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人者,人恒爱之
——廖俊波的大爱人生
姜洁
“百佳书记国公殇,万人同哀悼逝波”“仿佛你一如既往的浅笑,春风会不停地思念你”……无数认识或不认识廖俊波的人自发通过各种形式怀念他,寄托哀思。“听闻他的噩耗像失去亲人一样悲恸。”
“爱人者,人恒爱之。”正因为廖俊波生前给予了别人太多的爱,他才会受到干部群众的爱戴。
他爱百姓——为了群众的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
钟巧珍是出名的老上访户,与邻居因宅基地纠纷长期上访。廖俊波到政和县后,多次亲自接待钟巧珍,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多次对她的信访件作出批示。在廖俊波的努力下,双方纠纷成功调解。“没有廖书记,我现在肯定还在天天告状,他是我的大恩人!”一提起廖俊波,钟巧珍就很激动。
余金枝老人珍藏着一张廖俊波和她的合影照片。2015年4月的一个下午,正在采茶的余金枝,没想到县委书记突然出现在面前。“这样的茶现在采有点可惜啊”“您估计这些茶能卖多少钱呢”……两个小时过去了,在愉快的交谈中,廖俊波既帮助年迈的余婆婆干了活,也完成了一次民意调查。
2013年5月,东洞村几个村民在村口聊天,廖俊波来了,和他们拉起家常:“最近有什么困难需要我解决吗?”村民直言,村里人喝山泉水,但一下雨泉水就变浑。廖俊波当场就给住建局负责同志打电话。两个月后,一个崭新的过滤池在山泉边建成,村民们不管什么天气都能喝上清澈的水了。
他爱干部——对干部像亲人般春风拂面
早年,余道宗的女儿突发疾病,他却凑不足手术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廖俊波带头拿出一个月的工资。在他的带领下,其他班子成员纷纷慷慨解囊。手术如期进行,余道宗的女儿很快痊愈,如今已经考上了大学。
魏万进回忆起和廖俊波共事的情景,泪水涟涟:“前些年省里支援我们一台新的迈腾车,廖书记自己的车也很破,但他却坚持让给我坐。他总是什么事都先想着别人。”
魏敦盛说,廖俊波任政和县委书记时,每逢市领导来,他常常借故“开溜”,让一线干部有机会和上级领导“面对面”汇报工作。“好干部要赶快推荐、提拔出去。”他总这么说。廖俊波坚持干部在一线培养、一线考察、一线使用。2011年6月至2016年3月提拔使用的128名千部,有七成来自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和基层一线。
他爱家人——陪伴很少却用心呵护
“我们有一个家庭微信群,爸爸很少发言,但是偶尔空下来,他会用微信和我视频聊天,问问我最近的情况。”今年3月4日,女儿刚到上海做毕业设计,父亲就在会议间隙和她微信聊天,问她感冒好了没有,毕业设计进展如何,不要太满足现状——这是父亲最后一次和她通话。
妻子林莉忘不了,每年她的生日,再忙,廖俊波也会备一份生日礼物。县委办主任叶金星记得,有一年恰逢林莉生日,廖俊波开了一天的会,晚上10点多钟才急匆匆往回赶,趁着花店没关门,买了一大束鲜花。“第二天早上5点,他又和我们一起去赶飞机,还得意地炫耀,说夫人收到礼物很开心。”
难得与父母在一起时,廖俊波会帮母亲做饭,陪父亲下下棋。他跟林莉说:“我工作忙,逢年过节,别忘了给爸妈买东西、发信息。”
3月18日下午,廖俊波匆匆扒了几口饭,就要回单位继续开会。林莉劝道:“雨下这么大,会议就不能推一推?”“已经安排好了,不能改啊!”廖俊波笑着与妻子深情道别。
这一别,竟成永别。
廖俊波走了,带着他的一腔热忱和无尽的爱。而他的故事,仍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激励着更多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选自2017年4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处理钟巧珍上访一事中,廖俊波主动了解情况,多次作出批示:钟巧珍深受感动,主动作出让步,最终矛盾成功化解、问题圆满解决。
B.廖俊波非常关心干部政治上的进步,经常创造机会,让一线干部跟上级领导面对面汇报交流,有七成干部因这种形式得以提拔。
C.廖俊波主动进村了解民生疾苦,解决村民吃水难题,文章赞扬了他的勇于作为,又隐晦地批判了某些基层干部的不作为、懒作为。
D.廖俊波将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妥当,这固然得益于他的用心呵护,当然也离不开家人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小题2】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导语部分从人们自发以各种形式悼念廖俊波写起,表达了人们对其因公殉职的悲恸与怀念,点明了“爱”的主题,自然引出下文。
B.“余金枝老人珍藏着一张廖俊波和她的合影照片”,说明廖俊波赢得了群众对他的信赖与爱戴,反映了他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
C.文章结尾部分记叙了廖俊波殉职之前与妻子林莉的对话,意在渲染夫妻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强调依依惜别“竟成永别”,更易打动读者。
D.文章正文部分多通过当事人之口对廖俊波的生前事迹进行追忆,既符合人物通讯讲求真实的特点,又便于人们抒发真情实感,增强了文章可信度。
E. 文章采用小标题形式对正文部分进行架构,标题紧扣主题,层层递进,从“爱百姓”“爱干部”“爱家人”三方面展现了廖俊波的大爱人生。
【小题3】廖俊波的“大爱人生”,对党员干部来说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2 04:02: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严家炎1933年出生于上海宝山。早在吴淞中学时期,便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1950年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后到安徽做过四期土改工作,,曾发动农民建立互助组,开展生产救灾。对农民生活和农村工作的实际体会和深切了解,为他日后在农民题材文学研究上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严家炎曾任职安徽省委组织部,1952年任安徽铜官山矿务局秘书和办公室副主任。一个不满20岁的青年,已经涉足了社会生活的几大重要领域,这也许是他日后“最倾心”于小说研究的根基之一吧。他说:“在各种文学样式里,小说最便于表现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复杂内容。而要评论小说作品,最紧要也是最困难之处,便是体察人情,体察生活。”
带着这种丰富的体察积累,严家炎先生1956年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副博士研究生,1958年留系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学者生涯。从最初的评论文章起,严先生就坚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原则,对陈腔滥调、空洞无物的文风保持着清醒的警惕。即便在为《文艺报》作业余评论员,需要写一些“命题作文”时,他仍然“坚持先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在心情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将作品欣赏一遍”,以便“为整个批评建立比较牢靠的基础”。从1960年任讲师,到1978年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他始终坚持“从艺术欣赏入手,在鉴赏的基础上评论,将直观的欣赏和理性的分析结合起来,将美学的批评和历史的批评统一起来”,在情感上的“趁热打铁”与理智上的“冷处理”之间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点。而历史主义的标准则是确定这个平衡点的“唯一正确的标准”。
由于捍卫这一标准,严家炎先生的学术道路既是坚实的,也是坎坷的。60年代初,在对柳青《创业史》的评论中,严先生发表了一系列充满卓越史识的独立见解,遭到全国百余篇文章的围攻,余波延续多年。而今那些围攻已然“曲终人不见”,只有严先生历经岁月考验的不易之论“江上数峰青”。想一想严先生初入学苑的那个时代,应该感受到,他不动声色的文笔中蕴含着多么巨大的真理的力量。他60年代与唐弢共同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曾获首届国家优秀教材奖,至今仍是各大专院校的权威教学蓝本。要说著作,严先生并不算多,厚厚薄薄的也就十余种,离那些“著作等身”的出书大腕远着呢。但学术成就是不能用著述数量来评价的,著述的生命力才是根本。
1986年,严先生曾应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任访问教授一年,小传被收入美国《世界五千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词典》第21卷。这样的知名度,不是时间的流逝自然堆积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学术创见上的。例如,关于五四文学革命,从20年代至50年代,一直并存着资产阶级性质和无产阶级性质两种观点,严家炎先生深入研究了大量原始材料,经过细密考辨,得出五四文学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过程这样一个令人信服的科学见解。当时的严先生只有25岁。
(摘编自孔庆东《严家炎:豪华落尽见真淳》)
相关链接:
①严家炎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尤其是材料功夫十分了得,他说他做学问,会“抓住阅读中发现的一些可疑之处,紧迫不舍,尽可能充分占有相关材料,深入开掘,最终获得成果”。
(摘编自陈晓明《文学,痴情者的事业》)
②“异元批评”就是你批评我我批评你,在我看来都不对。我觉得文学的各种创作方法可疑
同时并存。喜欢先锋派的不必把现实主义看得很蹩脚,现实主义也有它独特的地方,很深刻很细致,确实把作者的体验写出来了。
——严家炎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严家炎在上中学时,躭在报刊上发表过文学作品,后进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又在地方上做过土改工作,在地方政府部门任过职。
B.严家炎在青年时代就倾心于小说研究,因此离开政府部门,立志做一个有为的学者,1958年留系任教后,开始了他的学者生涯。
C.严家炎与唐弢共同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今仍是各大专院校的权威教学蓝本,可以说是历经岁月考验的优秀教材.
D.严家炎曾应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任访问教授一年,其小传被收入美国《世界五千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词典》中。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严家炎为《文艺报》写“命题作文”时,因为对整个批评建立了比较牢靠的基础,所以坚持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欣赏作品。
B.严家炎曾对《创业史》发表过一些见解,当时遭到全国百余篇文章的围攻,虽然历经岁月考验,但学术界至今仍有争论。
C.严家炎的著作不多,就十多种,虽然其著述具有生命力,但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大家相比,学术成就存在一定差距。
D.年仅25岁的严家炎深人研究后认为,五四文学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过程,这一科学观点是令人信服的。
E. 严家炎不赞同“异元批评”,他认为,文学的各种创作方法可以同时并存,现实主义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很深刻很细致.
【小题3】作为世界知名学者,严家炎先生在学术上取得突出成就必然有其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17分)
达·芬奇于1452年生于一个小城,那个城市的名字就是他的姓——芬奇,他的父亲是城中的画吏。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时,常到市集去购买整笼的鸟放生,他放生的情景是非常有趣的:他仔仔细细地观察鸟的飞翔组织,这是他极感兴味的事情;他又鉴赏在日光中映耀着的羽毛的复杂色彩;末了,他看到小鸟们振翼飞起重获自由的情景,心里感到无名的幸福。达·芬奇是当时的先驱者,具有毫无利害观念的好奇心。对于他来说,一切都值得加以研究。他的心且随时可以受到感动。他在那部名著《绘画论》中写道:“你有没有在阴晦的黄昏,观察过男人和女人们的脸?在没有太阳的微光中,它们显得何等柔和!在这种时间,当你回到家里,趁你保有这印象的时候,赶快把它们描绘下来罢。”达·芬奇相信美的目标、美的终极就在“美”本身,正如科学家对于一件学问的兴趣即在这学问本身一般。
到1483年达·芬奇三十一岁时,他一直住在佛罗伦萨,以后他到米兰大公府服务,直到1499年方才他去。这十六年是达·芬奇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代,即便如此,世上所存留的达·芬奇的真迹不到十件,而几乎完全是小幅的,有几幅还是未完之作。画在米兰城圣玛丽大寺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费了四年的光阴还没有完成,没有一个人物不是经过他长久而仔细的研究的。达·芬奇是大艺术家,同时也是渊博的学者,却只完成了极少数的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超出绘画领域以外的重要结论:他对于他的由想象孕育成的境界,有明白清楚地了解,这使他觉得老是无法实现,他的判断要永远超过作品。同时,达·芬奇对于他的荣誉、尊严的顾虑十分深切,他毫不惋惜地毁坏一切他认为不完美的作品。“你决不要想在别件作品中再行改正而宽恕了自己。绘画并不像音乐般会隐去。你的画将永远在那里证明你的愚昧。”
他的作品稀少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只想发现一种定律而不大顾虑到实施,目标本身较之追求目标更引起他的兴味。他的《安琪亚利战》那张壁画,因为他要试验一种新的外层油,就此丢了。他连这张画的稿样都不愿保存。
这个爱美的梦想着,好奇的艺术家,同时又具有科学的头脑。在这一点上他远离了中世纪而开近世科学的晨光熹微的局面。他思想的普遍性在历史上是极少见的。博学者的分析力与艺术家的易感性难得地融合在一起。
米兰有一个绘画学院,达·芬奇在那里实现了他的一部分理想。除了教学生实习外,还替他们写了许多专论,《绘画论》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他认为依据眼睛的判断而工作的画家,如果不经过理性的推敲,那么他所观察到的世界无异于一面镜子,虽能映出最极端的色相而不明白它们的要素。因此他主张对于一切艺术,个人的观照必须扩张到理性的境界内,假如一种研究,不是把教学的抽象的理论当做根据,便算不得科学。
在荷兰风景画家前一百五十年,在大家把风景视作无关重要的装饰的时候,达·芬奇已感到大自然的动人。《蒙娜丽莎》的背景不是一幅可以独立的风景画吗?
他的时代,一般画家致全力于技巧,要求明暗、透视、解剖都有完满的表现的时代,他自己又是对于这些技术有独到的研究的人;然而他把艺术的鹄的放在这一技巧之外,他要艺术成为人类热情的唯一的表白。各种技术的知识不过是最有力的工具而已。
(摘编自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达·芬奇在佛罗伦萨的十六年是他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代,但是也没有留下多少真迹,这还包括未完成的作品。
B.从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放生的故事中,我们看了一位精细的科学家,一位爱美的艺术家,一位热爱生物、充满诗意的人。
C.《最后的晚餐》历时四年还没有完成,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经过达·芬奇长久而仔细的研究,这个壁画实现了达·芬奇的理想境界,是他心目中完美的作品。
D.从文章当中可以看出,达·芬奇总是为了追求艺术的目标而努力,譬如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他努力地想要达到美的本身。
 
E.本文通过对达·芬奇艺术追求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达·芬奇是大艺术家,同时又是渊博的学者,为什么却只完成了极少数的画?请简要分析。(6分)
(3)作为一位伟大的画家,达·芬奇在绘画方面有哪些独到的见解?(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罗中立:天气正好 下地干活

做学生时,他努力“逃离”油画,却以巨幅油画《父亲》一夜成名,成为新时期享誉全国的艺术家;做老师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当官”,却在50岁时被教职工民主推荐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在61岁时被任命为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在个性鲜明的艺术界,他的沉着包容能为各方所接受,骨子里却有着强烈的反叛精神。画家罗中立的身上似乎纠结着各种矛盾,他却能一再穿越这些矛盾而获得成功。

秘诀是什么?他说:“天气正好,下地干活。”

“创作《父亲》,跟我小时候的生活有关。”罗中立说。那时的罗家在重庆市郊,三年困难时期,农村的亲戚有人饿死,有人为了几十公斤玉米就把孩子卖到外地,还有一些亲戚为了活命跑到罗中立家,“大家分着喝一碗粥”。

1964年,罗中立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在附中读二年级时,来到大巴山深处的一所村小学当美术教员。那时农村还没有通电,上完课、开完会,天黑就回到土屋里上床睡觉。附中毕业后,罗中立又回到大巴山生活了10年,直到1977年***像一样大的画!”罗中立整整画了半年,逐渐勾勒出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作品送到北京后,又根据评委吴冠中的建议将作品名字改为《父亲》,作为对整整一代人集体形象的描述。1980年12月,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父亲》获得油画金奖。它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奠定了罗中立在中国美术界的知名度和不可动摇的位置。“用领袖像的尺寸画农民,就是要让神化的、扭曲的历史回归本来的轨迹。”罗中立说。最早从获奖的喜悦中解脱出来的,是罗中立自己。1981年,罗中立用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完成了自己的毕业创作《吹渣渣》,标志着他在一年内实现了从政治主题到绘画主题的成功转型。“《吹渣渣》更多地回到了绘画本体语言,从这幅作品之后,我的绘画风格才一路延续到今天。”罗中立说。

罗中立得到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费出国留学的名额。两年期间,他游览了欧洲所有的大博物馆,参观和阅读了所有能找到的美术史上著名的原作原著。在卢浮宫,工作人员上班他就去,工作人员下班他才走,就这样整整临摹了3个月。在美第奇博物馆,罗中立连续3次去看伦勃朗的展览,去了就看伦勃朗的两幅肖像画。同样的肖像、同样的色调、同样的尺寸,一幅创作于1834年,一幅创作于1864年,时间跨度整整30年。很多人在这两幅画前一晃而过,罗中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知道,正是这惨淡经营与重复“炒冷饭”的30年,造就了伦勃朗这位美术史上的巨匠。

罗中立给自己提了一个问题:一个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应该用什么作品跟西方的艺术家进行交流?“最可行的途径,就是回到自己的本土,回到自己的文化,寻找具有中国精神的当代绘画的样式和语言。”他又回到了大巴山,回到了雕塑、石窟、石刻、年画等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之中,寻找和提炼自己的绘画语言、风格和样式。

寻找、提炼绘画语言的紧迫感,催生了罗中立对时间流失的负疚感。他曾经计划每10年办一次画展,眼看预定的画展临近,自己却没有时间创作,他甚至痛苦得躲进画室里流泪。罗中立勤奋得让人惊讶。他随身带着速写本,画他见到的人和事。就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后,事多会多,哪怕忙到深夜,他也要去画室。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罗中立笔下的农民都有一份真生活:有沉重劳作的苦,有合家围坐火塘的乐,有夫妻风雨同舟的爱,有老牛舐犊般殷深的情。“罗中立在最朴素、最自然、最本源甚至最土的农民形象、农民主题,和艺术中最创造性的、最精神化的、越来越具有语言形式的纯粹感的两极之间找到了联系,他在用一种完全个性的方式讲述中国农民。”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人们现在要关心的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更新的罗中立。

50岁就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感觉“一生的抱负突然被改变了”的罗中立,却一点儿也不敢懈怠。“地处西部的川美能够人才辈出,关键在于条条框框少。“我受益于此,也有责任尽力营造和保持这样的环境。”罗中立说。

2005年,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建成。除了200多间工作室,坦克库还有大的展示厅可以举办雕塑、装置、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行为艺术等大型活动。围绕坦克库建成的青年艺术家工作室群落,更成为“黄漂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家园。

川美建立了常规性的学生展览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展览。学校鼓励每天兢兢业业守着学生的老师,也欢迎“北漂”、“海漂”的老师。

已经成为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入选获奖作品之一的重庆大学城川美新校区,被视为罗中立在1000亩土地上创作的第二幅《父亲》。新校区保护原有的生态,保留原有的老院子,用原有的庄稼、梯田做校园绿化,请农民留下来照常放牛喂鱼种庄稼。在这个巨大的开放性教学空间里,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作品和成就都一目了然,便于不同年级之间的切磋交流,也有利于校园文化的融合传承。新校区5万平方米的虎溪公社艺术工作室,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的艺术家驻留地和创作中心。

他在新校区的大门内设计了一段波浪形道路。

(摘编自张国圣《天气正好,下地干活》)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巴山”是罗中立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他迷恋那里原生态的农村生活,并用画笔做出了最本真的记录。
B.罗中立的《父亲》,因为原生态地表现了大巴山区的老农形象,引起了人们共鸣,成了中国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奠定了罗中立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C.文末“他在新校区的大门内设计了一段波浪形道路”,既表现出罗中立对青年学子的期望与告诫,也是作者对传主一生创作道路的形象概括。
D.这篇文章采用了平实的语言,对罗中立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典型事例进行了细致地描述,使读者对他的了解既深刻又全面。
【小题2】如何理解“川美新校区被视为罗中立在1000亩土地上创作的第二幅《父亲》”?
【小题3】作者说,罗中立的座右铭“天气正好,下地干活”是他成功的秘诀。请结合文章并且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驯火者”梁思礼
董海望
1929年,父亲梁启超去世时,梁思礼不满5岁。
梁思礼在天津读完高中后,在母亲朋友的帮助下,申请到了美国明尼苏达州嘉尔顿学院的奖学金。母亲变卖了一些家中值钱的物件,尽最大努力凑了400美元给儿子做路费。
梁思礼去美国仅半个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美日宣战,从此中美之间的通道被全部切断,他和家人也彻底失联。在美留学8年来,梁思礼从未得到过家人的接济。
为了省钱,他曾裹着大衣在零下40摄氏度的储物室里挨了一夜,险些被冻死,也曾在罐头厂靠着冷冻豌豆熬过了一个暑假。尽管条件艰苦,但仍没有磨灭他心中“工业救国”之梦。为了能够转入著名的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他放弃了嘉尔顿学院优厚的奖学金,改领每月微薄的盟国津贴。
1949年夏,他拿到了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1949年9月,“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载着第一批在美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回国,梁思礼便在其中。
归国后,梁思礼面临着极为窘迫的局面:没有资料,没有仪器,没有导弹实物……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一穷二白中艰难起步。
1956年10月,新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风华正茂的梁思礼,奔跑在梦想与火箭齐飞的路上。
但很快,1962年的“东风二号”导弹发射试验,令踌躇满志的梁思礼尝到了失败的痛切。
这枚导弹发射后不久,便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落在距发射点300米的地方。望着炸出来的大坑,在场的航天人泣不成声,梁思礼却一言不发。后来在回忆这一幕时,他说:“我从来不觉得会不行、得收摊了。在我的想象里,就应该做下去,必须做下去,做不下去也要做下去。”
梁思礼的“驯火史”更是一本“失败者之书”。他生命中的67年,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从第一次试射导弹起,一个又一个十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
可越是“摔”得痛切,父亲梁启超的话便越发透彻真切:“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他感悟出人类心理的“知情意”,其发达圆满的状态就是“智仁勇”,即如孔子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人要想成事,须得有遇事能断的智慧,一不忧成败,二不忧得失。
况且,对于一位“驯火者”来说,失败比成功“贵”得多。正因为历经无数次失败,才有了梁思礼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后来,他参与了“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研制工作,并创造了1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
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新中国航天史上每个阶段的“首次”,经过失败的孕育,都像是梁思礼的孩子。
正因为尝过无数次失败,当他主持发射的洲际导弹横跨南北半球,跨越6个时区,向着预定海域飞去,为碧海染上一些浅绿色时;当看到搜索飞机旋翼逐渐贴近海面,粼粼波浪、碧海、翠绿相映成画时,新中国的航天人才闪着泪花、由衷赞叹这美景:“太美了,太美了,我们成功了!”
航天这一行,梁思礼一做就是67年。
2016年4月14日,梁思礼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总有东西比死亡更久远。”目送他远去的人们说。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梁思礼非常喜欢著名作家萧伯纳的名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们。”耄耋之年的梁思礼,当起了“80后志愿者”。
(《苟利国家生死以,苍穹大业赤子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回国后的梁思礼在新中国航天事业研究方面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无论是资料、仪器、导弹实物等,什么都没有,由此可见当时新中国航天研究的困境。
B. “风华正茂的梁思礼,奔跑在梦想与火箭齐飞的路上”一句不仅表现了此时梁思礼的年轻有为,也表现了他在研究火箭方面认真刻苦的态度。
C. “总有东西比死亡更久远”指梁思礼在航天研究方面的成就和体现的精神将被人们永远牢记,表现了人们对梁思礼致力于祖国航天事业研究的赞美。
D. 梁思礼十分认同萧伯纳的一句名言,萧伯纳认为人生就要有轰轰烈烈做事情的精神,然后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下一代,所以梁思礼在耄耋之年还担任志愿者。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梁思礼人生的成功是靠其父梁启超的直接支持实现的。他牢记父亲“一不忧成败,二不忧得失”的教诲,直面失败,最终取得成功。
B. 和嘉尔顿学院丰厚的奖学金相比,普渡大学只发放微薄的盟国津贴,但梁思礼工业救国的理想驱使他做出选择,转入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
C.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回国的留美学生,梁思礼投身航天事业后颇受重用,1956年已经成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
D. “粼粼波浪、碧海、翠绿相映成画”,这种如诗的语言出现在人物传记中,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又反映出航天人面对成功时的喜悦。
A.从一穷二白起步到踌躇满志研究,从接连不断的失败到“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创立,梁思礼67年献身航天事业,不愧为中国的“驯火者”。
(3)作为我国导弹研究领域杰出的专家之一,梁思礼是如何看待失败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国立大学校长中的唯一女性:杨荫榆
汪春劼
1907年,江苏省举办第一次公派赴日留学考试,全省只有五个指标。杨荫榆在大考中脱颖而出。同年10月,23岁的杨荫榆坐上海轮,来到了她向往已久的日本,追求新知。回国后,杨荫榆就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被聘为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教务主任,教生物学课程。翌年,她到了北京,任国立女子高等师范(简称“女高师”)的学监兼讲习科主任。此时的杨荫榆因其丰富的学识、精彩的讲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命运之神再一次垂青了杨荫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第一次选派七位教授赴欧美留学,这七人中有:朱家骅、陈大齐、周作人、邓萃英、杨荫榆等。
1924年2月28日,40岁的杨荫榆受教育部委任,接替许寿裳任女高师的校长。同年6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类似于现在的学院升格为大学),杨荫榆成为中国近代史教育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许寿裳的黯然下台,足以让杨荫榆意识到女师大校长之职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可是她没有接受朋友、亲人的提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兴高采烈走马上任的杨荫榆,想得更多的是把她在西方所掌握的现代教育管理经验运用到中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但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职位带来的欢乐非常短暂,而痛苦却绵延无期。
当时学生们忙于参与社会上的政治活动,无心问学,杨校长对此非常不满,她认为学生应以学业为主,多掌握知识,不要掺和社会上的事情。学校应如同一个家庭,老师要爱学生,学生要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安排。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学校一定要有秩序,学生要守纪律。她还规定寄宿女生如果需要外宿须有所在地的负责人出具证明才能得到批准。
杨校长这些管理理念本是老生常谈的正确常识,没有新意,可是那个学生为王的时代,杨荫榆的举措被视为限制学生自由的清规戒律,她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刚刚对其交口称赞的学生转眼间对她恨之入骨。
在如此背景下,杨荫榆不适时宜地秉承教育部的旨意,要整顿校风、学风。她自然就成为女师大学生运动的阻力和学生攻击的目标,自然也就是北洋政府的附庸。杨荫榆采取的另一举措是取消教员的兼任制度,一律改为专任制,以提高教师的责任心。时女师大教员多由北京大学教师兼任,专任教员较少,这一改革关系到部分人切身利益。一场风暴由此酝酿产生。
引发“女师大风潮”的导火索,是1924年11月杨荫榆勒令国文系预科的三名浙江籍学生退学,她们因江浙战争,交通阻隔,缺课两个月。同学们认为校长的惩罚不合理,便派了代表找杨荫榆说理,让她收回成命,为杨所拒。
1925年1月18日,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召开全校学生紧急会议,讨论驱逐杨荫榆之事。女师大共有学生237人,主张驱杨的有172人,物理、哲教、音乐、体专四个年级学生65人声明中立。于是会议通过:从即日起,不承认杨荫榆为北京女师大校长。因杨继续上班,23日,这些女大学生们发表宣言,要校长杨荫榆离校。寒假结束后,学生与校长间的关系仍是冰炭不容。学生们完全是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模样,任意侮辱学校的管理人员,女师大二号人物教务长薛培元4月3日不堪压力而辞职。杨荫榆仍不顾群情激愤,坚守岗位。学潮中心人物校长杨荫榆在矛盾漩涡中苦苦“坚守岗位”200来天后,终于撑不下去了。她于8月初递交辞职书。
任女师大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杨荫榆不仅没有任何政绩,反而大多数时间都在“灭火”,可因外在政治力量的介入,火是越烧越旺。最终,她在心烦意乱精疲力竭中,带着满腹的委屈与精神的创伤,离开北京来到江南。其后,,她在苏州的一些大学、中学担任教学工作,曾任东吴大学日语与教育双聘教授。
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进入更年期的杨荫榆性格变得更加古怪:不会穿衣打扮,不会做家务,不懂得人情世故。1935年夏天,清华才子钱钟书和她的侄女杨绛喜结连理,杨荫榆也来“吃喜酒,穿了一身白夏布的衣裙和白皮鞋。贺客诧怪,以为她披麻戴孝来了”。
1937年底,日军侵犯苏州,军纪败坏,杨荫榆邻居的房屋为日军强占,杨荫榆跑到盘门外青阳地日本领事馆,向日本人抗议。回来时经过高高的吴门桥,被一日军踢下河中。
杨荫榆就这样悲壮地离开了,她在这个世界上只逗留了五十六个春秋。
(选自《中外文摘》,有删改)
相关链接:
杨荫榆曾发表言论称:“窃念女子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且为国民之母之母,其关系顾不重哉?”这段话见报后,一时传为笑谈,人民给她取了一个外号叫“国民之母之母之婆”
(杨荫榆:“骂”声中的江南烈女)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杨荫榆是江苏省首次官费派往日本留学的五人中的一员,23岁的她坐海轮前往日本,追求新知,为国效力。
B.40岁的杨荫榆接替许寿裳任女高师的校长,前途充满坎坷,她不畏艰险,不顾朋友、亲人的提醒,依然前往。
C.“女师大风潮”之后,学生的态度发生转变,出现得理不饶人的情况,侮辱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务长也被迫辞职。
D.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杨荫榆因邻居房屋被日军占领前往日本领事馆抗议,回家途中受到日军蹂躏而死。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杨荫榆在被选派赴欧美留学之前,教授生物学课程时,凭借丰富的学识、精彩的讲课,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
B.杨荫榆刚就任校长之时,她对学生将过多精力投入社会上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认为学生应以学业为主,学校师生之间应和谐相处。
C.杨荫榆没根据形势采取管理办法,一味秉承教育部的旨意,成为学生攻击的目标,被学生认为是北洋政府的附庸。
D.1925寒假后,女师大学生与校长之间的关系微妙,之前学生曾多次不承认杨荫榆为女师大校长并要求其离校。
E. 杨荫榆任职女师大校长期间,没取得任何政绩,带着满腹的牢骚,离开北京回到苏州,从事大学、中学的教学工作。
【小题3】作为近代国立大学校长中的唯一女性,杨荫榆在哪些方面加强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