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
王国庆 阙爱民 童浩麟
2月11日,农历小年,下午6点,河南开封。
马保东与马奋勇挤坐在一张沙发上,兴奋地规划着今后的合作。
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马保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
过去的半年里,马保东一再约马奋勇来河南做事,马奋勇也打算在河南建立新疆名优产品展销中心,投资物流和生态农业。马年结束之前,马奋勇如约而至。
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经历了些什么?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
1995年,马保东21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北省有一面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一见如故。
河北分手不久,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马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
1997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
没料想,货到河南,行情大变,肠衣价格狂跌不止,马保东顿时倾家荡产。此后的一年,马保东东挪西借,还了马奋勇近11万元,剩下的5.3万元再也无力偿还了。
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高筑。
1998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
两“兄弟”自此失联。
2003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马保东说。
他几乎托遍国内认识的做肠衣生意的朋友,最后,总算知道马哥去了蒙古国,但就是联系不上。
“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当时他用“哈密马奋勇”搜到了3个“马奋勇”,虽然都不是他们要找的“马奋勇”,但也使他们看到希望。马保东的哥哥说,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
2011年底,已是蒙古国中国农牧畜产商会会长的马奋勇,受家乡邀请返乡创业。半年后,他注册成立了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没多久,作为公司总经理的马奋勇便被马保东的哥哥在网上给“敲”了出来。
“哥,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保东,欠你5万多元的保东啊……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
“哥,我终于能还你钱了。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100万!”马保东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
电话那头的马奋勇也十分激动,连说:“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说真的,失而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
马保东告诉马奋勇,是他激励着自己奋斗了这些年,自己现在已是河南东信建设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东’是我的名字,‘信’就是诚信。”
“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10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90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
小年的开封已有了浓浓的年味。
饭时已过,马氏“兄弟”谈兴未阑。马保东向马奋勇介绍了东信公司今年向物流和生态农业拓展的打算。
“这真是不谋而合!我们公司的展销中心上半年就要在河南18个市铺货。”马奋勇说。
“哥,开封这一块儿可得交给我呀。咱马氏‘兄弟’的合作可绝不止90万!”马保东说。
“有保东弟这样的朋友,我来河南发展就这样定了!”马奋勇说。
(选自2015年2月15日《河南日报》)
相关链接
①人无信不立。马氏“兄弟”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平凡人身上蕴藏的大美的力量。构建诚信社会,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河南日报》短评)
②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于2016年11月2日揭晓,《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获得“文字通讯”项目一等奖。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20年前,马氏“兄弟”因“诚”结缘;20年后,哥俩又因“诚”重聚。诚,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
B.马氏“兄弟”一个是回族、一个是汉族,一个居河南、一个住新疆,却都认一个理儿,那就是:做人和做事是画等号的。
C.马保东能仗义疏财、急人所难,马奋勇能信守承诺、诚比金坚。由于做人实诚,两“兄弟”的事业也蒸蒸日上。
D.故事时间跨度20年;空间跨度几千公里,从河南开封到新疆哈密,又跨出国门到蒙古国;故事主题却很简单:借钱还债,诚信做人。
【小题2】下列对这篇新闻报道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看似简单的细节,却能体现出当下“仗义互助”的新闻元素。
B.两马“兄弟”失联后,两“兄弟”的事业都蒸蒸日上,就连两人今后在河南的业务规划都是不谋而合,这充分体现了诚信为本的主题。
C.“‘哥,……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写得真挚感人,是因为前文有“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一‘敲’就是近4年”等处的铺垫。
D.本文白描手法灵动自如,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说教评述,陈述事实,讲故事,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表现出主人公的性格和处事风格,很有“可视性”。
E. 本作品虽时空跨度大,但作者立足新闻事实,支持手法创新,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等细节描写,刻画马氏“兄弟”性格,展现故事情节。
【小题3】这篇报道曾经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文字通讯”项目一等奖,如果你是评委,将给出怎样的获奖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5 12:07: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沉郁岳阳楼
刘醒龙
记不清上岳阳楼几多回了。想来却奇怪,每遇楼上道道飞檐、盔顶和楹柱,总会生出初临之感。
远眺洞庭碧水长天,空怀沧溟辽阔无际。
其实,天下各处名楼,都隐匿着各自沧桑的源起。岁月倥偬,时光如尘,多数来历亦真亦幻,却归于一统,或位列神话仙班,或藏于人云亦云。岳阳楼也无法僭越这种宿命。建造年代已无可考,建楼者更是无从谈起。不过,后世重修者大多为当朝历代精英,早已彪炳典册,有迹可寻。至于那建构一梁一栋的工匠,啸聚于精英们的盛名之下,只能成为历史无尽的猜度、疑问,等同虚无。就像身边的洞庭,人只注目湖水的浩渺博大,谁还在意那一点一滴呢?历史的不公正,于此可窥全貌。此为题外话,说修楼人。
溯至三国,史载首修岳阳楼者,是东吴大将鲁肃。鲁肃为人豪侠,谋勇于当时乱世,卓尔不群。鲁肃在当时的岳阳地界上大兴土木,修缮当时未曾得名岳阳楼的城楼,并不出自文化考量,只因战事所需,用以检阅和训练水军。于是,岳阳楼的前身,不以博美人眷顾而奢靡,也不为王权折腰而浮华。这楼,其沉郁之气,因与战争如孪生兄弟般同时降世,就如此钦定下来了。
时过五百年左右,至公元716年,岳阳楼等来真正懂它的人------被贬中书令张说。武则天主政期间,张说是公认的文坛领袖。从现今留存下来的《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中的“比肩羊叔子,千载岂无才”,就可管窥张说并非浪得虚名。张说被贬,祸起仗义执言,不做伪证,当朝顶撞武氏内宠。好在历史总在阴错阳差间,会留下些许幸事。“伪证案”没给张说引来灭族杀身的横灾,却给岳阳楼带来重生。
谪守岳阳的张说,开始了扩改鲁肃阅军楼。先名旧楼为“南楼”,后定名岳阳楼。实在无法想象,一个被贬的朝廷命官,一个失败的男人,面对被雨打风吹五个世纪的一座残楼,面对被惊涛骇浪濯洗拍打了五百年的一座老楼,修葺整改岳阳楼如凤凰涅槃重生之时,不以沉郁为底色,难道会为那道道飞檐、盔顶和廊柱,抹上层层浮光?
洞庭湖与岳阳楼相得益彰,如老友故旧,端坐于云谲波诡的历史长河中经年交谈,以心换心。浩荡的气势与悠久的内涵,使岳阳楼成为唐以后诗人墨客的心灵栖息地,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或贬谪,或流亡,或失意,或落魄,心怀沉郁之气,饱尝家国悲愤,于此登楼,于此吟诗作赋。岳阳楼已然成了传统文化里的特殊符号、意蕴和象征
如此说来,我们的历史、文化,包括传统,似乎是因贬官们的创造才得以继承。贬官失宠,跌宕,孤苦,以至孤独,恰巧掰开了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内核;贬官在外,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于是文写了,词赋了,且性情感喟大多真挚。人因文立,文因人诵。历史有了,文化有了,传统也就立起来了。北宋庆历四年春,同是贬官的滕子京,在岳阳楼也是走此老路。谪贬到洞庭湖边的第二年,他便集资重修岳阳楼,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大约滕氏觉得自己被贬得不够远,也不够狠,也或许自知才华有限,便想起另一位贬友,远在千里外的邓州地方官范仲淹。
终生未登岳阳楼的范知州,仅凭滕氏遥寄书画一幅,就借湖写楼,凭湖抒怀,当然,也只如此经历过从极乐到极忧的贬官,才有了比常人更加深刻的忧乐体味,而留下了千古流传的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此,世间就有了从未有过的洞庭水映岳阳楼胜景。中国文化的吊诡和奇妙,于《岳阳楼记》展示得淋漓尽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修岳阳楼之人多是历代精英,他们彪炳史册,但那些建构一梁一栋的工匠们,却被历史湮没,寂寂无名,历史的不公由此可见一斑。
B.贬官因其失意的经历而转向自然,寄情山水,作文写赋,正是因为这些贬官们的创作,我们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才得以继承。
C.文章通过写鲁肃、张说、膝子京等人修缮岳阳楼,以及后世文人墨客藉其寄情抒怀,叙写了岳阳楼的历史,突显了岳阳楼所承载的文化与传统。
D.文章将洞庭湖和岳阳楼比作老友故旧,二者相得益彰,洞庭湖的浩荡加上岳阳楼的厚重,使得此地成为唐以后许多文人的心灵栖息地。
【小题2】文章作者为什么说岳阳楼是沉郁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小题3】文章说“岳阳楼已然成了传统文化里的特殊符号、意蕴和象征”请以你读过的相关诗文为例,具体谈谈岳阳楼承载了哪些民族情感和人文情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嫦娥四号探测器自1月3日顺利软着陆,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背面的地球访客以来,完成了中继星链路连接、有效载荷开机、两器分离、巡视器月午休眠及唤醒、两器互拍等任务。

今天下午,科研人员通过“鹊桥”中继星遥控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完成了互拍成像。地面接收图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学载荷工作正常,探测数据有效下传,搭载科学实验项目顺利开展,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工程圆满成功。至此,我国探月工程取得“五战五捷”,嫦娥四号任务转入科学探测阶段,着陆器和巡视器将继续开展就位探测和月面巡视探测。目前,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上搭载的科学仪器,包括科学家们特别看好的低频射电频谱仪,都已陆续开始工作。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1-11)

材料二

月球背面分布着大量的撞击坑、环形山,月面崎岖不平,地形起伏达6000米,可供选择的平坦着陆区非常少。嫦娥四号研制团队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研究分析,最终选定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作为预定着陆地点。冯·卡门撞击坑是月球背面最古老的撞击坑之一,经过几十亿年的风化,已是相对比较平坦的区域。同时,科学家推测,该撞击坑由于历史悠久,可能留存了月球形成和太阳系起源的痕迹,有着很大的科学探测价值。

但嫦娥四号的着陆区面积不到嫦娥三号着陆区面积的5%,要在这个小小的区域内准确着陆,最关键一步是精确选准其在绕月轨道上开始下降的初始点。而这个初始点距离月球背面高度为15公里,从指令发出到着陆,只有短短720秒,嫦娥四号要经历主减速、快速调整、接近、悬停、避障等多个环节,由于速度快,飞行距离短,地面指令的上传速度跟不上嫦娥四号速度和位置的变化,稍有闪失嫦娥四号就有可能撞到山峰或者掉到坑里。为了应对这个挑战,嫦娥四号研制团队设计了新的自主导航控制着陆的策略,实现了自主控制、自主避障、自主选择理想着陆地点。

嫦娥四号要顺利完成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还面临着地球与月球背面之间无法直接通信这一难题。为此,我国先于嫦娥四号发射了世界首颗地月中继通信卫星“鹊桥号”,承担起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和地球通信的任务。

(摘编自《焦点访谈》文字版2019-1-11)

材料三

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突破探测器从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技术,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的最后一步任务。后续还将发射嫦娥六号等月球探测器,按计划执行月球极区探测和月球南极采样返回等任务;嫦娥七号计划执行月球南极综合探测;嫦娥八号计划进行更多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为共同构建月球科研基地进行探索。此外,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施火星、小行星、木星探测等深空探测工程,预计2020年首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实施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后续还计划开展火星采样返回、小行星探测和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1-15)

材料四

在航天科技的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中,从全球视角来看,近十年,我国的空间技术发展最为迅速、取得成效最为显著,最为薄弱的是空间科学。

中美航天5项核心空间技术实力

核心技术

美国

中国

大型运载火箭

1967年首飞的土星5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40吨,成功率13/13

2016年首飞的长征5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成功率1/2

载人航天技术

1962年首次进入太空,运载过536人进过太空,共计时长29000天

2003年首次进入太空,运载过11人进过太空,共计时长200天

空间站技术

1973年首次建设,现拥有国际空间站

2011年首次建设,现仅有实验室,无空间站

月球探测技术

1959年首次探测,约100个探测器,12人登月

2007年首次探测,4个探测器,无人登月

深空探测技术

探测过太阳、地球外七大行星、数颗行星卫星、数颗彗星、数十颗小行星、3颗矮行星,飞行最远的“旅行者1号”在太空飞行了41年,现离地200多亿公里

飞掠1颗小行星,飞行最远的“嫦娥2号”在太空飞行了8年,现离地1亿多公里

 

 

中美航天空间科学发展现状

理论基础(相关学科领域核心论文第一名的前沿数单位:个)

研究手段

领域

领域前沿总数

中国

美国

截止2017年

中国

美国

化学与材料科学

32

12

12

探测距离

月球

整个太阳系

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

12

0

12

物理学

20

2

11

科学卫星数

50

180

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

13

7

0

 

 
综合政府活动(包括政策与经费支持力度、国际合作情况等)、人员和科研(航天科研人才和宇航员人数、航天科研成果和在轨航天器数量等)、相关工业(制造和发射能力、地面操控和航天器自主能力等)等方面的情况,目前我国航天实力排名全球第四、仍处于第二梯队。

(摘编自《发展研究》2018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软着陆月球背面,进而开展就位探测和月面巡视探测。
B.月球背面地形十分复杂,嫦娥四号的着陆区面积相当小,如果它在绕月轨道上开始下降的初始点稍有偏差,就有可能损毁。
C.为了克服地球与月球背面之间无法直接通信的难题,我国先期发射了世界首颗地月中继通信卫星“鹊桥号”,通信效果良好。
D.继探月工程之后,我国将实施火星探测工程,预计2020年首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并一次性完成“绕、落、回”三大任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工程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首个能使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进行巡视探测的国家和首个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测控通信的国家。
B.选定冯·卡门撞击坑作为嫦娥四号预定着陆区,是因为该地区历史悠久,经过几十亿年的风化相对比较平坦,并可能留存了月球形成和太阳系起源的痕迹。
C.嫦娥四号探测器准确降落在月球背面冯·卡门撞击坑预定着陆区,表明中国科学家已率先全面掌握了探测器地外天体全自主导航控制着陆和巡视探测技术。
D.近年来,我国航天科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某些领域领跑全球,但相较航天强国无论是核心技术实力还是空间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都存在差距。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航天事业要赶超世界航天强国应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教育部近日发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2016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866亿元,比上年增长7.57%。这是教育部首次以快报形式公布全国年度教育经费初步统计数据。
统计快报显示,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增长率最高,比上年增长15.48%,总投入为2802亿元。同时,各教育领域教育经费总投入均有所增长: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7603亿元,比上年增长9.76%;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55亿元,比上年增长6.75%,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223亿元,比上年增长3.97%。
(摘自2017年5月4日《光明日报》,记者杜冰)
材料二
图1 公共财政教育经费与公共财政支出省际差异变动趋势

注:(1)数据于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4-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省际差异系数由研究者计算得到;(2)差异系数,又称变异系数,它是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关键统计指标。差异系数越大,代表数据离散程度越高;反之,数据离散程度越低。下同。
图1呈现的数据表明,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的省际差距变动趋势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4—2012年期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的省际差距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阶段是2013—2016年期间,省域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差距略有扩大。总体而言,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省际差异系数在0.53~0.66之间,且各年份均高于公共财政支出省际差异系数。
图2 义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省际差异

图2呈现的数据表明,2004—2016年期间,我国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的省际差距整体呈缩减态势。与生均教育事业费相比,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的省际差距更大。与生均教育事业费的分布特点不同,普通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省际差距整体上高于普通初中,不过自2013年以后,两者之间的差距已显现出下降趋势。
图3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历年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的省际差异

图3呈现的数据表明,与义务教育的变动趋势不同,2004—2016 年期间我国高中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的省际差距特定年份呈扩大趋势。与中等职业学校相比,普通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的省际差距明显更大,不过自2015年以后,两者之间的差距渐趋缩小。
如何缩小省际差距?首先,推进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均衡分配,完善以公平目标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机制。其次,优化区域内各级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完善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监测与评价体系。再次,进一步厘清各级政府财政投入责任,完善公共财政教育经费长效保障体系。
(摘自2018年2月10日《光明日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陈纯槿)
材料三
从整体看,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短板,体现为整体中的局部短缺。
首先是区域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在一些教育发展指标上,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仍有提升空间。教育是解决好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补齐短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新时代,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应继续实行倾斜政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抬高底部、夯实基础。其次是教育层次结构中的不平衡问题。从各层级看,高中阶段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和弱项。教育是提升未来劳动力素养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基础。因此,解决好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平衡与协调问题,是有效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结构整体优化、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摘自2018年1月23日《光明日报》,作者: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安雪慧)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光明日报》报道,2017年“五一”前后,教育部公布了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这是教育部首次以快报形式公布全国年度教育经费初步统计数据。
B.教育部发布的统计快报显示,2016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整体上呈较快增长的态势,但各层次之间增长速度不均衡,高中(含中职)教育经费增长相对较慢。
C.学者陈纯槿的研究数据于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4-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材料二中三个图表中的数字都是政府公布的。
D.《光明日报》作为一家中央级平面媒体,持续深入报道我国有关教育方面的新闻、刊载学者的深度研究文章,充分彰显了它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据统计,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近十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的省际差异系数也降到了十三年来的最低水平。
B.观察图1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和图2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省际差异系数变化曲线发现,与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相比,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的省际差距较小。
C.从图2和图3的数据曲线走势看,2004年到2016年间,我国的省际差异系数在义务教育阶段整体上呈缩减趋势,高中阶段某些特定年份则呈扩大状态。
D.材料二中的三个统计图表告诉我们,省际差异系数越大,意味着各省间实际投入的相应财政经费的差别越大,不同地域和不同教育层次结构的不平衡也就越大。
E. 解决教育经费的均衡问题,既要完善以公平目标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机制,又要优化区域内各级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制度,还要厘清各级政府财政投入责任。
【小题3】解决我国当前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问题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喊魂儿
袁良才
近乡情更怯啊!他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家乡,面对亲人。
他躲在村外的小树林里,又渴又饿,双腿却像灌了铅似的,他没有勇气朝熟悉而又陌生的乡下老家再往前迈一步。直到月上东山,村子里灯火阑珊,人声寂灭,他才溜出小树林,一溜小跑地向村口的那处老宅走去,心扑通扑通直跳,和着田野里的蛙鸣。
突然,他惊了一下。揉揉犯困的眼,没错,老宅里洇着昏黄的灯光,木门洞开着,门框上倚着一个衰老干瘪的身形,他甚至看清了她满头的苍苍白发在夜风里如旗帜飘舞。
这个身影他太熟悉了呀!小时候他放学回家,工作后他休假回家,门框上总有那个雕塑一般的影像啊!他心里一热,快步上前,扶住了那尊衰迈的身体,哽噎着叫,娘!娘亲啊!老人高兴地连连应声,嗳,嗳。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三年了,俺日思夜梦,只怕见不着最后一面了。儿啊,俺硬撑着活到今天哩。
娘絮絮叨叨着,一边抚摸着他刚刚长出短发的脑袋,一边催促说,娘得知你今个回来,做了你最爱吃的大蒜炒腊肉,温在锅里呢,饿坏了吧?他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还咕咚咕咚地喝香菇鸡蛋汤。眼泪止不住地一颗颗地掉在汤钵里,溅起一朵朵小花。
他案发后,妻子断然和他离了婚,带着儿子改嫁,还把儿子的姓名都改了,为的是彻底和他撇清关系。他如今是举目无亲,只有眼前灯影里的这个白发老娘了啊!娘心疼地看着他,拍打着他的背,小声嘀咕,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别噎着。娘声音突然又大起来,吃完饭,娘给你喊魂。
他浑身猛地震颤了一下。
娘没文化,所以很迷信。小时候他有个头痛脑热,娘总是在临睡前给他喊魂,说他魂丢在外面了才会生病,只有娘才能把儿丢掉的魂喊回家,病就会好。娘站在门槛边,对着漆黑一团的野地里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边喊边像把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往屋里引。稍后娘坐在床前,让他站在对面,娘拍一下床铺,拍一下他的胸口,拉着悠悠长腔一声接一声地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
说也奇怪,要不了一两天,他的伤风感冒打摆子果然就好了。那时他觉得娘真了不起,像个女巫,不不,是个神医。
后来,他长大成人了,而且还成了不小的人物。古人说的,出有车,食有鱼,他认为太缺乏想象力了。
一次他回乡探母,为了给娘撑足面子,十几辆豪华小车前呼后拥着他衣锦还乡。乡亲们却一个个躲得远远的,看娘儿俩的眼神躲躲闪闪,却是怪怪的复杂。
娘不开笑脸,闷声让他将那帮闲人先打发走,然后娘严厉地说,儿啊!你的魂怕是丢了,娘来替你喊魂!魂不附体,迟早会有灾祸哩。他很不高兴地说,娘,别神神叨叨的,我身体好好的,丢了什么魂?说着,塞给老娘一沓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坐车走了。
第二天,他派来专车接娘去省里看病,他怀疑娘一个人太孤独了,弄不好憋出老年痴呆或精神病来。娘执意不肯,还让秘书如数捎回那沓子钱……
月光如水,夜色沉沉,娘开始给他喊魂了,拍一下床铺,拍一下他的胸口,苍老哀凄的声音在村子里传得很远很远,听得人揪心。
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娘喊着,喊着,嗓子越来越紧。他听着,听着,早已泣不成声。
他忍不住扑通跪地,求娘,娘!别再喊了。儿丢了的魂回来啦!再也不会丢啦!他突然发现娘没有声音了,抬眼看娘,娘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僵硬成了一尊雕像。他疯了似地抱紧娘,哭叫,娘啊!——娘!——
门口不知什么时候聚拢来越来越多的乡亲,他们齐声喊,狗子耶莫怕——家来哟!狗子耶莫怕——家来哟!
狗子是他的小名。山鸣谷应。泪光映着月光。
(原载《啄木鸟》)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运用了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他渴望回乡却没有勇气回去的心态,设置了悬念,为后文情节作了铺垫。
B.作者用他吃饭时“眼泪止不住地一颗颗地掉在汤钵里”的细节,旨在表现离家甚久的他感受到久违的母爱时的感动。
C.以乡亲们为他喊魂作结,体现了乡亲们对他的包容,更体现出对他能彻底悔悟好好做人的期待,升华了小说主题。
D.文末“娘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僵硬成了一尊雕像”运用了比喻手法,暗示母亲在儿子幡然醒悟的保证中溘然长逝的情景,照应了上文“硬撑着活到今天”的情节。
【小题2】(小题2)文中有两次对母亲“喊魂儿”的细节描写,请分析两次“喊魂儿”中母亲的情感的异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写,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与诗歌相比,散文的实用性较强,有鲜明的意旨,叙述、说明乃至议论性成分比较多,理性较强。但优秀的散文常常避免枯燥的说理,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如传记文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记事文通过对事件的生动描写揭示事理,寓言借故事喻意,山水游记通过描绘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甚至在阐述哲理和发表议论的文章中也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包括语言的形象性、举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等等。
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这个比喻对我们认识诗与文的差异,具有启发性。诗歌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像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如苏轼《赤壁赋》写月夜之中泛舟长江的情景,它是具体展开的,跟实际生活情景很贴近。而下面的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较之现实生活就升华得近于酿来为酒了。对比之下,差异显而易见。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可以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并无深意而形象和文辞很美,可以把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的水鱼石树和优美的环境,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它们能引起美感,给人美的享受。有的则可以通过对作品中景物、环境或人物事件的描写,探究作品意旨,如通过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形象化的描写,看到作者对于宁静淳朴的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王和廉颇面前的不同表现,认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无私无畏、顾全大局的崇高品格。通过形象,探究意旨,一般能与作者的用心大致契合,但也有与作者原意不合或超出了作者原来所想的。形象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要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
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和认识上提高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诗歌相比较,散文更具实用性,有较多的叙述、说明乃至议论性成分,理性比较强。
B.诗歌常用比兴手法,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更注重意象的提炼和升华。
C.部分散文虽无特别深刻的意旨而形象和文辞很美,欣赏时可把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
D.通过作者对散文中景物、环境和人物事件的描写,读者就能够探究出作品的创作意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来突出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在形象创造方面的明显的差异。
B.文章结合不同散文的创作特点,运用例证法分析了欣赏散文时可采用的不同的方法。
C.文章指出欣赏诗歌的形象性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并结合不同诗文的表现进行了论证。
D.文章从整体上看,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来对诗文创造形象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散文作品为了避免枯燥说理,常常采用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吸引读者阅读和欣赏。
B.清代学者吴乔用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诗歌创作的形象性普遍高于散文创作的形象性。
C.读者凭借自身经验欣赏寓言故事,都能读出比创作意旨更丰富的另外一些认识和启示。
D.欣赏不同类型散文必须从形象入手,才能获得美感和认识的提高,增强自身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