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诞生于1956年,先后经历了两次高潮和低谷。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是2016年3月9日,一场举世瞩目的人机围棋大战在AlphaGo和韩国九段高手李世石间展开,最终AlphaGo以4:1取胜,AphaZero的出现则宣告了围棋AI的完美终结:不需要学习人类棋谱,更无须事先了解围棋规则,通过其自我博弈学习最终200:0完胜AlphaGo。
人工智能已来到我们身边,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有意或无意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无人机,语音助手、扫地机器人等已经随处可见。日前,GoogleI/O大会发布了新款谷歌助手,可以代替人类实现自动电话语音订餐等服务,对话自然流畅,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智能家居等一系列产品也逐渐渗透到千家万户,例如最新的亚马逊智能音箱,其通过智能语音可实现对各种智能家居的控制。
人工智能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的同时,也在改善我们的健康。智慧医疗背后的人工智能技术,已在特定的医疗诊断如肿瘤检测等方面达到甚至超越了专家水平;基于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我们可以对特殊人群健康情况进行提前预警,从而规避发病风险。未来,家家户户都会有智能医生助手,随时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摘编自李克秋《中国处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资料源自《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
材料三: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去年12月召开的2017未来教育大会上提出,在机器能够思考的时代,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5种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及筹划未来的能力。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说,今天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讲的是如何学习、记忆和掌握更多的知识,讲究知识的系统性,而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是开放的,随时随地可查找,可检索,因此,记忆知识以及知识的系统性不再像今天这样重要了,学生更需要学习如何从已有的知识中挖掘出新应用,新知识,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与之对应的知识结构或学习过程就是思维的训练。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要求,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创意和审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说,“反之,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征,那么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无需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但手熟尔;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不闻天下事。”
(摘编自汪瑞林《人工智能时代需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苏令《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怎样的教师》)
材料四:
英国牛津大学2013年一项研究预言,未来20年内,美国就业市场47%的岗位终将由人工智能取代,英国则有35%的职业将受到威胁。涉及人工智能对就业前景的影响,这项研究被广泛引用。
经合组织新研究结果却显示,美国只有大约10%的岗位作将由人工智能代替,英国受威胁的职业也只有12%。研究认为,大部分工作要求涉及复杂社交关系,要求具备较强沟通能力、创意或复杂推理能力,或者要求在无指导环境下完成体力任务,这些方面人工智能均难以胜任,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先前调查之所以高估人工智能构成的就业威胁,源于没有区别对待同一职业的不同岗位,
(摘编自袁原《大规模技术性失业?人工智能威胁就业或被高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目前,在改善人类健康方面,人工智能应用势头良好,在诊断疾病和提前预警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C.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记忆和掌握知识,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等能力。
D.尽管牛津大学的研究受到多方的肯定,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其预言高估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威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AphnGo战胜九段高手不久就被AphaZero打败,展示了机器人的魅力,也让公众对人工智能有新的认识。
B.根据材料二可预测,随着智智能机器人的普及,快递、安保、银行职员、医生等职业都将被机器人所取代。
C.根据材料三可知,人工智能时代在教育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师的工作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人工智能时代在释放技术应用红利的同时,也会造成体力劳动者集体失业,拉大贫富差距,带来社会风险。
E. 根据材料四可以确定,相比小型汽修车间机修工,大型汽车厂流水线的机修工作更难由机器人取代。
【小题3】我们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9 05:29: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言,“创造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但也可能是最后一个。”人工智能的正向作用有目共睹,但它将使人类遭遇怎样的伦理困境?人工智能是福是祸?
变革总是充满争议的。人类不断造物的漫漫历中,每一项变革性技术的问世,总会引发人们一轮又一轮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不是技术,而是由此可能带来的未知风险和伦理困境。这是必要的,它反映了人对自身性质、地位、价值的严肃思考。
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它的发展必须有伦理的介入和匡正。但是,对于技术,过度期待不可行,深度忧虑亦不可取。技术本身无善恶,这把双刃剑指何方取决于人类自身。人的大脑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与之相比.当前人工智能仍很“稚嫩”,能理解人类的情感文化,拥有智慧、情商,会推理、“算计”的强人工智能尚只存在于银幕中的虚构世界里。如果因为前方可能存在危险,就停止向前探索的步伐.人类不可能拥有如此丰富多元的今天,也无法创造出更多可能性的明天。
但是。现代科技的不可逆性,也警示我们不能随便拿人类的命运冒险。在人工智能的推进中要注入人文理性。坚持“科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伦理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等学术各界和社会公众都要积极参与其中。而为了防止技术被某些利益团体利用或造成新的社会不公.除了强调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遵守道德义务外,政府的管控、法律的约束不能缺位。要让技术的发展始终在一个社会开放的空间中进行,防止黑箱操作。
人类制造工具,而工具让我们走得更远。人工智能初显的应用前景令人欢欣鼓舞。它的长远化应用,将是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爆点。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还是我国十九大报告部署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都反映出各国对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视。毕竟,在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谁抢占先机。谁就能获得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动权。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越向前发展,人类面临的伦理问题也会越尖锐。但是,技术应用有禁区。科学探索无止境。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应重视相关伦理问题的思考研究,但未雨绸缪的同时要避免过度敏感。播种善因、规避恶意,才是更加理性的作为。面对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上接踵而来的问题、挑战,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把控好技术发展的方向让它造福人类、造福自然。
(摘编自马丽霞《AI①探索虽无止境,但应用有禁区》)
注:①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英文缩写。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变革性技术带来的关于未知风险和伦理困境的争论是必要的,这反映了人对自身性质、地位、价值的严肃思考。
B.在银幕中的虚构世界里出现的强人工智能在目前尚不存在,但只要人工智能继续向前发展,强人工智能就会出现。
C.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要有伦理的介入和匡正,因为它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D.人工智能只是人类制造的工具,所以无论它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会服务于人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享章第一段用霍金的话引出了论题“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会使人类遭遇伦理困境”。
B.文章第五段通过举例,论述了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的原因是谁抢占了人工智能的先机,谁就能获得主动权。
C.作者从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变和现代科技的不可逆性两个方面分析得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有伦理的介人和匡正,还要注入人文理性。
D.文章围绕“人工智能”这个中心论题,开篇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本无善恶,所以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取决于人类自己如何开发和利用。
B.人工智能将掌控人类未来的生活,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实力,它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C.要防止人工智能的黑箱操作,除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要遵守道德义务外,政府的管控、法律的约束也不能缺位。
D.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对人工智能与人类伦理关系的思考和忧虑,这些忧虑反过来促进了人类对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的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乡绅消失后的乡村命运
传统中国乡村,在当代人的眼里,可能是与贫穷、饥饿联系在一起的地方,然而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乡村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如果从读书人的数量来说,当代中国农村绝对是古代农村的几倍乃至几十倍,然而为什么却没有从前的典雅,而且也失去了传统农民的道德坚守与精神追求?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在官场有一定的人脉,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地了解。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乡绅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里”字从田从土,即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从事农业的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业人群那样四处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从“二十五史”到各地方志,以及通俗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官僚告老还乡后,与当地“士”一同教授乡里,行化一方的故事。像汉代以力谏皇帝折断殿槛而闻名于世的朱云,退居乡里后,即教授诸生,“择诸生,然后为弟子”,培养出了两个著名的博士(《后汉书·朱云传》)。蜀中司马胜之,辞官不做,“训化乡闾,以恭敬为先”(《华阳国志》卷十一)。宋吕大防兄弟四人,大防曾为尚书右丞,大钓嘉佑进士,大忠曾为河北转运判官,大临曾为秘书省正字,都是“国家干部”,但中国乡村的第一份民规却出自他们之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蓝田《吕氏乡约》。南宋朱熹又对这《乡约》作了增损,由此而传播开来,对明清乡村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有人对明代初期百年间的城乡中举人数作过统计,发现乡村多于城市。这反映了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制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在城市安置家眷。这种单向流动,在民国时期曾使一批有志之士深为担忧,而为乡村重建作过呼吁。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在城市良好的医疗条件保障下安享晚年,成了他们最合理的生活选择。“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失了“根”的记忆;而殊不知他们的选择,比之自己曾经批判过的“封建士大夫”,显得是多么卑微!于此,我不得不礼敬中国传统的乡绅,磬折于他们“归根”的壮举与高尚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当代人联想的贫穷落后的印象可能不同,传统中国乡村在古代文人及乡村耆旧的心中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
B.如果从读书人数量上,中国当代农村远远多于古代农村,却失去了从前的典雅与传统农民的道德坚守和精神追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C.被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信奉的“叶落归根”的信念在周代就已出现,这一点从很多经典正史、各地方志以及通俗小说中,都可以得到印证。
D.中国乡村的第一份名规蓝田《吕氏乡约》出自乡绅之手,南宋朱熹又作了修改,更有利于其传播,相约对明清乡村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绅”就是士大夫居乡者,由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和未能出仕的读书人组成的“乡绅”群体,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质。
B.“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乡绅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
C.“恃田而食,恃土而居”作为农业型经济社会特征,由里字从田从土的文字现象即可看出,把村落称“里”自周代开始。
D.华阳国志,中记录的汉代以力谏皇帝折断殿槛而闻名于世的朱云,退居乡里后,择选诸生,教授弟子,培养出了两个著名的博士。
【小题3】(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根据有关统计,明代初期百年间的城乡中举人数乡村多于城市。
B.虽有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但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使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了还乡的热情,飘于城市不思归,失去了根的记忆。
C.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及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
D.“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长期的城市生活,让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及有理想的革命者丧失了“根”的记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16世纪末叶起,经由赴华传教士的著述,欧洲人开始逐渐了解中国语言文字。恰在此时,一股寻觅普遍语言文字的思潮开始在欧洲学人中孕育,并迅疾蔓延开来。引发这场思潮的动因是双重的。首先,拉丁语的没落造成了普遍语言的真空。中古以后,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相继建立,不再愿意采纳哪一民族的语言作为族际通用语;然而欧洲和外部世界的商贸活动的扩大,美洲和远东航路的打通,却使得各国比从前更加需要有一种能够通行于世界市场的语言。其次,经验科学勃兴,知识急剧膨胀,对语言表达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无论古典的希腊拉丁语还是现有的欧洲民族语,似乎都跟不上学术发展的步子,于是在科学、哲学、教育各界出现一种革新现有的语言文字的呼声。

早期觅求普遍语言的欧洲学人当中,近代经验论的始祖、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是最热心的一位。1605年,他在《进学论》中提出了普遍语言的构想;十余年后撰著《新工具》时,他又进一步探讨了构建普遍语言的可能性,他寄希望于用这种语言来获取新鲜知识,清除以往的思想偏见或假象。这样的假象有多种,其中对思想危害最大的是“市场假象”,即由语言文字造成的概念模糊,意义含混。

这种关于语言不可靠性的疑虑,古人也曾经有过,而培根的思考是出于近代科学的考量。然而要造就这种“最美好的言语范式”,培根本人也不知从何下手。就在这时,传教士发现了汉语,而早期传到欧洲的中国语言文化形象又以正面居多,于是培根寻求普遍语言的热情就有了寄托之所。他认为,汉字是一种“真字”,可以直接表示物象或概念,有利于记录和传达“真知”。《进学论》谈及中国语言文字时说:“在中国以及地中海东部的一些王国,习惯于使用真字,这种字符既不表示字母,也不表示整个的词,而是表示事物或概念。各国各省的语言并不相通,却能读懂他国他省的书面作品。所以,跟语言相比,文字为人们更广泛地接受。”

在如何看待中国语言文字的问题上,培根显然背离了他自己所信奉的经验主义原则和科学归纳法,误以为所有汉字都是表示物象或概念的宇符,不具表音的功能。实际上他对汉语汉字并无直接的经验,他的些许认识完全是传教士汉语观的翻版。不过,他的着眼点是理想化的普遍语言,汉语只是恰巧进入欧洲人的眼帘,才成为他借题发挥的一个对象。在培根看来,设若文字只是用来记录语言和纯粹服务于书写,那么西方拼音文字要比象形表意的汉字优越得多;然而,事实上文字还起着保存、传递知识的作用,而在这后一方面,汉字或许能比拼音文字更有作为。对于西方语言和拼音文字,词是事物、思想的映像,而字母则是词的映像,所以,字母与语言真正表示的内容并不直接关联。

哲学家们努力想把语言改造成合乎理性需要的思维工具,要求语词与概念逐一对应,概念与事物之间建立严密的逻辑关联;对于文字,则要求字符直接适配于事物。殊不知模糊、冗余、同义等等乃是自然语言系统的固有特性,无论说出的话,还是写出的字,都无法避免这类“缺陷”。

(摘编自姚小平《西方语言学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古后,欧洲产生了许多新的民族语言,他们都不能填补拉丁语没落造成的普迫遍语言真空。
B.对培根等人来说,构建一种普遍语言,既能满足学术发展的需求,也能让人们获取新的知识。
C.文字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可以用来记录语言和服务于书写,而且还起着传承人类知识的作用。
D.哲学家培根将寻求“最美好的言语范式”的热情寄托在了刚传入欧洲的中国语言文字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两方面分析了欧洲学人寻觅普遍语言的原因,接者论述了培根在其中所作的努力。
B.第三段引用《进学论》,说明培根认为中国语言文字有利于传达“真知”,适合作为普遍语言。
C.文章第四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论证了象形表意的汉字相对于西方拼音文字的优越性。
D.文章以培根对普遍语言的寻找和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认识为论述对象,指出了其观点的局限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培根的思考是出于近代科学的考量,他想创立一种新型思维工具而非真正专注于汉语研究。
B.早期传到欧洲的中国语言文化形象多为正面,因为汉字消除了传教士以往对中国的思想偏见。
C.培根实际上对中国语言文字并无直接的经验,他的对汉字的热情和误解是赴华传教士带来的。
D.人们应该创制一种合乎理性需要、直接适配事物的语言文字,用以摆脱自然语言系统的约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祝蜣螂南行

黎先耀

①蜣螂者,俗称屎壳郎也。现在居然为这种被人们讨厌的“逐臭之夫”祝福,未免使人发笑。

②可是,让屎壳郎照镜子——臭美,开先河者,是被人称为昆虫诗人的法国科普作家法布尔。他的名著《昆虫记》赞颂蜣螂,称它们为“清道工”,因为蜣螂逐臭,就是为我们除污:蜣螂扁阔的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它带锯齿的前腿像是扫帚,用来收集粪土,把粪土放在长着尖爪的后腿间,搓转成丸,然后推回地下巢穴,储作食物。

③蜣螂推着比它们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前进,从不避陡坡险沟,常常快推到坡顶,又连球一齐滚下来,一只蜣螂推不动,就两只合作,一前一后,齐心协力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因此,有一种蜣螂,生物学家给它取名为希腊神话中罚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我国民间也称蜣螂为“推车客”。

④据说古代埃及人认为蜣螂搓推粪球,有如运转天上的星球,所以称它为“神圣的甲虫”。古代也有说蜣螂坏话的,如希腊的伊索就写过一篇叫“蚂蚁与屎壳郎”的寓言,把蜣螂讥讽为不爱劳动的乞食者,但那是“不实之词”。我国古代药书中记载,蜣螂,甚至蜣螂转丸,都能入药,可治不少内外科的疾病。所以,屎壳郎确非害人虫,不能顾名掩鼻。

⑤我们现在要为蜣螂祝福,是因为今年我国长江流域的一种“神农蜣螂”,应澳大利亚有关科研机构的“邀请”,离别故土,远渡重洋,到澳大利亚东南部湿热地区去安家落户。澳大利亚现在有几千万头牛,每天排出的牛粪,要覆盖约4000平方千米的草场;牛粪还滋生蝇类,更是害上加害。从中国请去的蜣螂的任务,就是去帮助清扫那里广阔的大牧场。

⑥澳大利亚难道没有蜣螂?有是有的,但是本地的蜣螂只爱吃袋鼠粪,牛粪不合它们的胃口,它们不愿问津。这就像牛虻爱吮牛血,狗蝇只叮狗身一样,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生活的本能。

⑦澳大利亚为什么没有以牛粪做食料的蜣螂?这有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两方面的原因。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可是在古老的地质年代,它是与其他大陆相连的。到了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由于地壳运动和大陆漂移,澳大利亚才与亚洲大陆分离,后来又与南极洲分开。那时候,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程还处于哺乳动物的早期阶段,才出现一些原始的兽类。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动物种类又单一,澳大利亚一方面成了鸭嘴兽和袋鼠等一些原始哺乳动物的乐园,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哺乳动物在当地环境中继续向前进化。现在在澳大利亚陆地生活的一些有胎盘类的动物,如马、牛、羊、猫、犬、豕,甚至鼠类,都是十八九世纪人类从欧、亚等其他大陆带去的。牛是带去了,但清除牛粪的蜣螂却没有带去。因此,澳大利亚现在缺乏以牛粪做食料的蜣螂。

⑧达尔文等人曾举出“猫—田鼠—野蜂—三叶草—牛”食物链的有名例子,揭示了当时英国畜猫有利于养牛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样的道理,澳大利亚引进我国产牛地区的蜣螂,如果繁殖成功,对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将是有益的。

⑨我国的牧民中有句谚语,“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用来称赞草原上有些动物的某种器官特别灵敏。蜣螂的嗅觉确实非常敏锐,无论哪里有了人畜粪,它们不怕关山阻挡,很快就会闻风而至。中澳相距万里,又远隔重洋,蜣螂的鼻子虽灵,想过去也只好望洋而叹。现在,中澳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天涯咫尺,地理隔绝的鸿沟已经消失。今天,在澳洲袋鼠出没、牛羊遍野的美丽富饶的草原上,从我国引进的油亮壮实的黑甲虫们,正在那里勤奋地打扫牧场哩。

⑩让我们祝蜣螂们成功吧!

(选自《莼鲈之思》,有删改)

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加以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杨柳青年画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中国最具盛名的“年画四大家”之一,得名于天津千年古镇杨柳青。在中国众多年画中,杨柳青年画以其细腻的笔法、秀丽丰满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极具装饰性。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板年画。他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光绪以前是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天津杨柳青镇及其附近村庄,大都从事年画作坊生产,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称,年画因以产地得名。
自明代崇祯年间(公元1627~1644年)产生这项工艺,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至清代(公元1644~1911年)中期,其技艺趋于成熟。因其制作精美而成为贡品,被选送入皇宫,自此声名远播。最早开业的画铺为崇祯年代(1628~1644)的戴(戴康增)、齐(齐键隆)两家,后又有惠隆、美丽、宪章等字号。初期年画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多见的是明末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优秀作品。清末民初,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落和新式洋画的兴起,杨柳青年画曾一度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抢救、才使杨柳青年画艺术得以保存下来。六十年代,杨柳青年画再创辉煌。工艺上不断出新,出现了在成版后再施以彩绘,晕芬描金的技法,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精品和人才。
杨柳青年画是木版印绘结合的制品,其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采取木版刻印和人工彩绘型结合的制作方法,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需经过绘图、刻板、套印、着色、糊裱等十几道工序。前期工序与其他木板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构成与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它完美地将色彩与情调、民间绘画与国画风格、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杨柳青年画在历史的不断演绎中形成了题材广泛,种类繁多的规模。杨柳青年画按照表现内容分为十大类:娃娃类、侍女类、仕女娃娃类、民俗类、时事类、故事类、戏曲类、神类、佛类、风景类。作品喜用寓意、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主题。在十类年画中,娃娃类在杨柳青年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寄托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年画题材中的谐音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它将“莲花、鱼、桃、蝙蝠、鹿、鹌鹑、菊、佛手、扇”等恰当的运用到年画中,由娃娃手中持有的器物,用谐音或比喻凑成年画题目,妙趣横生,令人赞叹,如:“莲——连”,“鱼——余”组成“莲年有余”;“蝠——福”,“扇——善”组成“福善吉庆”;“莲——连”,“笙——生”组成“莲生贵子” 等。杨柳青年画不仅是民间艺术的典范,更是精美的艺术品。
杨柳青木板年画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例如《庄稼忙》、《庆赏元宵》、《秋江晚渡》、《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渔妇》,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女子求学》、《文明娶亲》、《抢当铺》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的一些传统佳作如《连年有余》《荷亭消夏》等,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为中外艺术家、收藏家视为珍品。周汝昌善生曾为杨柳青年画写诗,作过形象生动的描述:“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竟衣红。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
杨柳青年画作为民族民间艺术,已走向世界,曾在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泰国、新加坡等过国展出。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独特风格。“南桃北柳”一说充分肯定了杨柳青年画在中国版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B.杨柳青年画在清代因为制作特点而成为贡品,现在还能见到清代的许多优秀作品。
C.杨柳青年画是民间木板年画,依据画稿刻板套印正是杨柳青年画与其他木板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
D.杨柳青年画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辉煌:第一次是清代光绪以前,第二次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小题2】本文介绍了杨柳青年画的那些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