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统计显示,2007-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论文,中国占近20%,仅次于美国;其中,深度学习领域论文总量和引用量均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二。科技部高新司司长秦勇表示:“我国在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机器翻译、中文信息处理等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人工智能将对实体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芮明杰将其总结为3个方面,一是对生产工具的改变。人工智能技术嵌入生产设备后,设备将变得更智能。二是帮助消費者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代替一部分人力,影响相关行业及其就业,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摘编自《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2018年1月24日新华网)
材料二:

(数据:艾媒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据统计,美国半数以上的数据科学家拥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中国,超过40%的数据科学家工作经验尚不足5年,中国只有不到30所大学的研究实验室专注于人工智能,输出人才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此外,中国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大多集中于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等领域,其他领域的人才相对匱乏。
在产业应用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虽然己经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除少数垂直领域凭借多年大数据积累和业务流程优化经验,催生出营销、风控、智能投顾,安防等人工智能技术可直接落地的应用场景外,大多数传统行业的业务需求与人工智能的前沿科技成果之间尚存在不小差距,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与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在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方面,美国也更为完善和活跃,创业公司数量远超中国。而且由研究机构、大学及私营企业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庞大、创新且多元。
(摘端自《人工智能,能湃发展新优势》,2018年1月10日人民网)
材料四:
“人工智能发展到高级的阶段就可以真正实现‘心想事成’,比如你想知道我在想什么,立即就可以通过脑电波和人工智能技术获取。脱离通常的计算机上网方式,通过脑电波和英特网随时随处获取信息,这样人类就真正进入到了一个新型的智能化社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史忠植说,“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许多:包括解决计算机的高性能和它的低智能方面的矛盾;通过信息、脑、生物和纳米技术的结合,使得人类具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他强调,特别是智能技术、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相结合,研制具有生物特征的智能机,将是世纪高技术革命的突破口。
(摘编自《科学生活:人工智能如何便捷人类社会?》,2007年11月14日《科技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7年以来的十年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成绩喜人,在相关领域论文发表的数量、引用量以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世界前列。
B.从我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所属领域分布来看,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不平衡,排名前三位的公司所属领域占据了半壁河山。
C.我国在人工智能的多个领域人才相对匮乏,这也可以从我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所属领域分布的不均衡上看出一些端倪。
D.我国目前大多数传统行业对人工智能技术没有需求,因此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应用还需要较长时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对实体经济在生产工具的改变、帮助消费者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代替部分人力三个方面有积极影响。
B.人才影响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受科学家群体影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相关创业公司在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等领域成长更快。
C.少数垂直领域利用人工智能的成功经验表明,人工智能技术要应用到传统行业中,首先必须解决大数据的积累问题。
D.人工智能发展到高级阶段将不再需要计算机,而是通过脑电波和英特网获取信息,这是人类真正进入到新型智能化社会的标志。
【小题3】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可以从美国获得哪些有益的借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8 05:31: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到父母跟前吹牛去
尚小迪
自打17岁那年我到千里之外求学起,顶不住爸妈每天三问候,我学会了撒谎。最初仅限于在电话里虚报平安,后来领域不断扩张,谎撒得也越来越夸张,成了吹牛皮。
“妈,垒球赛我们赢了耶!”
“爸,这次考试你闺女全优,厉害吧?”
“论文写完了,空前绝后,正等着老师打高分呢!”
听得出,爸妈在电话那端比我还开心,有一次,老妈甚至对着话筒鼓起了掌。吹牛真好,它的益处在于让爸妈一次次得到欢愉,我呢,也一次次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美好里,一次次身心舒畅。挂上电话,我会朝着我吹出来的那个缤纷世界努力前行。
毕业初,我进了一家并不优秀的单位。入职手续刚办完立刻给爸爸打电话:“爸,我签了家好单位,您就等着享福吧!”
刚收到第一个月工资,我就打了家里的电话:“发钱太多,都愁死了,怎么花啊?”
隔三差五,我就跟妈妈说:“我又签了大客户,一切都好!”
实际情况是,当时我没底薪,每月刨去房租,连吃饭都成问题。好在,逢月底我都会收到妈妈从老家邮来的煎饼和腊肉,我流着泪用它们果腹,然后擦干泪打电话责备妈妈:“我这啥都有,你不用寄了,不嫌麻烦呀?”妈在那端嘿嘿笑着说:“外面卖的哪有你妈做得好吃!”
瞧。连妈也吹上了。
后来我换了单位,有了男友,成了家。记得第一次带男友回家时,我跟往常一样,像只报喜鸟,叽叽喳喳不停。从家出来,男友跟我一笔笔算:“咱俩年收入满打满算9万块,房贷得还6万块,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你还炫富!”
“怎么,怕我家跟你借钱呀?”
“不怕借钱,怕掏不出来伤感情。”
“你想过没?老人们聚一起,爱聊谁家孩子年薪多,高兴自己的儿女有本事,我可不想让我爸妈抬不起头。”
“可是你说10来万,你没听到妈说呀‘一二十万哪,不错’,经妈的嘴一传,就成了一二十万,坊邻再传,会变成二三十万…… 可怎么收场呀?”
为此,男友特别焦灼。好在,并没人向我们借钱,我们悠哉乐哉地当了几年伪富人,每次回老家,一道道羡慕嫉妒恨的目光,让我的虚荣心飘啊飘。这份快乐虽然惊险,倒也挺受用。
婚后第六年,有天弟弟打电话给我,说要做生意,差10万块钱,想从我这挪挪。
挂了电话我就懵了。上个月我们全部存款刚满10万元,这可是我跟老公这么多年从牙缝里一点一点省出来的,要是弟弟的生意赔了呢?
老公脸色很不好看,他说:“爸妈年纪大了,我们做姐姐和姐夫的不帮一把说不过去,可钱在兜里还没热乎呢,我是真舍不得呀!”
三天后,爸跟弟一起来我家,不等弟开口,爸就说:“妮儿顶多只能借给你弟三万块。”转头对弟说,“生意要从小做到大,一步步来,一下子投入这么多钱,赔了可咋办?”
我松了一口气,当天下午就把钱给了弟弟。
后来我回家,旁敲侧击,为什么爸只许我借3万元?我又不差钱。
爸坐在堂屋八仙桌旁的椅子上,吧唧吧唧抽他的旱烟袋,吐出一大口白烟说:“我的闺女我心里有数,人好心善,就是爱逞点能。”
妈在一边附和:“这些年来,你说十分好,我和你爸就往一分里信。你是怕我们挂念着,我们懂。” 我的泪顷刻间滂沱起来,多年来的憋屈全宣泄开采,在妈怀里,我哭得像个小孩。许久,我抽抽搭搭地问。你们怎么断定我吃过苦,受过罪?
爸说:“你刚毕业时每次往家打电话都会在接近一分钟的时候挂断,我就断定你缺钱啊。怕饿着你,也怕你走孬路,就让你妈给你邮吃的。”
妈说:“你邮来的照片,跟你回家时穿的衣服总是同一身。你那么臭美,要不是手头紧,会不多添置几件衣裳吗?”
爸说:“每次回家,哪怕你妈炖个白菜豆腐,你也吃得津津有味,说明你在外面吃不着油水!”我嘟嘟囔囔替自己狡辩:“那是妈做得好吃!”
妈呵呵地笑了,她说:“闺女呀,我和你爸没有责备你的意思。你在外面打拼不容易,在自个爹妈面前,当然可以挺起胸膛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很愿意配合你的。你想呀,你吹牛夸自己好,我们听着心里也畅快呀,这两全其美的事儿,何乐而不为呢?”
是呀,何乐而不为,往后权当爹妈那儿是情绪宣泄站了,多个放松心情增添自信的地儿,挺好。我对着镜子收拾妆容,边擦泪边说:“这是谁家的姑娘,长这么俊,随谁呢?”
爸和妈在一旁,会心地笑了。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从17岁到千里之外求学时起,学会了撒谎,因为爸妈每天电话三问候,为了让他们放心,就虚报平安,越来越夸张,就成了吹牛皮。
B.吹牛的好处在于让牵挂着“我”的爸爸妈妈放心和快乐,“我”也一次次得到安慰和满足,挂上电话,“我”会以我吹出来的世界为目标努力奋斗。
C.“我”毕业参加工作后,因为不想让爸爸妈妈牵挂远方的自己,就继续编织着一个又一个谎言,多亏有爸爸妈妈多次不动声色的支援,才渡过难关。
D.弟弟向“我”借钱,“我”和老公心里很是矛盾,不帮说不过去,可要帮的话又确实没有能力,感到很为难,爸爸体谅女儿的难处,出面解了围。
【小题2】小说结尾写到:“我对着镜子收拾妆容,边擦泪边说:‘这是谁家的姑娘,长这么俊,随谁呢?’”有怎样丰富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题为“到父母跟前吹牛去”?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城市水、电、路、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宅、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摘编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材料二:
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和民居、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力度,传承乡村文明,建设田园牧歌、秀山丽水、和谐幸福的美丽宜居乡村。(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材料三: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7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截至11月底,城镇新增就业128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14万人,与去年同期511万人相比略有增长;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2万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在90%以上。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都保持在近4.9%这样的低水平,就业比较充分。(摘编自《中商情报网》)
材料四: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7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业发展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认为,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从城镇建设、能源结构、消费模式等多角度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城镇化发展的思维,即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推动城镇由“外延式扩张”转为“内聚式发展”,促进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保障城镇化的质量、效益和福利,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在城镇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受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坚持集约、绿色、节能、环保理念。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尊重市场、尊重农民,在公平竞争下让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摘编自《2017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业发展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小题1】下列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改革开放以来,从常住人口数量、城镇化率、城市数量和建制镇数量等方面看,我国城镇化发展异常迅猛。
B.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
C.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行动。
D.从材料三表一来看,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总体情况呈趋好发展态势,单月就业人数同比皆有增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城镇化起点是比较低的,而此后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加快,这与改革开放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是有密切关系的。
B.新型城镇化要做到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并确保高
校毕业生在城镇化进程中有较高就业率。
C.在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国家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到城镇就业,尤其对老少边穷地区农民进城务工加大帮扶力度。
D.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仅2017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接近2.8亿,外出务工的超过1.6亿。
E. 材料三表二主要揭示了我国2017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的变化,这些数据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农民工就业的高度关注。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的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层面的网络安全威胁和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网络攻击行为向着分布化、规模化、复杂化等趋势发展。

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大数据的战略意义和国家网络安全建设,已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纳入“十三五”期间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目标。2017年6月,《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网络安全更是提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网民网络安全意识调研报告》)

材料三: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进入快车道和高速发展期,全球视野下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大安全”时代,跨国界的网络攻击无处不在,网络犯罪日益多样化。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迎接“大安全”时代的挑战。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和响应:在对方窃取数据或破坏系统之前快速发现,在对方给我方造成更大损失之前快速发现,并及时阻断、清除和修复。

在架构上,应当改变重要政府部门网络安全建设的管理机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网络安全体系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明确各地、各部门的权、责、利,这样才能提升政企单位网络安全防护的整体能力。

同时,国家应建立国家级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国家级威胁情报平台、国家级应急指挥和协同防御平台、国家级邮件安全过滤平台等,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提升我国网络安全整体防御能力。

(摘编自周鸿祎《我国网络安全需提升整体防御能力》)

材料四:

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也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利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无论是制定网络安全法律政策标准还是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都要以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作为网络安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让人民成为网络安全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

要深入贯彻《网络安全法》建立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网络安全的审查、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工作制度;严厉打击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等各美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宣传网络安全法,让广大网民及时了解网络安全法律责任和义务,不断增强网络空间的法制意识,自觉依法上网、文明上网。

网络安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互联网领域发展变化非常快,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快网络安全学科的建设,支持高校、企业开展网络安全的职业培训,发现选拔网络安全的技术高手,形成网络安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54.3%,网络安全威胁及风险日益突出》)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显示,多数中国网民认为当前网络环境是安全的,少数认为目前网络环境较危险。
B.从对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关注程度来看,有近两成的中国网民对网络安全几乎不关注。
C.这两个图切入角度不同,具体内容不同,但都是针对中国网民网络安全意识进行的调研。
D.综合图1和图2的调查数据来看,中国网民对网络的危险性认识不够,防御意识较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据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交汇融合而产生的,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保证数据安全的问题。
B.网络攻击目前已经呈现出分布化、规模化、复杂化的特征,要保证网络安全,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C.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攻防战略思想应该是对已经进入的攻击进行积极的发现并及时阻断、清除和修复,避免数据泄露,维护网络安全。
D.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国家要提升网络安全整体防御能力,同时也要让人民在维护网络安全中发挥自的作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小题3】阅读材料四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维护网络安全的方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药芬芳

①2012年阳春的正午,我走进这间叫做“春泽堂”的百年中药店,为病中的母亲取药。此时屋外阳光灿烂,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和车来车往的喇叭声全被隔在外面了。在中药店里,能感受到一份安静和几丝安全。

②“春泽”,是取自“春天的光泽”之意。我坐在凳子上想,在春天中享受光泽,多好啊。这样想着,我等候抓药的心情就比较悠然自得。我坐的长条凳,木板厚而重,上面的红漆漆面斑驳,可凳子依旧是那样的结实。坐上这样一条凳子,心自然也会踏实了许多。

③装中药的木匣子,大小一致,上面一律用规规矩矩的正楷毛笔字写着药名,有数百种药,可抓药的医生目光一扫药方子就能准确无误地走到装那味药的小匣子边,轻轻一抓,数量常常是八九不离十,这就是熟能生巧啊!中药最是讲究配药的分量,多一分少一分则药效有天壤之别。这就是中草药的奇妙之处!我看着抓药的医生有节奏地来回走动,他时或来到案板边看一眼医生开的药方子,时或轻轻拉开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小木匣子,取药,用小秤称,轻轻地抖去一些,确保重量的准确,而后返回案板,将药倒在黄皮纸上或纸袋中,再返回称第二味配药。他们的动作轻而柔,来来往往,脚踩在木地板上也从不会发出巨大空洞的声响。看着这流畅的动作,病人的疼痛仿佛也一下就减轻了许多。在中药店看医生抓药,谁都会赞同这样的说法:那抓药的医生本身也是一味药啊!

④药抓好了,医生朝空中轻轻一招手,“唰唰唰”就开始包药了。我暗自称奇,这多像魔术般奇妙神秘啊!仔细看,禁不住哑然一笑,原来看似虚无的空中还垂着一根根的白线呢。抬头望去,蓝瓦下的屋脊上还吊着一个个纺锤形的线圈呢。那些线垂在空中,医生们随手就可包药了,一点也不用担心线会缠在一起解不开。这样的方法,既科学又节省时间,实在是妙。

⑤中药包好了,配药的医生就大声喊出某人的名字。有人应声而起,取药离开,又有人进来坐下。等待的过程,有些淡淡的焦急,也有些心安理得。我看不见医生白口罩后面的表情,但那一双双眼睛却是同样的安静,同样的会说话,一如中药店里舒缓流淌的时光。与那样的眼睛对视,人自然而然会放下心来。药到自会病除的!

⑥中药成为我眼中飘着草木气息的意象,是在1980年的早春。那年我7岁,跟随着祖父,与中药结缘。祖父喜欢舞文弄墨,但常年的哮喘却让他饱受折磨。在早春的回潮湿气里,祖父用娟秀小楷字体抄写的黄纸药方,带着发霉的味道。这些方子,在如今的我看来,是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每忆起一张,就会想起一段缓慢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散发的中药味道。

⑦祖父喜欢带着我走在午后的阳光里,拐过几条窄窄的街道,去“邱氏中药铺”拜访邱伯。当祖父和邱老伯拉着家常聊着药方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溜进屋内。当我跨过中药铺那潮湿的木门槛,一股浓厚而芳香的中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陈旧的木屋,却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掉了金粉的牌匾,风雨剥蚀的门联以及柔和光线穿过屋檐斜漏的瘦影,让我仿佛遁入明清的旧宅里。我的额头在古老的光线里,闪着不谙世事的微光。黑色的地面,黏糊糊的,像被捣稠的面糊。而黑色古朴的药架子,长满了深藏不露的抽屉。抽屉的表面贴着药材的名称。一味味带着神秘感、可以救死扶伤的药啊!那些药名如同亲兄难弟,铺满了黄纸:半夏、冬青、春不见,莲心、防己、相思子,怀熟地、咸秋石、雪里青……

⑧这些药名,有山野自然的气息,有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

⑨浓厚的中药味,有点呛人,但我还是闻个不停。我拿起药材,细细地品赏,就像欣赏祖父铜皮盒里那些闪光的银元和铜钱。但这些稀奇古怪的药材比“光绪元宝”和“乾隆通宝”可爱多了。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就做一个乡村的药铺郎中算了,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有趣的事情。如今看来,我是低估了工业文明的力量,西药已经超越了中药,成为了看病的主导。而我当药铺郎中的梦想,也在时间的过滤器里,被淘洗干净。现在我更多的是成年男人的焦灼和忧虑,全然没有了当初站在药铺架前的豪情壮志。

⑩很长一段日子,我和祖父都是在“邱氏中药铺”的木屋度过的。邱老伯在中药铺的后院,给祖父煎药。黑色的沙钵上面,升腾起一股温情的轻烟。当祖父喝下苦涩的中药,我觉得仿佛一个个生命融入到祖父的血液里。之后,祖父的哮喘有所好转。我们去中药铺的日子就渐渐少了。

⑪最后一次去“邱氏中药铺”,依旧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掉了金粉的牌匾,在阳光下异常醒目。幽深、阴暗的木屋,越加衰败,如同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孤独地站在阳光下。我当时还不明白伤感之类的词语,但是一股难过的激流那时却在心中激荡。我感觉眼角有点潮湿,带着孩子独有的敏感和单纯。几年之后,邱老伯先我祖父而去,他的中药铺也被一排崭新的诊所和药房取代了。

⑫周作人在《草木知秋》中说:“生病,吃药,也是现世的快乐呵。尤其是吃中药。”读后我不禁感叹:世上居然还有一个人也如我般从草药中喝出快乐来!回想那些中药颗粒,我就似闻到阵阵的草木芬芳,鼻息间的香气更浓重了。

⑬时光渐逝,病中的我同样垂青于中药的疗效。冰片、半边莲、夏露、荭草、紫藤……这些中草药的名字给我留下了绿色健康的记忆。每当我端着浓浓的中药汤,就仿佛看到草木森森,每次喝下一碗中药汤,胸腔里会有一股无法言说的妥帖感,浑身流动着阳光、雨水与泥土的气息,肺腑间充满了绿色的血。生命应着四季的更替,没有死亡,只有不断的新生与希望。

⑭有时病中喝多了中药,我会带有一股淡淡的中药香。我特别喜爱那种药香,常抬起衣袖闻闻那股草木的香气。现在许多中药都被做成了胶囊,纤纤的中草药被时代换了筋骨,把实用的沟壑填得满满的。即使我吞再多的中药胶囊,衣袖间也不可能挥出草木的香气,胸腔间也唤不回喝中药那种妥帖温柔感了。

(取材于林文钦同名散文)

【小题1】如果对文章中加点词语进行替换,替换后的表达改变了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熟能生巧——驾轻就熟
B.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C.不谙世事——少不更事
D.历尽沧桑——饱经风霜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即写在“春泽堂”抓药时所见景象,传递出中药铺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B.作者说抓药的医生“也是一味中药”,是因为他们非常熟悉中药药理而且技艺高超。
C.“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承载着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以及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
D.作者借周作人的话说明中药特有的草木香气带给人大自然的生命气息,弥足珍贵。
E.文章以充满深情的笔触叙写了关于中药的丰富记忆与联想,怀念中不乏忧虑与惋惜。
【小题3】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的中药药名吸引人们编制了许多有趣的谜语,请结合第⑦段的中药名为下面谜语选定谜底,将最准确的药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每空限写一个)
(1)三省吾身:____  (2)五月既望:____ (3)低头思故乡:____
【小题4】文章有三次关于“邱氏中药铺”的描写,这些描写有何作用?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小题5】本文题为“中药芬芳”,这里“芬芳”一词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小题6】文章结尾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日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

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C.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小题2】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