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运动对少年儿童的快乐有很大影响,越是不爱运动的孩子快乐得分越低。而且,不爱运动的孩子经常存在孤独、忧郁、注意力不集中、焦躁、睡不着等不良情绪或感受的比例更高。数据显示,不爱运动的学生,各种不良情绪比例更高,尤其是体育成绩下等的学生,孤独、忧郁、神经敏感、情绪不稳定、焦躁、注意力不集中、想叫喊骂人等情绪的比例均高出体育成绩上等的学生20多个百分点。这说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更善于缓解不良情绪。因此,体育较差的学生应多增强运动,使各种不良情绪得到纾解。但是,数据也显示,有近半数(47.1%)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运动量不够。而且随着年级升高,认为运动量不足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三共上升了30.4个百分点。然而,有的家长、老师为了让少年儿童多学习,减少了他们的运动量,占用了他们的运动时间。这不仅仅是剥夺了孩子的运动,更是剥夺了他们的快乐。
同样,和谐的亲子关系也会使少年儿童的快乐指数更高。调查发现,有近六成少年儿童经常与父母聊天。年级越高,与父母经常聊天的学生比例越低。相关分析还发现,经常与父母沟通的孩子,快乐指数更高。但是,有超过三成的少年儿童“投诉”父母边玩手机边与自己聊天,近两成父母与孩子聊天时说没时间,近一成父母不愿听孩子说话。而且,父母与孩子聊天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日常生活、学习,聊兴趣爱好的比例仅有两成多(22.8%),聊朋友的尚不足两成(18.7%),均排位比较靠后。然而,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的快乐带来深刻影响的因素往往并非只有学习,情绪、兴趣、朋友等这些在成年人看来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反而深刻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快乐感受。
(摘自孙宏艳《影响孩子快乐的因素常被我们忽略》,《光明日报》2017年9月21日,有删改)
材料二:

问卷分析:男女生快乐指数比较
(数据:孙宏艳、田丽《我们的孩子快乐吗》,《光明日报》2017年9月21日)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欧美39国青少年的健康与福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荷兰青少年最快乐。这项调查针对11岁到15岁的青少年,共有39国约20万的青少年受访。调查发现,荷兰的青少年喜欢上学,结交很多朋友,且较少卷入打架和欺凌事件。他们与父母关系良好,自我感觉身心健康。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荷兰青少年普遍都吃早餐。至于青少年模仿成年人抽烟酗酒的问题,调查也发现,在39国的受访者中,荷兰青少年很少接触烟酒。WHO曾调查学龄儿童健康行为,荷兰儿童的表现也是名列前茅,而这次调查中,95%受访的荷兰青少年为自己的生活打及格分数。
分析荷兰青少年身心健康、生活快乐的原因,负责这项调查的研究员佛雷博格说,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社会因素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她说,荷兰青少年普遍与父母、家庭及朋友关系良好,且荷兰的繁荣富裕与重视社会公平正义,也是青少年感到生活快乐的原因。相较于北美洲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青少年,荷兰青少年不挑食、生病少,并且养成了运动的好习惯。
(摘自中新网《调查显示荷兰青少年生活最快乐 赶超美国同龄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爱运动的孩子比较敏感、忧郁,快乐指数低;爱运动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获得快乐。
B.体育好的学生更善于缓解不良情绪,学生应多增强运动,上好体育课是很必要的。
C.常与父母沟通的孩子快乐指数更高,父母边玩手机边与孩子聊比不听孩子说话要好。
D.如果家长重视孩子的快乐,那么对孩子的情绪、兴趣的重视程度或许会超过学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了中国少年儿童的快乐状况和快乐理念,并且指出了影响少年儿童快乐的因素。
B.材料二采用图表的形式表现我国少年儿童快乐状况,用数据间接表现了性别间的快乐差异。
C.材料三表明,荷兰的青少年身心健康程度较高,荷兰较为富裕,社会更重视公平是重要原因。
D.成年人养成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也是大环境决定的。相较于青少年,成年人更应自我约束。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总结让青少年变得更快乐的做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1 12:18: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们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夺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作“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徙,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登记,出生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
B.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来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需要持介绍信住店,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C.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了全民动员的能力和丰厚的财力、政治体制更加严密。
D.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国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谈及秦朝、汉朝的户籍管理,并与西周封建制进行对比,西周没必要也不可能进行全民户口登记。
B.文章首段重点谈及秦国的户籍管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引经据典进行论证,而且摆事实进行论证。
C.文章第二、三段论述汉代户口登记制度,内容详实,户籍进行分类,而且登记的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等。
D.文章末尾对社会结构进行探讨,从深层进行挖掘,先秦贵族阶层的消失,社会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公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疯抢财物,而是抢先收缴了秦国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B.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只是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C.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D.“编户齐民”制度让奴隶脱离贵族的掌控,获得了人身的自由,但也极易让国民进入另一种新的奴役状态。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德本财末是非辨

易杰雄

①道德中心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②传统文化由于把道德看得高于一切,把它作为衡量、评判一切人与事好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在对待道德与财富的关系上的价值取向必然是重义轻利、“德本财末”。《礼记·大学》就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③早在《论语》中就记载有孔子这样的思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即认为,只有小人才斤斤计较物质利益,真正的君子应该把自己的思想、行为、注意力都紧密地与仁义道德联系起来,不患贫穷,而只担心道之不行。孔孟之后,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强调义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当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毫不犹豫地放弃利而坚持义。自汉以后,特别是到宋明理学,这种“德本财末”的思想更是进一步被推向极端。朱熹提出分辨义利“乃儒者第一义”。在他看来,重利轻义乃人欲之私,非理所存。因此强调要“存天理,灭人欲”,从而把道德、正义与物质财富、功利完全对立了起来。

④把道德抬到不适当的高度,特别是它的极端形式——“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存天理,灭人欲”等等的流弊,其对社会进步所起的阻滞作用,人们长期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致使它们今天还在冠冕堂皇的幌子下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⑤应当看到,“德本财末”、“重义轻利”强调重视道德虽有合理之处,但毕竟不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

⑥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一再证明:尽管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且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归根到底毕竟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包括道德在内的精神生活过程。“德本财末”、“重义轻利”从根本上说,与这一基本原理是相背离、相对立的。“德本财末”、“重义轻利”,尤其其极端形式——只讲德不讲财,只要义不要利的种种说教,把道德绝对化,把人生价值仅仅归结为道德价值,把德与财、义与利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导致了对人的自然属性的严重贬抑乃至抹杀,用抽象的道德原则否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需要和追求,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本质从根本上遭到扭曲。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影响下,长期以来,整个社会不是努力发展生产,丰富物质,全力向富裕迈进,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而是整天谈仁说义,“德本财末”,国家不思进取,民族自甘落后。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

⑦马克思说得好,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要出丑。“德本财末”,甚至只要德不要财这些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概念,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也阻碍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由于这些说教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觉悟水平,离社会生活实际太远,决定了它不可能为广大老百姓所普遍接受,并化作行动,长久地加以坚持。根本做不到,强制性的與论又逼着人们这么讲,其结果就是弄虚作假的盛行。加强道德修养和建设,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完善人的人格,净化人的灵魂,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我们变革政治,搞教育,繁荣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生产,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就是为了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协调、自由的发展和人对自身权利的充分亭有。社会是人的社会,把人仅仅当成了实现某种异于人的东西——“道”的手段,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这是最不仁道的奴隶制的道德,恰恰是不道德。

⑧“德本财末”的观念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中国人中造成了一种仿佛越远离物质利益,道德品质就越高尚的假象。其实,这种粗陋、愚昧的道德观,正如马克思所尖锐指出的,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世界的抽象否定,是向贫穷的、没有需求的人——他们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单纯的倒退”。

⑨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讲个人利益,反对的只是那种通过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非法或不道德手段实现个人利益的行为。对于通过诚实劳动和创造争取个人利益的行为,马克思主义不仅不反对,还积极提倡和鼓励。邓小平也讲,“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小题1】“德本财末”中的“本”,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指出第④段中“幌子”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小题3】请概括作者认为“德本财末”不可取的理由。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儒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道德为中心。
B.“德本财末”、“重义轻利”强调了道德的合理性,但毕竟还欠科学。
C.弄虚作假的盛行是对“阻碍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的具体论证。
D.第①段和第⑤段分别是两个分论点。
E.马克思主义是一分为二地看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的。
F.对于争取个人利益的行为,马克思主义不仅不反对,还积极提倡和鼓励。
【小题5】试分析本文在论证说理上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
林衍
伴着莫扎特与巴赫的钢琴曲,穿着黑色呢子大衣、戴着格子围巾的木心躺在鲜花中,与这个世界告别。
“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高贵地离开。”陈丹青说。
这位并不为人所熟知的老人,六年前离开美国,隐居在家乡乌镇的“晚晴小筑”里。同年,其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在国内出版。那时,这位在大陆的“新作者”已经79岁了。
事实上,早在1984年,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便为木心特设“散文展览”专号,题名《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逊》。而那时木心的部分散文与小说也已经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
“在我与木心先生相处的29年里,我亲眼目击他如何挚爱艺术,如他自己所说:人不能辜负艺术的教养。”陈丹青在悼词中写道。
上世纪80年代是木心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在的士里写,巴士站上写,厨房里一边煮食一边写,最喜欢在咖啡店的一角写,写到其他的椅子都反放在台子上。
中国美院教授曹立伟还记得,木心很喜欢《诗经》,说如果别人拿《荷马史诗》和我换《诗经》的话,我是不换的。他鼓励年轻人读尼采,说尼采是“钙”,可以使骨头硬起来。讲到福楼拜时,他的眼睛会湿润起来。
生于80年代的书评人顾文豪曾去探访木心。先生少有客套寒暄,坐定,点烟,即谈文学艺术。聊到兴起处,点烟时烟头竟反了,点了烟屁股,一吸差点儿烧到自己,忙说“这就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木心还为顾文豪取来美国原版画册观赏,讲画时话不多,只说:“你们看画,我看你们的眼睛。”临行时,顾文豪曾请木心签名留念,木心笑拒,答说:“今天要让你一无所获,满载而归。”
“先生是有贵族气质的,把自我也当作艺术品在雕刻。”顾文豪说。
陈丹青称其为‘五四’文化的“遗腹子”,“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
然而,木心本人却从未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始终自称为“文学的个体户”。
1946年,他考入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不久后转入杭州国立艺专研习中西绘画。20岁出头时,这位贵公子还曾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白天上街游行,傍晚则点上一根蜡烛弹奏肖邦。
新中国成立后,他仍旧长于绘画,热爱写作。
“文革”爆发后,从14岁起创作的20本小册子悉数被抄没。
在狱中,他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他还在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写散文、诗歌。他写满了66张白纸的《狱中札记》,藏在棉袄夹层里。他还为此创作了一首俳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他喜欢吃甜食,爱逛古董店,常在地铁口迷路。他爱看报纸,但从不看文艺界的新闻。他也很少打开电视,偶尔破例是因为迈克尔·杰克逊的巡回演唱会。
他穿着讲究。他曾亲手把一条细灯芯绒直筒裤细细密密地缝成马裤,钉上一排五颗扣子,用来搭配皮靴。他会戴着眼镜裁剪衬衫,并赞赏托尔斯泰是会自己做靴子的人。…
“他太干净了。”曹立伟说,“这种干净是从内而外的。”
2006年,他的作品被引入大陆,他本人也被陈丹青接回中国。虽然姗姗来迟,但毕竟还是来了。陈丹青曾数次告诉读者,要去阅读木心,理解木心,因为在汉语书写持续荒败的年代,是他在独自守卫汉语的富丽、汉语的尊严。
在木心深度昏迷的时候,十几个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读者在病床前照顾先生。陈丹青曾把他们叫到先生的病房,这些年轻人会在木心的床前低声念起那首叫《我》的小诗: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选自《视野》2012年第3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木心爱陶潜,认为自己与陶潜相似,“文笔、格调,都有风的特征”,轻拂而过,不着痕迹,水面却起了涟漪。    (《谦谦君子木心》)
②木心是一位被人遗忘后又重新认识的文学大师,一位具有特殊文字悟性,用现代汉语让人欣赏到经典精美的奇才。在海外,木心的名气要比在国内大得多,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奇人物。
(《游走于东西方文化间的木心》)
③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芬奇。所以我说我是绍兴希腊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列举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美国的文学影响,表明先生尽管在大陆并不为众人所熟知,但其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早已蜚声海外。
B.直到晚年木心先生的作品才被引入大陆,是因为他特立独行,所以长期受到体制的排挤,是一位被人遗忘后又重新认识的文学大师。
C.木心先生始终自称“文学的个体户”,不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这是他在汉语书写持续荒败的年代里,对汉语书写现状极度失望的理智选择。
D.“他太干净了”,这句话既是对木心先生考究服饰的赞美,也是对他清洁的精神情怀的肯定。
E.木心有关精神传统和肉体传统的言论表明他虽肉体里流淌着绍兴的血,但对西方的文学、文化一往情深,在精神上,更多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等西方文明引领他前行。
(2)文章多处引用陈丹青和顾文豪的话,试分析这些引用在文中的作用。
(3)“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高贵地离开”,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这种“木心的范儿”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章以木心先生的小诗《我》结尾,有何作用?如何理解先生说“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大量天文观测数据已证实,在浩瀚的宇宙当中,有无数的黑洞神秘地藏身于各星系中。但人类却从未直接“看”到过黑洞,并不知道它的真实模样。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科学家们成功拍摄到了黑洞的第一幅“照片”。

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张黑洞照片是如何拍摄的?

认识黑洞

理论上,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的一种天体。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它的势力范围,该势力范围称作黑洞的半径或称作事件视界。

那么,黑洞是怎么形成的?

像宇宙万物一样,恒星也会衰老死亡。一些大质量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燃料耗尽时,内核会急剧塌缩,所有物质快速的向着一个点坍缩,最终坍缩成一颗黄豆大小的奇点,并形成一个强大的力场漩涡,扭曲周围时空,成为黑洞。

根据理论推算,银河系中应该存在着上千万个恒星量级的黑洞。然而,因为黑洞自身不发射和反射电磁波,仪器和肉眼都无法直接观测到它。

既然无法“看见”,那怎么就知道它存在呢?天文学家们主要是通过各种间接的证据。

准备“相机”

广义相对论预言,虽然黑洞本身不发光,但因为黑洞的存在,周围时空弯曲,气体被吸引下落。气体下落至黑洞的过程中,引力能转化为光和热,因此气体被加热至数十亿度。黑洞就像沉浸在一片类似发光气体的明亮区域内,事件视界看起来就像阴影,阴影周围环绕着一个由吸积或喷流辐射造成的如新月状的光环。

科学家们期望这次能直接捕获到这个黑洞“阴影”的图像。路如森说:“这就必须要保证望远镜足够灵敏,能分辨的细节足够小,从而能保证看得到和看得清。”

但满足上述所有条件,望远镜的口径需要像地球大小。然而,目前地球上已有的单个望远镜最大口径也只有500米。那该怎么办?聪明的天文学家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搞强强联合。最终,科学家们选定了来自全球多地的包括南极望远镜等8个亚毫米射电望远镜。

选定目标

在组建大型虚拟望远镜的同时,科学家们也在寻找着合适的拍摄目标。

科学家们甄选了一圈之后,决定将近邻的两个黑洞作为主要目标:一个是位于人马座方向的银河系中心黑洞Sgr A*,另一个则是位于射电星系M87的中心黑洞M87。尽管如此被选择的两个黑洞已是最优成像候选体,但要清晰为它拍照,难度还是极其大。

②SgrA*黑洞的质量大约相当于400万个太阳,所对应的视界面尺寸约为2400万公里,相当于17个太阳的大小。然而,地球与Sgr A*相距2万5千光年(约24亿亿公里)之遥。沈志强说:“这就意味着,它巨大的视界面在我们看来,大概只有针尖那么小,就像我们站在地球上去观看一枚放在月球表面的橙子。”

M87中心黑洞的质量更为巨大,达到了60亿个太阳质量。

尽管M87中心黑洞与地球的距离要比Sgr A*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更远,但因质量庞大,所以它的事件视界对科学家们而言,可能跟Sgr A*大小差不多,甚至还要稍微大那么一点儿。

调试相机

要想看清楚两个黑洞事件视界的细节,事件视界望远镜的空间分辨率要达到足够高才行。要多高呢?路如森说:“比哈勃望远镜的分辨率高出1000倍以上。”

但也别以为,只要虚拟望远镜阵列的分辨率足够高,就一定能成功给黑洞拍照。实际情况并没那么简单!如同观看电视节目必须选对频道一样,对黑洞成像而言,能够在合适的波段进行观测至关重要。为了增加空间分辨率,以看清更为细小的区域,科学家们在此次进行观测的望远镜阵列里增加了位于智利和南极的望远镜。

正式拍摄

8个望远镜北至西班牙,南至南极,它们将向选定的目标撒出一条大网,捞回海量数据,为我们勾勒出黑洞的模样。

留给科学家们的观测窗口期非常短暂,每年只有大约10天时间。除了观测时间上的限制,拍摄对天气条件要求也极为苛刻。按照要求,计划选择的8个望远镜所在之处均是位于海拔较高,降雨量极少,全部晴天的概率非常高。此外,要成像成功还必须要求所有望远镜在时间上完全同步。

北京时间2017年4月4日,事件视界望远镜启动拍摄,将视线投向了宇宙。最后的观测结束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11日。

冲洗照片

给黑洞拍张照片不容易,“洗照片”更是耗时漫长。

在观测结束之后,各个站点收集的数据将被汇集到两个数据中心(分别位于美国麻省Haystack天文台和德国波恩的马普射电所)。在那里,超级计算机通过回放硬盘记录的数据,在补偿无线电波抵达不同望远镜的时间差后将所有数据集成并进行校准分析,从而产生一个关于黑洞高分辨率影像。

此后,经过长达两年的“冲洗”,2019年4月10日,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终于问世。

【小题1】第一张黑洞照片的拍摄过程,可以概括为: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小题2】画线句子①中的“应该”能否删去?为什么?
【小题3】画线段落②分别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是
A.天文学家们主要是通过各种直接的证据预测黑洞的存在。
B.位于人马座方向的银河系中心黑洞Sgr A*和位于射电星系M87的中心黑洞M87,是目前最优的成像候选体,要清晰为它拍照,难度不大。
C.只要虚拟望远镜阵列的分辨率足够高,就一定能成功给黑洞拍照。
D.北至西班牙,南至南极的8个望远镜,收集了海量数据,为“拍摄”黑洞照片提供了可能。
【小题5】请根据文意,为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