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无刻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
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节选自《新华日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 )
A.一人遭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
B.大学生沉沦于网络,终至退学;校园里充斥着“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争论。
C.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为生计忙碌着。
D.各种压力之下许多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以致于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追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为论题展开论证,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
B.第三段着重论述“精神亚健康”弥漫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
C.第五段从宏观上指出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增加了论证的深度。
D.本文论证严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膨胀的消费思潮使我们的精神加剧萎缩,我们被裹挟在这种“内忧外患”中,身心交瘁。
B.无论是从心灵层面,还是生存状态来看,理想和激情的缺失都会导致我们的生活出现问题。
C.禁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折,实现内心真正的强大,就可以帮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归宿感。
D.创造文化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是当下“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的一种必要手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3 07:3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目
上海的另一面
①是报道的错误或是自己的幻想,提到上海便是纸醉金迷一片浮华世界,似乎所有浮世的欲望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如影随形。也听人说上海购物商场奇多奇大,国际名牌林立,醒目精品琳琅华美且气派光鲜,崭新建筑与装潢样式极力仿造欧洲与美国,只可惜洋里洋气中又混杂着做作的古典情调,精致优雅处也仍不够到位。究竟这番装饰纯粹是上海人自己的品味和迷恋,还是面对旅游的媚俗需要呢?
②如何让新旧交遇而别有韵味又不失亲和沉稳?把新时代的精神和旧历史的沉淀融汇成一体是门大学问。假若不停地拆旧迎新,换了一个全新面目的城市,上海是否仍然还是上海?
幸好我们去了土山湾博物馆。
④土山湾,有个土字的土气名字,实在而朴素,一看就很喜欢。意外地发现竟是一个孤儿院,1864年由天主教耶稣会建造,原名徐家汇孤儿院,原意是为了解决孤儿谋生技能而开设的土山湾艺工场。博物馆里展示徐家汇形成的历史和明末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徐光启,复旦大学的创建者马相伯等人的功绩,图文并茂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孤儿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情景,包括当时的画工坊、玻璃工坊、五金工坊、印刷工坊、木刻工坊等等。全面展现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画面,有丰富的实物与史料。可惜时间不足,无法从土山湾老人们在电子视频中的口述历史获知更多当时的情况。临走之前,我在展馆外边买了一本最新出版的《土山湾》,并盖上两枚纪念印章。
⑤行李因作家赠书其实早已超重,忍不住又买书,因为进门那一座令我惊叹不已的“镇馆之宝”。这座曾经参加过3届世博会,其中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和配套展出的木雕宝塔获得最高甲等大奖的中国牌楼,制作者是土山湾艺工厂的艺术家,他们运用中国传统的斗拱技术,雕刻三国故事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出现最多的人物是关公。对着牌楼,想象那些年轻的艺术家,弯着身子,一刀一刀地雕和刻,那么精微和细致,对艺术若非有特别的深情,绝对不会愿意把时间专心一意地用在精细的雕刻创作上。
他们在时间里雕刻时间,用过去的时间换来今天的时间,甚至未来的时间。艺术家不在了,可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精神在时间里留下来了。
⑦土山湾艺术家,也即是来学艺的孤儿们,在那个时常有人饿死的年代,土山湾艺工场收留他们,教导他们各种手艺,希望他们未来可以自食其力,这里是宗教的,也是艺术的,更是温馨的。老师传授西方宗教教义,也灌输西方文化艺术,至于师长们的为人处世方式,孤儿们耳濡目染,即是另一种无形的说法。展厅里各种精致典雅的艺术品,展示出这里曾经是一个圆梦的工厂,默默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周湘、徐泳清、张聿光、潘克恭、徐宝庆、张充仁等,孤儿亦有机会成大师,当年创建土山湾孤儿院的天主教会的传教士们功不可没。诸多新工艺如彩绘玻璃、印刷技术等都发源于此,艺工厂也被称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都曾经在此任教。
⑧见到上海返朴归真的另一面,见到中西文化交融得如此和谐自然美丽典雅,叫我想起一个外国的历史学家曾经向中国人提出的忠告:“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吸引旅人游客前来的特殊诱惑。城市在更新,倘若让中国文化的内涵生锈腐烂,甚至毫不珍惜地一刀切除,失去上海原有的风貌以后,上海的独特魅力便会消逝无踪了。
⑨ 旅人要看欧洲,自然会到欧洲去,绝对不会选择飞来上海。再如何“打造”,上海也不该成为一个“欧洲城市”。都说上海“洋气”,这一回,却是“土气”的东西深深吸引了我,并且提醒我:上海,永远是中国的上海。
【小题1】简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第⑤段画线句子描写生动,议论深刻,请对此加以赏析。
【小题3】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是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以设问方式引出作者对新时代精神和历史传承相融合的思考。
B.第⑤段介绍了土山弯木雕牌楼,突出其技艺的精巧和对文化的传承。
C.第⑦段交代学艺的孤儿有机会成为大师,与老师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D.第⑧段强调要保有上海的魅力,必须更新中国文化生锈腐烂的内涵。
【小题5】根据你的理解,对本文的标题加以鉴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的气息颇为浓烈,在不少学校、商场、超市里,万圣节早就预热了。尤其是一些小学校和幼儿园,家长早早买了南瓜用来做雕刻,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想必接下来的平安夜、圣诞节也是每年学校的重头戏——洋节崇拜成了另一种“时尚”,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真是要仔细掂量掂量轻重了。

节,表面是庆祝或祭祀,实则是以仪式来强调和重复精神特质。因此,节日包含了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的要素,其形成依赖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政治、文化等因素。

从这个角度说,洋节崇拜是有着其自身局限性的。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节日于商业宣传,之后经过层层包装,嫁接成为一个“节日”。这首先就丧失了人的主体性,将自己的生活娱乐交付给了商业行为。更为深层次的局限在于,多数人消费了表面的节日,只复制过来一个“南瓜头”的形式,忽视了、也根本不可能接触到实质层面的文化底蕴。看似是“过节”,实际只是在娱乐罢了。

辩证地看待洋节崇拜,也许结论就不会这么逆耳。首先,过洋节是世界经济破壁发展文化跨区融合的产物,唯有开放的、发达的城市和国家,才有可能不斜视、至少是允许其他文化形式的存在。这一点上,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56个民族能够和谐发展,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有示范意义的。其次,即便是过洋节,我们也更应该关注其对美德的强调,而不仅仅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吃个苹果,转过身后仍然我行我素。而更为关键的是,在崇拜洋节的同时,我们是否过好了我们自己的节日呢?除了吃吃喝喝,打打麻将,传统节日敲黑板强调的精神特质,我们传承好了吗?可以说,坚守传统节日是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是一个触及精神层面的厚重的仪式,更显露着充分的文化自信,一旦我们舍弃了这沉甸甸的传统文化,而去对洋节洋文化趋之若鹜,才真的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这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上话,写于抗战胜利时期后。今日我们的文化自信,有着更为铿锵有力的理由:除了悠久的历史根基,我们还拥有坚实稳健的发展现实,这提供了成就的根基;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依旧灿烂辉煌,更是说明中国找到了符合自己文化传统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制度根基。

放着底蕴深厚的传统节日而不顾,只是在商业宣传的鼓动下迷恋洋节,甚至在幼儿园、小学的课堂上崇拜洋节,真真是没掂量好分量,比较对轻重。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于个人生活是如此,于学校教育、社会风气更是如此。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李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圣节的浓烈气氛,为接下来的平安夜、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进行了充分的预热。
B.我们过西方传统节日时,既要关注其形式,更要关注其内涵,否则容易失去自我的独立性。
C.吃个苹果,打打麻将,就是过节,我们的节日往往源于商业宣传,又经历了层层包装。
D.艰难岁月中,我们未失去文化自信;今天我们更应努力寻找符合自己文化传统的发展道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时下社会,尤其是学校的热衷过洋节的现象,自然引出了“洋节崇拜”的论题。
B.文章从人的主体性丧失和忽略文化底蕴两方面深刻揭示了“洋节崇拜”很多只是娱乐的本质。
C.文章引《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的话,我们的文化自信有制度根基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后,详细分析了“洋节崇拜”的实质,论证了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洋节充斥校园,成为每年学校的重头戏,我们还未觉察到洋节崇拜问题的严重性。
B.洋节崇拜有自身局限性,所以过洋节,还要深入了解其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因素。
C.要辩证地看待洋节崇拜,就是要求我们对于洋节有正确的认识,过洋节也有其积极的意义。
D.置我们传统节日于不顾,只在商业驱动下迷恋洋节,这中间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几千年来 ,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人生树下》既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树与人生,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征。
B.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
C.“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不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期盼。
D.“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一句中的引号起强调的作用,以此突出家园与树密不可分。
【小题2】联系文章,简要概述哪些内容能体现“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的内涵
【小题3】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请试着结合文章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焰火

邹世奇

又快过年了。小妮站在东厢的廊下,仰头望着夜空,很久以前,有人曾在那里升起一朵绚烂的烟花。

鼻端一缕甜香,是腊梅又开了。

那时候,小妮和父母住在四合院的西厢和北厢,东厢和南厢住着一位阿婆。每年一进腊月,阿婆便去火车站排队买票,她的儿子、儿媳都在省城工作,她要去省城和他们一起过年。小妮初二那年腊月,阿婆破天荒地没有去火车站买票,原来阿婆的孙子考上了北大,他们一家要回来过年了。

大年三十傍晚,小妮随爸妈去城外给先人送过亮,回来看见阿婆的门关着,里面电视开着,有客人,言笑晏晏的。

第二天是年初一,一大早,小妮就被鞭炮声吵醒,隔着木格窗子,看见外面下雪了!小妮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来到院子里。

她看到了什么?一树被雪覆盖的腊梅花下面,一个少年正用手指轻轻拨去积雪,深嗅那雪中腊梅的清香。他穿着蓝色的休闲装,系着灰色的羊毛围巾。感觉到有人看他,便朝小妮扭过头来。小妮也忙低头看自己:粉色短款羽绒服,牛仔裤,粉色毛毛拖鞋—真土气啊,她觉得脸发起烧来。少年朝小妮笑了笑,干净透明。

那一天,小妮任爸妈怎么唤都不肯回屋,她收集积雪做了很多只雪鸭子,每一只都比茶杯大不了太多,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从雪地里排到院中的石桌上,从屋檐下排到白色的冬青树上,好像小鸭子们列队在走。

终于,阿婆家贴着“福”字的棉门帘一挑,嗅腊梅的少年——阿婆的孙子,小妮叫他小哥哥,出来了,看见雪地里的小鸭子,眼睛一亮,朝小妮笑了起来,说:“心思好巧的小妹妹。”小妮藏起冻得通红的双手,也笑了。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女孩子,做手工却是小妮的强项。

年初二开始走亲戚,这一走就要一直走到初七爸妈上班为止。

这一年,走亲戚格外令人厌烦,连小妮喜欢的糍粑、糯米蒸饭、粉蒸肉都变得油腻而齁甜。好不容易到了初五,轮到小妮父母邀请亲戚们来自己家了。小妮提前几天就在心里雀跃,然而初五一大早,她眼看着阿婆一家人锁上门出去了,小哥哥还回头对她笑了笑。小妮憋得眼角疼,才没让眼泪流下来。

又是乏味而耗神的一天。到了晚上,小妮帮妈妈打扫请客后一桌的狼藉,隔窗听见阿婆一家也走亲戚回来了。过了一会儿,院子里响起了爆竹声,鞭炮一响,在小妮耳朵里就有了召唤的意味。她飞快地把洗净的盘子放进碗柜,冲进了院子。

天上新月如钩。不甚亮的院子里,小哥哥正用一根燃着的线香,探着身子去点地上竖着的一根大爆竹,爆竹的引信被点燃了,“嘭”一声升起,在高空绽开一束七彩的礼花,“噼噼啪啪”地向四周绽放,越变越繁复,越变越绚丽,流光溢彩,光芒四射。随后,于极盛处渐渐黯淡、消逝,最后只剩下一束青烟,在漆黑的夜空保持着一朵烟花的形状,久久不肯散去。

小妮一直仰头看着,直到小哥哥碰碰她:“你来放。“小哥哥手中一支细细的焰火棒。小妮退后一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不,我不敢。“小哥哥微笑:“我知道你不敢,这个不怕的。”

看见小哥哥眼里的鼓励和期待,小妮一下子来了勇气,接过那根小棒,伸长了胳膊远远地持在手中。小哥哥用线香点燃了它,绽开一朵金黄的、毛草草的烟花,安安静静,小巧玲珑。小妮不再害怕,把这朵小小的烟花举到眼前,好奇地看它,像看着一簇小小的希望,喜悦充塞了内心。那个夜晚,那种焰火棒,小哥哥给她点燃了一支又一支。

第二天是初六,小妮继续被父母拖着走亲戚,傍晚回来时,只有阿婆在院子里打扫昨夜的爆竹残迹。她知道,小哥哥和他的父母已经回省城了。

又是一年春节。阿婆照例收拾好一切,去省城和儿子、孙子一起过年。和往常不同的是,今年她把房子卖给了小妮家。欣喜的小妮父母把春联和“福”字贴遍了四合院的每一扇门窗。他们终于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没人注意到小妮的忧伤。

那年烟火璀璨的一瞬,在她心里亮了好多年。

几年后,小妮比以前更加挺拔,轮廓也更分明了。因为小哥哥进的是北京大学,她的成绩也从班级中游升到了全县前五。

新年过后,小妮就要高考,她想考北大,如果不行,也要上北京的其他学校,她记得小哥哥的专业和班级,相信他还会在那里继续深造。

这样想着,小妮点燃一根小小的焰火棒,金黄的烟花安静绽放,温柔的,毛茸革的,像一簇小小的希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景简洁,有韵味,如“鼻端一缕甜香,是腊梅又开了”,既从嗅觉角度写腊梅特点,又以腊梅的“甜香”暗示小妮的心理,意蕴丰富。
B.小妮收集积雪做雪鸭子这一细节,表现了小妮的心灵手巧,这正是她的童心表现,也意外地获得了嗅腊梅的少年的称赞,双方由此有了更多的交流。
C.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小妮的回忆写起,引导读者和主人公一起回到“很久以前”,沉浸在感情的氛围中,避免了叙述的单调。
D.小说善于遣词造句,如“小妮继续被父母拖着走亲戚”中的“拖”字,用得形神兼备,“在她心里亮了好多年”中“亮”字表现了影响之深。
【小题2】小说多处表现了小妮的不同心理,请找出四处并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小题3】文章以“小焰火”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沉默的玛尼堆

1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看到石头,往往是没什么感觉的。石头太普遍了,它们或卧在高楼的脚下,成为坚硬的基石;或嵌在如茵的绿草中间,铺出蜿蜒的小路;甚至,沉睡在鱼缸的底层,变做纯粹的装饰。

2而我的记忆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石头。不单是我。但凡从我的家乡走出来的人,都会对那非凡的石头,有着非凡的感情。那便是玛尼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就在我的家乡,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

3我的家乡玉树,素有名山所宗、江河之源、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的美誉。“玉树”这个名字是藏文译音,含义为“遗址”。过去,由于这里海拔高,植物少,人们也称其为“树贵如玉”的地方。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这个充满灵气的地方。在姹紫嫣红的玉树草原长大,在粗犷繁盛的歌舞声中长大,在圣洁高远的雪山下长大,在宛若星光的酥油灯边长大,而新寨的那片玛尼堆,更是自我有记忆开始,便绵延进生命里的符号

4那片石头是古老的。相传,这座玛尼堆是由藏传佛教高僧第一世嘉那活佛创建的,至今,已经过三百多年的风雨。三百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今天这样高四米,占地比一个足球场还大的玛尼堆。那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玛尼石,堆砌着三百年的风霜,三百年的故事,三百年的信仰。

5那片石头是斑斓的。镌刻着六字真言,或是神像佛像,或是吉祥语言。一代又一代的石刻艺人,口中一遍遍吟诵着六字真言,虔诚地在石头上刻下一笔一划。灰白的玛尼石,就这样刻进他们虔诚的心,嵌上精美的颜色,变成石刻的图书馆,变成一个又一个祝福,变成独具一格的藏族石刻艺术。

6那片石头是有记忆的。在石刻艺人眼里,就算最普通的石头,也是富有灵性的。刻上了文字图像,玛尼石便有了记忆,记住了这一世的风栉雨淋,记住了这一刻的喜怒哀乐,记住了这一代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7这座玛尼堆上,据说已有25亿块玛尼石。没人能真正数得过来,上面究竟有多少块石头,而当你面对这庞大的玛尼堆时,心里,必然会涌起许许多多的感受。每颗石头都是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每颗石头都是一段祝福。300年,25亿块,数不清的双手抚摸过这些石头,数不清的额头亲吻过这些石头,数不清的目光凝望过这些石头,数不清的心事埋藏进这些石头。

8多年前,怀着虔诚的心情,我也曾在这玛尼堆上,放上一块刻满祝福的玛尼石。那一年,我离开家乡,去西宁学舞蹈。对于一个从未走出过玉树的女孩而言,未来于我,是那么茫然。八月的玉树草原,鲜花盛开,灿若云霞,而草原的那一边是什么?在玉树,唱歌跳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而我将要去学的舞蹈,又会改变我多少?在玛尼堆前,我沉默着。玛尼堆也沉默着,她静静地听我的心事。尘世的疑惑,她见得太多。她从不回答,只是静静地收藏。我放上属于我的那块玛尼石,听见她对我的祝福。那一天,我在玛尼堆前从午后站到黄昏,含泪而去。黄昏的风拂过耳畔,仿佛是她在回应我。

9这是十年后,我第一次回到玉树。十年,梦里常常出现那一片玛尼堆。那一片斑斓的、古老的、带着记忆的玛尼堆。她用温柔的声音和我交谈,虽然她仍然是静默的。她温暖过我初到异乡的心,她抚慰过我因爱而生的痛楚,她润湿过我望月思乡的双眼,她在我灵动自如的舞步里若隐若现。玉树在我心里,变成一块大大的玛尼石。上面刻着我的民族、我的童年和少年、我的故乡和亲人。

10浸在河流里的玛尼石叫水玛尼。潺潺的流水,抚过刻在石头上的经文,仿佛把真经吟诵了一遍又一遍。连水声也变得神圣。在异乡的梦中,我耳畔也会回想起这水声。那是玉树在呼唤。清澈的水面投下的倒影,就像两个我,借助一面时光的镜子重逢。

11曾经和石刻艺人聊过天。他们说,就像人长的漂亮一样,刻在玛尼石上的经文必须精致而美观。无穷尽的石头来自上天的恩赐,是有灵性的,能往这种石头上刻经无比荣幸,一定要尽可能做的更完美,因为不仅为自己,也在为别人祈福。

12十年前离开玛尼堆的那一刻,我想起了他们说的这段话。他们是我的乡亲,祖祖辈辈生活在玉树,以刻玛尼石为生。他们不曾有机会像我这样走出玉树,见识外面的世界,却在这叮叮当当反反复复的镌刻里,悟到质朴的真理。人生仿佛是一座玛尼堆,每一段经历,就好像是在一块玛尼石上刻字。一笔一划,一定要尽可能更完美,因为人生就像刻玛尼石,刻上便不能更改,刻上便成为历史。所以,每一个现在,都必须用心去写。

13 这便是玛尼堆对我的庇护。她让我沉静,让我勇敢,让我尽心尽力地刻写我的人生。

【小题1】作者写第一段是为了
【小题2】赏析第三段加点词“符号”的精妙之处。
【小题3】为什么第五段说“那片石头是斑斓的”?
【小题4】分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对玛尼石有着非凡的感情,是因为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
B.作者离开家乡去西宁学舞蹈的那一刻,玛尼石给了她温暖和抚慰。
C.人们在玛尼石上刻经的目的是使自己能够得到庇护。
D.玉树比足球场还大的玛尼堆,是嘉那活佛一人建立起来的。
E.第11段用来插叙的手法,借艺人之口赞颂了玛尼石的神圣和美好。
F.每一块玛尼石都需要反反复复的镌刻,才能从中悟到质朴的真理。
【小题6】作者为什么以“沉默的玛尼堆”为题?联系全文做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