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最早开展的全国大型抽样调查,旨在收集家庭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保险与保障、人口与就业等方面信息,全面追踪家庭动态金融行为。
根据2015年数据,中国家庭金融储蓄占GDP的比例在2014年达到了31.8%。但微观数据显示,并非家家户户都在存钱,我国的储蓄分布严重不均,真正在当年有储蓄的家庭只有60%,40%的家庭当年是入不出的。
有储蓄家庭比例
高收入阶层的储蓄率
 
2014
中国
美国
城镇
64.1%
收入阶段
平均储蓄率
在总储蓄中占比
储蓄率
农村
55.6%
最高5%
72.2%
50.6%
37.2%
全国
60.6%
最高10%
45.2%
62.4%
27.5%
 
 
最高25%
42.9%
77.1%
21.3%
 
西南财大经管学院院长甘黎认为,储蓄主要于高收入阶层这一现状说明,之前的消费刺激政策对于高收入阶层的作用有限。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困难是消费不足,以前普遍认为消费不足的原因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消费意愿不足。这十年来我国社保制度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好转,但这对促进消费并没有起到根本性作用。
材料二:
“我国的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并非消费意愿不足,而是收入分布的问题。”甘黎说,收入差距大既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我国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家庭低收入群体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却通常入不出,提高他们的收入将对促进消费起到根本性作用。
甘黎建议对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给予大幅度的转移支付。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已经很高了,如果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把钱转移到相对贫困的老百姓身上以后,他们把钱花出去,那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材料三:
中国居民家庭储蓄分布情况,揭示中国财富悬殊现象极为严重。就目前而言,这种储蓄结构分布会带来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一方面,影响中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迟滞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众所周知,目前靠投资和外贸两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有限,刺激内需应是中国政府提振经济的“发动机”。而这种分布极为不合理的储蓄现状,使低收入社会群体想消费而没有能力消费,而少数各种消费已近饱和的高收入社会群体却占据大量社会财富,这种财富拥有量与消费需求量严重错位的尴尬现状,无疑成了制约内需扩大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这种储蓄分布结构图表明,中国财富分化现象严重,造成这种分化严重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因素之外,还有我国在收入分布政策、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这不仅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且也会形成社会对立矛盾,加剧社会不满情绪,不利于社会长久稳定。
此外,这种储蓄分布状况还会影响中国金融发展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因为它会让高收入阶层成为金融信贷的主要获得者,从而使银行加剧信贷风险,不利于整个金融扶贫事业的推广,甚至涉及整个金融业运行生态。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储蓄分布严重不均,存在相当一部分入不敷出的家庭
B.从收入排名前5%的家庭的国际对比来看,我国高收入家庭的储蓄率远高于美国。
C.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困难是消费不足,消费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消费意愿不足。
D.尽管我国社保制度已有了较大改善和好转,但对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刺激作用不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转移支付,才能刺激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意愿,从而促进消费。
B.通过转移支付增加收入的措施一旦不完善,低收入者会对现金福利求助更加依赖。
C.中国居民家庭储蓄分布现状,表明贫富分化严重。这必将导致银行陷入信贷危机。
D.居民转移性支出明细表显示,我国对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比重仍然偏小。
E. 中国迫切需要通过刺激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不能只靠投资和外贸这两驾马车。
【小题3】如何改变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分布结构,请根据材料提出合理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3 05:05: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近日,多地展出的数字复制壁画,这些作品色彩表现力较之传统手工临摹作品毫不逊色,在线条造型等方面更为精准。这不仅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壁画复制可否取代临摹?

②过去,古代壁画临摹常常出于研究保护之目的,为历史而摹。在这临摹过程中,通过对壁画形式语言结构的深入分析,也培养出了一批年轻的壁画研究人才。另外,临摹流失海外的古代壁画也为还原文化遗产面貌提供了有益借鉴。还有一批画家、学者是为艺术而摹。出于对古代壁画艺术的崇敬向往,他们在临摹中更强调梳理壁画创作媒介、图像及方法。如敦煌研究院,在临摹壁画艺术宝库作品时,探索出了一套从起稿、线稿、上色、画面整体调整到完稿的临摹技法体系。类似这样的“整理临摹”“复原临摹”等研究性临摹实践,在“客观临摹”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了当代研究者对壁画的理解感悟。其研究成果对传统壁画价值的承扬具有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③然而,这些实践成果的应用却面临着传播困境。传统临摹作品虽具备较高的学术性,但因数量少、临摹耗时长等因素,大多用于研究、保护、教学工作,很少以展览、研究成果的形式走出洞窟,走向大众。此时,数字技术的合理介入是满足公众诉求的必由之路,也是让静默千年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必然要求。数字复制、VR技术、3D动画复原演示、线上展览、配套互动游戏等高科技,为盘活传统壁画这个超级IP提供了无限可能,也为壁画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数字复制不仅可以分众引流,扩大传播范围,降低欣赏门槛,也可以更清晰地再现艺术真实面貌。

④“复制”与“临摹”虽在形式上都是储存历史副本,但不能等同于一个概念,前者机械高效,后者凝聚匠心。临摹较之复制,更能反映出当代艺术创作者对古代壁画的思考,在线条色彩中感神魄、促创作。然而复制技术之于当下的文物研究更具催化剂作用,其客观性使如服饰、建筑、历史等学科研究者能够得到更准确的资料。在许多高校壁画专业课中,对着高清数字图像资料进行研究性临摹已成为一种艺术创作训练手段。可见,手工临摹与机器复制并非对立关系。复制的蓝本源于古人绘就的壁画,而复制品又为今人临摹古代艺术提供了便捷途径。因此,从不同目的出发,复制与临摹二者各具价值。

⑤壁画,归根结底是人的艺术。无论使用哪种手段,最终是为了向古人的艺术世界靠拢,也是为了使当代艺术创作能够充分继承传统精神。如今的传统壁画临摹工作,依然面临临摹标准不统一、教学体系不成熟等现实问题。而在数字化技术运用中,也存在着泛娱乐化、简单形式化等倾向。因此,数字时代的壁画保护研究,不是单行道,而应多轨并行,兼取优长,不断完善自身价值评判体系。在确保文物“内容为王”的整体原则下,重视技术与艺术的交叉融合,不断提升壁画的临摹与数字化水平,让千年壁画重现华光。

(摘编自马苏薇《壁画复制可否取代临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数字复制壁画色彩表现力可以和传统手工临摹作品媲美,且线条造型更加精准。
B.过去,对古代壁画的临摹大多是出于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学习其艺术的目的。
C.机器“复制”壁画机械高效,手工“临摹”壁画凝聚匠心,相对而言,后者价值更高。
D.引用数字化技术“复制”壁画,要努力避免出现泛娱乐化、简单形式化等倾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壁画艺术,主要从技术“复制”和艺术“临摹”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阐述。
B.文章第②段中敦煌研究院临摹壁画艺术宝库作品的例子,证明了临摹壁画体现了艺术追求。
C.文章第④段对比分析详细地阐述了手工临摹壁画与机器复制笔画的各自概念、特点、作用等。
D.文章围绕壁画的复制和临摹这个论题,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临摹壁画者要么深入分析其形式语言结构,要么梳理其创作媒介、图像及方法。
B.尽管当代研究者对壁画的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但是他们都是客观临摹壁画的。
C.古代临摹壁画因其专业性强,学术性高,所以数量少,临摹耗时长,势必无法走向大众。
D.从壁画艺术的传承与发扬的角度来看,机器复制,还是手工临摹均不可或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山 那人 那狗

彭见明

和儿子跑完一趟邮后的第二天,太阳很好,父亲和儿子搬来椅子,坐在邮政所后院菜园子里当阳的地方。狗躺在一旁,用脚爪和蝴蝶闹着玩。

父亲要对儿子说的,说了三天,似乎已经说完了。但还是说个没完,也许全是重复,父亲记不起了,儿子也不厌烦。

父亲说完了,儿子才开始说。

在山上,作为一个新上任的邮递员,他没有资格多说。父亲现在要回平川里的老家去代替自己的位置。他出来工作了几十年,一切对于他都是陌生的,一切都要重新做起,他是生手。应付那一揽事务,将是极不容易的呢。

“爸,回乡以后,头一要多去上屋场老更叔公那儿坐坐。困难时节,他照顾了我们家不少呢。借他家的油和粮食,计数不清了。后来他一概都不让还。”

儿子告诉父亲:一家四口人,包了三丘水田。田里工夫他来顶职前已经委托给了同辈好友。他要父亲答应:不理水田里的事,不下水。——儿子担心父亲的腿病。

“爸,你保证不下水吗?”儿子问。

“就不下。”

儿子说:“母亲曾经咯过一口血,冬天里气喘得厉害,她不吃药,也不肯请郎中看。你回家后,一定要带她到县里去检查一次。”

父亲点点头。

“这回乡下去,会有这么复杂啊。”父亲想。

父亲痛惜地望着早熟的儿子。十几岁时,他就无可推托地挑起家庭重担,默默地像牛一样地劳作,为在远山奔走的父亲解脱,为操劳过度的母亲分忧。他过早地放弃了学习,他没有得到过独生子所能得到的娇惯。那厚实的然而仍是幼嫩的肩膀竟压着这么沉重、这么复杂的担子。

这过早的重荷,完全是由于自己的缘故啊。他真想抱一抱儿子,亲一亲他。可是,他长大了。他想对儿子说几句感激的话,可是,说不出。夸耀的句子,他一辈子没用过呢!父亲最后为儿子装好两只绿色邮包。这邮包是一生中装得最满意的。但装的时间太久,老人的手已经十分不听使唤了。

父子睡在一张床上。几天的疲劳加上傍着儿子强壮的身躯所放出的热量,老人应该是香甜地睡去的。但是没有。很久很久还睁着眼睛。夜风轻轻地敲打着玻璃的声音,不知名的草虫“咝咝”的叫声,那么清晰、那么顽固地灌进耳朵……

狗准时来催他们起床,它用嘴巴在扯蚊帐,并“嗷嗷”地呼唤,父亲用力推醒酣睡的儿子。

默默地煮熟饭,和狗一道吃过。父亲把扁担放到儿子肩膀上,吹熄灯,关拢门,相跟着,走向还眨着星星的旷野。

下完门坎的石级,父亲踉跄了一下,他不知道是怎样挪开步子的,又是怎样地踉跄了一下,他只知道身子往下一沉。他赶忙撑住儿子的肩膀才没倒下去。

在一条哼唱着歌谣、不知疲倦的奔跑的小溪旁,在一座古老的不长的石拱桥的桥头,儿子挑着邮包,站住不动了。父亲如果不转回山坳那面的绿门绿墙的邮政所,他决计这样站下去,直到晨雾散去,直到朝阳升起,哪怕耽误一截行程。就这样,让七八十斤重的担子压着肩膀,就这样站着。雾不大,加上溪水的反光,父亲分明地看见儿子脸上的固执。

于是,他决计不再送了。他对儿子说:“你……小心,走吧。”

儿子默默地点点头。鼻子里酸酸地“嗤”了一下,但他仍没开步。

于是,父亲转过身去。

狗呢?站在桥的当中,“嗷嗷”地着急地叫着。父亲返身走上桥,蹲下身抱着狗的颈根。像哄小孩子一般地对它说:“你去,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去吧,他需要你,要你做伴,要你做帮手;过河需要你;过丝茅源需要你带路,不然,他会迷路的;没有你,他斗不过拦路的蛇;还有,山里的人要听你的声音,也……舍不得你的。听见了?听清了?啊,啊……”

“汪汪汪。”狗着急地喊。说不愿意?还是要跟老人去?

“你去吧,去!”老人猛喊。

儿子在逗狗:“嗬,嗬。”

父亲猛地扭转头,径直往回走了。狗略一踌躇,也跟了去。在老人身边“嗷嗷”叫着。

老人突然捡起根竹棍,朝狗屁股上抽去。

“汪……汪汪。”狗负着痛,朝桥那边跑去。

老人把竹棍丢进透明的跳跃的山溪水里,喉咙里猛地堵上一块东西。好一阵,他觉得一股热气直扑膝盖。睁开眼一看,是狗!狗在吻他的膝盖骨。

他又俯下身,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替狗擦去眼泪,轻轻地喃喃地说:“去吧。”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邮递员、新邮递员可以说都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文章对他们的描写用墨较为平均,且都很生动形象,他们一起表现了小说的主旨。
B.作者将狗比作“一支黄色的箭”,较为形象,同时写出狗追赶老人儿子的速度之快;“绿色的梦”则是指老人儿子关于邮递员的梦。
C.老人晚上久久不能入睡的原因是他在对自己一生的邮递工作进行深刻全面的反省,回忆一生的邮递工作,他觉得亏欠儿子太多了。
D.“你去,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老人对狗说的这段话很长,整散结合,其中蕴含着老人对狗的希望,也饱含着老人对狗的深情。
【小题2】请分析小说中狗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老人的儿子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试结合作品分析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月光满地
马新朝
翻开唐诗宋词,翻开元曲,几乎满篇月光,中国古代文人,鲜有不写月光的。月光历世照着我们,总是那样如期的圆,如期的缺,那样的清辉,那样的如水。
只是近些年来,我见得它少了,模糊了。它缓缓隐退于我的生活,数月,经年,没有看到它在窗前升起。它曾是那样皓皓满天,现在它怎么了,我已很难见到它。然而,我知道它仍在,仍存在于天空,存在于我内心的某一角落,却已锈迹斑斑
是夜,我好像听到了它在微弱地喊我,我的身体感觉到了它,它用无声的嗓音喊我,用盈盈泪光喊我,用不存在的小手触摸我。我缓步登上楼阁晾台,向天空望去,可它在哪呀?前面一栋黑糊糊的大楼,遮住了半个天空,我看不到它。
我脱下便衣,换上西装,换上皮鞋,下得楼来,直奔市区的紫荆山公园,因那里地势相对开阔,建筑物又少,接近自然。我穿过车流如水的金水大道,那些没有烧透的汽油味与尘土味,混合在一起,在空气中漂浮迷漫。在一人造小山上,我看到了它,它在东边群楼的缝隙中,左冲右突,艰难地上升。它怎么了?竟有些黯淡,也小了许多,全然不像旧时月。我看到它的脸,有不易察觉的愁容和倦意,它病了吗?那么无力、微弱、无奈,像老人被无边暗哑所围绕。它淡淡地照着我,照着我身边的假山、沉睡的石头、无语的松粕,用它的残缺唤醒着我体内的残缺。多年了,月光渐远,我一直生活在没有月光的生活中,那无边的琐碎、烦恼、不安,遮蔽了它。谁能说没有月光的生活不是一种残缺。
我童年的月光,可不是这个样子。
彼时,月光是明亮、洁净的,一尘不染,尚带有原野上植物那丝丝的甜味。在南阳盆地腹地,一个小村庄中,木格子窗内,煤油灯结着浅浅灯花,我和李白、杜甫、陆游等我所敬仰的诗人先贤,频频相会在一本本发黄的书里。每每抬头,向窗外望去,满院皆是月光,那月光像水,似银,从高空流淌下来,在地上铺厚厚的一层,把方方正正的小院子撑满。枣树叶子一明一暗,像无数闪动着的小眼睛。蛐蛐在墙角处鸣叫,青蛙声在村边此起彼伏。村西就是终年流清着的润河,水草浮动,鱼虾成群,清澈见底。此时,正无声地把大片大片的月光,运向不知道的远方。我的母亲和邻居家的三婶,坐在院中纳鞋底,她们很长时间不说一句话,月光带着高天的凉意和香气,游走在她们中间,她们便成了月光的雕像。此时,月光已融入了我的身体,融入了我的生命。它照在土地上,因此也就变成了土地;它照在村舍里,因此也就成了村舍。后来,无论我到何处,在有月亮的晚上,我总要留意向天上看去,月亮就成了我的一个情结。只是我很纳闷,为何再也看不到故乡那样明亮、干净的月光了。我所看到的月光,总像是掺了某种不洁的杂质,某种病态。这是为什么呢?莫非若古人所说:月是故乡明。有一次回乡,我故意选择了有月光的日子,目的是看月,寻找往昔失去的月光。奇怪的是,故乡的月光也同样含有杂质和病态。一次,我把这种对于月亮的感觉说给一位朋友听,他说他也有同样的感觉,说罢,二人相对无言,心中有着深深的失落。
一个人,要深人月光,首先要有一种心境成为月光,才能感受月光,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长出更为繁茂甘甜的如水似银的月光。只是现代人无法深入到月光的内部。
何处才能找到我幼时的月光?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 我知道它仍在,仍存在于天空,存在于我内心的某一角落,却已是锈迹斑斑
② 它淡淡地照着我,照着我身边的假山、沉睡的石头、无语的松柏,用它的残缺唤醒着我体内的残缺
【小题2】文中写“我童年的月光”,有什么作用?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 我好像听到了它在微弱地喊我,我的身体感觉到了它,它用无声的嗓音喊我,用盈盈泪光喊我,用不存在的小手触摸我。
② 一个人,要深人月光,首先要有一种心境成为月光,才能感受月光,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长出更为繁茂甘甜的如水似银的月光。
【小题4】探究本文中“月光”的象征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医学有着诸多独特性质,其中之一是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始终作为构成中国医学自有的组织形态的基础。中国医学未能发展出医院制度,即在于它与西方医学的社会结构方式不同。简言之,中国医学的存在与几率,发生在医学与乡土社会的共同体空间中,医学不是独立于乡土共同体空间之外的一个技术机构,而是与乡土社会融为一体,并且作为融合性因素之一,在乡土社会共同体的整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们首先会注意到中国医学与乡土社会的密切关联。至少19世纪以前,在中国江南城镇社会,医师大都具有乡土身份(外籍医师自然也有,但人数极少,至于游方郎中则不在其列),有一些在外地学习医学的人,艺成后也会回到他所在的地方从事医学职业。医学史上留名的医人,往往也都以“地望”称世。甚至中国医学中的大小各流派,也往往以地方命名,如清代早期名医沈鲁珍就属吴医流派,另外还有浙医、淮医、常医等等。这些皆可说明,医学在传统中国离不开乡土社会,医人在乡土社会长期不变的活动,构成了中国医学传统中的乡土性特点。
进一步说,乡土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医学既是一种需求,也是共同体内部的责任约定。当医学在乡土社会展开时,医学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施药治病,而要承担着这个共同体所有成员的福祉之任。毋庸置疑,生于斯长于斯的医师,分属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他所从事的医学与其说是职业,不如说是这个共同体的个体分工,他以其专长服务于全体。但医师的身份又另有其特殊性。在范围大约几十平方里、人口数千或近万的共同体区域中,医师通过他的医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增加了他在乡土社会的权威性。我们看到有名望的医人,往往为地方士绅团体中一员,或者受士绅信任,参与该区域共同体内部核心事务。医学在乡土社会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它在共同体社会中的政治性能,而医师则在医学专业之外,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政治角色。
因此,还要延伸到医学在乡土社会共同体中的道德和伦理处境。为什么包括沈鲁珍在内的众多医师,长期以来一再选择本土从业?这种偏好,或许有多种解释,但他们给出的最有力的理由,则集中在两点,“事亲”与“活人”。这两点在许多著名医人的自述里屡屡提起,实在是有着深刻的道德伦理考量在内。“事亲”往往是他们从事医学的起点,而由身边亲人,扩散到整个“乡党”组成的共同体,却是他们的志业。这个志业的目标是“活人”。作为中国医学经久不变的思路,医师总是把“存活”他所在共同体男女老少的生命,当成他的责任和使命。当年张仲景放弃太守官职,执意要回到饱受离乱之苦的南阳故郡,就是带着这样的道德责任。事实上,“医圣”张仲景这种强烈的乡土情怀,作为道德影响力,在19世纪以前可以说久传不衰。
显然,这种道德性的选择,不仅形成了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医学特殊性存在,更重要的是它为乡土社会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道德价值标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乡土社会伦理生活的建立。一般说来,医师在乡土社会广受尊崇,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作为医人,身上有一种持久的道德人格魅力。这种魅力,经由他的医学实践,在乡土社会起着一定程度的凝合和向心力。对共同体而言,德性高尚的医师,其感召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这也是“医道”之所以获得乡土社会合法承认的深层基础之所在。
(选自费振钟《乡土社会、共同体与医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医学与乡土社会的密切关联”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医学的存在不是以单纯的技术机构存在于乡土社会中,它的组织形态的基础是与乡土社会的关系。
B.在乡土社会共同体的整合中,中国医学与乡土社会相融,并作为一个融合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C.中国医人一直具有乡土身份,他们在乡土社会长期不变的活动,构成了中国医学传统中的乡土性特点。
D.中国医师的道德性选择,为乡土社会提供了重要的道德价值标准,有力地支持了乡土社会伦理生活的建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乡土社会中,医师的责任和使命,并不仅仅是施药救人,同时还承担着共同体区域中成员的福祉之任。
B.有名望的医人往往成为乡土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政治角色,医学也最大限度地展示出它在共同体社会中的政治性能。
C.乡土社会的医师以其医学专长服务于共同体,并通过医学活动方式来参与管理区域共同体内部核心事务。
D.中国医学的众多医师多有强烈的乡土情怀,他们以“事亲”作为从事医学的起点,由此扩展到“存活”乡党共同体中男女老少的生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医学能够发展出医院制度,与它的社会结构方式不像中国医学那样——严重依存于乡土社会共同体有关。
B.中国医学传统有鲜明的乡土性特点,离不开乡土社会,这就是中国医学中的大小各流派一概以“地望”来命名的根本缘由。
C.在乡土社会,医师往往凭借着自己的医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力来为自己赢得名望,获得权威,许多人因此而跻身于地方的士绅团体。
D.医师身上持久的道理魅力的感召力在乡土社会的共同体空间中非常大,这就使得“医道”获得乡土社会合法承认有了深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