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诗歌的艺术借鉴
林庚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个成就的取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②从文学史上说,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史诗,而中国却没有史诗。中国既然是诗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史诗呢?是不是缺少史诗的素材呢?其实不是。《诗经》的《大雅》中就有反映周民族历史的诗歌,《生民》《公刘》《大明》等记载了周民族源起、发展的重要事件。但它们是祭歌,属于赞美歌的性质,其中的叙事,描写只是粗陈梗概。如周武王伐般攻取天下,其中的战争场面在史诗中正是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的部分,但在《大明》中只描述了短短的十四句就结束了。这就是说,中国虽有史诗的素材,但它们却只构成了诗歌的背景,只是为了衬托其中抒情的赞歌部分。这表明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不是叙事的道路。
③同样的缘故,中国的戏剧也出现得很晚,西方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戏剧,而中国直到元代才出现。其实,中国的戏剧素材很早就有,只是没有发展成戏剧,如《楚辞》中的《九歌》是富有神话性的祭神乐歌,《湘君》《湘夫人》就是两幕歌舞场面,暗含着湘君、湘夫人悲欢离合的一段过程。这两首诗都用抒情的笔法,成为《九歌》中最富于抒情性的作品。那么,有神话,有故事,有表演,为什么没有发展为戏剧呢?欧洲的戏剧就是从酒神节的赞歌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九歌》却将可以写成戏剧的素材写成了抒情的诗章。这同样是因为中国的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④就文学史而言,这的确是很大的损失,没有含有神话的悲剧和史诗,保留下来的有关古代神话的资料自然也就较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到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抒情传统。
⑤中国长篇叙事诗因此也出现得很晚,而且数量不多。即便有一些叙事诗,其篇幅也不算长。西方的叙事诗动辄千行、几卷,而在中国,《长恨歌》就算是长的了,但它也不过一百二十行而已。中国真正算得上是长篇叙事诗的作品到了明代才有,那就是鼓词和弹词。鼓词大多叙述历史兴亡、战争之事,弹词写爱情故事的多一些,也有写历史故事的,如《二十一史弹词》。鼓词,弹词都采用弹唱的形式。可是这类长篇叙事诗,篇幅越长,故事情节越多,诗意也就越少,只是具备了诗的形式而已,其实质是小说。可见中国的故事多是在小说“发达”以后才大量成长起来的。唐人的传奇几乎是不入戏曲的,这说明小说发展了叙事的特长,才带来了丰富的人物故事情节,于是才有了戏剧和长篇叙事诗。而小说又都是晚出现的,中国如此,欧洲也是如此。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的诗歌在小说出现之前承担了一部分叙事的使命,而中国的诗歌一开始就以抒情为中心,等到小说兴盛时,抒情诗的传统早已充分发展,诗的国度也早已形成。
⑥从这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那就是:中国的诗歌是依靠抒情的特长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是因为缺少叙事诗,诗坛就不繁荣。相反,正是因为走了抒情的道路,中国才成为诗的国度。从文学史来说,付出的代价是无法补偿的,但就诗歌来说,这个路子走对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虽然诗歌创作繁荣,然而没有史诗;西方虽然诗歌成就不高,但史诗出现很早。 |
B.中国没有史诗,中国的戏剧也是很晚才出现的,其原因都是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抒情之路。 |
C.鼓词和弹词虽然从形式上看属于长篇叙事诗,但其故事情节丰富,了无诗意,其实质仍然是小说。 |
D.小说出现之前,西方诗歌有一部分叙事功能,中国诗歌则没有,这是因为中西方诗歌的发展路径不同。 |
A.从整体上来说,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思路,逻辑清晰,论证严密,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
B.文章第④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损失”“代价”承接上文“抒情传统”则开启下文。 |
C.文章以中西方诗歌,戏剧的发展特点为重点,由点及面,阐述了中西方文学的不同。 |
D.文章观点鲜明,所举的《九歌》》二十一史弹词》等例子使文章资料翔实,有说服力。 |
A.从史诗的素材来看,周武王伐殷可以写成史诗,但先人们却将其写成了抒情诗,这是由中国诗歌的发展特点决定的。 |
B.《长恨歌》一共一百二十行,这在中国诗歌中,篇幅算长的了,但仍然难以和西方的叙事诗相提并论,因为西方的叙事诗动辄千行、几卷。 |
C.就文学史而言,中国诗歌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没有史诗,戏剧出现较晚等代价,但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D.中国诗坛因为走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繁荣,但如果能同时走抒情和叙事道路,那中国诗坛会更加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