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⑴对文人来说,行走是用双腿丈量思想。
⑵孔子的一生都在行走,都在漂泊,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在行走中发现自觉修养和虚心好学无处不在。弟子颜回对老师顶礼膜拜,连孔子走路的节奏与姿势也一丝不苟地模仿,亦步亦趋。庄子对这种没出息的行为很是不屑,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失去了自我,还能有多大折腾?所以他在《秋水》中编了一个邯郸学步的故事,来讽刺拘泥礼法的儒生。
⑶荀子的一生也走过不少地方,他在行走中发现了积累的重要性,他总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⑷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人走路讲究很大,大都中规中矩。有个性的走姿,还得看魏晋文人。魏晋文人放浪形骸,走路也不拘礼法,而且他们极喜欢行走。
⑸文人常常用行走的方式来成就自己独特的命运,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实际上是浓缩的历史。
⑹屈原走得沉重,他身上配挂着美玉,一路走来,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我依稀看到他行走的背影,高大的身子佝偻着腰,理想和道德的重量已经压弯了他的身躯,使他不堪重负。他的理想遥遥无期,又不甘舍弃,只好吟哦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路风尘,一直走进汨罗江中。
⑺李白的一生是艰难行走的一生,他的诗歌可以说是“走”出来的。他十六岁时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行走生涯,从蜀中一直走到夜郎,这个天生的有用之才,也深感行路之难,一下子作了三首《行路难》,对现实发出沉重的叹息和愤怒的抗议,所谓“蜀道难,难以上青天”,“大道上青天,我独出不得”,多少压抑都付行走中!
⑻比起屈原和李白, 行走得比较洒脱。风雨横行的山路上,他穿草鞋,拄竹杖,笑吟“一蓑烟雨任平生”。而有一天,解衣就寝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他又愉快地起床,走很远的路,去承天寺找到另一个无眠之人,一同闲庭散步,看月之圆缺,思人之悲欢。
⑼心理学家认为,走姿也暗藏着性格的玄机,比如走路的时候速度快的,一般待人接物比较认真而严谨,言出必行,目标坚定。
⑽似乎有一点道理。
⑾据萧红回忆鲁迅,说鲁迅走路很轻捷,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鲁迅在披荆斩棘中开辟自己的路,正如他自己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⑿当代诗人流沙河历尽岁月的沧桑,谈不上人情练达,但却称得上世事洞明。在人人都想发财的时代,他说“富有富的活法,穷有穷的乐趣”,又叹“嗟吾辈之苟活,蚁走蜂忙,天天疲于奔命,看彼等之雄起,狼吞虎咬,处处敢于发财。”他自述退休后的生活是“不开会,不上班,远离文坛,不争长短。只读书,只写字,近到菜市,只买东西。”颇有些隐于闹市、仙风道骨的味道。与之对应,他走路似乎脚不着地,但绝不是那种让人担心的风一吹就倒的轻飘飘,他的飘逸之中有潇洒出尘的风度,用“大步流星,虎虎生风”来形容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也不过分,所以朋友们赞他“骨瘦身轻,风姿如鹤”。
⒀悲观者说:“每活一天就是又向死亡靠近一步。那时因为他紧盯着死亡,即使年纪轻轻也会步履沉重。
⒁中国人所有的陋习,差不多都被柏杨骂过,柏杨戏说他走路,一向两眼看地,瞧见一块钱,立刻一个箭步,抓在手里,死也不放。这种玩笑话,大概也是讽刺某些中国人的。
⒂读书是间接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了解人生。
⒃有一首诗,写得很有意思:
当我的左脚
踩住
鞋带
我的身体
就倾斜了
原来
把自己绊倒
现代人的通病是忽视了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身的浮躁,急功近利,往往“欲速则不达”。
⒄现代人的另一个通病是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其实达官贵人也好,贩夫走卒也罢,人生的终点站都不是一样吗?杭州的一家寺庙中有副门联,读之让人回味良久:是命也是运也,缓缓而行,名乎利乎,坐坐再去。美学家朱光潜也曾提醒世人:“慢慢走啊,欣赏”,短短六个字,惊醒了不少人生旅途中的跋涉者。
⒅台湾作家张文亮就是一位,他写过一篇《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的文章,说上帝给他一个任务,叫他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慢吞吞地让他烦恼不已,但同时让他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语,见到了满天星斗,他恍然发觉自己错了,不是上帝叫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而是上帝叫 。
⒆文章告诉我们,陷入名利的滚滚红尘之人,放轻放慢人生的脚步,会发现享受过程的滋味其实很美。
【小题1】在文章第⑻段空格处填上恰当的人名____________
【小题2】“用双腿丈量思想”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⒅段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不符文章的观点的两项是:( ) ( )
A.思想家在行走中得到启发。 |
B.文人的“行走方式”的不同也形成了各自命运的不同。 |
C.走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性格。 |
D.路途中有坎坷,但我们必须坚定、勇敢地走下去。 |
E.走路的时候把我们绊倒的往往是一根鞋带。 |
F.慢慢走,不要忽略身边美丽的景致。 |
【小题5】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作者从“行”的角度入题,独特而又富有形象性。 |
B.文章旁征博引,思路开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C.整篇文章注重起承转合,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
D.文章的语言以白描见长,朴素而令人回味。 |
E.文章通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文章的观点更鲜明。 |
F.文章多用抒情笔墨,渲染了气氛,感染了读者。 |
【小题6】根据文章内容,为文章选择适当的标题。
A.文人之行 | B.文人之醒 |
C.慢慢行,欣赏啊 | D.行百里路 |
【小题7】选择一篇鲁迅的作品,来印证第⑾段中“鲁迅在披荆斩棘中开辟自己的路”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