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国立大学校长中的唯一女性:杨荫榆
汪春劼
1907年,江苏省举办第一次公派赴日留学考试,全省只有五个指标。杨荫榆在大考中脱颖而出。同年10月,23岁的杨荫榆坐上海轮,来到了她向往已久的日本,追求新知。回国后,杨荫榆就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被聘为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教务主任,教生物学课程。翌年,她到了北京,任国立女子高等师范(简称“女高师”)的学监兼讲习科主任。此时的杨荫榆因其丰富的学识、精彩的讲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命运之神再一次垂青了杨荫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第一次选派七位教授赴欧美留学,这七人中有:朱家骅、陈大齐、周作人、邓萃英、杨荫榆等。
1924年2月28日,40岁的杨荫榆受教育部委任,接替许寿裳任女高师的校长。同年6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类似于现在的学院升格为大学),杨荫榆成为中国近代史教育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许寿裳的黯然下台,足以让杨荫榆意识到女师大校长之职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可是她没有接受朋友、亲人的提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兴高采烈走马上任的杨荫榆,想得更多的是把她在西方所掌握的现代教育管理经验运用到中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但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职位带来的欢乐非常短暂,而痛苦却绵延无期。
当时学生们忙于参与社会上的政治活动,无心问学,杨校长对此非常不满,她认为学生应以学业为主,多掌握知识,不要掺和社会上的事情。学校应如同一个家庭,老师要爱学生,学生要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安排。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学校一定要有秩序,学生要守纪律。她还规定寄宿女生如果需要外宿须有所在地的负责人出具证明才能得到批准。
杨校长这些管理理念本是老生常谈的正确常识,没有新意,可是那个学生为王的时代,杨荫榆的举措被视为限制学生自由的清规戒律,她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刚刚对其交口称赞的学生转眼间对她恨之入骨。
在如此背景下,杨荫榆不适时宜地秉承教育部的旨意,要整顿校风、学风。她自然就成为女师大学生运动的阻力和学生攻击的目标,自然也就是北洋政府的附庸。杨荫榆采取的另一举措是取消教员的兼任制度,一律改为专任制,以提高教师的责任心。时女师大教员多由北京大学教师兼任,专任教员较少,这一改革关系到部分人切身利益。一场风暴由此酝酿产生。
引发“女师大风潮”的导火索,是1924年11月杨荫榆勒令国文系预科的三名浙江籍学生退学,她们因江浙战争,交通阻隔,缺课两个月。同学们认为校长的惩罚不合理,便派了代表找杨荫榆说理,让她收回成命,为杨所拒。
1925年1月18日,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召开全校学生紧急会议,讨论驱逐杨荫榆之事。女师大共有学生237人,主张驱杨的有172人,物理、哲教、音乐、体专四个年级学生65人声明中立。于是会议通过:从即日起,不承认杨荫榆为北京女师大校长。因杨继续上班,23日,这些女大学生们发表宣言,要校长杨荫榆离校。寒假结束后,学生与校长间的关系仍是冰炭不容。学生们完全是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模样,任意侮辱学校的管理人员,女师大二号人物教务长薛培元4月3日不堪压力而辞职。杨荫榆仍不顾群情激愤,坚守岗位。学潮中心人物校长杨荫榆在矛盾漩涡中苦苦“坚守岗位”200来天后,终于撑不下去了。她于8月初递交辞职书。
任女师大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杨荫榆不仅没有任何政绩,反而大多数时间都在“灭火”,可因外在政治力量的介入,火是越烧越旺。最终,她在心烦意乱精疲力竭中,带着满腹的委屈与精神的创伤,离开北京来到江南。其后,,她在苏州的一些大学、中学担任教学工作,曾任东吴大学日语与教育双聘教授。
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进入更年期的杨荫榆性格变得更加古怪:不会穿衣打扮,不会做家务,不懂得人情世故。1935年夏天,清华才子钱钟书和她的侄女杨绛喜结连理,杨荫榆也来“吃喜酒,穿了一身白夏布的衣裙和白皮鞋。贺客诧怪,以为她披麻戴孝来了”。
1937年底,日军侵犯苏州,军纪败坏,杨荫榆邻居的房屋为日军强占,杨荫榆跑到盘门外青阳地日本领事馆,向日本人抗议。回来时经过高高的吴门桥,被一日军踢下河中。
杨荫榆就这样悲壮地离开了,她在这个世界上只逗留了五十六个春秋。
(选自《中外文摘》,有删改)
相关链接:
杨荫榆曾发表言论称:“窃念女子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且为国民之母之母,其关系顾不重哉?”这段话见报后,一时传为笑谈,人民给她取了一个外号叫“国民之母之母之婆”
(杨荫榆:“骂”声中的江南烈女)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杨荫榆是江苏省首次官费派往日本留学的五人中的一员,23岁的她坐海轮前往日本,追求新知,为国效力。
B.40岁的杨荫榆接替许寿裳任女高师的校长,前途充满坎坷,她不畏艰险,不顾朋友、亲人的提醒,依然前往。
C.“女师大风潮”之后,学生的态度发生转变,出现得理不饶人的情况,侮辱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务长也被迫辞职。
D.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杨荫榆因邻居房屋被日军占领前往日本领事馆抗议,回家途中受到日军蹂躏而死。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杨荫榆在被选派赴欧美留学之前,教授生物学课程时,凭借丰富的学识、精彩的讲课,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
B.杨荫榆刚就任校长之时,她对学生将过多精力投入社会上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认为学生应以学业为主,学校师生之间应和谐相处。
C.杨荫榆没根据形势采取管理办法,一味秉承教育部的旨意,成为学生攻击的目标,被学生认为是北洋政府的附庸。
D.1925寒假后,女师大学生与校长之间的关系微妙,之前学生曾多次不承认杨荫榆为女师大校长并要求其离校。
E. 杨荫榆任职女师大校长期间,没取得任何政绩,带着满腹的牢骚,离开北京回到苏州,从事大学、中学的教学工作。
【小题3】作为近代国立大学校长中的唯一女性,杨荫榆在哪些方面加强学校管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7 08:47: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周以来的近两千年间,我国城市建置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唐朝长安城最为典型。城内纵横25条大街,把住宅区划分成整齐的110坊,形似围棋盘。坊门定时启闭,非时翻越坊墙处以杖刑。商业区只有东市和西市,四周也有围墙,是官方集中管制的封闭型的商业交易场所。坊市制的城市以便于统治管理为原则,突出的是政治中心,商业地位低下,城市活力有限。

剧烈的变化在宋代发生了。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哈佛中国史》评价道:“(宋代)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城市,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开封城是城市史上由古典型转变为近代型的开端,而且是世界历史中率先转型的城市。其特征就是城市格局由坊市制改善的街市制,即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店铺遍布城市内外,居民、商人不但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在时间上同样不受限制,这就是夜市的盛行,繁华地带的夜市甚至通宵达旦。这就意味着,整个城市都是一个开放的大市场,是一座充满活力与自信的不夜城,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不夜城。

城市由宋以前封闭式的“城”强“市”弱的城堡,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即突出“市”的近代新型城市,由主要体现统治意志的城市体制,蜕变为兼顾商业、市民意志的城市体制,随之形成崭新的都市人文景观和管理模式。城市居民坊郭户与农民乡村户在户籍中分开,市民阶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市井文化随之应运而生。市民阶层成为引导市井文化的主体,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这一开封拐点,走出一条新路,人民生活有了更多的精神、物质享受,其核心价值是城市的解放、人性的解放。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所揭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传统文化由此从单纯的农业文化变为农业文化与市民文化开列,农耕一元结构更新为城乡二元结构。商业的发达,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有了熙熙攘攘的闹市,有了高耸林立的酒楼,有了欢歌笑语的勾栏,城市的美感怦然显现。新型城市所展现的繁华美,强烈地冲击了文人,使之兴致勃勃地诉诸笔端,予以充满激情的记录或描绘,于是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城市的美首次充分展现并被发现,令后人神往。这一时代命题,正是《清明上河图》具有元典性的原因。美学学者罗筠筠即指出:中国城市审美文化的真正发生在宋代,“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描绘世情的民间风俗画也创举性地登上画坛,其纯朴生动的内容、细腻写实的手法,不仅是宋代城市生活的艺术再现,而且是宋代城市审美文化物化产品的典型”。由此可以说,中国城市审美文化诞生于汴京,标本就是《清明上河图》。东京开封因此俨然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琥珀,遂成永恒,并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中国市井文明就是由此诞生。

节选自程民生《〈清明上河图〉的文化效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宋代开封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相对于唐朝长安,开封在城市布局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剧烈的变化。
B.开封的城市格局是一种开放式的街市制,店铺遍布城市内外。
C.很多繁华的夜市,可让开封的市民在时间、空间上过一种更为自由的生活。
D.宋代开封的城市体制兼顾了商业、市民意志,但没有体现统治者意志。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唐朝长安城市布局整齐,是坊市制城市建置的代表。
B.市民阶层在宋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变化。
C.中国市井文化在宋代才真正发生,并由此诞生了中国发达的商业文明。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首次以一种民间风俗画的方式充分展现了城市的美。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通过对比,凸显了宋代开封作为近代新型城市的“市”的特点。
B.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与《哈佛中国史》的评价,都从历史的角度指出了宋代开封的开放式特征。
C.作者从多个方面说明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开封拐点”的内涵和意义。
D.学者罗筠筠的话,指出了《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城市审美文化元典的重要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扒火车

⑴父亲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⑵他扒的是拉煤的货车。火车经过车站时,父亲挑着一担米糖,身影如风,和火车进行赛跑。他的脚下,像装了风火轮一样,越跑越快。就在火车驶离站台的一瞬间,父亲纵身一跃,一手稳稳地托住肩上的担子,一手凌空攀上车门边的把手,三下两下,身手敏捷地上去了。彼时,天边夕阳正在缓缓坠落,在这个背景的衬托下,父亲站在火车顶上黝黑的剪影,伟岸,如松。

⑶其实,这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和儿时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差不多。父亲个子瘦小,身单力薄,别说是挑一担米糖追赶火车,就是让他在平地上挑稍微重一点的担子,也是吭哧半天,举步维艰。但是,他确实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⑷我老家丰城以产煤而闻名江南,素称煤海,浙赣铁路特意在这里设了一个小站,每天挖出山一样的煤炭,从小站的煤场装运出发,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过萍乡,一路西行到达湖南株洲,然后换火车头,转京广线南下或者北上。我的家,就在小站二十里地开外的一个小山村。

⑸1977年冬末的黄昏,万物萧条,母亲挑着一对空箩筐,走在去镇子的路上,父亲袖着双手,缩头缩脑,亦步亦趋,跟在母亲的背影里。寒风凛冽,如刀,从平原那边一刀一刀割过来。两个人走到镇上时,又冷又饿,几乎要虚脱。母亲娘家的舅舅住在镇上,开一爿铁匠铺。母亲带着父亲在她舅舅的店里,厚着脸皮喝了两碗稀粥,仰仗舅舅担保,在镇子东边的糖坊里赊了六十斤米糖。

⑹和往年一样,母亲摸黑又送了五里路,把担子搁下,紧了紧父亲扎在破棉袄上的腰带,叮嘱道:“小心点儿,一家人能不能过个年,就看米糖能不能卖出去了,就指望你了。”黑暗中,父亲点了点头。母亲又从怀里掏出两枚煮熟的鸡蛋,放进父亲里面衬衣的口袋里,说:“明天你生日,带上吧。”父亲又是点了点头,然后在母亲的注视下,挑着六十斤米糖,一步三颤,嘴边呼呼地冒着白气,像只鸭子一样摇摇晃晃,朝煤矿火车站的方向一路歪下去。

⑺不远处的村落,隐在荒凉的山坳间,灯火稀疏,偶尔几声狗吠,在寒冬的夜空中,空荡荡地响起,空荡荡地落下。父亲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凌晨四点,终于到了煤矿火车站。偌大的车站,空荡无人,几盏昏暗的路灯,亮在半空中,异常冷清。

⑻父亲观望了一阵,然后蹲在铁路脚下,从箩筐里摸出两个用针线缝补起来的大蛇皮袋,将箩筐套在里面扎牢固,还特意在外面留了很长的麻绳。忙完这些,他爬上火车尾部的一节露天车厢,手攥住麻绳的另一头,像用水桶在井里打水一样,站在车顶边沿,将那两个大口袋吃力地拽了上去。

⑼这时,一盏马灯从扳道房里游离出来,灯光昏黄如豆。父亲忙猫腰隐在旮旯里,心里无比恐慌。那盏马灯一路逡巡,从车头到车尾,走走停停,走到父亲这边的车厢停住了,父亲听见脚底下有男人瓮声瓮气的嘀咕声:“今天老汉我六十岁生日,高兴哩,每人发六个馒头。”紧接着,车下扔上来一个塑料袋,准确无误地砸在父亲头上。父亲瞬间明白了什么,忙站起身去看——一个穿铁路制服的老人,举着马灯,左脚有些跛,已经踅回身,一高一低地朝车头摆去,不时往车厢里扔东西。

⑽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还有一群同路人,更没想大家早已在老人的眼皮底下。父亲看着老人远去的灯光,温暖无比,他想说些“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的祝福话,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父亲捏了捏自己衬衣口袋里两枚圆溜溜的熟鸡蛋,踮脚望了望老家小山村的方向,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

⑾火车是在第二天下午才出发的。火车一声长鸣,浑厚深沉,惊醒了沉睡在煤堆里的父亲。他蓬头垢面,全身黑乎乎的,像一个挖煤工。父亲探出脑壳,警觉地看了看四周。冬天的下午,没有阳光,天幕低垂,病恹恹的,满是阴霾。远处,是枯瘦的山水,空旷的田野,还有一排排光秃秃的直刺向天空的白杨树。火车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一路呼啸,向西驶去。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在暗哑的黄昏里,炊烟一样袅袅升起,把父亲看得如痴如醉

⑿父亲心想,家里该喂猪打潲,做晚饭了。

(取材于夏阳的同名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开门见山,直接交代父亲扒火车的历史,用父亲“扒火车”这一违法行为开篇,引人好奇,促人探究。
B.母亲的精明能干、坚强镇定,反衬出父亲的懦弱无能,而正是母亲面对艰苦环境的勇气促使父亲由懦弱走向坚强。
C.穿铁路制服的老人借自己过六十岁生日给扒火车的众人放行,体现出在艰难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D.两枚熟鸡蛋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既体现了父母亲的相濡以沫的深情,也表现了父亲对于家人的挂念、对于承担责任的决心。
【小题2】小说是如何刻画父亲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中划线句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除夕,家家年夜饭必有一盘“全鱼”,这种“年年有余(鱼)”的风俗,自古已有,至今盛行。此俗从何而来?其实此俗的源头在渔民那里,渔民历代身置水境,近鱼既久,则生渔俗。
渔民靠水吃鱼。船中就餐,鱼头惯朝船大,鱼尾朝船二,船脚们则各食其近。食毕鱼之上爿,皆忌翻身:因船“三面朝水,一面朝天”,渔民最忌“翻”字。俟食鱼之下爿时,碍于骨刺,挑之易断,等于折了船大、船二的“首尾相连”,不吉;即使骨刺不断,若食净鱼之下爿,又等于食个“漏底儿”,亦不吉。故而食鱼习于有余,不余则易犯忌。这样积久成俗,就成为船文化的一种属性,即“以鱼谐余,以鱼寓吉,以吉示富”,更是渔民祈愿船行安之,获鱼丰之,讨彩生计兴裕。这大概是“年年有余”的原始之义。
渔民有此俗,源于何朝何代?总该受染于与之相关联的地域背景、生态环境和饮食文明的进化。这样去看,东晋是前基期,宋代是形成期。
自三国时孙吴据治江东,置主渡口于芜湖、建邺(今南京)间,渔业随之起兴。又设农官,稻植亦勃。西晋时,北人为避“八王之乱”,由中原南迁江东者为数众多。至东晋,司马睿又建都建康(亦今南京),后传位十帝。其间,黄河、长江流域渔俗交汇,江东进而开发,鱼稻远胜孙吴之时,时人则始称江东为“鱼米之乡”。那时,渔业勃兴,商机遍水,为生财时尚之道。渔业发达必然带动渔俗兴起,“食鱼寓吉”“以鱼譬余”的祈福舆情为“鱼米之乡”的江东渔业人士所张扬,随顺情理。起码,这里是有了“年年有余”之年俗的成因氛围。
此外,至宋以前,宴举大凡是每人一杌(小凳),宴者在地席上盘腿大坐,“大件”或整形之馔分派“各吃”(分餐),而非合食。但自入宋,“各吃”开始发展为合食,这是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的。抵因这时期有了以供合食享宴的桌椅,也是促成“年年有余”之年俗的直接原因。
先说椅。椅初名“胡床”,为胡人所习,不用时活脚交叠,故又称“交椅”,汉时传入中国。因非古制,时为士大夫们所不屑。入宋,椅子才具备型格。再说桌,即餐桌。坐椅而食,杌(小凳)需接高脚,对应为桌。这样,桌不必单人独用,更适于阖家或聚友同桌享宴。这又是饮食方式的一大进化。缘此,大席面取代了小杌案,大餐具取代了小餐具,共食取代了分食。而且这促使了制馔术的突破性发展,食材调配、制作方法和肴馔的样式、造型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尤其是鱼馔,宴时的大餐具盛行,“全鱼”便大行其道,为“年年有余”创造了先决条件。须知,得先有众人合食之宴,方可造“年年有余”之俗。椅和桌的物象存在,是此俗形成的物质保证。
因而,谓“年年有余”之俗起兴于宋时,是由于物质文明的演进带动人们的食鱼观念而成因的。至今南方许多地区,“全鱼”仍是宴中亮点,通常是宴尾之馔,基本是端上来行俗,谁也不会大啖图尽。还有一些地区,头馔即是全鱼,一直置于席面中间,俟至宴尾,人们才对它象征性地动动筷子。此二种食鱼习俗都意味着,这尾鱼是今年余下的,留给明年,以循“年年有余”之吉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夕,家家年夜饭必有一盘“全鱼”,这种“年年有余(鱼)”的风俗,源头在渔民那里,渔民借此祈愿讨彩,这种风俗至今盛行。
B.西晋时,北人为避“八王之乱”,由中原南迁江东者为数众多,江东进而开发,时人则始称江东为“鱼米之乡”。
C.“年年有余”之年俗因江东渔业人士所张扬而兴起,至宋时,随着饮食方式的大进化,特别是合食之宴,为“年年有余”的渔俗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D.椅初名“胡床”,又称“交椅”,汉时传入中国,当时的士大夫们不屑于使用它,至宋时,椅子却促使人们的饮食方式发生改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年年有余”的原始之义出于渔民食鱼习于有余,不余则易犯忌的习俗,包含着“以鱼谐余,以鱼寓吉,以吉示富”之意。
B.东晋时期,黄河、长江流域渔俗交汇,加之渔业勃兴,商机遍地,这些都为“年年有余”之年俗形成提供了氛围。
C.宋以前,宴举是每人一杌,“大件”分派“各吃”,到宋代时,“各吃”开始发展为合食,这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D.自古以来“全鱼”是宴中亮点,一般在宴尾才端上来,人们只是对它象征性地动动筷子。谁也不会将鱼食尽,以循“年年有余”之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俗的形成离不开与之相关的地域和生态的环境,离不开饮食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物质基础的保证。
B.因为船“三面朝水,一面朝天”,所以渔民最忌“翻”字,因此他们认为食尽鱼之下爿不吉,常常不食尽鱼之下爿。
C.宋代物象桌的出现,使得大席面取代了小机案,大餐具取代了小餐具,共食取代了分食,是渔俗形成的物质保证。
D.宋代无论食材调配、制作方法还是肴馔的样式、造型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尤其是鱼的制作,全鱼开始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