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面小题。
奥斯维辛集中营逃狱记
中国网1月9日讯 位于波兰境内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二战时纳粹德国最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在这里曾经关押了数百万人,成功逃脱的只有144人,波兰人卡齐米尔兹·皮乔夫斯基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已91岁高龄的他讲述了70多年成功逃离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以及自己不同寻常的生活。
1942年6月20日这一天,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出口处负责路障的一个党卫军士兵感到害怕,不知所措,因为集中营指挥官鲁道夫·胡斯的汽车就在他的面前。车里有4个全副武装的党卫军,其中一名少尉正朝他大喊大叫,骂骂咧咧。
“清醒一下,你这个家伙!”那个军官喊道:“赶快放行,要不我打死你!”那个卫兵吓坏了,连忙升起路障,让这辆马力强大的汽车过去,开远了。
然而,要是这个卫兵走近一点看,就会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汽车里那几个人浑身冒汗,脸色因害怕而变得灰白。原来,他们根本不是党卫军,而是穿着偷来的制服、开着偷来的汽车的波兰囚犯。而行动的策划者——那名“少尉”,就是皮乔夫斯基。
皮乔夫斯基说:“我们是被送到那里的第二批人,被迫参与集中营的修建。”最初集中营里的那些老建筑不够大,容纳不下在大规模逮捕中抓来的人,于是囚犯们每天必须工作12至15个小时,在隔壁建造一座大型的新营区。
皮乔夫斯基回忆说:“在开始的3个月里,我们全都处于极度的恐惧之中。”但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头。从1940年6月到1941年6月,纳粹党卫军不断地杀害囚犯——用警棍将他们殴打致死,这是解决集中营拥挤问题最简单的方法。饥饿、超乎想象的暴虐和体力劳动将集中营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所有这些如今都记录在案。但是皮乔夫斯基记忆中的细节仍然令人震惊。囚犯们每人发一把勺子和一只锡碗——不仅用于吃喝,还要在晚上当尿盆使用。“如果谁的勺子丢了,就要像狗一样就着碗吃;如果碗丢了,那就一点汤都喝不到了。”他说。
有时候,德国卫兵们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假期而杀人。皮乔夫斯基说:“当卫兵们感到无聊时,他们会取下某个囚犯的帽子扔到远处,然后再命令他去捡回来。当囚犯跑过去时,他们就朝他开枪。然后声称该犯人试图逃跑,被他们阻止,于是为此得到三天的休假。”
被关押在这里的囚犯如何应付这样的生活?皮乔夫斯基说:“有些人祈祷,但是那些在他们到来之前被关进集中营就曾祈祷的人会说:‘只要奥斯维辛存在,就不会有上帝。’”
有6个星期的时间,皮乔夫斯基被分派运送处决后的尸体。“死亡墙位于10号和11号楼之间。卫兵们将囚犯们排成队,然后从背后朝他们头部开枪。”随后,就会有一堆脱光了衣服的尸体,由皮乔夫斯基抬着脚踝,另一个人抬着胳膊,扔到手推车上,再送到火葬场。“有时一天是20具,有时是100具甚至更多。这其中有男人、女人,还有孩子。”他重复说:“还有孩子。”
不过,直到一位朋友的名字出现在死亡名单上,皮乔夫斯基才产生了逃跑的念头。奥斯维辛集中营不少波兰囚犯由于会说德语而有了用武之地,有些人甚至当上了监狱警察,能够接触到囚犯档案。一天,一个名叫尤金尼厄斯·本德拉的乌克兰朋友来找皮乔夫斯基,本德拉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机械师,在集中营的汽修厂劳动。他告诉皮乔夫斯基,那些能够接触到囚犯档案的人告诉他,德国人准备处死他(本德拉),已经列入死亡名单。皮乔夫斯基说:“这一下我彻底绝望了。”于是,逃跑的计划萌发了。1942年6月20日,早上在仓库干活时,皮乔夫斯基暗中拧掉了一个锁门的螺栓,因此他们可以爬进去。他们来到二楼的储藏室,破门而入,换上了军官的制服。同时,本德拉用配制的钥匙进了汽修厂,开了一辆汽车过来。
他们开着汽车前往出口,一路上党卫军向他们敬礼,并高喊“希特勒万岁”。同时要演得逼真,好让卫兵相信我们。”
到了路障处,由于极度紧张,汽车内的几个人浑身冒汗,脸色苍白。皮乔夫斯基说,“这是最富戏剧性的时刻,我开始叫骂。”党卫军士兵服从了命令,升起了路障,汽车向着自由驶去,他们成了逃出奥斯维辛集中营屈指可数的144人之中的4个人。
(节录自中国网军事,2014年1月9日)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概括,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A.从皮乔夫斯基回忆的情况看,殴打、屠杀是集中营最常见的事情,在被屠杀的人中,竟然有孩子,可见法西斯的残暴。
B.奥斯维辛集中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关押过数百万人,成功逃脱的比例极低,成功者之一皮乔夫斯基回忆了集中营严格的管理。
C.一位颇有才华的机械师本德拉伙同皮乔夫斯基成功窃取了集中营指挥鲁道夫·胡斯的汽车,是成功逃脱的重要原因。
D.在皮乔夫斯基的回忆中,纳粹对关押在集中营的“囚犯”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有时仅为了得到几天的休假就可随意杀人。
E. 超乎想象的暴虐和体力劳动造成了大量的“囚犯”死亡,机械师本德拉预感到自己将难于幸免,于是策划了这次行动。
【小题2】怎样理解“只要奥斯维辛存在,就不会有上帝”一句话的含义?
【小题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2 03:2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命题。

有的学者认为,将风能和太阳能确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具有可行性。根据物权法原理,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物权客体须具有既存性、有形性、独立性、特定性。但对于风能和太阳能,其存续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难以成为物权客体。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然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如果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那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十分不利。

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利益界定,明确其所属所归;它必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为我之物”;它必须是独立于主体的“自在之物”。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判断“气候资源能否成为法律上之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显然,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控制,并独立存在,因此,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例如,人们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利用雨云实施人工降水等。即使从民法的角度看,气候资源也是可以为人力所支配的,属于民法上之“物”。台湾民法学者王则鉴认为:“物是指除人之身体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而言。”而且,气候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尽管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其开发利用受到土地、空间的限制。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民法上的财产意义,属于物的范畴。

那么,气候资源从法律上来说属于什么样的物呢?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还是私人所有的物?答案是都不是。早在1969年,美国法学教授约瑟夫·萨克斯就提出了“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由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应将其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国家或政府是这一公共财产的受托人。所以说,气候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之一,是全体公众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应当归全体公民共有,即它是一种公众共有物。所谓公众共有物,著名环境法学者蔡守秋先生在《论公众共有物的法律保护》中对其进行了界定,指不特定的多数人可以非排他性使用之物。

(选自曹明德的《论气候资源的属性及其法律保护》,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等,它既非国家所有也非私人所有。
B.根据物权法,风能和太阳能是“自由财产”,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不能成为物权客体。
C.风能和太阳能并非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之物,所以,从物权法的角度看是难以成为物权客体的。
D.根据传统民法,风能和太阳能是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占有和处分的,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段指出,在有些守旧学者看来,气候资源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B.三、四段指出,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C.全文论述逐层深入,先否定后肯定,最后给出鲜明的结论,行文很有逻辑性。
D.文章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气候资源是一种公众共有物”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将不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气候资源既是“有用之物”“为我之物”,又是“自在之物”,所以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C.气候资源具有稀缺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风能、太阳能是有限的,因而它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物。
D.基于“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自然资源应被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任何个人和国家无权干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告别语
铁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住这间。
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每次她来,舅舅都会给她一些钱。舅舅开着一些砖厂,家里的一些角落冷不丁就会出现几块红的黄的砖的样品,只是,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朱丽常常依照某些电视剧的场景比对现实,心里对舅舅的单调生活不满意,却从不流露这不满意。
这次朱丽是逃婚而来,在婚礼上突然扔下新郎就跑了。舅舅安慰朱丽说,婆家人来找,有舅舅挡着。朱丽有点感动,每次离开北京回家,客气话都没有讲过一句,最多只道一声:“舅舅舅妈,那我就走了啊。”原来朱丽的语汇也很单调。
这一次,朱丽又沮丧又难为情。每天吃完饭回到房间,朱丽会立刻上床,闭眼假寐,有时,邻居一些喧闹的声音从窗外传来,如响在耳边。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或者“拜拜”。可是小宝似乎不乐意合作。
朱丽翻身起来,走到窗前向邻居家的院子张望。
在邻家的门廊下,站着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那位死不开口的小宝,完全不同于电视屏幕上的那个小宝,长相普通,大脑门,肉眼泡。“蜗牛!蜗牛!”他边说边拽着保姆的衣服往水边走。朱丽看见,在院子西侧起伏的草坪上,有一条蜿蜒成S状的人工水系,小宝,爬上那只锻铁摇椅扭动身子摇着自己……
朱丽在窗和床之间徘徊,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不可。朱丽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新郎是她公司的同事,对她很好,公司里的人都看好他们,那天婚礼去了很多人。可是她却跑了,连个“再见”也没说。她不辞而别,也只有“不辞”才能“而别”。当她一路跑来北京,眼前闪过的不是婚礼,也不是新郎,而是母亲那张浮肿的、经常是“乌眼青”的脸。
母亲和父亲的争吵由来已久,争吵总以父亲对母亲的殴打结束。朱丽在两个大人拳脚的夹缝里长大,直到父母终于离婚。离家的父亲有时会来看朱丽,他们也有告别,但朱丽从来不对父亲说“再见”,她不想再看见他。在婚礼上,朱丽注意到喜盈盈的母亲,她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入伏后的一个下午,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邻居的大人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叔叔、阿姨说拜拜!”
朱丽“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是未曾听过的孩子们的一声清脆的童音,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小宝说出的不是别的,正是大众们长久以来苦口婆心敦促他说出的告别语:“再见!”
所有人都听见这声“再见”,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这前所未有的、此起彼伏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两边的大人不得不开始劝阻各自的孩子,小宝却不听劝,再次大喊起“再见”。他拧着眉头,嘴角一撇一撇的,就要哭出来的样子。
露露也大喊起“再见”,人已被她的父母领出院门。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那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他憋红了小脸,汗流浃背的,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朱丽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她就琢磨,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小题1】文章开头从舅舅家二楼闲置的客房写起,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二段中“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句的含意。
【小题3】文中画线句写出了朱丽什么样的心理?
【小题4】本文叙写朱丽的北京生活,请探究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0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
2016年2月4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工信部出台了《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指出“本规定所称网络出版物,是指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具有编辑、制作、加工等出版特征的数字化作品”,网络出版属于数字出版,但数字出版不等同于网络出版,例如用户电脑里自存或出版单位制作完成后,但未在网上发布的电子书、数字音乐、数字期刊等,既不具备“在线”特征,也不具备“来自网络”特征,属于数字出版物,但不属于网络出版物。
(摘编自《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1期)
材料二:
虽然传统出版单位对于数字出版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纷纷布局数字业务,但数字化转型工作仍需继续深化,进一步加大力度,进一步提升速度。《2014~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3387.7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69.8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仅为2.06%。
对此,方正阿帕比公司总经理赫思佳谈到,目前国内出版单位的内容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数字资源整体不够丰富。数字资源制作完成后,没有考虑好面向什么样的用户群做推广。比如国外汉学家、中国语言、文化研究者,他们需要的是古籍、专业文学研究论著,现在许多这样的资源并没有被制作成数字出版物。
“数字出版走出去的优势在于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一是与国际接轨,实现线上阅读,让更多的读者阅读到反映中华文化的图书;二是可以促进线下纸质图书的销售。”山东友谊出版社总编张继红如是说,她还认为目前数字出版走出去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版权保护。
(摘编自《2015-2020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转型升级与商业模式创新分析报告》)
材料三:
线上数据“催动”线下流动。从数字出版的角度看,如何实现阅读数据和实体出版物的对接,是当前数字出版领域的一大课题,如何将阅读需求的读者数据收集、整理、挖掘,形成精准的需求点,这考验着数字出版机构的智慧。亚马逊的实体书店已经做出尝试,线上评分高的书摆放到醒目位置,而且店内商品几乎均为3星以上图书。
从线上总体数据看,数字阅读并不缺少用户和资金,《2016年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喜马拉雅FM活跃用户规模高达2554.41万人,知乎活跃用户规模为974.98万人;截至12月4日零点,马东《好好说话》以555万元成为“123知识狂欢节”的销量总冠军……种种数据显示数字阅读的一种趋势,代表着有很多人在尝试数字出版的新模式和数字阅读的新方式。
从用户角度看,数字出版用户的反馈渠道缺失。例如,笔者曾订阅了4个“得到”APP专栏,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一些内容并不是所需内容,这时不能取消订阅,因为一次订阅就是全年,这种只有累加式的订阅数据并不能代表内容质量一定优质。
(摘编自《2016数字出版报告摘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型出版方式,依赖于数字技术,当前数字出版总收入中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所占比例偏低。
B.忽视用户群的需求,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是目前数字出版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事实上,很多重要资源还没有被制作成数字出版物。
C.数字出版机构必须充分发挥智慧,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人尝试线上阅读,这对于线下纸质图书的销售也能产生推动作用。
D.很多人愿意尝试数字出版的新模式和数字阅读的新方式,从线上总体数据看,数字阅读缺少资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出台了有关数字出版的相关意见,对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有具体说明,“来自网络”是数字出版的基本特征。
B.种种数据显示,数字阅读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数字出版方兴未艾,业内人士肯定了数字出版的优势,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
C.App专栏成为线上数字阅读的重要方式,但数字出版用户在阅读其订阅的APP专栏时,发现某些内容并非所需,却不能取消订阅。
D.线上数据可以“催动”线下流动,实体书店要对有阅读需求的读者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挖掘,亚马逊的实体书店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小题3】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数字出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云南女导游连骂游客4分钟:不消费对得起良心吗?

(中新网昆明5月2日电)五一小长假期间,云南再爆导游骂游客。昆明一女导游嫌游客购物少大发雷霆,大骂游客没良心、不要脸,被偷拍曝光。昆明市旅游监察支队表示,已经安排专人调查,一旦查证将严肃处理。

1日是五一小长假第一天,但有游客通过微信视频爆料称,在云南旅游时因购物少被女导游大骂没良心、不要脸。这段持续4分43秒的视频中,女导游全程不换气骂人。视频中,女导游因部分游客消费金额低或有的游客没有消费,向游客大发怒火:“你们的良心和道德在哪里?”女导游称,“我付出了四天的时间,有父母、孩子,如果大家(游客)不消费,对得起你们的良心吗?”她甚至威胁,“如果每个人不消费满3000-4000元,将取消版纳的旅游,旅行社将不再负责返回沈阳、河南游客的2000多元的机票费用。”

整个视频并未交代导游所属旅行社及出游时间等信息,仅提及下一站将到达云南西双版纳。

记者联系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副部长段金华了解到,初步核实的情况是:该名导游是昆明的导游,他们在游完大理、丽江后回到昆明进店购物,进完珠宝店后,出来再进黄龙玉店。按照行程,当晚的旅行终点站是西双版纳,其它信息还在调查核实中。

随后记者联系了昆明市旅游监察支队。该队“五一”值班工作人员表示,旅游部门已安排专人调查处理,因为不能看出视频中游客的旅行时间、旅行社等信息,还未能确认女导游身份。

多年来,旅行社、导游强迫游客消费的行为在云南屡屡发生,官方屡禁不止。2013年的十一黄金周,网曝“云南香格里拉导游威胁‘把刀架在脖子上’强推自费项目”;2014年1月,新闻曾爆出云南一导游辱骂游客“不买东西比卖淫可耻”……

有鉴于此,2014年1月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云南省监察厅等多部门,规定了“十五不准”,来维护云南的旅游环境。2015年1月,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又尝试推行导游市场准入、退出机制。

昆明市旅游监察支队工作人员称,在此番背景下,视频中的女导游还强迫游客消费且恶言相向,影响恶劣,一旦查证将严肃处理。

(摘自中国新闻网,2015年5月3日)

材料二

为何又见“恶导游”

乔志峰

五一小长假期间,云南昆明一女导游嫌游客购物少大发雷霆,大骂游客没良心、不要脸,被偷拍曝光。昆明市旅游监察支队表示,已经安排专人调查,一旦查证将严肃处理。

“恶导游”仿佛也成了某些景区的“一景”,几乎每年都会被曝光,并引发社会的强烈批评。前年,“云南香格里拉导游威胁‘把刀架在脖子上’强推自费项目”的新闻惊呆世人;去年,云南一导游辱骂游客“不买东西比卖淫可耻”;今年,这位女导游滔滔不绝大骂游客,火爆的视频迅速成为网络热点……这哪像导游,倒像是拦路剪径的强盗。如此无耻行径,不仅丢了自己的丑,更是“煞了风景”给景区抹了黑,同时还涉嫌违法。

事情发酵成了网络事件,管理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并表态“一旦查证将严肃处理”,态度很鲜明、话语很铿锵。只可惜,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如果早一点加强管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又怎会落到现如今千夫所指、举国共讨的尴尬境地?

实际上,当地的管理部门并非对问题全无觉察,也并非全无作为。早在2014年1月,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云南省监察厅等多部门就出台了“十五不准”的规定,来规范旅游行业的行为、维护云南的旅游环境;2015年1月,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又尝试推行导游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可是,为何“恶导游”至今依然层出不穷呢?是执行力度不够,还是规定出台后就束之高阁,沦为一纸空文?

事件影响十分恶劣,涉事女导游及其供职旅行社受到严惩乃意料中事。不过,窃以为当地不能就事论事,仅仅祭出“锯箭疗法”,而是应该举一反三,真正彻底地清查当地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反思管理上、制度上的不足和漏洞。

(摘自中国青年网,2015年5月3日)

材料三

“恶导游”事件频发 云南欲试点导游管理改革

(中新网昆明1月9日电)云南省旅发委主任段跃庆9日在参加当地媒体“金色热线”节目时表示,云南已经上报国家旅游局,申请试点导游管理改革,并尽快在近期出台,给导游一个归宿感。

段跃庆说,去年,赴云南游客超过2.3亿人次,来的人多了,云南的承受能力、管理能力等受到考验,出现这几件事情表明云南旅游确实存在薄弱环节,需要治理。

“普遍的导游希望有一个归宿感,我们现在也在进行导游方面的改革。”针对频频发生“恶导游”事件,段跃庆表示,云南已经向国家旅游局申请进行导游方面的改革,引入导游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要求导游与旅行社和企业签订合同,保障基本待遇。引进一些服务中心进行协调、管理。

同时,加大宣传贯彻力度,让旅游者、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了解法律;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在监督下让旅游市场回归理性。

段跃庆称,“旅游法”出台后,该省已经积极推进云南旅游条例的修订。10日,云南省政府将召开“全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会议”,10个委办厅将联合下发相关文件,规范指导云南旅游发展。

段跃庆介绍,香格里拉导游威胁游客事情后,该地要求学习“旅游法”,乡镇干部都要参加“旅游法”考试,并一次性配备了20个执法人员,使当地旅游发生很大变化。

(摘自中国新闻网,2015年1月9日)

材料四

旅游法实施半年,近九成人会用各种方式维权

记者黄璨、通讯员曾蔚彬

正值旅游法实施半年之际,携程旅行网做了一次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87%的被调查者知道实行了新的旅游法,并对它的内容有所了解,30%的游客有过权益受损的经历,近20%的游客曾遭遇强制购物。

在旅行中,发生损害权益的事情时,89%的旅游者会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维权。其中,选择打客服电话投诉的旅游者为34.6%,15.5%的旅游者选择先用手机拍照取证,回来后进行投诉、索赔。旅游者在寻求第三方机构进行维权时,27%的人会选择旅游局、旅行社协会等行业协会,26.7%的比例会选择消费者协会。

网络维权也正在成为消费者的一大维权途径,25.6%的旅游者选择在微博、论坛等网络上发布信息,期望引起相关企业或部门的重视。有5%的人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只有3.8%的人完全不知道找什么机构进行维权。

(摘自羊城晚报,2014年03月15日)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新闻都报道了云南“恶导游”事件,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相同之处?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新闻中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3)阅读材料四,简要回答旅游消费者的维权途径有哪些?
(4)阅读材料三,并结合其它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根除“恶导游”现象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