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18年,***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金冲《***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
B.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C.***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D.本文选取***在长沙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现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
【小题2】从三、四两段看,***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小题3】长沙一师五年的师范生生涯,为***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6 03:3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小题。

①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 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了礼仪旧制的时候,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 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依然弥漫在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 之中。表现在文学领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②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神话和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 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等等。 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已看不见“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 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③《离骚》里面,想象鲜艳而缤纷,香草美人,百亩芝兰,荠荷芙蓉,芳泽香草……在充满神话 想象的自然环境里,主人翁是一位执着、顽强、忧伤、哀怨、愤世嫉俗的真理的追求者。《离骚》把 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 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融成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起点 和无可比拟的典范。

④《离骚》《天问》《九歌》《九辩》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 实质上它们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续。王夫之解释《九辩》说:“辩,犹遍也,效夏启九辩之名, 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点明了几 个关键问题:第一,楚辞是“绍古体”,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可 歌可舞。近人考证也认为,像《九辩》《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 第三,它想象丰富奇异,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 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主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⑤汉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经济、政治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意 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 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楚汉文化一脉相承, 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⑥与《诗经》或先秦散文不同,汉代艺术和人们观念中弥漫的恰恰是从远古传留下来的种种神话 和故事。从世上庙堂到地下宫殿,从南方的马王堆帛画到北国的卜千秋墓室,它们都充满幻想和巫术, 把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了下来。

⑦西汉在经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变革后,以儒学为标志、以历史经验为内容的先秦理性 精神日渐侵入文艺领域和人们的观念中,人世、历史和现实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这固然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结果。但是,蕴藏着原始活力的传统浪漫幻想,始终没有离开汉代艺术,它们是楚汉艺术 的灵魂。就此,楚汉浪漫主义成为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神话逐一理性化的时候,中国南方却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的保留 和残存,依然弥漫在神话世界之中。
B.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孔子删定的《诗经》已看不见“怪力乱神”的踪迹,就是这一现象 在文学领域中的表现。
C.《离骚》,既有香草美人的想象,又有炽热深沉的个体人格,两者融合为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 情诗的光辉起点。
D.屈原的所有作品想象奇特,充满原始活力,构成了一个突出的南方文化浪漫体系,是楚地原始祭 神歌舞的延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北方都突破了礼仪旧制,理性精神也已经完全战 胜了巫术宗教。
B.王夫之说《九辩》可以“被之管弦”,可歌可舞,以此证明它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 乐。
C.汉代艺术延续了远古传统的活力和野性,而这些远古传统的活力和野性在《诗经》或先秦散文中 却没有保留。
D.刘项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地,西汉宫廷中又以楚声为主导,这是汉代文艺领域保留 楚地本色的重要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想象奇特、浪漫,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因而成为汉代赋体文学的 祖宗。
B.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以儒学为标志、以历史经验为内容的先秦理性精神逐渐侵入西汉 文艺领域。
C.虽人世、历史和现实在人们观念中越来越重要,但原始的浪漫幻想仍是楚汉艺术的灵魂,汉代艺 术仍弥漫着远古神话和故事。
D.楚汉浪漫主义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成为我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二者相辅相成,影响着后 世文学的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出门在外

夏鲁平

坐在从延边开往长春的动车上,我有些寂寞难耐。两个小时之前,远在北师大读研的女儿 打来电话,说房屋中介要收取房租。我只好让妻子去处理,现在闲下来,很想知道此事办得怎样,这时,他跟我搭话了。

这是位农民兄弟,他的身旁立着一个大大的编织袋。

“我向你打听个事,从长春到公主岭怎么倒车?”他好像观察我好半天,充满信任地将手里擎着的两张车票伸了过来。我接过车票——一张是延吉到长春,另一张是长春到公主岭。

这位农民兄弟问:“我是不是不用出站台,就可以直接上下一趟车?”

真就把我问住了。我把票递还给他说#我也说不清楚,一会儿,等乘务员过来,打听一下。”

我说:“你下了这趟车,离那趟车开车时间还有二十分钟,时间够用,先不用着急。”

我拿起电话打给妻子,想知道我女儿的房租付了没有,那个接受房款的卡号早已发到她的手机上,我本不该操心。电话响了十次她因为没有接听。

这位农民兄弟毫无避讳地说:“我这次去延边帮一个亲戚干粗木工活儿。那亲戚说,只要我来,干一天活儿,给我—百五十块,不干活儿,一天也给一百块。这样我就去了,结果呢,我有两天没舌儿,那亲戚也没钱。也许那一百块被当作饭钱和住宿费扣掉了,我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小舅子不让我问,他在那亲戚家已经干半年了,他怕我说不好听的,让我回来。回来就回来吧,我也不想干了。我小舅子看当天帮我买了车票。”

我问:“你以前出来打过工吗?”

他迟疑了一下,想了想,皱起眉头说:“三十岁那年出来过一次,在建筑工地上干力工,半年,-分钱也没挣到,腰还被砸伤了,以后再就没出来,心寒了!想不到这次出来又被骗了。”

动车停下了,车门打开,他抓起编织袋就往肩上扛,也许是体力不支,编织袋在他的手里晃悠了一下,我伸手帮了一把,编织袋扛在了他肩上。他在前,我在后,一点点走出车厢。

这时,一位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向这边走来,我赶紧冲上去问:“往公主岭倒车在几站台?”

那位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停下脚步,看着我,又看看他,不紧不慢拧动着手里对讲机的键钮,然后用嘴吹了一下,再次拧动,面无表情。我的这位农民兄弟赶紧递上他手里的两张车票。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翻着两张车票,攥在手里,又开始拧动对讲机键钮。

我极力控制着情绪问:“你能告诉我们,他在哪个站台倒车?”

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对我的问话没有回应,就像我这个人压根不存在。

我应该走了。

我顺着通道台阶一步步往下走。那位农民兄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了。我停下脚步问:“搞明白了?在哪个站台?”

“第五!”

我看看表,离那趟车开车时间还有十三分钟,那位农民兄弟不顾一切往前跑。我像受传染,也跟着小跑起来。面对着长长的通道,他左看一眼,右看一眼,又不知往哪走,然后回头看向我。这时我正好跑下最后一级台阶,帮他查看通道口的数字:“三、四、五……”我话音未落,身后响起了一声呐喊:“你想干什么!”

是喊我吗?我转回头,看见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站在我们刚走下来的那个通道口,怒目圆睁,竟然也开始顺着台阶跑下来。我想干什么?

这位农民兄弟在空旷的地下通道奔跑起来,我看着远处最后一拨即将消失的人群,也赶紧追了过去。追着追着,我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居然还站在通道里,身子一动不动。

我沮丧地走出车站,乘上公交车回家,一路上我对自己说,没关系,我被人误解了,事情过去就好。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妻子说:“我刚把房租转入对方银行卡里,要是再晚一点儿,今天这款就转不成了”。

我问:“为什么把时间搞得这么紧张?”

妻子无奈地说:“这不能全怪我,我在银行往对方卡里转款的时候,窗口人员让我反复确认信息,拖延了一段儿时间,他们怀疑我被骗子盯上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编织袋”在小说中前后出现了多次,他突出了那位农民兄弟的身份,也是那位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疑心“我”的原因。
B.小说中那位农民兄弟虽然出门做工受过两次骗,但他对“我”却一点也不疑心,甚至一直非常信任“我”,接受“我”的帮助。
C.小说对那位农民兄弟的小舅子描写不多,但也深刻的表现了他的个性,是一位怕惹出麻烦来,息事宁人,但也乐于助人的人。
D.文章画波浪线部分对“我”走出车站,乘上公交车回家的描写,主要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沮丧地”写出了“我”无精打采的状态。
【小题2】小说中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设置两条线索在表现主题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归  航

陆颖墨

巨浪猛扑过来,掠过右甲板,迎头浇盖了整个舰桥。舰长肖海波心头一颤,死死盯着右边的海面。海情这么糟,一切都在预料之外。西昌舰是新型驱逐舰,肖海波任舰长已有三年。他下达出航命令时,立即感到了异常:兄弟舰很顺利地解缆起锚,西昌舰却无法解开缆绳离开防风水鼓——军舰被土台风咬住了。这太平洋上的土台风,来无影,去无踪,根本不在预报的视线之内,也没法预防。这风,肖海波遇到过,也较量过,虽然没有输过,但心里并不托底。

有些官兵开始慌神。一个老水兵在腰上系上保险带,要冲出舰桥,试图在巨浪间隙中解缆,他半个身子刚出舱门,肖海波一把把他拽回,吼道:“想喂鱼呀?!”

怎么办?!肖海波自己把头伸出舰桥舱门,那几千吨的水鼓上拽住军舰的缆绳异常结实,肖海波一咬牙,一把斧子从他手中飞了过去,他心中大叹一声:“晚了!”斧刃准确地砍中了绳子的中间,但舰身随着波浪左斜,滑过了。

“只剩一把斧头了!”他握住斧把的手有些颤抖,台风不允许他犹豫,他努力对自己说:“你能行,能行!让自己静下神来!”缆绳刚弹出水面,斧子就飞了过去,在缆绳绷得最直时,一下子给斩断了!

西昌舰像脱缰的野马,飞速驶离锚地。

一团蓝色的火球从远处的海面滚过,不一会儿传来一阵闷响,是滚地雷!肖海波更加断定今天这土台风是传说中最凶狠的,自己以前没有遇见过。像是为了印证他的判断,舰上的龙骨在嘎嘎作响。巨浪中,几千吨的西昌舰像一叶小舟,左晃右摆。有两次,似乎就要翻身沉入海底,但它还是倔强地回过身来,昂起舰首。

不行,一定要赶紧想出对策,救出这条舰!他不知怎么办,开始慌神,但很快镇静下来,久久凝视着海面。突然,他腾出左手,揉了一下眼睛,又揉了一下,心里一动。

他连忙问操舵兵:“看见左边那个大漩涡了吗?”

操舵兵立刻点头。

“就朝那儿开!”

操舵兵回头诧异地看着他:“朝那漩涡开?”

“是的,执行命令!”

没有犹豫,舰艇马上左拐三十度,猛一加速,一下子冲进了那片有漩涡的海面。

好像,舰身变得平稳起来。

肖海波长吁了一口气:又一次判断正确了。

那海面上的漩涡,不是海流汇出来的,是风在水面吹出来的。看来,平时的功课真没有白做!

舰桥里的几个兵,管舵向的、管速度的、管航线的、管报务的等,都回过神了,用钦佩的目光看着他们的舰长。肖海波羞于接受这种钦佩:暂时是安全了,但依然在最危险的地方。副舰长早让他派到了轮机房,那里非常重要,舰桥是军舰的脑子,轮机是军舰的心脏。台风刚来时,有几个新兵晕船呕吐,吐出了胆汁,有一个昏头昏脑差点儿掉进海里去。舰医出身的舰政委就是有办法,思想和身体一起调理,把他们稳住了。

然而,土台风无法预测,上级也没法告诉他。怎么办呢?

他心中一阵发空,几乎同时,他听到报告:“舰长,我舰已进入公海!”

每次离开祖国的领海,肖海波都会感觉心里空空,但现在立刻变沉重了——再这样被台风胁持着漂下去,不知会漂到哪个国家?会不会引起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还有,航道上会不会遇到暗礁?肖海波的心揪了起来!

新舰服役时,首长对他和舰政委说过:这么好的家当,就由你们收拾了。记住,军舰只要一离码头,不管遇到什么难处,不能指望别人,要靠自己过硬的本领!是的,靠自己,不能一直这样,要冲出去!

他下达了突围命令。几个兵没有吱声,都回首看了他一眼,他用眼神给予了回答。水兵们的眼神告诉肖海波,他们有信心,也赞同舰长的决定:突围!

很快,军舰调过身来,冲进了狂风巨浪。庞大的舰身,在肖海波和水兵们的操纵下,竟然变得如此灵活!不管风向怎么变,巨浪怎么打,舰首总是紧紧咬住台风的风头。舰首和左甲板都像勺子一样伸进了巨浪,但是每一次都把巨浪的牙齿击碎。每一次快要冲出台风圈的时候,总有一个更高的巨浪张开大口,似乎要把西昌舰吞掉。肖海波知道这张大口的后面,就是平静的海面。他终于下定决心指挥操纵军舰冲进了那看似凶猛的大口……

突然间,舰身一震,恢复了期待已久的平静。肖海波眼睛一闭,凉凉的东西从他的面颊流下。他回过头来,看到身后的海面上,一条“巨龙”翻滚着远去。再回过头来,霞光万道,风平浪静,一条金色的航道在前方展开。

“向着祖国,归航。”他呢喃了一声,但水兵们都听到了,响亮地回答:“归航,向着祖国!”肖海波忽然意识到,是他下达的命令,是他当兵以来声音最轻的命令。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用“猛扑”“掠过”“浇盖”等一系列词语,描写了巨浪袭上舰艇的骇人一幕,具有极强的画面感,烘托并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
B.“他不知该怎么办,开始慌神儿”,这是遭遇滚地雷时肖海波的心理反应,小说中还有两处提到他自问“怎么办”,这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
C.“朝那漩涡开?”“是的,执行命令!”两人之间简短的对话意味深长,操舵兵对命令心存疑虑却又毫不犹豫地执行,表现出对肖海波的信任。
D.航程即将结束,肖海波下达了命令,“是他当兵以来声音最轻的命令”,这一句话反映了他历尽艰险身心俱疲,不免有些后怕的虚弱状态。
【小题2】小说中肖海波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归航”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微时代的到来,在文化层面上促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产性”:在人的日常感受与生活满足方面,层出不穷的“微”现象向人们提供了数量巨大且感性直观的对象内容,为人们迅速获取生活表象打开了方便的通道;在个体感受向群体经验的社会扩张方面,移动互联网信息生产与传播的便捷化和自由性,为人们在当下活动中解除审美的精英特质、普遍分享草根化的生活意义,提供了广阔的现实环境。于是,同以往时代相比,微时代生活的美学现实,就在于人的生活反思能力、生活体验的历史过程不断被移动互联网信息生产与消费活动屏蔽,而直观化、消费性的日常感受则直接成为满足人们当下生活情绪的审美产品。也因此,在微时代生活语境中,相对于已经成为一种知识传统的既有美学理论来说,“美”之为何,何为“审美”,注定将以一种新的实践形态进入美学的思考范围。
长期以来,作为知识传统的既有美学理论,曾经为人们从日常生活感受走向审美价值体验、从世俗满足的偶然性提升到心灵感动的超越性,确定了一个由生活体验的深度性、心灵精神的纯粹性和历史价值的恒定性所定义的美的知识边界。只有在这个边界之内,“审美”才是真正指向生活品质改造与意义发现的人的精神实践方式,美的生活才可能真正体现人的生命活动的创造性意义,并由此获得美学阐释的知识前景。换句话说,在既有的美学知识体系中,人的日常活动、具体生活感受只有自觉接受了充分而深刻的精神洗礼,才能最终成为美学的对象。
然而,生活审美化的微时代,却迅速破坏了这一边界的现实有效性。在连续扩张日常生活的丰富性、生活满足的生动性过程中,发达的移动互联网不仅为人们制造出目不暇接的灿烂生活感受,而且把日常感受的获取过程直接嫁接到生活满足的审美想象方式之上,快速实现了日常感受与意义体验一体化。当微博把专业化的文艺评论微化为人人皆可操作的140个字符,微信中一个“赞”的符号便充当了清晰具体的情感认同,很显然,在这种日常感受向感性快乐、个体生活经验向集体共享意义的直接转移过程中,微时代在营造生活审美化、充实人的当下期待的同时,也为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绕开精神超越的美学要求提供了巨大便利。而这种对于美和审美既定边界的突破,一方面表明了美学知识传统在微时代所遭遇的困境,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挑战了我们熟知的美学价值建构模式。如果说,曾经以往,美学总是以不断提纯人的生活感受来持续实现日常感受向精神体验的升华,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碎片化、即时化和草根化的生活微时代,则开始日渐明确地指向了一种新的、日常生活意义的美学建构——日常感受的平面性及其低密度的价值满足,普遍置换了生活审美的深度性和恒久性追求。
(摘编自2015年4月29日《光明日报》,作者王德胜)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微时代,借助移动互联网信息生产与传播的便捷化与自由性,人们可以更多地分享草根化的生活意义。
B.传统的既有美学理论确定了美的知识边界,而微时代的到来,却迅速破坏了这一边界的现实有效性。
C.微时代呈现出生活审美化特征,普遍置换了生活审美的深度性和恒久性追求,指向了一种新的美学建构。
D.传统美学价值建构模式在微时代受到了挑战,美学无法提纯人的生活感受,帮助人们持续实现精神体验的升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是移动互联网信息对人的反思生活能力的不断屏蔽,导致了直观化的日常感受成为满足人们当下生活情绪的审美产品。
B.既有美学理论认为只有自觉接受了充分而深刻的精神洗礼之后,人的日常活动、具体生活感受才能成为美学对象。
C.以往的美学总是以不断提纯人的生活感受来持续实现日常感受向精神体验的升华,而微时代的美学则追求日常感受的平面性及其低密度的价值满足。
D.本文先指出微时代“美”与“审美”呈现出新的形态,再补充解释传统美学理论的内涵,最后阐明微时代美学的特点,论述层次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位哲学家说“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这句话体现出的审美观与微时代的审美观是不一致的。
B.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比《人权宣言》还要令人不容怀疑”,这种美学阐释属于传统美学理论范畴。
C.流行歌曲《从前慢》唱到“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这表明人们对目前所处微时代的美学现实的不满。
D.某美食爱好者自己制作美味糕点后,拍摄了图片放到微信朋友圈里,点赞无数,这体现了微时代的审美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智慧社会是“智慧型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结果。伴随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智慧”的技术,导致整个社会的运行变得日趋智慧化,进入了智慧社会。

智慧社会的开启与大数据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欧美以及日韩等国都把大数据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美国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并成立了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日本公布了以发展开放公共数据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信息技术战略——“创建最尖端信息技术国家宣言”,以提升综合国力;韩国提出“智慧首尔2015”计划,挖撰大数据价值。在中国,大数据战略同样备受关注。国家先后制定《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从国家层面推动智慧社会的发展。

智慧社会也要依靠智慧域市的建设。从美国的智慧城布战略、英国的“未来城市”,到新加坡的“智慧国家2025”计划和澳大利亚的国家智慧城市发展计划,各国都把智慧城市视为“必争之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有超过600个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着力发展智慧环境、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旅游、智慧电网、智慧医疗等领域。

(选自《国家战略先行》)

材料二:

在浙江杭州,“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建设计划正在给城市生活带来改变。比如,“域市大脑”可以根据数据分析自动切换和调整信号灯时间,让主城区高峰期间的平均行车速度提升15%,拥堵时间下降了近1成。而在未来,通过积累更多的技术与算法模型,“城市大脑”可以衍生出深层次的人群服务能力,在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中国智慧社会发展的“急先锋”。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成为普惠化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向智慧互联演变;另一方面,类似于“城市大脑”这样的智慧城市系统,逐渐成为大城市的“标配”,在交通出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造福本国人民,也在为全球智慧城市的发展奉献着精彩的方案。日前,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2017年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上,不少中国企业都提出了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作为与华为开展智慧城市合作的城市之一,山东省濉坊市在警务、交通、民生、产业四大领域推进智能化管理,对城市发展方向和各类日常事务处理制定了更加科学、精确的方案。

华为相关业务负責人喻东说,智慧城市的“大脑”综合了各部门的数据,能够实时感知城市各方面状况,对城市出现的情况进行最优处理。而今,华为丰富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正在被世界各地超过100座城市成功实践。

(选自《智慧城市决胜》)

【小题1】下列关于智慧社会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社会与“智慧型经济”密切相关,“智慧型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导致智慧社会的形成。
B.从世界各国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开启智慧社会必须从发展大数据产业入手。
C.在未来,“城市大脑”可以衍生出深层次的人群服务能力,但需要积累更多的技术与算法模型。
D.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在给我们的城市生活带来改变,已成为我国智慧社会发展的“急先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智慧社会建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