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写,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与诗歌相比,散文的实用性较强,有鲜明的意旨,叙述、说明乃至议论性成分比较多,理性较强。但优秀的散文常常避免枯燥的说理,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如传记文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记事文通过对事件的生动描写揭示事理,寓言借故事喻意,山水游记通过描绘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甚至在阐述哲理和发表议论的文章中也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包括语言的形象性、举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等等。
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这个比喻对我们认识诗与文的差异,具有启发性。诗歌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像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如苏轼《赤壁赋》写月夜之中泛舟长江的情景,它是具体展开的,跟实际生活情景很贴近。而下面的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较之现实生活就升华得近于酿来为酒了。对比之下,差异显而易见。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可以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并无深意而形象和文辞很美,可以把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的水鱼石树和优美的环境,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它们能引起美感,给人美的享受。有的则可以通过对作品中景物、环境或人物事件的描写,探究作品意旨,如通过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形象化的描写,看到作者对于宁静淳朴的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王和廉颇面前的不同表现,认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无私无畏、顾全大局的崇高品格。通过形象,探究意旨,一般能与作者的用心大致契合,但也有与作者原意不合或超出了作者原来所想的。形象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要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
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和认识上提高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诗歌相比较,散文更具实用性,有较多的叙述、说明乃至议论性成分,理性比较强。
B.诗歌常用比兴手法,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更注重意象的提炼和升华。
C.部分散文虽无特别深刻的意旨而形象和文辞很美,欣赏时可把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
D.通过作者对散文中景物、环境和人物事件的描写,读者就能够探究出作品的创作意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来突出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在形象创造方面的明显的差异。
B.文章结合不同散文的创作特点,运用例证法分析了欣赏散文时可采用的不同的方法。
C.文章指出欣赏诗歌的形象性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并结合不同诗文的表现进行了论证。
D.文章从整体上看,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来对诗文创造形象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散文作品为了避免枯燥说理,常常采用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吸引读者阅读和欣赏。
B.清代学者吴乔用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诗歌创作的形象性普遍高于散文创作的形象性。
C.读者凭借自身经验欣赏寓言故事,都能读出比创作意旨更丰富的另外一些认识和启示。
D.欣赏不同类型散文必须从形象入手,才能获得美感和认识的提高,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12:52: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后母的三巴掌
从6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
“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
“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
“嗯?”后母揭开席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
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借人求人多难。”我吃饭时说。
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
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后母的三巴掌”为线索,表现了后母对“我”的无限的爱。
B.文章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心理描写。
C.“腿肚儿直转筋”“直蹦高”“直钻心”等词语描绘出“我”挨打后的痛苦感受,表明了后母给“我”的教训之深刻。
D.文中后母对“我”的教育方法虽然严厉,但“我”并没有埋怨她,依然理解并感激她。
【小题2】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以及三巴掌分别带给“我”的深刻教益。
【小题3】简析文中“后母”的性格特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忆胡适之先生——如沐春风二十年 (节选)
傅安明
“无为而治”是胡先生最有兴趣的话题之一,他常会和我们谈起,他说“无为而治”并非一事不做,而是尽量授权属员完成他们职权以内的事,培养他们的学识能力,训练他们负责任,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够负起责任来处理他们职权以内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分层负责的制度。只有这样,做长官的人才有时间专心做他的政策思考、结交朋友、选用人才等属员所不能帮他做的事情。一般长官都喜欢用他的聪明干预属员的专业工作,有时也会做得很出色,但是以后他的属员都会把别的事情也送来请他管。事情管多了,什么事也管不好,手下人反而不必尽心办事,不愿负责了。他生平最佩服蔡元培的领导作风。他每次提到蔡元培时,总是只称蔡先生而不名。他说,蔡先生在北京大学及中央研究院时代,只谈政策,不管行政,他最会用人,而对人信任亦专。丁在君在中研院做总干事,他在北大做教务长,都是全心全力替蔡先生办事,而蔡先生也希望他们都是做到“独断独行”的助手。胡先生也提到蒋梦麟因受蔡先生影响,也颇懂得“无为而治”的道理。在1931年蒋梦麟重任北大校长的第一年,他得到几个基金会的经济支持,复兴北大,他第一件事是聘请各业最佳教授。他对北大几位院长说,各业专才只有各院系行家才知道,所以聘任新人是各位的责任,他不干预,辞退老人是他的责任,他全权处理。以普通校长的作风,并无勇气负起责任来辞退老人,而往往会插手在新人聘用上做文章。普通长官也往往不肯信任部属处理专业事务而喜欢插手干预,但对专业人员无力做到而希望长官出面支援者,这位长官反而并无能力与声望以解决下属面临的团局。故“无为而治”是要各级人员分层尽力,部属为其所当为,所能为,长官只有授权,而不代劳不干预。遇到长官当为之事,则长官亦有能力为部属支援,共同完成任务,此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也。
胡先生曾告诉我们,他在一九三五年八月间《独立评论》之《政制改革的大路》一篇文章里,曾劝当时的蒋委员长不要干涉他职权外的事。他说:“那时除军事以外,内政、外交、财政、教育、实业、交通,都有蒋委员长个人积极干涉的痕迹。其实这不是‘独裁’,而是‘打杂’;这不是‘日理万机’,只是‘侵官’。天下没有万知万能的人,也没有一个能兼百官的事。‘侵官’之害能使主管官吏不能负责做事。”他又说:“最高领袖的任务是自居于无知,而以众人之所知为知;自处于无能,而以众人之所能为能;自安于无为,而以众人之所为为为。凡察察以为明,琐琐以为能,都不是做最高领袖之道。”
21年以后,在1956年《自由中国》杂志的“祝寿专号”上,胡先生又写了一篇《述艾森豪总统的两个故事给“蒋总统”祝寿》的文章,文中劝蒋公要注意大事,不要只管小事,还引用《准南王书》所说的“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劝蒋公注意“无智、无能、无为”的六字诀。后来竟引起“国防部总政治部”发出长达六十一页题为《向毒素思想总攻击》小册驳斥的反应。这是胡先生所意想不到的。
胡先生在大使任内建立一种分层负责的制度,以发挥他“无为而治”的精神。他要求使馆同人尽量发挥各人的专业才能与抱负。他不察察以为明,不琐琐以为能。他以馆员之所知为知,馆员之所能为能,馆员之所为为为。在他任内,馆员多能负起责任处理各人职权以内的事,使他有时间专心做他的政策思考、结交朋友、政要沟通、应酬演说等属员所不能帮他做的事情。遇有必要,他会与属员分层合作,完成任务。那时,陈光甫在美洽办借款,他与光甫的合作,也是各尽所能,各从其人际与管道尽力疏通,再求整合以成事。
例如1938年11月25日财长毛根韬已将借款案件完全办好,只待总统签字。罗斯福忽对毛说:这几天广州、汉口相继失守,中国海口尽失,此后外援国防物资须经越南缅甸运入,作战益见艰难,万一中国不能继续抗战,则我签此借款之约,必为孤立派所攻击,故此约必须搁置。毛无去说服总统,乃立即电约胡、陈二人至其寓所会商对策。胡、陈到后,三人会商结果,由胡、陈电请蒋委员长来一电报,表明抗战政策不变,然后再由胡晋见总统促其批准。后因前方战事紧急,蒋公亲赴前方视察,回电迟至十日后始到。罗得蒋电后始批准。但1938年是美国国会议员选举年(选举日为11月初旬),借款虽经批准,但公布日期则在12月初旬也。胡先生与政府显要常有“不拘形迹”之友谊,常能彼此坦诚谈出问题症结之所在,进而合力解决之。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胡适先生“无为而治”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胡适先生在大使任内建立一种分层负责的制度,尽量授权属员,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够负起责任来处理他们职权以内的事情。
B.胡适先生有时间专心做他的政策思考、结交朋友、政要沟通、应酬演说等属员所不能帮他做的事情。
C.胡适先生曾劝当时的蒋委员长不要干涉他职权外的事,“侵官”之害是使主管官吏不能负责做事。
D.胡适先生与政府显要常有“不拘行迹”之友谊,常能彼此坦诚谈出问题症结之所在,进而合力解决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及中央研究院时代,只谈政策,不管行政,他对人信任亦专,希望属下都是做到“独断独行”的助手。
B.蒋梦麟受蔡先生影响,也颇懂得“无为而治”的道理,这从1931年蒋梦麟重任北大校长后聘请教授的事情中就可以看出。
C.“无为而治”是胡先生最有兴趣的话题之一,他常会和属下谈起;他也曾两次就此问题向蒋介石进言,但后者均置之不理。
D.胡适先生在辞退老人的事情上负起责任,全权处理;而在新人聘用上,往往不插手不干预。
E. 这篇传记在介绍胡适先生的同时,还插入了蔡元培等人的事迹,这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胡适先生的“无为而治”,也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同类题3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艳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
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看重金钱、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人。
B.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C.小说的语言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如“赵团长痛心疾首”“荆轲神形毕肖”中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小题2】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元曲,作为一种韵文,向来与唐诗、宋词鼎足而立,它不但是那一个时代灿烂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不可企及的典范,就像王国维先生所论述的那样:“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多少有些把文学神化和偶像化的意味。
翻开我们的文学史,透过唐诗、宋词、元曲,甚至更早的诗经、楚辞等文学形式的表象,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它们都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三百,原本大都是可以“弦而歌之”的民间歌谣;楚辞,是由南方民歌发展而来的文化人的歌辞;唐诗,多为可以吟唱的“歌诗”“声诗”;宋词,是专为歌曲词牌而填写的歌词;元曲,更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以至于它的名称中,也只剩下音乐——“曲”的意义,尽管如此,它仍然使人想到常常在街头巷尾飘然入耳的流行歌曲。实际上,无论唐诗、宋词还是元曲,这些各自时代的“乐府”,正是那一时代的流行歌曲,与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民谣并无二致。而且,元曲与之更有一种相似之处:在它自身所处的时代,它是最为低下的艺术形式,被那些“高尚之士”“性理之学”视为刍狗。正如我们今天对流行歌曲并不一定在意,抑或看不起它一样。然而,就是这些下里巴人使人们终于有一天幡然而悟——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和文化,是“乐府”。夸张一点说,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流行歌曲的历史。
流行歌曲由于体制的短小,能够迅速地反映特定的情绪。而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使它更富于表达能力和感染力,更易于流播和普及,把作者的思想传达给更为广泛的大众。这正是每一时代真正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命运的作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元曲是大众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其中戏曲的部分。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有着明确的观念——为了面向大众的演出而作,必须更多地表现普通人所关心的话题。而诗词则更多地咏叹个人的主观感受。在形式上,元曲更少格律、语言和风格上的限制,因而能更为自由地表达作者所希望表达的一切。
元代的作家们,天才地把元曲这一文学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而且细微、真切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绪与感受:他们的欢乐与烦恼,喜悦与遗憾,渴望与失望……以及深藏在这背后的爱与恨。他们的描绘又是那么的淋漓尽致、曲尽人情,那么的动人心魄,尽管我们没有听到而且再也无法听到那些存于我们想象中的音乐的旋律。这便是元曲,史诗般的文学。
元曲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散曲,它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类似于宋词,多是独立的曲子;套数则是由不同曲牌联缀而成的组曲。二是杂剧,即以北曲演唱的戏曲。三是戏文,即以南曲演唱的戏曲。
在中国文学史上,向来有“词山曲海”的说法,比喻曲作的数量之多,浩如烟海。但由于元曲是非正统的通俗文学,难登大雅之堂,所以流散十分严重。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第一个收藏、出版和研究元曲作品的高潮。清代是寂寞的,对于元曲来说。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思潮的兴起,使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通俗文学,寻找文化与艺术的本真,寻找对抗正统的利器。于是,元曲再一次被发现和重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元曲是元代灿烂文化的象征,正如唐诗之于唐代、宋词之于宋代。
B.因为元曲是一种韵文,与音乐关系密切,以至于其只剩下音乐。
C.元曲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和文化,是有一个逐渐被认知的过程。
D.元曲充分展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能让人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绪与感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为了论证元曲是一种韵文,把它与唐诗、宋词进行类比分析。
B.文章为了说明元曲与音乐的关系,用流行歌曲作为实例进行说明。
C.围绕着元曲作为一代文学,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其原因。
D.文章分别从音乐、体制特点、情感表达等角度论述了元曲的兴与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元曲能成为一代文学,除了元代作家们的原因外,还因为它是元代独有的文学表现形式。
B.正因元曲作品的数量浩如烟海,它难以成为正统的文学,流散情况十分严重。
C.明代中叶以后和“五四”运动以后,先后出现了发掘、整理和研究元曲作品的高潮。
D.王国维的话虽论证元曲是一个不可企及的典范,但带有许多把文学神化和偶像化的意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会宁皮影戏已列入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会宁皮影多以牛皮、羊皮、驴皮制作而成,一台皮影戏至少需要四至五人才能完成,唱腔多以当地的传统戏曲秦腔为主。大年三十晚九时许,新添堡乡河屲wā村村口的皮影戏老艺人牛俊魁家传来阵阵鼓乐声,村里组织的新年皮影戏演出在这里鸣锣开演。

河屲村是会宁县新添堡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晚上九点,乡亲们在家里欢聚一堂,唱着皮影戏过大年,让我们感受到了皮影戏的魅力。

走进牛俊魁家,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一场精彩的皮影戏正在他家的正房里上演,老艺人牛俊魁在白色幕布后舞弄着皮影角色,边舞边唱,另外三人时而拉二胡,时而吹唢呐,敲锣打鼓配合默契,村民们看得全神贯注,记者也被精彩的演出所吸引,跟着看了起来。在演出结束后记者走进幕后,体验了一把皮影戏的演出过程。

据介绍,牛俊魁是会宁皮影戏的传承人之一,他不仅可以熟练制作皮影道具,而且能够演唱多部传统戏曲。每逢新春佳节,他都要带领村里人白天搭台,晚上唱戏,每场皮影戏要演出两三个小时,以丰富乡亲们的节日文化生活。

新添堡乡河屲村村民邵启虎对记者说,本地文化活动比较单纯,到过年的时候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看一看皮影戏,耍一下社火,自娱自乐,大家都比较高兴。

(“会宁广电网”记者 甘孟玉 荆平)

材料二: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上的活动屡见不鲜。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的跨界民族,也是中国“三少民族”之一。千百年来,作为善于迁徙的狩猎民族,他们将本民族的***、市长再忙也要出席,这些都提高了紫砂陶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传承下去,归根结底要看它能否与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结合起来。”贺云翱教授说,“除了宜兴紫砂壶,像苏州的刺绣,南京的云锦,这些非遗项目都兼具了一定的市场价值,迎合了现代人的需要,有很多人在学。相比之下,南通色织土布就与现代人的生活离得稍远些,对于这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政府就更不能缺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有重要的精神价值。”

也有专家认为,整个社会都应该为非遗的传承出一份力,在韩国、日本,每年都会有企业家出资赞助非遗项目,定期举办一些展览,让民众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这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摘自《光明日报》:《非遗传承,难在哪儿?》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鄂温克族是一个善于狩猎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将驯鹿、瑟宾节等习俗延续下来,如今驯鹿已成为每个呼伦贝尔草原盛会的吉祥物。
B.材料一侧重报道了民间艺人在自娱自乐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材料二侧重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中得到保护和创造了效益。
C.会宁皮影戏有上千年的历史,唱腔多以当地的传统戏曲秦腔为主,乡土气息浓郁,为村民喜闻乐见,也成为当地农民过年时唯一的一项自娱自乐的活动。
D.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从经费划拨、宣传、重视民间的非遗传承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这些工作。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将驯鹿、瑟宾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草原旅游业相结合,不仅得到了经济效益,也有效地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B.新添堡乡河屲村村口的皮影戏老艺人牛俊魁在自家院子里表演皮影戏,其目的是保护皮影戏这一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
C.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色织土布技艺的唯一传承人已经88岁,因为后继无人,这项技艺正濒临失传。
D.内蒙古非物质遗产旅游项目不仅吸引了国内的游客,而且也走出国门,通过举办“文化周”活动,将草原传统技艺远播世界。
【小题3】从材料三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