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数字化阅读已经很发达的今天,纸质图书仍受到一半多读者的青睐,这说明传统的纸质图书仍然具有生命力。“回归纸质图书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美国、英国、法国目前都出现了类似的趋势,这些国家电子书的销售放缓,而纸质图书的销售稳步增长,中国也同样如此。数字化阅读虽然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但只适合快速的碎片化的浅阅读,传统的纸质阅读更适于系统的体系化的深阅读。读者对深阅读的需求不会消失,因此纸质图书就不会消失。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主要情况。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的79.6%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2012年至今,大众喜好图书种类的选择基本稳定,“文学”“历史”“日常生活”“心理”和“经济/管理”占据前五位。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19日12版)

材料三:

运营知名网络文学平台的阅文集团此前发布研究报告称,超七成移动端数字阅读用户为26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90后”用户占比为42%。该报告认为,选择此类阅读模式,“年轻人拼的就是速度”。一些网友坦言,日常选择“碎片化”阅读也是出于无奈,这与工作过于繁忙、生活节奏过快有关,平常只能在上下班的地铁、公交车上刷刷微博、扫一眼微信公众号,阅读“碎片化”很难避免。但也有网友并不排斥这种“碎片化”。网友“满垛十七”留言认为,“我反思自己天天刷微博、刷公众号,然而有一天回头看摘抄本,猛然发现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和好文章,都是我在‘碎片化’阅读里收集来的。”

(摘自新华网《“全民阅读”巳趋数字化碎片化》)

材料四: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昨天发布的2017上海市民阅读状况显示,调查报告显示,手机是数字阅读的首选工具,数字阅读几乎全民参与。自2013年至今,在“手机”“网络在线阅读”“iPad/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四大数字阅读常用工具中,“手机”在今年八个选项中占比高达50%,不断拉开与其他数字阅读载体的差距。数字阅读的付费意愿上升,“只看免费的”比例逐年下降。业内人士分析称,这表明数字阅读以其检索便捷、定位准确满足了读者需要,改变着阅读习惯;如果阅读物的题材类型符合口味,内容质量上乘,形式丰富多样,更新速度快,价格合理,性价比高,独家首发,广告少而阅读体验好等,阅读者接受付费数字阅读会是一个必然趋势。有专家提醒,数字阅读的缺陷仍有待改进。“容易导致视觉疲劳”连续六年排在数字阅读的缺陷榜第一位。

(摘自《文汇报》2017年8月4曰)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及图表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8年到2016年,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逐年上升,说明利用电子设备阅读的人越来越多。
B.从2013年起,数字化阅读的比率超过一半,已经超越图书阅读率,成为最重要的阅读方式。
C.同2015年相比,我国国民阅读率、人均图书阅读量均有增加、但是喜好阅读图书的种类变化不大。
D.相对于传统的图书阅读形式,2016年同2015年相比,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长更加迅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有些国家电子书销售放缓,纸质图书的销售稳步增长,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更喜欢读纸质书。
B.人们选择“碎片化”阅读有时是出于无奈,工作过于繁忙、生活节奏过快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
C.纸质书适合系统的体系化的深阅读,喜欢纸质书的都是年龄大的人,喜欢数字化阅读的多是年轻人。
D.从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自2013年至今,手机阅读在数字阅读中所占比率最大。
E.数字阅读的付费意愿上升,主要原因是数字化阅读满足了读者需要,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小题3】数字化阅读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3 09:0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些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盗版教材,不仅仅是因为盗版书价格低廉。在很多大学课堂上,教师授课并不完全依赖于某本教材,而是以自编的讲义、课件为主,通过打印、电子邮件等形式将这些课程材料分发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只是相对重要的参考书,只是期末考试前值得信赖的复习材料。特别是一些高校教材编写水平不高,不具备存藏价值。有的作者、出版社将教材视为敛财的工具,明明有经典教材珠玉在前,却非要另起炉灶挖土烧砖,重新编写、出版一套教材推荐给学生。据统计,有的高校基础课,全国有近500家出版社出版了逾千种教材,这其中难免有粗制滥造的情况。那些虽是正版但编写水平不高的教材,被大学生视为“用过即抛”的消费品,而不愿意为其付出太多的费用。

目前,纸质图书价格一直呈现上涨的趋势,大幅降低高校教材定价似乎并不现实。在慕课、网络公开课日渐流行的当下,不妨多为大学生编写、制作更多价格低廉的数字化教材。美国著名的物理学教材《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就有其官方网站,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阅读这部教材。国内一些高校和出版机构已经开始进行编写数字化教材的尝试。

(摘编自《光明日报》《高校教材盗版缘何愈演愈烈》)

材料二:

看起来,我们似乎应为当代大学生懂得省钱叫好才是,其实不然。诚然,确实存在“正版教材太贵”“教材使用率低”等问题,但绝不能成为大学生大肆违法复印他人教材和考试用书的理由。复印教材和考试用书虽让囊中羞涩的大学生节省了开支,但教材和考试用书编撰者及出版商的利益则被无端盘剥,知识产权还有多少价值可言?

原作者享有其作品的复制权和获得报酬权,大学生对此不可能不懂,那他们何以对复印侵权行为表现出集体无意识?其实是因为著作权法有一条规定,将“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列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的情形。有此尚方宝剑在手,复印便成了大学生使用教材和考试用书的主要方式。

然而,像如今这般完全依赖复印、整本复印,甚至于“上届学生复印了,下届学生接着复印”的情况,显然不属于著作权法允许的“少量复制”范畴。尽管大学生们并未从盗版中牟利,但会对版权作品的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何况,不少复印店已将复印盗版他人教材、考试用书当成生意,在线上线下主动招揽这种业务,这恐怕就构成了事实上的侵权,理当打击。

(摘编自法制网《正版贵不是追捧盗版的理由》)

材料三:

高校教材反盗版,关键要对症下药,打好“组合拳”。首先,不妨进行旧教材循环利用,比如,武汉纺织大学设立“旧教材流转中心”,从学生中募集来旧教材,供下一届学生使用,就值得借鉴。其次,遏止高校教材背后或隐或现的灰色利益链,建立健全高校教材公开透明收费制度、教材管理制度,让大学生知道自己所交的教材费花在什么地方。别让高校教材费成“糊涂账”,被一些逐利的人“钻空子”,为腐败滋生提供土壤。再次,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了解知识产权法和著作法,在这方面千万别“拖后腿”。最后,相关部门加大执法执纪力度。比如,对高校附近文印店小规模售卖盗版复印教材问题,依法进行民事追责和行政查处,情节严重,依法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

(摘编自桂声网评《高校教材反盗版关键要对症下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版教材粗制滥造,编写水平不高,有些只是作为期末考试的复习材料,再加上价格比盗版教材要贵,导致了一些大学生选择盗版教材。
B.如果是为了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以及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使用,这样的行为并不违背著作权法。
C.大学生完全依赖复印、整本复印,这与复印店将复印盗版他人教材、考试用书当成生意相比虽然性质不一样,但同样构成了对原著者的侵权。
D.对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从不同角度分析盗版教材盛行的原因,材料三侧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同一个大学学科,出版的教材却版本繁多,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反映出了教材已成为了有些作者和出版社敛财的工具的问题。
B.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慕课、网络公开课的流行,更多价格低廉的数字化教材降低了教材的成本,学生可以不需要购买纸质图书。
C.反盗版教材需要多方合力,不仅要从学生、教材编写者和出版社出发,还需要学校的引导、制度的完善和相关部门的严格执法。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了知识产权,都强调了大学生应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懂得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更要守法。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解决高校盗版教材存在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第下列小小题。
根  生
刘 林
懂事时根生就听说自己的头上还落过个哥,哥打小就显出鬼头聪明,两岁不到就能从1到100顺着数倒着数,一村人都说这孩子见着出息了。哥六七个年头时,在门口的水塘边耍,瞅见水面浮着条斤把重的鱼,鱼半死不活的,哥就乐颠颠地拿着根竹竿去捞,想给爹弄顿下酒菜,爹嗜好红烧鱼块。鱼没上岸,哥脚底一滑,扑进水塘里。水塘像口大铁锅,一下子把哥吞没了。
哥走了,爹娘也跟着闯了趟鬼门关。娘再也见不得鱼,一看见鱼胸口就疼,就一口口呕吐。爹一想哥心就空了寡了,再也沾不得丁点鱼腥。
哥的头上还顶着两个姐,哥走了两年多才有的根生。
根生生得跟哥一个模子,爹娘把对哥的爱挪到根生身上,根生却没显出哥的聪明劲。根生打小就觉得活在哥的身影里,在爹娘的眼里,他是哥的一道影子。爹娘一说到哥两眼就活了。
根生的心一揪一揪地疼,他在心里使劲喊:爹娘,根生不是哥,根生是根生,哥是哥。你哥也叫根生。有次娘说漏了嘴。
根生心上捅了一把刀子,哥叫根生,爹娘给他取了哥的名字,他成了哥的替身,替哥在这世上活着,却活不出哥的成色。根生心淌着血,他认定自己做不了哥,他替哥在这世上活着,他自己又活在哪呢?
“根生。”娘扯着嗓子喊。
娘喊破天,根生横竖就是不应。娘喊急了,根生丢过一句硬生生的话:“你叫哥的魂。”
从娘那里,根生还得知先前爹给取了个名——苗生,满月时爹给改的名——根生。根生认定苗生才是自个的名。根生让爹把他的名字改过来,叫苗生。爹不答应。哥死了,你们把我当成哥。根生顶撞起来。
爹气疯了,逮着根生狠狠揍了一顿。
根生咬紧牙硬挺着,一声也不叫唤。“小子,咋不叫一声。”爹打得手软了,颤着声骂。“打死才好,打死了根生,苗生就活了。”根生盯着爹,恨恨地说。
爹心头一颤,手再也落不下。爹突然呜呜咽咽地哭了,根生根生……爹一边哭一边含混地说。
根生昂起头走到屋外去了,屋外的阳光很好,满天满地的温馨阳光。
我叫苗生。根生在墙壁、围墙到处写下这四个字。
一村子人盯着这四个字不由地笑。
爹心头发冷,脊梁骨发凉,这犟驴子闹得一村子人都在看王家的笑话。一根藤上的瓜,弟咋一点不像哥呢。
根生跟自个的名字拧上了劲,他让人喊他苗生,偏偏没一人叫他苗生,都一口一个根生地喊。
他时常全身青一块紫一块地回家。根生却感觉不到身体的伤痛,心中生出一种快感,他为了自己的名字痛痛快快地打了一场又一场架。
根生闹得学校鸡犬不宁,被学校开除了。
回家后根生跟爹娘下地干活,农活一点就通,成了一把好手。根生不愿老呆在地里干活,喜欢爬树,爬到高高的树上,瞅着树底下走过的一个个村人。根生的目光跟毒虫似的,蜇得村人一个个心里发毛。
“王根生,快下来……”村人站在大树下轰他,“这王根生,咋像大家都欠了他血债。”
“根生,快下来,跟娘回家。”娘常对大树喊。
根生像只壁虎贴在高高的树上,瞅着娘,目光扎得娘心头又疼又苦。
根生呆在大树上,很少下到地上,一天偷偷地下几回地,也只是回家找点吃的填肚子。一年到头,根生活在大树上,在村里的一棵棵大树上来来去去。
有天,根生像个野人似的出现在爹娘的眼前,根生突然安分下来,安分守己地活着,再也不去上树了。
娘心头高兴,但闹不懂根生为啥突然变了个人。娘费尽心机才掏出根生的几句话:他亲眼看见村头冯二婶投的水,是淹死哥的那口水塘。心一下子惊醒了,他也像跟着冯二婶投了回水。从树上飞快溜下地,他奔到水塘边时,水面静了,又开始皱着细微的波浪。根生站在淹死哥的地方,觉得苗生死了,根生活了。
娘一下子惊了心,哭着喊,苗生,你终于回家了。
“苗生,不上树啦。”村人见了根生笑吟吟地说。
“我叫根生。”根生大声地说。
村人一个个开心地笑,喊,苗生,苗生……
“我叫根生。”根生也一起开心地笑起来。
不过,村里人走到大树下时,总要习惯地抬头向上望一望,喊声根生……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有删改)
【小题1】小说中的主人公王根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2】小说开头叙述了有关哥哥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弟弟根生接受“根生”这个名字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晚风徐来,轻轻地滑过树稍、草尖、树们、草们就腰脊闪晃,摇曳着缥缈的梦。河水迤逦着金色的光,浪花拍击着堤岸的碎石,弹奏着(清纯/清醇)的音符,唱着欢快的歌谣;还有鸟儿的鸣啾与狗吠、牛哞、羊唤一起喧响,构成了草原的绝唱。薄薄的雾气氤氲,轻拂着盘树的虬枝,清丽的河水充盈着____________。两岸茂密绵延的红柳,烂漫成了火焰,尽情燃放,(显示/昭示)着生命的倔强与执着。
星星点点,灯火亮起,归牧的牛羊走在回家的路上,____________,劳做的乡民们陆陆续续地收了工,一天的忙碌与疲惫画上了句号,人们荷锄背草,扛袋提筐,脸上挂着串串晶莹的汗珠,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脊(jǐ)摇曳B.啾(jiū)劳做
C.氲(wēn)疲惫D.荷(hé)洋溢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清纯 昭示 憧憬B.清醇 显示 憧憬
C.清醇 昭示 希望D.清纯 显示 希望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岁月沉淀的味道   ②动听的诗行在阵阵蹄声中奏出
B.①岁月沉淀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   ②阵阵蹄声奏出动听的诗行
C.①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岁月沉淀的味道   ②阵阵蹄声奏出动听的诗行
D.①岁月沉淀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   ②动听的诗行在阵阵蹄声中奏出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议开始,小刘被要求首先发言,他没有话说,却又必须发言,只好搜肠刮肚,讲了五分钟,便草草收场,下台休息去了。
②如今,我们见到很多学生出现成长危机,都是与错误的家庭教育休戚相关,而他们的父母往往有着高学历、高职位,有的还收入不菲。
③他的父亲从不棍棒相向,而是循循善诱,用如春风化雨般的话语对他讲述为人之道、做事之理,这奠定了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④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太空飞行约30后,于11月18 日安全返回,这标志着中国距离建成航天大国又近了一步,真是大快人心。
⑤射击比赛开始,小刘第一个上场,他趴在那里,目不交睫地盯着靶子,不慌不忙,一勾扳机,“叭”的一声,打出了九环的好成绩。
⑥艰苦创业时往往能够筚路蓝缕、克勤克俭;一旦天下无事,承平日久,往往就会疏于律己,不再朝乾夕惕,而是用暮气取代朝气。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号称第一部CG 电影的《爵迹》,最令人感慨的是它的演员,全部高颜值,即使演员有点儿瑕疵,也成了几近完美的人,被修得几乎看不出。
B.如今,支付短信验证码、短信余额提醒等都与用户绑定的联系电话相连,手机成了银行和支付机构验证个人身份和保护个人资金的重要手段。
C.精准选派,就是把贫困村最需要的优秀干部派下去,为的是让他们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带领当地群众走出一条脱贫增收的路子。
D.放眼我国的家庭教育,许多父母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与日俱增,给予下一代成长的空间不断缩小,生活内容变得愈发单调,似乎只剩下学习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天道》篇中的一则寓言非常具有启发性。舜问尧如何治理百姓,尧回答说,自己不慢待孤苦伶仃的人,不放弃贫穷的人,悲悯死者,喜爱小孩,同情妇人。舜说:“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问原因,舜说,真正的治政应该像四时运行有序,像昼夜交替有常。舜肯定尧的美政,但又声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从而将有限之美引向无限,以无限为参照系,不断超越各种具体之美的局限性。这种思路,在《庄子》和《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庄子》强调“合内外之道”,把内圣(立德明道)与外王(应物而不穷)结合起来,主动超越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促成美的无限生成。不过,《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单独的人物形象能够把内圣与外王结合起来,承载“合内外之道”的高妙境界。这种境界是在整体象征世界中体现出来的。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命名即使不是有意为之,也很有可能是对道家“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之大观视域深切体会的一种无意流露;“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貫穿全年始终,可理解为以时空之无限突破拘于虚、笃于时的遮蔽;士隱、宝黛等人对功名富贵的疏离,可视为对束于教、囿于物、拘于俗的超越。
《葬花词》当然不能深刻体现哲人之思,却以诗性智慧描述了一种极为大观的视域:诗中的花不是园林之花,甚至不是大自然中的花,而是向无限飘飞的花——“花谢花飞花满天”“随花飞到天尽头”:宝玉听闻《葬花词》后有了深刻的生命体会,也是因为这篇作品引发了宝玉“逃大造、出尘网"的大观视域。
《红楼梦》艺术世界的时空建构耐人寻味。要说主体部分仍是描述特定时期、特定空间中的故事,但“又何必拘于朝代年纪哉"的说法便有达变中知常的意味。开头女娲炼石的神话传说与“又向荒唐演大荒”的叙事结构将特定时期放置在“古往”与“今后”之中,向前通向无限,向后也通向无限。另外,贾府、朝廷、宅院、庄园、乡村、庙观等特定空间被放置在“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中,由封闭空间变成向无限敞开的空间。小说结尾写宝玉拜别贾政,将这种向无限敞开的空间意识写得极有诗意:“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背景中,一袭“大红猩狂毡的斗篷”渐行渐远,走向远方,走向无限。这样富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使得《红楼梦》具有其他古典小说难以企及的大观视域,让读者体认到具体、有限之美“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从而不对具体、有限之美产生依赖感,而是得以唤醒人的超越精神,促成美的无限生成。
如果说《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英雄人物的具体之美,《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江湖世界英雄人物的具体之美,《金瓶梅》通过“极写人情世态之歧”呼唤人性之美,《儒林外史》通过“成而能谐,婉而多讽”寄托人格之美,它们都对具体之美表现出依恋与执着,那《红楼梦》虽然也对具体之美表现出由衷的欣賞之情,却少了执念与依赖。
在“无限”的参照之下,曾经的具体之美如梦似幻,不可永久依恃。人的心灵被净化,妄念被消除,不会陷入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中不能自拔。在“无立足境”的情况下,也就不会驻足不前,而是随道运化,不断创造新美。

(摘编自王冉冉《怎样品赏《庄子》和《红楼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尧需要抛弃掉一味关怀弱者的治政思路,才能克服“美则美矣,而未大也”的局限。
B.《红楼梦》作者运用道家大观视域构思全书,“大观园”的命名就是这种思想的流露。
C.《红楼梦》主体部分描述的虽然是特定时空中的故事,却能将有限之美引向无限。
D.其他古典小说只要具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就能描述出等同《红楼梦》的大观视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尧舜问政的故事,既引出作者的现存,同时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证了《红楼梦》借助整体象征世界体现无限之美。
C.文章多处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体现出了辩证的态度,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D.文章论述《红楼梦》的空间构建时,将贾府等特定空间与“白茫茫大地”作了对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宝玉听闻《葬花词》后产生大观视域,此时他已初步达到了“立德明道”与“应物而不穷”的内在结合。
B.在诗文中,哲人之思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但是诗性智慧也可以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净化人们的心灵。
C.《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依恋和执著于对具体之美的呈现,导致它们的艺术水平低下。
D.《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与本文内圣外王理念相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湿湿的①雨,静静的。案头刚泡好的茶,氤氲着淡淡的雾气,丝丝缕缕地蜿蜒而上,在漫漫溢开的清香里,我的思绪开始翻飞。我的故乡在川北广元(女皇武则天故里)②,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纯正),仿若清新的世外桃园,但又(融会/融汇)着浓浓淡淡的现代生活气息。走在城区的巷子里,一声熟稔的乡音,伴着亲切的微笑,总会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黄昏的余晖一点点散去,卖卤菜的开始出摊了。下班回来的人,劳累了一天,此时独坐门前,摆好小桌,备好酒菜,自斟一杯酒,伴着夕阳,对着老街,慢慢啜饮。酒足饭饱之后,邀上老友一起在门前下上几盘棋,享受着“晚酒一两杯,夜棋三数局”③的乐趣。秋日登上天曌山山顶,俯视脚下,四周的环形山峦,云雾缭绕④秋色层染,翠绿映衬着金黄,金黄烘托着丹艳,如一幅巨大的秋天写意山水画。西风点过那暗绿粼动的湖水,令人不禁心旷神怡。故乡天曌山的山水,涤荡了我的身心,滋养了我的灵魂,让我一直用美的眼睛和隽永的笔触,不断地去发现和传播那永恒的本真和(传播/传承)它的声明。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字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稔(rěn) 氤氲
B.斟(zhēn) 山青水秀
C.蜿(wǎn) 隽秀
D.啜(chuò) 世外桃园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纯正 融会 传播B.淳朴 融汇 传播
C.淳朴 融会 传承D.纯正 融汇 传承
【小题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鹿春发以自己的爱心和真诚在教育战线奋斗了40年。如今,他人处心积虑地为农村教育事业续写辉煌的篇章。
B.济南大明湖南岸遐园一处树洞内,数十个手绘而成,打太极拳的人物,绘声绘色,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赏。
C.36年来,消防中队对焦旭昆的承诺始终未变,一言九鼎,爱心接力棒依然在消防中队的消防官兵们的手中传递。
D.发展中国家要进一步的提升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就不能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亦步亦趋,需要努力寻求自身发展。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今春开始,四川甘孜州自筹资金,在学前教育免费基础上,启动高中教育免费计划,进而实现十五年免费教育构架,上万学生将因此受益。
B.包括光纤光缆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这是中国从创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一定要走的必由之路。
C.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资金不限制用途,这大大增强了科研机构和智库团队负责人在资金管理使用上的自主权得以扩大。
D.江西丰城发电厂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事故发生后,该省的主要领导紧急赶赴事故现场,指导救援和善后工作,召开现场会议和具体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