B.在他小时候,母亲询问他考试成绩时说的话,可以看出年轻时的遭遇是她一生永远的伤痛,她内心充满对有钱人的仇恨。
C.他念高中时常吃母亲从饭店带回来的剩菜,剩菜中“附送的”东西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作者对有钱人为富不仁的批评。
D.在他考上医科后母亲第一次带他回老家这一段叙述中,“终于”和“故作卑微”两个词语流露出母亲压抑多年后的骄傲。
E. 小说以“八点档”为题,是因为“母亲”的故事在小说中人物看来,与晚上八点钟的连续剧故事十分相似,平淡而老套。
【小题2】小说中有一些文字暗示了“他”的出身与平常人不同,请从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
【小题3】小说中母亲的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最后两段,有人认为可以删掉,有人认为应该保留,你赞同哪种看法?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泥火盆儿

张金凤

“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这开阔而温馨的诗句迎面而来。入诗的一定是带着婉约气质的红泥小火炉吧,我立年那一盆红通通的炉火,似雪中红梅闪耀光芒,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我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它的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小时侠的北方冬天似乎格外冷,大雪囤着一座座村庄,整个长冬都不肯化去。晌午,阳光强烈,屋里生火作饭提升些温度,屋瓦上才变得柔和些,有滴淌答答的屋檐水垂落下来。日头稍稍偏西,屋擔下就又挂上了长长的冰棱。这叶候,祖父掖了掖宽大的棉袄,用一根带子从腰勒紧,推开风门。他手端一个大泥盆,那就是泥火盆儿,是乡下人冬天里的室内取暖宝物。祖父给泥火盆儿装了些碎草,上面盖上碎的苞米骨头,点燃。碎草抽抽噎噎地燃烧,一股青烟被北风扭得四下流窜,祖父不急不躁,好像任由顽皮的孩子尽情打闹。他在旁边缓慢地吸着一烟锅旱烟,等烟吸透了,火盆儿也不再冒青烟,一盆火红的炭骨冒着短小的火苗活力四射。祖父粗糙的大手小心端起暖烘烘的火盆,笑吟吟地回屋。

乡村取暖方式大都是通过烧火做饭、烧热大炕,“辐射”得屋里暖和,这就叫“暖屋热坑”。但四九天气,到了寒气逼人的时候,还得请泥火盆儿出场。·每一餐的灶火,总要剩些热炭,从热灶膛里拣几块红通通的木炭置于火盆儿内,端到屋子里,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热腾的炭火在火盆儿里跳跃,老人在炭火的上方烤烤手,说,暖和。泥做的火盆儿,不管盆内的炭火多热,火盆儿也是敢搬动的。有时候,一个火盆儿在炭根熊熊燃烧不断释放热量的时候,被搬来搬去,给几间卧室驱赶寒气。

清晨,小孩子赖被窝,大人在早早生起的泥火盆儿上烤烤棉袄再给孩子穿上。在大炕上绣花、扎鞋垫的大姑娘,一根绣花针拿久了,寒气就聚在手上,手僵了做不了活,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都更灵性了。外出的人回家来,也许顶着一头的雪花,拿笤帚扫扫一身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无比感慨,或许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冬天,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蓝火苗的温馨。冬日,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的昐头挪动。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和知足。

泥火盆儿,这位温暖的使者,还客串着美食源地这一角色。一把黄豆,一撮苞米粒,几个花生,祖父就变戏法一样把它们变成香喷喷的美食。瘦小的苞米粒埋进去,过一会它就蹦跳着出来,变成一粒爆米花。祖父一边欣喜地用拨火的钎子挑出爆米花,一边说:“看看,女大十八变,小丫头转眼长成大姑娘了。”有时候,祖父悄悄把地瓜埋进深灰里,慢慢地热。闻到昋甜的味儿,小孩子馋猫一样到处找,直到那冒着油,滋滋响的地瓜被祖父从深灰里掏出来,小孩子才恍然。于是下一次,小孩子趁大人送客去了,学着大人的样子,将地瓜悄悄埋在明火里就上街玩耍了。等到家人闻到焦糊的气味,那红皮地瓜已经变成个炭灰锥。最温馨的是祖父烤着火盆儿喝酒,他把那黑色的小烫酒壶倒上半壶白酒,将酒壶根部埋进炭灰里,伸手从挂在屋脊挂钩子上摘下小小的提篮,拿出几条小干鱼。祖父用铁筷子夹着干鱼在火盆儿上烤,鲜味首先惊醒了炕头小猫,哇哇叫着,围着祖父转,还用头去蹭祖父。祖父找过猫食碟子,将鱼头、鱼鳞和杂刺、肚腹之物分享给猫。有一只莽撞的野猫,直眉瞪眼“蹭”地一声从窗口的猫道冲进未,见屋里有人又仓皇逃窜了。祖母将猫道那里竖起本厚厚的书,嘱咐祖父,小心外来的猫馋极了撞破窗户纸。祖父呷了口酒,啧啧着,干鱼肉放嘴里品咂着,慢悠悠地说,撞破了再封。

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温馨的,听北风敲窗,几片干树叶在窗外飒飒轻响;看雪花飘飞,给院中的草垛披上斗篷。守着泥火盆儿的炕头上,绵绵是祖母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火盆前的祖母戴上老花镜,慢悠悠地在绣一副鞋垫,或者补几双林子,或者就那么比画几片布片,拼接成她需要的枕头套、小肚兜。故事像她手中的线一样绵绵不断。冬天日短,不觉中日影就从窗户棂上没尽了,火盆儿里的火也暗淡下去,小孩子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灶屋里响动锅碗瓢盆的序曲。祖父就着火盆儿里微微露红的炭苗点燃了烟袋锅,烟雾缭绕里邢张布满皱纹的脸恬静安详。

有时候,火盆儿边像一幅静物写生,永恒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祖父背倚着炕头上高高的被卷闭着眼睛,他是在打瞌睡还是在想久远的往事?火盆边小弟睡得小脸红通,拨浪鼓在枕头边寂寞着。祖母双手插在宽大的衣袖里,眼睛似乎在看向窗台上阿妞的算盘。猫儿从静物里走出,在火盆边伸伸懒腰,扭扭捏捏地走到窗户边,透过玻璃看窗台上的麻雀。看着看着它就抬起前爪,要去挠那梳理羽毛的雀儿,一爪子挠过去,碰上了硬邦邦的玻璃。祖父惊醒,把猫儿引过来,抱在怀里。祖母轻拍窗棂赶走了麻雀。此刻,火盆儿里也许只剩下些热炭灰,堂屋里,锅碗瓢盆又响动起来,风箱慢悠悠响起,炕头热起来。火盆的暖又被炕头的热续接下来。

(本文有删改)

【小题1】简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分析“祖父”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本文为什么以“泥火盆儿”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迹红旗渠

杨震林

①我每每探访红旗渠,灵魂都受到难以言喻的震撼。当我在山下仰望,山腰间那一段段渠身巨龙般隐伏于密林,胸中油然升腾起敬意。当我伏下身子,双手触摸那一方方质地厚实、紧紧相依的渠石,禁不住屏住了呼吸。当我仔细辨认嵌于渠岸的石柱上模糊的“承建”字样,顿时明白了它不朽的秘密——这一刻,青山不语,大地低伏,我却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听到了千万人声响彻寰宇。

②地处南太行,北临漳河,西倚太行,南通河洛,东望平原,是黄土高原东出和北上华北平原的必经之路。山左山右、大河上下的文化交流深入,中原文化的智慧包容、三晋文化的务实求新、燕赵文化的慷慨豪气,在南太行激荡交融,孕育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愚公移山精神,也形塑了当地人倔强、隐忍、朴实的秉性气质。这些鲜明的文化基因和地方特质千百年来隐伏于当地人身上,最后在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得以彰显。

③上世纪六十年代,工程技术条件落后,仅靠人力、炸药和简陋的工具,在绝壁悬崖下一锤一钎劈山修渠,施工之难、工程量之大难以想象。在红旗渠纪念馆,穿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我真切地理解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含义。红旗渠动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上级无力支持地方建设,林县党委政府不等不靠迎难而上,“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如此浩大的工程,当年贫穷的林县人民是怎样“自行解决”的呢?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影像,一个个实物,一行行文字,为我们再现了当年的感人场景。全县五十万人口,先后有三十多万人上山参加过修渠。人们住石崖、宿山洞、吃粗粮,劈山造渠不休不止,其斗志之昂扬、决心之顽强,令人肃然起敬。渠一修就是十年,其间全县所有干部甚至每月从二十九斤口粮中挤出两斤支援修渠,连县委书记杨贵也曾经饿着肚子晕倒在工地。这样的自力更生,如何不震撼?这样的艰苦创业,谁见了不动容?

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背后,闪耀着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光芒。总干渠从渠首到分水岭七十多公里,落差仅有十多米,且渠线全部位于悬崖峭壁上,测量和施工精度要求很高。吴祖太作为技术员,带着一批边学边干的“土专家”,使用仅有的一台简陋的测量仪器,居然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技术挑战,令人惊呼。为解决总干渠与浊河交叉的矛盾,他们别出心裁地设计建造了一个“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河水”的空心坝,让渠水不犯河水;修建桃园渡槽时发明了“简易拱架法”,设计建成了“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桃园渡桥”,构思巧妙;山上垒砌渠墙需要大量物料,仅靠人拉肩扛效率低下,于是土法上马空中架起“空运线”,把石灰、沙、水等从山下直送山上工地;开渠凿洞挖出了大量渣石,于是变废为宝沿渠修建道路,既不使废渣压地,又可以渠带路、以路带林,两全其美;紧挨着工地露天明窑烧石灰,不仅满足了砌渠所需,还提高功效、节约成本、节省运力。依靠勤劳和智慧,这些平凡的人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留下的岂止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渠?

⑤幸福不会自天而降,它是对奋斗者最好的奖赏。林县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修筑了红旗渠,彻底改变了因缺水而多舛的命运,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干涸土地变成沃野良田,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还收获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但更值得钦佩的是林县人民并没有满足现状就此止步,而是有了更新更远大的梦想,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再出发再奋斗,为红旗渠精神注入了永远在路上、敢为天下先的活的灵魂。徜徉在红旗渠纪念馆里,我看到了一支支建筑大军走出大山扮靓了大城市、富裕了小家庭,一座座工厂遍地开花,显示出勃勃生机;看到了红旗渠、大峡谷变成了金山银山,山城林县变成了现代化的新林州。奋斗是永不停歇的追求,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奋斗。从林县人民拼搏进取的轨迹里,我看到的是更多国人奋斗的光与影、心和梦。

⑥命运由自己掌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永远不过时,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永远不能丢。让我们以奋斗者的姿态,向红旗渠精神致敬!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第一段中运用联想和比喻,描写了当我辨认出模糊的“承建”字样的时候,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千万人声响彻寰字的景象。
B.红旗渠施工之难、工程量之大难以想象,通过红旗渠纪念馆,我才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真正理解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含义。
C.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土专家”们别出心裁设计的“空心坝”“桃园渡桥”“空运线”等,构思精巧,彰显了智慧。
D.开头“我每每探访红旗渠,灵魂都受到难以言喻的震撼”一句,既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小题2】“他们留下的岂止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渠?”请简要概括文中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3】假如你随同作者一起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段说明性的文字,介绍红旗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家乡的阁楼
赵翼如
爱家乡,难道只是蘸着油漆粉刷那古老的庭院?
——题记
①过去,我常爱用五颜六色的赞美词串成项链,献给我亲近而古老的家乡。忽然有一天,线崩珠散,散珠呻吟着落向尘间,似在声声怨我:“别化妆了,还我无粉黛的颜面!”
②还你素面,原是何等苍白!
③但我还是撩起久远的运河水,为家乡洗面。
④铅粉飘走了,于是,碧沉沉的水面映出一排飞檐阴森的阁楼,依稀带着影子般的宁静,微微倾斜着,似在向蓝天诉说它们遥远的过去……
⑤ “好一片小桥流水人家!”某著名导演来家乡拍片,发出了惊叹,他找到了拍摄古代影片的典型环境。
⑥可不是小桥流水人家?望不到头的十八条巷,弯弯曲曲,似乎十八年也走不完。仿佛在几世纪前,它们还年轻而左顾右盼探索道路的时候,突然被一道御旨立地封疆,从此不再活动了。人站街中,几乎伸脚就能踏到两边的门坎;在阁楼上吸烟,烟能熏黑对面的房檐。七阁八楼挤在一起,空间只留下一线天,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⑦ “咯噔,咯噔……”踏着石板路,绕上罗锅桥,望那碧水青苔,听那吱吱橹声,岂不发怀古之幽情?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楼曾经住古人;今人古人若流水,长住阁楼皆如此……
⑧看,小巷深处走来一人,虽没有穿长衫,裹青巾,却也斯斯文文地背着手,低首沉吟,缓缓踱步。再看,小桥上驰来一辆推土车,推车的小伙子像是从天而降的哪叱,虽然缺少文化,却不乏气力……这一慢一快,一文一武,多么和谐地统一在古老阁楼的背景上!
⑨然而,和谐终究被打破了——外出两年还乡,十八条巷正从大地上消失,小街窄道被拉成一条宽直的马路;那位导演若再来拍小桥流水人家,滚滚的车轮将要带他跨上高速公路!
⑩仿佛每块石头,每寸土地,都张开嘴吐着热气,一排六层楼房在号子声中拔地而起,显赫大方,与当初那婉约的阁楼相比,不啻是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浪淘尽……”
小阁楼的废墟正在清除。粗大的绳索套在残壁上、断墙上,几十人赤膊拉紧绳索,一、二、三!又一障碍轰然倒地,腾起迷眼的烟尘,留下一片碎砖。在工人抽烟喝水的空隙,却有几个居民呆呆地在废墟前站定,目光中流露出几丝依恋。
我走进阁楼,抚摸着被白蚁蛀出空洞的墙柱,望着那像一页读腻了的书似的昏黄天花板。它的主人,何以还要留恋这些呢?
推开木窗,一眼望见古运河水,我蓦然明白了——雨后的水,浓绿光滑,浮着阁楼的倒影,映着故乡人的明眸……啊!这条河,没有浩浩荡荡的气势,也没有开阔的远景可以让人游目骋怀,它披着暗绿色的外衣,凭着它柔和的曲线,妩媚的姿态,在慢节奏的小城市里懒懒地伸展着,像美女般缠绕着那围它而立的一排排阁楼。
是啊,小阁楼内外的生活,就像这缓流的河水,一点一点地浸润了故乡人的心,他们与小阁楼几十年、几百年酿成的情感,怎能一旦消脱呢?
我想起自己家的阁楼。她藏着我童年的甜蜜,寄着我少年的憧憬。我常常在楼梯的窗口临河眺望,和缓的微风吹过,轻灵的鸟掠过,我的梦幻在怡然自得中飘过……忽然,木楼梯一响,是妈妈带好吃的回家了;木梆子一敲,准是门口卖馄饨的老汉又唤我了……我还记得我家屋檐下有棵被蛀空的老树,树上常见一个小东西,那是蜗牛,它背着个小房子,小心翼翼地伸出触角,探一探路,爬一爬。我曾用小棒棒去捣它,骂它窝在“小屋里”爬不快呢。岂不知我们的祖先早已“常笑蜗牛带屋行”了!而我自己住的阁楼——正室厢房,门窗关闭,布置井然,恰显出缓慢的生活节奏!
我探身窗外,欲再寻几片回忆,可是机器的轰鸣使我心头猛惊,老运河仿佛也在激动、震颤,一股湍流冲向小阁楼的倒影,把它拉长,扯碎,带走了……难道我还处在童年和少年?我不该进入青年和壮年吗?我不该在完成了古老的使命之后把空间让给更新的生命?
(选自《当代散文鉴赏》)
【小题1】请说说第⑨段“滚滚的车轮将要带他跨上高速公路”一句中“高速公路”的含义。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文章写了两年前十八条巷中的阁楼、眼前的阁楼和童年时的阁楼,这些阁楼各有何特点?
【小题4】请谈谈你对“爱家乡,难道只是蘸着油漆粉刷那古老的庭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