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医者仁心、肝胆相照的吴孟超
林蔚雅商
“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常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这么说。因为这份爱,吴孟超几十年来坚持只给病人开价格最便宜的药,就连给病人问诊的听诊器都会细心地先用手焐热。他是无数患者心中妙手回春的“老神仙”。“病人生病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他们可能已经花光了家里的钱,有的还负债累累。作为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这是吴孟超对年轻医生说得最多的话。
有一次,病房里收治了一位来自浙江农村的妇女。手术后五六天,吴孟超去查房。他仔细检查完病人,又认真看了她的病历,眉头微微皱了起来,半晌没吭气。那时,在场的人都很紧张,“看样子,‘老爷子’准是又看出什么问题来了。”果然,吴老把值班医生叫到走廊里,劈头便问道:“这个病人为啥要用先锋6号?还是进口的?”值班医生答道:“作为常规术后抗感染,现在大家都在用先锋6号,这个病人也就用了。”吴孟超一听就火了,大声说道:“现在有的医院、有的医生不好好给人治病,光知道给病人开贵重药品,凭此赚钱、提成,完成利润指标。你不要学他们!”
平时,吴老总是反复强调,要求医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用哪种。在为病人做检查时,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他决不会让病人去做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能够看清楚,他也决不会让他们再做第二次检查。
每次手术结扎,他都是坚持用手、用线。他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病人服务,用一次缝合器械,1000多元就没了,那可是一个农村孩子几年的读学费用啊!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正是这般精打细算,吴孟超和他的团队切除一个肝脏肿瘤的手术费、治疗费等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人曾劝他松松口,也进一些自费的耗材和药品,这样医院一年至少可增加上千万元的利润。可是,吴孟超毫不松口,他说:“我们不能把医院开成药店,把病人当作摇钱树。”
可就是这位医学泰斗,吴孟超一生中虽然成就卓著、功勋无数,却始终保持着谦逊质朴的本色。他特别强调,为医之道,做人很关键,要善于做人。“一是要做一个善于团结人的人,二是要做一个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人,三是要做一个善于服务的人。”
在吴孟超的从医生涯中,最让他鄙视的是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失的“太平医生”。他说:“救治病人如果怕担风险,前怕狼,后怕虎,那么禁区永远是禁区,病人只能在医生的摇头和沉默中抱憾离开人间。”
如今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名医了,吴孟超依然不忘恩师裘法祖的谆谆教诲,表示自己的成就更多是因为能踩在巨人肩膀上而获得的。他对记者说:“肝胆外科的发展是各级领导的关爱和全体同志一起努力的结果。任何一台手术的成功也不是手术者一个人的功劳。一个病人痊愈出院,护士的功劳占百分之七十,医生只占百分之三十。”
只要不出差,吴孟超每天都会亲临“战场”,不是当指挥官,而是做一名荷枪实弹的战士,用自己的双手向肝癌发起歼灭战。已经年逾九旬的吴孟超,现在每年主刀完成的手术也要将近两百台。每每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久违的笑容,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悦,发自内心地高兴。他曾自嘲说“这可能是手术依赖症”了。
老人动情地对记者说:“人老了,力气也越来越少了。但只要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刀我还是要开的,前提是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逞强。医疗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吴孟超敢于挑战权威,鄙视不求有功、但求无失的医生,他自己在医生的岗位上,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和人生的意义。
A.吴孟超作为医生,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省钱,正如他的座右铭——“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B.吴孟超反复强调,医生应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使用便宜药,处处为患者考虑,精打细算,所以吴孟超和他的团队切除一个肝脏肿瘤的手术费、治疗费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C.如今已年逾九旬的吴孟超,虽已是名满天下的肝脏外科医生,但在日常工作中仍坚持事必躬亲,主刀动手术。
D.吴孟超成就卓著、功勋无数,却始终保持着谦逊质朴的本色,在他看来,善于做人是做一名好医生的关键。
【小题2】作为医生,吴孟超的医者仁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吴孟超除了有做医生的仁心之外,还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4】为什么吴孟超说“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17 04:23: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禽流感病毒研究将重启
有关H5N1禽流感如何获得在人群中轻易传播能力的研究现在已经开禁。
近一年前,在研究引发争议之后,约4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自愿决定暂停他们的工作。这次暂停是为了让政府有时间重新考虑生物安全性的问题并应对公众的焦虑。
“已经进行了很多讨论,因此我认为这一自愿暂停的必要性已经不存在了,”圣祖德儿童研究医院的病毒学家理查德·韦在23日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
另一名之前同意暂停工作的研究人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河冈义裕(音)也说,现在很有必要继续开展变异禽流感病毒的研究。
“我们想重新开始H5N1传播的研究,因为我们相信这一研究对于流行病的应对非常重要。我们对禽流感如何适应哺乳动物的研究将有助于监控和防疫工作,”河冈义裕说:“不进行研究的风险才更大。”
2012年12月,有关河冈义裕和荷兰伊拉斯谟医疗中心的罗恩·富希耶尚未公布的实验室工作的消息引发了争议。两个实验室通过不同的技术改造了禽流感基因,使其可以通过飞沫在白鼬中传播。这些研究的目的是看看病毒能够如何自然进化从而在人类中大规模传播。
有人担心,变异的病毒可能会无意中流传出来,或者重要的信息会落入恐怖分子之手,外界因此呼吁终止研究或者不对公众发布重要信息。
不过最终,《科学》和《自然》杂志还是刊登了全部的研究内容。
富希耶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生物安全性并不是暂停研究的主要原因。
与安全官员的讨论表明,“研究原始资料被怀有恶意的人滥用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假如不说可以忽略不计的话,”他说。
并不是所有相关的研究都得到了解禁。河冈义裕说,在美国,联邦卫生官员还没有制定出规范这类研究的最终准则。
因此,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的H5N1传播研究尚无法重启。这其中就包括河冈义裕自己的传播研究和富希耶的一部分研究。 《参考消息》
【小题1】对“禽流感病毒”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可在哺乳动物中传播的病毒。
B.禽流感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是可以轻易获得传播能力的。
C.对禽流感病毒的研究有利于禽流感的监控与防疫,也可能被恐怖分子所利用。
D.禽流感病毒通过变异在人类中进行大规模传播。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富希耶在之前同意暂停研究工作之后,于一年后,又重新启动了工作,他认为病毒研究被坏人利用的可能性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B.40位科学家出于对生物安全性问题的考虑以及应对公众焦虑心态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暂停了研究工作。
C.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改变基因的方式,借助飞沫在人类中大规模地传播。
D.由于政府官员对安全性的担忧及部分科学家的积极配合,对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停滞了近一年。
【小题3】依据文章,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冈义裕与富希耶的研究之所以引发争议,原因是他们通过改变基因的方式制造出了新的禽流感病毒,有人担心这些病毒可能会无意流传或重要信息落入恐怖分子手中。
B.虽然禽流感病毒研究已经重启,但在没有制定出此类研究规范的准则的情况下,各国的研究仍难以进行。
C.借助人工改变基因的研究方式,是目前研究禽流感病毒如何在人群中大规模传播的唯一可行的方式。
D.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自然变异的方式,在人群中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因而引发政府及公众的关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名牌陷检测恐慌引几问
本报今天消息 记者汪令来、许悦报道:为什么一个地方的合格产品,却在另一个地
方被检出“不合格”?最近,针对凉果、奶粉、月饼、饮料、方便面等的各种市场检测,正让企业不知所措。一些知名企业自称“坐在火山中上”,不知负面点名何时会降临。
淮南之橘、淮北为枳?
上周,乐百氏、娃哈哈、农夫山泉等知名饮料,被天津市工商局抽检为不合格。但这些企业都表示异议,强烈要求复检。
9月中,广州莲香楼月饼某批次菠萝馅料,被北京卫生局检出“含有违禁成份苯甲酸”。而两天后,同样属权威的广东省、广州市两级质监部门均表示,经过抽检,莲香楼馅料中没有发现苯甲酸。
9月上旬,著名品牌雅士利先是被国家工商总局公布某批次中老年奶粉中的铁和维生素B1的实测含量与商品标签不符;但同样是国家工商总局,紧接着又出面解释称,实测值虽与标签不符,但仍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并非质量问题。
而此前数月,广东凉果在北京频遭封杀,添加剂的争议愈烈。虽然这些产品都由权威部门检测,但每每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和解释。而就在这“冰火两重天”之间,“企业的品牌和市场已遭受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广州某大型食品企业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表示。
检测结果发布应否完善?
“我们成天像坐在火山口上!”广东某大型饮料企业市场部的程小姐,在其博客中如是说。她透露,一旦有同行的大品牌被点名,大家就会草木皆兵。她直言,时下一些知名企业,在所谓“问题产品”处理上,遭遇了“不公正待遇”。
首先检测程序是否公正。按规定,政府部门抽检发现的不合格商品,必须知会生产企业,待15天的异议期过后,不合格的商品才能予以曝光。但事实上,包括莲香楼、农夫山泉等企业均表示,到曝光时也没收到天津或北京方面的“任何通知”。
其次执行标准是否统一。在此地为合格产品,怎么到彼地却成了“问题产品”?各地区的标准执行尺度是否一致?某些异地抽检的“不合格”是否存在质量以外的原因?……这对知名企业的杀伤力尤其大,因为名牌产品的销售范围广,“出问题的几率大得多”。
最后是媒体报道是否公正。比如有的产品本身是被假冒的,媒体不经证实就匆忙报道;有的产品被点名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质量,有的是包装,有的甚至只是标示不合格,但在报道中统统被贯以“问题”二字。更要命的是,在同时公布的一大批产品中,越是名牌产品越是容易被挑出来重点报道。最后的结果是,那些不知名产品的问题可能更大、更多,但却因名字不为人知,反而躲过了公众惩罚。
“问题产品”亟须科学对待
现在,浙江、北京等地,是国内“问题产品”曝光集中区域。对此,广东省质监局副局长任小铁认为,北京每周公布那么多不合格产品一点也不奇怪,广东质监部门上半年抽查了全省4万多批次产品,不合格达6128批次,如果都公布,势必引起市民恐慌。但事实上,有些问题并不是非得曝光不可,比如标签不合格等等。立足于目前的生产现状,广东质监部门目前是有选择性地公布质量特别差、容易造成危害的产品,是以整改为主,而非一味打击。
【小题1】对这篇新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最近,媒体对一些产品的市场检测报道给一些暂未被点名的名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B.正如“淮南之橘,淮北为枳”的道理一样,名牌产品在异地被检出“不合格”是很正常的。
C.对企业不实的负面报道容易对企业的品牌和市场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名牌企业尤其如此。
D.媒体对不合格产品的报道应将重点放在不知名产品上,因为不知名产品的问题可能更多。
E.对不合格产品产并非都需要予以报道,就算对曝光产品采取以整改为主的措施也未尝不可。
【小题2】名牌陷检测恐慌的现象,引发了记者 的“几问”,从这“几问”中可以看出记者对这一问题持怎样的态度?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3】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及时准确、客观公正正是新闻的主要特征。这则新闻发表以后,有读者认为记者编辑明显在这这些企业喊冤,报道不够客观公正。但也有读者认为,这篇新闻不仅及时准确地报道了事件,而且通过“几问”表明了立场,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对此,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济学家们常常以“荷兰病”来警示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过分依赖的危险性。

荷兰是上世纪50年代因发现海岸线盛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其他工业逐步萎缩。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的动力萎缩,国内的其他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而在我国,煤炭资源省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煤炭产量,除了增加煤炭的输出,还将与煤炭相关的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及深加工、大型坑口发电厂等作为鼓励发展的产业,享受含税用户优惠电价和各种税费减免,结果就是以煤为主,产业结构单一。而市场本身也会强化产业结构单一问题。因此,煤炭资源省份可能过分依赖煤炭产业而降低其综合抗风险能力。当煤炭资源枯竭时,其经济将陷入困境,这就是通常比喻的“荷兰病”和“资源诅咒”。

煤炭资源输出并不一定就有“荷兰病”,问题的关键是产业结构单一。此外,“荷兰病”多发生于小国,这也证实了产业结构单一问题的严重性。中国是一个大国,“荷兰病”即使有,也只能是局部问题,煤炭资源省份患病了,还会有中央政府帮助。当然,这不等于煤炭资源省份不用为此担心。

事实上,如果煤炭资源省份现在不未雨绸缪,他们的麻烦会远远超过“荷兰病”可能带来的问题。由于近年煤价上涨和煤炭需求快速增长,这些省份煤炭扩展的财力充足,加上东部发达地区对高耗能产业在环保、资源等方面的限制,资金纷纷向这些煤炭资源省份转移,增量资金绝大部分投向与煤炭相关、高能耗、也是高污染的行业。这使当地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我们比较熟悉地把忽视资源成本和环境污染理解为不可持续发展,是不计成本的发展。因为,如果加上资源成本和环境治理费用、人的健康和医疗费用,10%的GDP增长是要大打折扣的,严重的则有可能是经济的负增长。当然,矿业可以给当地的就业和基础设施带来好处,但是矿业活动对环境有潜在的危害,如造成水土流失,使农业人口失去生计,而这些人往往都是穷人。另外,煤炭资源输出所带来的财富往往大多外流。

有两点必须强调,首先,基于比较优势的市场运行会强化本已单一的产业结构,资源型省份的经济转型不可能由市场自发推动。其二,煤炭资源省份不能在煤炭资源枯竭的时候才开始寻找发展持续产业,而应该在煤炭兴盛时期就着手产业的多元化,思考在煤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小题1】对“荷兰病”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指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的动力萎缩,国内的其他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
B.是指我国煤炭资源省份过分依赖煤炭产业而降低综合抗风险能力,使经济陷入困境。
C.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过分依赖的危险性。
D.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过分依赖某种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最终拖累经济发展的现象。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煤炭资源省份以煤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主要由于煤炭生产、输出和发展高耗能产业都受到了政府在电价和各种税费方面的优惠。
B.东部发达地区在环保、资源等方面限制高耗能产业,纷纷将大部分资金投向煤炭资源省份的与煤炭相关、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
C.煤炭资源省份即使患“荷兰病”,也不是资源输出的必然结果,而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况且就全国来说,只是局部问题。
D.如果加上资源成本和环境治理费用、人的健康和医疗费用,会使GDP增长的10%大打折扣,严重的则有可能是经济的负增长。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煤炭资源省份应该未雨绸缪,保护住自己的资源,将更多的煤炭资源留给子孙后代,以更好地保证可持续发展。
B.煤炭资源输出所带来的财富往往大多外流,当资源枯竭时,留下来的很可能是一个没有资源、又没有良好自然环境的地方。
C.煤炭资源省份应该在煤炭资源还未枯竭之前,由政府强制进行经济转型,这时有足够的资金,便于进行经济转型投资。
D.不可持续发展既耗费资源,又破坏环境,而取得的经济效益不过是剥夺了子孙该有的东西,或是把债务留给了他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陈道明:让世界无奈于我
沈青黎
陈道明一直被视为演员中的“异数”——在这个媒体热衷于制造话题的年代,他鲜有话题,也不迎合他人制造话题;而作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男演员,他时常以演艺圈边缘人自居,对自己的身份若即若离。
陈道明有着公认的好演技,却经常以戏子自居,对给予自己荣耀的演员这个职业没有太多好感。但无太多好感不代表不敬业,他尊重自己的职业特性,珍惜上天赐予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方式,拍戏时迟到早退、不做功课、现场摆谱等情况从来不会出现在他身上。
陈道明是从慢时代里走过来的,沉默冷峻如他,也常常会在接受采访时情不自禁地提及早年的拍戏经历:那时候,一部小电影拍上四五个月,为一部40分钟的独幕话剧,全剧组去车间实习3个月,都是常有的事。大家想法都很单纯,戏能不能拿奖、能不能火、投入和回报是否成正比根本不在创作概念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演员变成了一个高负荷、高回报的职业,拍戏也变成了一件非常浮躁的事。很多剧组一开工,大家想的都是怎么提高效率,能赚多少钱。大环境的改变让陈道明很不适应。他屡屡强调:“我是文艺圈的人,不是娱乐圈的人。”但旧时的文艺圈逐渐分崩离析,让他无所依凭,内心的纠葛也越来越多。面对这种冲突,陈道明只好选择了精神上的遁世:他不再看电视,也不读报,不看小说,而是寄情于书画和钢琴,并努力钻研古籍,将自己修炼成最具文化修养的艺人。 
1990年拍完电视剧《围城》之后,陈道明一直保持着拍一部戏歇两年的节奏。不想演的片子,给再高的片酬他也不演,可一旦接下一部,他就会踏踏实实待到杀青,相比那些四处串戏赶工的年轻演员,他反倒成了全剧组最清闲的人。他拍戏还有个癖好,那就是不带工作椅,有时一站就是一天,因为“想保持精神的亢奋,不给自己犯懒的机会”。看到这么大牌的艺术家都站着,整个剧组只好全体陪站,陈道明也因此落下了“难搞”“不好合作”的名声,但他对此不以为意,只是淡淡地解释说:“我并非不好合作,只是觉得你首先要尊重这个职业,这个职业才会尊重你。我无奈于这个世界,只好让这个世界也无奈于我。”
陈道明的名字取自《道德经》,暗合“道常无名”之意,但他认为自己不算个得道之人。“按照老子的境界,得道的人身上应该有一种包容万物的平和,无为而无不为,而我还残存一些金刚怒目之气,对大多数事情我可以避开、忍让,但是对我参与的事,我就得把自己认为不对的那部分都统一好。”为了达到这种统一,陈道明在许多事情上特别有原则,比如他要拍戏,那么从进入剧组到拍摄结束前,他会一直穿着戏服。在他看来,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神韵,必须想个办法,让没有感情的戏服“附着”在自己身上,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楚汉传奇》拍了六个月,陈道明就把其中的几套戏服穿了六个月,期间从未穿过别的衣服,即便回家也依然穿着刘邦的衫裤。拍完戏把衫子一脱,他才变回了他自己。
因为气势难掩、言论率真,陈道明往往被认为孤傲、冷漠,甚至难以接近。拍《一地鸡毛》时,导演冯小刚最担心的就是陈道明太孤傲,演不好那个处处讨好他人、左右逢源的小职员小林。可一进剧组,陈道明就像小林附身一样,十二分殷勤周到,处处赔着小心,每天收工后还帮忙收拾东西,对任何人都笑眯眯的。而戏拍完吃散伙饭的那天,他连个过渡都没有,“唰”的一下就离开了小林,脸上又恢复了那种波澜不惊的表情,周围的人都大为诧异,冯小刚感慨:“你这变得够快的!”他淡淡一笑:“这就是我的职业,我就是个戏子。”
“戏子”这个词,含有很深的轻视意味,陈道明却坦然笑纳。在他看来,现在的文艺结构跟旧社会的草台班子颇为相似,艺人努力迎合社会商业大潮的需要,甚至不惜丢掉底线,这点还不及旧时的戏子,所以他宁可当个有操守的戏子。圈内人都知道,陈道明演戏对片酬并不计较,但假如对方开出的片酬过高,他反倒要再三斟酌,更加留心剧本的质量。
只要剧本合适,时间和心情都配合,陈道明接戏并非不爽快,但他“只负责踏实演戏,不负责配合媒体塑造自己”。至于后期的宣传,他乐意配合,但绝不迎合。有人说他太傲,他也照单全收,他认为:“傲不是一件容易事,谦虚倒是容易——只要弯下腰就行了,傲却要挺直腰板,总得有什么撑住腰吧……”
陈道明常说自己是个对人生设计感差,也不想有设计的人,而节制和疏离是他与世界交流的方式。至于这种交流带来的副产品,比如褒贬、毁誉,他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都可以,就像冷了就加件衣服、暖了就脱一件,这么多年我早已经适应了,容易受刺激的是那些没有准备的人”。
(选自《读者》2014第18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有人说:“他,是演艺界永远的一股‘清流’。”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陈道明以一种固执的缓慢,生活在自己的步调里。
近四五年,在不多的接受采访的时候,陈道明已不局限于指正身边所见的不满,他开始公开批评国内品质低劣的影视剧作品,包括圈内急功近利的风气。
“这些剧能面世,是导演脑子完全进水了。”他更不理解的是,那些烂剧的故事本身就是假的,演员还要在那里装模作样、声泪俱下地演,越认真演却越加重了这种假。
——丁尘馨 马海燕《陈道明:倔强为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道明一直被视为演员中的“异数”,他鲜有话题,也不制造话题,因此他认为自己是演艺圈的边缘人,甚至不承认自己演员的身份。
B.文章通过对陈道明言行及经历的叙写,表现他率真、敬业、淡泊等与众不同的个性,是“演艺界永远的一股‘清流’”。
C.大环境的改变让陈道明很不适应,他的内心无所依凭,只好选择精神上的消极遁世,寄情书画、钢琴和古籍,将自己修炼成最具文化修养的艺人。
D.社会商业大潮滚滚而来,艺人们努力迎合,甚至不惜丢掉底线。陈道明认为这点还不及旧时的戏子,他宁愿以受人轻视的戏子自居,做个有操守的戏子。
E.陈道明用节制和疏离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从不设计自己的人生,对由此带来的褒贬毁誉泰然处之,因为他已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陈道明说:“我无奈于这个世界,只好让这个世界也无奈于我。”请结合材料概括,这种“无奈”体现在哪些方面。
(4)“傲不是一件容易事,谦虚倒是容易——只要弯下腰就行了,傲却要挺直腰板,总得有什么撑住腰吧……”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陈道明这一观点的看法及获得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居里夫人自传(节选)
1914年8月1日,德国向法国宣战。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包括实验室的职员和学生,都加入了军队的行列,镭研究所实验室里只剩下我和一个有严重心脏病的技师。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都应该义无反顾地尽其所能,帮助国家渡过难关。我当然也不能例外。我把实验室所储存的镭,放到绝对安全的地方藏起来,努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学识,尽一切努力为国家作应有的贡献。我主要的工作是为各个军事医院提供X射线检查,同时负责组织战地医疗队。
战争期间,利用X射线能够查出伤员弹片所在的确切位置,医生手术时十分迅速和准确。如果是骨骼和身体器官受到损伤,通过X射线也能一目了然地发现。借助这一手段,医生对许多内伤的恢复情况也能了然于心。但是战争开始的时候,没有一所军事医院配备X射线治疗仪器,也没有必要的技师,在其他的医院里这种设备也是寥若晨星。
我决心自己来解决设施和技师这两大难题。我四处奔走,把所有的实验室X射线设备集中在一起,1914年8月和9月两个月里,建成了几个X射线医疗站,由我培训的志愿者在医疗站里负责具体操作。在马恩战役中,这几个X射线医疗站起了很好的作用,只是这种设备和人员太少,无法满足整个巴黎地区所有医院的需要。
我向红十字会请求帮助,他们给了我一辆普通的敞篷汽车,经过我的设计和改装,这辆车变成了流动X射线医疗车。车上有一台设备齐全的X射线放射设备,一台发电机固定在车厢里,利用汽车上的发动机带动发电机以供应X射线设备所需的电力,只要有医院需要,我们便迅速开车赶到。
医生们尝到了流动医疗车的好处,这种车的需求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我向政府提出了增加流动医疗车的计划,很快得到“全国伤员救护会”的大力帮助,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我的计划在最短的时间里变成了现实。法国与比利时之间的作战区以及法国其他地区,总共创建和改造了200多处X射线医疗站,还为军队装备了20辆流动X射线医疗车。这些车辆都是各界人士慷慨捐助的,还有些人捐赠了整套的X射线放射设备。这些私人捐赠对救助战地受伤士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时,称职的司机很少,没办法我自己学会了开车,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亲自开车前往。那些医院和救护站的医生、护士们大公无私、勇于牺牲的精神,使我们心生钦佩之情,并常以她们的精神鞭策自己去克服一切困难。那些被抬到救护车上的伤员们鲜血淋漓、血肉模糊,令人不忍目睹。在作X光检查时,他们咬紧牙关强忍着搬动身体所带来的剧痛,从来没有任何抱怨。他们在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痛苦时所表现出的坚强毅力和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经常让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类生命的摧残,永远忘不了那血腥恐怖的场面,我坚决反对一切战争。
当时我最为头痛的一件事是没有得力的助手,帮助我进行X光检测。因为X射线技术在医学领域使用不久,掌握这方面知识和技术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战争时期,符合条件的人大多数都去服兵役了,我决定培养妇女做我的助手。于是,我向卫生部建议,在伊迪斯·卡维尔医院下属的护士学校里,增加一个X射线照相科。我的建议很快得到批准。1916年,镭研究所开始组建这个科并培训学员,在整个战争期间共培训了150名妇女。所学习的课程有基础理论和解剖学,此外还要接受一般的实习和训练。她们的文化基础都比较低,但只要肯努力学习,便能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这里毕业的学员后来都成了优秀的X射线照相技师,得到了卫生部的赞赏。其实,按她们所学的课程只能成为医士的助手,但是她们当中却有很多人能够独立操作这项技术,真是非常的难能可贵。
由于战争期间从事了大量医疗救护工作,我在X射线在医疗的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大量的医疗检验新技术知识。为了说明、证实X射线照相术对医疗的重大价值,尤其是对在战争时期的发展与和平时期的用途进行比较和说明,我编写了一本名为《战争中的放射学》的书,并将它出版发行。
(选自《相伴一生的伟大传记》,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因为有了居里夫人,所以能够利用当时在医疗技术上领先的又极少人能掌握的X射线技术,来做好医疗救护工作。
B.战争期间,法国称职司机很少,居里夫人自己学会开车,各个军事医院都是由居里夫人亲自驾驶流动医疗车去提供X射线检查的。
C.因为居里夫人是女科学家,安排的培训课程就十分切合女学员实际,所以培养的妇女X射线照相技师得到了法国卫生部的赞赏。
D.居里夫人不仅在科学研究上立下卓著的功勋,而且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努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学识,尽一切努力为国家作应有的贡献。
E.居里夫人的自传思路清晰,表述准确具体,文笔朴实无华,体现了她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家的行文风格。
(2)请找出最能概括居里夫人在战争时期行动的指导思想的一段话,并作简要分析。
(3)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居里夫人是怎样努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学识,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4)“自传”顾名思义应当写自己,居里夫人却用了许多笔墨去写读者不一定想知道的医生、护士、学员、伤员和工作人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