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 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

“每年腊月廿九下午是我和爸爸贴春联的时间,从我记事起到现在,一年都没有落下过。”河北唐山姑娘杜一然(化名)回忆说,北方的冬天很冷,有时她贴春联手都冻木了,但父女俩还是忙得不亦乐乎,浆糊都要刷上好几遍,让春联粘得尽量牢固。
“以前每年除夕夜我都和家人一起守岁,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到零点,准时出门放烟花。”来自辽宁沈阳的徐畅说,“近年来空气污染较重,倡导环保,家人守岁后聊聊天就休息了。不过,年前和爸爸妈妈一起大扫除、祭祖是我们家必不可少的事情。”在北京工作4 年的张媛(化名)每年都回家过年。“除夕到家,第二天上午就早早起来和家人一起给亲戚朋友拜年。”张媛介绍,去年她和父母还去逛了逛庙会,“人非常多,特别热闹,还有表演活动”。
调查显示,春节期间,89%的受访者会回家乡过年。贴春联(68.4% )和拜年(52.5% )是人们春节前后参与度最高的两个传统文化活动,其他还有祭祖(44.2% )、守岁(44.3% )、收发压岁钱(42.8% )、扫尘(38.8% )、上香(34.4% )、逛庙会(34% )、放爆竹(32.3% )和撞钟祈福(22.4% )等。
徐畅认为,过年扫尘一方面是为辞旧迎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干干净净迎接来拜年的客人。
“‘新春’佳节嘛,就要迎新纳福。”张媛今年春节打算去庙里上香,祈求新的一年有好的开始。“去年人非常多没能实现,希望今年如愿”。
调查显示,62.1%的受访者近些年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更有兴趣了,交互分析发现,18—35 周岁青年群体的兴趣度(66.8% )明显高于36 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47.8% )。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60.9%的受访者是为迎喜接福,讨个好彩头,60.4%的受访者是为除旧迎新,增加年味,其他原因还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54.4% ),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45.6% ),不忘祖训、不忘根本(36.1% ),凑热闹(17.1% ),固定流程(11.1% ),打发时间(10.8% )等。

“我小时候喜欢凑热闹,过年时大街上有扭秧歌就会去看。”杜一然向记者介绍,小时候,春节期间的“扭会”活动是孩子们的一大盼头,能进行一下午,非常热闹,大人们也都出去看,还可以一起聊聊天。“近几年‘扭会’活动少了,我希望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能传承下去,它很有意义”。
张媛对记者说,她外婆居住的地方以前每年都会组织一些较大的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妈妈会特意带我去看。如今我长大了,那里只是偶尔举办这样的活动了。”
调查中,62.6%的受访者希望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能结合地方特色举办,56.5%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多走出家门体验文化,少喝酒打麻将,51.9%的受访者希望地方政府对此给予一定财政支持,46.8%的受访者认为可鼓励各地联合举办,36.8%的受访者建议培养年轻艺人,传承传统技艺。
“我们要与时俱进,也要传承传统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徐畅认为,春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一些年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年轻人应多多重视,多多参与。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18—25 周岁的占12.1% ,26—35 周岁的占63.5% ,36 周岁及以上的占24.5% 。男性占53.8% ,女性占46.2% 。
(选自2018 年02月13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报告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 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受访者通过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迎喜接福。
B.本次调查中,62.6%的受访者希望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能结合地方特色举办,同时建议年轻人多走出家门体验文化。
C.“每年腊月廿九下午是我和爸爸贴春联的时间,从我记事起到现在,一年都没有落下过。”杜一然的回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D.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在春节期间回家参加的相关传统文化活动中,放爆竹和撞钟祈福两个选项所占比例最低。
【小题2】下列对报告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联合问卷网在调查受访者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情况时,从人们的参与度、兴趣度以及地方特色等方面作了报告,很有现实意义。
B.调查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两项所占比例较大,说明传统文化已然回归人们的生活中。
C.调查显示,春节期间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回家乡过年,贴春联、拜年是人们春节前后参与度最高的两个传统文化活动。
D.部分受访者建议,应积极鼓励各地联合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此建议意在解决春节活动中的资金问题。
E. 徐畅认为,一些年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年轻人应多多重视和参与,从而扎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
【小题3】根据调查报告,从兴趣度着眼说明受访者群体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并简要分析“贴春联”是受访者春节前后参与度最高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1 10:0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银川110多小时“全城总动员”为4岁女童找到丢失的“耳朵”
何晨阳
2013年11月,“为4岁女孩找‘耳朵’”的帖子和海报遍布宁夏银川市的贴吧、论坛和大街小巷,在网民、群众、媒体、政府部门官微110多小时的齐力寻找下,终于将4岁女童的“耳朵”找到,这场爱心接力,不仅为一个外来务工者家庭避免了20多万元的损失,更让小女孩免受再次开颅手术之苦。
孩子的“耳朵”怎么会丢呢?
宋国强和妻子是身在银川的外来务工者,他们的女儿小儒(化名)出生后不久,他们发现小家伙对有声世界毫无反应,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孩子患有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一晃四年过去了,同龄的孩子早已牙牙学语,小儒却一直生活在无声世界里。2013年1月,宋国强听说人造耳蜗能帮孩子回到“有声世界”,便借钱凑了28万多元购买并为孩子植入了进口的人造耳蜗。半年多,小儒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日常用语,耳蜗成了她的“耳朵”。
2013年11月10日晚上9点左右,宋国强的妻子和孩子在新华东街等车时将耳蜗体外处理器丢失。这种耳蜗由体内植入体和体外处理器两部分组成,且是一对一配对,如果一部分丢失,另外一部分也将失效。体外处理器的丢失意味着他们要再筹集28万多元,小儒还将再受一次开颅手术之苦。
在寻找无果的情况下,万分焦急的宋国强在报警后,又在微博上发布了求助帖。
令宋国强没想到的是,带有耳蜗照片的微博发布次日,他的电话就被打爆了。包括《宁夏日报》、“宁夏新闻网”等在内的宁夏各大媒体纷纷跟进,@银川住房保障、@银川市政管理等银川市一些政务微博也出手相助,热心网友更是第一时间在微博、QQ空间等社交媒体中传递着寻找耳蜗的消息。
“鼠标一点就是支持,转发也是帮助。”网民“小乔乔”在转发微博时写道。
宋国强说:“一天一般能接到30多个电话,都是好心人询问和出点子的电话。我很感激他们,因为他们都在我危难时出手相助,给了我温暖和力量。”
随后,在银川市公交公司的帮助下,寻找耳蜗的寻物启事登上了全市近1 500辆公交车,公交车载电视中也实时插播信息;银川市客运管理处将海报散发,请出租车司机协助寻找;银川市城管部门也发动了遍布街区的环卫工人,询问大家“是否发现过此类物品”并告知“这事关一个4岁小女孩早点听到世界的声音”……
好消息在众人的急切等待中传来。人造耳蜗在离开小儒110多小时之后的11月15日,一位老人打电话说他在菜市买菜时捡到过,当时觉得没用随手扔掉了,看到寻物启事才知道那个耳蜗如此重要,于是他带着宋国强家人前去寻找,最终在一位乞讨老人的协助下,终于找到了耳蜗!
事实上,这种市民自发性的爱心接力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从郑州的“全城吃面”,乌鲁木齐的“全城买鹅”,再到银川的“全城找耳蜗”,公众心中的正能量正一步步释放,更多的人明白了正能量不在于喊得有多响,而在于有没有行动,哪怕只是轻点鼠标的转发。
小儒的父母也受到了这次正能量的感染。“关注这件事的人都是在帮助我们,孩子长大了我一定要告诉她这次的经历,教育她以后也要做好人行善事。”小儒的母亲郝廷说,她已决定和丈夫一起加入义工组织,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这一次,全民都是英雄。”银川市民张东说。
本文在叙述“全城总动员”为4岁女童寻找“耳朵”的过程中,运用了引用的写作手法,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化君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把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哩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⑪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⑫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剜割着母亲的心。
⑭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⑮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有删改)
【小题1】阅读第⑥-⑪段,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
示例:第一次:无理哭闹后打枣。第二次:____时打枣。  第三次:____后打枣。
【小题2】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连用三个“终于”有何作用?)
(2)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小题3】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小题4】阅读全文,说说文章第⑮段有何作用?
【小题5】下面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一段文字,与文中第⑨段的画线句子进行比较:同样是写母亲,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短视频是指播放时长在五分钟以下的网络视频,具有社交属性强、创作门槛低、播放时间短和场景便捷等特征,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内容消费习惯。

短视频产业链有三个核心端:内容生产端、平台端、分发端。内容生产商给平台端提供内容,平台端通过自有平台分发,或内容生产商直接在平台端和分发端分发。

经历了三四年的发展沉淀,短视频市场目前正处于备受多方关注的阶段,围绕内容本身的竞争愈发白热化,而其中内容质量取代内容数量成为更为重要的竞争砝码,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加强对市场野蛮生长的不良行为的持续监督和纠偏,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发挥主体建设和约束作用,在良性内容生态构建、行业共识的达成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

2017年以来短视频行业持续火热,用户规模的增长和广告主的关注带动了整体市场规模提升,凭借着短视频产品的碎片化、高传播、低门槛特性,并且目前短视频整体移动互联网用户渗透率较低,用户红利仍在,有较大的用户发展空间,预计2018年将达到3.53亿人。

2017年中国短视频市场规模达到53.80亿元,增长率为175.9%。伴随着短视频行业监管力度加大,规范行业生态,促进中国短视频市场的良性发展,短视频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2018年中国短视频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13.25亿元。

(选自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材料二:

近两年,为了吸引用户,各种短视频平台层出不穷,纷争不断。这场短视频江湖争斗之中,抖音、快手占尽风头,可说是预选赛的王者选手。然而两年来,短视频之争已进入市场饱和期,各平台用户量已从高速增长期进入稳定期,而流量红利也逐渐减少。

但江湖依旧,波澜再起,短视频之争还未分出胜负。

内容竞争日趋激烈。目前短视频平台都偏重于娱乐视频,模仿以及二次搬运内容较多,优质的原创内容较为稀缺。业内人士指出,优质视频内容才是提升视频平台用户体验的重要元素。此外,短视频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以抖音“挑战”玩法为例,用户可以发视频发起各类挑战,接受挑战的用户可以上传自己模仿的视频,诸如此类的视频引发了用户审美疲劳。

流量黑市或成行业杀手。短视频的行业自律一直为用户所关注,此前不少平台由于充斥低俗、暴力、色情等内容,形成不良风气和负面导向,被国家网信办依法约谈,责令全面整改,违规网络主播也被纳入跨平台禁播黑名单,禁止其再次注册直播账号。业内人士认为,平台视频内容的优劣对平台发展至关重要,但行业内部的一些交易买卖或许会成为新的行业杀手。

(选自《工人日报》2018年11月28日 徐潇《短视频江湖风云再起》)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产业链有三个核心端:内容生产端、平台端、分发端,各自的产业分工明确,分别是提供内容、分发平台和分发服务。
B.短视频市场目前处于备受多方关注的阶段,对短视频产业的发展现状各方认识不尽一致,但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是确定的。
C.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迅速增长,各种短视频平台层出不穷,短视频产业竞争由内容数量向内容质量转变,还没有确定的赢家。
D.对短视频产业发展的判断不是那么容易,有人认为短视频市场已经饱和,有的认为行业规模扩张迅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小题2】下列各个选项中,对短视频用户规模迅速发展的原因,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自身的特点满足了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内容消费需求。
B.监管部门的持续管理和引导,形成了良好风气和正面导向,让用户放心。
C.平台和内容提供商的自律回应了用户关注,发挥了主体建设和约束作用。
D.短视频产品碎片化、高传播、低门槛、强社交特性吸引了用户积极参与。
【小题3】根据材料,短视频产业发展目前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怎样应对?试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唯有牡丹真国色

刘夙

①牡丹是中华名花,自唐代以来,它那雍容艳丽的硕大花朵就是吉祥富贵的象征,每当国运兴盛、社会繁荣的时候,牡丹热潮就会兴起,因此牡丹文化也成为盛世的象征。北宋周敦颐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有言:“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无不为它的华贵之气倾倒。刘禹锡在七绝《赏牡丹》中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人竟不惜通过贬低芍药和荷花来赞美牡丹。皮日休七绝《牡丹》中“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更是将牡丹称为“花王”……

②然而,这样一种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著名花卉,□

③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芍药属全世界一共有30 多种,除北美洲西部的两个种外都产自旧大陆。这些旧大陆的种可以分成两组(在分类学上,“组”是界于属和种之间的分类单元)﹣﹣牡丹组和芍药组。尽管牡丹组和芍药组在花型上极其相似,但牡丹组是灌木,它们的茎高度地木质化,冬天地上部分只落叶不枯死,来年新叶和新枝直接从老枝上生出;芍药组则是亚灌木和草本植物,它们的茎只有基部木质化或完全为草质,冬天地上部分大都枯死或完全枯死,来年不得不从茎基上再生出新枝叶。1972 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东汉初年的医药简上记载了一个药方,用到“牡丹二分”,这是可以确定的最早提及牡丹的文献,由此可见牡丹一开始只是被作为药材,大约从南北朝开始,牡丹渐渐得到栽培观赏,直到唐代,它才真正成为流行花卉。

④二十世纪80 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很不充分,以为栽培牡丹品种虽然丰富,但只不过是同一个种内部的变异。1979 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中记载了11 种中国芍药属植物,其中芍药组8 种,牡丹组只有3 种。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繁荣,正如历朝历代的情形一样,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谱”。根据 2014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牡丹组原来一共竟有9 个野生种(比原来的记载多出6 种),其中4 个原产于横断山区到西藏东南部;5 个原产于中国东部,中国传统的牡丹栽培品种大都是由这5 个原产中国东部的野生种经过驯化和反复杂交而成。园艺上往往习惯把中国栽培牡丹分成四大品种群,即中原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江南牡丹品种群与西南牡丹品种群,此外还有若干个小品种群,如延安牡丹、鄂西牡丹等。研究表明,栽培牡丹的家世远非同种内部变异那么简单。

⑤通过上面这一“牡丹野生种列表”,栽培牡丹的家世基本弄清,但在从事野生植物保护的学者看来,这场艰难的学术探索背后却反映了野生牡丹的沉痛家史。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值得人们深思、反省。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它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不断滥采乱挖,最终让牡丹“家族”走上了衰败的不归路。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人们还仍然没有充分形成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野生生物仍在一种接一种地走上灭绝的不归路。

⑥“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天香的牡丹,长期以来在为人们吉祥富贵、兴盛繁荣贺喜添乐的同时,自己却默默忍受着诸般委屈,甚至殇痛……

(1)第④段加点词“家谱”在文中的意思是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①人们对它的研究少之又少
②在揭开了牡丹神秘的面纱的同时
③直到近些年研究才慢慢有所深入
④却也揭开了牡丹鲜为人知的委屈和殇痛
⑤身世却一直是个谜团
A.①⑤②④③
B.⑤③④②①
C.⑤①③②④
D.①③②④⑤
(3)联系上下文分析图表在文中的作用。
(4)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用的说明方法,确切说明牡丹广受人们喜爱的特点。
B.第③段以芍药作比较,突出说明牡丹作为木本植物的特点。
C.第③段运用例证法,强调说明牡丹最初仅用作药材的功用。
D.第④段列数字,确凿说明牡丹野生种丰富,栽培前景广大。
(5)本文语言具备科学小品文的一般特点,请举例分析
(6)综览全文,概括牡丹长期以来遭受的“委屈”和“殇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荑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B.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C.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小题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