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沉郁岳阳楼
刘醒龙
记不清上岳阳楼几多回了。想来却奇怪,每遇楼上道道飞檐、盔顶和楹柱,总会生出初临之感。
远眺洞庭碧水长天,空怀沧溟辽阔无际。
其实,天下各处名楼,都隐匿着各自沧桑的源起。岁月倥偬,时光如尘,多数来历亦真亦幻,却归于一统,或位列神话仙班,或藏于人云亦云。岳阳楼也无法僭越这种宿命。建造年代已无可考,建楼者更是无从谈起。不过,后世重修者大多为当朝历代精英,早已彪炳典册,有迹可寻。至于那建构一梁一栋的工匠,啸聚于精英们的盛名之下,只能成为历史无尽的猜度、疑问,等同虚无。就像身边的洞庭,人只注目湖水的浩渺博大,谁还在意那一点一滴呢?历史的不公正,于此可窥全貌。此为题外话,说修楼人。
溯至三国,史载首修岳阳楼者,是东吴大将鲁肃。鲁肃为人豪侠,谋勇于当时乱世,卓尔不群。鲁肃在当时的岳阳地界上大兴土木,修缮当时未曾得名岳阳楼的城楼,并不出自文化考量,只因战事所需,用以检阅和训练水军。于是,岳阳楼的前身,不以博美人眷顾而奢靡,也不为王权折腰而浮华。这楼,其沉郁之气,因与战争如孪生兄弟般同时降世,就如此钦定下来了。
时过五百年左右,至公元716年,岳阳楼等来真正懂它的人------被贬中书令张说。武则天主政期间,张说是公认的文坛领袖。从现今留存下来的《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中的“比肩羊叔子,千载岂无才”,就可管窥张说并非浪得虚名。张说被贬,祸起仗义执言,不做伪证,当朝顶撞武氏内宠。好在历史总在阴错阳差间,会留下些许幸事。“伪证案”没给张说引来灭族杀身的横灾,却给岳阳楼带来重生。
谪守岳阳的张说,开始了扩改鲁肃阅军楼。先名旧楼为“南楼”,后定名岳阳楼。实在无法想象,一个被贬的朝廷命官,一个失败的男人,面对被雨打风吹五个世纪的一座残楼,面对被惊涛骇浪濯洗拍打了五百年的一座老楼,修葺整改岳阳楼如凤凰涅槃重生之时,不以沉郁为底色,难道会为那道道飞檐、盔顶和廊柱,抹上层层浮光?
洞庭湖与岳阳楼相得益彰,如老友故旧,端坐于云谲波诡的历史长河中经年交谈,以心换心。浩荡的气势与悠久的内涵,使岳阳楼成为唐以后诗人墨客的心灵栖息地,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或贬谪,或流亡,或失意,或落魄,心怀沉郁之气,饱尝家国悲愤,于此登楼,于此吟诗作赋。岳阳楼已然成了传统文化里的特殊符号、意蕴和象征
如此说来,我们的历史、文化,包括传统,似乎是因贬官们的创造才得以继承。贬官失宠,跌宕,孤苦,以至孤独,恰巧掰开了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内核;贬官在外,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于是文写了,词赋了,且性情感喟大多真挚。人因文立,文因人诵。历史有了,文化有了,传统也就立起来了。北宋庆历四年春,同是贬官的滕子京,在岳阳楼也是走此老路。谪贬到洞庭湖边的第二年,他便集资重修岳阳楼,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大约滕氏觉得自己被贬得不够远,也不够狠,也或许自知才华有限,便想起另一位贬友,远在千里外的邓州地方官范仲淹。
终生未登岳阳楼的范知州,仅凭滕氏遥寄书画一幅,就借湖写楼,凭湖抒怀,当然,也只如此经历过从极乐到极忧的贬官,才有了比常人更加深刻的忧乐体味,而留下了千古流传的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此,世间就有了从未有过的洞庭水映岳阳楼胜景。中国文化的吊诡和奇妙,于《岳阳楼记》展示得淋漓尽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修岳阳楼之人多是历代精英,他们彪炳史册,但那些建构一梁一栋的工匠们,却被历史湮没,寂寂无名,历史的不公由此可见一斑。
B.贬官因其失意的经历而转向自然,寄情山水,作文写赋,正是因为这些贬官们的创作,我们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才得以继承。
C.文章通过写鲁肃、张说、膝子京等人修缮岳阳楼,以及后世文人墨客藉其寄情抒怀,叙写了岳阳楼的历史,突显了岳阳楼所承载的文化与传统。
D.文章将洞庭湖和岳阳楼比作老友故旧,二者相得益彰,洞庭湖的浩荡加上岳阳楼的厚重,使得此地成为唐以后许多文人的心灵栖息地。
【小题2】文章作者为什么说岳阳楼是沉郁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小题3】文章说“岳阳楼已然成了传统文化里的特殊符号、意蕴和象征”请以你读过的相关诗文为例,具体谈谈岳阳楼承载了哪些民族情感和人文情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4 03:0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B.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容否认,文化哲学已成为人类的一门“显学”。这与人类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在传统农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对有限,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个比较和谐的状态,哲学所思考的问题主要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展开。但是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水平的提高,文化世界越来越取代自然世界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人与文化的矛盾关系逐渐成为人类日常生活无法回避的课题。

文化哲学是关于人类文化现象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类文化的总体性把握,它应回答的问题包括什么是文化、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等。学界一般认为,文化哲学兴起的标志是新康德主义。哲学所要面对的主要不是“已然”世界的问题,而是“未然”或者是“应然”世界的问题。“事实”的世界是科学要关注的对象,“价值”的世界才是哲学最需要关注的对象。例如在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看来,“哲学只有作为普遍有效的价值的科学才能继续存在”。在新康德主义思想家那里,核心价值诉求就在于从人类日新月异的文化世界中,确立人的价值的应有位置,切勿使人性消弭于喧嚣的文化世界中。德国哲学家西美尔明确指出:“只有人才是文化的真正对象。”因此,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完善”。

人所以要反思文化,皆因为文化在其发展中,除了对人的肯定性价值外,还包含着对人的否定性因素。而文化的二重性说到底又是根源于人是灵与肉的二重性,及人类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具体说来,人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是通过自我意识的对象化来确证自身的,文化就是人类自我意识对象化的结果,通过文化,人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存在。然而某种文化模式、文化规范一经形成,人类本质的各种丰富性潜能就有可能被规定于一种既定的文化形式中,从而形成了对人的丰富本质的否定。寻求永恒的超越意识,这是人的本性。因此,人类面对文化的否定性质,必然要诉诸一种抗争,而这种抗争首先应以对文化二重性的充分、全面的认识为前提。认识到了现实文化发展的这种双重本性,我们就能在实践中对于文化现实自觉投射一种反思与批判意识,在人类的成就与自信中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危机,以使人类的文化实践减少盲目性,增加行为的自觉性。

人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其文化创造不应是一种盲目的操作,一种现实文化实践要想成为自觉的文化而非随意的文化,就必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反思;而一种哲学要想具有引领现实的力量而非虚幻的寄托,就必须进行文化的参与。

(摘选自邹广文《文化哲学及其构建》,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和谐,也不存在人与文化的矛盾关系。
B.文化哲学所关注的对象是文化的内容,文化与自然、人、社会进步等种种关系。
C.文化哲学兴起的标志是新康德主义,其核心价值诉求在于确立人的价值的位置。
D.文化具有二重性,表现在对人的肯定与否定,根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阐明文化哲学生成的原因,是论述的前提。
B.第二段侧重阐述文化哲学的内容、兴起和本质,回答“文化哲学是什么”的问题。
C.第三段紧承第二段,从人的角度重点阐述人要反思文化的根源,是前文的递进。
D.材料对文化哲学的阐发是按“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办”的逻辑顺序进行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然”世界是被科学关注的“事实”世界,其不同于“未然”或者“应然”世界。
B.文化是人确证自身本质存在的方式,但它的否定性大于肯定性,导致人要超越。
C.为减少文化实践中的盲目性,需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形成反思与批判。
D.文化创造与哲学发展相辅相成,哲学助文化更加自觉,文化让哲学具有现实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比亲儿子还要亲!”
广西北海边检站战士赵唐勇十年义务照顾拾荒老人
庞格平 石佰华
3月3日下午,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广西北海边检站监护中队上士、后勤班班长赵唐勇来到北海市海角路地角炮台晒鱼厂,他左手提着一袋大米,右手拿着一瓶食用油和一盒眼药水,来看望住在这里的一位拾荒老人。
“老人眼睛不好,我给她滴两滴药水,这样会舒服些。”赵唐勇说。赵唐勇提到的老人名叫毕小雨,今年60来岁,10年前从湖北来到北海拾破烂。
原来,2007年6月的一天,赵唐勇在执勤下岗回队的途中,遇见一位老人昏倒在路边不省人事,生命垂危。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即打车将老人送到医院,并垫上医药费,为老人办理了住院手续。在抢救老人的过程中,赵唐勇一直守在手术室外面,焦急地等待……后经医院抢救,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
住院期间,赵唐勇每天都请假到医院陪护看望。经过交谈,赵唐勇得知老人叫毕小雨,湖北人,家中只有老伴一个人,家庭生活困难,2005年孤身一人来到北海以捡垃圾为生。毕小雨老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加上生活条件不好,经常劳累过度,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心脏病时有复发。
在得知毕小雨老人情况后,赵唐勇曾多次联系老人家中的亲属,但每次都未能联系上。赵唐勇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帮助毕小雨老人渡过难关。
十天后,毕小雨老人康复出院。当赵唐勇送毕小雨老人回到她的住处,看到老人住在市效外一个毛坯房里,屋子昏暗潮湿,四面透风,赵唐勇心里一阵酸楚。为了让老人住得好一些,赵唐勇四处打听,在营区附近一小块空地上为老人搭起了一间简易小木屋,并为老人找到一份临时工工作。
在安排好毕小雨老人的住所和生活后,赵唐勇只要有空就去探望老人,为她送去米、油、猪肉等生活必需品,陪老人聊天,帮助她换洗被褥和打扫卫生,带她去复诊、拿药。不少人甚至以为赵唐勇就是毕小雨的亲儿子,时常对毕小雨投去羡慕的目光。
为了帮助老人减轻治疗心脏病带来巨额医疗费的负担,赵唐勇经常自掏腰包为老人购买药品。为了防止老人忘记吃药,每次买药回来,赵唐勇都在药品上注明吃药时间及次数,并为毕小雨购买了一台手机,每到吃药时间,赵唐勇就通过手机提醒一下。
在了解到儿子照顾毕小雨老人的事后,赵唐勇远在浙江的父母也很支持儿子的善举,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外,还到当地访医问药,坚持每月从浙江邮寄中药材过来。有了父母的支持后,赵唐勇照顾老人的信心更足了,每收到父母寄来的中药材后,都亲自把药煎好,督促毕小雨老人服下。
10年来,赵唐勇为毕小雨老人垫去医药费、生活费将近八万元。10年来,赵唐勇省吃俭用,从不乱花钱,对每月的工资总是精打细算,想方设法挤出钱来为毕小雨老人看病拿药、改善生活条件。
人间自有真情在。”在向战友们讲述赵唐勇这些年对她的帮助时,毕小雨老人潸然泪下,“这些年,如果没有这个兵儿子的照顾,我可能早就死在路边了,小赵比我的亲儿子还要亲!”
赵唐勇做好事,并非偶然。
2016年12月28日晚20时许,赵唐勇带队在北海市冠头岭码头铁路沿线巡逻时,发现铁路桥边有一个钱包。赵唐勇捡了起来,里面除了银行卡、身份证、会员卡之外,还有十多张百元大钞。于是,赵唐勇四处寻找失主,一个小时后,仍没有找到失主。次日一大早,赵唐勇来到北海边防支队地角边防派出所,将钱包交给了边防警官。
入伍12年来,赵唐勇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优秀士兵”3次,先后获评全国“学雷锋成绩突出个人”“公安现役部队士官优秀人才奖”,被授予“全区优秀人民警察”“十大带兵模范”“爱民固边先进个人”,被北海市授予“珠城卫士”称号,被评为第三、第四届道德模范之“助人为乐模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他比亲儿子还要亲”含义丰富,很吸引读者的眼球,引发读者多重思考;他是谁?怎样“比亲儿子还要亲”?
B.第七段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写不少人对赵唐勇与老人关系的误解和偷来“羡慕的目光”,间接表达了对攀比之风的批评。
C.“赵唐勇做好诗,并非偶然”是过渡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欣慰报道引向其他的空间。
D.倒数第二段写赵唐勇拾金不昧的事迹,最后一段列举他所得的多种荣誉,都说明了赵唐勇助人为乐的思想不是偶然的。
【小题2】下列对文本特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标题有引题与主题,不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赵唐勇的主要事迹,而且蕴含对他的髙度评价,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B.文本的第一段交代了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求具有的要素齐全。这是典型的新闻导语的写法。
C.新闻追叙了赵唐勇送老人毕小雨去医院和对她长期精心照顾,不乏细节描写,这或多或少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
D.文本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手法,描写时又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E. 文本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先是记叙最重要的信息,然后是具体记叙赵唐勇照顾老人的事迹,最后再记叙其他事迹。
【小题3】有人认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句人物语言不符合毕小雨的身份,你认为她应该怎样说才符合她的身份?并说说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独角兽,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稀有而高贵。基于此,人们常用独角兽企业来形容发展前景看好的初创企业,它具有发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等属性。独角兽企业的界定标准是:创业十年左右、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被称为“超级独角兽”。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逐渐形成了能使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的社会土壤,使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机会,整合资源,爆发式成长为“独角兽”。当前,独角兽企业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是全球各路资本竞相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所在。
(节选自《发展独角兽企业的思考》)
材料二:
2018年3月23日,科技部在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家,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33家。其中因上市、被并购和成立超过十年而毕业的独角兽企业共20家,因估值下降而退出独角兽企业榜单的企业有9家。综合来看,2017年新晋独角兽企业高达62家,总估值6284亿美元,成都、宁波、东莞等六城市首次出现独角兽企业,这与国家重视创新的政策相符。而2016年全国共有131家独角兽企业,估值总和为2137亿美元。
从行业布局和地域分布来看,具有如下图的特点:
164家“独角兽”行业分布


数量分布 估值分布
材料三:
“独角兽”的大量涌现源于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它是经济爆发增长的标志。新经济时代,创新全球化和社交化等资源加速流动,为“独角兽”的大量涌现创造了基础条件。
“独角兽”的成长中,有两个关键特质。一是自成长,制定新的行业规则,遵循新的进化法则,适者生存,依靠生态力量自发前进。比如,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优步”,颠覆原有规则,在打车行业中聪明地构建平台,植入盈利模式。二是要有生态圈。只有冲破藩篱、合作共赢,才能爆发式成长。首先,是“走出去”——与外部企业开展生态型合作。传统制造企业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移动等新技术实现转型,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这些新技术往往是外部新兴行业中的企业所具备的核心优势。其次,是“请进来”——给顾客提供参与共创价值的机会。消弭与消费者的“楚河汉界”,利用顾客行为数据来提升自身管理质量,通过释放顾客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改善创业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将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准则。
“独角兽”在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产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创新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雅虎到谷歌再到脸书,“独角兽”企业成为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发展的领头羊。从产业变革来看,“独角兽”是引领产业变革的先锋,它颠覆了传统产业模式,成为产业的新核心,并带来产业的全新变革。
“独角兽”还是城市名片和区域经济引擎。“独角兽”的辐射带动作用能促进上下游产业发展,产生杠杆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独角兽”还成为区域城市名片,提升区域知名度,从而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摘编自长城战略研究所《新经济先锋:“独角兽”企业》)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独角兽企业分布的18个领域中,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成为集中爆发领域。
B.2017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具有新晋企业多、规模估值增加、城市全面普及等特点。
C.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估值来看,独角兽企业都主要分布在“北上杭深”等大城市。
D.独角兽企业在宁波、成都等城市的出现体现了国家的创新政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一国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
B.独角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成长的特点让它能够遵循新的进化法则,依靠自身生态力量自发前进。
C.独角兽企业给顾客提供参与共创价值的机会,利用顾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服务消费者。
D.独角兽企业能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因而成为区域城市名片,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独角兽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节选)
①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
②鲁特维克·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把他当做神童一般炫耀。4岁时,他就被整天的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他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11岁,他加入戏院乐队;13岁,他当大风琴手;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17岁,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17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
④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不得不离开篷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庄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富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篷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20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气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
(摘自罗曼.罗兰《贝多芬 扼住命运的咽喉》,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何为《音乐巨人贝多芬》)
②一百年前,一位虽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天空咆哮,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他是反抗性的化身。
(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先描写贝多芬不同寻常的相貌,为后文设置悬念;相关链接①②中的肖像描写则是为了表现贝多芬的性格特征。
B.选文第③段概括地叙述贝多芬的童年生活,这样写的目的是让读者看到艰苦的童年在她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创痕。
C.选文第④段细致描写贝多芬故乡宁静美景,说明故乡影响了他的一生,还表现了贝多芬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D.罗曼.罗兰不满足于客观冷静的叙述,他把对贝多芬的理解与崇拜,不时洋溢在文字之中,使传记有诗一般的情韵。
【小题2】选文和相关链接表现了贝多芬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作者说“人生于他就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悲惨而残暴”所指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和相关链,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