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的亮点与拐点
2017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丰收年,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创造了许多亮点,也显露出移步换形的发展拐点。有统计表明,我国的文民已超过3.6亿人。各层次网络写作人数约1300万,其中有600万人定期更新小说,签约作家达60万。40家主要文站储藏的原创小说达1400余万部,日增原创作品更新达1.5亿汉字。年度内新增网络作品超过300万部(篇),涌现出一批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网络文学市场规模首次破百亿,达127.6亿元,同比增长32.1%。
从作者阵容、作品存量、读者受众面、社会影响力上看,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有人把它与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剧并称为世界“四大文化现象”。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的是,网络文学在快速增长中实现了向商业化、市场化转型。这即是说,以原创作品为源头,经过IP化版权转让,推进线上线下跨界融合,拉动影视、网剧、游戏、动漫、纸介出版、舞台演艺、移动阅读、有声读物、周边产品等大众文化生产,形成一条“文—艺—娱”一体化的全媒体经营产业链。这不仅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增值最快的版块,也对网络原作产生了“放大器效应”。
作为文创市场泛娱乐产业的内容资源,网络文学带动了千亿级大众娱乐市场的孵化发展,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业绩和亮点。其中,两种现象格外抢眼:
一是网络文学排行榜助推网络文学精品化和主流化成效凸显。除了中国作协发布的网络小说排行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等常规榜单,2017年还赶上了两年一度的“网络文学双年奖”,并在属于传统文学榜单的“茅盾文学新人奖”中,首次增设“网络文学新人奖”。我们看到,榜单发布对网络文学创作的激励作用,近两年已开始显现。猫腻、酒徒、血红、天下归元等资深作家持续发力,丢疯子、希行、红九、二日等新锐作家快速成长,《将夜》《赘婿》《男儿行》《战神之王》等上榜作品持续火爆。
二是网络文学域外传播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2017年,借助海外网络文学翻译站、国内外文数字阅读平台和实体图书这“三驾马车”,中国“网文出海”模式初步形成。与此同时.许多海外机构相继与国内企业合作,进一步强化了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许多优秀网文作品签下海外版权,数百部网络小说被译为英、日、韩、越等多国文字传播。网络文学走红海外,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网络文学大有可为。
除了频现的亮点,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还出现了几个拐点:
首先,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网络文学野蛮生长的状况有所改观,进入主流意识形态规制下的有序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坚持“重在建设和发展、管理、引导并重”的方针,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加强内容管理,创新管理方式,规范传播秩序,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艺发展。如今,“大力发展网络文艺”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在这样的语境下,网络文学已不再是“赤脚奔跑的孩子”,而是柱会主义文艺的一部分。
其次,网络作家的关注度和文学地位有了明显提升。2017年8月公布的中国作协新会员名单中,网络作家占了51人。从过去的“网络写手”,到现在的“网络作家”,不仅是称谓的变化,也体现出社会的认可。
最后,网络文学走过了数量膨胀的规模扩张期,开始进入“品质写作”新时代。尽管原创作品还会继续增长,但增速可能放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无论是作品存量还是新作增量,都不会是网络文学关注的重点,而提高作品质量、追求艺术创新,才是问题的关键。从规模扩张进阶到“内容为王”和“精品至上”,势必成为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欧阳友权 文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网络文学规模巨大、成就斐然,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现象”之一。
B.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受到网络文学的影响,呈现出了明显的商业化特征。
C.我国网络签约作家数量众多,受到更多的关注,于是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网络原创小说。
D.中国的网络文学已形成一条一体化的全媒体经营产业链,其文化产业增值迅猛。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亮点”与“拐点”两个方面,先总后分,解读和分析网络文学的现状和特点。
B.文章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作比较,是为了重点说明网络文学所具备的巨大的优势。
C.文章指出以排行榜的方式来推动网络文学精品化,并举例说明其取得的不俗成绩。
D.关于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力,文章逐层递进地从国内市场的扩大谈到海外传播的大热。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大力发展网络文艺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但往后网络文学数量的增速会放缓。
B.中国网络文学要想更好的有序的发展,需要在内容、管理方式和传播秩序上加强管理
C.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网络文学以其独有的新的方式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
D.在“精品至上”的前提下,网络文学作品应该在作品质量和艺术创新上多下功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7 02:2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楚辞》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它刻画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也营造了独特的女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外貌形体上,《楚辞》中的女性形象趋向于柔美、纤弱,体现女子优美的体态和秀丽的容貌。如《大招》朱唇皓齿,罅以姱只。比德好闲,习以都只。”大段语言文字铺陈出形象华丽、美丽动人的女子形象,非仅如此,云中君沐浴用的是兰汤,穿在身上的是如花般华美的衣服;山鬼身上披的是薜荔,腰上系的是女萝……香花香草的气息配上女子的绚烂奇艳,“香草美人”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在性格方面,《楚辞》中的女性往往忧郁、多愁善感。如《湘君》中的湘夫人赴湘君之约,来到河边仍未见湘君的影子,“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派萧悲的景象,衬托出伊人的愁苦。再如 《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她的惆怅哀怨之情是用萧瑟的风雨之景衬托出来的。在作者笔下,惆怅哀伤、欲语还羞的姿态更能彰显女性之柔美。

在个性气质上,《楚辞》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浪漫性的特征,原型大多取材自幻化的神女,往往虚无縹缈。一方面,她们是高高在上的神女,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另一方面,作者赋予她们更多的人性,在作者笔下这些神女也会为情所困,会因想念神君而叹息。即使是身为天帝女儿的湘夫人,也并非人们所预想的那般难以亲近,相反她十分温和可人。昔日众人眼中高高在上、完美无缺的神女,在屈原的《山鬼》里变成了亲和温婉、情感丰富,性格中还有些瑕疵的普通人。神与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却奇妙地融合在《楚辞》的女性形象中。《楚辞》中这些女性形象的独特风貌,有其形成的原因。首先,《楚辞》成书于战国时期,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原始的生殖力崇拜的强烈色彩已经逐渐退化,对于女性的形象描给开始出于审美需求,实用性的审美观转向为纯审美。其次,《楚辞》产生于南方楚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助于楚人丰衣足食,而南方阴湿的气候,又使得他们个性文弱,气质纤细,情感温和,多愁善感。再加上楚地重淫祀,盛行巫风,这种祭祀活动往往充满着神秘感。在此背景下的楚人自然而然把女性形象跟神秘的女巫联系在一起。最后,《楚辞》的作者是屈原,他对于女性有着自己完美的认知和寄托,如《离骚》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塑造了一个香草美人的形象,也是屈原借此形象自喻。又加之作者自身政治上的不得志,美人的形象也反映在作者笔下的人物上,对美人的思慕,又何尝不是作者“致君尧舜上”的梦想或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此中的苦闷和困顿,更丰富了《楚辞》的艺术性和审美特征。

(改编自匡晶《〈楚辞〉中的女性形象》)

【小题1】下列诗句中不符合《楚辞》女性形象特点的一项是
A.滂心绰态,姣丽施只。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B.子惠思我,赛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C.荷衣兮惠带,倏而来兮忽而逝。
D.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中的女性特点——(总分式)—→外貌、性格、气质——(例证法)—→《楚辞》中的具体篇章。
B.《楚辞》中的女性性格特点——(例证法)—→相关篇目中的诗句——(融情于景)—→惆怅哀伤。
C.《楚辞》中的神女——(神性减弱,人性增强)—→有瑕疵的普通人——(神人融合)—→《楚辞》中的女性形象。
D.时代背景、人文环境、屈原的认知和寄托—→《楚辞》中的女性形象风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中“美人”还可象征君主或美好理想,苏轼在《赤壁赋》中化用了该“美人”意象。
B.屈原笔下的女性秀外慧中、超凡脱俗,这完美的个性气质也是屈原自我高洁志趣的展现。
C.受时代局限,《楚辞》中的女性大多柔弱凄婉、哀伤幽怨,这也是男权社会的鲜明特色。
D.《楚辞》中女性的特点映射出屈原悲苦的人生际遇,这反映屈原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囚鸟
秦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安排在一个叫做白鹤山的粮站。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它们唯一要警惕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鹰。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我准备开门。
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 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扇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 闯进来的。
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吓,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 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持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未绝望。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人!
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地上的子弹和无形的绳锁(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孤独即自由”,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挑灯夜读已成习惯。我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田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
一个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显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画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压抑着烦躁、恐惧、被束缚感,像是透过纸背面的颜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
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所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到处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几根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过来,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
那只鸟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窗前楞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选自《华夏散文》2012 年第 9 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画线部分的句子,既坦陈了我当时的精神状态,又为下文我不“囚”鸟的行为作了铺垫,是作者的匠心之笔。
B.与之前的生活不一样,第二天我是更多地被那只“被囚”的鸟儿吵醒的,我放飞了它,是想让它与同类一起觅食。
C.文章在叙述一只鸟的故事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物我紧密结合,寓情于物,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独特的感悟。
D.文章语言朴实,叙事、抒情自然真切,无论从鸟儿角度还是从自身角度展开的心理描写,都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
【小题2】请简要分析“我”对这只鸟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散文的题目“囚鸟”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柴达木的诗意(节选)

徐迅

在柴达木,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山。

驱车去昆仑山口,从车窗向外瞭望昆仑山,昆仑山在我们面前逶迤而来,又逶迤而去。仿佛天边,又恍惚眼前,显得神圣而高邈。时近时远,雪之皑皑,或冰之消融,昆仑山幽峭的峰影,就这样总在我的眼里叠印着。诗人们坐在车上,一路看,一路兴奋不已。

昆仑山有着无数的经典神话和故事。在我接受的教育里,《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白娘子盗仙草》等等,都是在这里产生的。这些神话和故事,不仅赋予我童年和少年岁月一种浪漫、丰富的遐想,还使我成年后的记忆常常发生错觉。比如,因为白娘子为许仙盗仙草,我以为昆仑山是一座灵山……在我开始有“山”的印象后,昆仑山似乎就是一座遥不可及的山,一个斑驳陆离的梦。

洋溢无限诗意的昆仑山,首先是一座诗歌的高峰。从屈原的“登昆仑今四望,心飞杨兮浩荡”(《九歌•河伯》),到岑参的“杨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武威送刘单》)……古代的诗人从没上过昆仑山,奇怪的是,他们却一直把昆仑山当成他们歌之咏之的对象。走在昆仑山,车上的诗人七嘴八舌,各自搜索各自的记忆,或摇头晃脑,吟诵出古人写昆仑的一首首诗;或故作惊叹,诧异古代诗人未到昆仑,竟给昆仑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说着说着,他们便有些自豪,觉得古人还没有他们幸运,不像他们双脚能踩上昆仑坚实的土地。在他们的心里,昆仑山是诗歌的山,是中国诗歌的圣地,是他们要崇拜的圣山。

仿佛是一种印证与神示,海拔的高度让诗人们就有异样的感觉,心里很快也有了朝圣者不敢怠慢与轻侮的一种意识——觉得朝拜昆仑,一定得有某种庄严的仪式。

从柴达木到昆仑山口海拔3700米的昆仑河的北岸,就有一座名叫纳赤台的神泉。这里,“纳赤台”系藏语译名,有“沼泽中的平台”的意思,当地人称“佛台”。这里的泉水即便在隆冬时节也奔涌若流,从不封冻。这里也是昆仑山的一大奇观。据说,前来洗涤及朝拜可福运绵长。到了这里,诗人们便下车,纷纷围着神泉,虔诚地捧起神泉水或饮,或净着手……仿佛在洗涤某种“不洁”,一如当地前来此地洗涤及朝拜的藏民,一脸郑重其事与真诚。

我们终于抵达昆仑山口。一下车,站在昆仑山口,我心里忽然就隐隐地出现了一丝失望——这里,既没有昆仑六月飞雪的奇观,也没有想象中昆仑山的巍峨与雄浑。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山脉的狭口。狭口的浅山坡上,尽管也有哈达与写满梵文的彩幡在风中舞蹈,但更多的是标示海拔,或位置,或地理指示的各式各样的石碑。有那么一刻,我脑海里多年积攒的关于昆仑山浩浩荡荡、苍苍茫茫、挺拔高峻、雄奇壮美、磅礴奇峭等词语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唯有一种头疼欲裂的激烈的高原反应。伫立在山口,我像是踩进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里,突然一时无语。把头缓缓抬起,我巡视着面前矗立的一块块石碑,目光最后投向嵌着索南达杰的照片的那一座白色的石碑上,心里更有说不出的苍凉。我知道,索南达杰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为了保护藏羚羊,被偷猎者残忍地杀害,但直到死,他还保持着端枪的英雄的姿势。

我的眼睛有些湿润。

风过耳,天地间顿时有一种巨大的、神秘的静谧。这下,我突然明白,我一时无语。面对巍巍昆仑,人的所有尘世的想法陡然就失去了力量,都被消融得一干二净。

这自是另一种词语抵达的诗意,也是柴达木最为深刻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紧扣标题,突出了昆仑山在柴达木的与众不同的特点,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B.古代诗人从没上过昆仑山,却把它作为歌咏对象,写出了不朽诗篇,这说明昆仑山在诗人们心中的分量很重。
C.虽然见到的昆仑山与作者想象中的不同,但索南达杰的石碑使其眼睛有些湿润,其中有感动,更有敬佩之情。
D.“我像是踩进了一个虚无缥渺的梦里,突然一时无语”写出了“我”为昆仑山所震撼而失语的心理。
【小题2】文中写了许多与昆仑山相关的传说、诗歌,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在柴达木,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态文明被看作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社会形态。“生态”原是指排除人为因素的环境,20世纪下半叶,生态的内涵从以生物为主体的自然生态范畴拓展到连同人类在内的自然-社会生态范畴。“文明”是一种社会实践,代表社会的先进程度。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从人本身的发展需求以及对于自然生态内在价值的认同出发,实现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涵盖人类在内的“生态中心主义”转变。生态文明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内在逻辑指向。

在环境运动和环境改革中,西方诞生了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面对西方工业化进程中不断爆发的生态问题,从对制度批判角度来说,生态现代化理论有着不彻底性。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其改需要对西方现代化的理念、模式进行反思与超越,走出一条推动社会发展向生态化转向,符合生活文明要求的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道路。

制度是将社会系统的发展推向有序的一个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完备的体系架构与独特的政治优势,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恰好提供了通过制度建设完成社会现代化的可能。对于生态制度变革,西方生态现代化的理论主张,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制度制订当中的主导作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当中,政府需要将环境要素置于政策制定时所要考虑的问题中心,将环境与经济产业政策相结合。市场及经济行为主体都被看作是生态重建的重要承载。企业是经济的行为主体,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激发经济主体在生态市场上的活力,针对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因利润驱动而忽视环境利益的做法,切实转变企业以往对自身环境职责的认知,牢固树立保护发展自然就是保护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属于政府主导型推进,包括邻里、社区以及环境非政府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参与度不高。第三方力量具有连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也是连接生产和消费部门的重要纽带,这种连接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生态转型,灵敏地反映出整个社会生态现代化的程度。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模式应更多挖掘第三方社会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前进的过程就是技术发展的过程,技术创新也就成为文明更替,社会由传统迈向现代的重要推动力。近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是传统技术极致发挥的过程,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借助传统技术将经济活动逼近环境承载极限,实际上,技术应用所引发的生态问题正是技术发展不完善的表现,绿色技术创新重在推动传统技术向绿色技术的转化,它是绿色理念对技术的融入,在技术设计之初将保护环境的理念作为技术发明、应用的价值预设,确保经济在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持续发展。

(摘编自薄海、赵建军《生态现代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出现的社会形态,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巨大改善。
B.生态文明中“生态”所指对象范围的变化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关。
C.较之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更重视人本身的发展需求以及自然生态的内在价值。
D.从工业化转向生态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解释“生态文明”后,反思相关的理论,引出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建设的论题。
B.文章指出市场和企业在生态重建的地位,并具体阐述了应该如何发挥二者的作用。
C.文章提出应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道路看法后,从多个维度对此加以阐明。
D.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发挥第三方力量的作用这一观点,文章从事理上作了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现代化理论未能彻底从制度批判上认识生态问题,其借鉴意义只能体现在技术层面。
B.生态制度变革要取得成功,需要社会制度保障,更需要发挥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
C.只有走出自身环境职责的认知误区,企业才能改变发展中重经济利益轻环境利益的做法。
D.创新绿色技术、融入绿色理念,由传统技术应用引发的生态问题就能得到根本解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去的流萤

王本道

夏日的夜晚是极富诗意的。蓦然,感觉眼前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啊,应该是记忆深处那飘忽不定的萤火虫!童年与少年时代,夏夜随大人们乘凉时也曾多次见到过萤火虫。

记忆最深的当属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一所师范专科学校任教。暑假期间,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让我们到地处偏远山区的辽南东部一个叫倒马祠的地方调研。那天下午我们从公社出发,步行三十多里崎岖的山路。渐近村口,远远看到当地小学的学生们举着彩旗前来迎接我们。走在队伍最前头的一位长者,看上去已年近花甲,头发花白稀疏。见到我们他忙不迭地自我介绍说:“我是本地小学的校长,姓赵。”接着拉过身边几位年轻人说:“这是本校的几位老师,欢迎市里的老师们光临我们这穷乡僻壤啊!”

吃过晚饭,大队安排我们住宿在学校临时准备的房间里。当时还没有电灯,晚饭后,我和几位同事借着如水的月光,在学校面积不大的操场上徜徉。我们边走边聊,忽然看到从一间屋子里透出亮光,大家立刻好奇地走了过去。看到屋子里点着两盏油灯,那位老校长全神贯注地在刻着钢板,两位年轻的女教师,正用那种老式的油印机,一个推滚,一个翻页地忙活着。见到我们,老校长客气地站起身,边擦拭着额角沁出的汗水边说:“我们利用放假这几天,对照前些年的老教材,编教材,赶着印出来,不管现在社会上怎么乱,总还得让孩子们学点知识啊。”由于“文革”几年来的折腾,教育事业已被践踏得面目全非,从小学到大学,没有像样的教材,每天只能应付着上“语录”课。在这偏僻大山深处的一所简陋的小学,竟还有一位老校长,顶着难耐的酷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孜孜不倦地操劳着,这是多么坚韧顽强的守护精神!在我的提议之下,老校长和我们一起走出房门,踏着一地月色,信步走到操场前的小溪边。浸润着月色的溪水似一条银链,叮咚地流淌着岸边的绿树草丛染着月色依稀可辨。忽然有一颗米粒大的幽幽亮光从眼前闪过,接着两颗、三颗、五颗……陆续闪亮起来,此起彼伏,忽高忽低,若隐若现,时而闪烁成一片,似满天的星星撒落到小溪里。“这是萤火虫在飞呢!”“别看一只萤火虫的亮光很小,可是无数只凑到一起,也足可形成秉烛之势啊!”老校长说道。

几十年的光阴转瞬过去,夏天的月夜依然惬意静美,然而让人惋惜的是视野所及再也难觅萤火虫的踪影。“短暂的生命,努力的发光,让黑暗的世界充满希望。”这些年每临夏夜,我时常默念着伊能静唱出的歌词。“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町畽鹿场,熠耀宵行。”这是《诗经》里描绘的流萤为戍边男子照亮夜路的景象。由此看来,萤火虫在华夏大地翩翩起舞至少有两千多年了,可如今在我国能见到萤火虫的地方早已是凤毛麟角,就连青岛那样美丽的海滨城市,最近从外地购进万只萤火虫放进公园里,只三天时间竟有一半死去。萤火虫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方,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马来西亚有个地方,因萤火虫十分密集,当地还为此开辟出一个旅游项目:萤火虫之旅呢。

清幽静美的夏夜,我常常想起几十年前大山深处那感人至深的一幕:萤火虫染着月色飘然飞舞,饱经风霜的老校长和他两位年轻的同事在油灯下案牍劳形。

“燃烧小小的身影,为夜路的旅人照亮方向。”

归来兮,远去的流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童年记忆深处那飘忽不定的萤火虫现在在都市里难觅踪影,说明我国生态环境已经非常恶化,如工业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出现了癌症村等,是单纯追求GDP导致的。
B.“……教育事业已被践踏得面目全非,从小学到大学,没有像样的教材,每天只能应付着上‘语录’课”,校长的话语暗含其对文革中教育遭到破坏的严厉批评与谴责。
C.作者是一个有良知的文化教育工作者,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环境的重要性。举例马来西亚的“萤火虫之旅”表明作者羡慕这样的环境,也愿为中国的环境事业贡献力量。
D.萤火虫的光亮很小,却能照亮别人,给人以精神和力量,就像老校长一样,用秉烛之势燃烧自己,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E.文章用对比手法写由于萤火虫的急剧减少,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引用伊能静歌词、《诗经》名句表明对美好环境的期盼,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2)文章写作者暑期到乡村调研见到萤火虫的惊喜,为什么花很多篇幅写农村学校的老校长和老师呢?试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3)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析
(4)探究萤火虫有哪些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