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科学治理灰霾,促进绿色发展
(嘉宾: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顾行发,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贺泓)
记者:能跟我们解释一下灰霾是什么吗?
贺泓:我们往往在媒体上讲到灰霾现象的时候都用“雾霾”这样的词。其实,雾是雾,霾是霾,是两种不同的现象。雾是由大的水滴造成能见度下降,是一种自然现象。霾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的排放跟不利的天气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污染的现象。但是,雾和霾有的时候交织在一起,雾加霾,叫作雾霾,也不能算错。我们重点研究的是霾,科学院称作灰霾。大气中所生成的细的颗粒物,比如PM2.5,造成大气能见度下降,从学术的角度来讲就是产生消光现象,我们叫作灰霾现象。
白春礼:有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今天蓝天、白云很好,但第二天马上变为中度污染甚至重度污染。这不是一次排放产生的,不是一夜排到天上的颗粒物产生的污染,而是原来已经排放到空气中的一些氮化物、硫化物等,以气体的形式存在的一些东西,在适当的温度、气候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又重新在天空中快速地聚集,形成了新的PM2.5颗粒,这叫二次颗粒物。有时候二次颗粒物爆发得很快,一下子产生重度污染,因此我们关注一次颗粒物排放的同时,也要关注氮化物、硫化物的排放,使二次颗粒物在天空中产生的先决条件不存在。
记者:我们这么多年治霾,为什么百姓的直观感受不明显呢?
顾行发:整体来讲,环境在不断地改善,而且趋势非常明显。从2013年到2016年,灰霾的浓度降低了30%以上,在京津冀地区,最高的降低了50%以上。在夏天的时候,总的来讲,灰霾的程度比较低,天气也比较好。秋、冬季,降低的程度比较小,甚至有些地区灰霾的程度还有增加。灰霾根本上是过重的产业结构以及偏向煤炭的能源结构造成的,而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发现霾不全是一次颗粒物排放导致的,二次颗粒物的占比能占到百分之六七十甚至更高。PM2.5的、成因,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季节,有很大的差异。冬季可能是因为取暖燃煤,夏季不一样;长三角、京津冀,各地也不一样。中国目前的大气污染与当初英国伦敦、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气污染还不太一样,我们现在的污染是一种复合型的污染。
记者:想问一下中科院在治理灰霾上会提供哪些科技支撑呢?
白春礼:在国家未来大气灰霾治理中,科学院将继续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我想支撑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科学院作为第三方,进行大气环境的观测和大气灰霾的模拟与预报预警技术的研究,准确、全面地掌握我们国家大气灰霾的污染特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关于灰霾的生成机制的研究。我们监测到灰霾是哪儿产生的,还要了解灰霾是如何产生的。只有知道是如何产生的,才可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理办法。第三个方面,科学院针对大气污染物源头减排的迫切需求,积极组织大气污染的控制前沿技术的研发,为实现大气污染源头减排提供更加有效的基础知识和科技的支撑,我想这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记者:今天非常感谢三位的分享,感谢您的关注,再会!
(摘编自人民网2017年3月“访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次颗粒物是一种新的PM2.5颗粒,是一种气体污染物,它是在一定的温度、气候条件下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与氮化物、硫化物的排放有关。
B.PM2.5的产生,不仅跟人类活动有关,还跟当地的气候、温度等自然环境有关,而这些非人为因素是不能改变的,所以灰霾是不能全面根治的。
C.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是一种复合型的污染,与当初英国、美国的大气污染不同,治理的难度较大,尽管已有成效,但百姓的直观感受仍然不明显。
D.三位访谈嘉宾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分别谈了灰霾是什么、形成的原因以及未来治霾的科技支撑等问题,为人们认识、治理灰霾提供了借鉴。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治理灰霾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7 11:0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 猎

阿成

在达斡尔族护猎员的带领下,我们开着一辆伤痕累累的吉普车,进入了一望无际的大甸子。开始,我们以为护猎员是到森林里去,隐蔽在树林里的某处等待偷猎者的出现。其实不是,是在大荒甸子上寻找偷猎者。

正是收获的季节,金色的玉米地像莫奈笔下的油画,像凡·高笔下的秋天,十分的迷人,很辽远,很开阔。开着像战车似的大吉普车疾驰在七沟八梁的大荒原上,那种感觉非常的不寻常,非常的男人,当然,车也非常地颠。可以这样说,要是让我们在陆地上做出那种剧烈的被颠的动作,肯定是做不出来的。

几个人抱着枪坐在被桑开得飞快的吉普车里,很快就有一种美国大兵的感觉。吉普车前面的玉米秆已高过吉普车的机器盖子了,两边的玉米秆刮着机器盖子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在大坡地上横穿的时候,感觉吉普车要翻过去了。开始的时候,那个窄脸的诗人忘情地抱着猎枪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角色,摆出一副美国大兵的样子,还很得意的。但是,没想到车子会这样颠,终于,那位窄脸的诗人有点儿害怕了,干哑着嗓子跟桑说,桑,停下车吧,把枪放到后备厢里去好不好?

很显然,车这么颠,他担心猎枪万一走火,砰一声,直接就自毁了。

其实,上了车,桑就跟两个抢着抱枪的诗人说,枪管不要冲着自己,也不要冲着别人,小心走火。

桑是这儿的护猎员,他的任务,主要是阻止偷猎野鸡之类的飞禽。桑说,野鸡一般下午三四点钟才出来觅食,这时候它们都跑到玉米地里找粮食吃去了。偷猎的人一般都选在这个时候打野鸡和沙半鸡。

我们听了都直点头,反正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桑说,野鸡和沙半鸡非常傻,比如你打其中的一只,枪响之后,另外几只也不会跑。我说,不对啊,桑,不是有个脑筋急转弯儿嘛,树上十只鸟,打掉一只还剩几只?桑说,要是麻雀,树上就一只也没有了。但沙半鸡,打掉一只,肯定还剩九只。那个胖脸的诗人说,这一点有点儿像诗人。

我们在这个大甸子上跑了两个多小时,什么也没发现,无论是偷猎者还是允许打的野兔,都没看到。

桑看到我们有些失望的样子,便说,好,咱们开枪打打麻雀吧,过过枪瘾。胖脸的诗人说,行,不管咋说,我们一人扛一只麻雀回去也挺好的,像英国漫画一样。

正打算停车的时候,远处突然传来了枪声,桑立刻开车朝着枪响的方向疯跑。车都快颠翻了,我们一个劲儿地劝他慢点儿开,可怎么劝也劝不住。此时此刻,我们已经颠得满脸憔悴,一脸苦难,这才知道当个护猎员的辛苦。

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偷猎者,最后,桑只好放弃。

就在我们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桑突然发现,在前面的玉米地里有六七只沙半鸡正在觅食。桑立刻把车停下来,拿起了猎枪说,我给你们试验一下。说着冲天上开了一枪。那几只沙半鸡像什么也没听见似的,仍旧在那里觅食。我们都看傻眼了。桑换上子弹,从容不迫又朝天上开了第二枪,几只沙半鸡依然勤然不动,照例在那里觅食。那个胖脸的诗人像祈祷着似的举起了双手说,主啊,赐给沙半鸡以麻雀般的智慧吧!

……

在回去的途中,要经过一片湿地,此时夕阳烧得正旺,红彤彤地挂在西天,景色非常瑰丽。这时,我们发现在远处的芦苇荡里悠然自得地游着的三只野鸭子,一只大鸭子后面跟着两只小鸭子在款款地游。桑说,这是王八鸭子。他的话音刚落,就听叭的一声枪响,那只大鸭子立刻被打死在水里了。桑立刻停下了车,下来向四处看了看,四处一点儿动静也没有。桑立刻仇恨地说,这是有人在跟我玩呢。

那个窄脸的诗人叹了口气说,你们看,那两只小鸭子在母鸭子旁边游呢。

这时候,桑打开吉普车的后备厢,从里面取出水衩子穿上,独自一人绕了很远的路才上到了那片沼泽的“硬地”上。我们远远地看到,桑每一脚下去都有一米深的稀泥。毫无疑问,这是非常危险的,甚至有生命危险。

半个小时以后,桑从芦苇荡里把两只小鸭子抱了回来。

桑长得很帅,一脸的络腮胡子,是一个充满柔情的、硬朗朗的达斡尔族汉子。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描绘了北国的优美风光,寥廓的天空,广漠的荒原,金黄的玉米地,为小说奠定了浪漫的感情基调。
B.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对主人公桑只是简笔勾勒,以他日常的言行去表现他的个性,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C.小说最后描写了桑冒着危险抱着两只小鸭子回到岸边这一细节,充分展现了桑的柔情,并揭露了偷猎者的残酷无情。
D.小说娓娓道来,语言平和朴实,人物对话隽永含蓄又带点幽默诙谐,景物描写充满诗意,像一首淡雅含蓄的小诗。
【小题2】小说中多次写到颠簸的吉普车,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的标题是“打猎”,但文中却几乎没有正面写到打猎,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散文到底应在多大程度和多少距离之内接受、吸收诗歌,从而获得中国的诗性智慧,这是一个重要也是需要做出深入思考的问题。
②自古就有诗文相通的传统。以散文论,它一直离不开诗歌的影响与渗透,因而时时发出诗性智慧的光芒。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像“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都是诗意浓都的写照。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意与文心达到了高妙的契合。“五四”以来,鲁迅的《野草》、朱自清的《绿》、杨朔的《雪浪花》、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等都是以诗意擅长的佳作。
③近些年将散文中加入更多诗意成为一种风尚,有的作家做得相当出色,比较典型的是鲍尔吉·原野。他用诗的灵光和智慧点燃与照亮了散文之路,而且进入到自然从容的叙述之中。作者在《针》中这样写道:“像母亲领着孩子的手,针带着线穿过厚厚的棉花。”它在刀剪的家族里,也是一个女人,身后总带着牵挂。”可以说,由于诗性智慧的加入,散文走出了平面与刻板,有了灵光与深度,也获得了新的解放与开放。
④事实上,散文在不断获得诗歌助益的同时,也有逐渐被诗歌侵蚀的倾向,致使散文出现情感的失真乃至于虚假。最典型的例子是杨朔散文,他曾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自豪地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这条经验常被学界从正面理解杨朔散文的长处和创作秘诀。从诗歌与散文的联姻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从散文与诗歌应保持各自的本性角度看,这样的理论和方法又是值得商榷的。“将散文当诗写”极容易将诗的夸张、情与无节制带进来,从而造成散文情感的矫揉造作与文风的不自然,因为散文的最高境界是平淡,是绚烂之极后的归于平淡。
⑤在用中国诗性智慧进行散文写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分:一是“散文诗”与“诗的散文”。其实,“散文诗”是具有散文性质的诗歌,而“诗的散文”是带有诗意的散文;“散文诗”是分行的诗,“诗的散文”是不分行的散文。二是对诗化散文、诗性散文、诗意散文等不同提法进行辨析。不少人认为,在散文创作中,诗意越浓烈越好,越能代表散文的中国智慧,其实这样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散文可以富有诗意,也可以强调诗性和诗化,但要避免不加节制。
⑥总之,散文与诗歌完全可以相互借力,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进行交叉和重叠,相得益彰。不过,“散文”与“诗歌”不是没有距离和边界,散文在向诗歌借鉴时,切不可过于随意,尤其不能简单地将“散文”当诗来写,简单地将散文进行“诗化”。
(摘编自王兆胜《不能简单地将散文当“诗”来写》,2018年5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散文应在多大程度和多少距离之内借鉴诗歌,从而获得中国的诗性智慧,本文没有给出明确的观点。
B.散文的最高境界是平淡,是绚烂之极后的归于平淡,所以作者坚决反对将散文进行“诗化”的做法。
C.“诗化散文”“诗性散文”“诗意散文”等虽然提法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都散发诗性智慧的光芒。
D.“将散文当诗写”应该谨慎,因为这样做极容易将诗的夸张、炫情与无节制带进散文,影响散文的情感和文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出论题,即如何获得诗性智慧是散文创作一个重要且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B.第②③两段,例举以诗意见长的散文名家,说明将诗意加入散文已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创作倾向。
C.第④段以杨朔散文为反面典型的例子,用来证明“将散文当诗写”这种创作倾向是错误的。
D.第⑤段指出用中国诗性智慧来写作散文时应该注意区分几个方面的模糊概念第⑥段总括全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加入诗性智慧,照亮散文创新之路散文就可能走出平板,具有灵光与深度,并获得新的解放与开放。
B.散文可以富有诗意,也可以强调诗性和诗化,在散文创作中,诗意越浓烈越好,越能代表散文的中国智慧。
C.散文与诗歌可以相互借鉴,甚至可在某些方面进行交叉和重叠,其融通的结果往往就是散文诗或“诗的散文”。
D.当下一些散文出现情感的失真乃至于虚假,原因之一是散文在不断获得诗歌助益的同时,逐渐被诗歌侵蚀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链接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的内心与渔樵文化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经历了人生中的最黑暗时期。但是,也正是人生中的这一次遭遇,让苏轼更加接近真实的社会,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这一时期的苏轼,仿佛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白,自己所伤怀的功业无成,其实是因为建功无门。此外,苏轼的黄州生活经历,除了与黄州一带名士山川之间深得心意的交游,甚至还曾躬耕于黄州东坡,可能确实过了一段“渔樵”生活。他那兼有自谑、自得意味的自号“东坡居士”据说也即由此而来。由此看来,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中时时出现的“主”“客”,既是文学体式的一种标志,其实也是苏轼自觉省视个人命运的心理反应。应该说,被贬黄州同时成就了苏轼的文学高度和哲学高度。 (取材于肖亦若《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有删改)
【小题1】用古代诗文原句填空。
链接文字中说,被贬黄州同时成就了苏轼的文学高度和哲学高度。从文学而言,创作于这一时期的《前赤壁赋》无疑是其思想最为斑斓的一种呈现,其中就有句子直接关涉到渔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举匏樽以相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虽然有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景仰,最后还是难免梦一般的喟叹和逃避:“。”难得的是,身居黄州的苏轼,在回望来路时仍能以“,归去,”来剖明内心的旷达与超然。
【小题2】如何理解苏轼内心的“渔樵”观?结合《漫话“渔樵”》以及链接文字,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诗人的诗歌作品产生与诗人同样的感动上。
C.《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都是事象引起的我们感动。
D.我们读李白、杜甫的诗歌和陆放翁的《钗头凤》,我们产生了与他们同样的感动,这是“兴”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接着用大篇幅重点论述了后者。
B.文章主要采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既援引了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方式灵活。
C.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D.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可以兴”的感动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一。
B.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C.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D.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钱基博先生学行小传
姜晓云
钱基博,字子泉,江苏无锡人。他十岁在经学教育基础上从伯父学策论,熟读《史记》、诸氏唐宋八家文选,学习史学。十一岁熟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纲鉴易知录》。十六岁作四万言的《中国舆地大势论》,刊于《新民丛报》,梁启超亲自写信鼓励。青少年时期,钱基博先后接受国学、科举、新学(改良主义)、西学(近代西方的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等)的思想。
“学问贵乎自得,际遇一任自然。”他在成为国学大师前,有一番独特的成长经历:江西提法使陶大均招之入幕,筹办司法改良;1911年辛亥革命兴起,任锡金军政分府秘书,后随部队驻镇江;应邀请,先后历任十多所大学教授;应内兄王蕴章邀约,担任《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副主编,发表文学作品。
钱基博先生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对当时的“民情国故”也有独到看法,“故于学术文章得失利病,多抉心发奥之论”(《钱基博自传》)。“四书五经”,都在先生“考镜源流,发明指意”之列,重要的史书、史论,能“观其会通”。周秦诸子均有涉猎。先生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张謇读钱基博先生文而感叹说:“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诚如《钱基博自传》所言:“其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先生提倡读书治学最重视方法,在学生“穷思极索”写出习作之后,将自己的创作成果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变圣约翰大学重英文而轻国文这一教学现状,主动开设中国文学史,其名作《现代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因民族救亡需要,西学被大量引入,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遭遇到学术界的片面否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力求以古为新,“发国性之自觉”(钱基博《<国学文选类纂>总叙》)。在《治学篇》中,先生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示人以治学的基本方法:“究其原始,叙其流变,条理通贯,别有会心。”
这一时代,“学潮激荡,长傲纵欲”,以至于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也“与为町畦”,甚至“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严气正性,不与诸生翕翕然。……从学者初惮其严,久则相悦以解”(《钱基博自传》)。
1938年先生来到抗战前沿,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并为守军讲授《孙子兵法》,将此书作为学校教材,以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1944年长沙等地失守,学院被迫西迁,先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先生的这种身体力行,为中国“找出了精神的新泉”。抗战胜利后,先生受聘于华中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与其子钱锺书等均选择留在国内。1950年先生将5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1952年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历代货币、书画等文物200余件捐赠给华中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
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有一种精神贯串其中,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人生历练,更主要来自学术的砥砺。先生学术上的自信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始终坚持学术独立,撰写《现代中国文学史》,主张“论治不缘政党,谈艺不入文社”。胡适作为光华大学同事,梁启超作为前辈大师,先生不为“亲者”、长者讳,秉笔直书。所以当先生“以稿相示”梁任公,“任公晤谈时,若有不愉色然,辄亦无以自解也”。先生的这种自信,体现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的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钱基博是学行结合的一代鸿儒,他不仅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行动能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
(选自2016年第1期《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百年之大计在树人,而树人必先自树;倘社会动荡而吾亦与为动荡,无心问学,以自暴自弃;长此以往,天下之读书种子将绝,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此则吾之所大惧。
(钱基博《答诸生论今日之大学》)
②在对待东西文化方面,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非有先进、落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或用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
(孔祥增《文化两昆仑:钱基博与钱穆》)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基博少年时期在父辈们的熏陶下,经历了经学教育、史学和文学方面的教育过程,这些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在“学潮激荡,长傲纵欲”时代,学生忘了读书使命,大师也“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却“严气正性”,用自身行为引领示范。
C.钱基博学术上的自信,尤其是学术独立,体现出其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的高度自觉,具有永恒价值。
D.在钱基博看来,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树”,这样,天下将无读书人,“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
E. 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没有先进、落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用科学方法来取代东方文化和整理国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钱基博青少年时期接受国学、科举、新学、西学的思想,在对比东西文化后,认为虽“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但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
B.钱基博先生有一番“入幕府、入军政、入教育、入文坛”的独特经历,这对他后来的“学行”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C.钱基博先生选择留在国内以及将其历年收藏的200余件文物捐赠出来,彰显出了其言传身教、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D.本文引用《钱基博自传》相关内容,可使文章增添真实性和提高可信度;引用“大江以北,未见其伦”突出了先生的“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
【小题3】结合文章,简要概括钱基博先生在学行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