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表1:近三年国家旅游局关于春节假日賴酿歸市細统计表
材料二:
2018年2月8日,国家旅游局发布《2018年节假日旅游指南》,对春节假日旅游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和引导。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己成为广大群众欢度春节的重要方式,今年春节旅游市场持续红火。调查显示,2018年第-季度,我国居民出游意愿为83%,其中48.9%的游客选择在春节期间出行。从出游内容来看,研学游、海岛游、游轮游、冰雪游、乡村游等以家庭游客为服务对象的主题旅游休闲市场热度较高。而越来越多的游客更看重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对价格的敏感度趋低。
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调査还显示,春节期间具有出游意愿的居民中,有65.9%选择了国内中长线旅游,比例最高。游客选择排名前十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三亚、哈尔滨、杭州、厦门、张家界、北京、上海、昆明、成都和重庆。   
可见,南下避寒、北上玩雪仍是广大游客春节出行的重要动机。选择近郊旅游的居民比例达34.1%,表明春节期间探亲团聚,家庭短途游将升温,结合返乡客流高峰,二、三线城市商业街区、博物馆、主题公园、游乐场、动物园、庙会等将迎来大量游客。

表2:2018年春节旅游出行方式
(节选自2018年2月《南方周末》,有删改)
材料三:
春节假期虽刚结束,但各地返程客流高峰依旧持续。在最近几天,关于海南离岛“天价机票”的新闻与大量游客被“困”海南岛,相继刷爆朋友圈,引起网友们的广泛热议。
从相关票务网站查询可知,未来几天,三亚飞往哈尔滨的直飞航班最低票价为12114元;三亚、海口飞往北京的直飞航班全部售罄……从票面价格的数字上来看,被称为“天价机票”无可厚非。
所以,很多网友对干动辄万元的离岛机票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肮空公司因自驾游客无法离岛而坐地起价。但“天价机票”存在的根本原因,只是因为经济舱机票售罄。以流传最广的三亚飞哈尔滨的单程价格为例,由票务网站查询可知,动辄万元的票价均为全价头等舱、酿舱,且这一航段无论从飞行还是飞行距离均相近于北京飞往东南亚的航班,这类航班的全价头等舱价格常年处于万元左右。
从政策角度来说,此番被媒体报道的“天价机票”也符合市场价格。从2010年6月1日起,为适应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发展,民航局、国家发改委研究决定,民航国内航线头等舱、公务舱价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各运输公司自主定价。因此,航空公司在春节海南旺季售卖全价头等舱、商务舱机票也并无问题,这也符合经济学最基本的规律——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
(节选自2018年2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今年春节返方无疑是滞留海口。从大年初三开始,受十年未遇的罕见大雾天气影响,掠州海峡出现反复停航。自2015年以来,无论是旅客还是车辆运输,每年以15%以上的增幅增长,其中春节假期更是繁忙无比。交通部门根据今年节前进岛车流增量测算,海南需要出岛的车辆达到近10万辆。
本次万辆私家滞留海南,由极端天气引发,确实事出有因。海南省相关部门紧急启动一级预案,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全体公务员临时调休为游客车辆让路,尤其是在疏导游客的过程中,海南岛的众多居民和志愿者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为疏导工作献力出策,与政府部门一道投入到服务保障工作当中,让人感到温暖。
事实上,前些年春节期间,在海南的一些热门景点游客蜂拥而至,在一些通往景区的交通要道上,大堵车的现象也频频出现。依道理而言,海南是离岛,有多少车辆进入海南,港口方面能够充分掌握,这也为限流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优势。特别是,根据气象特点,琼州海峡每年12月至3月雾较多,且多为平流雾,是否应该为极端天气的可能发土留足运力余量,根据运力的余裕程度来考虑接待游客的数量,这些课题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旅游开发虽然短期内能够带来比较大的旅游消费增量,但是不是符合海南岛的长远发展?要注意到海南作为一个岛屿,生态容量是有限的。保护海南细特的生态环境是公众的期待.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和产品间样是公众的期待。   
有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节选自2018年2月《央视新闻》,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旅游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随者时代的进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选择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有不少于一半比例的民众选择了家庭自助游和国内游。
B.近三年的国内旅游市场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旅游业发展呈升温趋势,而且旅游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C.春节期间中圓众的出游内容极为丰富,旅游目的既有南下驗,也有北上玩雪,当然还有探亲团聚的。
D.春节期间外出旅游的中国民众更加注重旅游质量,对旅游消费并不是很介意。
【小题2】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海南是春节期间国内游客比较喜欢前往的旅游目的地,这的确为当地带来了比较大的旅游消费增长,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B.游客既希望能够尽情观赏到海南岛独特的旅游风景.也希望海南政府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来岛旅游的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
C.所谓的天价机票从票面数字来看的确是价格昂贵,一个原因是许多自驾游的乘客无法正常离岛,给了航空公司借机涨价的机会。
D.极端天气致使万辆私家车滞留海南,海南省相关部门紧急启动一级预案,为滞留车辆让路,海南岛的众多居民和志愿者也给滞留的游客送去了温暖。
E. 飞机上较为昂贵的头等舱、公务舱价格是由旺季的供需关系决定的,与航行的距离和时长并无太大关系。
【小题3】请指出海南岛在春节期间出现交通困难的主观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7 11:01: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都知道,地球是个大磁场。然而,地球的磁场并非亘古未有,它的南北磁极曾经对换过位置,这就是所谓的“磁极倒转”。 大多数科学家相信,地球磁场是地球内部液态铁质流围绕着地核中心倒转产生的。当地球内部的液态铁流发生某种变化时,就可能导致其流动方向发生180度倒转,从而使地球磁场发生倒转。

关于地球磁场磁极倒转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们可能是对流的偶然特性,即磁极倒转是随机发生的。假如某处的磁性小回路突然出现且稍多于他处,则其压挤到地表层的小磁场将组成反向回路。在某种情况下,可导致磁极的倒转。有人还进一步认为,这种过程的间隔时间从3万至100万年不等。发生这种情况时,地球磁场首先是完全发生“混乱”,接着是经过一万年的逐渐消失,然后又在相反方向上慢慢加强。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过程并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他们认为,地磁极的完全倒转仅需几千年就可实现。另一观点认为,地球磁场的倒转并非“随机”事件,而是有一定规律,是可以预报的。只是由于电磁现象耦合于地心流体运动的规律,目前尚未被人们掌握,以致有人认为磁场倒转是随机出现的。

两极倒转过程中磁场消失的时间共有多长,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议的焦点。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磁场消失的时间将持续几千年,在这几千年内,地球将完全暴露在太阳辐射的致命“烧烤”中。然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地球两极磁场倒转导致的磁场消失最多只会持续几个星期。

尽管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但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的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

地球磁极倒转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将影响整个自然界。专家们指出,最大的灾难莫过于强烈的太阳辐射。平时,这些宇宙射线在太空中就被地球磁场吞没了。然而地球两极倒转过程中一旦地球磁场消失,这些太阳粒子风暴将会猛击地球大气层,对地球气候和人类命运产生致命的影响。这一天如果真的到来,一些低轨道人造卫星也将完全暴露在太阳电磁风暴的吹打中,不久就会被完全摧毁。另外,许多靠地球磁场导航的生物,诸如燕子、羚羊、鲸鱼、鸽子和趋磁性细菌等,都会迷失方向。有的科学家甚至因此怀疑,地球磁极倒转曾是古人类文明覆灭的原因。

在地球磁场发生倒转直至新磁场产生之前,地球磁场的强度将逐渐减弱。正因为如此,科学家们近百年来一直关注着地球磁场强度的变化。通过数据对比,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地球磁场强度正在急剧地变弱。

【小题1】下列有关“地球磁场磁极倒转”的原因的叙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地球内部的液态铁质流发生某种变化时,就可能导致流动方向的180度倒转,从而使地球磁场磁极发生倒转。
B.假如某处的磁性小回路突然出现且稍多于他处,则其压挤到地表层的小磁场将组成反向回路。在某种情况下,可导致磁场磁极的倒转。
C.地球磁场磁极的倒转有一定的规律,即电磁现象耦合于地心流体运动的规律,只是目前尚未被人们掌握,以致有人认为磁场倒转是随机出现的。
D.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磁场消失的时间将持续几千年,在这几千年内,地球将完全暴露在太阳辐射的致命“烧烤”中。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地球磁场倒转是地球内部液态铁质流围绕着磁极中心倒转产生的。
B.地球磁场首先是完全发生“混乱”,接着又在相反方向上慢慢加强。
C.通过数据对比,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地球磁场强度正在急剧地变弱。
D.目前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地磁极的完全倒转一般需几千年就可以实现。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地球磁场磁极倒转”的后果。

同类题2

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
沈壮海
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这是历史、时代、现实多重因素促成的。
涤除仍客观存在的文化上的不自信,是一个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曾长期饮誉潮头。然而,近代以来接踵而至的外力犯侵,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在顽强抗争、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文化心理。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
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随着我们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不断恢复、增强。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这种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一方面,要引导人们克服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等非理性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强。
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要的是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
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但是,这种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接续中、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荡。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高扬,有助于我们持守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不过,现实中不同文化猛烈激荡,如果我们迎对现代的西方,只能求助于古老的传统,那即是对当代国人文化责任的逃避。当代中华民族,不能做望“洋”、望“古”兴叹者,而要有承于古、强于今的雄心和作为。
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上的自我迷恋、自我封闭,它既要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开放包容的气度。既要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作出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原创性的文化开拓,又要注重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镜鉴。
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的自觉追求。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普遍性地增进、提升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认知、理解,进而走向认同与确信,增强传承好、发展好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增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饯展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概言之,文化自信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之“知”,对近代以来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之“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知”。系统推动中国文化的社会化普及,激发普遍的文化建设的当下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我们基于时代特点、受众特点顶层规划与落地设计。同时,还需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心,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用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
(选自2017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民族振兴的进程会伴随着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但是我们仍需要通过自觉努力,深刻认识提振文化自信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魅力。
B.重新强大的中华民族,使自己的现实命运得以改变,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也使文化心理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彻底改观。
C.面对西方文化的激烈竞争,仅凭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文化自信的底气是不够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D.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应该夯实对传统优秀文化、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种文化自知的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结合历史说明了现实中文化不自信客观存在,论证了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B.文章在第三、四、五、六段中,条分缕析,阐释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C.第七段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之上,水到渠成得出了要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的结论。
D.第八段属于文章解决问题部分,重点说明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所应选择的路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当其面对外力入侵时缺乏必要的自信,不堪一击。
B.在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当下中国,只要克服文化自信中的虚骄、自负等非理性成分,就能普遍增进国人的文化自信。
C.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需要立足当下,继往开来,这足以说明文化开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文化传承。
D.文化自信力与国家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强文化自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反之亦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932年,12岁的汪曾祺小学毕业,考入高邮县立初级中学读书。小学毕业那年暑假,汪曾祺先后跟祖父聘请的张仲陶、韦子廉两位先生学《史记》和桐城派古文,获益匪浅。可以说,桐城派的古文风格影响了汪曾祺终身。
1935年夏,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取江阴南菁中学读高中。1937年暑假后,日本人攻占了江阴,江北也在危急之中。汪曾祺不得不告别南菁中学,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庵赵庄避难。半年后,汪曾祺又在准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等校辗转借读。1939年8月,高中毕业的汪曾祺和他的同学一起历尽艰难赶到昆明,报考著名的西南联合走学。最终,汪曾祺顺利考入该校中国文学系。
西南联大的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相当艰苦,但汪曾祺不以为意。这里荟集了当时国内教育界的精英,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许多人后来成长为知名的专家、学者、权威。中文系的课分必修、选修两种,讲课的都是个性鲜明学有专长的名教授,如金岳霖、闻一多、朱自清等等,他们丰富的知识和潇洒不羁的风度令同学们终生难忘。
汪曾祺读大二时,选修了沈从文先生的写作课。沈从文讲课湘西口音重,声音又低,汪曾祺却极感兴趣。他觉得自己与沈从文心有灵犀一点通,沈先生也从心眼里喜欢上这个聪颖过人的学生。渐渐地,他俩的关系变得非一般师生可比了。沈先生对于学生的习作不厌其烦地修改、评点,发现出色的就推荐到一些报刊发表。沈从文由于年轻时常常夜以继日地写作,辛劳过度,落下个流鼻血的病。细心的汪曾祺好几次亲眼见到沈先生带有鼻血的手稿,内心受到极大震动。
西南联大四年的学习结束了,汪曾祺因体育、英语不及格,只好重读一年,履行补考手续。不料他们这届学生刚读了一个学期,就全部被政府征调为译员,随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去缅甸作战。当局规定,不服从征调者一律开除学籍。对此,生性散淡的汪曾祺作出了宁被开除学籍也不当译员的选择,最终没有拿到毕业证书。
汪曾祺肄业后,***是老舍先生。能在这样一位人民艺术家的领导下工作,学习他的道德文章,实在三生有幸。老舍先生平易近人,亲切随和,时有才华的青年人也是喜爱有加,常常在各种场合称道。他预言:“北京有两个作家今后可能写出一点东西,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林斤澜……”
(选自《汪曾祺的春夏秋冬》,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先后跟祖父聘请的张仲陶、韦于廉两位先生学《史记》和桐城派古文,所以汪曾祺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桐城派风格。
B.老师沈从文带病写作以致血染手稿的精神,极大地震撼了汪曾祺的心灵。
C.汪曾祺因体育、英语不及格,只好重读一年,履行补考手续,但因为拒绝为政府当译员而失去了学籍,所以最终没有拿到毕业证。
D.在昆明北郊一所私立中学当教员的两年生涯里,汪曾祺收获了与施松卿的爱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颠沛流离的生活,养成了汪曾祺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他后来宁愿不要毕业证,也不当政府的译员。
B.沈从文从人格、文学、生活等方面对汪曾祺均有教益与帮助,这也是汪曾祺作出如此成就的一个原因。
C.全面内战即将爆发,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找工作实在太难,汪曾祺只好在创作上作艰苦探索,以获得生存条件。
D.老舍对汪曾祺做出高度评价,认为汪曾祺和林斤谰是北京最好的作家。
E. 解放后,汪曾祺参加了一系列文教工作和文学刊物编辑工作,遇到很多好老师、好领导,这进一步促进了他快速成长。
【小题3】如果分别用“冬”与”春”概括本文内容,请你指出这两个字在文中的含义并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大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全民阅读也上升为国家战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全民阅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正式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阅读这项文化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标志着全民阅读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整体布局。
五年来,各类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愈加浓厚。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军营书屋、公共图书馆、社区绘本馆,以及各类书香车站、书香公园、书香酒店、书香银行、书吧书院遍布城乡,实现了图书随处可得。为了推动农村阅读,国家开展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中央和地方投入150多亿元,在全国建成60多万个农家书屋,推动10亿册图书进农村,实现“村村有书屋”。为了推动实体书店建设,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多地开展实体书店扶持工作,累计投入资金数亿元。
五年来,电子阅读器、手机阅读APP、微信阅读、电子阅读大屏终端等成为人们的新宠;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有声阅读、在线讲故事、视频直播、网络讲述,层出不穷的新型阅读,以知识付费、体验经济新模式,俘获了许多年轻读者的心。
(摘编自徐开国《全民阅读的春天》,有删改)
材料二:
各媒介接触时长对比

(数据:《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材料三:
“轻阅读”说到底,就是一种阅读心境的解放。只有卸下包袱,灵魂才能壮游。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比故意的强迫阅读、深度阅读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所谓的“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也就是一种让“阅读”举重若轻、渗透内化的社会氛围。阅读,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内心需求,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平常。几年前,西班牙政府曾经赠送公民每人一本《堂吉诃德》,其作者塞万提斯对读者说:“就是最忙的人,读这种小说也是正当的消遣,因为弓弦不能老绷紧了不放,人是个软弱的东西,没有一点适当的松散,是支持不住的。”
(摘编自《全民阅读从“轻阅读”开始》)
材料四:
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更进一步,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即读懂一本书中的每个章节;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所有。相比主题阅读,篇章和书本层次的只能算零散阅读。果真能完成这样有效的主题阅读,你自然会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而主题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更像在研究。
(摘编自《从鸡汤到家园有多远》)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图表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我国国民的传统媒介阅读时长增长不明显,其中图书阅读时长有增长,报纸、期刊阅读时长均有下降。
B.与上年相比,2016年我国国民接触新兴媒介的阅读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减少。
C.2016年,我国国民各媒介阅读时长比上年总体上有所提升,方式不同,但从整体上看,国民对阅读更加重视了。
D.2016年,我国国民使用手机阅读的时长比上网、图书阅读增加的多,说明年轻一代已成为我国国民阅读的主力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更加重视全民阅读,把全民阅读提升为国家战略,全民阅读在近五年来得到长足发展和提高。
B.全国各地开展的各种阅读活动、全社会阅读氛围的浓厚等都说明要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必须举办各类阅读活动。
C.书屋的建设、实体书店的发展都表明我国已经把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并进行了整体布局,体现出国家对阅读的重视。
D.数字阅读成为人们新宠,有声阅读、视频直播等新型阅读得到年轻人认可,这说明全民阅读应向新媒体阅读方向推进。
【小题3】你对如何更好的开展全民阅读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活的陀螺
金克巴
⑴我不揣简陋地认为陀螺没有灵性是不对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事物无论多么卑微,都有可能涉及宇宙的奥秘,是无数因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现在,我是一只陀螺,我在南方旋动,一粒小石子的使绊,也会让陀螺踉踉跄跄。
⑵十一月底,我黯然辞职。
⑶现在我有充沛的时间利用好自己的出租屋,一想到自己竟然能够尽情享用一个月的时间为自己打造一个读书之境,就没有什么值得让我顾影自怜的,那些光阴相当于蜉蝣的若干个世纪呢。我把出租屋改造成简易书房,闭门不出。卡夫卡说,我们需要的书是一把能够劈开生活冰海的利斧。阅读会获得一种力量,当我们走向大海,汹涌的海水就从海底深处让开一条道路。
⑷在小莫的记忆里,阅读是学生时代的事物。五花八门的新闻渗入人体,以特有的方式将人腌制起来。小莫的业余生活被电视里五光十色的节目所占据。她开始跟我揶揄一番:
“真后悔年轻时读过许多闲书,不知读到哪儿去了,反正一点都记不得,譬如那本巴黎什么来着……”
⑸“《巴黎圣母院》。”
⑹“以前读过,现在彻底想不起是蚂蚁还是蟑螂在书页上爬来爬去。”
⑺小莫对书香世界的逃避和蔑视,是她的阅历和逻辑思维上结出的一枚坚果:致富能力跟读书成反比,书读得越多赚钱能力就越弱。
⑻许多人心目中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包括我的同事小莫,她家里应该也有一个哪怕仅仅当作摆设的书房,她一次次置身其间。尽管随着年龄渐长,对她来说阅读是没落世界的一道影子,但她依然不会感到跟书籍待在一起是一种羞耻。
⑼这些年来我曾精心策划过几出“苦肉计”,一旦倍感挣扎无力就壮士断腕,从那个让自己身心交瘁的地方逃走。
⑽小时候我喜欢圆形玩意儿:骨碌碌地玻璃珠子,圆圆的乒乓球,聚焦阳光让纸张蹿起火苗的凸透镜,用轴承做成的简易小推车,用木头劈成的陀螺。圆形的物什总是掳获孩子们的心,让自己成为小小宇宙的中心,行星一样闪烁的目光则绕着它旋转。孩子们在晒台上打陀螺,麻绳鞭子抽得啪啪直响,抽得地面光溜溜的像扫帚扫荡过一番。陀螺快要停下,在地上踉跄转动,似停未停,这时候任凭你徒劳地挥动鞭子,它干脆赖在地上不肯再转。站在旁边的腊狗叔早就看得手痒痒的,他迫不及待地夺过鞭子。腊狗叔三十好几,光杆司令一个,在我们村只要没娶媳妇就只能算个娃娃头。他凭借一人吃饱全家不饥的优势,成天在村里厮混,玩转大人小孩两拔人群。那时候传统村民的生活圈子不出方圆十里。腊狗叔的生活就像有趣又无奈的陀螺,在村里转来转去。
⑾上个世纪最后十年,传统的农耕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嬗变,生活的陀螺不再紧紧围绕祖辈赖以生存的一亩三分地旋转。人们纷纷沿着村前的田间阡陌走出去,土地的深情再也不能挽留离开的脚步。留守者成了特立独行的英雄,赤手空拳守护传统的农耕生活。
⑿二十四节气的小雪,阴雨绵绵。我来到十字路口,在沙井南环路学府雅苑下车,踅入一个老工业区。我在那里找到一份工作,厂房看上去很简陋,踏入并不敞亮的老厂房,才觉得自己的第一印象有偏差。三楼写字楼装修得另有乾坤,走进去是面积不大的小厅,像一个温馨的吧间。
⒀在工厂一墙之隔马路上,我有时看见一个无家可归的智障人士,年纪介于三四十之间,只见他形容枯槁、虬髯凌乱,像国画里落拓不羁的隐士。他总是仰起头,并不在意络绎不绝的行人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只一味沉湎在自己虚拟的情境之中。早上我去上班,他正蹲坐在电话亭里,叽里呱啦说个不停。他在自编自导的戏里不断变换语调,并佐以表情,仿佛同时扮演不同角色。我确信人类的命运是一个整体,个体的命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⒁那些天,南方的天空下总是湿漉漉的,漫天都是迷迷蒙蒙的毛毛雨,我的脸上肚子上有一种潮湿的感觉。待在出租屋里,心里的茎蔓始终在蔓延,在探寻着什么——转动的陀螺用它的尖锥承受希望的旋转,心灵被啃噬的同时也感受着小小的幸福。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
(1)小莫对书香世界的逃避和蔑视,是她的阅历和逻辑思维上结出的一枚坚果
坚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动的陀螺用它的尖锥承受希望的旋转,心灵被啃噬的同时也感受着小小的幸福。
啃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10)(11)段,作者笔下的“生活的陀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题3】作者在文中详细描写无家可归的智障人士,有何用意?
【小题4】结合文中小莫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