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济学家们常常以“荷兰病”来警示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过分依赖的危险性。

荷兰是上世纪50年代因发现海岸线盛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其他工业逐步萎缩。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的动力萎缩,国内的其他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而在我国,煤炭资源省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煤炭产量,除了增加煤炭的输出,还将与煤炭相关的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及深加工、大型坑口发电厂等作为鼓励发展的产业,享受含税用户优惠电价和各种税费减免,结果就是以煤为主,产业结构单一。而市场本身也会强化产业结构单一问题。因此,煤炭资源省份可能过分依赖煤炭产业而降低其综合抗风险能力。当煤炭资源枯竭时,其经济将陷入困境,这就是通常比喻的“荷兰病”和“资源诅咒”。

煤炭资源输出并不一定就有“荷兰病”,问题的关键是产业结构单一。此外,“荷兰病”多发生于小国,这也证实了产业结构单一问题的严重性。中国是一个大国,“荷兰病”即使有,也只能是局部问题,煤炭资源省份患病了,还会有中央政府帮助。当然,这不等于煤炭资源省份不用为此担心。

事实上,如果煤炭资源省份现在不未雨绸缪,他们的麻烦会远远超过“荷兰病”可能带来的问题。由于近年煤价上涨和煤炭需求快速增长,这些省份煤炭扩展的财力充足,加上东部发达地区对高耗能产业在环保、资源等方面的限制,资金纷纷向这些煤炭资源省份转移,增量资金绝大部分投向与煤炭相关、高能耗、也是高污染的行业。这使当地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我们比较熟悉地把忽视资源成本和环境污染理解为不可持续发展,是不计成本的发展。因为,如果加上资源成本和环境治理费用、人的健康和医疗费用,10%的GDP增长是要大打折扣的,严重的则有可能是经济的负增长。当然,矿业可以给当地的就业和基础设施带来好处,但是矿业活动对环境有潜在的危害,如造成水土流失,使农业人口失去生计,而这些人往往都是穷人。另外,煤炭资源输出所带来的财富往往大多外流。

有两点必须强调,首先,基于比较优势的市场运行会强化本已单一的产业结构,资源型省份的经济转型不可能由市场自发推动。其二,煤炭资源省份不能在煤炭资源枯竭的时候才开始寻找发展持续产业,而应该在煤炭兴盛时期就着手产业的多元化,思考在煤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小题1】对“荷兰病”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指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的动力萎缩,国内的其他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
B.是指我国煤炭资源省份过分依赖煤炭产业而降低综合抗风险能力,使经济陷入困境。
C.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过分依赖的危险性。
D.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过分依赖某种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最终拖累经济发展的现象。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煤炭资源省份以煤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主要由于煤炭生产、输出和发展高耗能产业都受到了政府在电价和各种税费方面的优惠。
B.东部发达地区在环保、资源等方面限制高耗能产业,纷纷将大部分资金投向煤炭资源省份的与煤炭相关、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
C.煤炭资源省份即使患“荷兰病”,也不是资源输出的必然结果,而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况且就全国来说,只是局部问题。
D.如果加上资源成本和环境治理费用、人的健康和医疗费用,会使GDP增长的10%大打折扣,严重的则有可能是经济的负增长。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煤炭资源省份应该未雨绸缪,保护住自己的资源,将更多的煤炭资源留给子孙后代,以更好地保证可持续发展。
B.煤炭资源输出所带来的财富往往大多外流,当资源枯竭时,留下来的很可能是一个没有资源、又没有良好自然环境的地方。
C.煤炭资源省份应该在煤炭资源还未枯竭之前,由政府强制进行经济转型,这时有足够的资金,便于进行经济转型投资。
D.不可持续发展既耗费资源,又破坏环境,而取得的经济效益不过是剥夺了子孙该有的东西,或是把债务留给了他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31 03:40: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它的直径不到头发丝的1/20,但却可能成为引发肺癌的“夺命杀手”。
颗粒物吸附的化学物质危害最大。调研结果显示,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6%到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本质上讲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比如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二噁英就有生殖危害,要是吸附了重金属就有重金属的危害,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直接。每到冬季灰霾天,医院呼吸科门诊的就诊量就会明显增加。相反,一场大雪过后,医院里不仅感冒患者减少,许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这是因为下雪会过滤可吸入颗粒,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大家通常都会觉得雪后的空气尤其清新。
越是细小的粉尘颗粒越难以预防。这种颗粒不能通过打喷嚏、咳嗽、吐痰等方式排出,只能沉积在肺部,经年累月,就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时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细的粉尘颗粒可以直接吸入气管、支气管、肺部,引起炎症反应。
从全世界来看,慢性阻塞性肺气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该病症的急性发作除了病毒、细菌的感染外,空气寒冷和大量粉尘颗粒的吸入都是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也即PM2.5),能够直接进入肺泡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可以永远停留在肺泡里,不是单纯对呼吸系统,对心血管、对神经系统等都会有影响。研究发现,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
附着了重金属和多种致病菌的有害颗粒进入人体后,可以通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渗入血液,对包括心脏、血管在内的器官造成损害。
研究发现,PM2.5吸入人体后,超细的颗粒会直接进入血液,附着在超细颗粒上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血管壁的损伤是心脑血管病的开始,它导致内膜壁发生炎症反应,久而久之出现斑块以及增厚现象,从而使血管内膜加厚,发生狭窄,加大引发血栓的可能。
德国研究人员调查了德国两个城市的3399位居民,结果发现:居住在交通要道150米之内的居民与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相比,冠心病的发生率增加了1.85倍,原因是临近街道的居民吸入了更多的PM2.5。
除了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系统外,PM2.5还会影响到人体内分泌系统。长时间的灰霾缭绕、缺乏太阳光照射,人体中的松果体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体素,而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浓度相对降低。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一旦减少,细胞就会“偷懒”,变得极不活跃,人就会显得没精打采。因而,人也因此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小题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PM2.5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直径只有头发丝的1/20。
B.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分别增加6%和7%。
C.PM2.5对健康的影响,其实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D.越是细小的PM2.5越难于预防,它们可以直接吸入气管、支气管、肺部,并不能被排出,只能沉积在肺部。
【小题2】下列关于灰霾天气危害人体健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灰霾天气中的PM2.5对健康的影响很多,它们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还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癌症,甚至会给人类的生殖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B.灰霾天气中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能够直接进入肺泡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最直接的危害,引发慢性阻塞性肺气病等疾病。
C.灰霾天气中的超细的PM2.5颗粒通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渗入血液,从而损伤血管内膜,从而使血管内膜加厚变窄,引发心脏、血管疾病。
D.长时间的灰霾天气,遮挡了太阳光照射,还会影响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致使人体分泌出较多的松果体素,使人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下雪会过滤可吸入颗粒,并杀死吸附在其表面的病菌,因此一场大雪过后,医院里不仅感冒患者减少,许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B.从全世界来看,由于空气寒冷和大量粉尘颗粒的吸入,慢性阻塞性肺气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C.德国研究人员发现居住在交通要道附近的居民比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更易患上冠心病,人体距离PM2.5超出150米,就不会受其危害了。
D.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不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对人体危害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羌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民族。古羌文化,被人们喻为东方的“玛雅文化”,是人类史前文明的显现和演化,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羌族没有像历史上许多古老民族那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以自己的族名绵延相传,至今仍顽强地保持着本民族所独有的风俗和文化。
由于羌族特殊的历史沿革、生活环境,至今他们仍承继着祖辈的传统,信奉以巫师为代表的原始自然宗教,崇尚“万物皆有灵”的观念,视天地日月、山川树石为神祗,是一个沿袭氏族社会多神崇拜的少数民族。他们信奉的自然神之多不胜枚举,诸如天有天神,地有地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寨有寨神、树有树神……而且各神都有一定的祭期,因而羌族每年都要举行祭天、祭山等多种宗教祭祀活动,按时崇祭,从无懈怠。
羌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观念,但在多神崇拜中,却独尊白石神。这是因为羌族同蒙古族一样都崇尚白色,其古老服饰是以白色麻织为装饰,而白色的火成岩石则成为羌族最为普遍的图腾崇拜。白石以其质地的晶莹、纯洁、坚强,象征和蕴含着羌族的传统品格和精神。
羌人白石神信仰起于上古时期,当时中华大地上只有西羌、东夷两个族团,西羌族团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北、西南和中原。原始羌人在狩猎和制造石器中,偶然发现两块坚硬的白石相撞可以发出火星,而火为人带来了光明、温暖和熟食。先民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便伏地向苍天祭拜,以后又逐渐演化为向白石祭拜。火的发现,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古羌人当立首功。至今,羌人仍沿袭着用白石取火的风习。有些边远山寨的羌族男子远行,往往带上小白石、火镰刀、棉花草,需用火时,便将火镰刀在白石上一擦,火星点燃棉花草即取火成功。
羌族的白石崇拜,具有极其丰厚的内涵。依羌族的观念,日月江河、山树祖先,各有具象代表神祗,因此均有局限,而唯有白石神是诸神的象征。它与山结合,即为山神;与火结合,即为火神;与林木结合,则为树神。白石象征天地人间的所有神灵,是将所有诸神均用白石涵盖代表,是一种抽象的无形。这与封建社会盛行的有庞杂的神灵谱系的人为宗教有很大的不同,显示了自然宗教巨大的包容性和原始神话丰富的艺术想象。
羌族的白石崇拜还紧紧地维系着民族斗争的历史。传说古羌人在迁徒途中受到戈基人的追击,伤亡惨重,面临全族覆灭的危险。此时多亏始祖天神木比塔相助,他从天空扔下三块白石,落地立刻变成三座大雪山,挡住戈基人前进之路,羌人靠天神赐予的三块白石化险为夷,从此在富饶美丽的“日补坝”安居乐业、繁衍子孙。可见,白石崇拜又贯穿着羌人的祖先崇拜和雪山崇拜的观念。
汉代以后,羌人开始修建专门敬奉白石神的山王塔、山神庙。1923年四川羌区理县星上人(今西山村)八寨在天盆山顶建了专敬白空、白羲、白郎三尊白石神的白空寺。人除在神庙、神山敬奉白石神外,还在各家的房顶正中修有供奉白石神的石塔,或在房角、大门顶上供放着白石神,以镇邪驱恶。白石在羌寨随处可见,或供于林岗,或奉在屋房,或竖于寨顶,或立在田间,或设于炉边,或置在水旁……可谓无所不在。尽管羌人并不认为白石即是神灵本身,但却认为它是神灵的代表,所以供奉白石便是供奉某位神灵,能够得到神灵的庇护,“白石神”寄托着羌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企盼。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羌人的祖先们崇尚“万物皆有灵”的观念,信奉原始自然宗教,这种宗教以巫师为代表,是一种多神崇拜,信奉的自然神不胜枚举。
白石本身不过是白色的火成岩石,而羌族之所以独尊白石神,一是因为羌族祟尚白色;其二,白石除了色白外,还有晶莹、纯洁、坚强的质地,可以象征和蕴含羌族的传统品格和精神。
白石崇拜是一种自然宗教,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它没有庞杂的神灵谱系,与封建社会盛行的人为宗教有很大不同。
羌人从汉代以后开始修建专门敬奉白空、白羲、白郎三尊白石神的塔、庙。此外,羌人可以在山、房、寨等各种地方供奉白石神,可谓无所不在。
【小题2】下列关于“白石神”的描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白石神是原始羌人因在狩猎和制造石器中的偶然发现而确立的,他们发现两块坚硬的白石相撞可以发出火星,而火为人带来了光明、温暖和熟食,先民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因而产生了崇拜心理。
白石神可以与山、火、林木等等结合而成为不同的神,因此相比于那些有具象代表的神祗,它是没有局限性的。
至今,羌人仍沿袭着用白石取火的习俗,有些边远山寨的羌族男子远行,往往带上小白石等取火工具用以取火,以此表达对白石神的崇拜。
羌人认为,“白石神”能代表天地间所有的神,但必须要与其他神灵一起供奉,才能得到庇护。
【小题3】结合全文,分条陈述羌族白石崇拜的内涵。(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译书并非始于近代。早在汉唐时期,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由此涌现出的一大批译著多以佛教为主,兼有其他各教。其社会意义主要是宗教的传入,宗教的传播又往往同时伴随着文化的流通,文化交流愈广泛,宗教发展也愈充分,日益广泛的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的繁荣。
明朱清初年间,西方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译著在中国出现。在耶稣会传教士中,利玛窦堪称杰出的代表。他入乡随俗,将基督教与儒教相联系,以耶补儒,以儒证耶,力求说明基督教与儒教的一致性;他还“以学术为媒”,努力用知识与文化去争取中国的士大夫,向他们展示西方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借以抬高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地位。欧洲传教士远航东来,其社会意义已远不止于宗教,而是带来了有关西方世界的新信息,西学东渐由此拉开帷幕。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扩张,西方传教士再次来华,除了翻译《圣经》以外,他们还编译各国史地和制度方面的书。传教士们继续沿用传播科学的方法,以作为他们在中国活动的媒介。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少数教民及上层官僚士大夫中间流传,内容逐步推广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影响也日益扩大。
自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时期的译书活动则由传教士逐渐转为以官方为主。尽管近代中国官方译书从林则徐便已开始,但是严格地说,由朝廷出面设置机构、组织人员,长时间比较系统地翻译西书,还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这时朝廷从事翻译工作的主要机构是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前者译书内容以世界知识,包括各国历史、国际法和有关史论为主;后者的译书以应用科学为主。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奏请在南京设立江楚编译局。这样,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官方译书系统。官方译书主要还是以应用科学为主,重点是在兵学知识、工艺制造和自然科学理论,特别是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这和当时的国内需求和朝廷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由于甲午战败,国运艰辛,救国之士从日本的崛起中,感到了西洋文明的力量,更欲从译书中寻求救国之道,到处兴起的译书社团,表明译书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译书内容由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私家译书最著名的要数严复和林纾二人。严复的译书在思想界所起的作用最为深刻,他的《天演论》为当时的思想界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林纾是第一位用古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人,共译作品184种,包括许多国家的文学名著。“严林”的译著在近代西学东渐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和重要的地位。
民国以后的译书种类、数量愈来愈多。在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以鲁迅、周作人、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一个译书群,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的翻译,给中国思想界带来新的生机。
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虽然路经多歧,千回百折,但总的方向是与世界日益接轨,向着近代化的目标艰难而又不可阻挡地前进,这其中,译书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
(选自《国学》总第39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是有关译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一些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汉唐时期的一系列佛教译著其主要作用是在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B 译书所带来的西学的传播与扩展,成为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化转型的动因。
C 鸦片战争后,官方及私人的大量译作不断涌现,促成了西学东渐,促进了知识分子思想的变迁。
D 从一开始,西方传教士的大量译著就以传播科学只是为核心,不容置疑地起到开扁民智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西学东渐”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两方的文化思想最早通过汉唐时期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传入我国,对当时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B 从整体上讲,西学东渐应该值得肯定,因为它打破了封建士大夫的愚昧和麻木,使中国逐步迈向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C “严林”译著所彰显出的价值和地位说明,西学东渐很成功的…点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社会科学思想,进而更新了民族的社会心理机制。
D 欧洲传教士远航东来,不仅向中国传人宗教文化,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等信息,这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始。
【小题3】下列各项说法中,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译书的最早活动,始自介绍外来宗教,时界分明,先是佛教,然后是基督教。
B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国内的需求和朝廷的政策,官方开始比较系统地翻译西书。
C 在西方文化的启迪和催化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选择、编译。
D 作者认为社会科学方面的译著在促进中国社会变革方面起到的作用显然要大于自然科学译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筷子文化
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渊远流长,看似平淡无奇的筷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野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会纷纷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
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筷子的诞生,确定了围食的习俗。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决定了执筷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为了适应传统礼仪之邦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品供品祭品。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为了确定祭拜的时辰,有人点燃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子燃点后会发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似能起到驱避蚊蝇虫蚁并驱赶饿鬼厉鬼的作用,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
在数字诞生前,人们开始以筷子作筹码,一二三Χ正的递进式和记码法应运而生,但当数量累进需使用太多筷子时,为便于替代因而以长短粗细为制,以十根短的换取一根长的,以十根长的换一根粗的,十进位制数学由此形成。初期创造的方块数字即是长短不均的筷子,加上弯曲的和长短折剩的筷子头尾,基于形成了横竖勾折撇捺点的数字雏形。以象征和会意为特征加上筷子形制创造的古汉字,必然形成方块字型。
筷子是成双成对的,结婚时作为定情之物,两根筷子在一起,白头到老,永不分离。另外在我们江南闹新房的时候,会把筷子从窗户扔进去,大家就会说"筷子筷子,快生贵子"。 现在,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用筷有许多忌讳,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不要敲打碗,或者盆。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有人以为这种礼仪规范是跟乞讨的忌讳有关的。就是说,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用筷子敲打碗盆。平常生活中如果将筷子竖插在碗或盆上,就算是犯了忌讳。因为只有祭品的碗盆上面才竖插筷子。如今的筷子文化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许多旅游景点都把筷子作为一种工艺品来销售。民间中还有“用乌木筷没喉痛、用紫檀木筷治肠胃”的说法。
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小题1】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看似平淡无奇的筷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在哪里,请依据文本内容加以概括。(6分)
【小题2】文章最后引用李政道的话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海洋波能的利用
风起浪涌,海洋波能便孕育在这海水的起伏运动中。当然,没有水自身的重力,浪亦难涌。波能属于势能与动能共同形成的“综合能”。海浪的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具有势能,而动能则来于水质点运动。在深水中波能的传播受到限制,只有占能量总和50%的势能可随波浪传播。波能的能量密度虽较低,但总能量很大,据估计全世界的海洋波能相当约30亿千瓦电能,其中可利用的约占三分之一。南半球海洋的波浪比北半球大,在南美、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地区海域的波能也因之较大。中国沿海的波能分布也是南大于北。南海波浪比东南沿海大,平均波高在1.5米以上;我国海洋波能的可开发量相当约7000万千瓦电能。
长期以来,人们总想利用这一巨大能量。现今,淡化海水的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等已经问世。利用波能,必须有波能转换装置。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一,但都没有本质区别。波能转换装置是三级合装置:第一级受波体是将海浪转换为装置实体持有的能量。装置实体中的受能体直接和海浪接触,将波浪转换为机械运动;而相对固定的固定体与受能体形成相对运动。第二级中间转换器,其作用是将第一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因为波能经过第一级转换往往达不到最终推动机械运动的要求,不仅是因为其水头低、速度低,而且稳定性也较差。不管哪种类型的中间转换器都要起到传输能量和稳定输出的作用,水动式是通过液压泵将机械能变为水能,经水轮机再将水能变为机械能。它在增速、传输、调节上都比直接机械式方便。气动式则以空气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它可以减少海水对设施的腐蚀,它是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的波能中间转换装置。最终转换是应用设备,它依用户需要来设计。
有趣的是,波浪能产生于海洋,但是波力电站不一定要建在海上。岸式波力电站就是建在常年风急浪大的海边,只有利用坚固的岸基与钢筋混凝土构件建成的受波通道伸入海水。这种发电站是利用经过两级转换装置的海洋波能能量压缩空气以推动涡轮机工作,使振荡水柱往复运动而发电的。波力电站可与常规发电站并网运行。
【小题1】对“海洋波能”的科学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风使海洋产生的起伏运动孕育了势能与动能形成的综合能,即“海洋波能”。
B.海洋波能是海浪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的势能与水质点运动的动能的总和。
C.海洋波能是势能与动能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其源来自于风浪和水自身的重力。
D.海洋波能属于“综合能”,它是由水质点具有的势能与动能综合生成的能量。
【小题2】下面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面上的滚滚波涛是海洋在风力和海水自身重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物理现象。
B.中国东海沿海到南海都孕育着海洋波能,全国海洋波能的可开发量相当可观。
C.波能须经转换装置的两级转换,才能与最终转换设备沟通从而达到应用要求。
D.波能中间转换器的类型共有两种:水动式和气动式,后者更先进,被广泛应用。
【小题3】对“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一,但都没有本质区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都必须包括“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三级能量转换装置。
B.波能转换装置的外观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设计,但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必须统一。
C.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属于不同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但它们均具有多级能量转换功能。
D.气动式装置虽然是以空气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但它与水动式装置的本质一样,都能将第一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在深水中,由水质点运动产生的动能不能随波浪传播。
B.波浪大小与波能大小“正相关”,南半球波能分布大于北半球。
C.海洋波能经过多级转换最终均以电能的形式付诸应用。
D.岸式波力电站的涡轮机是安置在陆地上的发电设备免遭海水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