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诺贝尔文学奖:那些年的“意外”与“遗憾”

中新网10月5日电 当地时间10月5日下午,2017年诺贝尔奖结果将揭晓。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已经颁发给了百余位优秀作家,褒奖他们“创作出富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不过,百余年历程中,诺奖也难免遇到不少“意外”和“遗憾”。

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评委将他比作像荷马一样的“最伟大的在世诗人”,认为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他的歌曲甚至被评委赞美为“献给耳朵的诗篇”。

佩戴“桂冠”的人从作家突然变成了歌手,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这一决定确实令人意外。有评论称,评奖委员会的决定只是为了“取悦群众”。苏格兰小说家韦尔什则表示:“我是迪伦的粉丝,但音乐与文学截然不同,我感到愤怒。”

尽管面对争议,但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达尼乌斯表态称,文学奖委员会成员对把奖项颁发给迪伦的看法“极度一致”。“迪伦享有偶像地位。他对当代音乐的影响深远。”

事实上,这不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出现“意外”。1953年,另一个文坛“圈外人”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就曾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此外,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颁给已去世的人,不过文学奖中却曾出现过一次例外: 1931年,该奖追授给了去世的瑞典作家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这名瑞典诗人生前曾是颁奖方瑞典学院的成员,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在去世当年终获该奖。

每年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之时,都无法避免有关诺奖“遗珠”的讨论。从托尔斯泰、易卜生、哈代、契诃夫、卡夫卡、高尔基、左拉、乔伊斯等文坛名家,到仍活跃在赔率榜上的多位当代著名作家,

在这些“遗珠”中,最常被提起的就是村上春树了。29岁以《且听风吟》声名鹊起,几年后《挪威的森林》风靡全球,多年来,村上春树在诺贝尔文学奖各大赔率榜上,都无一例外地处于前列位置。然而,他却一次又一次地与诺奖失之交臂。

上世纪末,米兰·昆德拉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作品为世人所熟知,在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昆德拉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但直到目前,也尚未被授予这一光环。

另一位公认的诺奖“遗珠”是以色列作家奥兹。他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奥兹发表了多部小说,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曾获包括德国“歌德文化奖”、西语世界最有影响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弗兰兹·卡夫卡奖等多个奖项。

此外,被誉为“文学活神话”的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中国诗人北岛同样常常被看作获得诺奖的热门人选,不过,由于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刚刚颁给了美国人,中国作家莫言也在5年之前获得了诺奖,他们的“遗珠”历程可能仍将持续下去。

但“文学奖做得再好,不如文学好”,他们的作品依然流芳后世,风姿不减。

(选自2017年10月5日“中国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诺贝尔文学奖基本上授予了那些“创作出富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作家。
B. 诺贝尔文学奖自设立已经历了百余年,已有百余位优秀作家获得了该奖项。
C. 以《且听风吟》声名鹊起、作品《挪威的森林》风靡全球的村上春树成诺奖“遗珠”。
D. 美国、中国及日本都有诺奖热门候选人,种种原因,他们的“遗珠”历程仍将持续。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是最伟大的在世诗人,他的歌曲被赞为“献给耳朵的诗篇”。
B.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达尼乌斯认为,迪伦获奖并无不妥,是评奖委员会成员的一致看法。
C. 有评论称将诺贝尔文学奖探予歌手是评奖委员会“取悦群众”,并对此“感到愤怒”。
D.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时,人们都热衷于谈论丘吉尔、北岛等仍活跃在赔率榜上的“遗珠”。
A.昆德拉至今未获诺贝尔文学奖,尽管他多次获国际文学奖,多次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
【小题3】有人认为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等人是一种“意外”,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看法上的差异?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1 05:04: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榕树,生命进行曲
刘再复
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
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
善于思辨的哲学家说,美就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
我喜欢这种绿色世界在无风中的平静、雍容、丰盛、满足,像沉默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
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时刻。榕树的每一片绿叶,都像风帆那样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风。因此,当轻风吹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会颤动起来,刹那间,树上好像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在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共同编织着生命的织锦。
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候。此时的榕树,瞬息间从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响声。
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南国土地上的高大榕树时,几乎吓呆了。榕树那企图笼罩大地的浓阴,那企图吞没白云的树冠,那企图饮尽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弯曲多节的巨枝所构筑的殿廊、山脉、峡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着生命的光波与音波。这种柔和而强大的波浪,把他的心灵摇撼得很久很久。在撼动中,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另一种强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觉得自己完全被这种强大的生命所俘虏,并且被剥夺了身上的渺小、卑琐、颓唐与消沉。在树下,澄清的空气中,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了,仿佛也变成了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葱茏世界中快乐地翔舞。
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
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处处都有榕树。肥沃的地上,贫瘠的地上;坚硬的地上,松软的地上;有泥土的地上,几乎没有泥土的地上。
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时时都有榕树。潮湿的时节,干旱的时节,雨淋的时节,霜打的时节;有春天的时节,没有春天的时节。
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着它从缝穴里长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株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
当它发现岩石身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
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生的壮观。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风击倒了。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这棵被拔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键,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直到我在青年时代离开故乡那一年,还看到这倒下的生命体上那不朽的业绩,不屈的凯旋。
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最终又在风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进行曲,是不会死亡的!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会在地母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榕树的美在于它的壮阔、坚韧、倔强,浑身洋溢着撼人心魄的生命活力,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B.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展示了榕树的精神与力量。
C.本文画线句子中“榕树的碧叶”指的是榕树的精神品格,“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是指我更了解榕树的精神品格。
D.本文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表面上在歌咏榕树,实质上是歌咏像榕树那样的人。
【小题2】文中第7段描写那位北方的朋友对榕树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小题3】“榕树,生命进行曲”有哪些含义?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李义天
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那就是“脆弱性论证”,它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两种论证并非决然分隔,它们只是不同侧重的回答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毫无疑问,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8月2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可以帮助建立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还能帮助建立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B.“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人们这样问之前,“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便已经在内心产生了。
C.之所以叫“崇高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讲的是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
D.之所以叫“脆弱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讲的是缺少道德对个体、集体乃至整个人类生活将产生恶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问题,再从两方面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时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B.文章指出“讲道德”是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然后列举了两种不同的典型方案进行论证。
C.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崇高性论证”从正面进行论证,“脆弱性论证”则从反面进行论证。
D.文章的论证层层推进,由论证“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逐步推进到论证“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产生就与之俱来的东西,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经过反思和选择之后的产物。
B.讲道德是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使人不仅显著而且自豪。
C.只有讲道德,人类个体才会完善,人类集体才会兴旺,人类生活才会繁荣,人类才会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
D.如果缺少道德,人类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人类集体将会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也将退回到原始的“丛林时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一个飘舞雪花的冬夜
(蒙古族)玛拉沁夫
雪花,轻轻地飘落着,从清晨起,一直到蓝色的北方夜幕降临时分。
杨本老人已经六十七岁了,然而白头发却比我的还少!两只猎人的眼睛,依然可以辨认几里以外的野兽。他是个老共产党员,在猎民中有很高的威望。
我们的四轮马车穿行在白桦林里。这正是雪后短暂的风平浪静的时刻。
杨本老人手里的马缰,松弛地耷拉在雪地上,马儿迈着缓慢的步伐略作喘息,以便迎战每每雪后都要到来的大风暴!
我曾经历过多次草原风暴,然而森林风暴,对于我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风暴常常给人们带来损害,但是经历一次风暴,人们也会多享一次斗争的欢乐。
不时,一阵冷风从雪面上掠过,吹起一层淡淡的雪的烟雾。这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
杨本老人望了望天空,泰然地吹起口哨,然而他的双手却不由得勒紧了马缰。
我们往南走,顺风,风暴再大也不误我们赶路。我跟杨本老人并肩坐在一起,两个人合着把一件宽肥的狼皮大衣披在身后。这时杨本老人向天空做了个欢迎的手势,打趣地说:
“请吧,风暴!”
没有过多久,果真风暴来了。好像它一直等候在那幽暗的森林后面,当主人一发出邀请,立刻就登上“门”来。
从那以后,我们好似被蒙上了眼睛,周围的一切景物,全都看不清了,耳朵里充塞着风婆放肆的叫喊声。然而那匹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辨别道路的鄂伦春马,是足以使我们信赖的,它会把我们安然拉到目的地去。这时,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熟悉的《国际歌》的音调,那歌词既不是蒙语,也不是汉语,我一句也听不懂。
“尤合勒!额沃米道恩吐米毕儿热,包勒……”
从音调上,我听出这是“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那句歌词。
顿时,我觉得整个森林都在合唱着。当我睁开眼时,才发觉原来只是杨本老汉一个人,在轻轻地唱着那支伟大的歌曲。
他的歌声虽然轻而低,但是那样热烈而壮阔!与今晚这风暴的气氛恰恰吻合。我忽然觉得他不是平白无故地唱起这支歌的,听得出来,这歌声发自他内心的最深处!
我向他看了一眼,他眉宇如常,脸色平静,只从那眼角的皱纹里露出一种自豪的神情。他的两眼直视着前面的道路,好像那条道路上浮现着使他深深激动的往事……
当他唱完以后,我问:“你唱的《国际歌》是鄂伦春语的?”
“是的!是鄂伦春语的《国际歌》!”
他攥紧拳头,又用汉语高声唱了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庄严的《国际歌》!世界上有多少不同的民族,用多少不同的语言,唱着这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斗歌曲!这里有几千万,甚至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也有几万,或者几十万人口的小民族。然而,在只有两千多人的鄂伦春族,是怎样第一次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唱出这支伟大歌曲的呢?
我不是在做历史考证,这里面包含着比历史考证更为意义深远的东西!当我正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杨本老人自言自语地说:
“二十年前的一个冬天,也是在夜里,我们两个人冒着风暴从这条道上走过!他是一个汉族同志。跟你一样,他也和我并排坐在四轮马车上,到我们鄂伦春地区来。风雪叫人透不过气来,可是他不停地唱着一支歌,那支歌叫人一听,就浑身是劲儿,心里着起一把火来!我问他,他说:‘这支歌叫《国际歌》。’我说:‘这么好的歌,教给我唱唱吧!’我用汉语刚学了几句,就知道这支歌的分量了。我停住唱,说:‘这么好的歌儿,应当叫每一个鄂伦春人都会唱。同志,你帮助我把它翻译成鄂伦春话行不?’那个同志很愿意,可是他说他不会鄂伦春话。我说:‘你给我讲歌词的意思,我试着翻。’就这样,第二天早晨,我们到达部落的时候,我们鄂伦春语的《国际歌》诞生了。它像一只神鸟,很快飞到了苦难中的每一个鄂伦春人家,鄂伦春人都非常喜爱它!……”
风暴还没有平息,森林庄严地挺立着。我跟杨本老人紧紧地相靠着肩膀,又唱起那支“神鸟”的歌来……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情节的重复出现是本文的构思特点,森林风暴中杨本老人与“我”同行,他唱响《国际歌》的情节,引出了当年老人与汉族同志同行学唱《国际歌》并译成鄂伦春语的主要情节。
B.森林大风暴的典型环境不仅烘托了《国际歌》激昂、奋进的旋律,而且促使了鄂伦春语《国际歌》的诞生。
C.马拉着“我”和杨本老人在雪原上奔走,无论风雪多大也不会迷路,一则它是鄂伦春马,二则它是杨本老人亲自喂养调教的。
D.《国际歌》的雄浑壮阔能令人热血沸腾,充满豪情,像心里燃起一把火。于是老人激动地将它译成鄂伦春语,让每个鄂伦春人都会唱。
E. 风暴未来时马儿喘息着,步伐缓慢,老人手里的马缰松弛,风暴即将来临时,老人则双手勒紧了马缰,这缰绳一松一紧的细节凸显出老人赶车技术的娴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蒙“我有光明的底色”

上官云

面对困难不绝望

王蒙出生于1934年。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开始,到《青春万岁》《布礼》《活动变人形》等,王蒙的作品与当代中国社会如影随形,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1956年,在洋洋洒洒20多万字的《青春万岁》还在修改之时,那部名噪一时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率先出版了。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王蒙高调跨入文坛,随即陷入争议漩涡。1963年,王蒙来到新疆,一住就是16年。

在外人看来,生活条件变得艰苦了。但王蒙始终认为,就是这个比较困难的时间段对他来说仍然有许多正面的东西,比如说扩大视野、甚至是锻炼身体等。少年时代的王蒙身体非常差,疾病连连,“有人说我能活到30岁就不容易了”。乐观的心态支撑王蒙坚持下来。他学会了做饭、磨面,甚至在五七干校的时候还当过炊事员,无论如何艰难,从来没有悲观到彻底垮台的境况,“有个朋友说过一句话,只要自己不垮,别人是搞不垮你的。这也可以用到我身上”。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少年时代,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人民革命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使我们对国家、民族,对自己的生活与未来充满了一种光明的期待。”这种期待构成了王蒙生命中光明的底色,同时,他也有一种来自对自身为人、智商的自信,“即使在最国难的时候,我没有绝望过”。

视写作为中心

在新疆的10多年,王蒙的写作受到了一点影响。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那段时间内,他几乎没有什么作品出版。王蒙坦率地承认,那会儿对写作在短期内是没有抱什么希望的,“但是喜欢写作的人有个好处,一切的经验对他都是有意义的。有好事儿当然高兴,遇到不好的事儿,有无奈、悲哀,但也‘不糟践’,你的人生和历练是不会糟践的”。

“另外,在我人生的历练上,有城市生活也有农村生活;有首都生活也有边远地区生活;有汉族生活也有其他兄弟民族的生活经历。这都是用黄金也换不来的。”王蒙的话给自己的经历做出了最好的注解,“越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越要给自己找到正面的东西,给自己寻找正能量,让自己能以阳光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的各种遭遇”。

回到北京后,王蒙担任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开始连续发表作品:长篇、短篇……令人目不暇接。那会儿,他已经是一个年过40的中年作家,并在随后的时光里历任《人民文学》主编、文化部部长等职,工作愈加繁忙。但他的创作生命却仍然是青春的,他的作品数量与质量,让很多年轻作家望尘莫及。

“写作仍然是中心。那么多的生活面儿呢,给了我写作的资源,给了我精神的力量。”提起那些成就,王蒙淡淡地回答,“至于在乐观不乐观这个问题上,没什么可商量的。不乐观,那您能选择什么呢?”

“萌萌哒”的学者

熟悉王蒙的人都知道,他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并不比年轻人差。在聊天的过程中,他对“神马”等一些网络流行词都了如指掌,喜欢调侃。

熟悉新生事物,也关注传统文化。在对生活进行文学式浪漫表达的同时,王蒙还是一位学者,从近年起,王蒙开始研究老庄之学、研究《论语》。“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不可能都学者化。我提倡作家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准,希望有更多的作家懂外语,懂得自然科学,希望更多的作家认真读一些书。”

在王蒙看来,传统文化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优化人心,“使人心多一点善良、道德,多一点君子斯文,少一点野蛮,少一点小人的毛病,社会就好了”。当然,王蒙也认为,这种传统文化要和新文化结合,“也得跟全世界的先进文化接上茬儿”。同时,王蒙对文坛的现状也颇为关注。他认为,现在(文学)内容多样,那种消费性、娱乐性的东西比过去更多,同时受到新媒体的冲击。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月31日第6版)

相关链接
王蒙被铁凝称为“高龄少年”,他创作上推出《王蒙八十自述》、小说《闷与狂》以及《青春万岁》60周年纪念版,这位始终对生活饱含激情的老人身上永远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出版社公布的1600万字的创作纪录便是他的成绩单。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是生活中饱经磨难还是文坛上功成名就,王蒙在生活与创作上都能保持“青春活力”与“积极心态”。
A.王蒙因为名噪一时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出版高调跨入文坛,随即陷入争议漩涡,该书出版时,《青春万岁》还在修改。
B.王蒙认为在新疆16年的艰苦生活又对他来说更多的是正面的东西,比如说扩大视野、甚至是锻炼身体,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资源。
C.王蒙被铁凝称为“高龄少年”,因为这位始终对生活饱含激情的老人身上永远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小题2】作为学者的王蒙是怎样对待新生事物和传统文化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王蒙说“你的人生和历练是不会糟践的”,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该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9月11日,湖北人张弦往家人群里转发了一个儿童美术“人气之星”的投票链接。为给女儿拉票,张弦发动全家人之余,还在10多个群里转了该投票链接。“那几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张弦说,每天早上拿起手机第一件事就是投票,还会提醒其他人“新的一天又可以投票了”。那几天,她在家人群里的发言离不开投票。“中午刚回,先不吃饭,投票”,”我的同学凌晨4点醒来就记着投票,很感动”,“这几天应接不暇,等投票活动结束了才能轻松下来”。“后面的追上来了,再想办法多发几个群”。为感谢同学、朋友的帮忙,她还在各个群里发了多个红包“金额不大,是个意思”。投票进入到第4天,有家人发现校票页面有送礼物的功能,任何人只要花钱买礼物送给指定的人选,礼物根据价值不同可以兑换为相应的票数。“家人已经尽力了。这完全是烧钱。”张弦说。记者在网购平台上搜索朋友圈投票,有多家店铺。除了网购,还有公司设计了专业APP下单投票。有些商家背后则是一批庞大的微信投票投手队伍,他们提供投票任务给投手。一个投手就有几百甚至上千的微信号,碰到上万票的订单,一两个人就能搞定,月收上万。 《朋友圈投票成烧钱游戏 买礼物可刷票》(摘编自2017年10月9日《新京报》)
材料二

(资料于第一调查网)
材料三
目前有一些针对儿童的比赛,参与门槛低,奖品丰厚,无需拼才艺,只要一张照片和相关个人信息可报名加入。个人信息要求必须是家庭真实信息,投票者需先关注账号或绑定手机。这类活动的主办单位往往真实性成谜,一旦骗子掌握到用户重要的个人信息,他们就会据此编造一些重病、车祸等圈套,实施不法行为。很多大赛主办方大都通过公众号或网址链接发布,而“毒链接”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前几天,重庆市九龙坡区的张先生给朋友孩子投票,结果点击下载了某软件。很快,他的银行卡被盗刷了2万多元。
(摘编自2016年6月1日《京华时报》)
材料四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询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认为,如今所谓的大众投票已经变味,是否优秀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的人脉多。缺少公平的比赛,给所有参赛,甚至观赛的孩子,隐隐地传达着一种错误,扭曲的价值观。至于刷礼物投票,完全是商业化运作,没有任何公平可言。这背后的攀比、投机、作弊等成人社会不正当的手段都会被孩子们学到,通过这些手段得了第一的孩子可能会对以后的努力持怀疑态度,对于孩子养成特长、能力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起负面作用。早在今年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园评先选优网络投票活动的通知》,称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拉票投票活动在少数地方和高校呈现泛滥趋势,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师生工作、学习精力,影响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不利于良好校风学风的养成。《通知》要求应坚持“非必要不举办”的原则,同时要研判评估网络投票对于校园评先选优的价值和影响,坚持“不唯票、只唯实”。
(摘编自2017年10月10日《南国早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朋友圈拉票,拉票者情感绑架,平台泄露信息,陷阱颇多。参与活动者没有掉“坑”的人是极少的。
B.微信投票大行其道的背后,是有些不良商家非法出售活动参与者的个人信息,这个“坑”参与者讨厌度最高。
C.投票平台对活动参与者的个人信息打起了歪主意,投票要输入个人真实信息,一且输入,就会被非法出售。
D.朋友圈拉票不少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有的孩子在投票活动中所得奖品价值低于刷票所耗费的资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材料二中五个方面的相关数据,我们能够完全明白微信朋友圈拉票中存在的令人讨厌的陷阱。
B.根据材料三可知,微信评选活动参与者个人信息被骗子掌握危害巨大,“毒链接”也让参与者防不胜防。
C.通过网络拉票获得好评的孩子,会对以后的努力持怀疑态度,这对他的成长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D.校园评先选优网络投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引起了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部明确了举办此类活动的原则。
E. 优秀者不一定能获奖,获奖者不一定优秀,当今的网络大众投票靠的是人脉的支持和金钱的效应。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某些有关中小学生的评选活动中微信朋友圈拉票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