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下面小题。
刘仙洲:新中国初期入党的知名教授
牛军校
香港大学毕业后,刘仙洲本来有条件到英国留学,河北省高等工业学校也以高薪聘任他为讲师,但为了培养大批清寒有志青年出国深造,他毅然回到母校崇实中学,担任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的教员。李富春、李维汉都曾是这个留法预备班的学生。他远见卓识地提出“工读协作制”,即学校附设实习工厂或者工厂附设补习学校,学生在学校学理论,又在工厂求实践,把学和工结合于一休,把学生和工人融合于一身,用最经济的办法造就出理论与实际兼优的工程人才。为了倡导“工读协作制”,1920年他曾上书教育当局,提出《我国工业教育应酌采工读协作制意见书》,但都被当局以“暂缓推行”、“留备采择”为名,不了了之。
1924年,年仅34岁的刘仙洲就担任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天津的工科大学北洋大学校长。这所大学从创办起就由外国教授讲课。刘仙洲聘请茅以升等中国著名学者任教。他原想将这所大学创办成“东方麻省理工学院”,但当时国立大学均在北洋政府统辖之下,派系影响很深,办学经费不足,难以实现意愿。1928年,他辞去北洋大学校长职务,受聘为东北大学教授兼工学院机械工学系主任。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刘仙洲不愿做亡国奴,随即到唐山,受聘为磨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教授。1932年底,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参加了工学院和机械工程系的筹建工作,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强占北平为止。
早在本世纪初,刘仙洲就认为中国工科高等教育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在大学教学中都采用外国教材,长此下去,我国学术永无独立之日。于是,他发奋编写中文教材,教一门课,便写成一本教材,由普通物理、画法几何、经验计划到机械学、机械原理、热机学、热工学等,编写了15本中文教材,不愧为我国中文版机械工程教材的莫基者。他在编写这些教材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外有关书刊,并注意联系中国实际,内容充实、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深受师生的欢迎。
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刘仙洲素以勤奋、严格、诲人不倦著称。他在授课期间,从不迟到早退,更不缺课,课前总是作充分准备,讲课语句简练,条理清晰,论述透彻;在黑板上写字和作图极其工整,一丝不苟。从学者惑到容易接受,理解很深。他严于律己,又严格要求学生。他规定学生不得无故缺课,作业和考卷过时不收。有个学生计算飞轮半径,把小数点错移一位,1.2英尺竟成了12英尺,他严厉地指出“半径12英尺的飞轮,哪个厂房要多高?!一个工程师这样马虎将会造成多大的损失!”他在教学过程中一贯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观摩和接触实物或模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拆装有关机械,学会使用它们,从而加深理解原理及应用。他认为严谨正规、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工程师基本素质的重要条件。他的研究认定,早在公元130年,东汉张衡的水力天文仪就已附有机械性计时器。1956年9月,他应邀到意大利出席第八届世界科学史会议。刘仙洲在自己宣读的论文《中国在计时器方面的发明》中指出,公元2世纪,中国在齿轮的实用上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可以推断东汉张衡水力天文仪所附的计时器已经采用齿轮系作为传动机构。但是,有的学者对此仍有疑。回国以后,刘仙洲又根据有关文献和考古新发现进行深入研究,将上述论文重新修订发表,以更加令人信服的材料对这一论题进一步作了明确回答。他确定张衡是中国创造机械计时器的第一个人,比西方约早1000年。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写“李富春、李维汉都曾是这个留法预备班的学生”,是从侧面写传主,表现了刘仙洲为培养人才作出的巨大贡献。
B.刘仙洲是一个锐意革新的人,在担任天津的工科大学北洋大学校长时,打破外国教授讲课的惯例,大胆聘任中国学者任教。
C.作为一个教育家,刘仙洲严谨认真。在教学中,他主张实事求是,既反对民族自卑,又反对夜郎自大。
D.在第八届世界科学史会议上,刘仙洲在宣读的论文中确定,张衡是中国创造机械计时器的第一个人,比西方早1000年。
E.这篇传记选材精当,点面结合。既有表现传主人格魅力的“面”上的材料,也有栩栩如生表现传主生动形象的“点”上的材料。
(2)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刘仙洲是怎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学生的?请简要分析。
(3)为什么说刘仙洲是我国中文版机械工程教材的奠基者?请简要分析。
(4)阅读第一、二自然段,有人认为刘仙洲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6 09:22: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打热水一个APP,发学分一个APP,跑步一个APP,连接无线网络一个APP,刷网课一个APP……据报道,在一些高校,一些打着“智能便捷”“强制使用”“学分挂钩”旗号的手机APP逐渐编织成一张网,将许多大学生裏挟其中:有的粗制滥造,存在不少漏洞,还有的投放各类奇葩广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无论是自行研发还是与商家合作研发校园生活服务类APP,这本身并无不可,但其初衷应当是方便师生的校园生活,提高为师生服务的效率,而不是给师生的校园生活添堵、带来麻烦,这是高校应当坚持的底线原则。

但是,在实际管理和运营中,一些校园生活服务类APP却出现了过度倾向,处于一种泛滥成灾的状态,给师生的校园生活带来了明显不便,让这些APP严重变味,成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一些校园生活服务类APP包含大量商业性内容,很多商业广告夹杂其中,很容易导致使用者个人隐私信息泄露。

(摘编自张立美《莫让校园APP成学生负担》)

材料二:

中国消费者协会于2018年7月17日至8月13日组织开展了“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问卷调查。据中消协商品服务监督部主任皮小林介绍,在回收的5458份有效问卷中,85.2%的受访者表示遭遇过APP个人信息泄露,没有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占比仅为14.8%。遭遇信息泄露的近九成受访者表示曾接到过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

根据2016年颁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APP运营者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但是,在实际运营中,AP运营者基本都是根据各自的意愿要求用户信息对自己“不设防”。

个人信息如何使用、怎么保护,用户与手机APP经营者之间其实是有约定的,即注册时需签订用户协议、隐私政策。不过,很多用户在注册时只是一路操作“下一步”,很少留意那些蚂蚁般大的小字。

为什么会这样?是用户不在意自己的隐私吗?调查显示,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无奈——在占比26.2%从不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的受访者中,61.2%的人坦诚自己从不阅读主要是因为不授权就没法用,只能被迫接受。

即便认真阅读了协议的用户,面对APP运营者也是弱势群体。调查表明,个人信息泄露后,部分受访者会采取多种措施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如向消费者协会和有关行政部门投诉等,也有受访者会选择与服务商协商和解,向有关行业组织反馈,但最终还是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

那些无力自保的用户只好采取一些保守措施,聊以自慰。例如,67.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使用APP时主要通过只填写一部分个人信息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18%的用户注册时使用部分虚假信息,安装相关防护软件的用户占24.6%,对注册后可以关闭的服务,有32.7%的用户选择关闭。

“一方面,用户与手机APP服务提供商之间往往处于不对等地位,只能同意或被迫同意格式条款和信息获取权限;另一方面,消费者虽有自我保护意识,但不知如何更有效地保护自己,往往难以有效应对。”皮小林表示,手机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呈现普遍趋势,用户存在诸多担忧,但往往缺乏足够有效的应对手段,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工作亟待加强。

(摘编自环球网)

材料三:

互联网安全关涉每个人的切身权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市场化运营的手机APP已多达1700万个,如果乱了规矩、野蛮生长,不仅用户信息安全无法保障,也会给网络安全埋下巨大隐患。故此,相关部门亟须引起重视,出台硬举措,持续净化APP市场;应用商店也须履行平台审核责任,不能只当旁观者。

对用户而言,也应掌握“自保秘笈”。比如,此次中消协就呼吁,不扫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点来历不明的网页链接,不安装来历不明的APP,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现信息泄露,要留存相关证据,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依法主动维权。用户的辨识能力、隐私保护能力、依法维权能力增强了,一些违规的APP才不敢肆意妄为

(摘编自李雪《泄露隐私的APP,何以一直野蛮生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中国消费者协会的问卷调查来看,八成以上的受访者遭遇过APP个人信息泄露,并且信息泄露者中有近九成的受访者曾接到过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
B.很多用户在注册手机APP时一路操作“下一步”,很少留意相关的协议和政策,因为用户与手机APP运营者之间是有约定的。
C.用户相对APP运营者是弱势群体,个人信息泄露后,虽有部分受访者会用各种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但最终还是有一部分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
D.目前我国市场化运营的手机APP已多达1700万个,如果它们不合规甚至不合法运营,不仅无法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而且会为网络安全埋下隐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校研发或使用校园生活服务类APP是可以的,但应该以方便师生的校园生活,提高为师生服务的效率为初衷,而不应该给师生带来麻烦。
B.部分用户在使用APP时会只填写一部分个人信息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或者注册时使用部分虚假信息,因为这样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安全。
C.根据相关的规定,APP运营者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但APP运营者基本都是按自己的意愿要求使用用户信息。
D.手机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用户只能同意或被迫同意格式条款和信息获取权限,因此用户存在诸多担忧,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工作亟待加强。
【小题3】怎样才能使手机APP发挥更好的作用,服务人们生活?请根据材料内容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从鸟声中醒来
羊令野
①听说你也是每天从鸟声中醒来的人,那一带苍郁的山坡上丛生的杂树,把你的初夏渲染得更绿了。而你的琴韵就拍醒了每一枝叶,展示着自己生命的成长。
②你说喜欢落雨的日子,雨的逗点落向屋檐或者碧绿的草叶,你都能谛听到那种别有的韵致。有人在黄冈竹楼上听雨,有人在陋室之中弹琴,而你却拥有了最美好的庭园,在这喧哗的尘市边缘,鸟语对答里,你莫非也是其中一种韵律,一种色彩?
③去年冬天,为朋友题了一幅山水小品,诗是五言绝句:
一庐临水曲,野树抱山来。仿佛幽人意,琴声几度回?
④这幅小品,只画了山和树林,拥有一庐,却没有补上人物。我想树丛中的小屋,必是幽人居处,静观之余,仿佛有琴声回绕其间,就画题句,分享了毫端余韵。一条美溪远远地依向你的山脚来,那不就是画中的幽境,心上的净土?这份清福赋予你的乃是慧根的滋长,灵性的焕发。
⑤古人买山退隐,耽于林泉的淡泊自甘,你不是曾经听见诗人的警语,“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今天许多深幽可隐的山林,已不是我们可以独享其美的地方,哪里有“深林人不知”的化外,让“明月来相照”呢?王维在竹馆里,幽篁深掩,想是最清闲无为的情境,而我们现代人不也正想飞出摘星的大厦,去拥抱残山剩水间的一幢独立别墅吗?
⑥你每天走向尘烟,踏碎市声,待到深夜归来,享受那片宁静的时间之海,自己就成了一叶无桨无帆的小舟,航于如梦如醒的玄思里,那真是静坐无牵挂,多么干净的世界!这般夜对孤灯、晨读鸟声的生涯,不是富敌天下贵傲诸侯的人所能领略的情趣!最近在偶然的兴味中,缀得一联:日耕九百亩,夜读五千年。
⑦我循例每日晨起必写九百字,九百字即九百个方格子,亦九百亩也;人如老圃,乐在其中,入夜则孤灯人影与五千年相对耳。这五言联读来似乎遣词夸张,其实那就是把生命握在手里看个仔细,摩挲不辍,如此的自我观照一个跳跃的灵魂。在九百亩中,我只想根植且灌溉将芜的心园,不希冀一朵蓓蕾的绽放,或者一枚果实的撷取,也许生命就从其中成长不息。在五千年中,想是浩瀚无涯的放浪,纵然是契合的片刻,也是许多发光的灵魂偶然相遇的顷间电击的神话。
⑧夜与晨曦之间,你总是逡巡于这段时光隧道,守望着你窗外的树和园中的草叶,你不忍遗弃于梦的边缘。或者也有一二只不眠的禽鸟,惊飞于高高的寒枝。如果这是秋日,想必“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的!人毋须苦于悟禅参佛,能把一颗洗涤过的心,置于这般透明清澈的晨光里,我想那即净土一方,不是武陵人暂游桃源,更非刘阮上天台了。泥巷之中也有大智的人,东篱之下一样见到悠悠的南山。只看你的心境能否容纳下这宇宙!这人间!不过景美溪的水仍然流向汪洋,不留涓滴在沟壑之中,昼夜不息的正是逝者如斯!这自然间所有样相,无不是人的一面可鉴的妆镜,也是我们摹临的一本万古不废的碑帖。
⑨趁着你还未入梦,夜色与晨曦还遥遥衔接的时分,你和那山岗醒着来听我的夜话,亦如我听那弦音般的溪水,蜿蜒而过彼此的枕畔,那是自然为夜话铺叠的背景音乐,而话语依稀是写在水上,写在云上,那样的节奏和色调!
(选自《散文精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的标题诗意盎然,让人感到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仿佛鸟声婉转响在耳旁, 带领我们走进诗情画意的世界。
B.文章多处引用诗句和化用典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意味。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在传统文化和古诗词方面的造诣。
C.景美溪的水“昼夜不息”地奔向汪洋,不在沟壑中停留,暗示着生命在自我奋斗中延伸张扬,蕴藉隽永,耐人寻味。
D.文章以理服人,作者以深入浅出的说理紧紧抓住读者,使读者沉醉在作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中,引起心灵震颤和感应,从而获得美感和启迪。
E. 这是一篇文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语言秀逸,风格柔和、温婉、含蓄,读来给人以清丽、柔婉、沉郁的感觉。
【小题2】“这自然间所有样相,无不是人的一面可鉴的妆镜,也是我们摹临的一本万古不废的碑帖。”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同类题3

(题文)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苏东坡的月光曲
宋 奇
①踏进月夜,感受如水的月光、如银的月色,人们自然会联想起贝多芬,联想起德彪西和肖邦。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苏东坡和月亮的距离应该是最近的他们彼此之间不是即兴的拥抱、矫情的亲近,而是天然的交融。
②如果用音乐来比拟人生,苏东坡无疑是属于交响乐的。这不仅仅因为他那光芒四射的才气、跌宕起伏的命运,还有他的弹性、他的张力、他的多姿多彩的精神。那么,这部交响乐的华彩乐段是什么呢?我想,既不是他少年得志、金榜题名、觐见皇帝的荣耀——不是那种轻盈曼妙的小步舞曲,也不是他迈入知天命之年时扶摇直上,由七品太守升为三品翰林的显赫——不是那种舒展、悠扬、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圆舞曲,而是这中间被贬官、监禁之后流放到黄州的那段岁月——是他在月下的赤壁徘徊的乐章,是长笛和小提琴调出的柔板。孤独的赤壁,寂寞的大江,忧郁的月亮,也许已经等待了千年,终于等来了诗人,等来了髯须飘拂、神情微醺的苏东坡。而苏东坡也许已经寻找了大半生,终于寻找到了这赤壁、这大江、这明月。从此,他们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苏东坡把一座岩壁点化成了文化,而赤壁把一个生命升华为了精神。
③尽管后来苏东坡离开了黄州赤壁,先一路顺风直达山顶,又突然跌到了谷底,被流放到天涯海角的地方,但是他的生命已经被定格在了黄州赤壁。黄州赤壁永远属于苏东坡,苏东坡永远属于黄州赤壁。即使到了千年之后的今天,在一个月明的夜晚,你来到黄州赤壁,或伫立,或漫步,或泛舟,你的耳朵也辨不出大江的涛声与诗人的歌吟,你的眼睛也分不清哪是松姿,哪是鹤影,哪是东坡居士。而头上的那一轮明月呢?你肯定似曾相识,因为你在东坡的文章和诗词中读到过。
④月亮总是喜欢到诗文中去散步。但是,在多数人的诗文中,月亮只是一种点缀,像女人的胸针或者男人的领带夹。李白是第一个把月亮当成朋友的,他举起酒杯邀月亮同饮。到了苏东坡,月亮才真正实现了其美学意义与哲学价值——苏东坡的月亮一半是诗歌一半是哲学。“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而在苏东坡的画中,月亮被省略在了画外,或者是躲在画外偷看。月光乘着微风在一丛修竹的疏叶上舞蹈,那若隐若现的月光仿佛是在诠释虚与实、有和无的世界或人生。
⑥苏东坡对月亮的解读,与诗人的恋月情结是分不开的。苏东坡总喜欢在月下散步、饮酒、低吟浅唱。没有月亮的夜晚,他会一边饮酒一边等待着月亮。当月亮还在东山后“梳妆”的时候,他便“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邀请月亮。而面对满地的月光,他又担心自己的脚步惊扰了月光的宁静,破坏了月光的完美,玷污了月光的冰清玉洁,干脆躺在路边等待天明……
⑦但是,苏东坡又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试想,如果换成另外一个人,才华横溢、名满天下,因为政治旋涡或小人得志而被贬官、监禁、流放,他可能有三种选择:一是自我毁灭,以结束自我生命的方式来抗逆黑暗势力,这是屈原的方式;二是自我沉沦,狂饮滥醉,这是李白的方式;三是自我蜕变,举起双手,“我服了还不行吗?”,向势利小人低头。而苏东坡所选择的是第四种,即自我超越,也许应该称为陶潜的方式。苏东坡运用“移情大法”或“情感大挪移”,把自己的情感由政治转向文化,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现实世界转到理想世界,由物质世界转到精神世界。于是,属于他的天地不是狭小的了,而是广阔、高远的了。他失去的是压抑,是束缚,而获得的是轻松和自由。因此,我们在他的文章、诗词中读不到怨,找不到恨,听不到牢骚,只能感受到美。让人错觉他苏东坡在黄州不是谪居,不是流放,而是在旅游度假。
⑧苏东坡以诗人加哲人的独特视角审视月亮,月亮是否也在审视苏东坡呢,以她那清纯而圣洁的目光?当月亮阅读着苏东坡那徘徊的身影与微醺的眼神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她是把苏东坡视为朋友,还是视为情人呢?也许他们只是彼此倾诉与抚慰的对象。但是,苏东坡的成熟与升华肯定与月亮有关,与黄州赤壁的月亮有关。他由笑世人到笑自己,由面上的笑到心底的笑,肯定是与月亮有关系的。漫步在月光之下,感受着如水的月光的过滤,诗人表里俱清澈,肝胆皆冰雪。人间的一切宠辱、得失、恩恩怨怨,甚至生生死死,都被月光淘洗得透明。此时此刻,诗人即月亮,月亮即诗人。月亮是天上的诗人,诗人是人间的月亮。诗人和明月携手漫步,明月与诗人联袂翩跹。
⑨肖邦的月光曲在临摹着自然,德彪西的月光曲在描绘着梦幻,贝多芬的月光曲在演绎着爱情,那么,苏东坡的月光曲在诠释着什么呢?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苏东坡对月亮的感情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2】(小题2)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1)苏东坡把一座岩壁点化成了文化,而赤壁把一个生命升华为了精神。
(2)让人错觉他苏东坡在黄州不是谪居,不是流放,而是在旅游度假。
【小题4】(小题4)“苏东坡的月光曲”究竟在诠释着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他曾“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他的妻子也才知道原来“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其实,他的一生中有无数次出国的机会,但是由于工作的关系,最终他都放弃了。然而,这并没有妨碍他站上世界科技的高峰。

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不过他喜欢的却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因此,1946年,他选择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高深的物理学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研究生毕业不久,他便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核科学技术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中央政府高瞻远瞩,部署成立了近代物理研究所,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而且研究所里还没有一台加速器,探测元件和仪器设备也刚开始研制。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拼命学习,拼命地汲取国外信息,在当时遭受重重封锁的环境中,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

在较短时间内,于敏取得很多创新成果,并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以及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工作迅速地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赏。彭桓武曾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65年1月,***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远景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事实上,在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尚未成功时,有关部门就已做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一步。而于敏就是理论探索队伍的一员。

1960年底,钱三强找于敏谈话,希望他参加氢弹研制工作。事实上,于敏喜欢的是基础研究,而且当时已经很有成绩。和于敏有过接触的国内外许多著名物理学家都曾提到,凭借他的才华,如果一直从事纯基础研究,可能会做出影响更大的成果。

而当时,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而且要隐姓埋名,长年奔波。纵然如此,于敏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钱三强的要求。他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在当时,国内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由于要计算数据,以于敏为主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攻破了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的难题。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5年9月到次年1月,氢弹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于敏带领部分科研人员在上海突破了氢弹的设计原理,提出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后来,这就是我国核武器发展历史上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我国氢弹研制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试验成功,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发展速度世界最快。其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

(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1988年之前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于敏具体从事什么工作,取得多大的成就,一直处于保密状态,连他的妻子都不大清楚。
B.于敏考进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与他喜欢纯粹的理论研究的初衷不符,因而,两年后他转到了理学院物理系,并将理论物理定为自己的专业方向。
C.于敏在重重封锁的环境下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迅速地提升了我国在原子核理论领域的研究水平,而且其研究在当时国际上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D.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核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硬件设施缺乏,近代物理研究所里甚至连一台加速器都没有,熟悉原子能理论的人才也是凤毛麟角。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于敏一生未出国留过学,尽管工作期间有无数次出国的机会,但由于工作太忙,他都放弃了,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上世界科技的高峰。
B.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划分为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平均场独立粒子三个层次。
C.钱三强希望于敏能参加氢弹的研制工作,于敏从大局出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一直喜欢且已颇有成绩的基础研究,投身到氢弹的研制工作中。
D.在硬件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于敏与工作组的科研人员通过大量的人工计算,攻破了许多难题,提出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
E. 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细写了于敏参与氢弹研制工作的内容,突出了于敏在我国氢弹研究领域的关键作用,也与他“氢弹之父”的称号相呼应。
【小题3】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于敏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