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十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英国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 月1日电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在香港维持了5 年的统治终于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宣告结束了,这也是英国对香港150 多年统治的终结。
B.尽管一再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装修,港督府仍然不可避免的成了历史的遗迹,写这一内容是为了渲染英帝国殖民统治“日落”的氛围。
C.“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构成“日落仪式”的背最,烘托了交接仪式。
D.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两个场景和查尔斯王子、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英国的告别仪式之所以被称为“日落仪式”,是因为“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发生的时间是在“晚6 时15 分”。
B.“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船驶离香港的情形,暗示这艘船及船上的人永远不能再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C.最后一段采用今昔对比的形式,陈述了香港殖民统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56 年5 个月零4 天”,表现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期盼之深,语言中流露出胜利的自豪。
D.文中多次出现的非常精确的时间词,如“4时30 分”“4时40 分”“晚6 时15 分”“7 时45分”“0 时40 分”“等传达出国人对香港回的高度关注。
E. 文章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香港回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文章中港督府的沧桑变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也反映出中国的日益强大。
【小题3】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胜在什么地方? 请从标题、选材、细节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1 08:22: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在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
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鹞宋荣朝茵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时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
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柱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才能逍遥。
B.“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
C.“逍遥”不属于道德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D.“逍遥”即是对己、功、名的去除,达到含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在《齐物论》篇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似乎反对“逍遥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的猜想。
B.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要破除依待,理解逍遥,郭象认为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来说。
C.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是因为尧身在庙堂之上而心系俗情世界,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
D.我们只要同于成心的知见,落入了大小、长短、天寿、高下等对待关系之中,就永远无法达成逍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B.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的这一讲法就不可执实。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
D.“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碍小鸟羡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电脑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电子出版物等。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媒体、超文本、互动性、成本低的优势,给传统纸质媒体带来巨大冲击。

②媒体的命运取决于它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如果纸质媒体的功能完全被其他媒体替代,它将无法生存;如果纸质媒体能够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功能,就有存在的价值。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纸质媒体和新媒体可以看成完全不同的两种阅读方式。稳定的空间感,逻辑严密、线索清晰、便于记忆和思考,是纸质媒体阅读的优势;新媒体的阅读者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快速获取,记忆和思考退居次要地位。从这个意义上看纸质媒体与电子媒体的关系,就不是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单向演变,而是一种阅读方式与另一种阅读方式的区别。两种阅读方式的不同,也给纸质媒体和新媒体带来了长期竞争共存的空间。

③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新媒体实现了高密度的信息储存,单位信息存储成本低,可以方便地实现大量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使得部分编辑工作为机器所替代,极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电子信号的易复制性和快速传播性,使其发行成本低廉,使大范围信息传播免费或廉价提供成为可能。但从传播内容来看,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传统媒体的一般特征,和传统媒体没有质的区别。大部分内容源于传统媒体,最突出之处,也仅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计算机技术的加工,实现了声音、画面、文字的同时传播。可见新媒体在传播中所具有的纸质媒体难以实现的优势,主要源于其对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应用。

④传统媒体也有其自身的优势。由于长期经营,传统媒体有较为完善的办刊经验、采编队伍、作者队伍。在信息生产上,有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筛选渠道,从业人员有能力从纷繁芜杂的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信息,通过较高水平的劳动,更容易生产高价值信息。在有效信息筛选方面,纸质媒体从业人员专业,文化素质较高,深耕于本专业,有较为丰富的专业和社会经验,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信息的识别和筛选具有较高水平。纸质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这方面优势,以提高信息价值为中心,做好内容求精,打造核心竞争力。

⑤新媒体的兴起给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也要看到,传统纸质媒体仍有坚固的消费者基础,不同的阅读需求使纸质媒体仍拥有相当的市场,两者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并在竞争中相互促进与发展。

(摘编自陈焰《新媒体时代纸质媒体的发展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媒体形态,它传播的信息和传统媒体差异明显。
B.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数量、速度、范围、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媒体。
C.不同的阅读需求使传统纸质媒体仍有坚固的消费者基础,市场主体地位难以撼动。
D.传统纸质媒体可以借助优质人力资源和专业管理经验,提升信息时代媒体竞争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阐述了新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体的不同特点,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传统纸质媒体的危机和出路。
B.文章第②段主要通过道理论证、假设论证等方式,指出了新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体各自的优势和存在的价值。
C.文章③④段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指出了新媒体对先进传播技术的应用和传统纸质媒体提高信息价值方面的优势。
D.文章分析论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生共存的观点,是按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层层深入地展开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因其功能不同而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发展带来冲击,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纸质媒体功能。
B.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新媒体应用先进传播技术实现了声音、画面、文字的同时传播,更利于记忆和思考。
C.传统纸质媒体在信息的采集和筛选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这一媒体的高品质内容,因而依然受到市场青睐。
D.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媒体成为人们不同的阅读方式,而不同的阅读方式也为不同媒体带来了竞争与共存的空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艺术家将衰朽和新生残酷地置于一体,除了突显生命的顽强和不可战胜外,还在于传达一种永恒的哲思。打破时间的秩序,使得亘古的永恒就在此在的鲜活中呈现。古是古拙苍莽,秀是鲜嫩秀丽,古记述的是衰朽,秀记述的是新生,古是无限绵长的过去,秀是当下即在的此刻。似嫩而苍,似苍而嫩,将短暂的瞬间糅入绵长的过去,即此刻即过去,也即无此刻无过去。同时,在苍古之中寓以秀丽,秀丽一点,苍莽漫山,一点精灵引领,由花而引入非花,由时而引入非时,由我眼而引入法眼,念念无往,在在无心。这正是中国艺术最精微的所在。
②元代画家曹云西自题《秋林亭子图》诗云:“云山淡含烟,万影弄秋色。幽人期不来,空亭倚萝薜。”一个小亭孤立于暮色之中,寂寞的人在此徘徊,在此等待,多么宁静,多么幽寂,但是这里却充满了无边的生命活力。你看那万影乱乱,盎然映现出一个奇特的世界,你看那藤蔓层层向上盘绕,饶有天然奇趣。中国艺术正如禅所展现的境界一样,是要于极静处追求极动,要把聚集在生命深层的活力掘发出来,在近于死寂的画面中,忽然有极微小而不易为人注意的物象点醒,一声蛙跃,一缕青苔,数片云霓,似隐似现盘旋的青萝,等等,使沉默中响起了惊雷,在瞬间洞见了永恒。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
【小题1】“中国艺术最精微的所在”表现在哪里?请根据第一段文字,简要概括。
【小题2】请简要分析作者引用元代画家曹云西《秋林亭子图》自题诗的用意。
【小题3】请结合材料,阐述“沉默中响起了惊雷,在瞬间洞见了永恒”的美学内涵。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亮出最有价值的青春
王汉超
他是高考状元,他是天之骄子,他有勾画自己青春的无数种可能。可他偏偏选择了农村,如今他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岗街道办事处文楼村党支部书记。他叫魏华伟,2008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他一头扎进了河南的文楼村——一个他眼中“青春用得最有价值的地方”。
为“一双公筷”,也不能丢下大家
一张被日头晒黑的脸,一个高八度的大嗓门,谁也想不到魏华伟曾是文质彬彬的高考文科状元。这天是周末,他骑辆破电动车,照例走村串户。华伟来自农村,第一次做出人生选择时,想都不用想,考出去,走出农村。第二次做出人生选择时,面对报名当大学生村官的机会,他心动了。
“去就去一般人不去的地方,因为那些地方最需要人。”下定决心后,他一头扎进农村,更主动要求去国家重点帮扶的文楼村。文楼村辖6个自然村、17个村民组,3000多名村民里面,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占1/10。一般人看到文楼村的人都躲着走,外村的亲戚甚至和他们断了来往。去这样的村子当村官,你不怕?无数人问过魏华伟。300多名艾滋病患者散落全村,刚来时不是没有担心。有天从别人口中得知,一个患病村民想请他吃饭,却始终张不开口。魏华伟考虑再考虑,咬咬牙,走进了这个家庭。饭桌上,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一次性餐具,每一个菜,旁边都摆放着一双“公筷”。魏华伟扭过脸就哭了。“一旦在朴朴实实的村民中间,你就没有了怕。”他说。
让时间证明自己扎根的决心
在其他乡村,干部不吃群众的饭是廉洁自律。但在文楼,不吃乡亲们的饭就会让大家心里有“疙瘩”。魏华伟没想到,工作竟然是从尽量满足村民的“吃请”开始的。
刚调解完一起邻里纠纷,魏华伟被一个村民拦腰抱住。“魏书记,这一次,你可得给我个机会了!”定睛一看,说话的是一个患病村民。去年夏天,他的女儿考上了大学,但学费让全家犯难。魏华伟几经周折,联系到了资助项目。9月,孩子上学报到那天,夜里两点,这个村民含泪打来电话:“魏书记,没别的事,我就想请您喝个酒。”这样的吃请,魏华伟不能拒绝。魏华伟知道,敢吃他家的饭,才说明你不躲他,不嫌他,工作才开展得下去。
现在村民把魏华伟当成了主心骨,大事小事都愿意找他说。因为他懂法,他见过世面,他热心,他是“自己人”。刚来村里时,魏华伟听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不少人问,你是来镀金的吧?话语中充满了不信任。一个村民更是直截了当:“小魏,干好了,你走时我们敲锣打鼓送;干不好,你不走,我用砖头砸你走。”
信任靠的是点滴积累。一次,村民正在聊天,魏华伟走过去。一个老人起身要给他搬凳子,魏华伟却一屁股坐到了砖头上。就这样,魏华伟和大家越来越“对味儿”。入村两个月,他已走遍了17个村民组。
病魔下的文楼村也要发展
到文楼村不久,村里几个年轻人敲魏华伟的门:“魏书记,我们病号,出去打工受歧视,重活又干不了,你能不能给俺弄个营生?”
一次次甩开膀子干,魏华伟却一次次被泼了冷水。2010年,魏华伟通过校友联系了一家节能灯企业。这家企业最后关头还是退回去了。“外人为啥就不能改变对文楼固有的态度?”挫折更坚定了魏华伟让村里人致富的决心。
“外面的企业不愿来,自己只有闯条路出去。”魏华伟说,只要动起来,走得就快了。现在,文楼年年有新的致富项目落地,村民观念也在悄然转变。2010年,魏华伟在外学***,魏华伟很快就融入其中,从未有过任何担心。C.文中划线处,魏华伟哭是为“公筷”的细节而感动,这样写增强了这篇人物通讯的真实性,增添艺术感染力。D.一次一次挫折非但没有让魏华伟放弃,反而坚定了他让村里致富的决心,他踏实沉稳、坚定执着、谨慎清廉,时刻提醒自己并付出实践,。E. 作为文质彬彬的高考文科状元魏华伟,有多种勾画自己青春的可能,但他却把他的青春,奉献给了一个贫困落后却又讲究吃喝的河南农村。
【小题2】(小题2)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为什么魏华伟能让一个被病魔折磨了20多年的村子泛起了生机,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
【小题4】(小题4)梁启超说:“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其实不只是求学,追求人生的梦想也应如此,结合本文和梁启超的话,谈谈你对“亮出最有价值的青春”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论从一开始就明确区分图像与文字的功能,以及各自的优长劣短。在此,书画同源的观念,其含意远比后人理解得深刻。文字与图像是我们把握世界的两种互补、互进的手段。张彦远曾有绘画“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断言,即旨在强调:在探索世界的意义上,书画同功,而非单指书画用笔同体。从《说文解字》到《古画品录》,经由《历代名画记》直至《文史通义》,对书画智性功能的判别一脉相承。由此可说“书画异名而体同也”。
辞有陈鲜异同,思无古今中外。从英国艺术史家哈斯克尔教授的《图像与历史》可知,图像与历史的观念在希腊萌芽,在18世纪进入哲学和史学思考,至19世纪开花、结果而促成西方新史学革命,孕育出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前者为因,后者为果。相比之下,中国画论的研究尚处于版本校勘、画论辑录的状态,由于割裂上下文,讨论的重点集中在诸如“六法”的标点,或如“气韵”“形”“神”等术语的概念辨析上,一旦忽略决定其意义的上下文思想,就很难理解历代画论的品评之旨和品第系统。正是在这个智性框架中,中国画论呈现出又一个值得深究的特色:它试图建立绘画的美学品质和类型价值等级品评模式,将个别画家的风格和类型与之对应评价。
中国品评观念在世界艺术史上独一无二。它既评价艺术品质又做出技巧、类型和风格区分,并以此为尺度发展出一系列启发视觉关注的术语。18世纪欧洲艺术批评中曾出现按素描、色彩、构图等优劣打分,给画家定等级的尝试,但因缺乏包容性和视觉效果指向性而未流行。中国画论的品评系统虽然与文论、诗论等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综合起来研究,但其自身所形成的体系特点是将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糅为一体,其中还包含着丰富的创作论思想。正因为如此,所以很难按照如今的定义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划界,它就是一部综合性论著。
当今世界艺术史出现了专业细分、学术破碎化倾向,而且普遍忽略创作机制的研究。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画论,发掘其活性基因,无疑有助于纠正当前艺术史学风。中国画论术语体系高度概括,而在当时相应的文化语境中运用,其意蕴不言而喻,可这种特质在另外的语境中难以显明,而且有固化为套语的危险,如“气韵”“写意”等术语被不加区分地套用到中国绘画的本质上,就会成为陈腐的概念,失去原初的生命力。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观念出发,在世界艺术史的大视野下,就应以西方研究美术理论家瓦萨里的力度,深入而系统地探索中国古代画论,摒弃教条概念,重新发掘,重新激活其中隐含的活性基因,将之转化为新的创造,复兴中国艺术创作和学术的生命力。艺术和学术永远是天下之公器,其作用之大小取决于品质之高低;只要是最好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艺术史的复兴有望于此。
(摘编自曹意强《发掘中国画论活性基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论书画同源的观念的含意远比后人的理解深刻,把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文字与图像的功能和各自的优劣明确加以区分。
B.从《图像与历史》可知,图像与历史的观念在古希腊萌芽,后来进入哲学和史学范畴,促成了西方新史学革命,孕育出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
C.尚处于版本校勘、画论辑录的状态,割裂上下文,讨论诸如“六法”的标点等一些细枝末节,或辨析一些术语,这是中国画论的不足之处。
D.打算建立绘画的美学品质和类型价值等级品评模式,并将个别画家的风格和类型与这个等级模式对应:这是中国画论一个值得深究的特色。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彦远认为,绘画“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强调在探索世界的意义上书画同功,而不单指书画用笔同体,因而他的著作《历代名画记》难以划界。
B.因为缺乏包容性和视觉效果指向性,18世纪欧洲艺术批评中出现按素描、色彩、构图等优劣打分,给画家定等级的尝试,最终没有流行。
C.中国品评观念既评价艺术品质又做出技巧、类型和风格区分,并以此为尺度发展出一系列启发视觉关注的术语:这在世界艺术史上独一无二。
D.中国画论的品评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创作论思想,它与文论、诗论等有密切的关系,将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融合为一体,具有自己的体系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画论,发掘其活性基因,有助于纠正当今世界艺术史出现的专业细分、学术破碎化倾向,以及普遍忽略创作机制的研究的学风。
B.中国画论术语体系高度概括的特质在当时相应文化之外的语境中显得模糊,且有固化为套语的危险,如“气韵”“写意”等术语,现在已经成为陈腐的概念。
C.作者认为,艺术、学术可以冲破国界,最好的艺术和学术既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艺术和学术作为天下的公器,其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品质的高低。
D.我们应当在世界艺术史的大视野下,借鉴西方的某些做法,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画论,抛弃教条,发掘中国画论的有用的基因,复兴中国艺术创作和学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