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2020年中国海上风力发电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分析显示,目前我国是全球第四大海上风电国,占据全球海上风电8.4%的市场份额。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潜力巨大。据中国气象局测绘计算,我国近海水深5米到25米范国内5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水深5米到50米范围内7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为5亿千瓦。
但是我国海上风电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核准建设至今,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已有8年的时间了,到2015年底全国海上风电并网容量75万千瓦,与陆上风电发展相比,海上风电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产业技术层面的问题,包括机组技术,施工技术,输电技术,运维技术等,对它还是严重的制约。
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面临建设难度高、发展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开发商、施工方、设备制造商等各方面积极配合,通力合作,以务实的态度推动国家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
(2016年8月月18日中国能源网《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发展趙势及前景分析》)
材料二
2016年11月《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布,国家要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四省的海上风电建设,累计并网规模占全国规划规模90%,开工规模占比85%,同时积极推动天津、河北、上海、海南、辽宁等地区的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将达到10.05GW(1GW=10化瓦),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GW以上。

(2017年10月12日搜狐网《风电装机容量增速放缓海上风电投资前景分析》)
材料三
我国海上风电设计更多受制于施工能力,大多是基于现有的运输船只、打桩设备、吊装设备等,设计一个相对经济、可行的方案。由于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施工能力较弱,以至于在设计过程中优化空间较小。随着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工建设,我国海上风电的施工能力将大大提高,施工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为设计优化提供更大的空间。
根据海上风电市场的需要,未来将出现一大批以运行、维护为主的专业团队,为投资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此外,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毫无疑问,在海上风电项目的逐步发展过程中,海上风电设计、施工等将累积丰富的经检,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也将日趋完善。
(2017年第10期《中国华能》
材料四
日前,江苏省加速发展海上风电,福建也核准并开建了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其他沿海省市也开始展开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制定等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尚缺对全国海上风能源的勘测和评价,因此,政府应尽快开展海上风能源的勘测和评价工作,从全局出发对沿海省市因地部署发展任务,避免盲目投资,打造产业链,对包括海上风电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激励机制,给予企业实质性的经济支持。
另外,尽管欧洲海上风电的自然坏境和电网系统与中国有差异,中国仍然可以学习其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和投资融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中国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设经验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之后的海上风电场建设及运营。
林伯强《中国海上风电的挑战与机遇》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相对而言不如陆上风电,主要是因为产业自身技术层面的问题大。
B.江苏、福建加速发展海上风电,促使其他沿海各省也都开始了这方面的准备工作。
C.我国海上风电施工方案是经济的、可行的,因为它是依据现有设备和技术制定的。
D.我国海上风电装机的增长率,2011年最高,2013年最低,2014年之后较为平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我国近海5米到50米水深范围内7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的为5亿千瓦,将来我国海上风电在全球海上风电市场份额的占比有望增大。
B.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增速虽然放缓了,但到2020年,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依然会达到10.05GW,并网容量也会超过5GW。
C.我国海上风电施工能力较弱,其重要原因是我国风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施工队伍尚未专业化,而且各种设备相对落后。
D.随着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相关配套产业也会不断出现。
E. 政府给予企业的实质性经挤支持,及其提供的长期激励机制,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海上风电发展,避免了盲目投资。
【小题3】从以上材料看,我国海上风电事业想健康发展,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5 11:04: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D.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D.生活垃圾既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也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是正确的。
E.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功 名
郑武文
清风摇曳,蝉鸣学堂,却压不住学童稚嫩的琅琅读书之声。
先生轻摇小扇,眼睛半眯,脑袋随着读书的频率缓缓摇动。蒲家庄的学堂,虽系僻壤一角,先生却极具个性。
县太爷坐着小轿来到,随从人员喊一声“闲人回避”,先生才轻抬眼角,拱一拱手:“父母官来了,里面请。”知县哈哈大笑:“学兄还在诲人不倦?”先生也笑:“请勿耻笑。小生虽才不及大人,定能教出一两个学生,将来为龙为凤,令大人刮目相看。”
知县又指着这些学童问:“此中可有卧龙凤雏?”先生把头一挺,指着前排两个学生,浩然道:“此名蒲留仙,此名姚明强。此二人绝非久居池中之物,他日定然飞黄腾达,功成名就……”
如此过了几年,那蒲留仙果然不负众望,一举夺得县、府、道三个第一,方圆百里皆震惊,传为神童。知县闻听,也坐轿前来,亲给学兄祝贺。
先生领着弟子,昂首阔步,自觉志得意满,算是好歹也赢了知县一把。酒席之间,亲命留仙敬酒,却不见了另一个得意弟子姚明强。原来,他为自己榜上末名而暗自垂泪。
后张献忠作乱,姚明强便随家迁往川中,此后依旧苦读不舍,终于金榜题名,自知县一直做到阳州知府。转眼已近古稀之年,姚明强辞官回家。
他又找到了童年好友蒲留仙。昔日才子,如今满面菜色,脸上沟沟壑壑的皱纹如同山丘叠乱,柴屋漏风,家徒四壁。
看到故人来,留仙苦笑一声,用缺了半边的茶碗端上半杯苦茶。明强握住那干柴一般的双手,忍不住流下几滴眼泪。留仙却泰然,谈吐依旧不卑不亢,颇有君子之风。
两人相约,去拜见先生。先生已是耄耋之年,鹤发童颜,长须飘飘。见到昔日得意弟子,竟能朗声大笑。二人皆先言自愧,辜负先生厚望,多年竟没能来探望。
先生言道:“虽不来,你二人所做之事,老夫倒是都知道。现在请把你们的得意之作给我看看,可有进步。”蒲留仙先献上,厚厚一本,先生看时,明强也拿过一卷来看。明强看罢摔到案子上:“读书之人,当以社稷为重,作的文章应有益于国家。写些如此鬼怪狐仙,岂是读书人所为?玩物丧志,不怪误了功名。”
先生又看过姚明强的文章,措辞华丽,中规中矩,诗词歌赋,一股文人酸气,正是当今盛行文体。
先生看后,微闭双目,拈须沉吟,长时不语。突然猛睁双眼,言道:“功名者,功在社稷,名传四野。乡人称道,路人艳羡。可此只不过小功名啊。”
姚明强问:“那何为大功名呢?”先生道:“大功名者,功立当代,名扬后世。留仙将是大功名者。”
姚明强不屑:“后世之事,我等岂又知晓,只不过随占卜者乱说。今世功名,光宗耀祖,又庇荫子孙,能见能摸,才应为真功名。”
留仙摇头苦笑。先生亦不语,端茶送客。
三百年后,蒲家庄建了一个纪念堂。导游给大家做介绍:“这里纪念的蒲留仙,名松龄,世称聊斋先生。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被称作中国短篇小说之王……”
有游人问:“听说他有个同窗,做过阳州知府,也颇有文采,给我们介绍一下行吗?”导游的脸一红,说:“抱歉,这个我还真不知道……”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对功名的理解。

同类题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不染

袁炳发

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

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

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么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么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被人连坐几庄,又抱怨:“瞧瞧,这个背点,运气都让家长会磨叽没了。”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可以。

其实,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包括男人女人不忌口的打情骂俏。

话太不能上台面时,有淳厚些的邻居便朝着杨直的小房间努嘴。

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

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窝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进到小屋来。

杨直的妈妈咯咯地笑:“你们随便‘咧’,我儿子听不见,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

如果正赶上爸爸和了,他一推“砖墙”说:“看到杨直了吧,那就是未来清华大学生的风采。”

邻居们心里狐疑,这环境能出清华大学生?不瞎扯呢吗?

当然,邻居们是看着杨直长大的,公认他是个好孩子,有人甚至气愤不过,说:“杨直简直就不是这对狗男女生的!”

事实上,杨直的父母从来就没有在正道上走过,过去不说,就说现在,他们等于在家里开着一个最为低级的赌场,除了自己参与赌博,还抽红。小小的屋子炕上一桌,地上两桌,每天二十四小时几乎连轴转。

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十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五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一元。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

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

高一军训时,杨直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工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能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儿,将来那两口子必要借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的享福!”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以为是‘多’的意思?非也!这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两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了,杨直迎来了高考。

写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做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了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凛,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然而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了一棵脆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

杨直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写高三学生杨直与他上清华的事情,中间部分围绕着杨直的成长经历写了不少人和事。
B.小说题目《不染》颇有深意,表现小说主人公杨直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孩子,也暗示其父母没有给他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C.吴爷爷的话和掀石而出的嫩芽都给杨直的心智带来重大的启迪,前者让他重获希望,后者则启示他生活困难并不能阻挠一个人成长成才。
D.这篇小说缓缓叙述,娓娓道来,语言平和简练,叙述的人和事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真切动人;小说主题深刻,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小题2】杨直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何要多次写到“邻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科学何以洞察人性 熊易寒
①既然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那么对于人性的判断就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
②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一般通过丰富细膩的个案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而文学艺术通过虛构和艺术加工将人类置于两难境地,借助灵与欲、善与恶的冲突来展现人性的伟大与卑微。
③不同于人文学科和文学艺术,社会科学以简洁为美,崇尚简化的逻辑,为了逻辑的周严和推理的方便,社会科学通常会将人性简化为经济理性,假定人类行为的核心是利益最大化;出于价值中立的原则,社会科学研究者总是极力避免对研究对象进行道德评判,经济理性作为“超善恶”的桌赋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定虽然具有较强解释力,但现实世界也存在无数反例。譬如,人们并不总是理性的搭便车者,很多时候也会为了公共利益或集体目标奋不顾身。人类的利他行为似乎与自利行为并行不悖。为此,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为这一假说增加了若干约束条件。
④我认为心理因素对人类决策和行为的驱动作用不亚于理性。情感和认知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选择。利益因素往往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心理、情感来影响人的行为。在族群冲突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情感因素和心理过程的重要性。
⑤法学与政治学学者唐纳徳·霍洛维茨认为,“对灭绝的恐惧”是族群冲突背后的群体心理,族群冲突有充满激情的、象征性的和忧虑的一面。“不满”、“恐惧”和“仇恨”等心理驱动力存在相互增强的作用。因为这些动机都暗含了“求变”的心态。“不满”与“仇恨”反映了行动者因自身利益或荣誉的得失而寻求改变现状,“恐惧”则反映了行动者由于害怕潜在的损失(安全、地位)而试图改变现状。
⑥社会科学研究之所以难以呈现复杂人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科学的精致化和科学化。现代的学术训练要求严谨的方法、小心的求证、充分的证据,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水准。但同时,也让很多社会科学的研究趋向琐碎的主题,在我看来,思想与方法、创见与证据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有思想、有创见,同时逻輯周严、证据充分的研究,自是上上之选。既无思想、又无证的陈词滥调,则与学术垃极无异。此外,还有两类学术作品介乎二者之间。
⑦一种有证据无思想,我称之为“精致的平庸”这一类研究在方法和技术层面可圈可点,符合现代学术规范,但是选题往往较为琐碎,用一套精致的方法论证了一个不重要的问题或者重复了他人的学术发现缺乏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另一种有思想无证据,我称之为“自负的深刻”。美国社会运动家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一书就是典型。作者属于在工人运动中自学成才的“工人思想家”,虽然没有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但长期的斗争经验和极其敏感的个性,让他对人性的本质洞若观大。在这本书当中充满智的顿悟和洞见俯拾皆是。虽然这种蒙田式的警句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撑,但却可以轻易打动像我这样的专业读者。
③相比之下,我个人更为欣赏自负的深刻,因为它富有启发性,可以发展为理论假说,经由数据检验之后形成实证性的理论。而精致的平庸很少带给我们新东西,他们总是在重复我们已知的事情,或者说出我们不想知道的事情。
⑨社会科学家要真正地理解人性、揭示人性,一方面,需要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严格的学术训练这是我们区别于一般观察者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要倚重感性认识,重视自己的直觉和体悟,而不是过度地依赖数据和技术,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洞见。(有删改)
【小题1】第③段画线的词语“价值中立”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第④段中有关“心理因素”的观点,对第⑤段“族群冲突”这一事例加以分析。
【小题3】下列对“自负的深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负的深刻”在思想与方法、创见与证据之间末能找到平衡点。
B.美国社会运动家埃里克·霍弗是“自负的深刻”类的典型代表
C.与“精致的平庸”相比,“自负的深刻”更能轻易地打动读者
D.“自负的深刻”类的理论富有启发性,最终发展成实证性的理论
【小题4】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人文学科呈现的是具体的人,而社会科学更多地涉及抽象的人。
B.人类的利他行为证明社会科学中理性经济人这一假说的正确性。
C.注意研究情感因素和心理过程通常来说是可以准确地测量人性。
D.一般观察者如果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也能真正理解和揭示人性。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水电八局,谭靖夷近乎苛刻的严谨、近乎固执的“必须到现场”原则,都是出了名的,他一贯要求把工程建设成“无瑕疵的艺术品” 。
1956年,谭靖夷第一次主持修建大坝——流溪河电站拱坝,他要求拱坝模板安装误差不得超过5毫米。虽然当时施工条件十分简陋,流溪河大坝浇筑的混凝土却堪称一流。1989年和2008年,谭靖夷两次重访流溪河工程,廓道仍然滴水不漏。2008年坝面的混凝土试件试验表明,混凝土强度并没有衰减,而是提高了。他称这座青春不老的大坝为“一生中最满意的一座大坝”。
谭靖夷平时待人很客气,但是涉及工程,却一点也不饶人,大家都“怕”他。“混凝土毛面,检查工程时他都是要用手去摸,谁敢有丝毫糊弄?” 水电八局原总工刘炎生,从乌江渡开始与谭靖夷打交道,提到谭靖夷,总有点不自觉的激动。虽然“怕”,但大家又喜欢听到谭靖夷的意见和建议。水电八局总工程师涂怀健说:“谭老的意见不仅权威,而且绝对公正。”大家“怕”谭靖夷的,还有他的固执。无论年纪多大,谭靖夷都会出现在他指导的大坝工地上,无论道路多么难走,他都要去工作面查看。
由于长年坚持游泳和跑步,谭靖夷的身体素质非常好,即使到了90岁高龄,他在大坝现场总是爬上爬下,在他看来,“不去现场,等于没去过大坝”。从1994年起,谭靖夷先后17次随国务院专家组赴三峡工地进行质量检查,每次现场检查,上仓面、下廊道、钻隧道,他比年轻人还利索。2012年,谭老已经年过9旬,在金沙江中游几个电站担任专家组组长时,在工地现场的简易通道,仍旧爬上90级爬梯,用手摸混凝土毛面。
一个人的成就可以造福许多人,一个人的风范更是可以影响很多人。“他那种一丝不苟的作风,影响了几代水电人。” 刘炎生说。
谭靖夷的家是位于长沙市长岭的水电八局老宿舍,没有电梯,楼道老旧。老式的房间格局紧凑,瓷砖、沙发、书桌,一切家具都陈旧而整洁,时光的痕迹让它们看起来像泛着淡黄的光晕,一扇老式的玻璃窗坏了,用铁丝钩住。谭靖夷的妻子徐蓉说他们夫妻对这所房子无比满意:“这房子太好了,南北通透,我们都很喜欢。”
书桌上有谭靖夷亲手抄录的上十本古诗笔记。在一本标着“1975年”的笔记本上,蓝黑墨水录了上百首诗词,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过后又用黑色墨水原样重填了一遍。不仅仅是诗抄,还有他的各种工作笔记、会议报告,见过谭靖夷手书的人,都说那是“印刷体”。报告里一个字错了,一个标点不对,他看到一定会改过来。妻子徐蓉说得更妙:“他的字不是写出来的,是‘雕刻’出来的,一笔一画,工工整整。”而他最重要的作品,大坝,每一座都是精雕细刻出来的。
与对工程的苛求相比,谭靖夷对于物质简直一无所求。徐蓉说,他不求吃不求穿,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爱好就是筑坝,“人家筑坝遇到问题,他随叫随到,多小的水电站也不拒绝,多远的大坝都要去现场,从不问报酬。”他生活极为朴素,出差坐公交,从不用公司的专车。八局要给他配一个生活助手,他坚决拒绝,一来不愿增加公司负担;二来他说怕耽误人家年轻人的前程。
谭靖夷为人方正,秉性耿直。他不喜人在公众场合抽烟,曾经有一次,在一位省长主持的某个水电工程会议上,好烟的省长与几位领导烟不离手。谭靖夷忽然起立,正声说道:“这里再抽一支烟我就出去。”会议室里顿时好不尴尬,省长带头将烟掐了,会议才得以继续。
谭靖夷一贯感情内敛、不苟言笑。摔倒卧床之后,渐渐口不能言,神情木然。然而只要有昔日同事来探望,便情绪激动,常常不可自抑,抱住对方哭泣。他放不下的,还是那些大坝,以及与大坝相关的人事。
大坝,是他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也是世界给他最好的回赠。
他已将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道大坝,质朴如石、精纯如金,光华庄严,仰之弥高。
(摘编自周月桂、庞卡《谭靖夷:一个人和80座大坝》)
【相关链接】
①1921年11月6日,谭靖夷出身在湖南省衡阳县的一个小山村,父亲给他取名“靖夷”。“靖夷”一词,取自《诗经·大雅》:“实靖夷我邦”。(百度百科)
②每次汇报工程心情很紧张,他问你问什么,信口开河应付不了,他记忆力好,一句话不对就会被抓住。(水电八局副总工黄盛光)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谭靖夷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山村,父亲给他取名“靖夷”,“靖夷”出自《诗经•大雅》,表达的是希望孩子能够无灾无难。
B.谭靖夷待人温和,但对大坝建设的工程质量毫不含糊,大家对他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必须到现场”的工作原则非常敬畏。
C.谭靖夷由于经常锻炼,身体素质非常好,即使到了90岁高龄,在大坝现场总是爬上爬下,践行着他“必须到现场”的原则。
D.“将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道大坝”,既表现了谭靖夷一生都没有离开筑造水利大坝,也表现了他铸就了一道崇高的精神大坝。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流溪河电站拱坝是谭靖夷第一次主持修建的大坝,由于当时他严把施工和材料质量关,这座大坝成为他“一生中最满意的大坝”。
B.在随国务院专家组赴三峡工地进行质检时,谭靖夷都毫无例外地亲临现场,甚至爬上90级爬梯,表现了他严谨不苟的工作作风。
C.谭靖夷一丝不苟的精神还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亲手抄录的上十本古诗笔记,非常工整清楚,其手书被称为“印刷体”。
D.谭靖夷秉性耿直,蔑视权贵,他因自己不喜欢在公众场合抽烟,在一次会议上曾当着吸烟领导的面表达不满,话语直接不掩饰。
E. 材料中写刘炎生、涂怀健和黄盛光的话,从侧面分别表现谭靖夷严格细致的作风、权威专家的形象以及不怒自威的特点。
【小题3】为什么说“大坝,是他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也是世界给他最好的回馈”?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