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文化形态区分,人类的历史可以分为狩猎采集、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生产三个阶段。农业生产阶段的起点是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文字、复杂的社会组织(社会等级、统治者)等相继出现。新石器时代终结,文明诞生。
对中国文明根基的追溯,通常多止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然而,根据现代史前考古学研究,这种追溯至少可以提前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确切地说,就是距今两万年前后。
两万年前的中国还处在末次盛冰期。在末次盛冰期到来的四五千年之前,华北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石器技术,人们利用细腻的优质石料生产细小的两边平行的石刃。我们现在称之为细石叶技术,这是打制石器技术的巅峰。细石叶技术是一种适合高度流动生计的技术,大约在距今一万五千年前后达到极盛,之后走向衰落。现代史前考古发现,同一时期,华北地区太行山东侧的山麓、盆地地带,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人们的流动性降低了。我们从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址中看到陶器(不适合长距离搬运)、耐用的磨制工具(比较重)、长时间使用的火塘、更多样活动的痕迹、更复杂的居址结构等等,这表明该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而在西侧的黄土高原之上则没有看到类似的变化。
在中国南方,大约距今2万年前,岭南地区就相继出现陶器、磨刃的工具、穿孔的石器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稻作的起源地。从考古发掘来看,有一条完整的时间线索显示稻作是如何从强化利用到驯化栽培的,因此水稻最早的驯化要归功于中国南方的先民。
中国南北两大农业生产起源中心形成了中国文明根基的基本特征:南北相依。长期以来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史观将南方视为蛮夷之地,仿佛是五胡乱华、北方士族南迁之后才发展起来的,然而对已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并不支持这样的认识。当然,当我们说到中国史前史的时候,显然不只有华北与中国南方。目前就广大的西部、北部来说,我们的了解远不如东部与南部。
回到中国文明形成格局本身,我们除了看到南北相依之外;的确可以看到多元融合的过程。那种视中国史前史的发展如无物,简单地对比东西方的相似性,就提出中国文化西来的说法是离谱的。近代上百年的殖民史导致的心理残留并没有随着政治的独立与经济的发展而消散,建立一个文化上自强的中国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摘编自陈胜前《溯源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文字、复杂的社会组织等文明要素相继出现,宣告新石器时代终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结果。
B.细石叶技术利用细腻的优质石料生产细小的两边平行的石刃,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适合高度流动生计的新的石器技术。
C.依据现代史前考古发现,中国文明根基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比历史学界通常所认为的要早得多。
D.在太行山东侧的史前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陶器、耐用的磨制工具、长时间使用的火塘等,是当时那里人口流动性降低的重要证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依据现代史前考古发现,相比于黄土高原,太行山东侧更早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意味着中国文明的根基不仅仅局限于黄土高原。
B.现代史前考古学充分证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稻作的起源地,这为中国文明根基“南北相依”提供了重要证据。
C.传统的中国史观以中原为中心,将南方视为蛮夷之地,这可能是因为不了解五胡乱华、北方士族南迁之前南方文明的发展情况。
D.无视中国史前考古发展,简单对比东西方文明,主张中国西来论,这导致了我国文化研究仍有殖民史的心理残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石器时代属于狩猎采集阶段,当时社会形态比较简单,没有文字、没有统治者、没有社会等级之分。
B.细石叶技术由盛而衰时期,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狩猎采集为主渐渐转向以农业生产为主。
C.现代史前考古发现表明,距今约两万年前岭南地区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其文明诞生比华北地区更早。
D.随着对我国广大西部、北部地区的史前史研究的进展,中国文明形成过程“多元融合”说可能会获得更多证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11:1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

艺术家喜欢把艺术表达的方式比喻为艺术语言,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当然也有自己的艺术语言。

所谓剪纸,顾名思义,一把剪刀,几张纸片,其基本造型手段不过是在一张平平的薄纸上剪出种种形状,其形式的制约性很大。然而艺术形式的特色恰好蕴藏在工具性能的局限性中,从特性中生发出特长来。

剪剪贴贴的剪纸艺术,由于工具的限制,不长于表现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迎面而来的起伏”的所谓“第三空间”,就避其所短,扬其所长,另辟天地。它偏偏是用写实派绘画所忌讳的平面眼光去看世界,以两度空间观念作为形象思维的基础,物象在作者眼中都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求“近大远小”的透视比例关系的剪影式形象,无限的空间象是被“压扁”在一个平面上。形形色色的造型艺术形式,各有所长,在表现物象时并非面面俱到,而常常是各取几组线条,持两度空间观念的剪纸在观察对象时更注重于其“轮廓”,借体现在轮廓上的形态、动势等富有特征的形象来传达情意。

轮廓仅是剪纸造型的基本骨架,还需要各种细节,如动物的眼、衣服的花、鸟雀的翎毛等使之充实、丰富、美化。拿农村大娘的话说“先铰个大样,再刻”。剪纸的艺术效果最后正落在这个“刻”上。

值得注意的是,剪纸的“刻”一方面要用圆卷形、水滴形、锯齿形等近乎符号的程式手法再现诸如动物的眼、衣服的花、鸟雀的翎毛之类的“形”,更着重于各种程式的点、线、面在平面布列错落中求得节奏关系。

剪纸多以单纯为美。细细品位那些最优秀的作品,单纯中又包含冲突、矛盾和对立,以单纯求丰富,以对比求和谐。单纯而失丰富易单调,丰富而失单纯则紊杂。这是多样统一的艺术辨证规律在剪纸艺术中的体现。

装饰目的决定了剪纸艺术的装饰性。高明的民间艺人很懂得剪纸艺术的这一特性。剪人物,很留意衣纹的花饰,它们像一曲曲无标题的音乐,以音律节奏使人陶醉,虽然不一定说出它是什么,而艺术韵味却是无穷的。

由于以上种种特性,剪纸造型对于“准确”二字就别含新意。常态下的“准确”,是指合乎视觉表象的比例关系,用两度空间的剪纸造型是各种形式在平面布白中的最佳构成,作者功夫深浅就在于能否把握或接近这个最佳值,其次才是合科学性。因此在剪纸艺术造型看来很合适很“准确”的形象,用科学的透视法的眼光看来却是“变形”的。剪纸造型更趋于传情而不在写形,更趋于写意而不在写实,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以点、线、面在平面布列关系中的最佳值为尺度,采取意象的、夸张的、象征的、装饰的乃至抽象的手法去直抒其美。远近人物可以等大,人与鸟可以同高,一只眼可以装饰整张脸,生活原型可以完全服从艺人手中那一方小纸片,作适合纹样式的分布。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剪纸艺术以两度空间观念作为形象思维的基础,不长于表现物象的第三空间。
B. 作者眼中的物象没有体积和空间,不讲求“近大远小”的透视比例关系。
C. 剪纸持两度空间观念,它借体现在轮廓上富有特征的形象来传达情意。
D. 剪纸的“刻”用各种点、线、面求得节奏关系,更着重用符号化的程式手法再现物象的“形”。
【小题2】下列不属于 “剪纸造型对于‘准确’二字别含新意”的理由的一项是( )
A. 由于工具的限制,剪纸艺术用平面眼光去看世界。
B. 剪纸多以单纯为美,并且单纯中又包含冲突、矛盾和对立。
C. 剪剪贴贴的剪纸艺术由于其装饰目的而具有装饰性。
D. 用两度空间造型的剪纸,用科学的透视法的眼光来看一定是“变形”的。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剪纸造型中的“准确”和常态下的“准确”一样,首先要合乎视觉表象的比例关系,然后再根据需要作适当变形。
B. 高明的民间艺人很懂得剪纸艺术的装饰性。在剪人物时,会很留意衣纹的花饰,虽然不一定看出它们就是衣纹,但却求其艺术韵味无穷。
C. 剪纸中,远近人物可以等大,人与鸟可以同高,这说明剪纸造型采取了意象的、夸张的手法,在写形、写实中,实现传情、写意的目的。
D. 形形色色的剪纸造型艺术形式,各有所长,在表现物象时并非面面俱到,而常常是各取几组线条有代表性地刻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的11次方)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旅程只到达地球上的天文学所通称的“本系群”,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催迫着我们去探索。

在一些遥远的行星上可能已经有高级动物,他们也许正在从事某种巨大的工程建设来改造他们的行星世界,他们是我们宇宙中的兄弟姐妹。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寻找地外生命的历史和人类研究行星的历史一样长。金星和火星是早期的两大希望,但一个被证明太热,另一个则太干。如今,科学家已经跨越了太阳系,希望能发现另一个地球。

但在寻找宜居星球的过程中,为了认识太阳系外行星,还需要对我们所处的太阳系有更多的研究。在这些太阳系内的天体上,如果存在完全独立于地球的生命起源和演化,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太阳系外行星上的生命。

天文学家正在尝试寻找生命体在行星大气中所留下的信号,但探测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发现一颗行星的陆地被植被覆盖将是另一个佐证生命存在的强有力证据。在未来20~30年,科学家有望在太阳系外行星上发现叶绿素,它可以证明植被的存在。不过,还需要突破众多技术极限。

(摘编自诺拉泰勒雷德《为什么还没有发现另一个地球》)

材料三:

科学家们说,虽然地外生命形式看起来也许不像银幕上的外星人,但他们存在于地球之外的可能性却是千真万确的。1984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拾到一块陨石,经过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这块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内含有高浓度的有机体(或说原始的微生物),说明地球不是唯一有生命的地方。当外星人近20年前首次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发现任何此类生命,但是他们认为,其他星球也具备养育生命的条件。

可是,要知道,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对生命都怀有深深的恶意。严寒、炙热、缺氧、缺水、辐射等等宇宙灾害,无时无刻不在给生命的存活制造麻烦。生命的产生是偶然的,需要太多条件,不仅需要天时地利,更需要电光火石般的巧合。

(摘编自《新华文摘》)

材料四:
有关飞碟报道的数量(1989年~2013年)

外星人、不明飞行物(UFO)是否存在,长期以来备受争议。加拿大UFO专家卢特考斯基指出,研究小组从1989年以来收集14000多例关于UFO的个案,其中半数获得解释。他坦言,外星人几乎存在,但现有科学技术尚未完全证实。

(摘编自《神秘的地球》)

【小题1】下列表述,不能证明“宇宙中还存在其他有生命的星球”的一项是
A.宇宙有若干千亿星系,数量庞大,应该有某些伴随恒星的行星存在生命的可能。
B.在一些行星上可能有高级动物,他们也许正从事巨大的工程来改造他们的行星。
C.研究证明,科学家在南极拾到的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含有高浓度的原始微生物。
D.虽然现有科技未完全证实,但大量未得到解释的UFO案例不排除外星人存在的可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星系里有数量庞大的恒星和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或智能生命,但地外生命形式与地球生物完全不同。
B.金星太热,火星太干,生命难以存在,因此现在科学家们打算跨越太阳系,希望能发现另一个地球。
C.行星大气中有无生命体留下的信号,陆地是否被植被覆盖,是科学家们判断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佐证。
D.外星人形象首次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科学家们仍没有发现任何此类生命,但他们存在于地球之外是千真万确的。
E.从加拿大研究小组所作的UFO统计图来看,不能绝对证明外星人存在,但UFO现象呈增长趋势,确实需要深入研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地外生命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特色小镇是聚集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特色小镇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我们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资源要素的整合集成与优化重组,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发展之路。然而,有的地方打着建设特色小镇的旗号,继续走跑马圈地、搞房地产开发、搞产业园区建设的老路。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相悖,不仅不利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动能转换,反而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和要素配置扭曲。

(摘编自曾志敏《特色小镇建设须走出新路》,有删改)

材料二:

表格一 2017年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指数7月排行榜最新出炉


(资料于浙江特色小镇官网)

表格二 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区域分布一览

(注)从小镇目前的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和西南地区的特色小镇数量最多,华东地区多达78个。西南区域坐拥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小镇多达47个,其中,基于旅游发展型的占大多数。

(资料于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政府的创新理念和明确的政策支持对于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英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起实施的乡村小镇建设,经历了由“单纯强调中心村建设”到“因地制宜进行村镇建设”的过程,政府改变过去单一的建设中心村的做法,使村镇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局面。在很多国家,政府还通过规划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美国第一个世界级葡萄酒产地位于纳帕谷,整个山谷除了酒庄和八个小村落外都种满了葡萄。为避免同质化竞争,纳帕郡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对八个小镇提出了“葡萄酒本身、葡萄酒+体育运动、葡萄酒+商业艺术、葡萄酒+休闲养生”四个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了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的乡村休闲文旅小镇集群。

国外历史悠久的特色小镇在形成初期大多以工业生产制造为主,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不断调整发展理念、拓展产业链,产业结构逐渐由制造业向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延伸,实现了三次产业间的联动融合发展。纵观闻名全球且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特色小镇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构建“特而强”“小而精”的产业生态系统,找准“产业生态位”是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发挥的关键。产业生态位决定了资源要素甚至产业性质的差异,是产业间共生互补或竞争关系的基础和前提。特色小镇不必追求像大城市那样的产业体系,更不用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应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确保形成主题性强的特色小镇。

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特色小镇的“内核”。许多国家的特色小镇不仅绿树成荫、干净整洁,而且有独特的历史底蕴,更不存在“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瑞士小镇坚持“生态优先”的“嵌入式开发”原则,在保留原始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几代人用几百年时间打造一个特色小镇,让环保、绿色、舒适成为了小镇标准。各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不遗余力加以保护,并在小镇规划和建设中保护性利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特色小镇文化的支撑作用。在制订城市规划过程中不是根据现代生活需要推倒重来、重新布局,而是在原有城镇格局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通过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和利用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摘编自白关峰《国外如何建设特色小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搞好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动能转换。
B.建设特色小镇,除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走出一条新型的小城镇发展之路。
C.我国特色小镇分布并不均衡,这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可喜的是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不存在同质化现象。
D.特色小镇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产物,借鉴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特色小镇。
【小题2】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了我国当前建设特色小镇的伟大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走弯路的现象。
B.从材料二中用表格的形式展示的浙江省特色小镇发展指数排名情况看,旅游资源在特色小镇排名中并不是取胜的关键因素。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我国当前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材料三则从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角度指出了借鉴的方向。
D.材料三中表明,只要对“产业生态位”的准确把握就可以构建特色小镇“小而精”“特而强”的产业生态系统。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哪些经验?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市民文化节与社群意识改变

仲富兰

①新中国建立后的上海,从弄堂里走出来的市民文化曾经创造过许多先进经验,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居委会并在此后几十年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的典型,上海的“凝聚力工程”、“文明街区”等在全国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推广。历史地看,城市化运动将人们一步一步推向文明,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生活空间的立体化、高层化、单元化、独立化,改变了传统社区的人文生态,左邻右舍之间的交往密切程度减弱,千百年来,“千金买宅、万金买邻”、“远亲不如近邻”的融洽邻里关系逐渐失衡,楼上楼下,左邻右舍相邻了多年,互不了解对方的情况并不鲜见,甚至连对方姓甚名谁也茫然不知。套用一句理论术语叫社区整合性差,社会关系松弛,表现为居民与居民之间,或居民与社区领导层之间难以沟通,彼此难以信任,无法团结合作。

②从精神层面看,这种状况造成的后果之一便是居民“社群意识”的薄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既不热心参与社群事务,也缺乏社区归属意识和参与意识。    是在全球消费主义独占鳌头的境遇下,经济逻辑取代社群的亲和关系,消费主义的延伸使商品附带的象征意义以及商品在消费中建立的社会关系成为市场价值在空间运作中的投射,空间的拆除和重建在工业萎缩的境遇下承担其刺激经济的作用,成为消费的催化剂。曾经人情融融的社区只能在空间架构下步步后退,消费主义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传统文化的疆域遭遇切割和划分,现代性的触角已经延伸到每个角落,无孔不入的能力将社区文化空间一再逼到墙角。这就是我们当今所面临的现实,尽管伴随着浓浓的苦涩味。

③综观整个世界的现代化发展走向,社群意识与社群问题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即使西方的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所以,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美国,他们都相继开展过“睦邻运动”、“社区组织运动”、“美化社区”等,其目的都是充分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治精神和互助精神。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赛尔森就认为,社群心理意识是“对于其他人有类似的知觉、与其他人交互相依、借由给予或为其他人做所期望之事而有意愿去维持交互相依,并且是一部分较为可靠及稳定的结构的情感”。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逻辑就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永远是人与人、人与自我这样一些基本的问题。人的生活离自然越远,就得跟人生活得越近。从社区的实际状况来看,告别了传统民居的旧习俗,新的习俗的肇建就构成新的难题。群体生活的问题,诸如人际关系淡化,凝聚力减弱,居民对社区缺乏责任感、投入感和归属感等等也就再次横亘在人的面前。我们不是文化保守主义者,当然欢迎城市街区建设的推陈出新,但这种创新应与一地的社区文化精神与世代流传的文化认同相谐合。根据美国跨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一书中的观点,文化的交流与认同过程往往与具体的语境相关。而记忆场所恰好被认为是一种具体化了的文化认同。相比官方认定的、纪念碑式的建筑遗产或者成规模的历史地段来说,一条小街,一个街区的文化记忆场所更具普遍性、多样性,更贴近市民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情感。也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米歇尔·尹·博尔在《从集体记忆到集体想象》一文中指出的,尽管这些记忆场所与城市的整体意象并非一致,或者还没能进入城市的档案馆或者博物馆,但正是它们构成了社区文化的认同性与多样性。

④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强化市民的主体地位的上海市民文化节的举办,不仅为上海提供文化服务、保障公民文化权利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创新,更对于政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转型,创造了新鲜经验,对推动上海市民社群意识的改变也带来了新的契机。

⑤随着办节的不断深入,将呈现多方面的文化意义,但从根本上向人的“社群”意识(或者称之为“社群精神”)的复归,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复归”也并不意味着回到传统的、封闭的、同质的生活共同体,就像当下许多人盛赞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淳朴社群关系那样,实际上我们也永远不可能再回归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了。我这里指的“复归”是在当代都市社会发展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复兴“社群”这一传统社会结构中蕴含的某些精神文化价值,如人际聚合力、社群公共生活的参与性、基于群体生活意识的认同感、归属感、互助性和公益精神等。回归既是对社区本质精神的诉求,又是要超越狭隘的亲情、人情等关系,走向更大的人际互动。

⑥我们民族一直存在邻里互尊、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孟子当年说:“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和睦。”以今天观点来看,我们应该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科学的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上海市民文化节这个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真正落细落小落实,通过长期、多重、互动的文化影响和熏陶,把“社群”意识与市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联系起来,使和谐文明的邻里关系得以确立,为独具魅力的海派文化增添新的内容。

(《文汇报》2015.2.28)

【小题1】为第②段空白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    )
A.尽管B.也许C.特别D.甚至
【小题2】联系①②两段,概括第②段加点词“现实”所指的内容。
【小题3】下列对文意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群意识薄弱也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B.社群问题的产生往往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产物。
C.城市街区建设的推陈创新应与居民的文化认同相谐合。
D.举办市民文化活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市民的社群意识。
【小题4】第③段间接引述爱德华和米歇尔两位学者的话的用意是明什么?
【小题5】你所在的社区准备举办一次“市民文化节”活动。请你确立一个主题,介绍文化节的内容,并说明其在改变“社群意识”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