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13岁游学欧美和日本,先卒业于哈佛大学,又研习于柏林大学及巴黎大学等。“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16年,竟然未取一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

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为专研高深学术之机关,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通才硕学”及各种学校的国学教师,对导师要求非常高。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有点生气:“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遂被破格录用,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学贯中西,治学之广非常惊人,在宗教、史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闻名世界。他的课不单是学生来听,清华的许多教授都来听,他的好友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朱自清等也都来听,因此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他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陈寅恪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如此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呢?从他早年的留学笔记中可窥见一斑。他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在整理他留学德国期间的学习笔记时,发现他的笔记竟有64本之多。这还不是全部,许多笔记包括文稿都在“文革”中因抄家而遗失了。这些笔记内容之复杂,难以形容,可分为二十一类,其中仅文字就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一生历经忧患,遭遇世变、家变和个人病变。他先是眼盲,晚年又膑足,在“文革”中备受摧残打击。但即使这样,他晚年还完成了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在没有资料又不能涉猎其他领域的研究时,一个失明老人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写出这样的长篇巨制,真是让人惊叹。他用口述方式撰写《论再生缘》,对明末清初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著的讲述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的悲剧故事进行评点考证;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为一个被士大夫所轻蔑,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书稿完成于1964年,当时陈寅恪已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毫无疑问,陈寅恪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

(选自《国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手法,充分表现了传主陈寅恪勤勉为学、独立自由等精神和人格追求。
B.本文通过典型材料刻画传主形象。如选取陈寅恪晚年写作《柳如是别传》这一材料,既表现了他对柳如是的崇敬和褒扬,又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C.本文在叙述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一事时,直接引用了梁、曹的对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传记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陈寅恪学问的高深。
D.本文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陈寅恪因为不在意那些所谓学历,只是以一种传统文人游学的方式留洋就学,所以虽留学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B.陈寅恪国学功底深厚,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恪守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C.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既是对王国维进行褒奖赞颂,更是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座右铭。
D.陈寅恪先生一生经历多次磨难,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危难而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的作品及人品都值得我们敬仰。
【小题3】陈寅恪被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请结合文本说说大师陈寅恪在哪些方面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2 11:0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卡拉夫的梦想

初日春

我叫卡拉夫,名字听起来很洋气。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我女朋友绰号叫图兰朵,是个铁杆的歌剧迷。以前没事儿的时候,她总爱跑到国家大剧院看歌剧,关键是她从来不带我,回来以后还一个劲儿地在那哼哼,但她哼的从来都不在调上,非得把我的魂儿全都吓掉了才作罢。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的娱乐节目,她也喜欢看,看完了就笑得花枝乱颤,后来我才明白,她找到了自己的同类,那节目管五音不全的人叫“音痴”。

其实吧,这些都无关紧要,我对她最大的意见是,说好了相濡以沫,却自己跑去看演出,你说说,我能不吃醋吗?还有,让我搞不懂的是,她最近一直闷闷不乐。有烦心事儿可以跟我唠一唠啊,干吗憋在心里边呢,看她难受的样子,我心里也不得劲儿,别扭得很。

她现在就坐在我旁边,自始至终没抬头,好像我根本不存在。过去,她喜欢轻轻摩挲着我的身子,跟我说悄悄话,上来兴致了,还会捧起我的脸,亲上两口。你别想歪了,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这种方式传递情感。我得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每当她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时候,整个人都变得温柔而妩媚起来,你要知道,倘若一个女人专心地在做某一件事情,而且因此带着怜爱和慈祥,那她浑身上下都会洋溢着诱人的生动,更何况她原本就天生丽质。我每回都按捺不住心里的冲动,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可是,现在图兰朵专注地看着别处,叫我心里发慌。

我始终很自信,我明亮的双眸闪烁着一种光芒,能够穿透她的躯体,看到她的内心深处。这是我们长时间培养起来的默契。当初刚认识的时候,我就看出来了,她对我极不友好,好像跟我在一起蒙受了天大的冤屈。后来,我处处跟她作对,想尽了办法招惹她,别说,这招儿还真管用,我们就在打打闹闹中建立了感情,以至于看不到她的时候,我心里就会空落落的。

依我跟她的交往来看,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她的脾气糟糕透顶,也就是我吧,才能容忍她的乖张跋扈。可今天她到底是怎么了呀,以往遇到烦心事儿,她早就一蹦三尺高了,这样沉默让我很不适应。让我想想,难道是因为国庆放假没休息闹情绪?不对啊,她是我们队上有名的工作狂,跟她在一起,我这么棒的小身板都吃不消。或许是挨领导批评了吧,也不对,她一直把荣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生怕为自己的事儿耽误了工作。

说起这个,她曾经有段糗事儿。刚跟我认识那会儿,我就看不惯她化妆,其实是我的鼻子太尖,受不了那胭脂味儿,我冲她发脾气,她也跟我吹胡子瞪眼。到末了,领导批评她,让她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职责,得,这话真管用,打那以后,她都是素面朝天,还因为过敏生了一脸的痘痘。

话说回来,她也真是不容易,所有亲戚朋友,包括她父母在内,都反对我们在一起。可她犟得很,认准了的事儿就不认输,撞到南墙上碰个头破血流也不肯回头。现在我们是最佳拍档,是队上公认的模范标兵。

哎呀,越扯越远。言归正传。至今我还没搞清她今天犯了什么邪,我很想安慰她,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这都半晌午了,别人训练得热火朝天,她还是在发呆。不想跟我说拉倒,有本事一直端着,憋出病来可跟我没关系。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她的手机响了,我看到她有些迟疑地接听了电话。她一句话也不说,眼睛里泪汪汪的,哪个畜生敢欺负我们家图兰朵?“还是分了吧!”她说了这么一句,就硬生生地挂了电话。

哪儿能说分手就分手啊,那个小伙子对你是不错的,别再任性了,改改自己的坏脾气吧。图兰朵显然看懂了我的心思,她对我说:“卡拉夫,他说我这么拼命不值,还说这地球缺了谁都转,干得再好组织上也看不见。你懂的,我不喜欢讲大道理,我就觉得穿了这身警服就得干好自己分内的事儿,这是我的心里话……”

后半截话她没说完,我们又得出警了。我合计着回头跟她好好谈一谈,能碰上个知冷知热的男朋友不容易,要珍惜。图兰朵,你放心就是了,我绝对不会为此争风吃酷的。

差点忘了说,我只是她的战友,是一只纯种的史宾格犬,也是一只颜值很高的警犬。就要到现场了,没空再唠叨了,我得下车了。

雨后的首都北京的天空像是挂了一块鲜亮的幕布,把路边为了国庆节摆放的花篮衬得格外鲜艳。这是图兰朵下车后跟我发的感慨。她说的没错,这是个绝好的天气,只是经历了这档子事儿,她还硬撑着跟我一起出警,反倒让碧蓝的天空显得特别不真实了。

最后,我必须告诉你,我卡拉夫现在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图兰朵和她的战友们都能安生地歇上几天,也让她有机会去把那丢掉的爱情找回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图兰朵是一个铁杆的歌剧迷,可却又是一个地道的“音痴”,不仅无损于人物形象,反而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B.图兰朵喜欢轻轻摩挲卡拉夫的身子,跟它说悄悄话,甚至还会“亲上两口”,这种传递情感的方式,体现了她良好的职业素养。
C.小说结尾描写了雨后北京“绝好的天气”,“把路边为了国庆节摆放的花篮衬得格外鲜艳”,反衬出图兰朵失恋后烦恼的心态。
D.小说结尾才点明卡拉夫是警犬,却不显突兀,这是因为前文有足够的伏笔与铺垫,使读者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受。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图兰朵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以一只警犬的视角展开叙述,进而塑造了一名警察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女儿的遗产

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想躺一会,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和剩菜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我上去摸了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烫得像一团炭火,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

我将女儿抱了起来,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但她却从我的怀中挣脱下来,说:“不用了,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虚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

“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来到屋里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心里十分酸楚。

“妈,真的不用去医院,我明天就会好的……”我扭头看见女儿已靠在我的房门上,她显然已看到了我刚才的窘态,她穿得很单薄。

“快去穿上衣服,我们马上打的去!”我胡乱地将钱塞在口袋里,搀着女儿的手说。

“不,你蹬三轮车去,医院反正又不远。”女儿说着就挣脱了我的手,踉跄地走向锁在院子里的三轮车。当我蹬着小三轮在寂静的街上急驶时,身后传来她微弱的呻吟声,以前我还从来没有听见她这么哼哼过,我有点怕了。3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而去,接下来我又下岗失业,于是只得蹬着三轮车出摊赶夜市。那一年女儿还很小。也正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赶到医院挂上急诊,接下来是检查、肌注、物理降温,忙碌了一阵后,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松了一口气。值班医生告诉我,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上班后做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我感到了疲倦。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别瞎想,你肯定不是。”

“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你记住了,我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儿藏有一个布袋,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一些钱,留给你……”

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腔,我的眼睛湿了。我抓住了女儿的手,“孩子,你不会有事,因为有妈妈在。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要在一起勇敢地活下去,孩子,你记住了啊!”

女儿怔住了,她异样地、静静地望着我……好一会儿,我感觉到她抓住我的那只手有了力度,她攥住了我的三根手指头,紧紧地攥住,两颗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滚落而下。

待女儿睡着时,东方已经透亮。我来到门外,我想透口气,突然就蹲在地上号啕大哭。打丈夫去世后,多少年没有哭过了,此刻才体会到了一个无助女人动情时的哭,会是那么可怜。

第二天上午,女儿做了脑脊液检查,显示正常。接着又做了胸片检查,确诊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医生说不要紧,住院两三天就可以出院。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女儿时,她一下子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我们都哭了。

回去后,我偷偷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袋,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眼泪再一次从我的眼角滑下来。

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却是这所同样令人垂慕的军医大。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免去妈妈的负担。

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那只布袋,那是她曾经郑重留给我的“遗产”——13元。这只布袋,记录的是我们母女间那段相依为命、刻骨铭心的经历。

【小题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所叙述的故事。
【小题2】文章以“女儿的遗产”为题,又在文中反复三次出现,有什么深刻含义?
【小题3】阅读下面描写女儿神态、动作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她当时的心理
(1)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2)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
【小题4】从文中女儿身上,我们感受到那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身为人子的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对待父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礁石与灯塔——诗人艾青印象
张骥良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艾青《礁石》
读到艾青先生写于 1954 年的这首《礁石》,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油画家刘宇一先生为这位现代诗人画的半身侧像:蔚蓝色的大海上,白浪翻卷,海鸥翱翔,礁石旁的诗人,目光凝视着远方。
我第一次见到艾青先生,是在 16 年前。1980 年 3 月 5 日,那天晚上风很大,20多名诗歌爱好者早早赶到劳动人民文化宫东配殿,等着聆听艾青先生谈诗。我去得尤其早,抢占了一个有利地形,就坐在诗人斜对面,连诗人的呼吸都能感觉到。重返诗坛的诗人,精神饱满。那天晚上,围绕着诗歌爱好者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 他谈了许多。我甚至来不及抬头领略先生风采,只是带着崇敬之情,埋头记录他讲的每一句话。这次谈话后来被整理成文章收入他1982年出版的《诗论》。16年过去了,那本当时用的笔记本已经泛黄,但我一直珍藏着。
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为写《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赏析文章,我找到了诗人下榻的北纬饭店,再次拜望了这位我自小敬仰的诗坛前辈。先生一眼就认出了我,大概因为我视力不好特征太明显。我伸手到裤兜里找烟,发现自己匆忙中竟带了一个空烟盒。先生看着我站在那里的尴尬样子,笑了,顺手递给我一支“中华”。家里刚好没别人,先生执意要亲自为我泡茶,我怎么劝阻也无济于事,只好红着脸接过一杯冒着热气的香茶。从那次听先生讲诗,我已经知道他平易近人。但一个年逾古稀、蜚声海内外的诗坛泰斗,竟给一个二十出头的后生小辈递烟、泡茶,还是让我不知所措。先生的烟瘾很大,几乎是一支接一支地抽。先生每吸一支,都没忘了也递给我一支。我渐渐地忘却了拘谨,无拘无束地与先生聊起来。在烟雾弥漫的客厅里,先生把我带到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代。他带着淡淡的微笑回忆起他父母怎样听信算命先生的话而嫌弃他。而当他谈到那个叫大堰河的保姆时,他的目光和声音里包含了那样多的感激和依恋。老诗人对泥土一样朴实的保姆的朴素真挚的感情,使我默然很久。
又过了半个月,我拿着写好的鉴赏文章再次登门求教。先生认真地阅读了拙文后,认为大体还可以,只是有些话说得过了头。我看我的原稿上密密麻麻批满了字,在那些他认为说过了的地方,他都画上了粗线。他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写文章一是一,二是二,别说过头话,别人为地抬高,也别人为地贬低,要实事求是,做人也是这样。要想成为一个被人民爱戴的诗人,就要说实话,说真话, 说自己的心里话。”这一席话使我想起了先生的另一首诗《在浪尖上》。诗通篇都是大白话,但由于感情朴素真实,朗诵时一次又一次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打断。我想起我坐的这张沙发上,坐过文坛泰斗,也坐过我这样的业余作者。我想每个人都会在先生这里感受到诗与真。记得我的朋友——河南省周口地区商水县的农村残疾作者娄自立,曾跟我提起他拜望先生的情景。当他蹲着用双手搬着双脚,一寸一寸蹭进这个客厅时,先生格外热情地接待了他,满足了他的一个又一个要求,为他题字,与他合影。临别时还把自己正在使用的金笔送给他,并执意送他出大门。娄自立说起这些的时候,眼里闪着泪花。先生的确教给我很多。
这次以后,我看先生年高体弱,不便打扰,一直未去看他。1993 年金秋十月,我带着 40 多位残疾作者的共同心愿,又一次走进先生的客厅。第一眼看到先生,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先生竟已老成这个样子。他的话明显地少了,精神有些不济。我这次本来想请他为我们选编的残疾人作家诗文集《地平线的呼唤》题词。看先生这样老态龙钟,我张了好几次口都没好意思说。过了一会儿,先生的儿媳傅大姐走了进来。她向我介绍了先生的近况。老诗人自从摔断胳膊之后,尽管打上了钢筋,手还是抖得厉害,写字已经很吃力了,所以不得不放下握了半个多世纪的笔,谢绝了所有的社会活动、交往应酬。我终于不肯放弃这个机会,鼓起勇气向傅大姐转达了残疾人作者对先生的敬仰之情,简单介绍了我手里的诗文集的编选标准和过程,表示希望得到先生的题词。仅仅 5 个字的题词,加上签名和日期,先生竟写了十多分钟。看着“残月同样美”这 5 个厚重的字,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先生已老迈,但仍能简练准确地概括出残疾人文学群体与整个文学群体的关系,并形象地表达出来。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艾青先生的《礁石》,使“我”想到刘宇一为艾青先生画的半身侧像,侧像画上,礁石旁的艾青“目光凝视着远方”,说明艾青先生很有远见。
B.艾青先生在烟雾弥漫的客厅里,和“我”谈到大堰河保姆时,目光和声音里包含了感激和依恋,说明他对泥土一样朴实的保姆的那种感情是朴素的真挚的。
C.艾青先生认为写文章和做人是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被人民爱戴的诗人,就要说实话,说真话,说自己的心里话,不人为地抬高或贬低自己。
D.艾青先生自从摔断胳膊之后,写字已经很吃力了,一写字手就抖得厉害,所以不得不放下握了半个多世纪的笔,谢绝了很多的社会活动与交往应酬。
【小题2】本文主要写了艾青先生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
【小题3】简要回答艾青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年7月17日,在教育部、***尼赫鲁
材料六: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关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规范、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在《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中都有相关的数据。
B.在港澳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成效显著:简化字在台湾得到一定程度的接受,香港、澳门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人数增长突出。
C.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问题成为2016年我国语言研究第一大热点,是因为相关研究数量多,权威学者参与多,相关学术会议多。
D.云南普米族有几百人熟练使用汉语,同时母语意识也开始提高,这表明我国在通用语言推广的同时,也重视汉语方言的传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制订了计划,到2020年,我国普通话的普及率将达到80%,到时中华民族的“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将会实现。
B.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取得成功,这说明我国在语言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和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
C.语言多样性的形成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语言中保存了使用该语言族群的大量历史信息,该语言群体的分化历史决定了语言分化的历史。
D.中产兴起,“绅士”一词常出现在广告中,但是某影响较大的广告宣传语中将常用字“绅士”误为“绅仕”,这反映出某些语文知识的欠缺。
E. 新华社规定,近年来网络用语中对各种词语进行缩略后新造的词语和在“追星”活动中不按汉语规则而生造出的特殊词汇,一律不得在报道中使用。
【小题3】世界正掀起汉语热,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今人讲传统文化,往往只讲儒家文化;讲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也往往只讲儒家文化价
值体系。固然,儒家文化在漫长的2000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担当着主流文化的重任,主导
着人们的思想与实践。但是,早在中国文化的第一个轴心时代,就曾演绎过一场历时300 年之久的 “百家争鸣" 文化盛典,儒家只是其中一家。
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可归为二元结构,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与黄河、长江息息相关, 经过近万年的积淀,形成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两大系统。
远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形成了大溪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等代表性的古文化圈。青铜时代,中国文化进入成熟期。黄河文化加速发展的 同时,其重心由西往东移,即由岐西、河套一直东移,最后止步于齐鲁,成为黄河文化的 轴心之地。长江文化也在三大古文化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巴蜀文化、荆(湘)楚文化、吴 越文化,而以居中的荆楚文化为长江文化的轴心之地。最近几十年接连不断出土的简帛古 籍,也有力地表达了长江文化轴心区域的文化底气。
两种文化既有相融相长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例如,在文化标志上,黄河文化以 龙为代表,长江文化则以鸟为代表。黄河流域出士的青铜器,多以龙头为饰件,古墓壁画 人物的双目多为圆形 “龙眼”。 长江下游,早在河姆渡古文化遗址中,就有玉鸟遗存;《庄子》首篇《逍遥游》,以寓言形式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 “大鹏展翅” 。由此展示了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在思想价值层面上的差异。
青铜时代晚期,在黄河文化的轴心之地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术群体,被后人尊为圣人、 亚圣的孔子、孟子是这一群体的思想代表核心价值观是 “仁义” 。在长江文化的轴心之地 形成了另一个形式松散、思想深邃的学木群体,被后人尊为道家始祖的老子、庄子是这一 群体的思想代表,核心价值观是 “自然”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故事:“泉涸,鱼相与处 于陆,相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是孔子向老子 “语仁义” 时老子给孔 子讲的故事。短短二十三个字,道明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在思想价值层面上的差异。 黄河文化主张的生存愿景是 “相濡以沫” :当灭顶之灾来临时, 将一线生之希望留给他人,
“仁义” 关怀可谓极至。长江文化主张的生存愿景是 “相忘于江湖” :忘掉仁义,毋须关 怀,是因为人人都生活在最适合生存的环境里。前者是被动地应对生存环境,后者是主动 地开拓生存环境。汉武帝看中了 “相濡以沫” 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保护既得利益的功能作 用,遂决定  “独尊儒术” 。 “相漓以沫” , 无疑是最最核心之术。矛盾的一方既已占居 了主导地位,矛盾的另一方即 “相忘于江湖” 的思想价值观被边缘化也就成为必然。黄河 文化,从此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
二十世纪初,长江文化借助于西方文化的涌入浪潮,拉开了中国文化重心转移的帷幕。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胡适、鲁迅、瞿秋白等人,皆为长江文化圈中人。新文化运 动,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华丽转身。而儒学因 “与现代化无缘” ,注定了其在新文化 运动中被  “打” 的命运,而长江文化作为矛盾的另一方应运崛起便成为历史的必然。一个 世纪之后的今天,文化重心的现代转移已经完成。主张开拓进取,以个体发展基础上的群 体提升为生存目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长江文化居于主导地位的令天,我们并不否认 黄河文化在稳定社会、修养人性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个龙凤呈样的时代,而非有 凤无龙的局面。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构建,既是长江文化的呼唤,也是中国新文 化思想价值的核心。
今天的中国文化是昨天的中国文化的延伸,所以我们将昨天的文化称为传统文化;文 化重心的转移只是文化自身的调适与更新,而非外来文化的替换。西方文化激活了中国传 统文化中潜在的另一方,并赋予了她顺应时代的新形式新生命。中国文化重心的顺利转换 表明,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圆满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小题1】下列选项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 )
A.今人讲传统文化,只讲儒家文化,讲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也只讲儒家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担当主流文化的重任。
B.青铜时代,标志中国文化进入成熟期,黄河文化加速发展,之后其重心由西往东移,止步于齐鲁,成为黄河文化的轴心之地。
C.儒家文化的发生发展与黄河、长江息息相关,形成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两大系统。两种文化既有相融相长的一面,又各有差异。
D.在中国文化的第一个轴心时代,曾演绎过 “百家争鸣” 文化盛典,儒家只是其中一家,儒家思想并不能对人们的思想与实践起主导作用。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   )
A.黄河文化以龙为代表,长江文化以鸟为代表。 《庄子》首篇《道遥游》体现了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在思想价值层面上的差异。
B.长江文化以居中的荆楚文化为轴心之地。最近几十年接连不断出土的简帛古籍,是长江 文化轴心区域文化底气的有力表达。
C.孔子、孟子是青铜时代晚期形成的儒家学术群体的思想代表。 “仁义” 是其核心价值观。
D.黄河文化主张 “相濡以沫” , 长江文化主张 “相忘于江湖” 。 前者是被动地应对生存环境,后者是主动地开拓生存环境。
【小题3】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   )
A.黄河文化从汉武命 “独尊循术” 起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在那一时代,长江文化的思想价值观被边缘化成为必然。
B.20 世纪初中国文化完成了重心转移, 长江文化因儒学在新文化运动中被 “打” 而应运崛起。
C.今天长江文化居于主导地位,而黄河文化在稳定社会、修养人性方面也起积极的作用。
D.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文化自身得以调适与更新,在这过程中西方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