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里的中秋月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夏官》云:“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此处“中秋”,指“中秋八月”。《周礼·春官》载:“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唐人陆德明释曰:“祭日月,谓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春分朝日”是指春分时白天祭日,“秋分夕月”即秋分时夜晚祭月。秋分祭月的传统古已有之,但中秋节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世俗节日是比较晚的。根据梁代记载,南北朝时尚未形成中秋节。大约在隋唐时期,“中秋节”的节令概念才逐渐形成。到了宋代,中秋节成为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重大节日。
中秋节明显的节候特点是秋高气爽、皓空明月,主要的民俗活动是宴饮团聚、玩月游赏。宋代中秋节更是文人的良辰佳节,他们于此时雅集宴饮,玩月赏月,赋诗作词。节日的欢赏盛景和民俗风情在宋词中有充分表达,中秋节作词也成为重要的节日风俗活动。宋词中,写中秋节的作品约290首,其中绝大多数会写到月亮。
宋词里,中秋之月首先作为一种自然客观物象而出现,在词中营造纯净清雅的意境。如李光《水调歌头》:“风定潮平如练,云散月明如昼。”中秋夜晚,明月高悬,千里澄辉,万川映月,朦胧清静,尘世之喧嚣浮华都在天地间流泻的月光中荡涤澄清,人的内心也回到静谧平和的状态,“心与秋空一样清”,词人在皓皓月色中,在对自然的体味中悄然返入自我心灵世界,回归于一种本真、自由和圆融的人生境界。
从中秋节普遍的民俗心理来看,中秋之夜,圆月当空,月亮皎洁而圆满的客观特征与人们祈盼亲人团圆、世事圆满的心理相契合,所以宋词里的中秋月常有团圆的意喻,中秋月成为人们表达思念、寄托祝福的象征和载体,如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然而人世间常聚少离多,宋代词人多处官僚阶层,历经仕宦,转徙各地,中秋佳节,团圆之时,词人往往漂泊异乡,宋词里的中秋月有时也以黯然的面貌出现,其中寄窝游子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察之感,如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在词中借月表露自己孤独冷清的心境。而到了宋末遗民词人的笔下,中秋月的团圆之喻义,更是从一己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家国的层面,江山易主,明月仍如旧,国家覆灭,明月仍圆满,这一轮明月引发的是词人深切的亡国之哀和故国之思。
宋词里的中秋月也常引发词人的宇宙人生感悟,承载了词人对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的深沉哲思,流露出深刻的时间和生命意识。如苏轼的中秋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以月为中心,上阙因月而生发天上之奇想;下阙因月而感慨人间之事实。宇宙苍茫,世事无常,明月亘古如斯,人生短促若寄,词中透露出永恒的悲剧意味和理性色彩。在宋词中,词人常通过中秋之月来表达个体层面对宇宙时空的迷茫和思考,展现丰富的人生意趣和生命体验。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大约至南北朝时期,“中秋节”的节令概念才逐渐形成。 |
B.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到了唐代,中秋节成为全民广泛参与的重大节日。 |
C.《周礼·夏官》记有“祀日月”的习俗,唐人陆德明的解释说明古代已有秋分祭月的传统。 |
D.中秋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宴饮团聚、玩月游赏,中秋节节候特点是秋高气爽、皓空明月。 |
A.文章第一段引用《周礼》的相关记载,有力地论证了中秋的起源,说明秋分祭月的传统古已有之。 |
B.文章引用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宋词里的中秋月有时也会以黯然的面貌出现。 |
C.文中论证宋词中的中秋之月既渗透着深刻的节日民俗心理,也承载了古人对宇宙时空的思索和理解。 |
D.文中先介绍中秋节的历史,再论证宋词里中秋月的内涵,后者从自然物象、民俗心理和宇宙哲学三个角度阐释。 |
A.中秋节是宋代文人的良辰佳节,写中秋月的宋词大约有290首,在宋词中充分表达了节日的欢赏盛景和民俗风情。 |
B.宋词里的中秋月常象征着团圆,但有时游子也借月表露孤独冷清的心境,或借月引发词人的亡国之哀和故国之思。 |
C.皓皓中秋月色能荡涤澄清尘世之喧嚣浮华,词人就在体味这种自然物象中回归于本真、自由和圆融的人生境界。 |
D.在宋词中,中秋月有了深层次意味,词人常借月来表达对宇宙的迷茫和思考,展现丰富的人生意趣和生命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