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里的中秋月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夏官》云:“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此处“中秋”,指“中秋八月”。《周礼·春官》载:“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唐人陆德明释曰:“祭日月,谓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春分朝日”是指春分时白天祭日,“秋分夕月”即秋分时夜晚祭月。秋分祭月的传统古已有之,但中秋节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世俗节日是比较晚的。根据梁代记载,南北朝时尚未形成中秋节。大约在隋唐时期,“中秋节”的节令概念才逐渐形成。到了宋代,中秋节成为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重大节日。

中秋节明显的节候特点是秋高气爽、皓空明月,主要的民俗活动是宴饮团聚、玩月游赏。宋代中秋节更是文人的良辰佳节,他们于此时雅集宴饮,玩月赏月,赋诗作词。节日的欢赏盛景和民俗风情在宋词中有充分表达,中秋节作词也成为重要的节日风俗活动。宋词中,写中秋节的作品约290首,其中绝大多数会写到月亮。

宋词里,中秋之月首先作为一种自然客观物象而出现,在词中营造纯净清雅的意境。如李光《水调歌头》:“风定潮平如练,云散月明如昼。”中秋夜晚,明月高悬,千里澄辉,万川映月,朦胧清静,尘世之喧嚣浮华都在天地间流泻的月光中荡涤澄清,人的内心也回到静谧平和的状态,“心与秋空一样清”,词人在皓皓月色中,在对自然的体味中悄然返入自我心灵世界,回归于一种本真、自由和圆融的人生境界。

从中秋节普遍的民俗心理来看,中秋之夜,圆月当空,月亮皎洁而圆满的客观特征与人们祈盼亲人团圆、世事圆满的心理相契合,所以宋词里的中秋月常有团圆的意喻,中秋月成为人们表达思念、寄托祝福的象征和载体,如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然而人世间常聚少离多,宋代词人多处官僚阶层,历经仕宦,转徙各地,中秋佳节,团圆之时,词人往往漂泊异乡,宋词里的中秋月有时也以黯然的面貌出现,其中寄窝游子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察之感,如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在词中借月表露自己孤独冷清的心境。而到了宋末遗民词人的笔下,中秋月的团圆之喻义,更是从一己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家国的层面,江山易主,明月仍如旧,国家覆灭,明月仍圆满,这一轮明月引发的是词人深切的亡国之哀和故国之思。

宋词里的中秋月也常引发词人的宇宙人生感悟,承载了词人对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的深沉哲思,流露出深刻的时间和生命意识。如苏轼的中秋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以月为中心,上阙因月而生发天上之奇想;下阙因月而感慨人间之事实。宇宙苍茫,世事无常,明月亘古如斯,人生短促若寄,词中透露出永恒的悲剧意味和理性色彩。在宋词中,词人常通过中秋之月来表达个体层面对宇宙时空的迷茫和思考,展现丰富的人生意趣和生命体验。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大约至南北朝时期,“中秋节”的节令概念才逐渐形成。
B.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到了唐代,中秋节成为全民广泛参与的重大节日。
C.《周礼·夏官》记有“祀日月”的习俗,唐人陆德明的解释说明古代已有秋分祭月的传统。
D.中秋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宴饮团聚、玩月游赏,中秋节节候特点是秋高气爽、皓空明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用《周礼》的相关记载,有力地论证了中秋的起源,说明秋分祭月的传统古已有之。
B.文章引用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宋词里的中秋月有时也会以黯然的面貌出现。
C.文中论证宋词中的中秋之月既渗透着深刻的节日民俗心理,也承载了古人对宇宙时空的思索和理解。
D.文中先介绍中秋节的历史,再论证宋词里中秋月的内涵,后者从自然物象、民俗心理和宇宙哲学三个角度阐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秋节是宋代文人的良辰佳节,写中秋月的宋词大约有290首,在宋词中充分表达了节日的欢赏盛景和民俗风情。
B.宋词里的中秋月常象征着团圆,但有时游子也借月表露孤独冷清的心境,或借月引发词人的亡国之哀和故国之思。
C.皓皓中秋月色能荡涤澄清尘世之喧嚣浮华,词人就在体味这种自然物象中回归于本真、自由和圆融的人生境界。
D.在宋词中,中秋月有了深层次意味,词人常借月来表达对宇宙的迷茫和思考,展现丰富的人生意趣和生命体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2 04:0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俄罗斯世界杯的精彩程度要远胜于前两届,也更具有话题性,其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VAR视频助理裁判,他送出的几粒点球,都给球队带来了起死回生之效。

本届世界杯赛大放异彩的VAR技术,是由国际足联投票决定的。事实上,VAR视频裁判只是一种极弱的人工智能产品,它不过是世界杯引入“高科技裁判”的起点。类似技术早就在其他运动中引入了,但正是考虑到足球比赛的丰富性、趣味性才一直没有在世界杯实行。即便是现在的VAR录像也没有完全放开,他们只针对点球判罚、进球的有效性、红黄牌的合理性进行辅助判罚,而且只有主教练有权利开启VAR视频录像。显然,国际足联对于VAR助理裁判还是有所顾虑的。因为这么一来,裁判失去了挑战极限的机会,他们有可能变得漫不经心,跑动会变得懒散——实在不行,咱就去回看录像。同时,比赛中球员、教练、裁判的争执画面也会大大减少。

世界杯应该包罗万象,不应仅止于冷冰冰的进球和数据统计。只有那些插曲或者花边,渗透着对人性的拷问、对极限的挑战,才让世界杯盛会更加立体而多元,才能给球迷、媒体留下无数话题。当然,比赛还是需要公平、公正的。AI(人工智能)裁判除了公正,也可能给球迷们带来更新的乐趣,目前这事谁也说不准。

(摘编自康斯坦丁《人类在学着与AI共存》)

材料二:

随着中、美两国的人工智能公司聚集更多的数据和人才,由庞大数据所带动的良性循环逐渐成形,这些公司的领先幅度会持续扩大到无法超越的地步,而这些龙头企业将会把全球消费者的财富揽入怀中。与此同时,工厂内的人工智能自动化,将会大量破坏发展中国家具有的优势——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存在。由机器人操作的工厂,可能会搬到更靠近大型市场所在的地点,让日本和新加坡发展高收入、科技导向经济体的路径消失无踪。结果就是全球的贫富不均持续扩大,而且目前没有任何已知的方法可以消弭这种落差。

就业市场和整个社会的不稳定,背后是更加个体性质的人性危机——个体丧失了人生目的。许多年以来,人类以工作度日,用时间和汗水换得温饱、居有定所,由此建立了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观。很多人已经***刘颖教授介绍,办案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分析,可以辅助检察官进行证据抓取、要素比对,还可以协助法官根据嫌疑人的成长经历、犯罪记录乃至其生活地区的犯罪率等数据,以判断再犯罪的可能性。但这也会带来一个疑虑:人工智能协助判案有没有正当性?刘颖说,如果人工智能具有完全的自主性,能够承担责任,法律就有可能赋予它法律人格。

在刘颖看来,一旦法律赋予人工智能以法律人格,可能会对当前的人格法、刑事责任制度、知识产权、侵犯责任或劳动法律制度,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果说人工智能有法律主体资格,那么以后要不要给工厂里进行劳动的机器人制定机器人劳动合同法?人工智能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作为刑事责任能力的主体?

“在国外,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文本已有不少,而中国还没有成形的文本。”腾讯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研究员蔡雄山说,如何让人工智能符合人类社会的各种规范和价值,最大化其好处,是构建普惠人工智能和有益人工智能必须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人工智能是否拥有独立人格?》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俄罗斯世界杯上,VAR视频裁判的引入降低了足球赛场上争执的可能性,使世界杯盛会更加立体多元和公平、公正,也给球迷、媒体留下无数话题。
B.视频裁判是体育运动中极弱的产品,工厂里的人工智能让日本等国发展高收入、科技导向经济体的路径消失,拉大全球贫富差距且无法消弭。
C.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消解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有优势,短时间内也对人类个体的文化价值观念带来冲击,甚至可能摧毁很多人的人生目的。
D.AI技术在司法领域的使用给办案人员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其协助判案的正当性受到质疑,而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AI伦理规范的成形文本。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给人类多行业、多领域工作提供大量帮助,可以弥补人类工作的欠缺,但它在许多领域的使用是利弊并存的。
B.目前,人类无法做到对人工智能完全信任和依赖,这与人类通过工作求得温饱、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和人工智能的局限性有关系。
C.目前我国尚不存在机器人劳动合同法,我们还不能确定机器人是否具有法律主体资格,在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上,国外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
D.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异常迅猛,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使其符合人类社会的各种规范和价值,使其好处最大化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
【小题3】结合材料,概括人工智能应用的利与弊。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留得青山在
吴钟麟
施蛰存教授最初留给我的印象是风趣幽默。
1957年我就读于华师大,在钱谷融教授《论文学是人学》的研讨会场,钱教授致开场白:“有位先生原有妻室,社交中又认识了某女士,他很苦恼,尽管爱她,却不敢挽着她的手臂走进社交场合。诸位,我就是那位先生,那位女士就是我的《论文学是人学》。今天,我终于把她带到大庭广众中来了!”会场笑声一片。主持人是施教授,他说:“钱老师的大作很精彩,可惜我没拜读完,”我纳闷,怎么这样说?“而钱老师的开场白更精彩,讲了个三角恋爱,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拿出讨论三角恋爱的热情来研讨论文。开始吧!”会场像炸开了锅。这是初识风采。
我们文学社请施教授指导小说创作,他开口就一个字:“抄。”大家傻了,他还引经据典:“天下文章一大抄嘛!”大家更傻了:这不是误导吗?不仅如此,他还现身说法教我们如何抄得巧妙不露破绽:“我熟悉东欧文学,就头抄波兰,手抄罗马尼亚,脚抄匈牙利的,谁能认出来!”大家如坠云里雾里,不过颇觉有趣。他见大家目瞪口呆,话锋一转:“大家练毛笔一定写过描红,要按笔顺涂满框框,这就是我说的抄,也就是先要模仿,等摸到规律就可以创造了。我说匈牙利什么的,意思是阅读面要广,见多才识广,基础大,金字塔才高。”听罢顿觉施教授博学多才,慈祥可爱。
施教授后来教我们明清文学,可他的自我介绍却让我久久不解:“我叫施蛰存,就是鲁迅鲁老夫子所骂的‘洋场恶少’是也,听我的课要用批判眼光,小心中毒。”这难道也是幽默?好像又不全是,虽然校党委书记说过,教你们的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学问有,但意识是资产阶级的,你们要批判吸取,但施教授何以要自损形象呢?
讲《西游记》,施教授语出惊人,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教室顿时沉寂。那时称工人为领导阶级,农民为同盟军,这不是丑化农民吗?施教授还摆出根据:“钉耙不是农民翻地的铁搭吗?猪八戒饭量大,农民劳动强度大肚量也大;猪八戒较笨,农民的脑筋不是没城里人转得快吗?” 周围有些骚动,有不少工农子弟。施教授提高声调:“但猪八戒最可贵的是诚朴忠厚,这也是农民兄弟的特色。”这下教室里的紧张气氛轻松了。他又补了一句:“这是我个人意见,批判对待,当心中毒。”应该说这个评析颇有见地,在那种大气候下无所顾忌地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而他为何给自己脸上抹黑呢?
不久风云突变,中国大地上那场政治运动让教授们渐次落马,不由得担心起施教授能否继续教我们。谢天谢地,开学了,他依然踏上讲台,却这样开头:“我是主动向党委认错的,因为态度好,所以被允许继续讲课。”
其实施教授没有发表什么过激言论,在高年级同学恳请下才写了《才与德》。那是因为看到党支部书记只是小学程度,却要当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实在勉为其难,于是只能带着孙女在走廊晒太阳。施教授说老同志对革命有功,应该感谢,但不妨授以禄,不一定授以位,否则既误事也难受。他的心情是真诚的,然而又自责:“我是出于好心,但思想方法有问题,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之嫌。”施教授说的我们亲眼目睹,也有同感,感觉不到错在哪儿,干嘛要检讨?但我们庆幸可以继续聆听他幽默风趣又见解独到的讲课。
我毕业离校,只知道后来他被赶到资料室。十年动乱开始,我坐不住了。教我课的恩师纷纷关牛棚,挨批斗,像施老师那样三十年代就挨批的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走遍凄冷校园,见不到一位老师,失望之余在布告栏发现了老师们的改造日记,我又读到施教授的文字:“今日劳改项目是清扫落叶。我扫啊扫,忽然想到昨天不是扫干净了吗,怎么今天又这么多了呢?深入一思考领悟了,昨天扫的是旧的,今天扫的是新的,要不停地扫。这好比我们这批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要不停地改造,改造一辈子。此为劳改一得。”我顿觉轻松:施老师健在。再读禁不住笑了。施老师写得巧妙,说他改造得不认真,他时刻在触碰灵魂;说认真,又没有实质内容,幽默笔调打了个擦边球,引人发笑又容易得到宽恕。
风暴过后是晴朗,施老师终于迎来第二春,重返讲台,先后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敬慰奖”,满载荣誉在98岁高龄仙逝。
直到此时,半个世纪前萦绕我心头的结终于解开:在风浪迭起的年代,施教授的低调、忍耐,原来只为留得青山在。施教授不仅是学贯中西的名家,还是善渡险滩恶浪的智者,更是我人生征途的导师。
(《文汇报》2011年7月25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施蛰存在研讨会上承接钱教授开场白的即兴发言很是幽默风趣,但作者认为施教授没有读完钱教授的作品,实在是不应该的。
B.施教授在《才与德》一文中,批评小学程度的党支部书记担任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是外行领导内行,学生们比较认同。
C.施教授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这虽然只是他的一种学术观点,但在那种大气候下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
D.施教授有关打扫落叶的劳改日记批判了所谓的劳动改造,引人发笑,同时又不容易让别人抓住他的把柄,实在是高妙。
【小题2】本文介绍了施蛰存先生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怎样理解施蛰存先生指导小说创作时所说的“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袁隆平:农校里走出来的科学家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特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智斗(选段)

(胡传魁、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上坡上走过。)

胡传魁 嘿,阿庆嫂!

阿庆嫂 (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啦,恭喜呀!

胡传魁 你好哇?

阿庆嫂 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胡传魁 买卖兴隆,混得不错吧?

阿庆嫂 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

胡传魁 哈哈哈……

阿庆嫂 胡司令,您这边请坐。

胡传魁 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刁德一。

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阿庆嫂 (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地)参谋长,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落脚谋生,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

胡传魁 是啊,你还真得多照应着点。

刁德一 好说好说。

阿庆嫂 参谋长,您坐!

胡传魁 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地谢谢你呀!

阿庆嫂 那是您本身的造化。哟,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位这么干坐着,我去泡茶去,您坐,刁德一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

胡传魁 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

胡传魁 (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

(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 (有意在敌人面前掩饰自己)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

(阿庆嫂一面倒茶,一面观察。)

阿庆嫂 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

刁德一  (看着阿庆嫂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胡传魁 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哪?!

刁德一 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

胡传魁 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 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

胡传魁 你这个人哪!

刁德一 嘿嘿嘿……

(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阿庆嫂 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

(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 胡司令,抽一支!

(胡传魁接烟。阿庆嫂给胡传魁点烟。)

刁德一 (望着阿庆嫂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 (接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 (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 (接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 (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

胡传魁 人家不会,你干什么!

刁德一 (接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 (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 (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 (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 (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  (接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

刁德一 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 (接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 (接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 (接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

阿庆嫂 (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 哈哈哈……

刁德一 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

(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有删改)

(注)京剧《沙家浜》讲的是1939年秋,在沙家浜秘密疗伤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日伪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坚持抗日的故事。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刁德一是与日寇勾结的“忠义救国军”参谋长;胡传魁是刁德一的司令。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场戏中,阿庆嫂在与胡传魁、刁德一周旋的过程中斗智斗勇,充分展示了阿庆嫂的机智和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
B.“智斗”是一场尖锐而激烈的敌我矛盾冲突。刁德一奸诈狡猾,设置圈套步步紧逼;阿庆嫂察言观色,反击对手,保护自己。
C.“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地”这一文本内容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刻画了阿庆嫂的敏锐。
D.“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说明刁德一看在胡传魁的面子上尊重阿庆嫂。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说明开头至“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这一部分内容的作用。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2)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月下美人泪

肖建国

惠州城有两大养花高手,一个叫黄金,一个叫季献民。

先说黄金。

从黄金记事起,他家就是花匠。别人养花大都为了观赏,而黄金家是为了生活。他家以种花卖花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靠花。所以黄金从小就跟着家人干养花的活。八岁,黄金去上小学。刚好学校的校园在翻整,墙角要种一排花。有员工过来问,种什么花?校长沉吟一会说,种白鹤仙吧,陆游不是说过“芳兰移取偏中村,余地何妨种玉簪”吗?

校长对古诗词有研究,这玉簪就是白鹤仙。

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

校长对黄金刮目相看。黄金读到初二,辍学了。他成绩不好,整天就想着如何侍弄花草。校长说,你回去也好,花草有本心,说不定能让你黄金万两。

校长也真说对了。十多年后,黄金成了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他不种一般的花,只种奇花异草。比如兰花走俏时,惠州城里的花匠都去养。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京门的王胡子竟养出了猴脸小龙兰。一茎一花一雷公,粉面蒜鼻红头发。嘿,奇了。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绝了。

再比如,养昙花,也叫月下美人。

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这个,稍有养花经验的人都会。将昙花用黑布蒙起来,不让其见光。到了晚上,则用射灯对着照,照得昙花“阴阳颠倒”。一个星期后,昙花彻底蒙了,不得不顺从人意,在白天开放。

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昙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黄金的诀窍在哪里?据王胡子说,黄金爱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

黄金的昙花供不应求。为防假冒,他在每盆花上都系个标牌:黄金之花。王胡子有次在黄金家喝了点酒,对他说,你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黄金心里咯噔一声。

季献民是教书匠,退休后回到家里,开始养花。他只养四种花,梅花、兰花、昙花、菊花。他养的花不卖,只送人。

送人也看对象。王胡子同季献民认识多年,也只得到过一盆。

季献民养花好在哪里呢?黄金想去看看。

季献民家住在东江边,门前有棵木棉树,老干横枝,雄姿英发。据说每到春天,木棉花开,这树冠就成了燃烧的火焰山。

季献民的花种在后院,有三四个屋地大小,木架上按品种分类,养的全是花。有幼苗,有成品,有的正热热烈烈地开放。花香扑鼻。黄金仔细嗅了嗅,这花香与他那里香得不一样。香得纯粹,甘甜。真是奇怪了。

再看昙花,黄金更为惊讶。有很多盆都是他家的,“黄金之花”标牌还在呢。季献民说,这都是别人丢掉的,我捡回来重新修整。昙花花期短,可它命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花一命,它知感恩。

这高论,黄金第一次听说。晚上,季献民刷牙漱口,洗面洗手,清理好自身,才进入后院。后院里没有灯,星月辉映,影影绰绰。黄金莫名地感到一阵心虚。

就这样赏花?

对。不过,你坐着,我还要做点事,来,看着这盆昙花,今晚她将为我们绽放。季献民边说边拿出一管笛子来。黄金发现今晚要观赏的,正是从前他的昙花。

笛声响起,婉转悠扬,伴随习习凉风,如清水般掠过黄金心田。黄金不懂旋律,更不懂诗文,但此刻,这如怨如慕的笛声让他觉得身心变空,身体在变轻盈,有一种想飘起来的感觉。

醉了,还是晕了?黄金想不明白。他只想随着这笛声向上走,向上飘,最好能飘到云端去,再也不回来。然而,笛声戛然而止。

昙花开了。

在月光的映照下,悄悄然,昙花的花蕾慢慢翘起。随着笛声的缠绵,昙花如网少女一般,很害羞地将淡紫色的外色慢慢打开。一层层,一片片,有序地展现洁白芬芳的玉体。当花心褪到最后一层时,忽地,满院飘香,如雪般的大花朵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绽放了。最让人惊奇的是,每朵花片上都凝聚一滴晶莹的泪,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并当着黄金的面滴落而下。有的落到了黄金的膝盖上,沁人心脾的凉!

黄金彻底呆了。好久,他才醒悟过来。

月偏西,黄金告辞季献民回家。转身,他发现季献民家门口贴了副很显眼的对联:相看何须尽解语;爱花最是惜花人。

这联,进去时怎么没看到呢?黄金自言自语。

(摘编自《百花园》2018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金之所以成为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除了他从小在家里耳濡目染,更与他本人爱侍弄花草的兴趣密不可分。
B.“你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王胡子的话,目的是引起黄金的好奇心,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小说中有关木棉树的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鲜活,生动传神,树如其人,木棉的形象实则是季献民不同流俗、热情洋溢的物化。
D.画线语句描绘出月下昙花盛开的美景,把月下昙花比为害羞的少女,花朵比成“雪花”;“害羞”“猝不及防”把昙花人格化,极富情趣。
【小题2】小说标题“月下美人泪”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写黄金和季献民养花时,对比手法运用得十分成功,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