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物种起源〉绪论》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一些叙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正确性能有若干信任。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这里我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但我希望这样做通常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
A.末句中的“这一点”是指刊印出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
B.文中“必然”“无疑”“虽然”“但是”等词语使得表述更加准确、周密。
C.作者认为“摘要”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通过研究只能得出一部分结论。
D.从选文可以看出达尔文谦虚、审慎、充分尊重事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5-03 04:41: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河图洛书是贯通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桥梁”,所以,河图、洛书又被人视为中华文 明之源。西方人认为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的东西。 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有洛书的一席之地。前苏联 D·J·斯特洛伊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 年代初写的《数学简史》,称洛书纵横数字图是“最著名的数学贡献”。
据《尚书·顾命篇》记载,周康王即位,从周成王那里继承了八件国宝:“越玉五重陈宝: 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这里首次提到“河图”。
《尚书中候》说“元龟负书出”,则与“洛书”有关。从古代的文献记载中人们发现,上自 伏羲、黄帝、尧、舜、禹,下至商汤、周公、成王都与河图、洛书有联系。这反映出河图洛 书在古人心目的重要位置。但它们的具体内容,却始终是一个迷。
《系辞传·上》说:“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 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子把河图洛书并列一起,作为圣人作易的四个 方面的依据之一。从天生万物、四时阴阳变化、历象日月星辰三个方面而言,河图洛书显然 是古人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
宋代传出河图、洛书和太极图,不但没有消除环绕在河图洛书上的重重迷雾,反而又引 发了古代学术界对河图、洛书的真伪的争议。随后形成的“图书”学派,尽管作出种种解释, 除了借助河图洛书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之外,却始终没有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直到西汉太乙九宫式盘的考古发现,对宋传洛书的真伪问题,才算有了结果。1977 年, 考古人员在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即西汉汝阴侯夏侯墓出土了两具占盘,距今已有 2100 余年。 在一具被考古工作者称为汝阴侯太乙九宫式盘的天盘上,四条直线相交八分其圆,成九宫形。 圆周数字排列与洛书完全一致,与《黄帝内经·灵枢》的九宫八风也基本相同。说明洛书数 字图式早在西汉之前已经存在,并已经应用于占筮和中医理论。洛书真伪的争论,因这一考 古发现而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
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特别是一系列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掘和重大发现,为我们提供了 丰富的文物资料。这些非文字资料中,有大量涉及天文历法的,有涉及数学的,还有涉及记 载和反映先民思想认识的各种宇宙图式。从这些宝贵的资料中,我们不但可以认识中国上古 时期的天文历法成就、数学方法,而且能从上古文化的演变过程中,认识河图洛书的形成和 它们的原始本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河图洛书被人视为中华文明之源,所以河图洛书是贯通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桥 梁”。
B.西方人认为,洛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的东西,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密 码。
C.在世界数学史上,洛书也占有一席之地,D·J·斯特洛伊克所写的《数学简史》一书 就是证明。
D.汝阴侯太乙九宫式盘上的那种九宫数字图,就是《数学简史》所称的洛书纵横数字图 在西汉时期的一种应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尚书·顾命篇》和《尚书中候》等文献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尚书》一书所记载的史料,并不仅仅是周朝的历史。
B.“河出图”中的“河”,指黄河;“洛出书”中的“书”,是指由“元龟”所背负的 书,这两者原本并不是同时出现的。
C.上自伏羲,下至周成王,都与河图洛书有联系,但河图洛书的具体内容,对他们而言, 却始终是一个迷。
D.河图洛书反映了我们的先民在天生万物、四时阴阳变化、历象日月星辰三个方面取得 的某些认识成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既采用文献资料又采用了考古文物资料进行论证。文献资料如《尚书》《周易》,考古文物如两具占盘。
B.宋代传出河图洛书和太极图,对其千古之谜的破解不仅无益,反而引发了真伪之争, 并无任何积极的作用。
C.西汉太乙九宫式盘考古发现的意义在于,证明了洛书数字图式在西汉之前早已存在, 并表明了其具体的应用。
D.近几十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发现中提供的非文字资料,对破解河图洛书这个 千古之谜,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
1.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希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
2.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宽“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果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道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3.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oC至5oC,可储藏30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储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储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4.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宗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5.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爱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结实者置瓦其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徵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孽”。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小题1】“果形”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说明内容的?这种说明顺序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小题2】“贮藏”是运输问题,而果肉和果核是生态问题,“荔枝不耐贮藏”一节放在果肉和果核两节之间,是否破坏了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小题3】第3节引入唐明皇、汉武帝的事,有何作用?
【小题4】将末段“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删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改为“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你以为怎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说梅
吴冠中
①牡丹和梅花,曾是人们印象中的国花。牡丹花朵硕大,色彩艳丽,且高贵荣华之富态。梅花的花朵要小多了,星星点点,或疏或密开满在乌黑而坚硬的干枝上,而且干枝往往曲折多姿,予人风骨独傲之感。更因梅花开于寒冷的季节,那时别的花都不敢吐露,故而引起诗人们的赞美——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从造型艺术角度看,形成美感的主要因素是整体构成。梅花之美主要缘于体态多姿。干枝穿插间的粗、瘦对比,故老梅更独具这般风采。梅花盛开或初吐露花蕾时,尚无绿叶衬托,只由花朵与枝干构成点与线的二重唱。“删繁就简三秋树”,郑板桥虽多画兰竹,少画梅花,其实他已道出了自己对梅花的绘画感受;而王冕画梅繁华密枝,引人进入梅花的国度。陈老莲画梅喜表现一段古怪倔强的干枝上着画三几朵,寓秀于拙,仿佛是他的自画像。梵高的向日葵同样是他的自画像,真正杰出的艺术家,总是将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正由于敏感的艺术家从不同视角揭示了自然之美,人们才更深一层感到自然之美。历代有那么多的诗人和画家表现了梅之美,梅在中国人心目中早已登上高雅之宝座。我在故宫曾见过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一幅册页梅花,满纸只是淡墨点,其间穿插几笔墨黑的线是干枝,予人以月下梅花或雾中观梅之整体感受。这与西方印象派的效果异曲同工。走完隔膜、封闭的漫长世纪,地球显然日益缩小,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谁也挡不住,梅花和腊梅的西指日可待。
③我第一次看到的梅园是无锡梅园,因当年梅园被许多居民的白墙衬托,被明如镜的太湖衬托,因而梅之身段和花之色彩分外醒目。中国传统绘画不涂背景,被绘在白底子上的梅花便尽现体态之美。因而,梅花在园林中往往依素墙而栽。或者反其道而行之,种在假山洞口之类的深暗背景前,花开时明如观火。
④中国大地上到处有梅花、梅园,多少姑娘们的名字爱叫梅。我自己嗅觉不灵,可看梅,赏梅,不知闻梅香。梅之香更吸引了广大的爱好者,“暗香浮动月黄昏”,让人未见花就闻到了香味。文人咏梅,凡夫俗子也爱梅,梅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标志之一。绘画中最通俗的题材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缘于她们都象征中国传统中高尚的道德品质,梅居其首,是梅的荣誉。让园林、园艺家们深入研究梅的品种及嫁接等科学课题吧!他们研究出来的成果之花将开遍大漠南北,家家户户。今天,人们渴望草坪与鲜花了,在礼品中鲜花替代了糕点与烟酒。我从来不过自己的生日,连这个诞生时日也忘了。但不意有一回,居然邮局送来了一束鲜花,是外地有人邮来贺诞辰的。花簇大都是月季、郁金香之类。如果是一簇梅花或腊梅,当别有一番风姿了。
⑤今年五月间,我到太湖一个小岛上的园林果木产寻寻觅觅,发现梅园已是青绿一片,郁郁葱葱。细看,满树已隐藏着小小的青梅,才使我醒悟谢了还有青果子。不过青梅是褐色的干果了,可能是作陈皮梅之类的佳品吧。梅花展示了青春的美丽,有奉献了成熟的果实,这是梅的品质吧。
⑥正因着眼于花、干、枝的点、线组合之美,我更爱腊梅。腊梅洗尽脂粉,只剩下并不鲜艳的暗黄之色,近乎蜡黄的病色了。然而在绘画的寰宇中,局部永远臣服于整体,在整体中体现价值。由于对照的绝妙效果,腊梅花朵之“蜡黄”,呈现了无价的物种黄金色。三味书屋后园的那株腊梅花给鲁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似乎也是令我独钟情于腊梅的姻缘。
【小题1】请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梅之美”,请加以概括。(6分)
【小题3】简要分析第四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小题4】文章以“说梅”为题,请探究作者通过“说梅”寄托了哪些深刻的意蕴。(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永远膨胀下去的宇宙的未来相当乏味。但是一点也不能肯定宇宙是否会永远膨胀。我们只有大约为使宇宙坍缩的需要密度十分之一的确定证据。然而,可能还有其他种类的暗物质,还未被我们探测到,它会使宇宙的平均密度达到或超过临界值。这种附加的暗物质必须位于星系或星系团之外。否则的话,我们就应觉察到了它对星系旋转或星系团中星系运动的效应。
为什么我们应该认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只相信我们已有确定证据的物质呢?其理由在于,哪怕宇宙现在只具有十分之一的临界密度,都需要不可思议地仔细选取初始的密度和膨胀率。如果在大爆炸后一秒钟宇宙的密度大了一万亿分之一,宇宙就会在十年后坍缩。另一方面,如果那时宇宙的密度小于同一个量,宇宙在大约十年后就变成基本上空无一物。
宇宙的初始密度为什么被这么仔细地选取呢?也许存在某种原因,使得宇宙必须刚好具有临界密度。看来可能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它可被重述如下:宇宙之所以是这种样子,是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就不会在这里观测它。其思想是,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密度的不同宇宙。只有那些非常接近临界密度的能存活得足够久并包含足够形成恒星和行星的物质。只有在那些宇宙中才有智慧生物去诘问这样的问题:密度为什么这么接近于临界密度?如果这就是宇宙现在密度的解释,则没有理由去相信宇宙包含有比我们已探测到的更多物质。十分之一的临界密度对于星系和恒星的形成已经足够。
然而,许多人不喜欢人择原理,因为它似乎太倚重于我们自身的存在。这样就有人对为何密度应这么接近于临界值寻求另外可能的解释。这种探索导致极早期宇宙的暴涨理论。其思想是宇宙的尺度曾经不断地加倍过,正如在遭受极端通货膨胀的国家每隔几个月价格就加倍一样。然而,宇宙的暴涨更迅猛更极端得多:在一个微小的暴涨中尺度的至少一千亿亿亿倍的增加,会使宇宙这么接近于准确的临界密度,以至于现在仍然非常接近于临界密度。这样,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宇宙就应包含足够的暗物质,使得密度达到临界值。这意味着,宇宙最终可能会坍缩,但是这个时间不会比迄今已经膨胀过的一百五十亿年左右长太多。
【小题1】下列对宇宙“临界密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密度的临界值很重要,大于它或者小于它最终都会导致宇宙膨胀而产生大爆炸。
B.为何宇宙必须刚好具有临界密度,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都是两种可能的解释。
C.如果宇宙的平均密度超过临界密度,那么宇宙就会坍缩。
D.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它就不会坍缩而会永远膨胀下去。
【小题2】下列对“人择理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择原理的提出是人们通过对宇宙的观测从而得出的理论。
B.人择理论者认为只有那些有智慧生物的宇宙,因为密度接近于临界密度,所以才得以“存活”。
C.人择原理实际上就是对宇宙密度的人为确定,因此宇宙密度也可以任意改变。
D.人择原理实际上就是从现行的宇宙状况出发去认识宇宙的临界密度,其思想即“存在就是合理的”。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暴涨理论反对人择理论那种对人们自身存在的过分倚重,而对宇宙的临界密度寻求另外可能的解释。
B.根据暴涨理论,宇宙的密度就是在一次次迅猛、极端的暴涨中接近于准确的临界密度。
C.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在星系和星系团之外可能存在着其他种类的暗物质。
D.现在的宇宙“安然无恙”既没膨胀也没坍缩,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用文艺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文艺始终以创造文明和弘扬道德为己任,以优美的形式和诗意的表达,忠实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足迹,使人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并定格为思想的圭臬和道德的范式,也使得文艺的生命长存、青春永驻,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同辔而行。
正因为文艺作品的影响力巨大、辐射面广阔、渗透性强烈、作用力持久,自然而然地决定了其重要的地位。优秀文艺应当反映生活的本质,表现人性的本真,摄取时代的魂魄,摹写社会的变革,特别是通过艺术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度挖掘与全面观照,营造出一种积极的精神环境和刚健的思想氛围,使人们在艺术的陶醉与情感的激扬中,自觉而又自然地向时代所崇尚的价值观聚集,提升整个民族的道德境界。
古往今来,举凡真正能够增智立德、经年传世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广泛接受和认同,正是因为内涵于其中的道德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文艺类的书籍之所以会被划入“经”的范畴,就是因为这些文艺作品具有道德的熏陶和传导功能。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的思想范式与道德传统,正是在这个熏陶和传导过程中逐渐积淀、升华,并最终烙印在我们灵魂深处,成为我们的精神根脉与道德标识。
文艺的天性和天职从来就是发现美和创造美,就是弘扬良知与布达道义,就是宣示真理和传播文明。只靠玩形式、玩技巧,而忽视作品的精神品位与道德蕴涵,则注定是难成正果的。至于那些媚俗化、低俗化和徒然追求时髦、刺激,一味戏谑、单纯牟利的所谓创作,当然就更是对文艺的曲解和亵渎了。
在文艺创作中,真善美是道德的最大值和文明的最高值。创作主体要在创作实践中抓住这个关节点,需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从而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而要真正做到这一切,需要经过多方砥砺和艰苦磨练之外,更重要和更根本的,还在于思想、品格、精神、道德上的不断提升。要树立为人民而创作的观念,具有创作源于生活的认知。只有方向与道路的问题都解决了,才有条件和能力通过文艺作品来有效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因为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向上向善之力,只有在为人民而创作的深情与愿景中才能获得,也只有在激荡着时代风云的现实生活中方可撷取。与此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要忘记它毕竟还是艺术,依赖于方向与精神、生活与艺术、道德与理想、情操与功力的完美结合。
【小题1】下列各句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文艺在历史上从来都是比人类社会的文明先行一步的。
B.文艺作品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文艺作品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作用力。
C.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艺类的书籍具有道德的熏陶和传导功能,所以被划入了“经”的范畴。
D.文艺的天性和天职向来是发现美、创造美、弘扬良知、布达道义、宣示真理、传播文明。
【小题2】下列例子不能证明第三段所论述的观点的一项是(    )
A.《诗经》为什么要叫做“经”,是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因为其中融贯了强大的道德力量。
B.鲁迅的小说,看似在讲故事、绘场景、写人物,但力透纸背的却无一不是鲜明而强烈的社会道德评判。
C.电视连续剧《焦裕禄》之所以会掀起收视热,除了剧中所蕴含的巨大道德力量外,最根本的还在于其艺术上的创造性。
D.抗战时期,郭沫若所创作的《屈原》,在屈原、婵娟等人物的身上,散发着作者的爱国激情与道德评析,引发了国民党权力核心的极度不安与恐慌。
【小题3】根据作者观点,在文艺创作中创作主体要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有哪些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