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的11次方)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旅程只到达地球上的天文学所通称的“本系群”,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催迫着我们去探索。

在一些遥远的行星上可能已经有高级动物,他们也许正在从事某种巨大的工程建设来改造他们的行星世界,他们是我们宇宙中的兄弟姐妹。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寻找地外生命的历史和人类研究行星的历史一样长。金星和火星是早期的两大希望,但一个被证明太热,另一个则太干。如今,科学家已经跨越了太阳系,希望能发现另一个地球。

但在寻找宜居星球的过程中,为了认识太阳系外行星,还需要对我们所处的太阳系有更多的研究。在这些太阳系内的天体上,如果存在完全独立于地球的生命起源和演化,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太阳系外行星上的生命。

天文学家正在尝试寻找生命体在行星大气中所留下的信号,但探测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发现一颗行星的陆地被植被覆盖将是另一个佐证生命存在的强有力证据。在未来20~30年,科学家有望在太阳系外行星上发现叶绿素,它可以证明植被的存在。不过,还需要突破众多技术极限。

(摘编自诺拉泰勒雷德《为什么还没有发现另一个地球》)

材料三:

科学家们说,虽然地外生命形式看起来也许不像银幕上的外星人,但他们存在于地球之外的可能性却是千真万确的。1984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拾到一块陨石,经过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这块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内含有高浓度的有机体(或说原始的微生物),说明地球不是唯一有生命的地方。当外星人近20年前首次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发现任何此类生命,但是他们认为,其他星球也具备养育生命的条件。

可是,要知道,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对生命都怀有深深的恶意。严寒、炙热、缺氧、缺水、辐射等等宇宙灾害,无时无刻不在给生命的存活制造麻烦。生命的产生是偶然的,需要太多条件,不仅需要天时地利,更需要电光火石般的巧合。

(摘编自《新华文摘》)

材料四:
有关飞碟报道的数量(1989年~2013年)

外星人、不明飞行物(UFO)是否存在,长期以来备受争议。加拿大UFO专家卢特考斯基指出,研究小组从1989年以来收集14000多例关于UFO的个案,其中半数获得解释。他坦言,外星人几乎存在,但现有科学技术尚未完全证实。

(摘编自《神秘的地球》)

【小题1】下列表述,不能证明“宇宙中还存在其他有生命的星球”的一项是
A.宇宙有若干千亿星系,数量庞大,应该有某些伴随恒星的行星存在生命的可能。
B.在一些行星上可能有高级动物,他们也许正从事巨大的工程来改造他们的行星。
C.研究证明,科学家在南极拾到的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含有高浓度的原始微生物。
D.虽然现有科技未完全证实,但大量未得到解释的UFO案例不排除外星人存在的可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星系里有数量庞大的恒星和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或智能生命,但地外生命形式与地球生物完全不同。
B.金星太热,火星太干,生命难以存在,因此现在科学家们打算跨越太阳系,希望能发现另一个地球。
C.行星大气中有无生命体留下的信号,陆地是否被植被覆盖,是科学家们判断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佐证。
D.外星人形象首次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科学家们仍没有发现任何此类生命,但他们存在于地球之外是千真万确的。
E.从加拿大研究小组所作的UFO统计图来看,不能绝对证明外星人存在,但UFO现象呈增长趋势,确实需要深入研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地外生命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0 12:0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999年2月的一天,几个滑雪者动作娴熟地沿着山坡向下滑着,大雪映衬着他们潇洒的身影,就像在雪上纷飞的燕子。突然,“咔嚓”一声异响,紧接着一团雪雾从身后冲了下来,很快埋没了他们的身影。他们从自我陶醉中惊醒过来:雪崩!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②雪雾卷起他们向前狂奔,冲起沿途的雪一起加速向山下奔去,奔流的雪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途中的森林带试图阻挡这狂奔的雪龙,但几乎所有与雪流交锋的树木都凄惨地断裂了。森林带之后是一些居民房,居民们没有来得及离开房子,就连同房子一起被奔流的雪卷走。沿途4千米的狭长地带一片狼藉,树木、村落、农田、电线……无一幸免。

③这次雪崩的时速达到了250千米,所具有的能量可以达到l04—l05兆焦耳。如果人不幸被它碰上,仅胸部受到的冲击力就可以相当于15吨的卡车在身体上碾过一样。

④雪崩的发生好像很偶然,它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很难捉摸。好像一片雪花的落地,或者在山上说话声音大点都会引发雪崩,上述阿尔卑斯山的雪崩很可能就是滑雪者打扰了大雪的宁静,因而引发了那突如其来的灾难。

⑤雪崩真的是那么不可预料吗?其实雪崩也是有条件的,雪崩选择的山坡坡度一般在25~45°。若山坡过陡,冰雪会因为重力作用而频繁下滑,不容易堆积在山坡上形成较厚的雪层,若山坡坡度过低,雪层没有下滑的动力,也无法形成雪崩。雪崩一般会选择沟槽坑洼地带作为经过的路线。根据这些山坡和路线分布的区域,人们可以划出山上相对危险的区域和相对安全的区域。

⑥雪崩的发生显然与冰雪能够承负的压力或重量有关。雪和冰都是粘弹性的物质,就是说,雪和冰都会随着它们所承负重量的增加而慢慢变形,—般情况下,冰雪是不容易发生断裂的。

⑦由于雪崩难以预料,因此对它的预报就显得尤为重要。

⑧寻找雪层联系的薄弱环节是预报雪崩发生的关键。利用断层成像技术,人们可以确定冰雪变化的微结构,并且把这些微结构变化与冰雪的机械强度联系起来。这些信息可以确定某处是否会形成断层而引发雪崩。找到薄弱环节后,人们可以用炸药破坏这些薄弱环节,免得它以后酿成大患。

⑨如今,人们还利用统计学来预报某一天雪崩发生的概率,这种有效的方式叫做“最近的邻居”,它是建立在对过去统计数据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的。例如某一天,我们考察冰雪的某些主要性质以及有代表性的冰雪场地上的天气条件,然后我们回过头来考察过去的最近几十天中,与今天的冰雪和天气状况最相似的某一天,看那天是否发生雪崩。若那天没有发生雪崩,那么今天也不会发生雪崩;若那天确实发生雪崩,我们就可以找到雪崩的类型和规模,发生在哪一天,是什么因素引发的,然后就可以决定是否要关闭滑雪场和公路。

⑩雪崩虽然可怕,但人们还是能找到对付它的方法。

【小题1】下列对第③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例子B.打比方C.列数字D.摹状貌
【小题2】读⑤⑥段,下列条件下最有可能产生雪崩的一项是(  )
A.坡度在25~45°山坡B.平原地区
C.非常陡峭的山坡D.坡度很低的山坡
【小题3】下列各项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能够精确预报雪崩。B.雪崩是完全不可预报的。
C.人们找到了一些对付雪崩的方法。D.有雪山就必然会发生雪崩。
【小题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概括,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雪崩的危害B.雪崩产生的条件C.欣赏雪崩D.雪崩的预报方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建构了庞大的文化体系,为今人积累了丰美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其中既有严谨朴实、情礼交融的日常生活信条,意境高远、笔触深沉的文艺作品;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深邃广阔、精义入神的哲学理论;更有存在于佛道、中医、武术、气功之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在近现代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忠勇无畏、团结奋战的革命精神。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对未来人类文明作出具有华夏色彩的卓越贡献。我们的文化底气与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关,当然这些财富仅是必要条件。没有今人的转化创造,这些财富也只能是被封存的资源而已。。
我们拥有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当今社会文化创造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机制,提供了激发文化活力和推动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文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为文化创造提供了相较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更为优越的条件。当下,我们触手可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资源,我们亦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文化整合创造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虚拟性和生活真实性的高度融合极为适宜文化创造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人不可想象的新颖社会环境。但是一些陈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造活动。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文化创造活动。从哲学历史到文艺影视再到科学技术,我国文化发展规模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同样,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发展,我国文艺影视在国际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实力逐渐得到世界认可,但这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巨大的文化发展成就值得期待。
由此,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是墨守成规、虚夸自负,而是来自文化创新,来自新时代条件下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及成果,来自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础上构筑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创造提供了保障机制和制度基础,让世界文明成为整体。
B.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就有了文化底气。
C.文化创新及新时代条件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和成果是文化自信底气的重要条件。
D.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正在进行的文化创造活动,让我国文化发展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文化创造条件论证充分,既提到先进社会制度,也提到世界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B.文章论述客观,在论证文化自信的底气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注意改进的方面。
C.文章首段列举先人积累的文化资源,从丰厚的文化资源方面论证了文化自信底气的。
D.文章从文化资源、先进社会制度和文化创造活动等方面论证,回答了标题提出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如果不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那么就不能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B.中国会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因为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C.要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为文化创造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
D.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的丰厚文化资源,有的可能成为被永久封存的资源。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赝 品

刘剑飞

黑土找到白石时,白石正猫在画室里专心作画。画室很乱,乱得如同白石头上蓬松的卷发。

黑土挠出一个地方坐下来,燃着一支烟,定定地看着低头作画的白石。他知道,不画完这幅画,这呆子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跟自己打招呼的!

黑土总是戏称白石为“呆子”,俩人是光着屁股一起玩大的哥们。黑土活泼,小时候就是村里的孩子王,经常带一帮小子上树掏鸟,下河逮鱼;而白石自小木讷,在伙伴们疯玩之时,他就坐在村后的小河边,捡一根树枝,在河滩的沙地上画画。画天上的云,画树上的鸟,画到入迷时,往往连太阳落山了,也浑然不觉。

时光如水,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如今,黑土已是小城一家颇有名气的建筑公司老板。而白石从省美术学院毕业后,也留在小城二中当了一名美术老师。只是,当了老师的白石依然不改他那呆子脾气,平日里不修边幅,一放学就钻进小屋里闷头画画。白石一心想画出个名堂来。孰料,时运不济,努力至今仍没有成名的机会!

毕竟是一起长大的哥们,看着白石整日痴迷苦闷的样子,黑土就想帮他一把。前几天,恰好市文联的吴主席来黑土公司拉赞助,说是想在五一假期办一个文化宣传周的系列活动。当时,黑土很是爽快,一口答应拿出10万元赞助费,但有个条件,必须要在系列活动中为白石办一次画展,并由文联出面,请本市的几名画界权威捧场点评……

一切谈妥之后,黑土一大早就跑过来找白石。

黑土默坐良久,白石终于完成了案上的作品,他抬起头,看到一旁闷坐抽烟的黑土,歉意地笑了笑。

黑土瞪一眼白石,喷出一口烟说,兄弟,告诉你个好消息,哥要在今年五一给你弄个专业画展。啥,为我办画展?白石激动得满脸通红,原本想说些感谢的话,可嘴唇抖动了好几下,硬是没能说出来。

五一节这天,“青年画家白石作品展”在市群众艺术馆如期举行。但见油画、国画,人物画、山水画,整个大厅内布置得满满当当,颇具艺术氛围。

在黑土的精心运作下,本市的几位知名画家陆续步入展厅,几大媒体的记者也纷纷前来拍摄、报道。

上午十一点左右,就在展厅内观者最多之时,衣着光鲜的黑土走进展厅。

在市文联领导的引荐下,黑土当众宣布:要买下白石正对厅门那幅作品,价格6万元。

天呐,一幅画竟卖到6万元!黑土的这一宣布引起不小的波动。人们纷纷围至画前,驻足观望。这是一幅国画,名为“高山流水图”。按在场的几位画界权威的评论,该幅画色调明快、用笔老道、意境深远,的确是一幅优秀之作。次日,小城媒体争相报道,称“本市画坛惊现‘黑马’,一幅作品价值6万元”。于是,小城人都知道出了个叫白石的画家。

白石红了,登门求画的人纷至沓来。此时的白石已不再是个“呆子”,而以卷发浓须、手托烟斗的个性形象频频在公众场合露面……

俗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年秋天,黑土的公司因一场建筑事故而被查封。连日来,催款要账的经常堵在门口,将这位豪爽的“黑哥”搞得灰头土脸、唉声叹气。

一天晚上,黑土两口子在家看电视,恰好看到白石给希望小学捐款的镜头。妻子一拍大腿,这不是你昔日的哥们白石吗?前些年帮了他那么大的忙,现在咱落难了,你就不能找找他?

其实黑土也想过找白石,但黑土爱面子。黑土想,就因为以前帮过人家,现在去找他,不等于要人家报答吗?不过经妻子今天这一提醒,他倒想起一事——自己还收藏了几幅白石早年的画作,何不卖出去解解燃眉之急?

这样想着,黑土第二天就拿着那幅《高山流水图》,走进了小城最大的书画交易场所——“翰墨斋”。

“翰墨斋”老板戴上眼镜,认真察看黑土拿过来的画作。当他看到白石的落款时,眼睛一亮,但仔细看过之后,却又摇了摇头。他告诉黑土,细观这幅画的运笔和功力,不太像是白石的真迹。也就是说,这是一幅赝品。

这下,黑土急了,他称可以带老板一起去见白石,并让他本人当场作证。

俩人敲开白石家的门时,白石正端着一把紫砂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细细品茶。

寒暄一番后,黑土道明来意,并展开手中的《高山流水图》,请白石验证。

白石端详此画良久,忽然面色一沉,责怪黑土说,凭咱兄弟的交情,你要是想要一幅画可以明说,但你不该拿一幅赝品到“翰墨斋”损坏我的声誉啊!

一句话让黑土僵在当场,他瞪眼看着白石,一张方脸由黑变紫,涨成了紫茄子的颜色。

一会儿,他忽然一把抢过画作,几下将这幅画撕了个粉碎。

见此情景,“翰墨斋”老板慌忙上前劝阻。黑土扬手撒出碎纸,愤然道,连人品都不要了,还要此赝品作甚?说完话,头也不回,大步走出厅门。

白石望着一地纸屑,苦笑一声,良久无语!

【小题1】联系小说内容,简要概括黑土与白石的形象特点。
【小题2】小说以“赝品”为题,可谓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赝品”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2013年5月13日,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开发第5代移动通信(5G)的核心技术,这一技术预计将于2020年开始推向商业化。华为在2013年11月6日宣布将在2018年前投资6亿美元对5G的技术进行研发与创新,并预言在2020年用户会享受到20Gbps的商用5G移动网络。2016年3月,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表示: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4G相比,不仅将进一步提升用户的网络体验,同时还将满足未来万物互联的应用需求。中国三大运营商均已制定了2020年启动5G网络商用的计划,于2017年展开试验网络的建设和相关测试。如果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三大运营商在2018年开始投入5G网络建设,到2020年正式启动商用。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5G端到端商用系统、5G远程驾驶、5G无人机、5G载人驾驶、5G切片视频、5G未来课堂……在26日北京召开的2018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来自国内外的约400家企业纷纷“盛装亮相”,集中展示信息通信业的前沿技术及其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预商用测试等方面实现了领跑。华为在今年年初就推出了基于3GPP 5G标准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包括无线基站、传输网、核心网和全球首款5G商用终端。更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华为面向全球推出了手机芯片——麒麟980,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采用7nm制程工艺的麒麟980,搭配巴龙5000基带调制解调器,正式成为首个提供5G功能的移动平台。

作为大宽带、低时延、大连接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将把人们的移动宽带体验推向新高度,极大地丰富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体验。业内人士指出,增强移动宽带、关键业务型服务以及海量物联网,这是5G商用的三大类业务。实际上,在一个工厂里,这些业务都会同时存在。

(摘编自《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实现领跑5G商用在路上》,《人民日报》2018年9月28日)

材料三:

“在5G信号覆盖范围内,只要戴上这个手套,你就能操控远处的机器人,让它跟你做出相同的动作。”大唐电信技术经理王竟辉告诉记者,5G具有低时延等特点,能够实现对机器人的远程操控,未来可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或特殊作业。在5G信号的支持下,远程签名机械臂基本实现了即时响应、同写同传。每秒10G,这是实时监测到的5G速率,是4G速率的100倍。5G具有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超大容量等,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2020年实现5G商用。

网络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这是历史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应坚持研发与应用并重,继续推进5G技术的研发试验,按时完成第三阶段的组网测试等工作,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大力培育5G与工业、交通、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的融合应用,不断探索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加快5G网络规划,坚持创新与合作并重,保障5G按期实现商用。

“5G引领网络技术的创新,但目前5G还有很多挑战尚未解决,5G的创新永远在路上。”

(摘编自《正被揭开“面纱”面对挑战5G的创新永远在路上》光明日报2018年8月25日)

材料四:

据报告预计,到2025年,全球的5G用户数将达到13.6亿。

同时,全球移动通信协会的移动趋势报告指出,虽然到2025年,全球范围的5G网络的人口覆盖率(5G用户数÷总人口数×100%)将高达15%,但是,5G的快速发展却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地区。

按照2025年时的5G用户数从高到低:中国(4.54亿5G用户)、欧洲(2.03亿5G用户)、美国(1.89亿5G用户)、日本(9500万5G用户)、韩国(3700万5G用户)。

按照2025年时的5G用户数在移动通信用户总数占比从高到低:韩国(60%)、日本(49%)、美国(48%)、欧洲(28%)、中国(27%)。

(摘编自《各国5G最新排名!》搜狐网2018年9月2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B.5G时代,在一个工厂里,增强移动宽带、关键业务型服务以及海量物联网这些商用业务会同时存在。
C.实时监测到的5G速率,是4G速率的100倍,5G将把人们的移动宽带体验推向新高度。
D.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等方面实现了领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具有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超大容量等特点,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2020年可实现商用。
B.华为面向全球推出的采用7nm制程工艺的手机芯片——麒麟980,正式成为首个提供5G功能的移动平台。
C.作为大宽带、低时延、大连接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体验。
D.在未来的2025年,全球的5G用户数将达到13.6亿,我国5G用户全球最多。
【小题3】结合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并说明我国发展5G的优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诗歌何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究其原因,在南朝齐梁宫体诗绮靡之风甚嚣尘上的境况下,唐代的陈子昂、李贺、李白、杜甫等诗人相继倡导恢复并高扬“风骨”传统,尤其是盛唐诗人对“风骨”崇尚有加,使“诗具风骨”成为盛唐诗歌的共同特征。

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大量低俗、恶俗、媚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这些诗显然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是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古语云:“诗者,天地之心。”诗人作为“天地之心”的创造者本应怀有“天地之心”,但当下很多诗人都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更有甚者为出版、发表、出名或赚取眼球、点击量、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诗人本应怀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应有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应有杜甫虽居茅屋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然而当下许多诗人都缺少这种“风骨”。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感叹,写的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如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拥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更有甚者彻底解构诗的内涵诉求,践踏和僭越诗歌伦理与道德,一些作品将“诗”本来应该拥有的典雅、崇高彻底解构,其恶俗轻艳令人生厌。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都具有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刘勰曾指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圈。”他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采”之间的密切关联,又如瓦雷里所说,诗的语言如跳舞,是要讲究舞姿与步法的,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反躬自省倡导“风骨”传统,诗歌创作中就能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B.诗人怀有“天地之心”,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作品才能继承、发扬和延续中国风骨。
C.新诗创作呈现出的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使现代诗歌失去了原有的教化和启迪作用。
D.新诗提高审美范畴的标准,才可重新建构语言风骨,因为语言可以掩盖内容层面的不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唐代诗歌鼎盛的原因与当下一些诗坛乱相比较,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论证。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古诗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有对新诗创作的思考。
C.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并且都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分别举例论证,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末段引用刘勰的话从正面论证了诗歌语言风骨是新诗审美范畴重要的艺术标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绮靡之风甚嚣尘上,充斥着大量三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使当时新诗缺乏“风骨”。
B.当下很多诗人沉溺于写日常琐碎,或为出名,或为赚取眼球、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等,原因在于缺乏使命感与责任心。
C.当代诗歌中,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用词直白随意,失去美感,诗歌风骨荡然无存。
D.新时代诗歌“重塑风骨”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进,就需要继承与发扬古奥诗歌传统与中华传统精神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