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香雪用四十个鸡蛋加三十里夜路换来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你认为值得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0-27 07:45: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李北方
①有些科学的支持者不甘于坚守科学的边界,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认识,这种倾向被称作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轻慢态度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某些知识分子的身上变本加厉地延续下来,他们挥舞带有科学标签的大棒,一切与现代科学不相兼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如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都可能遭到攻击和打压,被冠以“不科学”或“伪科学”之名。学者江晓原认为,称这些人为科学主义者是不准确的,把他们叫作“科学麦卡锡主义者”可能更恰当。
②科学是靠其研究方法而获得认证的,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中医,便可知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并不是科学方法。经典中医的学习靠的不是在实验室里拿小白鼠做实验,而主要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和领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不可实证的,如解剖学并不能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在,但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的针灸却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中西方广受欢迎;中医处置更多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的整体把握,治疗方式故而是难以复制的。中医的精妙正是体现在对看似相同的病症的不同处置方法上,如1957年北京流行乙型脑炎,名医蒲辅周先生治好了167例,共使用98个不同的处方。
③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当中医面临这样的挑衅时,且让我们回到现代科学的定义,必须说,中医不是科学,它是非科学,而不是“不科学的”,更不是什么“伪科学”。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在它的面前,科学应该止步。
④可惜的是,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如今的中医支持者在面对“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大棒时缺乏自信,往往陷入了被迫证明中医是科学的境地,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科学霸权地位。很多中医支持者没有认识到,捍卫中医最好的方式不是将中医和科学扯上关系,而是在中医和科学之间划清界限。
⑤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但相信通过科学获得进步,而且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边界。科学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正如它不涉及终极关怀,不能赋予人生意义。在科学不能解释的领域面前,它应该停住脚步,而不是企图攻城掠寨。一个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必然反对将科学意识形态化,摒弃作为利器使用的“伪科学”的说法,用更加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   
(选自2016年第1期《国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麦卡锡主义者”挥舞带有科学标签的大棒,攻击和打压一切与现代科学不相兼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B.作者认为,中医不是科学,它是非科学,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
C.如今的中医支持者因为缺乏自信,在面对“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大棒时,往往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而自证其科学性。
D.真正的科学精神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边界,知道科学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在科学不能解释的领域面前停住脚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出“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概念,并指出了其攻击打压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现象。
B.第②③④段,通过中西医的比较,阐述中医是“非科学”而不是“不科学”或“伪科学”,并揭示出中医比西医更能对症下药。
C.第⑤段,总结全文,推出结论: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应该用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
D.文章的论证结构周密严谨,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小题3】下列关于中医和西医的不同之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对人体的认识理解方面,中医依据民族传统,西医依据解剖事实。
B.在学习方法上,中医主要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和领悟,西医是实验。
C.在治疗方法上,中医更多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整体把握作针对性处理,西医以规范划一的科学化方式处理。
D.在现实处境上,中医处于弱势地位,西医处于霸权地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到西周中叶,形成了覆盖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的礼乐文明。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产生儒家学说的母体。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数千年的中华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只有根植于礼乐文明的地基之上才能根深叶茂,焕发出勃勃生机。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之情。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指出礼乐是以人的真诚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走向形式主义。他同时又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以礼为仁的前提。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互为前提。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从实践工夫而言,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但儒学是知行合一的工夫之学,因此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非仅仅满足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爱好,而是为了通过揭示礼乐文明的精神,重振礼乐文明的生机。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中华礼乐文明以天为最高神明,其他各种自然与社会要素均被整合到天命和天道信仰之下,这种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内涵的天命和天道,是任何文化与信仰都不能否定且必然包括的。同时,儒家崇尚和而不同,反对单方面的强制,这打开了与各种外来文化沟通融合的大门。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但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方面,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被长期激进的反传统摧毁;另一方面,儒学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远。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儒家义理的哲学化其实是儒学在社会层面被否定和解构之詹的必然选择。而一旦脱离了与生活的联系,丧失了儒学思想借以栖身的礼乐制度,儒家也就从一种以天下体系为特征的文明形态,异变为一种只能满足少数人形而上学思辨兴趣的哲学理论,儒学本身也就丧失了其平治天下的恢宏精神追求,此种追求本来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神魂所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建礼乐文明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当然,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在此前提下,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的人伦规范,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成于西周中叶的礼乐文明孕育了儒家学派,为儒学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
B.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学知行合一的特点,但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
C.孔子创立的儒学,与近代哲学化后的儒学,虽有相似之处,但功能与价值大不相同。
D.儒家的核心思想赋予了中华礼乐文明巨大的包容空间,使它能够涵融各种外来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礼乐文明的形成过程,然后论述它对儒学和外来文化的“母体”意义。
B.文章三处引用孔子的言论,简洁精当地揭示了仁和礼之间互为前提、相互成就的关系。
C.文章剖析了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为揭示孔子创立儒学的目的奠定了基础。
D.文章指出近代传统儒学向哲学转化的利弊,并揭示了产生这种转向的社会根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春秋时期没有出现礼崩乐坏的状况,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学就不会建立起来。
B.孔子认为礼乐应根植于人的真情,这表明他对周礼中的形式主义弊病持反对态度。
C.如果礼乐制度在近代没有被摧毁,那么儒学平治天下的精神追求就不会丧失。
D.让儒学重新融入社会基层,成为百姓日用人伦规范,是礼乐文明得以复兴的关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三一八”惨案七十二周年祭
那一天,阳光如此灿烂。那一天,人潮如此汹涌。那一天,青春如此妩媚。那一天,枪声如此清脆。
七十二年了,岁月无声无息地过去。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一天之前,有比这一天更沉重的记忆;在这一天之后,也有比这一天更沉重的记忆。于是,我们忘却了这一天: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
三月十八日,是一扇透出微光的窗户。
刘和珍,一九零四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自幼丧父,家境清贫。我可以想见你的勤劳,你高超的针线与厨艺,你与母亲相依为命,你在一盏如豆的灯下读书到天明。一九一八年,刘和珍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女子第一师范学校,担任校刊《江西女子师范周刊》的编辑。我在图书馆找了好久,也没找到你的文章,但我猜想,你的文字必不同于卓文君,不同于薛涛,不同于袁枚的女弟子们。蕴藉中有锋芒,温婉中有热情,一九二三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不久,转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鲁迅先生的印象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然而,子弹却不会还报你以微笑。一颗子弹从你背部入,斜穿心肺。你才二十二岁。
杨德群,一九零二年生于湖南湘阴县。一九一三年考入湖南女子师范学校,深受杨昌济、徐特立的赏识。一九二四年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一九二五年到北京求学,先考入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入女子师范大学。我想,你的案头一定放着《娜拉》,放着《狂人日记》,放着《新青年》,放着《新潮》。然而,潮已落,新已变旧,你愤慨地说:“处在这个内敌外侮交相逼迫的次殖民地之中国,倒不如死了干净。可是,我要死,也要先炸死几个卖国贼才甘心。”你仿佛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江湖女侠的转世。当刘和珍中弹后,你想去扶起她,弹从右肩入,穿胸偏右出。你倒下了,但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你的头部和胸部猛击两棍。二十四岁的你殒身不恤。
如花似玉的年龄,诗与歌的年龄。你们如此平凡,以致我想找一点更为鲜活的资料也未能如愿。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恋爱过或者正在恋爱。我想,你们收到男孩子的情书时一定脸红心跳,你们去约会前一定不忘在鬓角插上一朵栀子花。你们读《伤逝》,为子君的不幸而流泪。你们除了校服以外,也喜欢鲜艳的旗袍。你们在宿舍里,制造着女孩子的秘密,同学亲如姐妹。你们到北京才一两年,还没有吃够冰糖葫芦,还没有看够香山的红叶,还没有听够飒飒的风声。你们原来以为,古老的北京城一团和气,就像北京腔一样平缓悠长。那一天,你们放下那本没有看完的书,小心地折个角,想:回来再接着看。三三两两地,你们上路了。
母亲还在遥远的家乡等你们归来,等你们静静地伏在膝下。最后一封家书还没寄出,最后一句是俏皮的笑话。你们抬着头,蹦蹦跳跳的。你们与我同龄,还是孩子呵。三月早春,北京的天空中飞满各式各样的风筝。冰刚化,草刚绿。风沙很大,扑在你们娇嫩的皮肤上。谁会想到呢,枪声在风中响起来,你们吃惊地看着士兵举起枪,你们举着小旗的手捂住突然喷血的伤口。你们还来不及奔跑,白色的围巾已然飘落。你们呼叫着同伴的名字,却没有回答。
鲁迅先生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你们喜欢读先生的文章。先生写道:“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七十二年之后,我读先生的文章,看你们的照片,流自己的眼泪。这泪与你们的鲜血相比,该是怎样微不足道啊。活着或者死去,已然不是一个问题。
七十二年过去了,保存下来的只有文字和图片,我的案头,一片狼藉。我听见了枪声,看见了鲜血,红色的大地与蓝色的天空,黑色的军警制服与白色的学生装,悠婉的鸽哨与短暂的枪声。那一刹那,我已经死过,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那一刹那,我重新复活,在你们的血泊中前行。我知道,你们的眸子注视着我,你们将为我祝福。
(选自余杰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有删改)
【小题1】本文和《记念刘和珍君》一样,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你们如此平凡,以致我想找一点更为鲜活的资料也未能如愿。
(2)母亲还在遥远的家乡等你们归来,等你们静静地伏在膝下。
(3)七十二年之后,我读先生的文章,看你们的照片,流我自己的眼泪。
【小题2】“那一刹那,我已经死过,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那一刹那,我重新复活,在你们的血泊中前行。”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已经死过”,又为什么说自己“重新复活”?
【小题3】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用“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个细节描写突出刘和珍的美丽、温柔和善良。本文中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点的?作者这样写还有什么目的?
【小题4】本文在第三人称叙述中穿插了大量的第二人称叙述。这样变换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70年历史的北京新华书店有了新动作
——花市书店24小时营业了
本报讯  位于西花市大街134号的新华书店花市书店,前天深夜第一次亮出了24小时书店的招牌,工人们有的忙着装灯箱,有的在调换书架。10月1日零时,有近70年历史的北京市新华书店,将迎来首家24小时书店开张的时刻。这也是继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中国书店雁翅楼24小时书店之后,北京第三家24小时书店。
昨天刺眼的阳光下,书店大门上新贴的红黑色“新华时间”标志尤其显眼,有着历史感的毛体“新华”二字和时钟相互配合,似乎在暗示一家老店在全新时代的与时俱进。
步入店内,书店的灯光变明亮了。原本径直往里摆的好些书架不见了,而是换成了多组样式简洁的桌椅,旁边还有高大养眼的绿植。桌椅旁边,一个漂亮的水吧已开始上岗,咖啡、饮料、简餐、点心全部摆放齐整。
读者武伟杰是一位翻译,以前来这家书店看书,一律席地而坐,“我这两天每天都会坐在桌前,读半小时书,再去上班工作。”她翻了翻手中的小说《溫柔之歌》说,“这本书已经快看完了”。
在谈到这些变化时,新华书店花市书店经理韩建胜说,花市书店只从细节上进行了调整,更换成LED节能灯,提高了亮度,减少了书架,给读者提供一个100平方米的休闲区域。目前图书品种在6万种左右。为了让夜间购书、选书的读者更加方便,书店这两天还更换了50个书架,新制作了200个图书分类标志。
这家24小时书店共有1300平方米,白天一层二层全部开放,晚9时后二层的教辅书专区将不再开放。北京市新华书店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秦辉说,我们不是简单地将营业时间延长,光这样做我们认为意义是不够的。书店将利用休闲空间,举办英语派对、新书沙龙、读书会等,夜间则放电影。日后,这家24小时书店还将根据读者体验,不断调整图书品种、书架摆放、活动安排等。
新华书店花市书店前身为北京市教育书店,店龄三十多年。这家书店在1995年、1996年一度成为北京最大的书店,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
开办24小时书店,意味着老新华人理念的全新蜕变。对老新华人而言,从来以书店图书特别丰富为傲,一进门就是书山才叫棒。但现在不同了,一切以读者体验为重,“为了让读者留得下,坐得下,咬牙也得把这地儿腾出来”。在新华书店首个水吧工作的刘师傅当了二十多年书店营业员,以前是和书打交道,现在改和咖啡打交道了。为了让每一杯咖啡都有好口感,她接受了整整一个月的培训。
“我们要把24小时书店办成读书人的港湾,办成城市外来打工者的文化驿站,让城市的夜晚充满温馨与温情。”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董事长李湛军透露,发行集团还将在北京陆续开办几家24小时书店。
“24小时书店绝不是将营业时间延长那么简单,更应该考虑它的功能开发问题,让它成为引导北京文化夜生活的心灵港湾。”李湛军表示,即便24小时书店面临盈利难的问题,他们还可以通过书店多元业态、文化场景业态的开发扩展盈利面。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段点出北京市新华书店将迎来首家24小时书店这一内容,从而概括了消息的主要事实。
B.位于西花市大街的北京市新华书店花市书店有了新动作,这些变化让读者感觉到更加方便。
C.老新华人以前以书店图书特别丰富为傲,但现在需要转型,他们一时难以接受角色的转变。
D.新华书店发行集团领导表示还将在北京开办几家24小时书店,可以通过书店多元业态开发等扩展盈利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北京新华书店花市书店在10月1日这天开始24小时营业,但它并不是全国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
B.北京新华书店花市书店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曾经连续两年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书店。
C.现在的24小时新华书店与以往的不同,现在要一切以读者体验为重,尽力让读者坐得下,留得住。
D.新华书店如果只是将营业时间延长,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关键是要考虑它的功能开发问题。
E. 本文引用了大量的有具体姓名、职务的人所说的话语,从而体现了消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特征。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北京新华书店有了哪些新动作。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王则柯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等,他们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当年在中国一个盆地省份发生的故事,又在全世界范围内复活了。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私人金融活动继续发展,逐渐演变成前现代形式的银行。
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走到了前头。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但是“钱”方便到可以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即1997年以来人们谈虎色变的金融危机。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出,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索罗斯们就是这样,在制造泡沫和破灭之间逞能。他们有资金,有手段。短期流动资本大进大出,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是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几万元的价位。钱啊钱,认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一个大国,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而且一旦形成优势,将长期发挥作用。靠这种“国家增长能力”的依托,钱,才真正成为有源活水。
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固然曾经推动并且继续推动历史的发展,但是,这种追求需要必要的制度来规范。历史和现实都让我们看到,对钱和财富的追求也带来了以权谋私等许多丑恶的东西。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变异,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小题1】简要概括人们对“钱”的追求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6分)
【小题2】文中举索罗斯和“疯狂君子兰”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小题3】结合全文,简析用制度来规范人们追求金钱行为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