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APP(应用程序)加持的共享单车,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引领下,开启了产业竞发的另一片蓝海。有数据显示,到去年年底,我国共享单车企业已超过20家,车辆达数百万辆,用户总数接近1900万人。眼下,来自中国的“小黄车”甚至已经漂洋过海,出现在了美国硅谷等街头。
顶层设计叫好,市场也很叫座,但就是这样的共享单车,却面临着居高不下的被盗率、损毁率。对于共享单车运营方来说,是该想一想技术性的办法:既让单车更强大、更结实,也让单车时刻处于轨迹监控之下,此外,更多的还是制度呵护与管理的缺位。我们既希望地方部门为创新的共享单车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按照标准规范设置自行车停放区,更希望运营方与地方执法部门能严肃偷盗损毁共享单车行为的惩戒与责罚。
(摘编自邓海建《骑稳共享单车,何止要点共享精神》,2017年2月24日人民网)
材料二:

图1

围绕共享单车引发的种种道德风险,除了恶意的损毁和其他破坏行为之外,很大一部分问题原因在于市场上存在“未被的满足需求”。
大学生中对各类违规行为的道德评判,始终存在不同声音,比如对于“私藏单车、私加车锁”问题,25%的学生认为原因是“单车数量太少”,担心自己一时无法找到可以共享的单车;50%的学生认为原因是“方便自己使用”,担心临停后单车被骑走耽误了后续的紧急行程。引发道德风险更深一层的原因在于共享单车天然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比如,“一位年轻妈妈为了方便带小宝宝,在共享单车上加装儿童座椅。
这种行为道德,还是不道德?”问卷调查发现,虽然有63.6%的大学生认为这种行为不道德,但也有高达29.1%的人认为道德;而且,年级越高,认为其道德的比例就越高,在大三以上组别,认同这位妈妈的学生占到了32.5%。
共享经济的本意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只有比照网约汽车市场上那种平台模式,吸引私人单车加入共享平台,发展“网约单车”,才能大大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真正盘活社会存量资源。与此同时,在“网络预约单车”的公共平台上,全民私家单车大范围投入共享,每个人的选择范围大大增加,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
(摘编自马昕钰《共享单车能骑多远?---基于五城十校的研究报告》)
材料三:
共享单车的“行车道”在不断拓宽,而治理的“围栏”也在逐渐明晰。为规范共享单车发展,北京市东城区将划定近600个规范停放区域,并计划试点“电子围栏”,不按规矩停车者可能就无法使用。类似举措也在不少城市推开,有人认为治理或许也带来悖论:正是自由停放,让共享单车取代了市政公共租车,正是即时定位让共享单车区别于传统自行车;如果框死区域,是不是会重返公共自行车1.0时代?一项专项调查显示,
北京市城乡居民中用过共享单车的已近八成,满意度达97.4%。获得感主要来自随停随走。
进一步说,治理的围栏不应仅是物理上的,更需涵盖信息安全,法律纠纷以及金融风险。前些天,浙大毕业生1分钟内连破4款共享单车APP,让人看到单车钱包的大门虚掩;而随着部分共享单车的折损,安全问题已经出现,使用者有多大的注意义务、平台有怎样的责任还需法律界定;而一些共享单车出现的“押金难退”,更提示了潜在的消费风险:1辆单车押1份钱是租货,1辆车押了10个人的钱就成了融资,共享单车自身的高杠杆,也提醒监管者必须预见到经营不善带来尚金融风险。
(摘编自何鼎鼎《共享时代不能缺少共同治理》,2017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共享单车发展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认为道德风险需要运营方与地方执法部门加大惩戒和责罚力度,材料二认为道德风险的原因完全在于共享单车天然的局限性问题。 |
B.根据材料二中的图表一、二,如果针对性地解决高居选项第一位的问题,各家品牌增加投放数量,又势必造成车辆堆积、无序停放。 |
C.在中高年级大学生中,超过半数人认为“在共享单车上加装儿童座椅”是道德的,反映出个人需求与社会规则之间的矛盾。 |
D.材料二认为,满足共享单车个性的需求的途径是发展“网约单车”,吸引私人单车加入共享平台,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闲置资源。 |
E. 材料三认为,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问题需要制度化的管理,但框死区域,增设“电子围栏”势必又将减损用户的满意度。
【小题3】针对共享单车面临的风险,应该如何改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