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展览赛事的活跃,是新时期书法发展的重要特征。展览不仅提升了书法的社会地位与民众关注度,也极大地激发了书法爱好者的学习热情。在展览的推动下,书法从传统文人闲暇之余的雅玩清赏逐渐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从书斋走向展厅。这种变化,不仅仅意味着空间的转换与形式的改交,书法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展览赛事的推动下,书法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书法发展仍然存在明显的偏失与缺憾。
书法创作过去是一种私密的书斋艺术,更多体现的是纯粹的个人审美认知与艺术趣味,记录的只是书家日常的书写体验,个人化的自娱自乐色彩农厚。而如今,书法与公共展览紧密相连,随着展览赛事的频繁举办与艺术市场的升温,书法展逐渐成为检测书家艺术水准,衡量书法作品价值,引领书法创作潮流的“风向标”。参展、获奖、成名被热衷此道的书法创作者视为艺术创作的第一要务,已直接影响书家书法创作取向与价值评判,其明显表现在书法创作以展厅效应、流行时尚、评委喜好等非艺术因素为标尺的“展览体现象”应声而出,“民间书风”“明清调”“流行书风”“二王贴学”“获奖体”“评委体”,闪亮登场,一哄而上,作品风格趣味、形式设计倾向性、模式化趋同,不少展览作者在纸张、用色、裁剪、拼贴上无所不用其极,对作品外在形式的考究远远重于作品内在品质追求,形式炫人耳目而内涵贫乏者多。
流行跟风现象导致许多展览作品给人似曾相识甚或千人一面之感,书法家个性意识与独创精神被无形的展赛之手不断消解。从传统文人书斋式的自娱书写与私密性展示交流,转向大众公共空间的展陈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书法的形式能量、交流空间与展示效应,展览介入书法是不可回避的趋势。就展赛对艺术传播交流推动而言,展赛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竞技模式;从展览作品所呈现的问题来看,如何利用好展赛舞台,规避各种自觉不自觉导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既是对创作者艺术觉悟的考验,也是展览主事者必须认真应对的课题。
当代书法创作中出现的这种现象与状况并不意外,从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当代书家面临消费时代种种诱惑,容易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自我,“朝学执笔,暮夸其能”。对待艺术、对待传统,不少书家仍然缺乏敬畏之心。当前艺术市场的活跃,为书家以艺术创作获取经济回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而职位、名望等非艺术因素对书法艺术市场价值的影响,则引发书家、书友对名利强烈的欲望与追求,热衷名利、自我炒作者不乏其人,浮躁心态蔓延,自与风流蕴藉之气无涉。当代书家唯有摆正心态,以道义、清简、虚旷为怀,挣脱名利物欲诱惑与牢笼,潜心创作与学术研究,方可期以大成。
(节选自蔡清德《光明日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书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展览的推动下,书法从传统文人闲暇之余的雅玩清赏逐渐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这使得书法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
B.因为书法展览的推动,导致当前书法发展状态呈现两面性,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又存在明显的偏失与缺憾。
C.书法创作在过去具有深厚的个人化色彩,是一种私密的书斋艺术,更多体现的是纯粹的个人审美认知与艺术趣味。
D.现在的书法与公共展览紧密相连,某种意义上说,书法展览就是检测书家艺术水准,衡量书法作品价值,引领书法创作潮流的“风向标”。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前,参展、获奖、成名等因素直接影响书法家书法创作取向与价值评判,“展览体现象”的出现,就是显著表现。
B.书法展赛事在不断消解书法家个性意识与独创精神,展赛中流行跟风现象导致许多展览作品给人似曾相识甚或千人一面之感。
C.从展览作品所呈现的问题来看,书法家必须要单独面对如何利用好展赛舞台,规避各种自觉不自觉导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问题。
D.如今引发书法家对名利强烈的欲望与追求的直接原因是不少书法家对待艺术、对待传统仍然缺乏敬畏之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展览赛事的活跃,提升了民众对书法的关注度,促进书法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书法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B.“获奖体”“评委体”等书法形式的出现,意味着书法创作有了模式化倾向,书家对作品外在形式的包装注重度高于内在品质的追求。
C.传统文人书斋式书写转向大众公共空间的展陈与传播,扩展了书法创作的形式范围,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D.在当代书坛不良现象的影响下,书法家不注重作品内涵,在诱惑丛生的市场经济面前又缺少引导,自然会迷失自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4 10:05: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面具

魏炜

海森是一个二流演员,他的经纪人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大富翁费德诺聘请他去给父亲老费德诺演场戏。老费德诺病重住院了,费德诺先生本该在医院里陪着他,但费德诺先生很忙,根本挤不出那么多的时间。但他又怕这事传出去会败坏自己的形象,这时他就想到了和自己长得很像的海森。

海森是个演员,经过两天的练习,已学得惟妙惟肖,就连费德诺先生本人也分辨不出来。再戴上根据费德诺先生的面貌特制的橡皮面具,简直就是费德诺先生再生了。他就和费德诺先生签下了合同,正式演出了。

第一次走进病房时,海森还有些忐忑,他老老实实地坐到床边。老费德诺先生看到他到来很高兴,絮絮叨叨地说起了他童年的趣事。海森不敢搭腔,只是在一边不时地应和一句,或是笑笑。但老费德诺先生似乎已经很满足了,脸上一直带着微笑。海森看规定陪护的时间到了,就站起身来。老费德诺一把拉住了他的胳膊,乞怜地望着他,“再陪我一会儿吧,我知道你很忙,但我真的想跟你再说说话呀。好吗?”海森看到老人眼睛里那份热切的期待和隐隐的凄楚,不忍拒绝,就又坐到床前。老费德诺先生又说了10分钟,这才和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并热切地要求他明天准时赶过来。

一出医院,经纪人就递给他一张支票,海森高兴地收起了支票,这时,过来一个年轻人,声称是《太阳快报》的记者,听闻费德诺先生放弃了很多生意,每天都赶到医院来陪伴父亲,很是感动,特地来采访的。

海森不愧是一个演员,很快就酝酿出了情绪,来了一个现场表演。他诉说了自己对父亲的爱,诉说了父亲对自己的好,说到动情处,还流下了几滴眼泪,感动得记者眼圈儿都红了,不失时机地给他拍了一张大特写。

第二天一早,费德诺先生就打来了电话,说《太阳快报》登出了那篇专访,非常精彩,有很多人打电话对他表示敬意,还有几个合作伙伴要尽快跟他签订供货合同。他要提高付给海森的酬金,还要把合同期延长。

之后,海森继续如约赶到医院,慢慢地他不仅听老费德诺先生说话,还给他讲些笑话。老费德诺经常笑得前仰后合,像个孩子一样兴奋。

这天下午,海森像往常一样赶到医院。老费德诺脸色很不好,主治医生告诉海森,老费德诺的血液化验中发现了一种病毒变异。这种病毒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药物可以抑制它,它会要了老费德诺的命。

海森立刻给费德诺先生打了电话,通报了老费德诺的病情,恳求他抽出一些时间到医院去陪陪老费德诺,这可是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了。

费德诺连连推辞:“我没有时间,希望你能多陪陪他,我可以给你更多的钱。”

海森生气了:“费德诺先生,在你的眼里只有钱吗?他是你的父亲,他现在需要你。”

费德诺也生气了:“不用你来教训我,我知道该怎么做。请你按照合同做,不然……”他话里的意思很明白。海森将面临巨额合同赔款。

海森给气病了。医生对他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海森开上了玩笑:“你不会是说在我的血液里化验出了变异的病毒吧?”医生点了点头。海森猛地一惊,愤怒地吼道:“费德诺,这个混蛋,他骗了我!他是制药公司的老板,是赫赫有名的病理学专家,他一定猜到了老费德诺身体里的病毒有传染性。这个混蛋,他让我替他得了病!”

第二天下午,又到了他该去陪伴老费德诺的时间。他本来已经恨透了费德诺,下定决心不再替他装下去了,但时间一到,他就再也坐不住了,还是悄悄溜出医院,换上了行头,戴上了面具,赶到了老费德诺的病房。

老费德诺躺在病床上,有气无力地对他说:“我以为你不会来了。”

海森笑了:“为什么不来?我听到了好几个笑话,一定要讲给你呢。”

老费德诺欣慰地望着他,点了点头,眼睛里竟闪烁着泪光。他一挥手,从门外进来两个年轻人,他们是老费德诺的律师。老费德诺对海森说:“先生,请告诉我你的名字。我已经立下了遗嘱,要把财产全部转给你。”

海森一愣:“你早就看出了我不是你的儿子?”

老费德诺点了点头,目光中满是辛酸:“儿子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装在了我的脑子里。自打你一进门,我就看出你是假冒的了。但我很喜欢你,孩子。你给我带来了快乐,我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我每天都在盼着你来呢,就连那个可怕的病毒,也被你的快乐赶跑了。我真要谢谢你啊,孩子。”

海森更是惊愕了:“你都好了?那,那个病毒……”老费德诺得意地笑了:“那是我和医生合演的一出戏,就是要考验考验你,我的孩子。”

海森心下一松,伸手准备去揭下脸上的面具。

老费德诺拦住了他:“别揭掉它,孩子。”

海森愣住了:“你都知道我是假冒的了,我还戴着它干什么呢?”

老费德诺痛苦地摇了摇头:“你就给我留下这最后的一点儿希冀吧!”

海森点了点头,重新又把那个费德诺的面具戴好。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森的经纪人介绍他去替代富翁费德诺陪护他病重的父亲,他很卖力地模仿费德诺,并在陪护的时候用尽各种笑话取悦老费德诺,这一切不仅源于他需要钱,还源于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B.小说中的标题“面具”有丰富的含义,它既是指费德诺用来欺骗父亲特制的橡皮面具,也指海森和费德诺的充满欺骗的伪善面孔,极具讽刺意义。
C.当海森被当成费德诺被《太阳快报》记者突然现场采访,海森说到了自己对父亲的爱,父亲对自己的好,感动了记者,这首先得益于他演员的身份。
D.老费德诺和医生合演的一出戏,使得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悬念顿生,同时也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
【小题2】小说结尾说到海森得知身份早已暴露,准备揭下面具时,“老费德诺痛苦地摇了摇头:‘你就给我留下这最后的一点儿希冀吧!’”这句话,既是理解老费德诺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垕注

王剑冰

①大龙山,你在中原隆起,绵延无限远,我看不到你的尽头。也许,龙亭里眯起的眼睛朝南望,就能望到你龙一样的雄姿。而在你的脚下,那个叫神垕的地方,人们利用你的特有的土质,燃烧起一条条火龙,火龙里诞生的奇妙的钧瓷,源源不断地进入大宋皇室的深处。

②我来的时候正是深秋,山上依然蓬勃葱茏,各种巨石像鳞片闪露在阳光下。我想不明白这个叫做神垕的地方,躲藏着怎样的神秘;是怎样的一种土,千年不尽,支撑了炉灶里的辉煌。

③神垕,我与你不期而遇,真的,我在车上打了个盹,一睁眼竟然就扑到了你的怀里。我已经感觉出这次抵达的幸运。那些昨日的烟尘和现实的幻象搅得我有些心神不宁。我在心神不宁中小心翼翼地走进一个个院落,诚惶诚恐地观察每一个窑址,毕恭毕敬地抚摸那些浴火而生的神物。

④钧瓷上的一束束光直接打开了我的心室,那层层开片让我有一种疼痛。大宋,你离去了近千年的时光,但是你造就的辉煌却是一直光照着历史,以致于那不屈的泥土在这里从来没有停止续写出瓷的华章。

⑤走进一条古街,不宽的街巷两边都是明清时期的老房。当地人说,你没有看见过,当年这些老房子深处,都是钧瓷作坊。早晨叮当的阳光里,一队队马帮驮着泥土柴草或者精美的瓷器踏响青石的路面。路面上,有人扛着担着做好的半成品,穿街过巷,走入各个作坊。到了饭时,男孩女孩提着饭罐川流不息地给大人们送饭。那时的神垕,就是一个大的瓷场,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在瓷场的秩序中。

⑥整个神垕依山就势错落成美妙的图景。走过一棵棵老槐、野桑和皂角树,来看那些老窑。有些窑就在半山,人住的石头窑洞,烧瓷的石头窑体,放眼是山下无尽的苍茫。

⑦每年的正月十六,火神庙开始祭火神。烟雾缭绕,旗幡飘摇。火,对于神垕是那么的重要。有钧瓷的烧造,都是火的艺术,更是火的魔术。钧瓷的图形和色彩不是事先画出,全凭窑变而成。那样,一切就全在了想象中。那是幻想与火神共同的勾画,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超越和飞翔,充满了翻空出奇的期待,异想天开的盼望。

⑧看见一个窑炉门上贴着对联:求仙翁窑中放宝,赖圣母炼石成金。当地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火的惊喜、幻想的惊喜、等待的惊喜的到来,一次次竟是那么的不容易。

⑨走进钧瓷艺术馆,就像进入了一个瓷海,我似听到叮当的开片啸闹成一片秋声。我看到形状各异的精魂在起伏腾跃,色彩的空间里彩潮汹涌。

⑩你的曲线为何这般柔润迷离?你的色彩为何这般大胆恣肆?还有你的花片为何这般勾心摄魄?经过长时间的静默与忍耐、摔打与烧灼,火给了你怎样的折磨与启发,给了你怎样的调教和灵感,使得你如此觉悟开化?历一千三百度浴火而出,每一个都成为仪态万方的精灵。

⑪神垕,你将我从喧嚣中摆渡过来,让我有了一时的安宁与沉静。尤其是看到那些聚精会神的做瓷者。

⑫竟然还有女工艺师,她们长发飘透,姿态端庄。无声的时间里,一腔热爱倾注于一抔泥土。又有人进来,流露出欣喜:看呀,她们在做瓷!

⑬声音里,你会把做瓷听成“作词”。宋瓷中闪现着多少艺术的精粹,怎么能不说她们在作词呢?是的,她们作着八声甘州,作着水调歌头,作着沁园春、临江仙、菩萨蛮,那从宋代遥遥传来的,就是一首首或婉约或豪放的美妙的宋词啊。

(有删改)

注神垕( hòu):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其地所出钧瓷凭借“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被称为国宝、瑰宝。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来组织全文,层层铺展,娓娓道来,脉络清晰,文笔细腻,显示出一种诗意典雅的审美风格。
B.第④段表达简洁凝练,“一束束光”一句写出“我”被神垕钧瓷的光彩所震撼,“有一种疼痛”则是对千年瓷器文化凋零的痛惜。
C.⑨⑩两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绘钧瓷经过摔打烧灼考验后所呈现出的绚烂色彩和生动形态,极写神垕钧瓷之美。
D.第⑧段中所引窑炉门上的对联,既表现了钧瓷烧造的艰辛不易和烧造者的期待与盼望,又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钧瓷的珍贵。
【小题2】“我”的心情从“心神不宁”变得“安宁与沉静”,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语言表达精彩,意蕴深厚,请具体加以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梦是蝴蝶翅膀

徐锦庚

“俺为理想而来。”玉国一张口,让我吃一惊:为理想挑山?

泰山建货运索道后,挑山活锐减。中天门挑山队,鼎盛时三百多人,现仅剩十余人。玉国入伙俩月,年龄最小,“挑龄”最短。

玉国姓夏,生于1982年,东平县接驾山人,初中毕业上驾校,开过货车,当过维修工、电焊工、空调工,有俩孩子。2015年冬,游玩泰山时,第一次见挑山工,就喜欢上了。两年后,终于遂愿。

“你理想是什么?”

“自由。”透过厚镜片,玉国目光淡定。光头新理,刚冒硬茬。近视700度,电焊所伤。

“挑山工自由?”

“想干就来,愿离就走。想轻就轻,愿重就重。想挑就挑,愿歇就歇。随时兑工钱,兼顾家里农活。”

午饭后,玉国送货玉皇顶,有仪器,有蔬菜,单上写九十一斤。我试了试,不太压肩,但要登山,绝非轻活。

我本想选副轻担,体验一回,犹豫再三,最终放弃。年少上山砍柴,上百斤柴担,如履平地。可是,养尊处优久了,早没这副筋骨。别说挑担登山,徒步也需勇气。这些年,十上泰山,均乘缆车。

玉国挑起担,沿山涧上行,我紧随其后。行不远,拐向盘道。

过了云步桥,玉国将担搁在护墙,脱下外套,绑在担上,掏出手机。一会儿,响起悠扬歌声,是小虎队的《爱》。他说,听着音乐,来了精神,担子也轻快了。刚来时,只会背,不会挑,练了几天,才学会。

收拾停当,玉国上路。挑山工明白,久歇无久力。这时,歌曲换了,仍是小虎队,《蝴蝶飞呀》:梦是蝴蝶的翅膀,年轻是飞翔的天堂,放开风筝的长线,把爱画在岁月的脸上,心是成长的力量,就像那蝴蝶的翅膀……

“你听!歌词多好,句句唱到俺心里!”玉国停下步,扭过身。青皮头上,闪闪发光,额头缀满豆珠。

我顿悟:他的理想,恰如蝴蝶翅膀,虽然弱小,却在飞翔!

我紧随其后,头挨脚后跟。忽然发现,他抬脚处,一串水珠,晶莹剔透,沿阶而洒。那是他的汗珠!

开山到了。抬头望去,险峰高崖,嵯峨峻拔,巨石嶙峋,苍松蟠虬,吸翠霞而天矫。

转过对松山,就是十八盘。十八盘长八百米,垂高四百米,逾一千八百级,羊肠逶迤,陡如天梯,尽头就是南天门。“仰视天门雯辽,如从穴中视天”。

玉国小憩,我挑起担子,蹒跚拾级。岂料,登不足百级,两腿筛糠,如坠重铅,胸似鹿撞,气如牛喘,牙呲眼突,腰塌力竭,身子晃荡,险些后仰,不敢造次,慌忙搁下。玉国接过担子,垂首弓背,不疾不徐,沉稳踏实。我喘着粗息,亦步亦趋,脸上淌汗,心里羞愧。

挑山有诀窍:之字行走,边道换肩。玉国却是直行。歇担时,我问其故。他说,走之字形,虽然平缓省劲,但路程延长很多,不易避让游客。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终于,南天门到了!从仰望高山,到触手可及,负重两小时,洒下多少汗水!

这天,济南到泰安,一路雾霾深锁,巨锅般笼罩。泰山脚下,仍是中度污染。然而,岱顶阳光明媚,天空透蓝,空气清澈,呼吸畅快。泰安人揶揄,出逃千里,不如登高千米。果不其然!

交货后,为赶时间,玉国两级一跨,疾步而下。我双腿发软,不敢效仿,只好碎步紧跟。行至开山下,邂逅王荣泉。他是玉国工友,也是刚交货,捎回一段护栏。

王荣泉四十八岁,岱岳徂徕人,十八岁上山,已挑三十年。在“现役”工友中,“挑龄”最长。

“你喜欢这活?”

他笑了:“不喜欢,能干三十年?”

也是。没人强迫,自觉自愿,劳累筋骨,蜗居工棚,吃煎饼,啃咸菜,一干三十年,足以说明一切。

“为啥喜欢?”

“自由呗!农闲时来,农忙时走,不耽误农活,还可挣俩钱。”

答案惊人相似。然而我想,自由需付代价,理想更须力行。

“除了自由,还有啥?”

“自豪。”王荣泉头一扬,“俺也是泰山建设者!”

我肃然起敬。

告别泰山,回眸远望,蓦然发现,十八盘上这群背影,不正是行走的脊梁吗?

(选自《行走的脊梁(逐梦)——泰山挑山工纪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俺也是泰山建设者”,读者从这句话中能够感受到一代挑山工在平凡劳作中的自得之乐和不畏劳苦、奉献青春的家国情怀。
B.文章始终以“我”和挑山工的对比为主线,通过“我”不胜重担与“玉国”负重步稳的不同表现,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C.“果不其然”,作者借“泰安人揶揄”来表达情志,含有一种对环境污染的忧思,但主要是表达对泰山顶环境的赞赏和登顶之乐。
D.本文记述了挑山工艰苦而快乐的挑山片段,但并没将这种工作过于理想化,其中那一挑一级的辛苦踏实,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小题2】作者在结尾把“十八盘上这群背影”比喻为“行走的脊梁”,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的效果

丰子恺

①艺术及于人生的效果,不外乎人们面对艺术品时直接兴起的作用,及研究艺术之后间接受得的影响。前者可称为艺术的直接效果,后者可称为艺术的间接效果。

②就直接效果而言,研究艺术可得自由的乐趣。因为我们平日的生活,都受环境的拘束,所以我们的心不得自由舒展,对付人事要谨慎小心,辨别是非,打算得失。我们的心境大部分的时间是戒严的,惟有学习艺术的时候,心境可以解严,把自己的意见、希望与理想自由地发表出来。世间常有战争的苦患,我们想劝世间的人不要互相侵犯,大家安居乐业,而事实上不能做到。于是我们就在文学中描写理想的幸福的社会生活,使人看了能共爱、共勉、共图这种幸福,如《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有人说这些文学是画饼点饥,聊以自慰而已。其实不然,这是理想实现的初步。只要方向不错,理想不妨高远。理想越高远,创作欣赏时的自由之乐越多。

③同时,研究艺术可得天真的乐趣。我们平日对于人生、自然,因为习惯所迷,往往不能见到其本身的真相。惟有在艺术中,我们可以看见万物的天然的真相。我们看见朝阳,便想这是教人起身的记号;看见田野,便想这是人家的不动产。在习惯中看来,这样的思想原是没有错误的,然而都不是这些事象本身的真相。朝阳,分明是何等光明灿烂,神秘伟大的自然现象!岂是为了教人起身而设的记号?田野,分明是自然风景的一部分,与人家的产业何关?惟有在艺术中,人类解除了一切习惯的迷障,而表现天地万物本身的真相,从而获得乐趣。画中的朝阳,庄严伟大,永存不灭,才是朝阳自己的真相;画中的田野,有山容水态,绿笑红颦,才是大地自己的姿态。我们打破了日常生活的传统习惯的思想而用全新至净的眼光来创作艺术、欣赏艺术的时候,我们的心境豁然开朗,自由自在,天真烂漫,好比长夜大梦一觉醒来,这时候才恢复到自己的真我。

④就间接效果而言,我们研究艺术有素之后,心灵受得影响,体得了艺术的精神,而表现此精神于一切思想行为之中。人生处世一味计较功利,直到老死,人的生活实在太冷酷而无聊,人的生命实在太廉价而糟蹋了。所以在不妨碍现实生活的范围内,能酌取艺术的非功利的心情来对付人世之事,可使人的生活温暖而丰富起来,人的生命高贵而光明起来。懂得了这看法,我们对于阡陌、田园,以至房屋、市街,都能在实用之外讲求其美观,可使世间到处都变成风景区,给我们的心眼以无穷的快慰。陶渊明有诗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⑤艺术生活中,视外物与我是一体的,一体则物与我无隔阂,我视物皆平等。于是禽兽、草木、山川、自然现象,皆有情感,皆有生命。画家用这看法观看世间,则其所描写的山水花卉有生气,有神韵。中国画的最高境“气韵生动”,便是由这看法而达得的,这是艺术上最可贵的一种心境。习惯了这种心境,而酌量应用这态度于日常生活上,则物我对敌之势可去,自私自利之欲可熄,而平等博爱之心可长,一视同仁之德可成。“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看似滑稽,却很严肃。

(有删改)

【小题1】文中第②段以《桃花源记》为例有何作用?
【小题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作者认为“艺术的效果”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