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说梅
吴冠中
①牡丹和梅花,曾是人们印象中的国花。牡丹花朵硕大,色彩艳丽,且高贵荣华之富态。梅花的花朵要小多了,星星点点,或疏或密开满在乌黑而坚硬的干枝上,而且干枝往往曲折多姿,予人风骨独傲之感。更因梅花开于寒冷的季节,那时别的花都不敢吐露,故而引起诗人们的赞美——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从造型艺术角度看,形成美感的主要因素是整体构成。梅花之美主要缘于体态多姿。干枝穿插间的粗、瘦对比,故老梅更独具这般风采。梅花盛开或初吐露花蕾时,尚无绿叶衬托,只由花朵与枝干构成点与线的二重唱。“删繁就简三秋树”,郑板桥虽多画兰竹,少画梅花,其实他已道出了自己对梅花的绘画感受;而王冕画梅繁华密枝,引人进入梅花的国度。陈老莲画梅喜表现一段古怪倔强的干枝上着画三几朵,寓秀于拙,仿佛是他的自画像。梵高的向日葵同样是他的自画像,真正杰出的艺术家,总是将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正由于敏感的艺术家从不同视角揭示了自然之美,人们才更深一层感到自然之美。历代有那么多的诗人和画家表现了梅之美,梅在中国人心目中早已登上高雅之宝座。我在故宫曾见过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一幅册页梅花,满纸只是淡墨点,其间穿插几笔墨黑的线是干枝,予人以月下梅花或雾中观梅之整体感受。这与西方印象派的效果异曲同工。走完隔膜、封闭的漫长世纪,地球显然日益缩小,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谁也挡不住,梅花和腊梅的西指日可待。
③我第一次看到的梅园是无锡梅园,因当年梅园被许多居民的白墙衬托,被明如镜的太湖衬托,因而梅之身段和花之色彩分外醒目。中国传统绘画不涂背景,被绘在白底子上的梅花便尽现体态之美。因而,梅花在园林中往往依素墙而栽。或者反其道而行之,种在假山洞口之类的深暗背景前,花开时明如观火。
④中国大地上到处有梅花、梅园,多少姑娘们的名字爱叫梅。我自己嗅觉不灵,可看梅,赏梅,不知闻梅香。梅之香更吸引了广大的爱好者,“暗香浮动月黄昏”,让人未见花就闻到了香味。文人咏梅,凡夫俗子也爱梅,梅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标志之一。绘画中最通俗的题材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缘于她们都象征中国传统中高尚的道德品质,梅居其首,是梅的荣誉。让园林、园艺家们深入研究梅的品种及嫁接等科学课题吧!他们研究出来的成果之花将开遍大漠南北,家家户户。今天,人们渴望草坪与鲜花了,在礼品中鲜花替代了糕点与烟酒。我从来不过自己的生日,连这个诞生时日也忘了。但不意有一回,居然邮局送来了一束鲜花,是外地有人邮来贺诞辰的。花簇大都是月季、郁金香之类。如果是一簇梅花或腊梅,当别有一番风姿了。
⑤今年五月间,我到太湖一个小岛上的园林果木产寻寻觅觅,发现梅园已是青绿一片,郁郁葱葱。细看,满树已隐藏着小小的青梅,才使我醒悟谢了还有青果子。不过青梅是褐色的干果了,可能是作陈皮梅之类的佳品吧。梅花展示了青春的美丽,有奉献了成熟的果实,这是梅的品质吧。
⑥正因着眼于花、干、枝的点、线组合之美,我更爱腊梅。腊梅洗尽脂粉,只剩下并不鲜艳的暗黄之色,近乎蜡黄的病色了。然而在绘画的寰宇中,局部永远臣服于整体,在整体中体现价值。由于对照的绝妙效果,腊梅花朵之“蜡黄”,呈现了无价的物种黄金色。三味书屋后园的那株腊梅花给鲁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似乎也是令我独钟情于腊梅的姻缘。
【小题1】请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梅之美”,请加以概括。(6分)
【小题3】简要分析第四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小题4】文章以“说梅”为题,请探究作者通过“说梅”寄托了哪些深刻的意蕴。(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05 02:38: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霍乱,是一种人类始终无法根除的疾病,每年都将成千上万的人置于死地。霍乱发病的中心区域仍在印度恒河三角洲地区和孟加拉国。在15岁的孟加拉国的孩子们中,有半数感染过霍乱致病菌。这些病菌通过受到污染的水和食品传播,会引起急性腹泻,而且没法治疗。“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内,这种细菌就可以置人于死地。”
但霍乱在孟加拉国造成的死亡案例,并没有像在其他地区那样严重。这个事实使研究人员推测:霍乱可能一直在对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施加压力,很可能已经改变了当地人口的基因库。而科学家此前对非洲疟疾的研究也提供了相似的证明:疟疾在非洲的流行,导致非洲人口的基因库发生了改变。“这种细菌促使人类进化的另外一条线索就是,许多人只有轻微的症状,或根本没有病症,这说明他们已经拥有了抗菌适应性。”
研究人员分析了孟加拉国36个家族的DNA,并且跟欧洲西北部的人们、西非人和东亚人的基因组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来自孟加拉国的分析对象中,基因组上有305个片段留下了自然选择的迹象。通过将孟加拉国霍乱患者跟虽与患者同居一室但仍然健康的其他居民的DNA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也支持这个说法──霍乱是促使基因组发生改变的力量。
研究人员发现:作为对霍乱的反应,一类正在进化的基因可以往肠道里释放氯离子的钾通道加密。这些基因的参与是有意义的,因为霍乱细菌散发出的毒素会刺激钾通道,使其排出大量的氯化物,导致霍乱的典型症状──严重的腹泻。另一类选择的基因有助于控制NF—KB蛋白,这种蛋白是炎症的主要控制因素,而炎症又是人体对霍乱病菌的反应之一。还有一类参与了调整炎性体的活动,炎性体是细胞内部的蛋白复合体,其作用就是探测到病原体,然后引发炎症。
研究人员还不清楚一点:为了加强对霍乱病菌的防御,自然选择到底促使这些基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但是科学家们对研究未来进展充满信心。“有关传染病对人类进化的影响,该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专家称,这些发现也许不会导致新的霍乱治疗方法的诞生,因为目前的疗法很奏效──快速将患者损失的水和电解质补充上。但“有关霍乱,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预防,这在没有洁净水供应的地方是个难题。”尽管如此,理解在应对霍乱时人类是如何进化的,或许会有助于研究人员设计更加有效的疫苗,能够更加安全地保护人们免受霍乱病菌的侵袭。
(摘编自《光明日报•霍乱正改变人类基因组》)
【小题1】下列对“霍乱”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霍乱,是一种人类一直无法治愈的疾病之一,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霍乱致病菌每年都将成千上万的人置于死地。
B.霍乱致病菌通过污染水和食品传播,引起急性腹泻,“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内,这种细菌就可以置人于死地。”
C.霍乱在孟加拉国造成的事实证实:霍乱可能一直在对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施加压力,很可能已经改变了当地人口的基因库。
D.霍乱细菌促使人类进化的另外一条线索就是,许多人只有轻微的症状,或根本没有病症,说明他们已经拥有了抗菌适应性。
【小题2】(小题2)下列对“霍乱是促使基因组发生改变的力量”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是研究人员对霍乱细菌和人类进化研究中得出的最新的认知之一,虽然还不尽完善,但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这句话的意思是,霍乱可能已经改变了全世界一部分人的遗传基因,使那些人们具有了某一些新的特性。
C.这句话中的“基因组”,包括有三类基因,一是往钾通道加密的基因,一是有助于控制蛋白的基因,一是调整炎性体活动的基因。
D.这句话是研究人员,通过将孟加拉国霍乱患者跟虽与患者同居一室但仍然健康的其他居民的DNA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加拉国是霍乱发病的中心区域之一,而且感染霍乱的人数极多,但是因霍乱造成的死亡案例并不是全世界最严重的。
B.研究人员在研究霍乱病菌时,采取了对比的方法,涉及到的地区除印度孟加拉国外,还有非洲、欧洲、亚洲等地区。
C.科学家们对霍乱的研究,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如人类基因的具体变化不明晰,研究不出新的霍乱治疗方法,无法预防霍乱的发生等。
D.目前科学家对霍乱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在应对霍乱时进化的情景,对设计新的霍乱疫苗、防护霍乱病菌的侵袭有极积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大脑记忆的奥秘
在人的一生中,大脑储藏了大量的数据、名称、面相、声音、味道和情感等信息。这些记忆有助于人类获得各种技能。同时,人的个性差异很大程度上为各自大脑中的记忆不同所致。人脑具有多个功能不同的记忆系统,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能将新的信息以一种活动的、有意识的状态存留在脑海里达数秒钟。大脑的各个部分中,总有一些处于负责记忆的额叶皮层的监督之下,短期记忆就是这样产生的。该记忆可信度很高,但容量有限。大多数人的短期记忆只能容下5至9个对象,例如记忆一组电话号码。
长期记忆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长期记忆功能各异,而且各个功能区位于大脑的不同部位。长期记忆主要有两大类:即陈述记忆和程序记忆。前者让人知道原先记忆的事实,后者让人掌握曾经学习过的技能。
陈述记忆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语义记忆。语义记忆好比一个巨大的仓库,它可储存词汇、物体、概念、地方、人员等。人创造语言和理解语言等能力的具备主要依靠语义记忆。语义痴呆症就是因为语义记忆发生混乱造成的。不过,语义痴呆症患者可能会把鼠叫做狗,但是不太可能把鼠称作汽车或移动电话。这种现象表明,有生命之物和无生命之物的形象储存在人的不同记忆中。
程序记忆可以将人的生活经历有意识地再现于脑海,而且可以贯穿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如小时候学会骑自行车,即使有很长一段时间不骑车,一旦再开始骑车时,是不会有太大困难的。这里用到的就是程序记忆。
人脑中含有不计其数的神经细胞,我们几乎不知道大脑在学习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裸鳃亚目软体动物的神经系统较为简单,只有大约2万个大体积神经细胞,而且排列也具有明显的特征,通过对这类动物神经系统的研究来认识人类的记忆,是打开人脑记忆奥秘的捷径之一。科学家通过裸鳃亚目软体动物试验和随后的一些哺乳动物试验发现,短期记忆意味着强化已有的突触,而如果要储存长期记忆,就必须动用蛋白质来生成新的突触。这些研究成果为研制用于缓解或治愈痴呆症的药物带来了希望。
【小题1】下列对“短期记忆”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 )
A.短期记忆是可信度很高、容量有限、记忆时间很短的一种记忆。
B.短期记忆是人的大脑某些部分在额叶皮层监督下把新信息以活动的、有意识的状态
存留数秒钟而形成的一种记忆。
C.短期记忆是人的大脑把大量的数据、名称、面相、声音、味道和情感等信息储存起
来而形成的一种可信度高、容量有限、时间短的记忆。
D.短期记忆是人的大脑的额叶皮层把词汇、物体、概念、地方、人员等短期信息储存于大脑部位而形成的一种记忆。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2分)( )
A.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特点不同,功能各异,分属大脑不同的记忆系统。
B.记忆不仅可以让人不忘学过的知识、技能,而且可以助人理解语言、创造语言。
C.通过对裸鳃亚目软体动物和一些哺乳动物的研究试验,科学家终于发现了造成记忆时间长短的根本原因。
D.对一般人而言,语义记忆所涉及的对象并不是杂乱地堆放在记忆仓库中,不同的对象会储存在不同的地方。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缓解或治愈语义痴呆症的新药何时能面世将取决于记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速度。
B.语义痴呆症患者会把兔叫做羊,把骆驼叫做计算机不太可能。这是因为有生命之物和无生命之物的形象储存在人的不同记忆中。
C.短期记忆可信度很高,但容量有限,电话号码一多就难以记住,属短期记忆失忆。
D.大脑记忆的不同,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的个性差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和0.67%。
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浓度升高。
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化工厂、冶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
(节选自2013年1月《南方周末》,有删改)
(注) ①比表面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②正相关: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不过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正比”多与“正相关”混淆。正比,有一个确定的比例系数。
【小题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B.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重量轻,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
C.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因此在PM2.5上可以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
D.PM2.5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最早于1982年开始有关PM2.5前瞻性研究,中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晚,但至今也有近十年的研究。
B.根据潘小川教授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76%。
C.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其中污染排放是客观因素。
D.只有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才会降低PM2.5浓度。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控制PM2.5的浓度,整治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污染,限制使用燃煤锅炉,加强清洁作业,处理好生活垃圾等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B.要想整治好交通污染,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禁止私车发展,以求达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目标。
C.在工业领域一定要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加大对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也可以适当地采取停产、限产措施。
D.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是必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