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实用类文本阅读(17分)
达·芬奇于1452年生于一个小城,那个城市的名字就是他的姓——芬奇,他的父亲是城中的画吏。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时,常到市集去购买整笼的鸟放生,他放生的情景是非常有趣的:他仔仔细细地观察鸟的飞翔组织,这是他极感兴味的事情;他又鉴赏在日光中映耀着的羽毛的复杂色彩;末了,他看到小鸟们振翼飞起重获自由的情景,心里感到无名的幸福。达·芬奇是当时的先驱者,具有毫无利害观念的好奇心。对于他来说,一切都值得加以研究。他的心且随时可以受到感动。他在那部名著《绘画论》中写道:“你有没有在阴晦的黄昏,观察过男人和女人们的脸?在没有太阳的微光中,它们显得何等柔和!在这种时间,当你回到家里,趁你保有这印象的时候,赶快把它们描绘下来罢。”达·芬奇相信美的目标、美的终极就在“美”本身,正如科学家对于一件学问的兴趣即在这学问本身一般。
到1483年达·芬奇三十一岁时,他一直住在佛罗伦萨,以后他到米兰大公府服务,直到1499年方才他去。这十六年是达·芬奇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代,即便如此,世上所存留的达·芬奇的真迹不到十件,而几乎完全是小幅的,有几幅还是未完之作。画在米兰城圣玛丽大寺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费了四年的光阴还没有完成,没有一个人物不是经过他长久而仔细的研究的。达·芬奇是大艺术家,同时也是渊博的学者,却只完成了极少数的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超出绘画领域以外的重要结论:他对于他的由想象孕育成的境界,有明白清楚地了解,这使他觉得老是无法实现,他的判断要永远超过作品。同时,达·芬奇对于他的荣誉、尊严的顾虑十分深切,他毫不惋惜地毁坏一切他认为不完美的作品。“你决不要想在别件作品中再行改正而宽恕了自己。绘画并不像音乐般会隐去。你的画将永远在那里证明你的愚昧。”
他的作品稀少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只想发现一种定律而不大顾虑到实施,目标本身较之追求目标更引起他的兴味。他的《安琪亚利战》那张壁画,因为他要试验一种新的外层油,就此丢了。他连这张画的稿样都不愿保存。
这个爱美的梦想着,好奇的艺术家,同时又具有科学的头脑。在这一点上他远离了中世纪而开近世科学的晨光熹微的局面。他思想的普遍性在历史上是极少见的。博学者的分析力与艺术家的易感性难得地融合在一起。
米兰有一个绘画学院,达·芬奇在那里实现了他的一部分理想。除了教学生实习外,还替他们写了许多专论,《绘画论》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他认为依据眼睛的判断而工作的画家,如果不经过理性的推敲,那么他所观察到的世界无异于一面镜子,虽能映出最极端的色相而不明白它们的要素。因此他主张对于一切艺术,个人的观照必须扩张到理性的境界内,假如一种研究,不是把教学的抽象的理论当做根据,便算不得科学。
在荷兰风景画家前一百五十年,在大家把风景视作无关重要的装饰的时候,达·芬奇已感到大自然的动人。《蒙娜丽莎》的背景不是一幅可以独立的风景画吗?
他的时代,一般画家致全力于技巧,要求明暗、透视、解剖都有完满的表现的时代,他自己又是对于这些技术有独到的研究的人;然而他把艺术的鹄的放在这一技巧之外,他要艺术成为人类热情的唯一的表白。各种技术的知识不过是最有力的工具而已。
(摘编自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达·芬奇在佛罗伦萨的十六年是他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代,但是也没有留下多少真迹,这还包括未完成的作品。
B.从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放生的故事中,我们看了一位精细的科学家,一位爱美的艺术家,一位热爱生物、充满诗意的人。
C.《最后的晚餐》历时四年还没有完成,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经过达·芬奇长久而仔细的研究,这个壁画实现了达·芬奇的理想境界,是他心目中完美的作品。
D.从文章当中可以看出,达·芬奇总是为了追求艺术的目标而努力,譬如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他努力地想要达到美的本身。
 
E.本文通过对达·芬奇艺术追求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达·芬奇是大艺术家,同时又是渊博的学者,为什么却只完成了极少数的画?请简要分析。(6分)
(3)作为一位伟大的画家,达·芬奇在绘画方面有哪些独到的见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9-05 10:48: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

[俄]费特

我和你一道漫步,

在月亮的清辉里。

我的心快醉了,

在神秘的沉默里。

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

小草在呜咽不息,

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

在月亮的清辉里。

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

在这迷人的世界。

我们静静地走着,

在月亮的清辉里。

【小题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你一道漫步”,此句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从诗歌内容看“你”可以是“我”相恋的爱人。
B.“在神秘的沉默里”,“神秘的沉默”这个短语让读者联想到二人散步时气氛静谧、欢愉而融洽。
C.“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在月亮的清辉里”,诗意拓展,转人到对美好自然风景的描绘。
D.“我们静静地走着/在月亮的清辉里”,由“我和你”转为“我们”,二人的关系更为亲密。
【小题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运用了比喻修辞,“闪亮的明镜”生动贴切地描绘了池塘的平静。
B.“小草在呜咽不息”,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特征,表现了悲伤、凄凉的情感,营造了忧伤的氛围。
C.“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使用反问语气,诗歌的节奏略为加快,强调了对生活的热切之情。
D.这首诗歌描绘了在月下美景中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优美,风格轻快而柔美,并富有音乐性。
【小题3】“我的心快醉了”中“醉了”一词有什么妙处? 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小题4】“在月亮的清辉里”这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请问有什么艺术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城市人的压力

英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搁了。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只是隐约觉得这只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碰到了艾丝尔姨妈。这应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姨妈,你好。”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 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惊奇。“小心你手中的香蕉!”她说。我大笑,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根重要的香蕉,我会小心的。她提出与我同行,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快要迟到了,必须加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大象出现在别的城市大街上也许不算是奇怪的事,可这是曼彻斯特呀!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奇怪。我想的是:“糟糕,大象挡住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十分着急,然后就醒了。

“只是一个梦。”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梦到大象、香蕉和艾丝尔姨妈呢?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六点钟自动开启,起到闹钟的作用。我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七点七分了。我必须加快行动,我洗漱时听到一则新闻: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许多麻烦。我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到了这则新闻的,然后就梦到了大象。

我吃完早饭,准备去上班。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我突然想,如果有一部关于大象出现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肯定会不错。我拿包的时候,发现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我妻子的笔迹:“下班回家时,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蕉!”我忽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因为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我想,我今天肯定会把香蕉买回家的。

在我刚出门时,手机响了。是我母亲的电话。“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还记得你的艾丝尔姨妈吗?”“记得。”我说,“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是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她两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过的。”奇怪的梦终于得到了解释。

我匆匆赶路,但是发现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我看了看手表,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手表的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很有意思。”我想,“如果手表是逆时针旋转,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了……”然后,我又醒了。这太奇怪了。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真的醒了。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她显得很诧异。“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大象?”“对,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你怎么了?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也许你需要在家里休息一下。”妻子说。“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我说。“现在才五点半,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嗯,确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说。“好了,放松一点,行吗?”妻子说完就出去了。

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哦,亲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呀?”“你还记得艾丝尔姨妈吗?”“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 “她还好吗?”我打断母亲。“我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她了?”“哦,没什么,再见!”

放下电话,我想,也许妻子说的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电话。“是这样的。”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劳累了。”“你病的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我本想今天和你好好谈论的。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意思。我简单说给你听一听: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暴躁……” “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候在这部片中出现?”“姨妈?什么姨妈?”老板很生气。我挂断了电话。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译林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因为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而心怀愧疚,所以才会在梦中觉得这是件重要的事,并提醒自己一定要把香蕉买回家。
B.在梦中,我拿着香蕉匆匆赶路,偶遇艾丝尔姨妈,又被一头大象挡住去路,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后来的梦境中有了解释,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
C.当发现被大象挡住去路的状况并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后,我长舒了一口气,因为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上班迟到而被暴躁的老板训斥了。
D.小说主要是写“我”的压力,而以“城市人的压力”为题,突出“我”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使“我”的生存状态成为城市人生活的缩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为什么反复写到“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   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地研究。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单凭这一结果也可以自豪。

⑧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⑨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题1】本文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
【小题2】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
②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 宗教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③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地研究的。
A.探索 以至 浮浅B.摸索 以致 肤浅
C.摸索 以至 肤浅D.探索 以致 浮浅
【小题3】“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句中加点词能否换为“去世”或“逝世”?为什么?
【小题4】“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利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悼念。”加横线的三个词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小题5】第③段是一个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请写出句子主干(主谓宾),是复句的请画出第一层(写出第一个分句的最后一个词和第二个分句的第一个词),并指出两层是什么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音乐会
德布鲁诺·弗兰克
①我以前是个音乐会经纪人,我曾认识两个声誉不相上下的男中音歌手,一个叫卡拉,一个叫阿尔德林格,他们之间敌意很深。
②我记得一生中安排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我心里感到挺得意,因为场子里坐得满满的——只有第一排正中的一个座位空着。最后那个人总算来了——他是个无法形容的怪人,已届中年,脑瓜全秃了,脸上有一种阴郁而又困倦的表情。
③卡拉走上台去,听众用热烈、由衷和长时间的鼓掌来欢迎他。卡拉先唱了《救世主》中的咏叹调,然后是巴赫的《合唱曲第59号》,这是巴赫的二百首合唱曲中最难唱的一首。他唱得挺出色,把雍容肃穆的情调表现得十分完美,听众高兴极了。我从舞台门上的小玻璃窗朝外望,看到前边几排的听众既快活、又赞叹,并且激动。只有第一排中间的那个晚到的人仿佛无动于衷。他兴致索然地坐在那儿,脸上毫无表情;卡拉唱完以后,他也不拍手。尽管卡拉瞅着他,他还是冷冰冰地对周围听众欣喜若狂的情形熟视无睹,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④演出的第一部分至此结束,暴风雨般的欢快的掌声传到我的耳际。卡拉筋疲力尽而又恼怒地走进我所在的小房间。他问道:“你看见第一排那个人没有?”
⑤“你究竟说些什么呀?快谢幕去吧,喝彩声快把房子都震坍啦。”
⑥卡拉抹了下额上的汗,拿起乐谱出去了。狂风骤雨般的掌声忽然停止了,卡拉继续唱。
⑦听众都站起来了,他们高声喝彩,并且挥舞着双手。可是卡拉立刻离开了舞台。“看见没有,他仍然坐在那儿,就像个石头人似的!我没法感动他!没法用歌声拨动他的心弦!没法对他产生任何影响!”他对我说,接着就解开衬衫的扣子,把一块湿布盖在胸前。他说:“我想叫那块朽木爆发出火星来——不成功便成仁吧。”
⑧卡拉的紧张和焦虑也感染了我,他使出浑身解数唱着,然而由于一位听众不肯动容,所以他在运用自己娴熟技巧时丝毫不感到愉快,而且没法领略大获全胜的滋味。这个鬼东西也许是拿了别人给他的赠券上这儿来的,要不就是个白痴,或者是个卑鄙的势利小人。我觉得这是骄傲的意志跟迟钝的人在搏斗。
⑨反正不管怎样,只剩下最后一个节目。最后一个节目是卡拉的拿手好戏,其中跌宕回环,变调很多,一会儿是疾风暴雨似的大段唱词,一会儿是亦庄亦谐的说白。“给本城的杂役让路……”卡拉冲着面前那张木然的脸唱道。观众着迷了,他们既高兴又激动,屏住气息静静地听着。可是我在后台却开始感到害怕,我拿起观剧望远镜,仔细端详着敌人的脸。连一点儿表情都没有!难道他连笑也不会?他肯定毫无人性!
⑩卡拉的声音有些异样,我更加聚精会神地听着,——他唱得感情十足,我简直不知道他是怎样把这首难处理的咏叹调推向高潮的。我看到他的肩膀在抽动。似乎只在为一个人唱歌——他直对着那家伙的脸唱着。
⑾突然,他上身前倾……
⑿我猛地拉开门,向卡拉冲过去,大家都站起身,只有第一排正中那个家伙依然无动于衷地端坐着。卡拉是朝着他倒下去的,脑袋就横在他的脚边。
⒀我跪下去,把他抱起来。一缕血丝从他嘴边往外淌,他死了。
⒁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坐在前排中央的人,是阿尔德林格派来的,是个不幸的人——一个既聋又哑的残废人。
(选自《世界文学》,有删改)
【小题1】文中卡拉死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章第⑦段写卡拉紧张与焦虑,在情节结构上与上下文有何关联?
【小题3】文中“我”对那个坐在第一排中央的人的情感态度前后有何变化?请简析变化的原因。
【小题4】有人认为本文结尾是“欧·亨利式的结尾”,试结合文本对这种说法作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人称黑暗之门。咖啡厅很小,她总是在小厅最里端的同一张桌子旁落座。初来乍到的那段时光,她从不跟任何人搭讪,日子一长,她认识了孔岱咖啡馆里的那些常客。有时候,她会坐到他们中间去,但大部分时间里,她还是喜欢坐她自己的那个专座,也就是说坐最里端的那个位子。
有一天晚上,临近午夜时分,她走了进来,当时我也在场,店里只剩下塔尔赞、弗雷德、扎夏里亚和米海依,他们都坐在同一张桌子边。塔尔赞大叫起来:“哎呀,露姬来了……”起初,她显得有些惶恐,但没过多久她的脸上便绽出了微笑。扎夏里亚站了起来,装出一副很庄严的口气说道:“今天晚上,我为你命名。从今往后,你名叫露姬。”久而久之,他们当中所有的人都叫她露姬,我现在想来,她有了这个新的名字之后,反倒觉得放松了。是的,是放松了。
她的衣着非常讲究,跟孔岱的其他客人形成鲜明的反差。一天晚上,她坐在塔尔赞、阿里·谢里夫和拉欧巴的那张桌子,点了一支烟,她那修长的手指让我心头为之一震。尤其让我吃惊的是,她的指甲熠熠闪亮。
(节选自法国作家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
一部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富于表现力的细节,请你结合上述选段谈谈细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