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冯兰瑞:一生心系祖国的女经济学家
沈黎明
冯兰瑞1920年9月出生在贵阳一个书香之家,自幼天资聪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36年夏,冯兰瑞随家人来到重庆,在民族存亡关键时刻,她坚信只有***才能救中国,毅然选择了跟随共产党干革命的人生道路。
1940年,冯兰瑞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延安。由于年轻、政治面貌是党员,又有较高文化,冯兰瑞被分配到“青年工作委员会”,参与中国青年运动史的编写,一年多后,她不仅圆满完成了青运史十年内战部分的编撰,还经过亲自采访,写出了《徐特立传》一书。
1945年,组织鉴于冯兰瑞不俗的写作能力,将其调到张家口的晋察冀日报社工作。在那残酷的战争年代,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冯兰瑞很快成为我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1953年,冯兰瑞担任《哈尔滨日报》总编。当时新中国刚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百废待兴,正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冯兰瑞敏锐地感到,要把新中国建设好,必须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懂经济的人才,便萌生了从事经济学教学的念头。她毅然向哈尔滨市委提出申请,放弃总编职务,去当一名教员。
1954年,冯兰瑞正式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并重入校园深造。34岁的她将年幼的女儿托付给母亲照顾,将全部心思都用到了学习上。每天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成了她生活的常态,深夜挑灯夜读更是家常便饭。
1956年,冯兰瑞以科科满分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回到哈工大开始了教书育人生涯为了将干巴巴的经济学理论讲好,她经常牺牲休息时间,深入大兴安岭的深山茂林和三江平原的生产一线搞调查研究,搜集与经济理论紧密相关的事例,将其运用到讲课中。正因为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冯兰瑞讲起课来总能把深奥的理论知识寓于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既生动又易懂,非常受学生欢迎。
“文革”结束后,在河南干校劳动的冯兰瑞恢复了工作,来到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工作。她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成为国内中国经济学分配理论专家。
当时年近花甲的冯兰瑞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子女们见她没日没夜伏案疾书,担心她吃不消,纷纷劝她工作悠着点,做事慢慢来。冯兰瑞说:“实践需要理论指导。时不我待,我必须努力工作啊!”
在国内经济领域发生重大变革时,冯兰瑞总是走在前面,从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冯兰瑞离休前本有机会凭资历和贡献再上一个台阶,但她主动退居二线,将岗位让给了年轻人。冯兰瑞离休后也不闲着。1993年,她73岁时,发现社会保障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有可能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之后,又向这一新领域进军。
80岁时,冯兰瑞曾作诗:“八十沧桑百战身,习文习武未穷经。转求致用孜孜学,但问耕耘日日新。幸喜老来仍锐气, 岂忧夕照叹黄昏。”这些诗句可以说是对她几十年奋斗生涯的生动概括。
【相关链接】:
①入党后,冯兰瑞努力工作,每每出色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结果不到两年名字就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面临被抓捕的危险。1940年,地下党组织得到情报后,迅速安排她撤离重庆奔赴延安。
②冯兰瑞的研究始终站在改革的前列,勇于打破理论成规,对一些经济理论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冯兰瑞在学术上的成就引起国外的重视,她被国外媒体称为“成功的中国女士”。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冯兰瑞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在民族危亡之时她认定只有***才能救中国,她的这种认识与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B.冯兰瑞到重庆参加革命工作后,表现出出色的工作能力,因此深受国民党痛恨,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于是她在组织安排下转移到了延安。
C.冯兰瑞认为年轻人更需要一定的岗位锻炼,所以离休前她放弃凭借资历和贡献再上一个台阶的机会,主动退居二线,将岗位让给年轻人
D.冯兰瑞80岁时写的一首诗是对她几十年奋斗生涯的生动概括,文末引用她的诗句,不仅可以有韵味地收束全文,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年轻的冯兰瑞经历就很丰富,她先是在重庆做革命工作,后经过长途跋涉到延安参与了青运史的编写工作,再后来又到报社工作等。
B.冯兰瑞因为有优秀的写作能力被调入报社工作,后来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她放弃《哈尔滨日报》总编职务,进入哈工大任教并在这个学校进行深造。
C.经济学理论本身是枯燥和深奥的,但冯兰瑞在哈工大教书时能够把这些理论知识用鲜活的事例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到生动易懂。
D.“文革”结束后,冯兰瑞已经年近花甲,但因她的经济学理论扎实,曾经又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就被安排到了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工作
E. 冯兰瑞是一位蜚声中外的著名经济学家,她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曾经被国外媒体称为“成功的中国女士”。
【小题3】作为我国著名的女经济学家,冯兰瑞取得成功的内在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9 05:0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特色小镇是聚集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特色小镇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我们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资源要素的整合集成与优化重组,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发展之路。然而,有的地方打着建设特色小镇的旗号,继续走跑马圈地、搞房地产开发、搞产业园区建设的老路。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相悖,不仅不利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动能转换,反而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和要素配置扭曲。
(摘编自曾志敏《特色小镇建设须走出新路》,有删改)
材料二:
表格一2017年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指数7月排行榜最新出炉
浙江省级特色小镇排行榜总榜单TOP10
排名
特色小镇名称
特色小镇发展指数
所在地区
产地
1
余杭梦小镇
85.69
杭州
新兴信息
2
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
85.53
杭州
金融
3
德清地理信息小镇
85.42
湖州
新兴信息
4
余杭艺尚小镇
85.00
杭州
时尚
5
桐乡毛衫时尚小镇
84.45
嘉兴
时尚
6
萧山信息小镇
83.74
杭州
新兴信息
7
鄞州四明金融小镇
83.38
宁波
金融
8
长兴新能源小镇
82.40
湖州
新能源
9
秀洲光伏小镇
81.79
嘉兴
高端装备制造
10
莲都古堰画乡小镇
81.00
丽水
旅游
 
(资料于浙江特色小镇官网)
表格二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区域分布一览

(注)从小镇目前的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和西南地区的特色小镇数量最多,华东地区多达78个。西南区域坐拥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小镇多达47个,其中,基于旅游发展型的占大多数。
(资料于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政府的创新理念和明确的政策支持对于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英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起实施的乡村小镇建设,经历了由“单纯强调中心村建设”到“因地制宜进行村镇建设”的过程,政府改变过去单一的建设中心村的做法,使村镇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局面。在很多国家,政府还通过规划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美国第一个世界级葡萄酒产地位于纳帕谷,整个山谷除了酒庄和八个小村落外种满了葡萄。为避免同质化竞争,纳帕郡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对八个小镇提出了“葡萄酒本身、葡萄酒+体育运动、葡萄酒+商业艺术、葡萄酒+休闲养生”四个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了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的乡村休闲文旅小镇集群。
国外历史悠久的特色小镇在形成初期大多以工业生产制造为主,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不断调整发展理念、拓展产业链,产业结构逐渐由制造业向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延伸,实现了三次产业间的联动融合发展。纵观闻名全球且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特色小镇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构建“特而强”“小而精”的产业生态系统,找准“产业生态位”是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发挥的关键。产业生态位决定了资源要素甚至产业性质的差异,是产业间共生互补或竞争关系的基础和前提。特色小镇不必追求像大城市那样的产业体系,更不用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应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确保形成主题性强的特色小镇。
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特色小镇的“内核”。许多国家的特色小镇不仅绿树成荫、干净整洁,而且有独特的历史底蕴,更不存在“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瑞士小镇坚持“生态优先”的“嵌入式开发”原则,在保留原始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几代人用几百年时间打造一个特色小镇,让环保、绿色、舒适成为了小镇标准。各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不遗余力加以保护,并在小镇规划和建设中保护性利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特色小镇文化的支撑作用。在制订城市规划过程中不是根据现代生活需要推倒重来、重新布局,而是在原有城镇格局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通过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和利用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摘编自白关峰《国外如何建设特色小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搞好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动能转换。
B.建设特色小镇,除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走出一条新型的小城镇发展之路。
C.我国特色小镇分布并不均衡,这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可喜的是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不存在同质化现象。
D.特色小镇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产物,借鉴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特色小镇。
【小题2】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了我国当前建设特色小镇的伟大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走弯路的现象。
B.材料二用表格的形式展示了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指数排名以及区域分布情况,在浙江地区,旅游资源在特色小镇排名中不是取胜的关键因素。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我国当前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材料三则从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角度指出了借鉴的方向。
D.材料一和材料三在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方向上都有所暗示,其中都提及了特色小镇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哪些经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刘倩
鲁迅的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我们称之为“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精神至上主义是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又主要与儒家文化传统有关。精神至上主义作为鲁迅的一种思想模式,它需要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训练才能形成。就鲁迅的精神结构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而言,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鲁迅的精神结构在本质上是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的。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民族魂”,之所以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而没有成为昙花一现的思想者,之所以始终没有失去他的现实意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
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
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
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倾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逻辑,这不 仅表现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等,对人的精神的表达、理解和强调有时甚至有些过分。由于这种思想模式是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加以延续的,因而他本人没有清醒地察觉或是干脆没有察觉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却不能因此对鲁迅的思想模式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密切关系视而不见。
(选自《文学教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直接导致鲁迅独立人格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
B.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是“精神至上观”,而这一思想特征形成依据与儒家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C.作为鲁迅思想模式的“精神至上观”,在长期的环境、心里、知识的转化和思想的训练中积淀而成。
D.我们可以清楚梳理“精神至上观”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围绕着鲁迅之所以被称为“民族魂”的原因,深入剖析了儒家文化对鲁迅的影响。
B.文章论证鲁迅“个人”的内涵,先后从“尊个性而张精神”“评判历史文化时的标准”“没放弃思想启蒙”三个层面进行了剖析。
C.文章论述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是基于他看准了精神独立最善于改变人的思想。
D.文章最后论证了鲁迅的精神结构中深深融入了“突出人的心智功能”这一思想,因此他的思想模式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所强调的人的精神,既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又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
B.鲁迅一生的思想和作为虽有波动,但始终也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反对的一般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
C.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的原因是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改变国人的精神,即人的精神的独立。
D.由于对人的精神的表达、理解和强调有时甚至有些过分,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加以延续的,鲁迅对此没有清醒地察觉或干脆没有察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雪花秘史
1611年的圣诞节,穷困潦倒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徜徉街头。这位皇家科学家很是沮丧,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的他正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给朋友送上一份礼物。他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仰天长叹:“啊,上帝!除了雪花之外,还能送什么呢?”
雪花当然无法相送,这位天才的科学家却突发奇想:他决心写一篇关于雪花形状的文章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朋友。于是这篇题为《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问世。400多年来,每当我们提到雪花研究,都会首推这篇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学术论文。
天文学家的观察毕竟不拘小节。20年后,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才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和开普勒一样,这位科学巨人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不过,他的眼光非比寻常。除了不同形态的六边形,他还记录了极其罕见的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在观察笔记中,笛卡尔赞叹道:“完美的六边形啊!边是如此直,夹角是如此相等,粗手笨脚的人类简直没戏……我绝对想象不出来,这些完全对称的六角小精灵如何在自由的空气与狂躁的风中悠闲地降生。咦,或许正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里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它们轻盈的身躯;使它们来得及左顾右盼,遵照自然固有秩序的启蒙,把自己琢磨成六片棱角的模样!”
时光机继续运转,1885年1月15日的暴风雪中,本特利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于冰天雪地中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子。后来,他发表文章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此后的数十年中,这位“雪花晶体摄影师”拍下了5000多幅雪花照片,其中每一片都不尽相同。
雪花的研究后浪推前浪,如今的雪花人当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肯尼思·利伯布雷赫特。这位物理学家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然后仔细观察,从中找出有趣的样本。他发现,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往往出现在风力小的小雪天,那时的天气特别寒冷。为此,他经常到寒冷的北方地区去等待降雪。
除六边形雪花之外,奇特的三角形雪花是大自然中普遍的雪花结晶形式。为揭开这个谜团,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同时记录下各种不同形状的雪花晶体。
最后的结果表明,其实一些三角形雪花晶体仍然拥有六个边,之所以看上去是三角形,是因为它们是由三长三短的六条边构成的。
利伯布雷赫特指出,在雪花从天降落的过程中,微小的尘埃颗粒等杂质会造成雪花的某个边缘产生倾侧。在风的作用下,向下倾侧的边缘会生长得更快,从而形成三角形。一旦三角形开始形成,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雪花在之后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即使再遭遇颠簸碰撞,也会继续维持这一形态,直至降落地面。
2006年,利伯布雷赫特的雪花照片被做成邮票,飘到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可以导致巨型雪花形成的大气条件,这对气候研究非常重要。据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雪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当地一个农场工人表示,这种雪花比牛奶平底锅还要大,直径大约有38厘米。遗憾的是,找不到相关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法。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开普勒写的《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篇专论雪花研究的学术论文,当然关于这篇文章,还有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说法。
B.笛卡尔的赞叹形象生动,富有神奇色彩,他说雪花有可能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里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雪花轻盈的身躯。
C.利伯布雷赫特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仔细观察后找出有趣的样本,这位科学家发现了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出现时的风力、天气情况。
D.将雪花拍成照片,然后再做成邮票,让这种“雪花”飘到世界各地,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或许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这种想法早已实现。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德国皇家天文学家开普勒准备送朋友礼物“雪花”,是因为他穷困潦倒,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才有了这样的激动决定。
B.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的是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但他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发现了六边形、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C.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的人是本特利,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在冰天雪地中,是用一架相机匣子进行拍摄而得到的。
D.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目的是揭开产生三角形雪花的谜团,同时记录下其他形状的雪花晶体。
E. 作者认为当前世界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雪花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一个农场工人表示的那种很大的雪花。
【小题3】文章中,本特利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而他为了拍出更多的雪花照片,最终在寒冷中感染肺炎去世。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本特利的经历带给你的感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截至2019年3月19日,《流浪地球》的国内票房成功突破46亿元人民币,继续向更高的目标跃进。与此同时,《流浪地球》在海外市场也获得了较好成绩,海外票房接近4500万人民币。该片在海内外获得高票房的现象背后,不只体现了市场对国产科幻电影、国产重工业产品的热切企盼,更蕴含着观众对中国价值、中国审美、中国电影的文化认同。可以说,《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电影具有开创性乃至里程碑的意义,开创了中国重工业电影的新阶段、新景观。

(节选自央广网《<流浪地球>票房破46亿:高票房体现文化认同》)

材料二:

-----科幻电影数量占比    ——科幻电影票房占比

图一  2012~2017年中国上映科幻电影数量和票房(%)

 

2010~2016年国产、进口科幻片上映数量

2010~2016年国产、进口科幻片累计票房(亿元)

年份

国产

进口

国产

进口

2010

4

7

1.52

23.21

2011

0

9

0

19.82

2012

0

6

0

22.5

2013

2

8

0.032

30.26

2014

0

13

0

70.36

2015

1

8

0.0045

39.67

2016

3

8

0.03

15.66

 

图二  2010~2016年国产、进口科幻片上映数量及累计票房

材料三: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中国科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下,中国科幻文艺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科幻创作是整个产业的核心。中国科幻借鉴了西方科幻的传统,关注人和宇宙的关系、人和科技的关系。在对这些话题的思考中,作家们关注更多的是科技可能带来的问题。但是,这种倾向有两个问题:其一,很多哲学层面的思考承袭自西方科幻,而没有对其进行足够的考察;其二,这种倾向与中国当今的社会主流感受不符。如果这种主流倾向继续下去,中国科幻可能会重新回到边缘,进入那种“圈内叫好、圈外冷淡”的状态。

此外,科幻是个极度依赖创意的文艺类别,创新是它的核心生命力。但是科幻创意,尤其是那种开创性的创意,是很难找到的。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倾向于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解决问题,大量生产不具备科幻创意,但故事纯熟的作品。沿袭这种创作套路,中国科幻当然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热度,但随后很可能因为质量不能提高,再次被边缘化。

对中国科幻群体来说,产业化本身也是一种挑战。中国科幻就像个刚进入成人世界的青年,以前青春浪漫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必须适应新的规则和观念。这些人可能还一时不太知道该如何面对资本、面对公众,但他们必须尽快学会。

(节选自《光明日报•科幻有望成为“功夫”之后中国最大的文化输出》)

材料四:

从《流浪地球》一波三折甚至险些夭折的拍摄历程不难看出,一方面,群众的确对优秀的科普科幻作品有着热切期待;但另一方面,科普科幻作品生产者面对的,并不是一个友好的产业环境。很多观众喜欢《流浪地球》,不一定是因为里面的科技元素,而是混合了许多复杂的心理因素。这部电影的成功能否让更多人持续关注科学,甚至走进科研领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上世纪90午代,《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的大热,为全球的古生物学研究开启了一个黄金时代。这些电影点燃了很多人的“古生物学家梦”,吸引了大批人才进入这个领域,同时也为科学家赢得了企业家真金白银的资助。中国的科幻电影事业能否复刻这一传奇呢?业内人士表示,文化环境至关重要,一个良性的科学文化环境,有助于产出更多、更好的科普科幻作品,也有助于这些作品发挥出最大的公益价值。尽管国内对科普感兴趣的人群已经大大增加,但在中国广大的人口基数里,这个比例还是小得可怜。即便是感兴趣的人群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对科学有着很深的误解。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仍是一条漫漫长路。

(节选自《中国科学报·科普创作的产业环境还欠友好》)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一显示,2012~2017年间,中国市场上映的科幻电影数量占比较稳定,票房占比相对变化较大。
B.由图一可知,科幻电影以较低比例的数量产出较高比例的票房,在中国市场有很强的观影吸引力和票房竞争力。
C.图二显示,2012~2016年间,无论是上映数量还是累计票房,国产科幻片均落后于进口科幻片。
D.由图二可知,进口科幻片和国产科幻片上映数量与累计票房数变化趋势一致,上映数越大,累计票房数也越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认同助推《流浪地球》在海内外获得高票房,说明中国元素对于中国科幻电影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B.《流浪地球》的成功,给中国科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中国科幻电影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
C.影迷对《流浪地球》的喜爱,混合着复杂的心理因素,但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电影能点燃观众的人生梦想。
D.中国科幻文艺的繁荣,需要科普生产者付出艰苦的努力,也需要观众走出对科学的误解,使作品发挥最大的公益价值。
【小题3】请你站在科幻电影创作者的立场,结合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简要谈谈促进国产科幻电影高质量、可持续繁荣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
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201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B.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C.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D.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小题2】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